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微觀環境的概念

微觀環境的概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微觀環境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微觀環境的概念

微觀環境的概念范文第1篇

[關鍵詞]EI敘詞表敘詞表編制敘詞表微觀結構敘詞表評價詞間關系描述

[分類號]G254.24

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敘詞表可能表達不同的含義:一些情況下等同于“敘詞法”,指的是一種知識表示機制,即知識:概念+概念間關系(一般為三種),其中概念表示知識世界中的事物,概念間關系表示事物間廣泛存在的關聯;另一些情況下,敘詞表是指特定學科領域的概念和概念間關系的集合,是對文獻信息進行主題標引和檢索的工具。  敘詞表具備如下作用:①提供一種知識結構,用來揭示概念之間的關系,幫助使用者理解知識領域的結構;②提供一種詞匯控制工具,指導標引者和用戶使用一致的詞進行標引和檢索;③提供一種術語參照系統,使得用戶可以通過它擴大或縮小查找范圍;④提供一種動態的詞匯集合,使得任何新的概念可以以用戶能夠理解的方式納入詞匯系統中的相應位置。

隨著計算機在圖書情報領域的廣泛應用以及敘詞表編制技術的逐步成熟,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數以千計的敘詞表,覆蓋了各學科領域。當前,敘詞表編制和使用的主要特征是國際上一些比較權威的敘詞表在使用中得到了持續的維護和更新,基本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而我國敘詞表的編制和使用在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的大發展后,目前的總體情況是趨于停滯。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從技術層面上看,以下方面可能是主要原因:①敘詞表輔助應用工具開發相對滯后,敘詞表應用成本較高;②絕大部分敘詞表獨立于信息檢索系統,沒有與信息檢索系統的發展同步,未能形成良性互動;③敘詞表質量良莠不齊,在內容上、結構上和顯示方式上存在缺陷,導致綜合應用性能較差。

近幾年來,為了彌補全文檢索系統在處理自然語言文本時由于詞匯歧義帶來查全率與查準率低下的問題,詞匯控制技術重新得到關注和應用。敘詞表相對完善的詞匯控制體系和已有的詞匯集合為這一改進提供了可能性。但大發展于20世紀80年代的敘詞表是否能適應數字化、網絡化背景下的詞匯控制是需要具體分析研究的問題。本文選擇具有較好應用基礎的EI敘詞表與我國47部敘詞表進行了對比研究,針對敘詞表微觀結構進行剖析,分析詞表微觀結構與應用性能的關系,試圖為新技術環境下詞表結構體系的優化提供依據。

1、敘詞表與我國敘詞表介紹

EI敘詞表主要用于EI Compendex數據庫(Engi-neefing Information’s Compendex Database,印刷版稱EIIndex)文獻的標引及檢索,由Elsevier Engineering Infor-mation公司編制出版,EI的前身是工程標題表(Subject Heading for Engineering),簡稱SHE。SHE包括二級標題詞:主標題詞(heading)和副標題詞(subheading)。1990年后,SHE發展為EI詞表(EI Vocabulary),收錄12 000個術語,增加了分類表(Index to ClassificationCode)。從1992年開始,EI Vocabulary又發展為第一版的EI敘詞表(EI Thesaurus)。此后,EI敘詞表不斷修訂完善,1995年第二版,1998年第三版,2001年第四版,2006年修訂到第五版。目前EI敘詞表的基本信息是:總收詞量19 296,敘詞9 926,非敘詞9 370,族首詞85,有5級分類,英文語種。

敘詞表在我國的大規模編制始于20世紀80年代。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約10年的時間,是敘詞表編制出版的高峰期,大部分敘詞表是在這一時期編制的。到目前為止,我國編制出版的敘詞表有120多部(不包含各類公文主題詞表),基本覆蓋了各學科領域。目前雖然有少量的敘詞表仍保持著使用和維護,但總體情況不容樂觀,大多數敘詞表處于維護困難、發展停頓的狀態。

2、敘詞表的微觀結構及其描述

2.1敘詞表的微觀結構

敘詞表是敘詞的總匯,但敘詞表不是敘詞的任意堆砌和匯集,而是一個嚴密、完整的有機體。敘詞表的結構可以從宏觀(整體結構)和微觀(單元結構)兩方面來進行描述。敘詞款且是組成敘詞表的“細胞”,因此敘詞款目被稱為敘詞表的微觀結構。對敘詞款目的描述一般包括幾個內容:款目詞項、標記項、注釋項和參照項。參照項用以描述款目詞與敘詞表中其他詞匯間的相互參照關系,敘詞表中包括三種類型的參照關系:等同關系(即用代關系)、等級關系(即屬分關系)、相關關系(即參關系)。本文主要討論由詞及詞間關系形成的敘詞表微觀結構的描述和評價方法。

在敘詞表中,概念形成節點,節點之間的關系形成邊,邊將概念節點連接起來,形成概念網絡。等級關系將具有隸屬關系的若干概念節點自上而下串接起來,形成縱深走向的鏈,在本文中定義為“縱向知識鏈”(下文中簡稱為“知識鏈”)。知識鏈的分化及聚合構成了詞表知識體系的縱深結構,這是詞表知識體系的基本骨架。敘詞表中的相關關系建立了不同知識鏈的概念節點間的橫向關聯,使敘詞表進一步從“樹結構”演變為“網結構”。

2.2敘詞表微觀結構的描述和評價

蘭開斯特在其影響深遠的著作《情報檢索詞匯控制》中總結了敘詞表微觀結構評價的一些方法和指標。我國學者在對敘詞表詞間關系進行評價時主要參考了其中的關聯比、參照度和等同率指標。

