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生美術教學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生活化視角,結合新課程改革的內容和要求,探討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的具體實施策略。
“生活即教育”。在小學美術學科教學中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就如同為學生搭建起一座聯系美術和生活的橋梁,既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感知美術的魅力與價值,又能有效引導學生思考和感悟生活。所謂小學美術生活化教學,簡言之,就是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從生活化角度出發,以生活教育理念為指導,通過創設富含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美術。
與傳統美術課堂教學相比,生活化課堂無疑具有較大優勢,其不僅是小學美術課程改革的創新之舉,有效地打破了傳統時間和空間的格局限制,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而且有效激發了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對提高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整體效率有十分明顯的作用。以下,筆者就從生活化視角出發,探討如何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構建生活化課堂。
一、加強引導,讓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
大多數美術作品的素材都源自于生活,因此要學習美術,首先要善于觀察生活,懂得發現和挖掘生活中的美。教師在教學小學美術時所面對的教學對象是少不更事的小學生,他們大多年齡較小,缺乏生活經驗,缺乏美術素材的積累,故而教師在開展生活化教學之前,首先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通過細致觀察、深入其中,捕捉生活中任何關于美的事物。
只有學生累積起一定的生活經驗,懂得發現和欣賞生活的美,他們才能夠在學習中表現和創造美。比如筆者在教學《小樹快快長》這節課時,就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自然,讓學生到學校的各個角落,觀察不同種類的樹木,并在學生觀察過程中,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觀察不同樹木的形態,包括樹冠的形態、樹葉的形狀、樹枝的粗壯,等等。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等親身觀察和近距離接觸,對樹木有了更加立體的認知,同時感受到不同樹木的美。這種認知和美的享受能夠有效幫助學生迅速進入課堂,增進他們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
開展生活化課堂,情境創設是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教師要善于運用多媒體,結合課堂教學主題,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在充滿生活意味的情境中學習。情境創設需把握兩個原則:一是具體可感,二是充滿生活化意味。只有具體可感的情境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美術,才能幫助學生突破傳統思維的束縛,發展發散思維,而充滿生活化意味則是美術生活化教學的基礎。對此,教師可以在新課的導入環節,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比如在教學《童話的小屋》一課時,筆者先準備了一段《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的動畫片,并在課堂上播放。
當學生津津有味地看完短片之后,筆者便為這個童話故事添加后續:白雪公主離開城堡后,住進了小矮人的房子,但是可惡的皇后仍舊不肯放過她,皇后使用魔法,將小矮人的小房子變沒了。講到這,孩子們仿佛置身其中,不禁為白雪公主和小矮人們著急,這時筆者故作神秘地表示自己能為她們變出房子,孩子們聽到后喜出望外。然而,在“變”的過程中,老師的魔法竟然“失靈了”,只變出一堆大小、顏色、形狀不一的紙盒材料。這時筆者便對孩子們說:“老師的魔法失效了,咱們一塊來為白雪公主建造童話的小屋好嗎?”孩子們歡欣鼓舞、熱情高漲,積極地參與到動手制作中。通過創設這樣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美術學科和生活的理解。
三、強化美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當然,學生的美術創作離不開動手實踐,尤其是對于小學生而言。因為小學生大多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但是動手表現能力較差,如何將心中所想的通過畫筆表現出來是教師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對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親入現場,以“寫生”和“臨摹”的方式,鍛煉學生的表現能力。教師要善于將技法教學與美育結合起來,將美和創造貫穿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以此陶冶學生情操,張揚學生個性,培養和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比如在布置關于《秋收》這一主題作業時,由于現在的學生大多是城里長大,沒有去過農村,因此很難真正見到秋收的場面。于是筆者在課堂快結束前,為學生播放了一段關于“秋收”的視頻,視頻中的場景:麥田在秋風中卷起層層麥浪,黃燦燦的麥穗飽滿而又美麗,烈日炎炎之下,汗流浹背的農民們在稻田里不停地收割,雖然辛苦,但各個臉上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通過這樣充滿生活化且富含美的教育,大大豐富了學生的審美體驗,因而在學生的習作中所表現的元素也相對豐富起來,其中不乏寫實而又充滿美的習作。
