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智慧社區建設現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未艾,國內已有上百個城市明確提出了建設智慧城市的目標、計劃和發展戰略,作為城市基本單元的智慧社區建設也被不斷提及。作為一個新的領域,智慧社區從理論到實踐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廣州的智慧社區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摸索并梳理出了許多國內領先的理念和做法。近日筆者赴廣州調研學習,廣州天河區黃村街康城社區的智慧社區建設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智慧社區建設帶來不少啟示。
從總體謀劃高度再認識
廣州天河區黃村街康城社區總面積0.9平方公里,有13個街區109棟樓,常住人口約3800戶、17000多人。該社區將智慧服務工程納入了幸福社區建設“一三五”模式中統一規劃部署,提出以社區黨建為根本,建設社區管理、居民自治和社區服務三個體系,依托廣州市“一卡一頁”(社保卡、市民網頁)系統整合的信息資源與服務,通過網上服務、社區服務站、街道服務中心的服務窗口、社區內放置的公眾服務自助終端等,努力構建涵蓋了政務服務、公用事業及公益服務、便民商業服務、社區綜合管理、社區自治等內容的智慧社區服務平臺。此外,使用“二維碼”開展社區管理和服務、“24小時自助圖書館”、自助式“健康驛站”等個性化應用也受到了社區居民的歡迎。社區先后榮獲廣州十大最幸福社區等多項榮譽稱號。
當前,對于智慧社區的建設大多從信息基礎設施、信息技術應用等領域加以規劃,但筆者以為考量一個智慧社區的建設是否成功,并不僅在于其信息基礎設施有多么的高端、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多么的普及,恰要看其整體的社區建設是否成功。對于智慧社區題中之義的梳理需要適時跳出技術視野,從更高的基點進行“俯瞰”,從總體謀劃上對智慧社區建設再認識??党巧鐓^也正是由于在更高更廣的視角上思考信息化建設在社區建設中應該扮演的角色,才使得其社區信息化恰如其分地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因此,我們在總體謀劃智慧社區建設時,必須注意要把社區信息化建設融于社區整體建設之中、服務于社區建設的總體目標。智慧社區建設遠不只是從窄帶到寬帶,也不僅是建幾個平臺、上幾項應用,如果僅停留在這一層面規劃智慧社區,那么,就如同是出門旅行只關注搭乘哪種交通工具更便捷,反倒忽視了目的地的確定一樣。因此,只有把社區信息化建設與傳統社區建設融會貫通、合而為一,明確了社區信息化建設是為了實現什么目標、建設什么內容,并切實能夠發揮作用,促進社區服務與管理的總體提升,滿足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才是智慧社區本身應有之義。
從實際出發按需建設
智慧社區是智慧城市的最后一公里,智慧社區的建設有助于提升市民對智慧城市建設的直接體驗。因此,智慧社區建設一方面要解決如何更好地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對居民需求的響應過程中,要注意認清自身的發展現狀和所處的發展階段,以實際需求為導向,根據不同類型社區發展的客觀規律,規劃實際建設,否則有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作為一個2002年建設的新社區,康城社區地理位置相對孤立,住戶人數多,其中約八成是來自五湖四海的新客家人,居民相對多元化。為此,在規劃智慧社區服務時,就明確了打造“一站式”服務的目的,使居民不出社區就可辦理計生、醫保、養老、就業、救助、出租屋繳費等基本業務。而其采用二維碼給社區樹木貼標簽、“24小時自助圖書館”等應用,也滿足了該社區年輕住戶較多、擁有一定信息素養住戶的較多需求。
因此,筆者認為現階段的智慧社區建設不應是周而全的樣板化建設,而應是自助餐式的按需建設。在學習先發社區的建設經驗時也不可照搬照抄,要有所選擇。人口結構老齡化的社區和年輕化的社區,傳統街坊式社區和新型房地產開發型社區,混合式綜合社區和移民社區等不同類型的社區,對社區信息化建設的要求必然不盡相同。從城市的整體規劃上看,智慧社區建設可著重于對具有普適性的共性模塊、機制,統一的標準(包括數據標準、技術標準、對接標準、信息交換標準等)等的統籌規劃。而從社區的規劃設計上看,智慧社區建設則可在本社區剛性需求之外,尋求些個性化的應用。例如,目前寧波海曙區正在探索智慧社區建設,提出建設“智慧鼓樓”,針對轄區內餐飲業發達的實際,將鼓樓街道打造成面向社區居民的信息化餐飲街道。
從以人為本整合發展
智慧社區建設實際上涉及了智慧醫療保障、智慧能源應用、智慧家居、智慧公共服務、智慧社會管理等多方面的內容,遠非社區一己之力可以完成,要在城市建設的總體框架下布局,注重橫向和縱向的統籌規劃和整合共享。例如,康城社區的智慧服務就依托了廣州市“一卡一頁”(社保卡、市民網頁)系統整合的信息資源與服務,其中,市民網頁就整合了政務信息、信息訂閱查詢、網上辦事、政民互動和云服務等五大服務功能,不僅可以提供交通違章、社會保險、公積金、水費、電費、燃氣費、移動話費、電信話費類民生信息訂閱服務,15個政府部門共39種事項的辦事進度和結果查詢服務,市民還可通過市政府門戶網站“百姓熱線”向40多個政府部門提出政策咨詢和建議,隨時查詢在各市直屬政府部門辦事的進度。
