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商業建筑分析

商業建筑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商業建筑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商業建筑分析

商業建筑分析范文第1篇

關鍵詞: 現代商業; 建筑; 設計; 原理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 our country's modern commercial architecture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design concept of the in-depth analysis research, in hopes of commercial building design and improve the beneficia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commercial building is the rise of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evitable product, and contemporary mass life has become the most closely related one of public buildings.

Keywords: modern business; Architecture; Design; principle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現代商業建筑與眾不同,有自己的特有規律,特有的要求,不同于住宅建筑相對穩定而單一的要求。如果建筑師按照自己的思路閉門造車或單純依據設計任務書進行不科學、不合理的傳統設計方式,那么辛苦設計的建筑項目不僅沒有產生效益,還會浪費大量的資源。這就要求建筑師綜合素質的提高并積極參與商業建筑的建筑策劃,配合地產商、策劃師、營銷師、結構、設備及其他專業人員,了解商業項目的地理、地域條件、社會、人文情況、消費、發展特點和趨勢、經濟、技術、城市規劃發展等各方面基礎資料及商業建筑的各種模式,根據建筑策劃制定合情、合理、合適的科學建筑設計依據,才能更好地完成商業建筑這種復雜的設計工作。商業建筑設計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建筑策劃,建筑策劃主要研究投資立項以后的建設項目的規模、性質、空間內容、使用功能要求、環境、趨勢等影響建筑設計和使用的各種因素,從而為建筑師提供建筑設計的科學依據。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與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第三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商業建筑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現代商業建筑有其獨特的內涵,以驚人的速度,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甚至社會的發展進程。因此,在進行商業建筑設計時對建筑設計師有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從幾個方面談一下商業建筑設計過程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要認清建筑師在商業中的角色

建筑師在商業建筑前期策劃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建筑師處于核心地位,在項目整體設計過程中應起著引導與修正的作用。設計師在項目方案構思過程中必須充分研究項目投資商、開發商自身的條件,協助開發商對大量市場調研提供的數據和信息進行系統分析和整理。這些要素和條件都將成為建筑師開展建筑設計和規劃的前提。從商業建筑項目的開發過程上分析,建筑師應把工作重點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從城市規劃和商業發展的角度對土地進行分析和研究。從經濟價值和商業運營的角度對項目土地價值進行分析,為項目開發決策、資金運作決策提供準確的依據。二是通過消費者行為分析和品牌資源的研究,結合建筑設計專業的知識、商業運營的模擬分析和國內外相似案例的調研,對項目規劃提出概念性設計原則。同時對開發的目標、規模、周期、商業運營模式、市場定位進行數量化、標準化提議,提供項目開發的可行性論證。三是在項目業態規劃和設施規劃的基礎上,與各專業及開發團隊配合,共同制定項目的開發計劃,并對后期的工程管理的重要節點提出工作安排。商業建筑的開發本著土地價值最大化、商業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將各個開發環節進行系統整合,使各環節的增值程度加大,最終確保項目開發和運營的成功。商業建筑項目的前期策劃與建筑設計作為商業地產開發增值的主要環節更應重視和加強。這要求建筑師不僅要熟悉各種業態的生存條件和環境,還應對其所依存的建筑空間十分清晰。

二、要掌握現行商業建筑設計規范的尺度

商業地產的設計規范是商業地產建筑策劃的主要依據,也是項目市場價值體現的制約條件之一。但我國現行的商業地產建筑規范相對于行業的快速發展顯得滯后了。目前,對于我國商業地產領域的設計主要可以參考的設計標準有《商店建筑設計規范》、《飲食建筑設計規范》、《建筑設計防火規范》、《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等有限的設計依據。而上面的準則對于設計日益復雜的商業建筑來講,已經很難滿足市場的需求和發展了,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一定要合理掌握現行商業建筑設計規范的尺度。

三、要抓住商業建筑選址的特點

不同地方的商業建筑有不同的建筑形式,處于城市繁華地段的商業建筑一般為面積龐大呈“凹”型的建筑,東西兩邊的高層建筑中間夾著低層建筑。此類型建筑通常最低幾層用作商場、超市營業用房之類;而較高層則用作辦工管理、寫字樓、旅業住房等。商業設施選址的意義就在于它是一項長期性的投資,直接關系企業經營的戰略決策,是影響企業效益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同時也是制定企業經營目標和經營策略的重要依據。商業建筑的選址應該考慮以下幾個因素:一是交通條件:城市道路交通是聯系顧客與商業設施的載體。因此,它是制約商業聚集的又一個重要因素。商業活動的經濟原則要求有盡可能大的吸引范圍,保證盡可能多的顧客方便地到達商店。因此商業設施的選址必須是交通可達性最佳的地點,使客源有充分的空間來往,購物出行者得到適當交替,保持商城的活力。二是客流規模:選擇店址需要調查分析街道兩側的客流量規模,選擇客流較多的街道一側。選擇店址要分析街道特點與客流規模的關系,街道交叉路口客流最多,是選址的最好位置。應選擇有開發前景的區域,開辟新的道路交通系統,主動地引導客流,制造客流,進而創造新的商業環境。商業建筑選址大都趨向于人們最密集,人流量最大的地段,除了受人流量影響外,信息流也成為決定商業建筑選址的一個重要因素,只有能及時獲取有用信息才能使商業建筑得以生存。三是周邊商業環境:即商業建筑附近的商店的規模和數量。一定的區域的人們具有區域特有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習慣。一般來說,比較單一的商品,顧客希望有廣泛的比較和選擇余地,希望有集中的專門店。這種顧客以購買一類商品為目的,對商業氣氛、娛樂性、環境沒有過多要求,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商品,并比較其質量、價格等因素。也有一類顧客,購物的范圍比較雜,也比較隨意或完全以休閑為主要目的,當然不會去逛上面提到的結構單一的商業區,而是希望到集購物、娛樂、休閑等需要為一體的綜合商場。因此,研究人們不同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水平,適當調整商城的發展戰略,有利于吸引和逗留更多的顧客,一定能夠滿足有不同需求的顧客。

