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范文第1篇

關鍵詞:;勞動價值論;挑戰;意義

1 勞動價值論的理論源泉及主要內容

1.1 勞動價值論的理論源泉

經濟學創始人威廉?配第在 1662 年的《賦稅論》中提出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時間決定的觀點,這是首次將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領域由流通轉向了生產。威廉?配第覺得,勞動是體現價值的根源,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決定了價值,且區分了“政治價格”、“自然價格”、“真正的市場價格”。此外,他還初步的提出了勞動的復雜性與簡單性兩者之間的關系問題,雖然他提出的勞動價值論的觀點沒有形成體系,但是卻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形成了勞動價值論的雛形。亞當?斯密對勞動價值論進行了補充,于1776 年發表了聞名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闡述了勞動價值理論,并對其發展做了一定的貢獻。他提出“應當注意,價值一詞有兩個不同的意義。它有時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時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對它種物品的購買力。前者可叫做使用價值,后者可叫做交換價值。”亞當?斯密認為勞動工資、土地資本和資本利潤構成了商品的真實價格,科學勞動價值論的產生以亞當?斯密的生產勞動創造價值的論斷為基礎。

大衛?李嘉圖進一步發展了亞當?斯密的價值理論,他提了由活勞動和物化勞動共同形成商品價值,但物化勞動只是轉移自身價值并不創造價值的觀點。大衛?李嘉圖比威廉?配第和亞當?斯密更加堅定地堅持了勞動是“唯一原則”的觀點。他批判地繼承了斯密的觀點,同時根據勞動價值論對斯密、薩伊等人關于非勞動價值論的錯誤觀點進行批判。提出了自己的獨特的觀點,對勞動價值論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2 勞動價值論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具有二重性,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具體勞動是指生產某種使用價值進行的特定的生產活動,它體現了包含在生產資料和原材料中原有價值向新商品中的轉移,并創造出不同質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是指撇開各種具體形式的一般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由于勞動二重性的發現,才解開了物所掩蓋的社會生產關系,徹底揭示出了商品經濟的矛盾,更為重要的是揭示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

在勞動二重性的基礎上,馬克思明確闡述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兩者的對立與統一的關系,他提出,商品具有的使用價值和價值都是二重屬性,使用價值是指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要,這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這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屬于歷史的范疇。馬克思認為,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所固有的基本規律,價格除了受價值決定,還要受到供求關系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一規律使得生產者必須盡量縮短自己的生產時間,使得自己的生產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只有這樣,生產者才能獲得效益,否則只能因效率低下被社會淘汰。這就讓整個社會的效率得到了提高,從而提高了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益,引領社會前進。

2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以物質產品生產為中心而將大部分服務業部門排除在外的勞動價值論受到了經濟現實的挑戰。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建立在工農業生產的基礎之上,并圍繞著物質產品生產過程而展開的,與物質產品生產沒有直接聯系的服務業部門基本上被排除在價值創造的考察范圍之外。但是,與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產生的歷史條件相比,現代經濟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現代產業結構中,服務業的比重不斷上升,發達國家出現了經濟服務化趨勢,服務業的生產和就業在整個經濟和社會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以物質產品生產為中心而將大部分服務業部門排除在外的勞動價值論受到了經濟現實的挑戰,深化對服務勞動與價值創造過程的認識,成為實踐發展的客觀要求。

