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學前語言教育的作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發展歷程;比較法;語言學素養
引言
漢語的復雜,令很多外國學生雖想學習但往往不得要領,因此學習效率低下且難以得其精髓。很多學生難以領會漢語之美,更覺漢語難學難懂,極易產生畏難心理。對于對外漢語教師而言,自身優秀的語言學素養,可以使漢語教學更生動形象且理據兼備,讓學生在學習中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學生可以更系統全面地掌握漢語的特征和語法習慣,從而更有效地進行漢語學習,減少學習的偏誤和學習難度,更好地領悟漢語的精髓,體會漢語之魅力。
1.我國外漢語教學的發展歷程深受語言理論的影響
對外漢語教學實際上是第二語言的教學。追溯對外漢語教學在中國發展的歷史,可以發現,十年對對外漢語教學起到很大影響,我國這部分教學與時代脫軌,受到的語言學理論的影響也不夠系統。在上世紀50年代時,對外漢語教學尚存在是否要用翻譯授課的爭論,當時的教學注重聽說訓練,直接教學法和翻譯教學法并行,教育爭論莫衷一是。
到了60年代,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者們開始認識到用翻譯方式授課的缺點,開始采用漢語直入法授課,借助感性材料和課文內容,讓學生通過充分的實踐練習來掌握漢語技能。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漢語的語法和規律。這有益于大幅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這一階段教師綜合運用翻譯法和聽說教學及漢語直接教學,逐漸演變為多方式綜合教學,教學強調語言知識和語言結構的學習。其后果是有利于學生熟練掌握了孤立的語言知識及結構,但缺少實際語言交流能力,在實際交流中往往出現語言技能完全正確但語言非常不得體的狀況。
發展到70-80年代,為了解決實際交流問題,漢語教學引入了實際功能法這一模式,并很快在國內普及開來。這就區別于長久以來的以教授語言技能為目的的對外漢語教學模式,進而追求言語的得體。
從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過程深受語言學理論的影響,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吸納了國際語言學理論的精髓,也融入了國內學界的思考與創新。國內語言學家的很多優秀成果,例如主謂謂語句、致使句等都被借鑒用于實際的對外漢語教學。不局限于單一的教學方法,而主張博采眾長,綜合式教學法。
2.比較法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漢語
比較法是語言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要想了解漢語的特點,就需要跟其他語種比較。通過比較,可以揭示漢語與其他語種的共性及漢語獨特的個性。成年學生在學習漢語時,總會用漢語和母語做比較,例如課堂上,外國學生經常會犯一些錯誤和提一些疑問,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疑問,引導學生將母語和漢語做相應對比,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例如,漢語中可以直接以形容詞作謂語造句:雨很大。但美國學生則習慣于“雨是很大”這樣的表達,因為在英語里形容詞前邊習慣加系動詞。這是不同語言語法的不同導致的不同表達。教師可以借助英漢詞句對比,講述漢語和英語的不同,教學生了解漢語中是可以拿形容詞直接作為謂語使用的。
通過對漢語和學生母語的對比,可以帶領學生探討各種語言的規律,從而揭示出不同語言的共性和各自獨具的個性。對比研究可以有效地提升對外漢語教學的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師要根據學生母語和思維方式的不同,找出學生學習的難點和重點,進行多層級的針對性教學。
同時,對比研究可以揭示漢語和外語之間的發音、詞匯和語法及語言習慣的共性和差異,幫我們找到外國學生學習的難點,幫助教育界編纂針對性強的實用型教材。
3.教師的語言學素養直接影響對外漢語教學的質量
如果漢語教師具有深厚的語言學素養,就可以很好地分析出漢語和學生母語的相似之處和差異之處,就可以及時準確地解答學生的疑問,并有預見地消除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干擾,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掌控教學進度。