四、運用美術,點綴生活
藝術創作的靈感源自于生活,藝術創作的目的是服務于生活。將美術生活運用于生活實際是新課程改革下小學美術學科教學的主要要求之一,因此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掌握繪畫技巧,培養審美能力,而且要教會學生學以致用,懂得將課堂學習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將美術用于裝點生活。在教學課堂中,筆者時常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美術活動對校園、班級、家居等環境進行美化。比如讓學生制作校園海報用于粘貼,制作彩色剪紙用于裝點班級一角,折紙折花用來美化房間,等等,通過讓學生動手實踐,引導他們感受美術學習和美術創作對于生活的重要意義。
總之,美術的學習離不開生活,最終也應用于生活。教師在進行具體的教學活動時,要善于站在生活的角度,通過利用生活資源,采用生活化教學方式,為美術課堂教學注入“生活”的活水,以此訓練學生的繪畫技巧,培養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關鍵詞:美術教學;色彩畫;小學低年級;有效性;影響因素;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313-02
1.影響小學低年美術色彩畫教學有效性的因素
目前,影響小學低年級美術色彩畫教學效率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幾方面:
1.1 作業公式化,缺乏學生自己的想法,沒有創造性。以往的美術作業,學生完成作業時完全根據教師的作業要求去套,或者直接臨摹書中范作。課堂中缺少師生間的交流。整整一節課,學生的思維往往只處于小幅度波動,往往學生的作業也形式單一,缺乏創造性。
1.2 學生個體能力存在差異。一些基礎好的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作業要求能很快完成作業,基礎一般的同學完成作業往往要半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這樣就造成了基礎好的學生在課堂上有一段時間無事可做,他們的能力在這節課不但沒有得到較好的培養,反而制約了其他能力的發展。基礎差的學生往往也受基礎好的學生地影響不能用心去完成作業,而趕時間應付老師作業。
1.3 學生對于美術學習的興趣不穩定。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充滿好奇心,在進行美術學習的時候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這是符合兒童成長過程的心理特征。但是這種興趣并不穩定,容易受教師態度、他人評價等因素的影響。
1.4 學生糟糕的學習行為習慣。在課堂上經常看到有學生忘記帶美術工具,這主要是由家長的不重視或不作為,以及低年級學生意志自覺性差,不善于有條理地安排學習生活的特點造成的。
1.5 家庭的重視程度不夠。從家長的支持力度中可以看出家長對學生美術學習的重視程度,學生忘記帶美術工具,無法按時完成課后作業,都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提高小學低年級美術色彩畫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2.1 精選教材,分層教學。教材內容力求以學生生活體驗和知識經驗為載體,激發學生美術興趣,培養學生美術知識和能力。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結合學生實際組織教學內容,設置教學難度。例如二年級《彩紙片的組合》一課,原教材要求學生完成一張抽象色塊組合的作品。這對于思維高度依賴具體形象,很難理解抽象概念的二年級學生來說難度較大。根據學生熱愛小動物和童話故事的特點,把課題改為《愛跳舞的小貓》,把教學內容改成為參加"舞林大會"的小貓,設計舞蹈動作和布置舞臺。具象的舞蹈動作結合抽象色塊的背景組合,既降低了學習難度,適應了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性特點,也完成了教材設定的引導學生嘗試抽象表現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思維由形象向抽象的轉變。
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是有差異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幫助學生確立適合自己的學習的目標,也就是現在提倡的分層教學,從而徹底轉變學生的學習狀態,確保學生在美術學習上的成功。
2.2 把握學生心理,掌控課堂教學。豐富的教學形式,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有趣的學習活動,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要重視通過創設豐富有趣的學習情境和活動,引導學生在課堂實踐中培養美術的感悟能力和創造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低年級學生對現實和空想,對自己和他人的區別還比較模糊,尚處于未分化的心理狀態。認為凡是動的東西都是活的,都和自己一樣,有感覺、會思考。所以擬人化的情境教學能有效貼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狀態,吸引他們愉快地投入學習。 在上一年級《有小鳥的樹》一課時,設計了"小鳥寶寶找新家"的情境。學生扮演小鳥寶寶,在鳥媽媽(老師)的帶領下到森林里考察各種樹木,為自己挑選一棵中意的大樹安家,最后畫一畫自己的新家和發生在新家里的故事。由于肩負著重要使命――挑選新家,學生在觀察不同樹木的結構、形態時顯得格外認真。創作時也能全情投入,一邊自言自語一邊描繪著"新家里的故事"。在愉快的活動中,學生輕松掌握了各種樹木的畫法。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的好奇心和愛玩好動的特點,努力創設各種情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增強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獵取知識,在玩中得知、樂中求真。