2.2 科技革命引起的勞動形式和價值創造方式的變化對勞動價值論提出了新的挑戰。

馬克思建立勞動價值論所依據的生產方式是工業機器大生產,活勞動在運用生產資料生產物質產品的過程中創造新的價值,生產資料則在勞動過程中實現價值轉移,活勞動與物化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流程很清晰。但是,現代科技革命大大地提高了生產過程的自動化程度,出現了無人車間以至無人工廠,活勞動的耗費降低到最小程度,而物質財富及其體現的價值量卻成十倍成百倍地增長,其中科技成果和專利技術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3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當代意義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誕生于19 世紀的資本主義社會,盡管歷史的車輪已經向前滾動了一百多年,具體的歷史條件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是當今社會經濟的發展仍然是圍繞著勞動價值論而進行的,并沒有超出這一范疇,那么,研究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就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在我國的建設中,勞動價值論依然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第一方面,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對人道主義的堅持。馬克思在勞動價值論闡述了單一按勞分配的正義性和合理性,他認為要充分保證勞動者的權益,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是勞動主體得到解放。在今天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繼續堅持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有助于保證勞動者的權益。目前,拖欠勞動者工資、勞動者休息權不能得到有效保證等現象比較普遍,繼承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中體現的人道主義精神有助于減少這種情況,至少用人單位能夠意識到不能侵害勞動者的基本權益,這樣,反過來也能夠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對于勞動者技能的提高也大有裨益。第二方面,堅持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將收入分配關系合理化的指導思想。依據馬克思的觀點,生產關系的性質決定了收入分配的制度,而勞動價值論不能成為分配制度的依據。依照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觀點,活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根源,物化勞動在勞動過程中能轉移自身的價值,但是并不能直接形成新的價值。所以,在建立一定的收入分配制度時,首先應當充分考慮的是尊重和保護勞動者的權益。

4 總結

以人為本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更是一種管理方式和理念,在企業管理過程中要時刻注重勞動者的主體地位,重視員工的需要,激發員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保障員工的權益,實現員工與企業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今天,繼續延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精神,對于今天“以人為本”的堅持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科技時代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困境與出路》.劉冠軍.[J].學術界. 2008(03)

【2】《馬克思的勞動和勞動價值論新探》.何煉成.[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 2003(02)

【3】《科學認識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李俊.[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 2003(02)

【4】《馬克思“生產勞動”概念的現代拓展》.孫峰.[J]. 南方論刊. 2011(04)

【5】《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再認識》蔡云輝.[J]. 安徽教育學院學報. 2003(05)

【6】《商品價值新論》.馮春安.[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2(8)

【7】《深化認識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芻議》.何桂美. [J].鄂州大學學報.2007(6)

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范文第2篇

【關鍵詞】勞動價值論 對外貿易競爭力 國際價值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內涵

1.商品的二因素。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中,商品分為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方面。商品的自然屬性是從商品的有用性出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使用價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費中才能得到實現,而商品能夠在市場上流通,就必須擁有與另一種產品交換的價值。這就引出了不同種類的商品怎樣確定這種比例數量關系的問題。這種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形成了價值,它就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和本質因素。

2.勞動的二重性。勞動的二重性是指“一切勞動,一方面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這個屬性來說,它形成商品價值。一切勞動,另一方面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就具體的有用的勞動這個屬性來說,它生產使用價值”。而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是以全社會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來衡量的。

3.價值的創造。商品的自然屬性決定商品的使用價值,商品的社會屬性決定商品的價值。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核心就是商品的價值是如何由其社會屬性所決定的。馬克思認為商品價值量的大小取決于勞動量的大小,而勞動量的大小是用勞動時間衡量的。因此,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時間決定的,這里的勞動時間只是生產這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此,人類無差別的社會勞動是價值創造的唯一決定因素。

二、從勞動價值論看商品的國際價值

要研究我國對外貿易競爭力,首先了解一個概念即商品的國際價值。把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勞動價值論應用到國際經濟領域,形成了“國際價值”這一概念,它揭示了價值規律在國際經濟關系中的作用,為社會主義國家發展對外經濟關系奠定了理論基礎。

簡單地理解,國際價值就是指國際生產和交換中形成的價值。國際價值的本質是生產某種商品所凝結的世界勞動。因此,在國際價值的范疇中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國際價值。但是,國際價值按照價值規律在國際市場上進行商品交換又與國內市場不同,其價值的決定因素轉變成了“世界平均勞動時間”。這種轉變對于勞動生產率和勞動強度長期存在差異的世界各國來說,就產生了不平等性。在同一時間內,生產效率高的國家可以生產出更多的商品,生產效率低的國家卻生產相對較少的商品,按國際價值出售后,生產效率高的國家將獲得更多的貨幣。可以看出,決定商品國際價值量的因素主要是勞動強度和勞動生產率。