人是智慧社區建設的核心和主體。離開了人這個要素,再好的硬件和軟件也無法發揮作用。如何發揮人的積極作用,增加現實社區的黏性,形成較為統一的社區認同感,成為社區建設的重要課題。從康城經驗來看,其智慧社區建設取得的成果無一能離得開社區各種組織、人員所發揮的各種作用。該社區提出了“黨建引領,智慧協同”的發展方針,長期在社區貫徹“相識、相知、相助”的鄰里互助理念,讓社區居民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從“被管理者”轉變為“管理者”。此外,社區還通過業主論壇、康城社區文化創意室等載體集結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區業主,目前業主論壇已有會員16725人,各類帖子超過146萬個。這一點與寧波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的建設經驗頗為相仿。寧波在推進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建設中就注重基礎設施普及、信息資源整合、服務人才培育“三條腿走路”??傊鐓^智慧服務體系要切實地發揮功效離不開多方互動,更離不開人的作用。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 智慧園區建設探討 智慧礦山建設體系探討 智慧城市建設探討 便捷的智慧型飯店 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設經驗探討 智慧城區應用系統建設探討 麗江玉龍雪山智慧景區建設探討 縣級智慧城市建設應用探討 高校智慧校園建設方案探討 旅游飯店形象建設評述 淺談飯店文化以及建設飯店文化的途徑 綠色飯店與飯店綠色認證體系的探討 XBRL視角下智慧審計平臺建設探討 智慧城市建設的投融資模式探討 基于微信的移動智慧校園建設方案探討 基于物聯網智慧校園服務機制建設的探討 大數據環境下高校智慧校園建設應用探討 高職院校智慧校園建設探討及應用研究 關于智慧校園建設系統構建框架的探討 探討社區網格化管理與智慧社區建設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div=-1,2012-09-19.
[4] 鄭世卿.杭州黃龍:中國最智慧的飯店[J].飯店世界,2011,(3):45-47.
[5] 陳率.體驗“全球最智慧的酒店”[J].浙商,2010,(11):72-73.
The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Hotel
TANG Jian-bing
(School of Tourism and Culture Industry,Chengdu University,Chengdu 610106,China)
關鍵詞:苗族;傳統生態智慧;現實際遇;和諧社區建設
苗族在其社會發展演變過程中,就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給出了比較科學的詮釋,并形成一套相對穩定的生態知識體系,它對于維系苗族社會生產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我國現代化進程步伐的加快,許多苗族傳統文化在這股浪潮中不斷被沖刷、滌蕩、重構,一種相對平衡的傳統社區不斷被打破和建構。當前正值我國城鎮化建設攻堅階段,邊遠少數民族地區首當改革對象,苗族地區也不例外。就目前我國城鎮化建設范式來看,現代科學技術成為城鎮化建設的主要推動力,而傳統智慧不斷被弱化或被邊緣化。任何一種事物的存在必有其特定的功能和意義,苗族傳統生態智慧亦如此,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在構建苗族和諧社區時,應巧借其傳統生態智慧,以確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持續發展。
一、“現實場域”中的苗族傳統生態智慧具象再現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因此,保持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事關人類自身的長治久安和永續發展。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厚文化的苗族,他們在與自然生態和諧互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相對穩定的傳統生態智慧。它在維系苗族社區生活,以及構建良好社區的實踐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就人類與自然之間的依存關系,苗族先民曾給出了比較科學的詮釋。每當苗族人民在砍伐樹木時,注重對山林進行持續性開采,例如他們習慣性將比較古老、高大、結籽多的樹木保護起來。在苗族人民的傳統觀念里,樹是他們的生命原體、精神力量。在現實社會生產生活中,苗族先民就懂得可持續發展理念,他們深知只有把結籽較多的樹木保留下來,才能確保整個山林繁茂不絕,即保存了古樹,則是保留了青山綠水和自然生態的多樣性。因此,在苗族的許多傳統村落里,倘若出現亂砍濫伐的現象,勢必受到苗族民眾的強烈譴責,甚至受到相應的懲罰。苗族的生態意識和生態智慧,主要源于苗族元哲學思想。在苗族先民看來,世間萬物都有生命,任何一種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理由和功能。他們認為自然界的萬物和人一樣,都同屬一個結構,彼此間具有不可割裂的聯系。所以,苗族人民在與自然互動過程中,習慣性用自己的身心同自然界萬物進行互動,并因此建立了一套相對穩定的“巫術文化”,一些苗族人也成了傳達“神意”的巫者。在苗族的許多文化事項中,只有那些巫者才能讀懂動植物的“話語”內涵及其象征意義。[1]85-88在貴州臺江反排苗族“勾夯詞”中唱道:“地方靠樹遮,樹寨靠人保?!薄睹缱骞鸥?#8226;楓樹歌》唱到“楓樹是個真好漢,楓樹又有話來說,我長大來遮樹寨,我的樹丫六百尺,我的樹干七百尺,遮蔽江河與山坡,遮護干樹與萬寨?!泵缱迨吩姟斗N子之屋》唱到“:那古老的楓樹啊,枝丫長又長,樹梢伸到邊邊,枝葉鋪展展,千山可遮陰,萬谷能和涼。那古老的楓樹啊,長得楓樹高又直,樹顛從進松云里,枝葉遮陰了大地。”可見,苗族人民深諳樹對其生存環境的維護的巨大作用,從而對樹產生深深熱愛之情。在歷史發展演變進程中,苗族先民樹立了嚴禁破壞生態的行為觀念,并制定了嚴格的懲罰措施。如苗族的習慣法“議郎詞”里唱到:“封山有樹,封河有魚......哪個亂砍山林,我們就要罰他十二兩銀子,他若不服,要加倍罰到二十四兩到三十六兩。