四、要加強交通流線組織

交通組織方面的設計成功與否,體現在對人群活動的引導與集散以及商業場所氣氛的營造。為了有效地組織商業建筑的外部交通,應盡量在周圍設置足夠的人流、車流集散空間和緩沖空間,它作為室內外的一種過渡,可避免同城市道路發生沖突。出入口的設置處理,也是交通組織的主要內容之一,由于商業建筑往往靠近城市干道,這就涉及到其出入口與城市干道交通相協調的問題,處理不當,將影響到商業綜合體自身的正常運轉和城市干道交通的運行。顧客人流較大,流動頻率高,可分設多個出入口,引導人群有序地流動,而卸貨停車處,通常設置在較隱蔽處,以免影響交通和環境美感。

五、要合理劃分建筑功能與空間

商業建筑本身的功能組合十分復雜,多種業態使用功能的平衡與協調需要充分考慮。對于商業、居住、辦公相互混合的綜合體項目,處理的難度會更大。商業及公寓部分經常布置于建筑低端,辦公和酒店放在高端。這種設計的好處可以便于樓體管線的布置;低端平層中讓出的核心筒位置有利于衛生間的設置;高端部分的景觀優勢更有利于項目高價值的產品

。但在具體項目中,還應充分考慮建筑本身的豎向交通效率對商業產生的影響。在建筑平面布局的設計中,空間的使用效率也要同建筑形式、結構做法相結合。例如很多高層項目在設計時采用了轉角的做法,按照經濟性的測算,這種做法可以增加大約 30%的經濟回報,但在具體的項目中要注意不要對街角形成破壞。

六、結語

商業地產的建筑設計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是多學科、多知識領域相互結合的產物,也是商業地產價值增加過程中的重要途徑。因此,對此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對于商業建筑的發展將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參考文獻

[1]曾堅,陳嵐,陳志宏.現代商業建筑的規劃與設計[M].天津大學出版社,2002

商業建筑分析范文第2篇

關鍵詞:地下商業建筑;安全疏散;設計;研究

地下商業建筑是城市發展中新型建筑模式,而這種建筑模式會對消防安全造成一定困難,特別是地下商業建筑存在著人群密集以及空間密閉等問題,這給火災時的排煙以及人員疏散帶來了不小的難度。所以,地下商業建筑的安全疏散設計,火災時人員的順利逃生變得非常重要。筆者根據地下建筑工程的實際情況,對地下商業建筑安全疏散設計進行了討論。

1安全出口設計問題

1.1安全出口數量的設計

1.1.1規范要求(1)GB50016-2014《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以下簡稱《建規》)中規定:在地下商業建筑中,一個防火分區內要有2個或2個以上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當設置的安全出口全部直通室外有困難時,可以利用通向相鄰防火分區的甲級防火門作為安全出口,但建筑面積大于1000m2的防火分區,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不應少于2個;建筑面積不大于1000m2的防火分區,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不應少于1個。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該防火分區通向相鄰防火分區的疏散凈寬度不應大于其按《建規》第5.5.21條規定計算所需疏散總凈寬度的30%,建筑各層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總凈寬度不應小于按《建規》第5.5.21條規定計算所需疏散總凈寬度。(2)GB50098-2009《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范》(以下簡稱《人防規》)中規定:一個防火分區最少設置2個安全出口;當2個或2個以上防火分區相鄰時,其安全出口的設計要求和建規基本是一致的,即以1000m2為界限,規定了防火分區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的最少個數。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一個防火分區內,設置通向室外、直通室外的疏散樓梯間或避難走道的安全出口寬度之和,不宜小于《人防規》第5.1.6條規定的安全出口總寬度的70%。1.1.2存在問題對兩規范比較后發現,調整后的《建規》對安全出口的設計要求與《人防規》基本一致,但《建規》還增加了一個重要原則,即:雖然相鄰防火分區的安全出口可以互相借用,但各層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總凈寬度不得有任何變通.