三、我國對外貿易競爭力的現狀分析

1.我國對外貿易競爭力面臨的問題及現狀分析。我國已成為一個貿易大國,2009年進出口總額突破了2.6萬億美元,在世界貿易位次排名上已躍居第2位。在此期間,我國實現了由主要出口初級產品向主要出口工業制成品的轉變。在80年代上半期,盡管出口總額迅速增長,但出口結構基本上保持不變。1985年以后,出口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工業制成品出口總額的比重不斷上升,其份額從1985年的49.4%上升到1990年的74.7%,2003年增加到92.1%。我國工業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這種比較優勢一直持續到今天。勞動密集型產業仍然是中國出口的比較優勢產業,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更多地取決于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原商務部長在一次會議上講,我國出口8億件襯衫換回的外匯,才能購買一架空客380的飛機。這說明我國同歐盟發達國家的國際貿易正處于在以我們的三個工作日同他們的一個工作日相交換的階段。

2.提高我國貿易競爭力的建議。在國際貿易中,我國長期處于一個國家用一個工作日交換我國的三個工作日的狀態。因此,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價值成為提高我國對外貿易競爭力的根本所在。

首先,我國應該優化產業結構,使對外貿易由粗放式轉變為集約式增長。我國在保持紡織品、家用電器部分機電產品等領域的國際競爭力的同時,還需發展新的優勢出口商品,推進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逐步減少初級產品和高耗能產品的出口。

其次,積極發展高科技產業貿易。為了縮短在高新技術產品貿易方面的差距,我國應在政策扶植、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鼓勵高新技術企業海外投資開拓國際市場和促進自主知識產權高技術產品出口等方面做好工作。但是基于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的勞動力過剩,單純從解決失業人口問題,我國也不能放棄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應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來逐步實現。

最后,實施人才戰略,走自主創新之路。改善國內用人環境,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勵約束機制,用優秀和品德高尚的人統領時代,用才智雙全的人創新發展,才是提高我國對外貿易競爭力的潛在選擇。因為高智力創造勞動能創造出加倍的新價值(V+M),加之科技知識研發時間長,生產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量大,為我們帶來可觀的利潤。所以我們只有走科技興貿之路,提高我國各類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才能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四、小結

綜上所述,我們認真研究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以其國際價值理論為理論基礎,在實際工作中順應國際貿易新發展的要求,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增強國際競爭力。積極實施走出去的開放戰略,參與經濟全球化競爭,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使我國真正完成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的轉變。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楊圣明.馬克思國際價值理論及其現實意義[J].研究,2006(11).

[3]卿定文,程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外向發展的進程、特點及趨勢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7(4).

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范文第3篇

關鍵詞:價值;經濟;發展;意義;馬克思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2-0122-02

通過對商品關系的深刻分析,馬克思闡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及其相互關系、價值的質和量的規定性及其變化規律、價值形式的發展和貨幣的起源、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規律及其作用,形成科學的勞動價值論。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創立至今,已經過去了一百五十多年,經濟社會與人類勞動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作為揭示商品內在矛盾的科學理論,它所揭示的市場經濟規律是指導我們認識和解決現實經濟中出現的新問題的指針。但由于在當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過程中而出現了一些新情況,使勞動價值論成為人們近年來討論的熱點。因此要深入學習和研究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全面把握它的主要觀點,了解其重要現實意義,并使它在指導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得到豐富和發展。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主要觀點

(一)使用價值與價值

馬克思從分析商品二因素入手分析了價值與交換價值的內在聯系,指出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人的具體勞動和物質資料是形成使用價值財富的源泉;人類的抽象勞動則是形成價值財富的唯一源泉;勞動者的一定體力和腦力的凝結則是構成價值的實體。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

(二)價值源泉

人的生產勞動是創造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馬克思所說的生產勞動是指一切加入商品生產的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非體力勞動。而各種生產資料不是形成商品價值的源泉和實體,但卻是價值創造和形成的必要條件和物質基礎。

(三)價值量

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所謂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商品價值量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和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四)價值轉化為價格

