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論述勞動價值論

論述勞動價值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論述勞動價值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論述勞動價值論范文第1篇

論文摘要:有些學者已經運用數理方法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進行研究,數理方法研究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可使研究表述簡潔清晰,使經濟學的理論框架更加條理化、邏輯化和明了化。本文主要對已有的幾種研究方法進行述評,從中找出它時研究經濟學的現實價值,進而豐富和發展經濟學。

近些年來,國內學者開始用數理方法度研究馬克勞動價值論,經濟學中,數理分析方法就是通過建立數學模型說明經濟運行中變量之間的關系,運用數學符號和數字算式的推導研究和表示經濟過程和現象的研究方法,是現代經濟學通行的方法。數理方法的引人使經濟學研究方法更加清晰、準確,邏輯性更加嚴密。數理方法已成為現代經濟學研究方法的主要組成部分,那么用數理方法研究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可使研究表述簡潔清晰,使經濟學的理論框架更加條理化、邏輯化和明了化。馬克思也認為:“一種科學只有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完善的地步?!?/p>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簡要回顧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多年理論研究的結晶,該理論是在批判繼承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提出了勞動創造價值的觀點,揭示了商品經濟的本質。這里的勞動是指,物質生產和創造價值的無差別的抽象勞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主要內容包括:

商品的二重性。馬克思在《資本論》開始寫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們的研究就從分析商品開始?!瘪R克思關于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論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威廉·配第、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思想,對價值和交換價值進行了區分。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沒有價值就不會有交換價值;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勞動二重性。勞動二重性是勞動價值論中的重要內容,馬克思關于勞動二重性的總結,“一切勞動,從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作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的價值。一切勞動,從另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作為具體的有用的勞動,它生產使用價值。

價值規律。商品經濟的客觀規律就是商品交換以價值為基礎,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必須按等價原則進行交換。商品的價值是通過價格表現的,價值是價格的內容和基礎,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包含的內容不是相互獨立的,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由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創造出來的,其中商品的價值由價值量表示,而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所以它們之間構成了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

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新表述及方法創新述評

勞動價值論的新表述和方法創新,并不是要否定經濟學曾采用過的表述和方法。勞動價值論是科學理論,是隨著實踐的變化而發展的,為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實證的要求,經濟學必須使自己的理論精確化,數學方法的運用會使經濟學的研究變得更加精確。

在一些學者所做的有關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某些研究中,已有運用數學模型的較好范例。如吳易風、馮金華、白暴力、何明等人都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用數理方法進行分析,對該理論進行了新表述。

(一)吳易風運用數理方法對勞動價值論中的商品二重性、價值規律等理論進行了定量分析

使用價值生產過程中的定量模型。由于具體勞動反映商品的自然屬性,所以使用價值的度量只能從量數量上反映,函數式表示為Q=f( L, K)。其中,Q表示使用價值量,L為勞動力數量,創造了使用價值,K是生產商品所需要的生產資料的數量,生產資料包括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

價值形成的數學模型。因為決定商品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1;是個別勞動時間的數學期望,所以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V是個別價值V的數學期望,價值形成的數學模型表示為V二V(1)二}V;}(1;})P},P}表示概率分布函數,其服從的分布形式由具體生產情況決定。

商品二重性的綜合模型。商品二重性模型反映了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的過程,抽象勞動創造新價值和轉移舊價值的過程,前面二者結合構成了商品二重性的綜合模型;V=V(L)=V(Le+L})=V(1,+1t)Q(L,+K),其中,L。表示投人的活勞動量,Lt表示物化勞動量,一方面,L。使勞動資料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生產出使用價值的數量為Q的商品,抽象勞動創造產品的價值,由于舊使用價值形態被具體勞動生產性地消費后生產出新使用價值,舊使用價值包含的價值V( Lt)被保存下來,被活勞動L。轉移到新的使用價值中,所以,商品價值中既包含活勞動創造的價值,又包括活勞動轉移的生產資料的價值。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吳易風用數學方法對價值規律進行了重新的闡述。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必須按等價原則進行交換,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價格,價格自發地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當某種商品價格高于價值時,會導致該種商品的生產擴大,引起市場供給增加和價格下跌,當價格低于價值時,會導致該種商品生產縮小,市場供給減少,價格上升。

勞動價值論分析的意義:使用價值形成過程模型從物質生產角度考察了生產力和使用價值量的關系,價值形成模型說明了商品的本質和價值量的確定;商品二重性模型概況了勞動二重性和商品二重性的關系;價值規律模型闡明了市場機制的作用和盲目性。