偷人家杉樹,罰銀三兩三,偷人家松樹,罰一兩二,偷人家干柴,輕的罰銀六錢,重的罰銀一兩二?!逼淠康闹饕墙逃訉O后代,教育他們不要亂砍濫伐,否則承擔嚴重的后果,從而在心理上起到威懾的作用,使年輕人耳濡目染,讓生態保護意識逐漸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這不僅維系苗族生態保護習慣法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苗族社會與生態的穩定和平衡。同時也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諸如上述例子,在苗族地區比比皆是,就筆者熟知的一些地區而言,如貴州省榕江縣高排苗族在砍伐樹木時,不會將所有的樹砍光,他們常常采用“間伐”的方式;在捕魚的時候,往往采用的工具是漁網、木釣竿、竹絡等,在什么時候捕什么魚,都很有規矩,否則受到眾人的譴責。他們不會采用雷管、炸藥等化學藥品;在狩獵的時候,也有相對的講究,什么季節打哪一種獵物,不該打什么獵物。在電影《滾拉拉的槍》中,曾有一幕,講述的是貴州從江岜沙苗族的喪葬風俗習慣,即當地人在埋葬逝去的死者時,習慣性在死者墳墓上種上樹木,并希望死者保佑樹木茁壯成長,而這些樹木往往成為當地具有靈性的“神樹”。事實上,苗族民眾在整個社會生產生活中恰當的、正確的、友好的處理人與自然的和諧持久關系,符合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發展理念。在苗族的生態倫理和生態秩序中,始終秉承和踐行人、社會、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三者相互依存的生命體,這是一個良性依存系統,每一個環節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苗族的傳統生態文化既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又符合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和發展目標。盡管苗族傳統生態文化沒有形成一套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但其對于苗族社區的建設不乏是一種有效的傳統治理資源和建設資源。事實上,苗族的傳統生態智慧與現代科學理念并不相互矛盾,它們都是人們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理性指導資源,只是各自解決問題的路徑不同而已,兩者對生態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戰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傳統與現代博弈互動中的“塌方式”生態失衡
隨著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和演變,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進入到工業文明,這是一種全新的文明形態。然而,工業文明在完成自己使命的同時,卻陷入另一種困境中,即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的矛盾加劇。在這樣一種情景下,人類急需尋求一種持續性的生存路徑,重新調適人與自然的關系,并努力建構新的,持續性的文明形態,即生態文明社會,這是人類的一種基本訴求趨勢。[2]183-188由此可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識不斷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逐漸被提到人類社會發展日程。盡管如此,從傳統與現代博弈互動現狀及趨勢來看,不難發現,傳統仍處于劣勢,甚至被邊緣化,尤其是進入20世紀中后期以來。伴隨著物質世界熱火朝天、物欲橫流四起,許多開發商為了滿足個人私欲和追求,以及實現和體現個人的經濟價值,不惜一切代價向四方索取,他們不僅在城市“大展身手”“圖撈一把”,甚至連偏僻的、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的地方也不放過。不斷將目標轉移到邊遠鄉村,借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實施,流入其中,大撈一把。甚至假借西部大開發的名義,將當地的樹林鋸成木條,然后轉移到現代市場,則變成“金條”,在這股浪潮反復沖擊影響下,素來純真、質樸、慈愛的苗族人民變了樣,他們似乎變得“聰明”了,學習人家的技術,發了“大財”。在開發商的“幫助”下,他們一起“合作和開發”,將當地茂密的森林變成了“金條”,一起變得“富有”。然而,令人心酸的是,山林變成了“光頭”,江河變成“死水”??吹降膬H是稀疏的“經濟林”,如橘子樹、蘋果樹、桃樹、楊梅樹等,有的地方甚至將其他種類樹木砍光,單種杉樹以求得經濟利益。就筆者所知的都柳江沿岸一帶的某一苗族村寨,曾經茂林片地,礦產富饒,而今卻迥然不同。開發商仗著自身的“聰明”,利用各種手段說服了當地的苗族人民,于是任其無盡開采、挖掘。就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人類社會持續發展而言,我們并不反對開發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只是這種開發路徑讓人擔憂,社區發展境況不容樂觀而已。在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能有多少人在開發的背后深思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關系,又有多少人真正本著社會良知在進行社會改造。自從有了“外來者”,一些相對穩定的傳統文化皆被打破,曾一度被視為敬仰和敬畏的自然之物,至今已不再感到神圣與畏懼。原本被視為保護“自我”的自然神樹,結果卻倒在自己的刀下,切成“肉片”拿到市場去進行交換。