價值的創造是在生產過程進行的,商品的價值轉化為商品的價格則必須要依靠市場,在流通過程中得以實現,從而使商品的本質形態轉化為現象形態。因此,就出現了價格與價值、現象與本質的不一致,甚至出現現象掩蓋本質的假象。價值的本質——物的外殼掩蓋下的人和人之間的經濟關系。

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重要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源動力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認為,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的價值量與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量成正比,與這一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超額價值與勞動生產力成正比。因此,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在市場機制和利益驅動的作用下,必然會不斷改進生產技術,加強勞動管理,提高勞動效率,以降低商品的個別價值,并按高于個別價值或按高于個別價值但低于社會價值的價格銷售商品,企業因此就會獲得超額價值,即“生產力特別高的勞動起了自乘的勞動的作用,或者說,在同樣的時間內,它所創造的價值比同樣社會平均勞動要多”。這就會產生兩種效應:一是由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增加了社會的使用價值量;二是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復雜勞動在社會總勞動中所占的比例增大,新的產業和新的部門不斷涌現,從而全社會的勞動總量不斷增大。其結果,不僅增加了社會的使用價值量,而且也增大了全社會的價值總量,即增加了社會財富,從而促進了經濟發展。

(二)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確運行的指導作用

根據價值規律原理,商品的生產者要想在市場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就必須使其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下轉126頁)(上接122頁)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同樣適用,這要求生產者要自覺地不斷改進技術,縮短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產品數量和提高產品質量,進而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又快又好地增長。按照價值轉化為價格的理論,商品的價值要轉化為價格則必須依靠市場,在流通過程中得于實現。所以,營造一個良好、有序的市場環境,對于企業生產的正常運行乃至整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一個良好、有序的市場環境應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在商品交換中充分體現價值規律,實行等價交換原則。二是有健全的各類商品和要素的市場,并形成了完備的市場體系。這也是現階段市場建設應遵循的目標。

(三)解決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新問題的指導意義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今天,也出現了一些社會問題:收入分配不公、惡意拖欠農民工工資、岐視社會弱勢群體及其勞動等。我們不能把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簡單地歸結于管理制度跟不上,深層次的原因是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導向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各界都熱衷于追捧西方經濟學,這難免在意識形態導向上出現偏離經濟學的危險,產生資產階級自由化及金錢萬能、蔑視勞動等思想。反思改革開放以來所出現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不難發現,其癥結在于淡化了的指導。為此,我們要繼續堅持的指導地位,要用的發展思路來解決這些問題,在意識形態上要重樹“勞動光榮”的觀念;在分配方式上堅持按勞分配,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通過各種政策措施縮小貧富差距,加大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扶持力度,通過立法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等等。力爭形成“尊重勞動、尊重創造、團結友愛”的社會環境,踏上共同富裕之路。

三、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堅持和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

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范文第4篇

[論文摘要]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出發,論證了發展和創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發展和創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底線是“價值創造一元論”,墓本任務是深入研究創造價值的勞動的性質。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

勞動價值論是指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批判地吸收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價值論的合理內容,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同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二是創造價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腦力體力的耗費,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但它不是價值的源泉;三是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能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商品價值中不包含任何一個自然物質的原子。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徹底的一元價值論。

二、發展和創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必要性

(一)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的客觀歷史條件與現時代存在巨大的差別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任何科學原理都是對特定條件下的特定問題的分析。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產生于130多年前工業化初期的蒸汽機時代,而當時的生產方式、勞動形態、商品形式和財富構成等都與當今有著巨大的差別。因此,分析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能脫離對那個特定時代特點的分析,概括地講,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的客觀歷史條件主要如下。

第一,勞動形態主要表現為體力勞動。工業化初期,社會生產主要集中在物質生產領域,非物質生產部門的比例相對較小,勞動形態主要表現為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生產中的體力勞動。因此,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以物質生產領域的體力勞動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雖然馬克思也涉及到對非物質生產領域(服務貿易行業)的分析,但由于當時這些部門在整個社會生產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響力微乎其微,所以當馬克思在談到服務貿易時說:“資本主義生產在這個領域中的所有這些表現,同整個生產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勞動過程的知識含量不高。工業化初期知識、科學、技術不夠發達,勞動過程的腦力支出、知識含量不高,簡單的、以體力支出為主的、按時間計算的勞動是主要的勞動形式。因此,馬克思還不可能對科技創新勞動在創造價值中的獨特作用加以系統論述。