(二)馮金華根據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提出了價值函數的基本假定z二L+Q和基本公式Z二ziQ = LiQ十c。其中,L代表必要勞動,K為生產資料,z代表價值總量,z代表每一個商品中包含價值量,它是由平均的新價值量和平均的轉移價值量組成。馬克思說:“如果僅僅就價值創造和價值變化本身進行考察,也就是說,進行純粹的考察,那末生產資料,這些不變資本的物質形態,就只是提供一種物質,使流動的、形成價值的力得以固定在上面?!薄猜浴晨梢?,根據研究的需要,公式簡化為:z=L/Q。

馮金華在此基礎上引入短期生產函數Q=Q(L),得到短期價值函數:=L/Q(L),根據數理推導得出短期價值函數是一條從某個大于0的值開始、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曲線。當引人長期生產函數Q=Q(L,K)時,得到長期價值函數z=L/Q(L,K)。并詳細談論了勞動變化、資本變化、勞動和資本同時變化和同比例變化以及生產函數變化對價值量的影響。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數學原理的意義:根據價值函數的基本假定推導出了短期和長期的價值函數。

(三)白幕力以生產函數存在“資本量度和生產函數存在性問題”和效用函數存在“效用量度問題”為出發,在發展了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上構建了市場價值和市場價格模型

白暴力首先分析供紙曲線,設勞動耗費函數,分析假定勞動耗費與產量之間是非線性的,邊際勞動耗費和平均勞動耗費不是常量,而是變量,所以稱為“非線性勞動價值學說”或“變量勞動價值學說”,在此基礎上推到出了市場供給曲線。廠商生產產品的平均勞動耗費為生產該種產品的廠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廠商生產成本就是勞動耗費的貨幣形式表現,成本函數就是勞動耗費函數的貨幣表現形式。由此得出,在假定廠商利潤最大化和均衡分析的基礎上,完全競爭廠商短期供給曲線就是邊際成本曲線向上傾斜的部分,也就是邊際勞動耗費曲線向上傾斜的部分;當存在外部效應時,勞動耗費曲線會向上或向下移動,完全競爭廠商長期供給曲線有三種可能的情況。綜合前面的分析,完全競爭市場短期供給曲線由短期廠商供給曲線水平相加而得,完全競爭市場長期供給曲線,當無外部效應是是水平線,當存在外部效應時一種是向上傾斜的,另一種是向下傾斜的。

其次分析需求曲線,提出用生產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量度邊際效用來解決效用無法量度的問題,而且兩者成正比例關系。在社會是理性和邊際效用遞減的假定下,使等量勞動生產的效用相等實現社會最大效用配置,達到效用均衡。當生產某種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多,產品出售價值較高,對應的邊際效用也較高,這時消費的數量就會較少,反之.消扮的數量就會較多。因此,產品的出售價值與消費產品數量成反比關系,所以市場需求曲線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

最后分析市場均衡,由前面得出的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相交的交點就是產品的市場價值或價格。短期市場均衡價格是邊際勞動耗費的貨幣表現形式,長期市場均衡價格是部門平均勞動耗費的貨幣表現形式即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案的表現形式。短期市場均衡價格圍繞著長期市場均衡價格波動,也即圍繞著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格波動。

非線性勞動價值學說的意義:推進了市場價格理論的構建。

三、總結

論述勞動價值論范文第2篇

>> 論《誰動了我的奶酪》在二十一世紀的價值 二十一世紀以來漫瀚調研究綜述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夢 二十一世紀的光 想象中的二十一世紀 兒子的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的下法 二十一世紀的儒學 二十一世紀二胡曲創作研究論文綜述 二十一世紀《梧桐雨》研究綜述 二十一世紀中國大陸廣告教育研究綜述 探討如何構建我國二十一世紀審計模式 論二十一世紀的醫學模式 論二十一世紀領導者的核心素質 二十一世紀前十年的古代戲曲史研究 二十一世紀以來對艾森豪威爾時期駐韓美軍問題研究綜述 二十一世紀以來對外漢語同義詞教學研究述評 二十一世紀以來影視作品和現實中的記者形象分析 “飛毛腿”飛向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飲用水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3.

[3]趙春艷.價值源泉與價值量問題研究[D].西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

[4]張鵬俠.勞動價值論―構建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現代形式[D].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學士論文,2007.

[5]程恩富,汪桂進.價值、財富與分配“新四說”[J].經濟經緯,2003,(05).

[6]X伯海.關于深化勞動價值論認識的十個認識[J].理論前沿,2002,(07).

[7]晏智杰.關于應當價值源泉與財富源泉的一致性[J].北京大學學報,2002,(02).

[8]晏智杰.勞動價值論:反思與爭論[J].經濟評論,2004,(03).