1.2安全出口寬度的設計

1.2.1規范要求(1)《建規》中規定:地下商業建筑所設置的安全出口的寬度應該用疏散寬度標準數乘以該層可容納的人數來確定,當每層疏散人數不等時,地下建筑內上層樓梯的總凈寬度應按該層及以下疏散人數最多一層的人數計算。(2)《人防規》中規定:地下商業建筑每個防火分區安全出口的總寬度應該用疏散寬度標準數乘以該區可容納人數來確定。對兩規范比較后發現,前者對建筑每層安全出口寬度都有要求,而《人防規》只單一的對防火分區中的安全出口寬度進行了強調。1.2.2存在的問題(1)按照《建規》設計的地下商業建筑,已對各樓層的安全出口寬度做了明確要求,但對各防火分區安全出口的寬度沒有具體說明。(2)按照《人防規》對各防火分區中的疏散寬度進行具體設計,大多數都是相鄰防火分區共用一個疏散樓梯或借用安全出口,這樣安全出口的設計數量就大大減少,總的出口寬度則不符合要求。

2疏散走道寬度與疏散距離設計問題

2.1疏散走道寬度的設計

2.1.1規范要求(1)《建規》與《人防規》中都未規定怎樣計算地下建筑疏散走道的具體寬度,只是規定了最小凈寬度,如:《建規》第5.5.18條規定商業建筑內疏散走道的凈寬度不應小于1.1m,高層商業建筑內單面布房時疏散走道的凈寬度不應小于1.3m,雙面布房時疏散走道的凈寬度不應小于1.4m;《人防規》第5.1.6條規定商業建筑單面布房時疏散走道的凈寬度不應小于1.5m,雙面布房時疏散走道的凈寬度不應小于1.6m。(2)JGJ48-2014《商店建筑設計規范》(以下簡稱《商規》)規定了聯排商場中當通道兩側設置商鋪時,主要疏散通道的最小凈寬度應該為4m,次要通道的最小凈寬度為3m。2.1.2存在的問題因為《建規》與《人防規》都沒有明確規定地下建筑疏散走道的最小凈寬,所以建設、設計單位往往忽略《商規》的要求,只考慮商業的利益,在設計過程中通常都不會留過寬的通道,而商業街中的主通道未達到4m的寬度,次要通道寬度也不足3m,這樣在日后的營業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擁堵的情況。

2.2疏散距離

2.2.1規范要求《建規》和《人防規》中規定地下商業建筑中的每一個位置30m以內都應該有一個安全出口,假如建筑中安裝了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可以將疏散距離擴大到37.5m。2.2.2存在的問題(1)未考慮商業建筑內貨架的擺放方式,都按照30m與37.5m的要求對疏散距離進行設計。如果商場中布置了貨架、展柜等,這時疏散距離不應該按照直線距離來計算,而應該根據步行距離進行設計。(2)疏散距離為30m或者是37.5m考慮的是大空間商業建筑,當建筑中分隔成一間間商鋪時,只重視符合30m或者是37.5m的疏散距離,忽略了GA654-2006《人員密集場所消防安全管理》中有關行走距離不大于45m的規定。

3改進措施

3.1對出口數量進行改進

由于《建規》調整后和《人防規》對防火分區所要設置的安全出口規定大致相同,可以考慮相鄰兩個防火分區同時發生火災的可能性較小,在每個防火分區必須有符合規定的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的情況下,將防火墻上的防火門作為安全出口的補充,一旦建筑內發生火災時,在火災初期,部分人員進入相鄰非著火區域,一般是安全的。這種設計方式,既滿足了必須設置2個安全出口的要求,也極大地節約了空間,保障了商場使用功能,但是設計時必須要控制該防火分區通向相鄰防火分區的疏散寬度不得大于其規定總凈寬度的30%。

3.2對出口寬度進行改進

為了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安全疏散人群,除了要設置足夠的安全出口,還要設置適當的出口寬度,包括樓梯寬度、走道寬度以及門的寬度。如果安全出口過窄,那么就會影響疏散時間。所以,一定要嚴格根據疏散標準,對出口總寬度以及最小寬度進行設置。《人防規》中只規定了出口總寬度,對建筑每層出口寬度沒有做確切要求,而《建規》中對整個建筑各個樓層的出口寬度都做了要求,筆者認為應該把這兩個規范綜合到一起對建筑物各樓層、各防火分區的疏散寬度均進行嚴格設計。同時,《建規》調整后增加了對下沉式廣場的規定,如:下沉式廣場短邊不小于13m、面積不小于169m2;應設置直通地面的疏散樓梯,當連接下沉式廣場的防火分區需利用下沉廣場進行疏散時,疏散樓梯的總凈寬度不應小于任一防火分區通向室外開敞空間的設計疏散總凈寬度。為解決疏散寬度不足這一難題,設置下沉式廣場絕對是一個經濟合理、行之有效的設計方法。