關聯比(connectedness ratio):指一部詞表中有參照項的敘詞與詞表總詞量的比例。

參照度(accessibility measure):指一部詞表中敘詞所接受的參照的平均數。

等同率(equivalence ratio):也稱入口率,指一部詞表中非敘詞與敘詞的比率。

等同率表現了敘詞表中人口詞與敘詞的構成情況。但關聯比和參照度都是對概念間關系的總體構成進行描述,對等級關系和相關關系未加以區分,因此要進一步描述敘詞表的等級結構和橫向關聯結構是不夠的。

本文采用了“等同率”(或稱入口率)來對EI敘詞表和中文敘詞表中等同關系的構成進行對比分析。針對由等級關系形成的敘詞表縱深結構提出了“概念深度”、“概念分化度”、“概念聚合度”三個指標來描述和評價。針對由相關關系構成的敘詞表橫向關聯結構則采用“概念橫向關聯度”來進行描述和評價。

3、EI敘詞表與中文敘詞表等同關系的對

比分析及建議

在敘詞表中可以用多個詞匯描述同一概念,按照一定的優選原則選取其中一個詞為敘詞,其他詞為非敘詞,也稱入口詞,以“用”關系指引到敘詞。敘詞的人口詞越多,用戶的檢索入口就越多,對檢索越有利。

EI敘詞表的入口詞占其詞匯總量的48.6%,等同率為0.95。但EI敘詞表入口詞中有接近一半的詞為棄用詞,主要來源于以前的標題表,大多為倒置形式,并標記以“*”。如果排除棄用詞的影響,EI的等同率為0.37。就所分析的47部中文敘詞表而言,大部分敘詞表的等同率小于0.33,平均為0.15。《漢語主題詞表》(簡稱《漢表》)的等同率略高于平均值,為0.18。最高的為《物理學漢語主題詞表》,等同率為0.59。我國部分敘詞表的等同率(入口率)分布如圖1所示:  通過對等同率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EI敘詞表的入口率相對較高,我國絕大部分敘詞表的人口率比較低。一般認為,敘詞表的入口率應該大于1。人口詞就如同自然語言與敘詞表規范語言間的橋梁,可以實現自然語言詞匯向規范詞匯的映射,提高敘詞表的應用性能。網絡環境下,要實現海量信息的主題規范,實施自動標引,大幅增加敘詞表的人口率是必然的趨勢。同時,信息用戶大眾化,也需要具備高入口率的敘詞表來實現用戶詞匯向規范詞匯的轉化,降低敘詞表的使用門檻,提高系統檢索性能。

4、 i敘詞表縱向結構的描述與平價

4.1本文對敘詞表等級關系的定義

4.1.1、概念深度概念深度用縱向知識鏈的長度來表示,即一個縱向知識鏈從根節點到葉節點所包含的概念數量。理想的敘詞表結構應該有一定的縱深,并且在概念深度的分布上要有較好的均衡性。

4.1.2概念分化點與概念分化度知識鏈在縱向深入過程中可能發生鏈的分化,也可能發生多鏈的聚合。

鏈的分化指知識鏈中縱深產生2個以上的分支。本文將知識鏈中有多個(大于1)下位詞的概念節點定義為分化點,分化點即為敘詞表中有多個(大于1)下位詞的敘詞。

概念分化度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分化點占概念節點總量的比例;二是每個分化點的下位概念數量。分化點比例越大,每個分化點下位概念越多,則概念分化度越高,詞表縱深結構形成的“樹”就會有更多的分枝。

4.1.3 概念聚合點與概念聚合度鏈的聚合指多條知識鏈在某一概念節點上發生聚合,該概念節點分屬多條知識鏈。本文將有多個(大于1)上位詞的概念節點定義為聚合點,聚合點對應敘詞表中有多個上位詞的敘詞。

概念聚合度也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聚合點占概念節點總量的比例;二是每個聚合點的上位概念數量。聚合點比例越高,每個聚合點上位概念越多,則概念聚合度越大。概念聚合度反映了詞表中概念之間邏輯上的重合程度,概念聚合度越大,概念之間的相互影響就越大,概念間表現出更多的共性。

概念聚合點的存在使得敘詞表縱向結構不再是一個“樹”,而是一個“網”。概念聚合度越高,意味著“網”越致密。

4.2 EI敘詞表與中文敘詞表縱向結構的對比分析

經過統計,EI敘詞表的概念深度平均為4.63,即每條知識鏈平均有4.63個概念節點。而我國47部敘詞表的概念深度大部分小于3,最大的是《中醫藥主題詞表》,接近5(見圖2),平均為2.42,即敘詞表等級結構平均有2.42層。由此可見,我國大部分敘詞表的概念深度是比較小的。這就意味著,敘詞表利用上下位關系來進行概念語義限定以及支持檢索擴展的功能在較大程度上受到制約。

EI敘詞表概念分化點的比例為16.9%,絕大部分分化點的下位詞數量在10以下,平均每個分化節點有6.3個下位詞。我國敘詞表的概念分化點比例集中在10%-15%之間(見圖3),平均為10.9%,分化點產生的下位詞數量介于4-8之間(見圖4),平均為6.1??梢?,在概念分化特性方面,EI敘詞表和大部分中文敘詞表是基本相當的。個別專業詞表表現出高分化度的特點,如《核科學技術敘詞表》,平均每個概念分化節點會產生15個下位詞。高的概念分化度可能意味著較低的概念專指度,網絡環境下,敘詞表概念分化度控制在什么范圍以及概念分化度如何影響其應用性能還有待研究。