第三,指揮、管理勞動還不能作為獨立的勞動形態。工業化初期,隨著產業革命和生產力發展,一邊是資產者財富的積累,另一邊是無產者貧困的加深,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創立之初,面對的就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尖銳斗爭,勞動價值論創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會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當時,指揮、管理主要還是資本家的職能,而資本家行使指揮、管理的職能與剝削目的是結合在一起的,而絕大部分勞動者是被指揮、被管理、被剝削的。因此,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揮、管理勞動作為創造價值的獨立勞動形態來研究。

(二)當代勞動特征的變化向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提出了挑戰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新情況、新問題涌現出來,社會勞動出現了許多新特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有了新的實踐土壤。但是,按照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服務性勞動、科學研究勞動、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經營管理勞動,由于都不直接創造物質產品,都不創造價值。這一原創含義,與現實經濟活動存在著巨大的矛盾,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遇到了一系列挑戰。

第一,服務性勞動。第三產業又被稱為服務業,在第三產業從事的勞動可稱為服務性勞動。第三產業問題,是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時為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經濟現象。第三產業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中的迅速發展,則是馬克思未曾預料到的經濟現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程度已成為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據統計,在西方發達國家和亞洲的一些新興國家,第三產業產值所占的比重已達60%}70%。在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第三產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目前已占到GDP的1/3以上,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大大提高,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比重日益增大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向理論界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決的理論問題:服務性勞動是否是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是否都創造價值?

第二,科學研究勞動。當代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特別是在進人知識經濟、新經濟時代更是如此。科研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小、科技對生產的裝備應用程度和在經濟生活的普及程度,早已成為決定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大小的重要因素。科學研究工作作為勞動的重要形式,在生產經營中通過提高已有產品的生產效率或發明出新的產品,可以創造出巨大的社會財富,使全社會的商品價值總量大大增加。如果堅持認為所有科學研究方面的勞動都不創造價值,就會嚴重壓抑和打擊這些人員的積極性。

第三,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與當時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相適應,馬克思重在研究和論述物質生產勞動。馬克思也提過“精神生產力”這一概念,但沒有進一步研究和論述。現代經濟條件下,人們物質生活的消費得到了較大的滿足,消費結構從溫飽型向發展型和享受型轉變,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滿足和享受,精神產品的生產部門得到很大發展,也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生產任務,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精神勞動是一種艱辛的、探索性的復雜勞動,它創造了精神產品,而這種精神產品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對于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中國來說,應當把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作為重要的課題來研究和探討。

第四,經營管理勞動。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生產范圍擴大,產品日益精細、豐富,就越來越需要科學的組織與管理,經營管理勞動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特別是在現代高科技時代,對管理的要求更高,現代經濟社會的管理者,必須具備專門化的知識儲備。同普通工人的簡單勞動相比,管理活動是管理人員從事的復雜勞動,管理勞動不是一般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而是高級的腦力勞動。因此管理勞動不僅創造價值,而且隨著社會進步,其創造的價值會遠遠高于普通勞動者的勞動。

三、發展和創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現實可行性

(一)勞動價值論中的經濟范疇會隨著現實的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而變化

馬克思同歷史上的經濟學家,特別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在方法論上的重要分水嶺在于:馬克思認為,經濟范疇是經濟現實關系的科學抽象,而隨著經濟的現實關系的變化,經濟范疇也應當相應發生變化。馬克思指出,從方法論的角度看,經濟生活、社會經濟結構、生產方式都不是“結晶體”,而是一個“變化的機體”。因而,人們認識社會生產方式和經濟變化規律的范疇,也不是永恒的,而是處在不斷變化發展和否定的過程中。有些經濟范疇的內涵,會隨著經濟現實的變化不斷更新其內容和性質,有些經濟范疇只說明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現象,隨著歷史的發展,實質上它已不再適用,這時它只會作為人們認識經濟現象的歷史痕跡保留下來,而一些新的經濟范疇會代替舊的經濟范疇。