3.3對疏散走道進行改進

當火災發生的時候,人員要通過疏散走道逃離火災現場,所以走道一定不能設置的彎曲、迂回,且應該通過明確計算后再對走道寬度進行設計。筆者認為疏散走道應該符合以下條件:①針對室內、外地面高差在10m之內的商業建筑,走道寬度要大于0.75m;②對于高差超過10m的商業建筑,走道寬度要大于1m;③對于連續排列的商鋪之間的公共通道,其最小凈寬度應該為4m,次要通道的最小凈寬度為3m。《建規》完全可以將這些標準納入其中,進而更加合理的設計疏散走道。

3.4明確疏散距離

對疏散距離進行明確規定,可以利用最短的時間,讓人們安全到達室外。但是有很多的因素都會對疏散距離造成影響,例如:人員多少、人員所具有的活動能力以及建筑物的用途等。地下建筑通常都沒有寬廣的空間,且人員較為集中,不熟悉具體的疏散路線。當火災發生時,常常因為驚慌而走錯路,所以,應該設計簡潔的逃生道路,并盡量將疏散距離設計的最短,這樣疏散時間就會相應變短。在《建規》和《人防規》中規定的疏散的最短距離應小于30m,當建筑中安裝了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時,可以把距離增加到37.5m,這并沒有考慮商場中設置的餐桌情況、營業柜臺情況、展板情況等。對于地下商業街而言,通常走道兩邊都會設置眾多相連的店鋪,并用實體墻將店鋪分隔開,且店鋪門都是朝向走道的,此種形式下,筆者認為疏散距離應該符合以下條件:①安全距離應該為店鋪內任一點與最近的疏散門或安全出口的直線距離,當疏散門不能直通室外或疏散樓梯間時,可采用長度不大于10m(12.5m)的疏散走道通至最近的安全出口;②商鋪內設置房間時,房間內任一點與最近的疏散門或安全出口的行走距離不應大于45m。

4結束語

商業建筑分析范文第3篇

關鍵詞:商業建筑;空間模型

關于形式的命題是自20世紀初現代建筑運動產生以來最有爭議的命題之一,其中路易斯•沙利文(LouisSullivan)的經典語錄———“形式追隨功能”(Formfollowsfunction),除了對風格的倡導之外,更多的應該被解讀為對于設計方法論的高度概括。而今,在討論當代商業建筑的物理空間形態時,形式、功能、風格都不在是糾結的重點,而一切緊緊圍繞的命題只有“商業價值”,博物經濟學在這里體現的淋漓盡致,因此我們仍然可以借用先賢的經典句式,概括我們的設計方法論———“形式追隨價值”。同樣,我們的空間模型的建構目標也十分明確:(1)打破空間上的商業價值衰減規律;(2)提供商業運營模式的多元化;(3)創造最極致的產品附加值!

1商業地產的產品空間組合所產生的價值提升

對于建筑師而言,商業地產的物業產品具有兩大可用于設計操作的屬性,即空間物理屬性和價值屬性。其中,物理空間屬性用以適配不同的用地條件,而各類產品之間明確的價值排序又是其空間組合的基礎。在武漢綠地香樹花城社區商業中心項目中,我們需要將更多的物理空間容量轉化為溢價高易去化的商業街鋪類產品。傳統的商業模型中,一般將集中式主力業態的大體量空間設置于三四層或更高的地方,消化三層以上商業價值衰減較多的空間,并形成豎向上的人流帶動,有時為了配合主力業態的招商甚至需要將其安排在臨街甚至是主要人流來向的街角。這樣的商業模式很難在商鋪價值和主力業態的招商優勢之間取得平衡。實際上大體量商業空間的屋面是傳統商業模式中往往忽略的商業價值點,于是我們在新的商業模型中將大體量主力業態空間直接放置于首層,僅在臨近主要居住社區的界面設置街鋪以塑造“次街氛圍”,而將臨近城市快速路一側難于形成街鋪氛圍的沿街界面都釋放給主力店,增強主力店的昭示性,給予招商充分的空間。通過對于地形的利用和主要人流來向上的豎向交通拉動,將大空間的屋面轉化為“首層”,其上設置街區式商業,甚至是附加值更高的類商墅或者獨棟式商墅產品。這種通過商業產品的空間置換,實現了覆蓋率的極限利用,并將一棟高層塔樓的空間容量置換為了商業街鋪(在實施方案中考慮到商業街區的品質,采取了折中的方式,保留了三棟塔樓的方案),拉高產品貨值且易于去化,同時也形成了親切的街區式商業,更合適大型居住社區商業中心的場所氛圍。