他們甚至自認為自己就是大自然的“主宰者”,一切在他們眼里變得渺小起來。反過來視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為封建的、迷信的、落后的文化。類似此例,在一些苗族地區比比皆是。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國家力量在各民族地區不斷滲入,交通和信息技術不斷被輸送到邊遠少數民族山區,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但與此同時,一些不恰當的做法也對這些地區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如都柳江邊的G村是一個生態良好、礦產富集、民族文化濃郁的苗族村寨,而且是我國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古金絲楠木盛產之地。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些商業工程項目不斷涌入該社區,原有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村里富集的銻礦被外來開發商采掘一空,導致水土流失、山體滑坡、水質污染等嚴重問題。村民不僅沒有因為銻礦的開發而富裕起來,反而失去了原有的土地和自然資源,從而導致美好家園的遠逝。在當地苗族民眾意識里,樹象征著生命,尊重自然就是尊重生命。村里那些上千年的歷史的古金絲楠木,被視為神樹,并定期予以祭拜,祈禱村泰民安。然而,近年來該社區的古金絲楠木遭到嚴重的盜伐或破壞。人們似乎陷入了忘始顛終的狀態,在他們內心世界里,古樹不再那么神圣,也不存在任何的神圣感和懼怕感,反而認為這些古樹只不過是一種單純的植物,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一種自然資源而已。因此,一種原有的傳統生態意識和生態智慧,在時代潮流中不斷被沖刷、淡忘;一種相對平衡的傳統社會狀態也因此不斷被打破和重構。所謂的神圣,不斷失去原有的意義和功能,符號只是一種失去真實內容的形式。苗族社區出現“塌方式”的生態失衡,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其歸因是多方面的。就其內因而言,主要源于其生態意識和生態智慧結構性不良所導致;其外因主要表現為外來參與力量和形式過于強勢和多樣,相對傳統的苗族社區也因此發生結構性轉變。在傳統與現代兩者間的博弈互動中,難免會導致一方失衡。因此,正確和客觀的處理兩者間的關系,對于繼承傳統和發展現代都有重要的意義。任何一次人類偉大的創舉都建立在相對傳統的基礎之上,沒有傳統作為根基和依托,一切創新將會難以前進和繼續。苗族傳統生態意識和智慧,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大智慧法寶,它對于人類未來社會的構建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推動我國現代化進程中,應該權衡一下經濟與生態之間的關系。過去人們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導致生態嚴重失衡,這是一種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和人類過分表現“自我”的結果,不利于整個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轉變社會生產發展方式,實質上是一種科學的發展路徑和人類完善“自我”的動態過程,它有利于緩解發展與生態之間的矛盾,同時也是人類社會“自我”發展的一種調適。
三、苗族和諧社區構建理念與治理資源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源于自然界,因而人類行為不能違背自然固有的發展規律。英國著名人類學家雷蒙德•弗思認為,人類并不是消極的住在世界各地,而是改變自然環境的積極因素。換而言之,人類是自然環境改變的一大動因之一。[3]33盡管如此,人類仍然不能擺脫自然法則所設定的行為邊界。在自然界中,人是一個活躍的因素。無論是認識世界,還是改造世界,人類總是優先于動物界其他生命個體。不僅展現人類特有的本能,同時也彰顯人類獨特的生存智慧,這在整個自然界里,其他生命個體是無法比擬的。因此,人類在與自然環境互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所扮演的角色極為重要。人類之所以有別于自然界其他生命個體,主要取決于人類“自我”發展的意識和智慧。人類在發展“自我”的過程中,除了從自然界獲取最基本的生存資源以外,同時還懂得珍惜自然、回饋自然,這不僅是一種生態智慧,也是一種和諧共生理念。在現代化背景下,苗族和諧社區的構建,應秉持苗族傳統生態意識和生態智慧,并將其作為一種和諧社區建設資源和治理資源加以運用,在傳統智慧的基礎上尋找創新點和發展點。在現行社會中,經濟指標成了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評判尺度。人們在評判一個社區發展與否時,常以其經濟總量作為依據和參考。這是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指標是人們經常接觸的一種符號。因此,其他符號被弱化也成了一種常態。這種單線的發展模式,并非科學的發展路徑?!拔ㄒ弧币仓皇且粋€相對的概念,如果把它作為一個絕對的概念來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和運用,那么人們無法想象其所帶來的后果。就像我們的身體機能一樣,需要吸收各種營養成分。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現階段的主攻方向和目標任務主要是改革和發展。因而邊遠民族山區也在這股改革發展浪潮中成為改造和發展的重要對象。長期以來,鄉村社會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定穩定性的發展理念,即傳統智慧。