[9]錢津.對勞動若干基本范疇劃分的分析[J].天津社會科學,2003,(03).

[10]晏智杰.勞動價值學說新探[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1]郭冠清.對勞動價值論探討中兩個問題的再思考[J].福建論壇( 經濟社會版),2002,(02).

[12]宋子和.關于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研究的十個問題[N].中國改革報,2001-9-1.

[13]許成安,楊青.私營經濟和雇傭勞動制并不恒等于剝削[J].學術論壇,2001,(01).

[14]曹新.關于勞動、剝削等問題討論的綜述[J].理論動態,2001,(14).

[15]徐斌.創新勞動價值論研討會綜述[J].哲學動態,2006,(06).

論述勞動價值論范文第3篇

【關鍵詞】價值論 價值表現 價格形成

一、關于價值論的論述

價值論是指經濟學家對商品價值的形成的觀點。價值論是經濟理論的基礎,沒有正確的價值論,經濟學其他的理論就很難說明經濟現象。

價值論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下,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對價值有不同的認識,形成不同的價值觀。馬克思認為:“什么東西你們認為是公道和公平的,這與問題毫無關系。問題在于在一定的生產制度寫什么東西是必要和不可避免的?!弊鳛橐粋€歷史范疇,價值論必然會因為經濟制度的不同而被劃分為不同的觀點。

資本主義價值論與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密切聯系。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產階級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逼迫被雇用階級為其創造剩余價值。資本階級為了證明其占有剩余價值的合理性,把剩余價值說成是企業利潤,并由資本本身帶來。于是在資本主義主導的意識形態下,效用價值論自然被提出。效用價值論認為商品價值由商品滿足消費者能力決定,而不是由勞動創造,進而否定勞動價值論。因為勞動價值論從商品交換入手,通過描述物物交換的關系揭示了其背后人與人的利益關系,即否定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從而動搖了資本主義的統治地位。

與之相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價段價值論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價值的認識上的。科學發展觀告訴我們必須要以人為本進行社會建設,發展成果必須由人民共享。因此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意識形態下,勞動價值論成為人民進行按勞分配的依據。馬克思通過勞動價值論,區分出必要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揭示資本主義的本質。這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所不愿承認和企圖回避、否認的。因為一旦承認了勞動價值論,就必須承認經濟學的整個體系。

現實中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及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是不斷開放的,因此在思想領域,我國主導的本身也是一個開放的體系,不懼怕任何批評和挑戰,也隨時準備吸納新的科學思想以充實發展自己。一些西方經濟學雖然其立場不同,但其對于商品的某些論斷是正確的。

二、關于財富的源泉

勞動價值論是從亞當?斯密提出到大衛?李嘉圖發展再到卡爾?馬克思所繼承和發展。勞動價值論認為勞動創造價值,人類物化在商品中的勞動是商品價值的來源,但其并不否認商品使用價值的來源不僅包括人類結晶了的活勞動還包括自然界,例如,馬克思提出“只有一個人事先就以所有者的身份來對待自然界,這個一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當做隸屬于他的東西來處置,他的勞動才成為使用價值的源泉,因而也成為財富的源泉?!?/p>

效用價值論首先由薩伊等人提出,效用價值論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是為了滿足物質和精神的滿足,商品價值由該商品效用決定的,效用是指物品能滿足人們欲望的能力,效用論著重點在于人的主觀感受,但是人的主觀感受不可能離開事物使用價值憑空做出結論,效用論和勞動價值論一致認為商品價值建立在商品使用價值基礎上,在這一點勞動價值論與效用價值論有其相似處。

可以看出,在對財富源泉的問題上,勞動價值與效用價值都認為財富其源泉是自然界和人類勞動,雖然效用價值論沒有直接闡述,但是它認為只要對人有效用的對象即便可稱為財富,對人有效用的對象無非是自然界天生就有的和人類后天創造的,因此在這個問題上他們具有相似點,承認財富源泉即承認商品的使用價值的基礎作用。勞動價值論認為使用價值是價值基礎,而效用價值論也肯定使用價值的基礎,因為商品對消費者的效用主要體現在消費者可以去使用它從中得到效用。因此使用價值是商品價值的基礎。