2公共空間的形式變化所產生的模式優化

商業建筑中的公共空間可以被理解為剝離了各種商業業態之后的“剩余空間”,它聯系著各種類型的物業產品,是建筑師可以進行設計操作的又一重要元素,如組織商業動線、塑造商業環境、提供公共活動場所或城市開放空間。在西安首創北環中心項目中,我們通過公共空間的設計實現了在社區商業中心和奧特萊斯兩種商業模式之間的切換,同時還兼顧了所有商鋪易于去化的可能性。對于一個東西長約332米,南北進深約113米的狹長的三層商業建筑體量,通常的做法是在東西兩個連接城市道路的主要入口處和建筑的中段各設置一個中庭空間,再加上一條內部環線串接外圈的商鋪,另外局部還需要增加聯通南北的次動線。如此一來,問題有三:一是環中庭商鋪和環內街商鋪的商業價值差異所帶來的招商或去化上的難度,二是南北聯系的次動線會造成商業流線的混亂,三是這樣的商業模型不能支持作為奧特萊斯運營時,一線大牌獨立于其他品牌并獲得絕對空間區位優勢的可能性。于是,我們嘗試將商業中庭空間整合成一個東西長約200米的完整的室內花園,將傳統設計手法中商業中庭的概念轉化為城市開放空間的概念。帶狀花園形成中軸線,并在豎向標高上形成立體的花園,由一層逐級升至三層,東側是商業街區的主入口,西側則連接酒店和超高層辦公空間的大堂。這個公共空間設計策略一旦確定后,緊接著的商業動線的設計、業態的布局以及空間體驗感的營造都圍繞這個花園展開。由于地塊南邊地勢較高,停車場被直接設置于一層(可不計容),停車后可直接進入帶狀花園,而將停車位和帶狀花園之間的界面設計為展示性和可達性最佳的商鋪,在未來運營時也可以作為奧特萊斯的一線品牌店。在東西入口處,我們利用豎向交通將人流直接拉動到二層,并形成一條單環線的商業街,商業街的小節點又與中軸線帶狀花園的大節點相聯系,形成互動。如此的商業模型,若在后期作為奧特萊斯運營時,不同的品牌店可通過豎向分布的方式和商業動線的適當分離形成一定程度的區隔;若作為社區商業運營時,則可將一層停車場西側部分空間轉化為集中的主力性業態。另外,帶狀花園空間及其兩側的商業街氛圍都植入了西域風情,希望再現長安繁華西市的情景,在兼顧傳統奧特萊斯商業風情化需要的同時,也增添了空間的體驗感。

3交通方式的立體組織所產生的動線優化

停車作為積極的動線組織要素介入到商業公共空間的設計之中,可以產生新的立體化的互聯互通式商業模型,這種新的停車模式與專業市場型的商業空間有很好的匹配度。在天津華北城商業項目中,我們的目標就是讓停車場成為核心的商業公共空間。天津華北城的二期作為啟動區,被定位為“專業的家居體驗MALL”,未來則作為整個大華北城嘉年華的一個主題型商業板塊。在這個商業空間中我們希望顧客可以最便捷地找到自己的目標商品區域,同時又能輕松地帶走所購物品,甚至在逛街的途中隨時可以將淘到的貨品放到自己車上,然后接著逛,關鍵是地下車庫也省了。于是,我們將二層屋面最核心的區域作為露臺停車場,停車場四周由五個形態鮮明的“次主力店盒子”和圍繞,“盒子”的外側由一條環形的商業街串聯。這種圍繞停車場的圈層式布置方式,使人流與商業界面之間產生最大的接觸面積,所形成的環形商業主動線,簡單而明確。“盒子”有很好的視覺引導性,它既是商品分區的標識物,也是絕好的展示體。停車場的中央設計了一處下沉式的露天劇場,既是廣場上的趣味空間,也作為溝通停車場和一層商業街區的通道,更是大華北城中軸線的南端節點。我們將室外的庭院空間分散到場地的四個角部,首先是作為步行人流的引導,其次可形成主題空間,再則為提供商業主動線上的廣場節點,最后也為后期商業區的建設預留可互聯互通的接口。在更遠期的規劃中,多地塊之間的聯系方式是多樣的,除了二層平臺的聯通道外,放大的聯通空間形成空中廣場,其中最大的聯系平臺將成為真正的屋頂嘉年華廣場,豐富的屋面形式構成可容納多樣的城市公共活動場所,也為這片商業綜合體提供持續的活力。

4城市資源的挖掘整合所產生的品質提升

對于商業地產而言,城市資源包含自然景觀資源、歷史文脈資源、公共交通資源及政策導向型資源。中海濟南瓏城商業中心項目所在的城市片區將以濟南華山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再開發為契機,打造可容納10萬人的大型山湖生態新城。規劃中近400公頃的華山城市公園和未來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布點,將成為建構商業模型的重要切入點。項目由四塊用地組成,根據不同的資源配置情況,我們將這個約750米長的商業街區劃分成核心業態的主題型商業區,主力業態的街區型商業區,資源型業態的商墅區三大板塊。在南邊臨近城市公園一側的主題商業區中,城市公共交通被資源引入到商業體量的內部,公交站點直接進入商業的首層,機動車立體車庫則布置于商業二層,是人流與不同標高的商業空間無縫對接。內部交通及停車系統所占據的空間將建筑臨城市道路側的體量墊高,形成向華山公園一側層層跌落的立體式濱水街區,商業的臨水界面增加了1.7倍,商業的主體空間圍繞濱水主題展開。在主力商業街區一段,我們將與地鐵站點結合的商業入口廣場和濱水景觀帶作為兩個重要的人流拉動點,之間形成一條兩層的立體街區,同時將水系引入街區,提升用地內部的商業價值,也起到了簡化商業動線的作用,而線性的濱水商業空間又成為了城市歷史文化展示的極佳載體。