一個出色的對外漢語教師,不僅要熟知漢語理論和常識,更要掌握教學方法。語言學旨在研究語言的本質和語言的結構,并深入研習語言的起源及發展歷程。教師正確認識漢語,并可以科學地分析漢語現象,是做好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基礎。對語言學知識的掌握,可以使教師站在更高的角度,甄別教學過程中的各種現象,系統化科學化地開展教學。
而每一種教學方法,都需要以語言學的知識基礎來保障其科學性。比如句型教學法,其理論基礎就是結構語言學。教師在采用某種教學方法前,要深諳其本質,了解其語言學理論基礎,再靈活地加以運用。在課堂上,教師無需宣講孤立的語言學理論知識,而更應側重于漢語本身的知識傳授。教師要有能力甄別學生出現的學習問題的根本原因,有的放矢地給予指導,才能真正幫到學生并贏得尊重。
結語
語言學理論對于提升對外漢語教師的教學素養,對于對外漢語教學方法的探索,都是必備的知識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善用語言學知識和研究方法,教學效果將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本文對言語行為理論進行了簡要的回顧,并對其作出了試探性的評論。然后在批判言語行為理論不足的同時,舉例詳細地探討了言語行為理論的關聯理論視角,并進一步探討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言語行為意識,增強英語言語行為的社會交際功能。
言語行為理論由奧斯汀(J.L.Austin)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后來塞爾(J.R.Searle)在繼承和批判日常語言哲學分析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使之進一步系統化、嚴密化,從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言語行為理論(Levinson,1983)。該理論已經成為哲學、語言學的重要研究課題,尤其是現代語用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它為哲學、語義學、語用學的研究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領域。Sperber與Wilson在批判性地繼承奧斯汀與塞爾的言語行為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關聯理論視角中的分類方法,讓學者們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理解言語行為理論,并進一步探討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言語行為意識,增強英語言語行為的社會交際功能。
一、理論回顧
言語行為理論是英國牛津大學道德哲學教授奧斯汀建立的。奧斯汀根據說話人和聽話人在交際行為中的關系來分析話語的職能。這是以社會活動的一般理論為基礎所提出的一種語義理論,它的基本出發點是交際的基本單位不是句子或語段而是一定的行為。言語本身是一種行為,進一步講,言語是見諸行動的“有言必有行”。經過奧斯汀的論證,言語行為理論已經成為語用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奧斯汀區分了兩類話語:表述話語(constativeutterance)和施為話語(performativeutterance)。二者在性質上有很大區別:表述話語指各種陳述,其作用是描寫某一事件、過程或狀態,因而有真假之分。施為話語是用來實施某種行為的,說話本身就是在做一件事,因此無真假之分。他舉的例子是:I~thisshipLiberte.Iapologize.Iwelcomeyou.Iadviseyoutodoit.以言成事在他的哲學講演集《如何以言行事》中,對言語行為理論作了進一步的論證。一是把施為句分成顯性(如,Iorderyoutoshutthedoor)和隱性(如,shutthedoor)兩類。二是從區分施為句和表述句到提出三種不同的言語行為,即以言指事(lacutionaryads),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acts)和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acts)。比如說,一個小學生放學回家對媽媽說,"Iamhun-Eon,這是以言指事行為;他的意圖是向媽媽要東西吃,這是以言行事行為;媽媽聽了他的話,拿出東西來給他吃了,他達到了說話的目的,這是以言成事行為。