三、關于價值貨幣表現的認識

勞動價值論的核心問題是創造商品價值的源泉問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科學地揭示了人類抽象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的價值決定商品的價格,商品的價值由其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即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勞動熟練程度和平均勞動強度下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在這一點上,勞動價值并未否認價格浮動的現象。馬克思在《雇傭勞動和資本》中也說過,商品的價格是由什么決定的?“它是由買主和賣主之間的競爭即供求關系決定的”。又如馬克思在批判韋斯頓的《工資、價格和利潤》中寫道:“需求的提高在某些場合完全不改變商品的市場價格,在另一些場合也只會使市場價格暫時提高,接著就會使供給的增加。這種供給的增加又必然是價格重新降到原先的水平,在某些場合還會使它低于原先的水平?!痹谶@里,馬克思明確闡述需求和供給對商品價格的影響。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對商品的價值有著精辟的概述,它一方面堅持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其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另一方面馬克思在其它論述中闡述了需求和供給也會決定價值。這看上去似乎矛盾,為什么價值既由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又由需求與供給決定呢?其實在說明前者時有一個隱含的條件在內,即只有在供給和需求相等的基礎上,生產的商品才能全部實現其價值。如果需求和供給不等,例如需求小于供給,該商品被社會承認的價值就會少于該物品內實際凝結的勞動量,其單個商品的價值就會少于該商品的實際凝結的勞動量;反之亦然。因此,這與西方經濟學價格決定理論有著相似之處。

效用價值認為價值表現是相對于人而言的,不論是商品是消費品,還是資本品,它的使用價值表現為物的有用性,即滿足需要和欲望的能力。物品的使用價值既反映私人勞動轉化為社會勞動的程度,也是需求者愿意提供的價格的重要依據。物品的使用價值相對于消費者越大,需求者愿意提供的價格越高;反之,需求者愿意提供的價格越低。由于物品的使用價值相對于消費者具有邊際遞減的性質,從而需求者愿意提供的價格隨物品量的增加而減少。價格與物品需求量的反向關系即需求基本規律。物品的需求價格不同于成本價格,它不由價值所決定,而受使用價值的影響。物品的使用價值同價值的矛盾,在需求與供給關系上表現為需求價格同成本價格的矛盾。物品的需求價格受使用價值及其邊際遞減性質的影響,不是對價格圍繞價值波動的價值規律的否定。

可以清楚地看到,勞動價值論與效用價值論對于價值表現都有自己的論述,勞動價值論對價格的觀點更著重生產商品的過程來推斷其價格。而效用價值論更偏重于從商品的銷售環節推斷價格,雖然都是對商品價格的看法,但是他們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而已,都是對市場經濟價格現象的正確理解。

四、關于價格形成的認識

勞動價值論認為勞動創造價值,最終商品的價值有三部分組成:原有固定生產資料價值的轉移,勞動力價值的轉化,勞動力創造的剩余價值,即通常所指C+V+M。在商品的形成過程中,不是簡單的價值轉移過程,而是很復雜的價值先消化再生產的過程,在復雜的轉變過程,必須要依靠一些生產要素做為生產條件,例如進行農業生產必須要擁有土地以及買種子化肥的資金做為生產條件,進行工業生產就必須擁有購買廠房的資金以及建廠房的土地、資金、技術、土地作為進行生產的必不可少的生產要素,在價值創造以及價值形成的過程中像催化劑一樣使得人類勞動物化到新的商品中去,為活勞動轉化為價值并創造剩余價值創造客觀的條件。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里,勞動是價值的源泉,利息、地租都是從剩余價值里占有的,是對勞動人民的剝削。

效用價值論認為商品的價值是以商品對消費者的效用為基礎,效用是指物品能滿足人們欲望的能力,但商品的邊際效用也會隨著商品的消費數量逐漸增多出現遞減。當消費者在消費他最后一單位商品,此時他愿付出的價格就是商品的價格。序數效用論與基數效用論就是體現邊際效用的工具,效用價值論與勞動價值論之間關于商品價格形成對比,效用價值論更偏重把價格有決定權給需求方,而現實生活中卻出現與此種觀點相悖的現象,例如對于一些壟斷行業如石油行業,油價更多受供給方供給量的影響,而消費方在定價能力很弱因此用效用價值論中的價格形成理論很難解釋此現象。

雖然從表面看勞動價值論與效用價值論有著其對立的一面,但是在商品的價格決定問題上,二者又具有聯系。勞動價值論是從供給上面研究以及具體分析商品的價值是如何決定的,它其實是給商品的價格規定了一個下限即商品的成本。如果商品的價格低于這個下限,生產商就得虧本,除非該生產商想轉行,否則他不會看著商品的價格低于這個下限。因此它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成本決定了價格,成本低或高,價格就會跌或漲。效用價值論是從需求上面研究以及具體分析商品的價值是如何決定的,商品消費者只有當消費者認為商品的效用大于商品的價格,消費者才會從錢包拿出錢來購買,因此消費者的自身效用是商品價格的上限,如果商品價格大于消費者所認為的效用,消費就不會購買;而生產商就不能完成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換,從而價值實現不了,生產商一樣會倒閉。從這種意義上來講,商品的效用會決定商品的價格。因此勞動價值論與效用價值論其實并不矛盾。它們對于商品的價格形成的有著統一的地方,這樣的認識為當今我國市場經濟的種種現象提供解釋。