5結語

商業建筑分析范文第4篇

【關鍵詞】地下商業建筑;設計要點;問題;解決方案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城市人口數量日益膨脹,因此地下建筑就成了拓展人類生存空間、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極為重要的資源。地下商業建筑的數量與規模越來越大,而地下商業建筑設計問題關系到整個地下空間與地上區域的安全問題,只有高質量的設計才能保證高質量的地下商業建筑,吸引足夠的顧客,獲得相應的經濟效益。以下本文就將對地下商業建筑的設計理念、設計原則、設計手法進行介紹,探討現有的地下商業街設計中的重要方面及建筑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對地下商業街設計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1 地下商業建筑的設計理念

設計師在對地下商業建筑的整體內部形態進行設計時,要使得該地下商業建筑的造型與細節都要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與特色,形成獨樹一幟的建筑風格,從而吸引大量的顧客,這是是設計師在進行地下商業建筑設計時應當具有的設計理念。通過設計師對色彩、材料、光影、結構、比例等的設計而形成的獨特新穎的設計理念,可以使得該地下商業建筑給顧客留以整體的極佳的印象,在購物過程中能夠獲得視覺上的極佳的體驗。在不同商業區域運用不同的設計理念,從而形成不同的環境特征與商業氛圍,如兒童功能區的設計要利用鮮艷的色彩元素與可愛的卡通形象進行設計,避免顧客在地下商場進行商品購買時因一成不變的建筑設計而產生視覺疲勞,進而對該商場的經濟效益產生較差影響。

2 地下商業建筑的設計原則與設計手法

美觀性原則與實用性原則是設計師在對地下商業建筑進行設計時的基本原則。地下商場建筑的設計要符合當代人的審美觀點,該設計所產生的空間感與地下商場設計中色彩、空間結構等元素令顧客產生美的享受,增強視野與空間感,增強消費者愉悅的消費體驗。要滿足實用性的要求,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費,節約設計成本材料成本與施工費用。

2.1 地下商業建筑內的局部外觀設計手法

地下商業建筑內的局部外觀設計手法主要有三種:一是叢結構形式的高科技設計手法,商人們為了炫耀其財力而利用這類高科技手法對最新材料進行較為夸張的藝術手段進行相關設計,這類設計手法下的地下商業建筑一般都具有現代美的特點,并且極具表現力;二是將可愛的動漫角色或卡通元素融入到地下商業建筑之中的設計手法,在地下商業建筑中,主打產品為嬰幼兒類或兒童類的店鋪外觀可以用該設計手法進行相關設計,因其可愛幽默的藝術特點符合兒童審美,可以吸引相應的顧客流;三是傳統美學或者古典美學的設計手法,在地下商場的設計中嚴格遵循和諧統一的美學意境進行建筑設計,實現地下商業建筑美觀性與實用性的統一。

2.2 地下商業建筑內空間效果的營造

對建筑內空間的設計要達到室內外化、街區化的視覺效果,使得地下商業建筑內中庭的職能更加完善,變化更加豐富。對地下商業建筑內的店鋪進行各種裝飾使得街區的制造效果更加豐富,表情更加突出,空間效果更加多變也更加合理。留有相應區域以舉辦各類大型活動,為加強室內與室外在空間上的滲透,可以考慮建筑頂部采用高硬度透明玻璃的設計,使得視野更加開闊。

要對地下商業建筑的公共設施進行科學合理設計,保證公共設施的安全性,考慮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對公共區域與公共設施進行相關設計,比如設置殘疾人方便通道與相關設施,還比如在兒童商業區設置兒童椅,既可以使顧客得到短暫的休息,為顧客提供了各種便利,又可以刺激消費者的消費欲望,產生消費行為。

3 地下商業建筑設計中三個重要方面

3.1 地下商業建筑中的商業業態

根據消費者的購物目的與購物需求對商業業態進行科學合理的劃分,并且要保證各個商業區部分設計上的連貫性,如超市購物區業態的連續,餐飲業態的連續等,使得人流量可以較為集中。需要通過商品展示來吸引顧客的商品如服裝店、季節性商品店等要設置在較低樓層,以實現盈利的最大化。而家具店等店鋪可以適當設置在較高樓層,商業業態和相關設施的配置要完善,滿足消費者的需要。設計時要融入一定的時尚元素,店鋪的門面設計與室內裝修設計要有足夠特點,符合店鋪經營主體,從而吸引消費人群。店鋪中商品位置的擺放要有相應層次,整潔有序,使得消費者可以輕松找到所需要的商品。