EI敘詞表概念聚合點占概念節點總量的17%,平均每個聚合節點有2.06個上位詞。我國敘詞表大部分沒有或只有極少量的概念聚合點,《漢表》概念聚合點比例僅為0,56%,但也有個別詞表例外,如《核科學技術敘詞表》的概念聚合點比例達到18.4%,平均每個概念聚合點有5.1個上位詞。我國部分敘詞表概念聚合點比例見圖5??梢?,EI敘詞表的縱向結構不是簡單的“樹”,其分化點和聚合點的比例基本相當,在縱向上已經形成了“網”狀結構。我國47部敘詞表中,除《核科學技術敘詞表》外,其他敘詞表基本還是“樹”結構。但縱向網結構如何影響敘詞表的應用性能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通過概念深度、分化度和聚合度的比較,可以看出,相對我國敘詞表來說,EI敘詞表概念深度較大、分化度較高,類似于枝繁葉茂的大樹,又有著我國大部分敘詞表不具備的高聚合度,由此形成了立體網絡。EI敘詞表一直有著很好的維護和應用,這可能意味著有著一定縱深的網狀知識結構更加適合現代信息的組織與檢索。

5、敘詞表橫向關聯結構的描述與評價

相關關系建立了不同知識鏈中概念節點之間的橫向聯系,使敘詞表從“樹結構”演變為“網結構”。知識鏈中以相關關系與其他知識鏈中的節點進行關聯的概念節點,在本文中定義為橫向關聯點。用橫向關聯度來描述詞表中概念節點之間的橫向關聯程度。橫向關聯度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橫向關聯點占全部概念節點的比例;二是橫向關聯點關聯的相關詞數。橫向關聯點所占的比例越大,關聯點的相關詞越多,詞表的橫向關聯度就越大。橫向關聯度越大,表明詞表概念空間的網狀結構越致密。

與概念的分化度和聚合度不同,我國敘詞表的橫向關聯度有較大的差異。部分敘詞表沒有相關關系。橫向關聯點比例最高的是《航空航天醫學主題詞表》,達到94%。其他詞表的橫向關聯點比例均小于70%,《漢表》的橫向關聯點比例為24.5%(見圖6)。EI敘詞表有6 000余個橫向關聯點,占概念節點總量的60.6%,即每100個概念節點中有約61個概念節點有相關關系。

我國敘詞表橫向關聯點鏈接的相關詞數量分布如圖7所示:《核科學技術敘詞表》橫向關聯點的相關詞數量最高,平均為3.9個,《漢表》僅為1.8個,而EI敘詞表平均每個關聯點鏈接4.76個相關詞,比國內所有敘詞表都要高。

早期的研究認為,敘詞表參照度(包括等級關系和相關關系)的理想值在2-5之間,每個敘詞如果帶有過多的參照(大于5),與其說是一種幫助,不如說是一種障礙。但在網絡環境下,技術創造了更大的可能性,敘詞表的參照度,繼而是敘詞表橫向關聯度(考察相關關系)置于新的技術環境下,是否也有潛在增長的趨勢?或者說,取值在什么范圍內能產生最好的應用性能?這些都需要在敘詞表的應用環節中去驗證。

6、結論與問題

微觀環境的概念范文第2篇

關鍵詞: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構建 思考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也稱財務會計概念,是一套把目標與目標有關聯的概念聯系起來,首尾一貫的體系,是評價現有的會計準則、指導和發展未來會計準則的理論依據。

■一、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產生和發展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研究始于西方會計界,20世紀70年代以后,由于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市場的演變與創新,給會計實務帶來許多新問題,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能適應新經濟形勢的完整的和規范性的會計理論框架,來指導會計準則的制定和解決現有的會計準則未曾涉及的新的會計問題。

70年代中期,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首先展開對概念框架的研究,隨后,英國、加拿大等國的會計職業團體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也都先后對會計概念框架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頒布了闡述會計概念框架的重要文件和報告。而在這方面我國起步較晚,至今尚未形成一個較為系統的財務會計專門理論研究體系。

■二、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內容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是由目標及相關的基本概念組成的邏輯嚴密的體系。其內容主要包括:

(1)確認財務會計和財務報告的目標;

(2)對財務報表要素給出定義;

(3)評估財務會計和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

(4)解決如何對財務報表要素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

(5)分析某些重大財務會計問題。

■三、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作用

1、 評估已有會計準則的質量。

2、 指導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發展新的會計準則,并為其制定指明方向。

3、 在缺乏公認會計原則的領域,起到指導會計實務的基本規范作用。

4、 有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財務報告所提供信息的目的、內容、性質和局限性。

■四、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現狀分析

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由1項基本準則與38項具體準則構成的完整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以下簡稱基本準則)在整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屬于最高層次,對各項具體會計準則起著統馭作用。我認為,雖然我國新基本準則和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在準則制定過程中,有著相似的作用,但新基本準則與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在形式、內在邏輯關系等方面畢竟不同,不能充當我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角色,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仍未建立。而且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涌現出大量經濟業務創新,需要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的相應創新。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有一套前后一致的真正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為創新經濟業務的會計核算提供理論指導,以滿足會計核算的需要。

■五、構建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應注意的問題

(一)構建我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應該遵循如下原則:

1、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構建要基于國際趨同。

2、對國外的概念框架適當的借鑒和發展。

3、充分考慮環境因素體現國家化標準,保持中立性,不偏向任何一方利益集團。

4、概念框架要有前瞻性和相對穩定性。

5、與現有準則協調平穩過渡。

(二)構建我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應遵循以下的層次:

1、宏觀理論層次

我認為我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有必要創設一種相對超越現階段環境因素的宏觀理論層次,它應該是一種理想的理論結構,是概念之間邏輯結構的一致的、完美的演繹,既嚴格遵守經濟學和會計學的基本理論,也要體現了與國際趨勢的一致。在宏觀理論層次的構建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應以對中國會計環境的分析和把握為真正起點。

(2)必須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3)要充分兼顧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會計規范的需要,兼顧企業與行政事業單位會計規范的需要。

2、微觀理論層次

微觀理論層次是在宏觀理論層次的指引下,詳細闡述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具體內容。