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是立足于商品經濟社會的,勞動價值論是對商品經濟現實關系的一種理論反映。沒有商品經濟社會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勞動價值論。我們應該看到,商品經濟發展的歷史是長期的、有階段性的,這一發展過程必然決定著勞動價值論要隨著歷史發展不斷地向前推進。所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科學體系,創新和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對商品經濟現實關系的一種確切反映,是科學體系發展的必然途徑。

(二)馬克思為勞動價值論的發展和創新留下了廣闊的理論空間

馬克思有關生產勞動的論述對我們有很重要的啟示,為發展和創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留下了廣闊的理論空間。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如果整個過程從其結果的角度,從產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他接著說,“這個從簡單勞動過程的觀點得出的生產勞動的定義對于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絕對不夠的。馬克思指出,“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馬克思又同時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產勞動的概念縮小了。資本主義生產不僅是商品的生產,他實質上是剩余價值的生產。”上面論述表明:馬克思關于生產勞動范疇的內涵也是隨其研究間題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的,生產勞動這一概念的含義不是固定不變的。在社會化大生產總體勞動中,生產勞動的范圍不只是直接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還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動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這種區分本身,……即同勞動獨有的特殊性毫無關系,也同勞動的這種特殊性借以體現的特殊使用價值毫無關系。”馬克思在考察服務勞動時,曾明確指出,服務是“以勞務形式存在的消費品”,“服務有一定的使用價值(想象的或現實的)和一定的交換價值。在今天社會主義條件下,隨著第三產業的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勞動的含義也應當有所發展和變化,必須探討和重新認識服務性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

(三)我國學術界的五次爭論為勞動價值論的發展和創新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建國以來的五十多年,我國學術界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大范圍討論有五次,包括涉及“兩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規律”和“生產勞動”等勞動價值論基本內容的前三次討論,以及20世紀90年代初期關于“價值創造源泉”間題、世紀之交由“深化勞動和勞動價值論認識”再掀熱潮的后兩次討論。

我國經濟學界關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五十年間的五次討論,留給人們的思考和關注是深刻雋永而又經久不息的。總的來說,盡管每次爭論的主題不完全相同,但爭論發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在尊崇科學指導思想的基礎上,跟隨時代的變化,堅持和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從取得的成就來看,勞動外延的擴大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可。第三產業的勞動是否創造價值,科技人員的勞動是否創造價值,企業主的勞動是否也有創造價值的一面,這些間題從馬克思的有關社會勞動和管理勞動的二重性的論述中都可以找到支持的證據。而且從邏輯的推演和歷史演進的角度,這些勞動成為價值的源泉并不真正構成問題。幾十年來關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爭論取得的重大進展,為“發展和創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指明了方向,積累了大量豐富的理論財富,為創新勞動價值論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四、對“發展和創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展望

(一)發展和創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底線是“價值創造一元論”

馬克思主張勞動價值論,但間題是,如何理解勞動?如果把勞動理解成活勞動,那么就是價值創造的一元論;但如果把勞動理解成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總和,那么勞動價值論實際上等同于多元價值論。物化勞動創造價值的觀點與其說是在捍衛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不如說是否定了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因為馬克思明確講過機器不創造價值,再者,如果說物化勞動創造價值,我們該怎么理解馬克思對要素價值論的批判?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的目的,不在于研究怎樣促進商品的使用價值的生產,而在于揭示商品的社會屬性,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于揭示剩余價值的源泉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內在矛盾。從這一目的出發,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必然是一種活勞動創造價值的“價值創造一元論”,否則,如果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也創造價值,就無法揭示商品交換關系的本質:人與人之間勞動的交換,也無法揭示剩余價值的源泉和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對工人在勞動過程中創造的超過其自身價值以上的價值的無償占有。如此一來,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就失去了科學的基礎,從而陷人“破產”的境地。