五、對分析兩種價值論的兩點啟示

1、勞動價值主要研究對象是商品現象背后人與人的物質利益關系,即社會生產關系。其研究目的是為了解釋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社會規律??梢哉f勞動價值論是研究生產關系的。而效用價值論主要通過商品作為研究對象,解釋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定性,通過數學方法使得經濟學更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為我們認識現實生活中各種經濟現象提供較科學的工具,筆者認為,在堅持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原則下,同時要吸取西方效用價值中有利于發展我國生產力的成份更好的繁榮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服務。

2、勞動價值論中的價值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再生產市場上這種商品的社會必須總量時花費在單個標準質量商品上的包括活勞動和物化勞動時間在內的勞動時間?!瘪R克思認為,商品的交換價值不過是這些東西的社會職能而與他們的自然屬性毫無共同的地方,這些所謂的社會職能就是社會勞動,因此,我們可以說商品的價值概念的發明是為了更好的社會分工。而交換價值由商品的共有的東西來衡量,這個共有的東西就是內化的勞動量。但與之相適應的效用價值論,則認為這個共有的東西是消費者的個人效用。無論是勞動價值論還是效用價值論,它們都曾認價值存在的意義是為了更好的進行社會分工,從而促進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資本論[M].人民出版社,1975.

論述勞動價值論范文第4篇

論文摘要:勞動價值論是政治經濟學的永恒主題,但不同時期,討論的重點容有不同。勞動價值理論的假定前提這個問題,是許成安先生最先在《學術月刊》1999年第4期提出來的。《江漢論壇》2002年第7期發表了我的文章,對許文觀點進行了商榷,題為《勞動價值“假定理論前提”及其“不存在”問題》。許先生看后不以為然,于2003年7月在《江漢論壇》發表文章予以反駁,題為《再論勞動價值論暗含的假定前提與姜啟渭先生商榷》。我也不愿從此止步停筆,于去年又寫了眼前這篇進一步商榷的文章。

一、對我的四前提的申辯

我的所謂勞動價值論假定四前提,2002年那篇文章已經講了,2003年許文也全部復述了,這就是:(1)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2)產品有使用價值或效用;(3)商品生產所需的勞動時間是社會必要的;(4)勞動具有個體與抽象兩重性。我這說法,是有根據的,不敢編造。

對勞動價值論的假定前提,馬克思的確沒有集中地論述過,是恩格斯在馬克思的《雇傭勞動與資本》(1891年發行的單行本)所寫的“導言”中比較集中系統地提出的。恩格斯講了一段商品價值思想史的發展過程,事情是由古典經濟學如何研究商品價格圍繞搖擺的中心—價值引起?!敖Y果古典經濟學就發現了,商品的價值是商品所包含的、為生產該商品所必需的勞動來決定的。作出這種解釋,古典經濟學就認為滿足了。我們也可以到此為止。不過,為了避免誤會起見,我認為需要提醒一下,這種解釋在今天已經完全不夠了。馬克思曾經第一個徹底研究勞動所具有的創造價值的特性,并且發現,并非任何仿佛是或者甚至真是生產某一商品所必需的勞動,都會在任何條件下使該商品具有與所消耗的勞動量相當的數量的價值。因此,如果我們現在還是同李嘉圖這樣的經濟學家一起簡單地說,商品是生產該商品所必需的勞動決定的,那末在這里總是以克思所作的那些附帶條件為當然前提的。這里指出這一點就夠了。其余的可以在馬克思1859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和《資本論》第1卷里找到。”從這一段導言中,可以看出:第一,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確有它的“前提”,忘掉這些前提,就不能稱之為勞動價值論;第二,是哪些“前提”呢?導言中至少點出了三個以上,一個是“勞動所具有的創造價值的特性?!边@就是我們常說的勞動兩重性,主要指其抽象性,這種理解是符合原意的嗎?恩格斯曾為《資本論》第2卷所寫的《序言》說:“馬克思研究了勞動形成價值的特性,第一次確定了什么樣的勞動形成價值,為什么形成價值以及怎樣形成價值,并確定了價值不外是這樣勞動的凝結?!雹谖业挠忠粋€前提是勞動的生產條件是平均的,因而其消耗的時間是具有社會必要水平,而不是“任何生產條件下”消耗的勞動都可以形成價值。第三,除此兩點之外,還有假定前提,那可以到《政治經濟學批判》或《資本論》第1卷第1章中去找。我提出四前提中的另兩個前提,都可以從中找到。無論是《政治經濟學批判》或《資本論》第1卷第1章,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都是從商品這個范疇人手,然后追溯到它背后的價值與勞動。沒有社會分工,就沒有商品交換,沒有商品交換,價值就無由提出。所以,社會分工與商品交換,是勞動價值論成立的最根本前提,是不說自明的,是學界多數人的共識。馬克思還說:“如果物沒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勞動也就沒有用,不能算作勞動,因此不形成價值。亙有用物就是使用價值,自然成為勞動價值論的前提。由此可見,懷疑前述勞動價值論四前提,是沒有根據的。