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由他的學生、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哲學教授塞爾加以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塞爾整理了奧斯汀關于言語行為的分類,根據適當條件提出可以通過5種語句實施5種基本言語行為:斷言類(as-sertives)或者闡述類(representatives)、指令類(directives)、承諾類(corrunissives)、表達類(expressives).宜告類(declarations)。第二,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indirectspeechads)的概念。所謂間接言語行為,指的是通過一種以言行事行為來間接地執行另一種以言行事行為。以言行事行為與一定的命題內容(propositionalcontent)即一個語段所涉及的人或事以及對此作出的論斷相聯系,但同一命題的內容可以用不同的以言行事行為來表達。例如:“請你明天到小張那里去”;“你明天到小張那里去”;“你明天到小張那里去嗎?”這是三個不同的以言行事行為:請求、申明和詢問。以言行事行為和命題內容的這種關系都具有F(P}的邏輯結構。(P)為言語行為的命題內容,F為它的以言行事行為。以言行事行為不一定用有區別的語言材料表達出來。例如“我一定準時去”這句話在相應的語境中可以理解為許諾、警告、申明和威脅。在不同的場合,這同一句話表示同樣的命題內容,卻體現了這樣或那樣的言語行為。不論是奧斯汀還是塞爾,在他們的論述中都告訴人們:要真正理解話語的意義,只靠句子結構分析,靠邏輯語義分析是遠遠不夠的。和傳統的語義學不同,言語行為理論并不在句子的意義上過多糾纏,而把注意力更多地轉向具體語境下的話語意義,交際目的,手段、效果才是它關注的對象。
二、言語行為理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關聯理論透析
Sperbe:和Wilson先回顧了前人對言語行為的討論:言語行為理論起因于對過分狹窄地集中討論語言的信息用法的反應。語言可以被用來實施動作—即言語行為。Austin爭論到,要較好地理解語言的性質,必須涉及較好地理解語言是怎樣被嵌人社會規范中,以及語言可能被用來實施的不同行為。言語行為理論家一直十分關注描述性的問題:有多少類言語行為?在論述了Searle的分類后S,<W說到,盡管言語行為理論對言語行為作出了一定的解釋,“對間接言語行為的識別通常是沿著格萊斯的方法走。”教師的話語如何能使學生在文化背景、情感及認知過程方面獲得最大的關聯性是至關重要的。請看:
例1:Thebattery''''sgoneflat.
這句話可以分析為一個直接陳述:電池沒有電了。讓人很容易想到一些語境,在該語境下說這句話的人也許會有下列語境隱含:
(1)聽話人本不應該讓電池用光了。
(2)聽話人本應該給電池提前充好電。
根據言語行為理論,這些隱含也應該進行言語行為歸類,因此,(1)可以分析為責備,(2)可以理解為要求或命令。這樣,言語行為理論本身可以作為對Gri,語用學的自然補充,從明示與隱含的角度對言語行為進行分類。結合語境進行話語編碼,從而形成互動的互明關系,使學習者最大限度地獲取目的語的內涵信息。塞爾認為每一類屬的言語行為都與一定的句法形式有直接的對應關系,或者說有一個“言外之力顯示機制”(illocutionaryforceindicatingdevice),再加上言語行為的實施條件,以說明話語所實施的言語行為類型。
SAW指出,句子類型與言語行為的類屬之間的對應關系不能成立,除非把它們視為“不可信(insinsete)”或者“有缺陷"(defective)或者拋棄傳統的分類,對言語行為進行重新分類:
(一)規約類言語行為
這類言語行為(如許諾、感謝、叫牌、宣戰、詢問等)可以在具有規約性的社會中實施,并且這些言語行為同樣必須能夠被辨認,以便能實施成功。
例2:(a)Ibidtwonotrumps.
(b)Two、trumps.
例3:Thespeakerisbiddingtwonotrumps.
有些言語行為的確需要進行交際,并且為了交際需要,同樣還需要進行辨別。在橋牌游戲中出兩張非王牌就是一個例子。為了實施這一言語行為,說話人必須通過語言手段用話語例2(a)進行明示交際;或者通過話語例2(b)或者語境假設例3進行推理。然而,研究叫牌是研究橋牌的一部分,而不是研究言語交際的一部分。一般地來講,研究規約性的言語行為諸如叫牌或者宣戰屬于研究規約性內容。
(二)無法確定類別的言語行為
這類言語行為諸如:斷言、構想、建議、聲稱、否認、要求、警告與威脅等,同樣為了成功實施并不需要對其類別進行辨認。另外還有像預測這樣的言語行為,可以從它的明示的內容或者隱含的某些條件進行辨別。
例4:Theweatherwillbewarmertomorrow.