這種智慧是一個人們共同體或者幾個人們共同體在長期的社會發展演變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它不僅是人們的一種生存路徑,同時也是人們與自然生態和諧互動的方式。因此,在改造和發展鄉村社會時,將當地傳統智慧作為一種建設資源和治理資源是十分有意義的。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工程是全國各族人民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苗族作為中華民族中的一員,響應并積極參與了國家的建設和發展。除了調動自身參與積極性以外,挖掘和運用自身原有的優勢資源來參與國家建設是十分有必要。能力有大小,參與的形式和力度不一。其中苗族文化中的傳統生態意識和生態智慧對于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可以將其作為一種建設資源和治理資源加以運用。著名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認為,任何一個物品之所以成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源于其具有滿足人類需求的地方。而人類的需求則是文化產生的動因,人類在創造文化的同時,文化反過來塑造人類本身。[4]16同樣,苗族傳統生態意識和生態智慧是其先民在社會發展演變過程創造出來的文化事項,它是特定歷史背景下,社會發展需要的時代產物,以及歷史長期積淀的結果。它因人類社會需求而生,同時反過來滿足人類社會發展需要,其功能和意義一直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延伸。除了繼承其原本所蘊含的內涵以外,不斷增添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文化元素,從而不斷豐富其功能和意義,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不斷挖掘和深究苗族傳統生態智慧,并巧妙將其運用到現實社會中來。這不僅有助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同時也是一種文化傳承保護路徑。苗族傳統生態智慧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任何一種文化都應在運用中傳承,只有在充分運用的基礎上,傳承才會更具實際意義,文化本身才不會失去原有的生命力。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純粹性經濟開發,將會導致整個生態失衡,不利于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在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不能單方面發展,應該秉持統籌兼顧,并秉持和諧共生的思想和精神。苗族社區的發展,均離不開各種國家力量及社會參與。借力,事實上是一項智慧工程,如何借助各種力量來加強苗族地區社會經濟建設,這是一道難題。權衡好各方面的參與形式和力度事關苗族地區的長治久安和可持續發展?!耙坏肚小被颉皢尉€”發展都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對待生態和經濟的態度,倘若一味地追求經濟指標,則會導致生態失衡,不利于可持續發展,從而違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共生理念。自古以來,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發展密不可分,倘若孤立的追求經濟增長,必將導致生態破壞,以及引發生態危機;同樣,若是一味地、片面地追求生態持續,則不能解決人類生存的基本經濟訴求。簡單來說,生態的持續優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提,經濟持續發展則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以及生態持續向好的重要手段,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是人類社會的目標。[5]41-48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權衡發展與生態的利害關系。現代化背景下苗族和諧社區的構建,應秉持和諧共生與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充分調動現代化科學技術參與苗族社區建設的同時,巧借苗族傳統智慧作為一種建設資源和治理資源是十分有必要的。
苗族傳統生態智慧,是其先民與自然環境長期互動的結晶,它在整個苗族社會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隨著對苗族地區的開發,一些不適當的行為和做法,在促進苗族地區經濟發展和提高苗族地區生活水平的同時,使苗族傳統生態智慧失去了發揮作用的基礎,極大地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從而導致了苗族地區嚴重的生態危機。這不僅成為苗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障礙,甚至對所有少數民族地區乃至整個國家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現代化背景下和諧社區建設,應統籌兼顧傳統生態智慧和現代科學技術,并將其作為一種和諧社區建設資源和治理資源加以運用,在傳統智慧的基礎上尋找創新點和發展點。
作者:肖金香 包龍源 單位:貴州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
[1]麻勇斌.苗族村寨選址的生態智慧與歷史情結[J].貴州社會科學,2011(10).