2.3 呵護學生興趣,促進學生樂學。低年級生對美術學習具有相當的熱情和興趣,是他們突出的學習愛好之一。但是這種興趣并不穩定,容易受教師態度、他人評價等因素的影響。所以,教師要從多角度著手,維護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促進學生樂學。 小學低年級學生對教師有特殊的依戀心理,他們對于教師的要求和評價有信服的意向。只要教師態度和藹可親,他們就很愿意接近,并且由此而喜愛這位老師所教的科目。教師應珍惜孩子的這種心理狀態,悉心教導、循循善誘,促進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小學生有強烈的被關注、被的需要,教師要盡其所能多關心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因你而更愛美術。
成功的學習體驗最能引發學生學習的動機,不斷得到成功的證明,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使他們在日后的學習中更有熱情,而且更易于取得進步。所以,教師要開發各種途徑展示學生的作品,比如教室版面、校園櫥窗、學校網站等等,使學生切實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強化學習美術的自信。
2.4 關注學生行為,養成良好的習慣。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育就是要養成習慣。好習慣使人受益終生,壞習慣貽害無窮。美術課上學生行為習慣的好壞,也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率。
我校在體育和美術方面各一專職教師,多數美術和體育課程由兼職教師擔任。在上期通過學校領導的重視和師生的共同努力,使得我校藝體工作上了一大臺階。首先,表現在去年在區運動會上獲得兩連冠,學生的身體素質和美術的綜合水平有了一大提高。學生的自行鍛煉和學習的行為習慣基本養成。在體育方面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較為“科學”的鍛煉方法,養成了“兩操一活動”的良好習慣,學生們的體育素質有了較大提高。在美術方面也基本杜絕了“依葫蘆畫瓢”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創造思維和想象能力。
二、 小學班主任工作計劃工作目標:
1、 體育
以《小學生體育綱要》為指導思想,認真貫徹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積極開展課外體育活動,讓學生掌握體育基礎知識的技能和技巧。教會學生鍛煉身體的方法,培養一批有知識,又有強壯體魄的新時代的接班人。
2、 美術
以大綱為準繩,認真貫徹素質教育精神,積極優化美術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繪畫技能的同時,激發學生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啟發學生們大膽動手和動腦的想象、創造能力。培養有一定審美水準和造型能力的一代新人。
三、 小學班主任工作計劃具體措施:
1、體育
① 嚴格按常規要求上好每一節課,保證學生每天運動量。
② 制定教學計劃,認真備課、精心組織每一節課,做到訓練目的明確,過程安排恰當,并積極參加“三課”活動。
③ 堅持不斷開展兩操活動,不斷改進評比辦法。
④ 為增強學生體質,全面提高學生體育成績,在十二月中旬舉辦校冬季運動會。
⑤ 繼續做好體育達標工作和體育檔案整理工作。
⑥ 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鍛煉學生生活中,體育技能技巧。
2、 美術
① 嚴格遵守校紀校規,按大綱要求上課,向四十分鐘要質量 。
② 精心組織每一節課,提前制定教學計劃和學習目標,并積極參加“三課”活動,認真練習基本功。
③ 堅持組織學生參加校級、區級、市級美術比賽。
一、 小學班主任工作計劃基本情況: 我校在體育和美術方面各一專職教師,多數美術和體育課程由兼職教師擔任。在上期通過學校領導的重視和師生的共同努力,使得我校藝體工作上了一大臺階。首先,表現在去年在區運動會上獲得兩連冠,學生的身體素質和美術的綜合水平有了一大提高。學生的自行鍛煉和學習的行為習慣基本養成。在體育方面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較為“科學”的鍛煉方法,養成了“兩操一活動”的良好習慣,學生們的體育素質有了較大提高。在美術方面也基本杜絕了“依葫蘆畫瓢”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創造思維和想象能力。
二、 小學班主任工作計劃工作目標:
1、 體育 以《小學生體育綱要》為指導思想,認真貫徹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積極開展課外體育活動,讓學生掌握體育基礎知識的技能和技巧。教會學生鍛煉身體的方法,培養一批有知識,又有強壯體魄的新時代的接班人。
2、 美術 以大綱為準繩,認真貫徹素質教育精神,積極優化美術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繪畫技能的同時,激發學生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啟示學生們大膽動手和動腦的想象、創造能力。培養有一定審美水準和造型能力的一代新人。
三、 小學班主任工作計劃具體措施:
關鍵詞:小學美術;情感教育;策略