3.2 地下商業建筑中的交通組織

為了提高人們在地下商業建筑中的舒適度,使得購物過程更加方便快捷,可以多設置手扶電梯與垂直電梯,也可以起到引導客流的作用,增加了高層店鋪的人流量。在平面交通中,盡量圍繞中庭多設置主干道與次級道路,使得顧客的視野較為開闊,盡可能多得注意到周圍商店。避免總是讓顧客走重復的路,以免重復的店鋪降低了顧客的消費額情緒,而且許多次級店面的人流量就過少。可以將收銀臺,休息座椅等設置在次級店面周圍,店鋪也可以在兩側都設置出入口,以增加人流量。

3.3 地下商業建筑的火災防治與疏散

地下商業建筑內必須禁止吸煙,粘貼禁煙標志。裝修過程中不使用木質材料或者易燃材料,除去相關餐飲店外,禁止使用明火。地下商業建筑中的疏散樓梯與疏散通道要具有極高的安全性,人員疏散距離要盡可能的短,設置標志清晰的指示牌,并使其作用發揮到最大,節省人員疏散時間,使得人員疏散效率加快,減少人員傷亡。疏散通道要保持通暢,不能設置障礙物,避免設置臺階,排煙口與排煙方式的設置要合理,按要求進行排煙設計,確保排煙措施的有效。做好消防措施,完善火災感知系統對火災能夠及時發現,并及時報警,要設置足夠數量滅火器在有可能發生火災的地方,并進行定期檢查與維護。還要經常進行防火演習,提高商家與消費者的防火意識。

4 現有的地下商業建筑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1)地下商業建筑入口的設計不合理,入口標志不清晰,不宜辨別,分散人流的功能較差,周圍商業環境與該地下商業建筑的存在不相協調。

(2)地下商業建筑內的通風條件與排煙設置不好,空氣質量較差。顧客在地下商業建筑內進行購物的過程中會有胸悶現象出現,會對該地下商業建筑留下不好的印象,影響該地下商場的未來發展。

(3)地下商業建筑的出口處雖然有中庭設計,但是中庭的設計一般僅僅是幾排簡單的座椅,毫無其他特色,無法真正滿足顧客娛樂休閑的需求。

(4)地下商業建筑與地面外界空間的互動性較差,并且幾乎沒有任何綠化。

5 解決現有的地下商業建筑設計中問題的方案

(1)在地下商業建筑入口處進行相關標志的建設或者張貼相關標識,使得入口標識清晰易辨別,加強對人流的分散。

(2)地下商業建筑的設計還要遵循相關規范,科學合理地完善相關功能區域,注意安全消防措施,改善地下商業建筑的通風條件和排煙設置,保證地下商場建筑的質量與顧客的人身財產安全。

(3)在地下商業建筑出口的中庭處建設相關娛樂設施和空調,采用多種設計手法完善該功能區,使得顧客有更好的消費體驗。

(4)保證地下商業建筑的景觀質量,利用高科技方法建設人工綠化景觀。

6 總結

設計人員在對地下商業建筑進行設計時,要堅持合理的設計理念與設計原則,采用合適的設計方法,充分考慮作為地上商業建筑的使用主體即顧客的心理需求,了解顧客的的心理狀態,使得地下商業建筑的空間環境與相關設計能夠使顧客產生愉悅的體驗。

參考文獻:

商業建筑分析范文第5篇

關鍵詞:商業建筑 安全疏散 應對措施

1、商業建筑的防火與安全疏散設計對策

1.1商業建筑的安全疏散

安全疏散設計是工程從方案轉入實施的一個重要內容。它實際上是進行人流組織,交通設計的重要內容之一。它與方案階段的交通組織、人流組織有相同之處,也存在一些差別。它的特點在于:(1)安全疏散研究的對象主要是人,其交通組織只考慮人流。通常方案階段的交通組織還要包括功能流線、車流、貨流,平衡三者的關系,使流線順暢是此階段的重要內容。(2)安全疏散是單向性的活動,其路線簡單的表示為:活動區域疏散走道疏散樓梯間室外(其它安全區域),最終要達到的目標比較明確。而通常的人流組織是多向性的,它是根據人在這棟建筑中的活動特點及規律來確定的,最終的目的是使交通更為合理,使用更為便捷。(3)平時人流的流向可以依靠電梯、扶梯、以及水平方向通道等多種交通手段,而發生火災時,除消防電梯以外的所有電梯都將停用,平時使用的某些通道也會停用,如防火分區隔處設置防火卷簾的地方,防火門等,人員只能通過指定的通道進行疏散,以盡快到達安全地帶為最終目的。

1.2合理的消防分區

建筑內設置防火分區的意義在于:建筑某部位起火后,能夠將火勢限定在一定的范圍,避免建筑物內火災發生轟燃,并為人員、物資疏散和救援工作贏得時間,減少和控制火災所造成的損失。商業建筑的防火分區劃分相對于其它功能的建筑要復雜一些,因為使用功能的特殊性,其內部要求盡可能的劃分為最大空間。而且空間使用上盡可能的開闊,以使其使用時各個部分任意相通,即使劃分為小空間租售也能達到自由分隔。所以工程人員在進行設計時都應把這些因素加以考慮,合理的劃分防火分區。

1.3安全出口的設置

疏散走道及樓梯的設置:疏散樓梯是發生火災時用于人員疏散的唯一通道,它必須是安全可靠的。它和平時使功能樓通過。特別是在有電梯、自動扶梯以后,“功能”樓梯在垂直交通方面己退居次要位置。疏散樓梯是火災情況下,人們逃生的主要途徑。梯平時使用,人流自由的,其數量要根據建筑物實際需要的疏散寬度來設置,其寬度要根據建筑物的使用用途來確定,其間距要根據疏散距離來設計,甚至還有特殊要求,如設置排煙要求等.