但是,許成安先生說我那四前提“錯誤”。其錯在我“對理論的假定前提和理論觀點本身的關系缺乏很好的把握?!倍摇斑€混淆了兩類不同的前提”,即“沒有認識到價值理論的假定前提和勞動價值論的假定前提的區別”。因此“邏輯推理錯誤”。我認為,前述古典經濟學的觀點,即屬理論觀點本身:商品的價值是由該商品所必需的勞動決定,而價值理論的假定前提,就是我在前面所說的四前提。但沒有想到,許文只是提出了問題,卻沒有一字回答問題。至于提到“勞動價值論的假設前提”與“價值理論的假設前提”的“區別”,那就算許文的自己創造,在馬克思原著里是沒有的。其實,兩者只有詳簡之分,討論層次深度不同之別,其含義是同一的,其前提是通用的。一般說來,馬克思的價值論都是勞動價值論,反之亦然,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也是他的價值論,它們是二而一,一而二,說有一個不同于勞動價值論的馬克思價值論,那是誤說。

關于社會分工與商品交換這一前提。許文說:“姜先生認為分工與商品交換是勞動價值論賴以成立的第一個前提,這是錯誤的。”為什么呢?因為根據姜先生的第一個前提,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是勞動價值賴以成立的第一個前提,應該得出如下結論:在社會分工與商品交換的社會,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因素,其他因素則不參與價值的創造,但是,存不存在交換的產品經濟和自然經濟社會,就應該是其他要素決定價值。很顯然,上述分析,不符合馬克思“原義”這段對我的文章的分析,我不能接受,因為我沒有所說的情況。說社會分工與商品交換是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假定前提,這我承認,說勞動是價值創造的唯一因素,這也可承認。但把社會分工、商品交換這一前提與勞動是價值創造的唯一因素直接聯系起來,就不對路了。這是兩個并行的子句價值是由勞動創造,這個“結論”并非由“社會分工與商品交換”“推論”出來。尤其令人不舒服的是許文后面進一步推論的話,“在不存在交換的產品經濟和自然經濟社會,價值就應該是其他要素決定”。怎么能由某一前提若不存在,就一定會推論出與既有結論正好相反的結論來?這中間有一系列邏輯關系尚待論證。就拿價值論來說吧!商品交換若不存在,價值概念還存不存在,還是理論界長期爭論的大問題,你怎么能由不存在交換這個前提,就直接推論到與勞動價值論相反的要素價值論一定出現?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邏輯錯誤,而許文還自我感覺良好,在后面又反復多次拋出這個模式,以推斷別人的錯誤。

關于產品要具有效用這一前提。許文說這不夠,還應加上“不具備可比性”,“便是合理的”,這是多余的話。經濟學上的使用價值(效用)都是不可比的。許文說姜文終歸有錯,錯在這里的前提,只是商品價值的前提,而不是勞動價值論的前提,結果又請來那個錯誤的兩個價值前提區別論,不必多說。

關于“勞動投人的社會必要性”這一前提。許文提出兩點反駁:第一,依此觀點應該得出以下推論:當勞動投人是社會必要勞動時,“商品價值就由勞動要素決定”,當不是社會必要勞動時,“價值就由其他要素來決定。”這個斷了環的邏輯公式,我在前面舉出恩格斯“序言”已經答復,用不著再重復。第二,許文意思是要區別價值的質與量,“當勞動投人不是正常狀況,決定商品價值量的仍然是勞動因素,而非其他因素,勞動價值論并不因為生產過程中的勞動投人不是正常水平,就發生變化?!边@就是事物的質不變。但勞動價值論,既是指質又是指量,是質與量的統一,經典作家都有這樣的論述。馬克思曾談到價值由勞動時間決定的原理設下了兩個“前提”,其一是“把不同的勞動化為無差別的,同樣的勞動,簡言之,即化為質上相同因而只有量的差別的勞動”;其二,“它包含著這樣一個前提:一個商品所包含的勞動時間是生產該商品的必要勞動時間?!?關于勞動兩重性這一前提。許文說這又“不妥”。因為如果把這當作前提,那就“顯然有以下結論,當存在勞動兩重性時,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決定,當不存在勞動二重性,商品的價值就由其他因素決定?!边@個把某種前提不存在,必然引出對立的要素價值論的公式又出來了,我不作點評。