堅持價值創造的“一元論”,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區別于其他價值理論的根本界限所在,也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科學性最突出的體現。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堅持“活勞動價值一元論”,也就是說堅持活勞動是價值的惟一源泉,是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前提,否則,就是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否定,而不是發展。“價值創造一元論”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理論立場,也是我們創新和發展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底線。

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范文第5篇

論文摘要:什么是價值?價值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對于這兩個問題有幾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勞動是一切價值(無論是勞動價值還是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第二種觀點認為,勞動只是勞動價值的唯一源泉,不是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自然界也是使用價值的源泉;第三種觀點認為,價值是人類天生賦予的、意識決定的,意志與理念決定價值的存在與否。馬克思通過對前人理論的繼承和批判,建立了比較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勞動決定價值。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我國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新時代賦予了勞動價值論以新的內容和意義,而在當前發展中繼續起著重要的知道作用。

一、勞動價值論中的勞動是生產商品的勞動

勞動價值論中的勞動是生產商品的勞動。價值是商品生產中交互勞動的社會生產關系。創造價值的勞動當然是指生產商品的勞動,而不是非生產勞動。問題在于有些生產勞動被看做非生產勞動,或者某些非生產勞動又被看做生產勞動。

第一,直接生產過程中的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從商品生產關系來講,勞動生產力必須高到能夠提供剩余產品,才有可能進行產品交換,使產品轉化為商品。生產勞動不僅包含必要勞動(維護勞動力再生產的勞動),還必須包含剩余勞動,從生產結構來說,就是生產勞動是能夠生產剩余產品的勞動。從價值形式講,就是能夠生產剩余價值的勞動。這一定義有兩個條件:生產力的高度使勞動包含剩余勞動,和剩余產品進人流通轉化為商品。

第二,直接生產過程外的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商品生產是和商品運動分不開的。為了商品生產必須從市場購運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進人直接生產過程后流水作業,產成品流通流到消費者手中。純粹商業勞動只是為價值轉型的勞動,不生產新的使用價值屬非生產勞動。但商業勞動又是和物流結合在一起,就屬于生產勞動。農業、采掘業、工業都生產了商品,提供了服務,它們的勞動當然屬生產勞動。這是廣義的服務。一般是就狹義而言的服務,即未提供商品,只提供勞動的服務。這里的界限在于,或者是生產有形商品的勞動,通過商品間接服務;或者是生產無形使用價值的勞動,直接為消費者服務。超越這個界限,就是非生產勞動。

第三,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生產勞動從勞動方面上,由于商品具有二重性一使用價值與價值;生產商品的勞動也就相應具有二重性,作為具體勞動生產使用價值,作為抽象勞動創造價值。生產勞動從生產方面上,由于生產具有二重性一生產力(物質內容)與生產關系(社會形式),前者是具體勞動生產使用價值的能力,后者是抽象勞動創造價值所體現的生產關系。當具體勞動抽去具體現象成為抽象勞動,具體勞動的生產力便表現為抽象勞動的生產力,即單位勞動時間生產使用價值(商品)量,或單位商品所耗勞動量。

第四,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勞動是體力和腦力的支出。簡單勞動以體力支出為主,復雜勞動以腦力支出為主。腦力勞動的復雜程度在于它積累了前人和今人的科技勞動,再加上自己的創新勞動。體力勞動多墨守成規,未具有這樣的腦務支出,故稱簡單勞動。因此,從量的比較講,復雜勞動等于倍加的簡單勞動。

第五,共同勞動與一般勞動。直接勞動與間接勞動、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或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在同一期間(橫向)共同協作,馬克思稱之為共同勞動。但在復雜科技勞動中不僅包含橫向協作,還包含(縱向)傳遞下來的腦力勞動結晶。這種勞動即為一般勞動。