1.4其他安全疏散措施

(1)商場的防排煙設計。煙氣是造成火災中人員傷亡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控制好的安全性保障人員全尤為重要。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中對于高層建筑的防排煙設計有較明確的規定。多層建筑無明確的要求,但規范中明確規定建筑物在有條件的前提下盡可能的采用自然排煙的方式進行煙控設計。商業建筑具有火荷載大、發煙量大及火災發展迅速等特點。防火設計應本著安全、實用與經濟的方針,盡量采用以自然排煙為主,機械防排煙為輔的防排煙設計方案。(2)設置防火門的部位一般為疏散門或安全出口,它既是保持建筑防火分隔完整的主要物體之一,又是人員疏散經過的疏散出口或安全出口時需要開啟的門。(3)自動扶梯出入口附近設置噴水幕簾,它能從不同的方向噴淋建筑內部,這將用于延遲那一層火災早期階段的熱量、煙氣和燃燒體進入電梯,該系統與建筑物內的噴淋系統一起共同延遲火災的蔓延,并為人員撤離提供時間。

2、商業建筑的防火與安全疏散設計對策

2.1建筑的性質耐火等級建筑在地上部分,為多組多層建筑與一棟高層建筑相鄰而建,其間以變形縫來分隔。但是由于地下層全部連在一起,多層與高層部分從結構和交通上并沒有完全分開,因此整體建筑為一座高層綜合樓。地上多層建筑部分應該屬于高層的裙房。由此,本方案的建筑類別為一類,防火等級為一級,設計中采用的相關規范也應以《高層民用建筑設計規范》(以下簡稱《高規》)為標準。

2.2防火分區的設置

因為是一類建筑,按照規范規定,建筑內部均設有自動火火系統。防火分區的面積按《高規》規定中加倍的面積計算。(1)地下室分為八個防火分區,超市、庫房及地下車庫為人防部分。超市部分分為4個防火分區,每個防火分區建筑面積均小于2000m2。車庫部分為一個防火分區,建筑面積小于4000 m2。設備用房區分為二個防火分區,每個防火分區建筑面積均小于1000 m2。(2)首層及二層共分為七個防火分區,高層部分獨立為一個防火分區,面積不大于2000 m2。(3)二層為商場,共分為二個防火分區,高層部分獨立為一個防火分區,面積不大于2000 m2。其余部分防火分區面積不大于4000 m2。(4)四層為辦公和會所共分為兩個防火分區,高層部分獨立為一個防火分區,兩個防火分區的面積均不大于2000 m2。

2.3疏散樓梯

(1)地下超市部分共設有六部復式樓梯,車庫部分設有兩部可供人員疏散的樓梯,設備用房部分設有一部復式樓梯,兩部樓梯,均為防煙樓梯間,均設有機械加壓送風防煙系統。(2)裙房部分。首層一二層北面的獨立商鋪均有內部的獨立封閉疏散樓梯,其它商鋪通過十九部室外樓梯疏散;二層共設有五部封閉樓梯間;四層設有兩部封閉樓梯間進行人員。這些樓梯均具有火災疏散和平時的功能。(3)高層部分。首層一二十六層設有四部電梯,其中一部為消防電梯。另設有一部剪刀樓梯,為防煙樓梯。平時主要使用電梯解決交通問題,火災時人員疏散使用剪刀梯。樓梯間的設置滿足建筑疏散距離的要求,即:商業建筑不小于30m,車庫人員疏散不小于60m,其他部分不小于20m。

3、結語

總之,進行商業建筑的防火設計要了解商業建筑的特點,根據內部功能要求采取更為適合的防火措施。如:加強商場的防排煙設計,最好采用自然排煙,防火分區要結合內部使用嚴格按照規范面積要求進行劃分,采用防火墻、防火卷簾等措施分隔防火分區等,使人員在陌生的壞境中,能很快地找到疏散出口,贏得自救的時間。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津市| 睢宁县| 南充市| 柳江县| 德庆县| 调兵山市| 汉源县| 都安| 祁阳县| 五家渠市| 星座| 阿城市| 漯河市| 什邡市| 元谋县| 股票| 新巴尔虎左旗| 碌曲县| 房山区| 三河市| 高阳县| 文安县| 肃宁县| 会理县| 连平县| 咸宁市| 宁国市| 义乌市| 乌兰察布市| 花垣县| 江西省| 正镶白旗| 清镇市| 勃利县| 涿鹿县| 紫云| 白河县| 泸溪县| 湾仔区| 自贡市| 衡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