二、對許文“回復”的駁論

許文提出勞動價值論應該有其四前提,這就是:(1)財富與價值范疇的不可替代性假定; (2)價值與價格不可替代性假定;(3)勞動與非勞動要素在使用中不可替代性假定;(4)生產過程中的非勞動要素的可忽視性的假定。這在我的前文已有介紹與評論。但這部分很不好寫,按照規則,本處應寫三部分,一是許文提出“四前提”經我批駁后,到底能否還成立;二是許文四前提在現代社會到底是否已經有變化,那些“不可替代性”已變成“無差別”了,“趨同”了,區分“淡化”了,因而勞動價值論應該由要素價值論來替代;三是其它涉及的爭議。這才體現了認真“商榷”的精神。但是事實不如此,許文對第一部分只提一句,他原來的“觀點并未過時”并未多加申述;對第二部分,除個別情形外,也基本是回避爭議的態度,不能替代也好,能替代也好,讀者自己去體會。

在“財富與價值范疇不可替代的假定”一節中,許文指責我概念“混亂”。說我一方面說“財富與價值并不存在絕對的不可替代”,意即我認為二者可以替代使用,但另一方面我又說“財富與價值不能混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有體驗”。我的意思是,粗略地看,即不去區分財富的物質內容與財富的社會形式,也可以說,財富包含了價值,但如果仔細地觀察,即區分財富的物質內容與財富的社會形式,財富與價值就不相通。這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辯證法,不是什么概念混亂。

在“價值與價格不可替代假定”一節中,許文說,“姜先生一方面否定價值與價格不可替代是保證勞動價值論成立的前提條件,另一方面又竭力論證價格與價值之間的區別。這自然會使人感到不可思議”。如果真如此,我就應該自責。不過,細讀引文全部,發現還是許文有歪曲。我沒有“否定”“價值與價格不可替代”,而是說“這種說法無大差錯,但以之為前提未免拔得太高了”。價值與價格不過是概念表里關系不同或概念外延層次不同,或概念歷史演變不同,談不上“前提”關系?!扒疤帷眲t關系理論的興廢存亡,今日情況遠非如此。而我所反對的卻是許文修改后的價值與價格“無差異”論。許文說:“從實踐來說,通過價格的決定來說明價值的決定的觀點已逐漸為社會所接受。人們對價格與價值的區分已日趨淡化?!边@意思是明白無疑的,為無差異論申辯。但后來許文《再論》卻把這種話說成是我說的(我不過曾就許文駁許文),并加以駁斥,說我反對用實踐檢驗真理。

論述勞動價值論范文第5篇

關鍵詞:《資本論》;西方經濟學;工資理論;比較

工資理論作為分配理論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形成部分,其結構和形式也就取決于生產結構以及參與生產的一定方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革新,生產結構有了重大變化,處于不同生產結構階段的工資理論也發生著變化,并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此外,基于不同價值理論,對工資理論的認識也存在差別。鑒于此就有必要對處于不同生產結構進程中和邊際革命之前以勞動價值論與之后以效用價值論為基礎的工資理論做一個比較。

一、《資本論》中的工資理論

馬克思認為:“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同任何其他商品的價值一樣,勞動力的價值也是由生產從而再生產這種獨特物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決定的”。然而,勞動力商品的特殊性決定了“勞動力的價值,就是維持勞動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它包括:(1)維持勞動者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2)勞動者養活他的家屬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3)勞動力的教育和培訓費用。

馬克思在闡述了勞動力價格和剩余價值量的變化時指出了勞動力價格和剩余價值的相對量(即剩余價值率)取決于三種情況:一是工作日長度,二是正常的勞動強度,三是勞動生產力。并就其不同組合,對勞動力價格和剩余價值的相對量的變化作了詳細的論述。

工資的運動規律。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的論述中,指出在積累和伴隨的積聚的進程中可變資本部分相對減少。并認為對勞動的需求隨總資本的增長而遞減、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規律和產業后備軍以比可變資本的相對減少更快的速度增長。并進一步指出決定工資的一般變動的原因,即不是工人人口絕對數量的變動,而是工人階級現役軍和后備軍的比例的變動,是過剩人口相對量的增減,是過剩人口時而被吸收、時而被游離的程度。