[2]杜超.生態文明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J].江西社會科學,2008(5).
[3]雷蒙德•弗思.文化類型[M].,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關鍵詞:社區建設;居民參與;現狀;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F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2-0132-02
社區概念最早是由德國社會學家騰尼斯提出的,他在1887年出版的《社區與社會》一書中最先使用了“社區”一詞。他認為,社區是由同質人口組成的關系親密、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富有人情味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是自然形成的。這樣的團體逐漸向異質人口組成的、由分工和契約聯系起來的、缺乏感情和關系疏遠的社會過渡。目前中國政府認可的城市社區范圍,一般是指經過社區體制改革以后做了規模調整的居民委員會轄區。
德國社會學家騰尼斯提出,從傳統社區向現代社會轉變,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社區共同體的消失,人們之間的情感聯結日益松散。如何重構社區內居民之間的情感聯系,讓社區居民有參與社區建設,就成為當下社區建設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一、居民社區參與的概念及意義
參與包含多方面意義。其一體現的是公民權利。公民,既是國家的主人翁,也是社區的主人翁,凡涉及每個公民利益的公共事務或公益事業,公民都有權參與。其二體現的是一份責任,如自己的祖國處于危難之中時挺身而出,當遇到歹徒行兇時見義勇為。社區不是某個人的社區,是全體社區成員的社區,建設社區是每個社區成員責無旁貸的義務。其三體現的是一份力量。一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每個人的積極參與,將使這些微不足道的力量集聚起來,形成巨大的力量。人多力量大,人多勢眾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群防群控、群策群力為取得抗擊非典疫情的勝利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其四體現的是智慧。如人多智廣,人多主意多。其五說明的是個體與整體,局部與全局之間的關系,沒有個體的組成,就不可能形成整體,沒有局部就無所謂全局。其六反映的是社區成員積極性發揮的程度,社區成員的精神風采。社區成員參與的越廣泛、越深入,則說明社區成員的積極性越高,精神風貌越好。
二、城市社區建設中的居民參與的現狀
1.從參與主體上看, 目前在許多社區參加社區活動的主要是“一老一少一低”。“老” ,即離退休的老同志;“少”,即放了寒暑假的中小學生; “低” ,即定期到社區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居民。從分布上看,參加社區活動的主要是大多數時間都在社區的居民,而在職人員很少參加社區活動。
2.從參與內容上看, 城市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活動的項目主要是娛樂健身學習等文化活動類,而涉及社區公共事務決定、公共服務項目選擇等內容的政治性參與較少。
3.從參與形式上看,一方面表現為被動參與和反復參與。被動參與表現為,居民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動員、勸誘、說服下參與(執行)社區管理機構業已形成決定的事項,比如參加居委會組織的各類活動、開會聽取居委會或街道有關社區工作的通報、部署等。反復參與的情形,指同一批社區居民被重復動員、反復參與各種不同類型的活動,年底統計時看似參與人次很多,參與人群卻有限。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居民社區參與的組織化程度較低。
4.從參與動力上來看,人情面子是目前居民選擇參與社區活動的原因之一。特別是在被動性參與的社區活動中,人情面子是社區參與的主要因素。居委會工作人員主要利用在工作過程中形成的關系網絡,完成上級部門布置的執行性參與任務。當然,興趣、愛好以及相關利益等都是影響社區參與的重要因素。
三、城市居民社區參與不足的成因
城市居民社區參與不足的問題已成為中國社區建設進一步發展的薄弱環節。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利益關聯度低是導致居民社區參與不足的經濟因素。現代經濟學認為人都是“理性經濟人”,追求效用的最大化。社區居民是否參與社區活動取決于“參與”行動所帶來的效用。也就是社區居民是否參與以及是積極參與還是消極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取決于其參與行為對其自身及其家庭是否有價值, 以及有價性程度的大小。而一方面,社區公共事務、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務又具有“共享性” 的特點, 即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競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