(1) 微觀理論的第一層次:會計目標、會計基本假設、會計對象

a、會計目標。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會計目標應定為“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的融合。財務會計的目標是指在特定的會計環境下,現行的財務報告系統對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什么樣的信息。一般認為“決策有用觀”比較適用于資本市場高度發達并在資源配置中占主導地位的會計環境,而“受托責任觀”比較適合委托方和受托方可以明確辨認的會計環境。我國資本市場尚不十分發達,國家作為委托方仍然占據著重要地位;證券市場的不完善并不能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號”服務來引導資源的有效配置;相當一部分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個人素質尚不能保證理解復雜的會計信息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這些都決定了我國會計目標定位不應完全脫離“受托責任觀”而定位于“決策有用觀”,而應該是兩者的融合。

b、會計基本假設。是由財務會計所處的經濟、政治、社會(主要是經濟)環境所決定的,是作為財務會計存在和運作前提的基本概念,即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

c、會計對象。由于會計要素是會計對象的具體化,財務報表應設置那些要素,設置多少要素都必須限制在會計對象的范圍內,受到會計對象的制約,若會計對象不明確,會計要素的設置就會失去客觀依據。

(2)微觀理論的第二層次:財務會計要素及會計信息質量

a、會計要素。指財務會計確認和計量的具體對象,也是組成財務報表的基本單位。也就是說,財務報表的各種信息是以會計要素為基礎的。因此怎樣定義會計要素,對財務會計信息的生成具有不可言喻的重要性。

b、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具體的質量特征有可理解性、相關性、重要性、可靠性、充分披露、實質重于形式、中立性、謹慎性、完整性、可比性等。美國、英國、IASC、加拿大、澳大利亞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都是把相關性列在可靠性之前,而我則認為可靠性應列在相關性之前。也就是說,當一種方法所能提供的信息不能在可靠性與相關性兩個方面同時兼顧時,我們應在可靠性的前提下,選擇相關性的信息。這是近年來美國和我國上市公司財務欺詐案件給予我們的教訓。不相關的信息固然無用,但并非對所有人都無用。而不可靠的信息更為危險――所有的使用者的決策都會被它誤導,從而帶來難以估量的風險。重視可靠性也是財務會計的本質,是由客觀真實反映經濟的本質所決定的。

(3)微觀理論的第三層次: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

在會計記錄和財務報告中對會計要素進行定性說明和定量描述的過程,稱為“確認與計量”。

在初始確認的基礎上,按照財務報告的目標把賬戶記錄轉化為報表與項目,成為對報表使用者有用的信息。這是財務會計的最終要求,因此,這一系列的會計處理過程構成了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第三個層次,也是最終層次。

總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內容相互關聯、密不可分。從系統論的角度分析,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是一個人造的概念系統,它存在并運行于特定的外部環境條件下,在會計本質的指導下,以會計目標(質量特征屬于目標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內容)為邏輯起點,運用科學的方法(歸納、演繹、實證、定量、事項和倫理等方法)逐級開展會計原則、會計對象以及會計對象要素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科學地預見概念框架的未來發展,最終使我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體現出內涵完整的概念體系、深刻的哲學思維和科學的實證系統三方面特征。不僅具有較強的前瞻性和理論性,而且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和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葛家澍.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研究的比較與綜評.會計研究,2004;6

微觀環境的概念范文第3篇

1教材分析

同素異形現象是構成物質多樣性的主要形式之一。蘇教版必修Ⅱ增加了“同素異形現象”的內容,有助于學生認識物質多樣性的本質原因,關注社會環境問題和科技發展。《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對本課教學內容的基本要求是: (1)從微觀結構了解物質形態的多樣性; (2)以碳、氧的同素異形體為例認識同素異形現象。

通過必修Ⅰ及周期表的學習,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關于物質多樣性與微觀結構的感性認識,但對性質與結構的關系認識不夠深刻,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學生能初步形成“物質多樣性和微觀結構有關”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對結構與性質的理解。本節學習的微觀結構知識既是化學鍵及結構決定性質等知識的初步應用,也可為后面“不同的晶體類型”和選修模塊“物質結構與性質”的學習奠定基礎。

2學情分析

初中《科學》教材中未涉及碳及其單質的性質,但多數學生在生活中對金剛石和石墨都有過接觸,對兩者的物理性質也積累了一些感性認識,絕大多數學生都知道金剛石和石墨是碳的兩種單質,但是學生不知道他們的性質特點及性質差異的原因。學生已經學習過化學鍵的基礎知識,并具備了通過模型簡單分析金剛石和石墨結構差異的能力,但是學生沒有學過立體幾何,空間想象能力較差,對了解金剛石和石墨的微觀結構存在一定困難。

3教學目標

3.1知識與技能

(1)了解金剛石和石墨的微觀結構特點。

(2)理解同素異形現象的概念。

(3)了解同素異形現象與物質多樣性的關系。

3.2過程與方法

(1)通過金剛石和石墨的對比,認識兩者的差異以及造成差異的原因。

(2)通過紅磷轉化為白磷的實驗,加深對同素異形現象的直觀認識。

3.3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化學史介紹,了解科學發展的歷程。

(2)通過對富勒烯、臭氧層的介紹,了解相關科學的發展和環境問題。

4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以金剛石和石墨為例認識由于微觀結構的不同而導致的同素異形現象,形成同素異形現象的概念。

教學難點:金剛石、石墨的微觀結構并運用結構解釋現象;金剛石和石墨的相互轉化問題。

5教學過程

環節一:通過對金剛石和石墨的學習,學生自主建構同素異形現象的概念。

[引入]為什么一百多種的元素能形成數千萬種不同的物質?