例5:Thespeakerispredictingthattheweatherwillbewarmertomorrow.
預測性的話語之所以是預測不是因為說話人明示地交際他正在作出的預測,而是因為他明示地交際有關將來事件的一個語境假設,該語境假設是他自己無法控制的。這并不是說例4的說話人絕沒有必要同時傳達語境假設例s,或者對于例4的聽話人辨認該句為預測絕不是相關聯的。作出預測的事實可以被說話人明示,或者被聽話人用通常采用的方式辨別出來。
(三)通用類(saying,telling,asking三種)
srw認為只有這一類言語行為可在語言理論中占有一席之地,理由有二:聽者明白這類言語行為是理解過程的重要一部分,而它們又不屬于第二類言語行為;同時,他們既不像第一類那樣是約定俗成的行為,也不像第二類那樣是社會行為,他們具有“普遍性并屬于真正的交際范疇,而不是約定俗成的行為和社會行為范疇。(1995:246)
例6;YourwillfinishtheworkbeTore6p.m.
例7:Willyoufinishtheworkbefi)二6p.m?
例8:Finishtheworkbefore6p,m.
很清楚像例6的陳述句,例7的疑問句,以及例8的祈使句,既展示出邏輯上的相似之處,也展示出了三者之間的差異。
例9:來吧,有本事你拿刀把我殺了!(選自農村人吵架的真實語料)
這句話很顯然說話人決不會真心希望對方拿刀來把自己殺死。只不過是在氣頭上由于自己一貫瞧不起對方說的一句屬于過激言行的氣話而已。修辭上的疑問句常常不是真正地讓對方提供信息。
例10:難道我們的子弟兵不是當今最可愛的人嗎?
說話人用這個修辭性的疑問句只不過是來加強贊美人民子弟兵的語氣而已。
還有許多類型的析使話語既不用于表達說話人的愿望也不用來轉述別人表達的愿望。試比較例11一12與例13與14:
例11:Drivertotraffcwarden:Pretendyoudidn''''tseeme.
例12:Keepmy崛off''''hisgarden,hetells,.AsifIcould.
例13:(a)He:Couldyoutell,thewaytothestation?
(b)She:Ttunrightatthetrafficlightsandkeepstraighton.
例14:Recipeformintsauce:~twotablespoonsofmintleaves,twoteaspoontosugarandhalfatablespoonofhotwater,addtwotablespoonofvinegarandleavetostand.
例11可以分析為司機表達他自己的愿望:希望交通管理員假裝沒有看見他違犯交通規則。例12可以分析為說話人對別人表達的愿望的一種轉述方式,對這兩個例子的解釋都是可信的。但對于例13和例14卻不可能用與它們相平行的分析方法。對于例13的聽話人來講,沒有必要認定說話人實際上在意他是否向右轉。也沒有理由讓例14的讀者設想作者實際上希望任何見到這張食譜的人開始做薄荷醬。理解這些話語的關鍵,不是把它們歸人請求性的或勸告性的言語行為類別,而是要辨別出所攜述的事態是從說話人的角度,還是從聽話人的角度進行表征的。究竟所描述的事態是從哪個角度進行取向是值得推導的。聽話人必須靠推導才能得到答案。一般來說,與關聯原則一致的第一個解釋首先應該考慮。想要被聽話人正確理解的說話人一定會確信他試圖傳達的解釋是與關聯原則一致的第一個解釋。順著這樣的思路可能會建構出對祈使話語的滿意描述。
例巧:你說說,你什么時候能把你的一說話就發火的“麥秸火’,脾氣改掉?(選擇于河南農村的一則真實方言)
例16:這種試驗的步驟是什么呢?首先,……其次,……(選自中學的化學試驗課老師講解試驗操作的真實例子)
例巧的說話人并非想讓聽話人這一次準確地給出他能夠克制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樣有一說話就發火的壞習慣,而是采取這種修辭問句的方式表達對對方壞習慣的強烈不滿以及又無可奈何之情。例16是說話人即化學老師在講解試驗操作時采用的講課藝術,先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以便喚起學生的興趣及技巧性地使學生集中注意力,然后,他再一步一步地詳細講解下去。
在指出傳統的言語行為理論在疑問式話語表達的言語行為的不足之后,S/W提出了他們的觀點,即可以圍繞釋義性用法的概念來建構出對疑問式話語的描述。他們的構想是,疑問句式話語的聽話人要重新找到該話語的邏輯形式并把它融合進''''IhespeakerisaskingWh-P,whereWh-pisanindirectquestion.疑問句式話語是對說話人認為有關聯的答案的解釋.