2.傳統的單位意識是制約居民社區參與的文化因素。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個人依靠單位實現自己的一切利益,個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嚴重依賴單位,根本沒有“社區”的概念。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單位人”逐步轉變為“社會人”,單位的社會職能剝離出來,居民的利益關系開始轉入社區。但是這一轉變過程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人們在減少對單位依賴的同時,單位情結并不會瞬間即逝,單位仍然是大多數居民工作、生活的重要場所。雖然社區對城市居民的重要性在提升,但目前還處于弱勢,居民社區意識還比較淡薄,仍然把社區當做住地而已。
3.體制是城市居民社區參與度不高的制度因素。中國的社區建設時間還不長,仍然處在探索階段。社區建設主要是政府主導,政府是社區建設強大的推動力。這種體制導致社區建設行政化色彩濃厚,居委會實際上成為政府的“腿”或“腳”,沒有多少主動權。居民缺少參與社區建設的制度化條件,參與渠道不暢。居民也長期習慣于被動地接受政府的安排,缺乏自治參與的意識。因此,在社區建設中,目前更多的是在運用行政資源,大多數社會資源沒有得到利用,居民的主動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4.居住模式的變化是影響居民社區參與的空間因素。與以前單位院、家屬區相比, 現在居民的居住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和城市建設,居民的動遷和流動加劇,人們逐步離開原來熟悉的生活環境,開始居住在新的陌生的社區中。從而,社區居民的異質化程度比以前大大增強,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都有很大差異。相關調查表明:社區居民的交往程度與居民社區參與意愿呈正相關,即居民的交往程度越密切,居民的參與意愿越強。因此,目前的居住模式在客觀上影響了居民之間交往,進而影響了居民的社區參與意識。
四、城市居民社區參與是搞好社區建設的關鍵
社區參與是社區建設和管理的基礎,是促進社區和諧的重要途徑。面對當前城市社區居民參與不理想的狀況,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提升城市居民社區參與的路徑選擇。首先, 政府部門和相關社區組織要堅持重視理念、注重過程和區別對待的基本原則來發展居民的社區參與。一是要始終重視參與的理念。作為街道辦事處、居委會等社區組織,要在日常工作中逐步累積社會資本,增強居民的參與意識,調動居民的參與積極性。二是要注重過程,不要急于求成。居民只有在參與過程中才能得到主體意識的教育,才能逐步提高參與的興趣和能力。三是要區別對待,尊重差異和個性。應針對不同的社區結構,不同的參與類型,來開展工作。面對老人社區、青年社區、老公房社區、高檔商品房社區等不同層次居民的參與要求,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其次,社區組織可以圍繞參與動力、參與平臺和參與意識等方面提升居民社區參與。
2.增強居民社區參與的動力。從利益關聯和情感認同兩方面來提高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進而積極參與社區活動。通過制度安排,社區能夠提供良好的社會保障、社會福利以及社會服務,讓居民利益社區化,使居民的利益通過社區得以實現。利益的驅動力是巨大的,當居民意識到自身利益與社區利益緊密結合,參與社區建設有利于其利益實現時,就會增強參與社區事務的欲望和動力。在居民對社區的依賴程度增強后,會產生強烈的社區歸屬感,在情感上認同社區。正如“社區是我家” 這一口號所表達的,居民生活在這個社區里心情愉悅,對社區產生了濃厚的感情,不愿意搬離所在的社區。
3.搭建居民社區參與的平臺。街道辦事處、居委會等社區組織通過搭建更多的參與平臺,促進社區內居民之間的交流、溝通,增強其社區意識??梢越⒁韵聨追N參與平臺:
社區議事平臺。運用簡報、廣播、視頻、座談會等多種方式讓居民了解社區的基本狀況,年輕人多的社區,還可以建立網上社區論壇,就實事項目、共同關心的議題,如社區環境、社區治安等,充分與社區居民協商、溝通、征求意見,對合理化建議及時采納,并將議事結果及時反饋,用參與成效來強化參與意識,發揮居民的積極主動性。
社區服務平臺,社區在摸清資源和需求(如社區內居民擁有的技術能力、服務意向、服務需要等)的基礎上,提供各項優質的、符合社區實際和社區居民需求的服務項目,解決居民的“急、難、愁”問題,逐步形成社區服務和社區參與的氛圍和傳統。
4.健全居民社區參與的機制。雖然社區參與是基層的活動,但也需要建立和完善居民社區參與的機制和渠道,使社區參與規范化、制度化。目前,很多社區參與活動無章可循,社區組織之間也缺乏合作,導致社區參與活動無法長期堅持下去,臨時性組織參與的成本較高,對居民的吸引力也較弱。因此,要完善社區參與的制度化環境,繼續健全現有的“三會制度”,即聽證會、評議會和協調會,提高社區參與的規范化程度。
《社區管理》課程雖然在很多本科和高職院校都有開設,但在教學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如傳統教學方式效果不佳,理論教學與就業目標相脫離,學生的知識基礎差異較大等,影響了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就業能力。教師應從培養實踐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入手設計教學環節,改變重教學輕實踐的傳統教學方法。
關鍵詞:
社區管理;教學改革;實踐教學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社區的管理和建設成為了政府和社會各界非常關注的問題,社區居委會承擔著社會治安、社會救助、促進就業、計劃生育等百余項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具體工作,但也面臨著缺乏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工作人員的問題,因此,培養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社區管理與服務人才已經成為當務之急?!秶抑虚L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已將培養社會工作人才納入我國人才發展大局。