(設計意圖:設疑,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師]引導學生回顧金剛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質。共同討論:金剛石和石墨在物理性質上的差異。

[生]通過討論得出結論:金剛石和石墨物理性質差異大。

[板書]金剛石石墨

物理性質差異大

[師]介紹有關化學史:

很久以前人們就已經在自然界中發現了金剛石和石墨,也在一直使用,但一直不知道它們的成分。

(1)1772年拉瓦錫證明金剛石可燃,生成CO2,進一步測定后確定金剛石是由碳組成的單質。

(2)1779年舍勒證明石墨可燃,也生成CO2,進一步測定后確定石墨是由碳組成的單質。

[板書]金剛石石墨

都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

化學性質相似

[提問]金剛石光彩奪目,價值連城;石墨灰不溜秋,普普通通。當發現它們都由碳組成的事實后,當時的人們立刻開始了一項新的研究,你能猜得到他們研究的問題嗎?

[生]“點石成金”

[師]繼續介紹化學史。

(3)1799年法國科學家摩爾沃將一顆金剛石轉變為石墨。

(4)1955年美國科學家霍爾在1650 ℃,95000個大氣壓下用石墨合成了金剛石。

目前人們已能大規模人工合成金剛石。

[播放視頻]人工合成金剛石

[板書] 金剛石石墨

能相互轉化

[討論]:金剛石和石墨之間的轉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學生討論后得出的結論:

(1)物理性質差異大,確定金剛石和石墨是不同的物質。

(2)同種元素組成的金剛石和石墨是不同的物質。

[過渡]金剛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質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我們首先來了解它們的微觀結構。

[展示]金剛石和石墨的微觀結構模型

[討論] (1)簡述金剛石和石墨中碳原子的連接方式。(2)從微觀結構分析金剛石和石墨在硬度和導電性上的差異。

[生]歸納:物質的組成和結構決定其性質。

[師提問]金剛石和石墨的這些現象,化學上將其歸為同素異形現象。現在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給同素異形現象下一個定義。

[生]討論得出:同素異形現象的概念

[板書]同素異形現象:同種元素形成的幾種不同單質的現象。

[過渡]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繼續發現碳還有其他的同素異形體。

[師]介紹富勒烯(C60和碳納米管)的微觀結構

討論:C60和碳納米管在碳原子成鍵上的共同特點,并猜想其可能有的性質。

介紹富勒烯的用途前景。

(設計意圖:通過介紹金剛石和石墨在性質上的差異但又是同種元素形成的單質,造成學生認知沖突,激發興趣;通過微觀結構模型的分析,進一步說明兩者是不同的物質,并能利用結構上的差異說明兩者在部分性質上的差異性,初步形成物質結構決定性質的觀念;通過金剛石和石墨的這種現象,引導學生主動形成同素異形現象的概念。)

環節二:以氧氣和臭氧為例,引導學生應用同素異形現象,認識物質世界。

[師]投影氧氣和臭氧的性質對比,強調原子個數和成鍵情況不同。

[生]得出結論:氧氣和臭氧是同素異形體。

[師]指導閱讀資料卡,并思考相關問題

(1)臭氧層的作用

(2)臭氧層空洞形成原因

(3)對修復臭氧層空洞的建議

[生]討論后得出結論:

(1)臭氧層能吸收紫外線,保護地球,保護人類。

(2)臭氧層空洞形成原因:“氟利昂”等物質大量排放到空氣中后,這些物質可上升到臭氧層,促使臭氧分解:O3O2

(3)①禁止排放氟利昂等有害物質,使臭氧層慢慢自己修復;②研究一種物質,排放并進入臭氧層,促使O2O3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氧氣和臭氧,進一步認識同素異形現象的特點,討論臭氧層的有關環境問題,并引導學生能利用相關知識去解釋或提出建議。)

環節三:借助紅磷轉化為白磷的實驗,讓學生更直觀的認識同素異形現象,并且認識到同素異形現象是普遍存在的,是物質多樣性的原因之一。

[過渡]除碳、氧外,其他元素是否也存在同素異形現象?

[演示]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在玻璃彎管中放入一粒綠豆大的紅磷,一端用乳膠頭套住,一端在氫氧化鈉溶液上方,錐形瓶口放置濕棉花。

實驗步驟: (1)用酒精燈對玻璃管預熱; (2)集中加熱紅磷, 約1分鐘在紅磷左右兩邊的玻璃管內凝結出白色和黃色固體,繼續加熱15秒; (3)待試管稍稍冷卻(10秒即可),取下乳膠頭,用洗耳球緩慢鼓入空氣,剛才凝結出的固體發生燃燒現象,紅磷無現象。猜想生成物。

[歸納]同素異形現象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是物質多樣性的原因之一。

[提示]一種元素能形成多種物質,對化合物而言其結構更為復雜,下節課將從化合物介紹對物質多樣性的影響。

微觀環境的概念范文第4篇

關鍵詞:景觀藝術設計價值取向目標實踐主體

景觀藝術設計是一個新的學科概念,是景觀、藝術、設計的復合詞。從學科分類及組合結構來看,景觀藝術設計是景觀學科與藝術設計學科的交叉學科。景觀藝術設計是一個狹義的景觀定義,是微觀意義上的景觀設計,它有別于景觀規劃設計,也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環境藝術設計,具有獨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現今全國各高校很多美術及藝術設計專業都增設了這一專業方向,并在傳統室內外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進行了景觀規劃與設計的嫁接,學科結構中融入了部分景觀設計的內容??陀^地講,目前中國景觀藝術設計學科正處于探索階段,從學科概念、學科性質到學科實踐范圍缺少一定的系統性、明確性和指向性。那么什么是景觀藝術設計,景觀藝術設計與景觀學是一種怎樣的關系,與傳統意義上的環境藝術設計是一種什么關系,在景觀學體系中它的實踐主體是什么?筆者將就以上問題,從景觀學的引導、多元系統設計、學科價值取向的目標定位以及景觀藝術設計的實踐主體進行系統的論述。

一、景觀學引導下的藝術設計

景觀學是一個新興的概念,它的英文對應詞是landescape或者稱為landscapeArchiteture,“景觀”一詞早期源于風景繪畫,1885年丁·溫默將其引入地理學,成為地理學術語,指特定區域或者類型單位的統稱。