因而,言外之力的標記語,諸如陳述語氣或祈使語氣,或疑問句詞序,僅須使說話人的信息意圖相當抽象的特征明晰化,這是尋找關聯的方向之所在。
關鍵詞:外語教學 文化教育 背景信息
引言
我國外語教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受結構主義和行為主義的影響而偏重在語言形式的教學上,文化教育在外語教學中所占的比重甚低。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語言與文化,文化與交際之間的關系的認識逐漸加深,人們開始肯定語言與文化之間的不可分割以及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性。本文重點論述外語教學過程中語言文化教育所起的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英語語言文化簡史及概要。
談到英語語言文化,我們不可能不談英國和美國。英國文化源遠流長,經歷了長期、復雜的發展演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文學本體以外的各種現實的、歷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對文學發生著影響,文學內部遵循自身規律,歷經盎格魯—薩克遜、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不同歷史階段。戰后英國文學大致呈現從寫實到實驗和多元的走勢。美國文學在`19世紀末就已不再是“英國文學的一個分支”。進入20世紀,美國文學日趨成熟,成為真正意義上獨立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學。戰后美國文學歷經50年代的新舊交替、60年代的實驗主義精神浸潤、70年代至世紀末的多元化發展階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歷史時期的鮮明特色和特征。
英語的根源很復雜,包括拉丁語、日耳曼語、凱爾特語、挪威語等等,這樣一種語言難免不會出現混亂。但它同時也變得更富有彈性,也更強大。在需要新詞時,英語本身設置的障礙很少。出版商每年都要推出記錄大量新創詞的字典,而英語隨時準備接納它們。
目前,全世界有3.8億人把英語作為第一語言,大約2.5億人將其作為第二語言;另外還有10億人正在學習它;全球大約1/3的人口每天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接觸到它;并且據估計到 2050年,世界上一半的人都能比較流利地使用這種語言。它是全球化的語言,廣泛應用在國際商務、政治和外交領域中;它也是電腦和互聯網的通用語言。你會在羅馬街頭的廣告上發現它;從東京的流行歌曲里聽到它;在柬埔寨官方文件中讀到它;德國的電視和廣播中有它的專門節目;法國的商務學校教授它;波利維亞內閣開會時,它是主要的表達工具。誠然,這種在14世紀的英格蘭只有“下等人”才講的口語,已經在漫長的歷史中發展演變為全球通用的語言。
二、語言文化對人類文化發展所起的認知作用。
語言是構成文學作品的基本元素,是對人生體驗的文化表征。而文學作品又隱含對生活的思考、價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識形態。閱讀英美文學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條重要途徑,可以接觸到支撐表層文化的深層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帶根本性的思想觀點、價值評判、西方人經常使用的視角,以及對這些視角的批評。
英美文學是對時代生活的審美表現,是英國人民和美國人民創造性使用英語語言的產物。英語表意功能強,文體風格變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約、或粗獷,其豐富的表現力和獨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閱讀優秀的英美文學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語音樂性的語調和五光十色的語匯,回味其“弦外之音”。
因此,開展外國文化研究,有助于我們開闊眼界,了解外國文化,豐富我們的知識,啟迪我們的智慧,有效提高外語教師隊伍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從而更好促進外語教學的發展。
三、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手段和途徑。
首先在教材選編上應使語言教學和文化教育同步發展。因此在語篇選取時要考慮那些語言精華的文學作品和介紹語言國家風俗習慣的語言材料。隨著語言水平的提高,文化愈益顯得重要,教材中便可以選入一些反映深層文化的語言材料。
其次在文化教學過程中要堅持實用性和循序漸進性原則。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進行語言文化教學,注解,實踐,對比,融合等都是常用教學方法。