一、在目前的本科和高職院校中,《社區管理》課程教學方面卻存在較多的問題,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授課,效果不佳。過去的傳統教學方式是教師按大綱和教材體系講課,以講為主。社區管理課程的內容包羅萬象,包括社區管理模式、管理體制、社區自治、社區環境、社區治安、社區文化、社區醫療衛生、社區體育、社區社會保障、社區服務、社區物業管理、智慧社區建設等內容。對于日新月異的社區發展現狀來說,教材不能實時更新,理論過于高度概括,本地區的案例嚴重不足。學生在聽課時由于缺乏直觀感受和相關經驗,往往會感到課程較難,單調乏味,缺乏第一手資料,出現依賴課本和教師,難以理解內容只好死記硬背的情況。
其二,理論教學與就業目標相脫離。首先,在很多院校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有一兩次見習機會,沒有機會經常與社區工作人員交流,大部分沒有進入社區與居民深入訪談或做相關的問卷調查,不能充分用到課堂上所學的知識,也不能深入的了解社區現狀。其次,教學沒有和就業結合起來,在陜西省公開招聘社區專職工作人員的考試中,試題中的社會工作知識、社會工作法規和政策在《社區管理》課中很少講到,學生在參加招考時筆試和面試都不具有優勢。
其三,學生的知識基礎差異較大。
1.生源地差異帶來的問題。來自農村的學生對于農村社區建設和村委會的管理現狀較為了解,但對城市社區管理和建設的現狀非常陌生;來自城市的學生對城市社區管理和建設現狀有直觀感受,但對農村村委會的管理方式和現狀問題很不了解;部分學生對城鄉社區管理現狀都一無所知。
2.學生學習狀況兩極分化,在知識積累和學習能力的方面差異較大。一些學生沒有掌握以自學為主的學習方法,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專業素養,平時不關注時事政治和社會發展,不關注社區現狀,只是被動的接受課本知識。而長期關注時政,勤于思考,對各類書籍報刊閱讀量大的學生對《社區管理》課程內容的理解顯著好于其他學生。
二、對于以上幾點問題,要在專業課程教學中進行改革,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過去以在教室里以講課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顯然不適合《社區管理》課程的教學,純粹的進行理論講授,學生難以理解和牢固記憶,并且喪失了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和調研的能力。可以將慕課、小組討論、案例分析、情景模擬、播放新聞報道視頻等方式穿插到每個章節的課堂教學內容中,每堂課后布置預習內容,閱讀篇目,并進行多次小組調研活動。
第二,使教學內容符合就業目標和實踐要求。目前,《社區管理》課程在本校的教學大綱中僅僅安排了2課時的見習活動,第五學期有個別學生有機會進入社區居委會實習一學期,大部分學生都對社區管理缺乏感性認識和理論積累。所以,學生經常出現參觀時不提問題,課堂討論時不愿參與,對現實問題不清楚,案例分析不到位的情況。很多人在畢業前不重視學習,畢業后追悔莫及。如果能和本市優秀社區長期合作,邀請社區居委會管理者給大學生做報告,建立大學生兼職擔任社區工作人員制度,增加全體同學的見習次數,增加社區實習人數,對于學生來說更有助于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應結合社區招聘考試的內容進行有重點的講解,補充社會工作和社會工作法規的知識,并對學生的面試能力進行指導。
第三,多組織學生進入社區開展調研。學生封閉在校園之內,對外面的世界了解非常有限,應多組織學生走進社區,走進政府部門,走進社會組織開展調查研究活動,這并不需要太多經費,但對學生能力提升和促進就業效果明顯。例如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制定和實施了將科研經費下發給學生調查小組,由教師指導學生開展調研,學生的調研能力有了顯著提高,對現實情況有了深入的了解,也為就業提供了很多機會。
第四,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首先,在大一新生入學后,教師應指導學生培養基本的專業素養和學習習慣,例如每天看新聞聯播和報紙,同時深入思考和探究現實中的公共管理問題,關注國家最新頒布的政策和法規等,這些知識是學習《社區管理》等公共管理類課程的前提和基礎。如果大學生缺乏必備的專業素養,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僅靠學習教材內容和上課聽講是不能深刻理解當前社區管理的現實情況和問題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更無從談起。
總之,應從培養實踐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入手設計教學環節,改變重教學輕實踐的傳統教學方法,再結合社區專職工作人員招聘考試等招聘考試的要求,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改進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自學能力、調查研究能力、分析問題能力進行重點培養,使得學生具備優秀的專業素養和管理工作中必備的能力,在就業時具備競爭優勢。
作者:范林 單位:寶雞文理學院政法學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