景觀學是一門跨越了多個領域的復合系統學科,涉及到建筑、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環境、生態、地學、農學、生命、社會、藝術等多個學科領域,是一門建立在廣泛的自然學科和人文藝術學科基礎之上的環境應用學科,其核心任務是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如果將景觀學這一復合系統加以歸納,那就是自然生態環境系統、城市建筑環境系統、人文社會環境系統所構成的并且跨越了三個環境系統的空間層次關系體。從景觀藝術設計反觀景觀學體系,我們不難看出,景觀藝術設計是作為景觀學系統的視覺組織形式而存在的,是景觀學展現其構成系統的手段,借助這種手段將各景觀要素組織起來,以期最終獲得與環境和諧統一高品質的景觀形象。景觀藝術設計依托景觀生態學,通過對自然的尊重、表達,展現生態環境的和諧與優美,依托景觀建筑學,創建城鄉宜人的環境空間;依托景觀人文學,表達人類行為心理的精神寄托及愿望,景觀藝術設計成為景觀形象高品質化生成的驅動力。

就景觀學而言,景觀藝術設計是景觀學體系中的一個分支,是一個狹義的景觀定義,是微觀層次意義上的景觀設計,在體現景觀形象的創作上常常成為景觀形象品格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景觀藝術設計也涉及到景觀學內容本身,但它更多的是遵循景觀學的引導,關注景觀形象要素,對各景觀環境系統空間進行藝術化處理,其核心任務是協調人與環境空間視覺形象的關系。景觀藝術設計在景觀學的引導下,構成了一個交叉融合的設計系統,它是運用藝術融于景觀科學的手段來協調景觀形象在環境空間的發展關系問題,并使之達到最佳狀態。它融合了園林學、生態學、城市規劃學、建筑學、心理學、藝術學等學科的成熟經驗,以其藝術的視野,從系統、和諧、優美的角度,解決城鄉發展過程中的景觀形象的創新問題。

景觀藝術設計在景觀學的引導下,依據藝術和諧原則干預協調各景觀系統的規劃與設計,在人與環境之間建立均衡關系時,更強調景觀生成時對人精神上、視覺上、生理健康上的基本需求,通過景觀環境空間藝術的創作,用以提升、陶冶公眾的視覺審美經驗??梢哉f,景觀藝術設計也是一種改善人們使用與體驗戶外空間的藝術創造活動。

二、多元系統設計含義的藝術設計

景觀藝術設計與傳統意義上的環境藝術設計,是從不同角度研究人類聚居環境空間藝術的兩個方面。環境藝術設計從改善建筑室內環境質量的室內設計起步,以室內室外環境一體化設計為核心,注重環境空間的自身形態,以及環境藝術的具體樣式。而景觀藝術設計更強調環境空間的綜合形態、環境藝術的復合樣式、環境表述的多層空間,具體表現在多元系統設計下的互融與綜合。

1.綜合性系統

景觀藝術設計是將城市、廣場、街道、園林、建筑、壁畫、廣告、公共設施等環境空間看成一個多層次、多元化的有機綜合體,雖然它們有時是以幾組形式出現,有時是以相對單一的個體出現,然而解決上述問題卻要求兼顧到整體的環境,是在一個被“創造”出來的人造環境空間基礎上實現的二次創造。景觀藝術設計涉及到園林設計、建筑設計、城市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工業造型設計、平面設計以及生態學、材料學、心理學、民俗學等學科,并將這些知識納入到景觀藝術生成的總體設計系統之中。

2.復合性系統

景觀藝術設計是在景觀學的引導下所構成的復合設計系統,由于景觀藝術設計的綜合性特點,因此常常表現出設計內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確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觀空間形態的視覺系統設計,融于區域景觀精神的形象系統設計,反映區域文化特征的風格樣式系統設計,以及關注人的行為、心理的人文關懷系統設計等等。各系統之間相互融合與交叉,共同構建起景觀藝術設計的復合設計系統。

3.多層性系統

景觀藝術設計的設計空間呈現為多層性的表述特點,表現在從微觀意義層面上的景觀設計為主體到中觀意義上的景觀規劃、宏觀意義上的景觀策劃的多層與協調。

4.廣泛性系統

景觀藝術設計的設計觀念呈現出廣泛性,《亞太景觀》一書在導言中談到現代景觀設計帶來的變化:“首先是觀念上的,宏觀的觀念、生態的觀念、構成的觀念、文脈的觀念、民眾參與的觀念等等。其次是創作方法上……所有這些凝結成現代的、后現代的、結構的、解構的、極簡的、高技的……為景觀設計師提供了廣泛的創造可能性?!睆V泛的設計觀念構成了景觀藝術設計多元系統設計的哲學基礎。

三、以生態價值取向為目標定位的藝術設計

廣義上講,景觀藝術設計同樣屬于藝術設計學科的范疇。藝術設計是由多個與藝術有關的設計學科所組成的學科群,它涵蓋了當今所有與藝術有關的設計活動,其中包括環境藝術設計、室內設計、工業設計、平面設計、染織服裝設計等。景觀藝術設計就藝術本體而言,與其他藝術設計門類一樣,是按照藝術設計學科規律而運行的。但是,景觀藝術設計是在景觀學的引導下的設計門類,因此,它有著明晰的景觀學特征,景觀學的學科內涵決定了景觀藝術設計的獨特性。景觀藝術設計在具備了藝術設計學科特質的同時,更主要的是將景觀學系統中的生態學所涵蓋的內容作為學科環境系統的基礎,將生計之中,并將其作為藝術創作的價值取向為目標定位的。從某些方面講景觀藝術設計也可以稱為生態景觀的藝術設計。