二、西方經濟學的工資學說

斯密在工資理論上體現著二重性。一是“勞動生產物構成勞動自然報酬或自然工資”。二是“需要靠勞動過活的人,其工資至少足夠維持生活的程度,否則勞動者就不能贍養家室而傳宗接代了”。他認為工資的數額即勞動的市場的價格是資本家與工人在勞動力市場上競爭的結果。

李嘉圖工資理論的特征是把工資理論和勞動價值論聯系起來。他從勞動自然價格或價值上闡述決定工資數量的基礎。這事實上已正確地確定了工資的自然基礎。他也認為市場價格由勞動力供求決定。并認為貨幣工資有上漲趨勢,但實際工資有下降趨勢。

邊際革命之后西方經濟學的工資學說中,馬歇爾的均衡工資理論認為工資并不是由勞動的邊際生產力獨自決定的。但對于一個既定的勞動供給水平來說,工資衡量邊際生產力并且等于邊際生產力?!爱旕R歇爾說工資率是在邊際上決定的而不是被邊際所決定的時候,他實際上就是主張生產力的邊際是終極原因”。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針對大蕭條時期的就業問題提出剛性工資理論。并用工會、集體談判和長期合同來解釋工資剛性。

新凱恩斯主義以經濟面臨總供給或總需求的沖擊時,就業劇烈波動而工資卻呈黏性這一經濟現象為背景提出效率工資理論。夏皮羅和斯蒂格利茨在1984年建立了一個效率工資的動態模型。效率工資理論最突出的理論特色在于注意到了物品不具有能動性,而勞動力具有。

三、比較

(一)價值理論基礎

馬克思將正確區分勞動力價值和勞動的價值作為突破點,第一次科學完整地提出了勞動價值論,其對工資理論的闡述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之上,并以其為起點。認為工資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結合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對資本主義工資的運動規律給以合理闡述。

邊際革命之前西方經濟學的工資學說,如斯密,因其價值規定上的二重性導致的其工資理論的二重性;又如李嘉圖,不能認識到工資理論的本質,最終導致其學說體系解體。這些理論的不正確性都因其不能夠正確區分勞動力價值和勞動的價值。

邊際革命之前西方經濟學的工資學說不能正確區分勞動力價值和勞動的價值,只能說明他們在揭開勞動價值論神秘面紗時走了彎路。而邊際革命之后的西方經濟學的工資學說因其理論建構在效用價值論的基礎上,把客觀的價值標準轉向了主觀的價值標準,表明他們走上了方向錯誤的另一條路。雖然其強調人的主觀效用,但也消除了人的勞動在價值生產中的主體地位。

(二)生產結構

“分配本身是生產的產物”,“在分配是產品的分配之前,它是生產工具的分配,社會成員在各類生產之間的分配,這種同一關系的進一步規定。有了這種本來構成生產的一個要素的分配,產品的分配自然也就確定了”。在馬克思看來,分配本身是生產的產物,取決于生產的結構。從屬于分配的工資理論也應是生產的產物,取決于生產的結構。馬克思是把勞動力當做是商品來論述其價值,因此這種特殊商品的價值同樣由再生產它的勞動時間決定 ,亦即在生產中決定,并把勞動力的價格同剩余價值量相聯系;而在考察工資時更是直接將其置于生產之中,并通過資本生產與積累的過程而造成的相對過剩人口和產業后備軍來說明工資的運動規律。故馬克思的工資理論是反映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一般的,邏輯與規律相統一的理論。

第二次工業革命及其以后這種狀況有了很大的變化,技術革命因科學的發展和燃料問題的解決得以廣泛地進行,生產力極大提高,生產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資本的有機和技術構成日益提高。資本的地位也日益突出,資本支配和統治勞動更加嚴重。也正基于上述原因,以邊際生產力工資為基礎的一些理論相繼出現。

(三)分析方法

馬克思的工資理論與邊際革命之前西方經濟學的工資學說更多的是在邏輯推理上對基于其價值理論的工資理論進行闡述,而邊際革命之后關于西方經濟學的工資學說的數理分析方法不斷改進和豐富。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隆县| 大埔县| 翁牛特旗| 大同县| 黑龙江省| 靖安县| 长顺县| 陵川县| 慈利县| 旬邑县| 耿马| 河池市| 滦平县| 永安市| 广元市| 泾源县| 青河县| 甘孜| 萝北县| 万载县| 仪征市| 彭山县| 博白县| 大邑县| 大埔县| 建瓯市| 衢州市| 永吉县| 阿巴嘎旗| 迭部县| 普定县| 湘阴县| 聂拉木县| 汶川县| 东源县| 城口县| 武城县| 新民市| 盘山县| 长武县| 芜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