第六,活勞動與物化勞動。價值是活勞動創造的。凝結在價值中的勞動是已經過去的勞動,或稱“死”勞動,不是正在運行的活勞動。

二、勞動價值論的兩種形態及劃分意義

勞動價值論具有兩種形態:第一種形態是勞動價值論的抽象形態,其特點是所論述的內容都是一些“最簡單的規定”、“稀薄的抽象”和“最一般的形式”。正因為它“抽象”,所以馬克思的論證附有若干假設和前提,一些比較復雜的因素如市場競爭、供求關系等都被暫時舍去了,僅僅從它的“純粹形態”方面進行考察;正因為它“一般”,因此不僅適用于簡單商品生產,而且適用于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當然也適用于社會主義商品生產。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第二種形態為具體形態,它是第一種形態的逐步具體化,其特點有三:一是不再從“純粹形態”方面進行考察,一些原來被舍去的因素如市場競爭、供求關系等逐步進入研究的視野。二是貼近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經濟生活。三是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第一種形態是勞動價值論的核心和基礎,第二種形態是第一種形態的邏輯推演、逐步展開和具體化,兩者構成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勞動價值論的整體。劃分和研究兩種形態的勞動價值論,對于深化對勞動價值論的研究和認識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深化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特別是要發展抽象形態的勞動價值論。這一部分是馬克思長期對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進行批判、揚棄和對歷史和現實中的大量材料進行深人研究得出的結果,具有很強的科學性;更是馬克思整個政治經濟學的基礎,豎立其上的馬克思經濟科學大廈就是依賴其支撐的。其次,結合新的歷史條件,在深化勞動價值論具體形態的研究上下功夫。《資本論》的出版已經過去了一個多世紀,世界經濟和政治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抽象形態應該說還是普遍適用的,但是它的具體形態將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從而對當代經濟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說服力的回答。

三、面對經濟發展的新問題以及理論研究的新進展

由于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我國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過程中,出現了與馬克思寫作《資本論》時許多不同的新情況,主要是:(1)由于生產自動化的發展,單位商品中活勞動的含量大大減少;(2)由于科學技術特別是高科技的發展,精神勞動(科學勞動)已大大超過工人的直接勞動;(3)現代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的變化,已使工農業等物質生產部門在社會總勞動中所占的比重日趨減少,而商業、金融業以及各種為生產服務和為生活服務的部門即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則日趨增大。任何社會科學理論,包括馬克思的勞動價值學說,都應隨著社會經濟實踐的發展而有所發展,不能凝固化,一成不變。勞動價值論研究有如下的新進展。

第一,勞動主體隊伍的多元性。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所研究的勞動主體,主要是私有制下的商品生產者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雇傭工人。在現代市場經濟下,勞動價值論研究的勞動主體對象與傳統意義上的對象有很大的不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并存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下,既有公有制經濟中的勞動主體,也有非公有制經濟中的勞動主體,還有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提供中介服務的勞動主體。多元結構的勞動主體成為研究者的關注對象。

第二,生產性勞動范疇的廣泛性。馬克思曾依據不同的標準,對勞動范疇進行了一系列區分。但他把自己研究、考察的重點放在物質生產部門,這也是當時的條件所限定的。在當代市場經濟中,金融、保險、通訊等服務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生產部門的比重越來越高。勞動價值論的研究已把生產性勞動的范疇擴大到那些為物質生產者生活服務的,并通過市場進行交換的勞動上。

第三,勞動價值量的計算具有復雜性。當代科技在生產中廣泛運用,使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在生產過程中所占的比重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工業經濟時代,馬克思以簡單勞動時間作為衡量商品價值的尺度,而將復雜勞動看成多倍的簡單勞動。在知識經濟時代,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傳統的比例結構被倒過來了。商品價值形成中復雜勞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相關期刊更多

中國教育法制評論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南大商學評論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南京大學長江三角洲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南京大學經濟轉型和發展研究中心;南京大學商學院

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浦县| 图们市| 宜良县| 吴桥县| 元谋县| 长子县| 远安县| 丰台区| 通榆县| 高清| 潜山县| 镇原县| 高淳县| 九龙坡区| 莫力| 崇明县| 通许县| 台山市| 汝城县| 苍梧县| 桂阳县| 睢宁县| 原平市| 调兵山市| 南安市| 长汀县| 昌邑市| 巨野县| 济阳县| 莱阳市| 徐水县| 台北县| 昌吉市| 清涧县| 南丹县| 葫芦岛市| 日喀则市| 东丽区| 高平市| 怀化市| 巴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