把生態價值取向作為一種嶄新的藝術設計目標是景觀藝術發展到今天的必然趨勢,它不是單純的學術思潮的流變,而是源于人類對生存狀況的擔憂,是工業革命以來,全球的資源短缺、人口膨脹、環境污染等矛盾所激發的環境形態的演變結果。生態學及其相關學科在幫助景觀藝術設計學科拓寬研究范疇的同時,也使景觀藝術設計的內涵得到了擴展和豐富,在生態為先價值觀的指導下,人們開始重新確定健康的生存觀,逐漸認識到生命與美的相互依存性,健康的生命是美的形式。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景觀藝術的必要支持系統。逐漸確立了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完美統一為目標的生態景觀藝術之美,為景觀藝術設計帶來景觀視覺空間形式之外嶄新的美學標準。生態學的內容包括對生態系統外表與內在、形式與內容、結構與元素、直觀與精神、情感與理性等多層面的生命體驗與創造,當代景觀藝術之美實質上,在包含藝術設計所擁有的藝術性、實用性、多元性、創新性的同時,更多的是融入了生態體系結構的合理性、生態系統功能的穩定性、生態物種的多樣性。它是一種健康、質樸、理性的生命之美。景觀要素的健全之美,生態系統的秩序之美,生態要素的多元豐富、生態結構的有序運行成為當代景觀藝術設計表現與再現的對象,成為超越外表形式,區別于傳統環境藝術設計的新審美要求。

另外,生態價值取向也改變著景觀藝術設計實踐評價標準。對景觀藝術設計成果的考察不僅僅是在形式、形象上,而是對景觀空間系統內在品質的評價,更多地關注景觀功能、人文、效率、生態等多種價值的平衡。除了景觀藝術設計成果的藝術性之外,景觀的可識別性、舒適性、心理滿意程度,對活動行為的支持程度等都成為新的景觀藝術設計評價標準,特別是景觀生態現狀的健康程度、生態景觀的安全性等評價標準的引入都使景觀藝術設計有了更新的評價標準,并為當代景觀藝術設計實踐提供了科學的評價支持。

四、微觀景觀為實踐主體的藝術設計

正如上文所述,景觀藝術設計學科涉及到多個學科領域,其實踐范圍廣泛,內容綜合而龐雜,既涉及到景觀空間的各個層面,又融合了環境要素的全部內容。但是,如果只是從廣義的概念出發而缺乏具體目標的限定,景觀藝術設計學科建構將會一直處在模糊不清的狀態。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增設景觀藝術設計專業方向后所共同面對的問題,即在龐大的景觀學科中,景觀藝術設計的實踐范圍或者說它的實踐主體是什么的問題。

縱觀景觀學科的實踐范圍,不難看出景觀學科涉及到自然生態、城市環境、人文社會的全部內容,包含著從宏觀景觀到微觀景觀的各個層面??蓪⑵錃w納為宏觀層面——景觀策劃;中觀層面——景觀規劃;微觀層面——景觀設計。

1.宏觀層面——景觀策劃

宏觀層面上的景觀實踐是建立在經濟、旅游、生態等專業的基礎上,包括進行大規模的景觀生態保護、治理改造、景觀資源開發、旅游策劃規劃等。這類景觀實踐主要側重于景觀前期的策劃。核心是協調土地的利用與管理。是在大規模、大尺度上進行景觀體系的把握,具體項目有:區域控制性規劃、城市規劃和環境規劃等。策劃是這一層面的實踐主體。

2.中觀層面——景觀規劃

中觀層面上的景觀實踐是指有一定的規模,涉及到某一地域歷史、文化、生態及地方特色整體風貌內容的較大型景觀規劃,包括與人類社會、文化相關內容,以及生態、歷史等多學科的應用。規劃是這一層面的實踐主體。

3.微觀層面——景觀設計

微觀層面上的景觀實踐主要指規模尺度較小,與人們日常生活相關聯的景觀環境設計,包括城市地形、水體、植被、建筑、建筑物以及公眾藝術品等等。設計對象是城市開放空間,包括廣場、公園、商業街區、居住區環境、城市街頭綠地以及城市濱水地帶等。其目的在滿足景觀環境功能的基礎上,不斷改善提高景觀的藝術品質,以此豐富人的心理體驗和精神要求。設計是這一層面的實踐主體。

通過以上景觀學科實踐范圍分層及各層次完成的主要任務,可以看出景觀藝術設計的實踐主體主要體現在景觀學科的微觀層面的內容上。它主要應包括:針對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設計;針對建筑環境、庭院環境的藝術設計;針對城市公園、園林的藝術設計;針對城市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和開發的藝術設計;針對城市公共空間藝術景觀的改造與更新設計等。

當然景觀藝術設計是一個多層次相融的關系體,從宏觀、中觀到微觀不可能截然分開,尤其是中觀和微觀景觀有著交叉聯系,直接作用于景觀藝術空間內容的生成。之所以這樣劃分,是為了便于理解和認識景觀空間不同層面的漸進關系,較清楚地說明景觀藝術設計的實踐主體范圍。

結語

近年來,景觀藝術設計伴隨著中國城市景觀建設的快速推進,以及人們對城市景觀藝術形象期望值的不斷提高,短短幾年已發展成為一門十分重要的設計門類,然而與“遍地開花”的景觀藝術實踐工程項目相比,其學科發展與理論建構顯得相對滯后。正因為這一緣故,景觀藝術設計面臨著許多課題,從學科觀念、支撐專業、人才培養、實踐主體,都有待作深入細致的研究,畢竟它已經成為當今設定該專業培養方向的高校必須面對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景觀教育的發展與創新——2005國際景觀教育大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2](美)約翰·奧姆斯比·西蒙茲.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3]鄭曙旸.景觀設計.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微觀環境的概念范文第5篇

一、景觀學引導下的藝術設計

景觀藝術設計依托景觀生態學,通過對自然的尊重、表達、展現生態環境的和諧與優美,依托景觀建筑學創建城鄉宜人的環境空間,依托景觀人文學,表達人類行為心理的精神寄托及愿望,景觀藝術設計成為景觀形象高品質化生成的驅動力。