在素質教育逐步普及并且推進的過程中,情感教育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如果小學美術教學中缺少情感教育,那么就難以發揮美術教育的功能,也難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學習興趣以及完整的人格。在當前的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因素,是當前美術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意義
小學美術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塑造學生完整的人格和美好的心靈。小學生處于人生中的基礎時期,是道德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應用美術教育能夠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感。美術作品是生動而富有感情的,并不是枯燥的作品,能夠為人們帶來美的感受和心靈沖擊。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能夠讓孩子們學會辨別善和惡、美和丑。在兒童階段,學生都喜歡畫自己的父母、學校的花花草草等,雖然他們只用簡單的線條以及隨意的顏色,但是孩子們所創作的作品是富有想象力和情感的,他們畫出了自己認為美好的事物。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孩子們能夠接受完善和系統的美術教育,教師可以利用獨特的教育模式在美術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所以說,美術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審美能力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對策
1.鼓勵學生用心創作
對于素質教育來說,對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是重點內容,但這是需要一定氛圍和環境的。美術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鼓勵學生打破常規,注重創造力的發揮,讓他們自由想象和創作。比如,允許小學生把太陽畫成圓形,月亮畫成紅色,鼻子可以長在手上。美術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抽象的畫作,讓學生意識到繪畫創作的模式并不是固定的。比如,講解《我做的罐和壺》這節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鼓勵學生講一講他們對于茶壺的理解,說說茶壺的內部構造和特點。而后,教師可以搜集一些富有時代特征的茶壺設計圖片,讓學生欣賞分析,提出開拓思維的問題:同學們,看了這些照片,你們覺得茶壺還可以是什么樣子的呢?有的學生認為茶壺可以多幾個壺嘴,有的學生認為茶壺上可以雕一條美麗的金魚。在自由思考的氛圍中,學生的想象力被完全激發出來,并且發表了各自的看法,有的學生把茶壺設計成游鐨巫矗有的學生為茶壺添加了加熱功能,通過認真創作,每個學生都成了一個小藝術家。在這種美術教學氛圍中,師生關系變得融洽,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發揮。
2.在美術課堂內外落實情感教育
對于小學美術教學來說,情感教育的滲透不能只局限于課堂教學,需要進行全方位的情感教育。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為學生預留一定的思考和交流時間,并且指導學生在課堂后探討作品的特點和缺點。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確美術教學內容中值得學習的部分,進而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有目的地滲透情感教育,比如在講解我的新朋友這節課時,教師可以首先為學生準備一些黏土,根據新朋友這個主題,讓學生自由創作,學生可以獨立完成作品,也可以以小組的形式共同完成一個作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不能過分引導學生的思維,避免破壞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想象,避免對于學生想法的斥責,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通過多元化的途徑開展小學美術教學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把情感教育的滲透付諸實踐,而不能只是紙上談兵,流于形式,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首先,教師需要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這是開展小學美術情感教育、發展師生感情的前提條件。教師需要運用符合學生興趣和特點的教學方式來制訂教學計劃,設計教學內容。在實際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鼓勵,讓學生把美術創作發展成一種愛好。教師要鼓勵學生用心進行美術創作,自由表達心中所想,畫出自己喜歡的想要表現的東西,這對于小學美術教學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綜上所述,在當前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教師需要加強對實踐教學的改革,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運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為小學生營造良好的美術氛圍,在美術教學中全面滲透情感教育因素,持續提升小學生的審美素養。
參考文獻:
[1]黃虹.芻議小學美術教學中情感教育的融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8):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