就景觀學而言,景觀藝術設計是景觀學體系中的一個分支,是一個狹義的景觀定義,是微觀層次意義上的景觀設計,在體現景觀形象的創作上常常成為景觀形象品格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景觀藝術設計也涉及到景觀學內容本身,但它更多的是遵循景觀學的引導,關注景觀形象要素對各景觀環境系統空間進行藝術化處理,其核心任務是協調人與環境空間視覺形象的關系。景觀藝術設計在景觀學的引導下,構成了一個交叉融合的設計系統,它是運用藝術融于景觀科學的手段來協調景觀形象在環境空間的發展關系問題,并使之達到最佳狀態。它融合了園林學、生態學、城市規劃學、建筑學、心理學、藝術學等學科的成熟經驗,以其藝術的視野,從系統、和諧、優美的角度,解決城鄉發展過程中的景觀形象的創新問題。

景觀藝術設計在景觀學的引導下,依據藝術和諧原則干預協調各景觀系統的規劃與設計,在人與環境之間建立均衡關系時,更強調景觀生成時對人精神上、視覺上、生理健康上的基本需求,通過景觀環境空間藝術的創作,用以提升、陶冶公眾的視覺審美經驗,可以說景觀藝術設計也是一種改善人們使用與體驗戶外空間的藝術創造活動。

二、多元系統設計含義的藝術設計

景觀藝術設計與傳統意義上的環境藝術設計是從不同角度研究人類聚居環境空間藝術的二個方面。環境藝術設計從改善建筑室內環境質量的室內設計起步,以室內室外環境一體化設計為核心,注重環境空間的自身形態,以及環境藝術的具體樣式。而景觀藝術設計更強調環境空間的綜合形態、環境藝術的復合樣式、環境表述的多層空間,具體表現在多元系統設計下的互融與綜合。

(一)綜合性系統。

景觀藝術設計是將城市、廣場、街道、園林、建筑、壁畫、廣告、公共設施等環境空間看成一個多層次、多元化的有機綜合體,雖然它們有時是以幾組形式出現,有時是以相對單一的個體出現,然而解決上述問題卻要求兼顧到整體的環境,是在一個被“創造”出來的人造環境空間基礎上實現的二次創造,景觀藝術設計涉及到園林設計、建筑設計、城市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工業造型設計、平面設計以及生態學、材料學、心理學、民俗學等學科,并將這些知識納入到景觀藝術生成的總體設計系統之中。

(二)復合性系統。

景觀藝術設計是在景觀學的引導下所構成的復合設計系統,由于景觀藝術設計的綜合性特點,因此常常表現出設計內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確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觀空間形態的視覺系統設計,融于區域景觀精神的形象系統設計,反映區域文化特征的風格樣式系統設計,以及關注人的行為、心理的人文關懷系統設計等等。各系統之間相互融合與交叉,共同構建起景觀藝術設計的復合設計系統。

(三)多層性系統。

景觀藝術設計的設計空間呈現為多層性的表述特點,表現在從微觀意義層面上的景觀設計為主體到中觀意義上的景觀規劃、宏觀意義上的景觀策劃的多層與協調。

(四)廣泛性系統。

景觀藝術設計的設計觀念呈現出廣泛性,《亞太景觀》一書在導言中談到現代景觀設計帶來的變化:“首先是觀念上的,宏觀的觀念、生態的觀念、構成的觀念、文脈的觀念、民眾參與的觀念等等。其次是創作方法上…….所有這些凝結成現代的、后現代的、結構的、解構的、極簡的、高技的……為景觀設計師提供了廣泛的創造可能性”。廣泛的設計觀念構成了景觀藝術設計多元系統設計的哲學基礎。

三、微觀景觀為實踐主體的藝術設計

正如前文所述,景觀藝術設計學科涉及到多個學科領域,其實踐范圍廣泛,內容綜合而龐雜,既涉及到景觀空間的各個層面又融合了環境要素的全部內容。但是如果只是從廣義的概念出發而缺乏具體目標的限定,景觀藝術設計學科建構將會一直處在模糊不清的狀態。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增設景觀藝術設計專業方向后所共同面對的問題,即在龐大的景觀學科中,景觀藝術設計的實踐范圍或者說它的實踐主體是什么的問題。

(一)宏觀層面——景觀策劃。

宏觀層面上的景觀實踐是建立在經濟、旅游、生態等專業的基礎上,包括進行大規模的景觀生態保護、治理改造、景觀資源開發、旅游策劃規劃等。這類景觀實踐主要側重于景觀前期的策劃。核心是協調土地的利用與管理。是在大規模、大尺度上進行景觀體系的把握,具體項目有區域控制性規劃、城市規劃和環境規劃等。策劃是這一層面的實踐主體。

(二)中觀層面——景觀規劃。

中觀層面上的景觀實踐是指有一定的規模,涉及到某一地域歷史、文化、生態及地方特色整體風貌內容的較大型景觀規劃,包括與人類社會、文化相關內容,以及生態、歷史等多學科的應用。規劃是這一層面的實踐主體。

(三)微觀層面——景觀設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什邡市| 建湖县| 镇平县| 惠水县| 司法| 来安县| 鹤岗市| 巴中市| 江西省| 姜堰市| 普定县| 东丰县| 南雄市| 宾川县| 新巴尔虎右旗| 玛纳斯县| 郓城县| 镇安县| 黑水县| 登封市| 泾源县| 屏南县| 淮北市| 衡东县| 平昌县| 凭祥市| 理塘县| 封丘县| 清远市| 衡东县| 宝应县| 涞水县| 凉城县| 黔江区| 犍为县| 宜君县| 绥德县| 民丰县| 施秉县| 拉萨市| 麻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