另外在課外補充上要下大功夫。教師要根據學生水平布置難度相當的外語原版讀物任務,同時包括閱讀心得,主題概括和課堂討論等方式來鞏固閱讀效果。要求學生根據不同的閱讀材料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有的要掠讀,有的要精讀,還有的就要反復咀嚼,以此來大量攝取語言文化知識,深層挖掘語言背景信息。
整個語言文化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教授學生學會主動積極地創造條件和環境去學習和了解語言文化。
結語
我們提倡跨文化交際的外語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和加強外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文化適應能力。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要要求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未來社會的外語人才,不僅僅要具有外語語言的自如運用能力和外語交際能力,同時還要求是具有較高的人文素質的國際化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1]陳申,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M].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
[2]許國璋,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A]。
[3]胡文仲, 文化與交際[C].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關鍵詞】英語寫作 負遷移 詞匯對比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109-01
一、對比語言學
英語或者外語教學和學習者在教和學這一過程中都普遍認識到,外語的學習更多時候會采用比較的方法,即對本族語和外語的比較。我國語言學家許余龍 (2003) 曾經對對比語言學下過一個定義:對比語言學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是對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語言進行對比研究,描述他們的異同并將這類研究應用于其他領域。那么對比語言學可以應用在哪些方面呢?許余龍 (2003) 曾對對比語言學進行了分類:理論對比語言學和應用對比語言學,并且隨著對比成為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現在能對語言的各個方面進行對比,因此宏觀上有了語音對比語言學,語法對比語言學以及詞匯對比學,微觀上甚至可以對兩種語言的名詞、動詞或者形容詞等等進行對比。所以對比語言學不僅對外語教學和學習有重要的意義,甚至對于其他領域比如翻譯也提供巨大的幫助。
二、詞義負遷移
遷移(transfer)最早是教育心理學的一個術語,遷移即母語對第二語言或外語習得所產生的影響,當母語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語相類似或完全一致時,母語對目的語的學習會產生促進作用,被稱作正遷移;當母語與目的語的某些特征不對應時,而學習者若還試圖借助于母語而學習目的語,母語對目的語的掌握會產生很大干擾,被稱作負遷移。1989年,美國語言學家Odlin認為遷移是目的語和其他任何已經習得的(或沒有完全習得的)語言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所產生的影響。
漢語負遷移是英語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的語言現象,而且在英語寫作中的干擾作用甚是明顯。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英語寫作中會不自覺地受到漢語表達習慣的影響,所以很多詞匯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英語表達方式不地道。而語言遷移理論會幫助我們認清并理解這個問題的關鍵。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文化和社會背景會產生不同的語言表達習慣。對中國英語學習者來說,英語的方方面面都會受到漢語的影響。在不同的層面,受漢語負遷移影響程度不同。對于非英語專業的中國大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其詞匯層面受到的影響尤其明顯。
三、研究過程以及研究結果
本文通過分析蘭州某高校非英語專業大二學生的40篇英語作文,試圖找到以下問題的答案:非英語專業大二學生作文中出現哪些詞匯層面錯誤。
通過在限定時間內要求從全校非英語專業大二學生中隨機抽取的40名學生完成英語命題作文,并對這40篇作文進行批閱分析后發現,漢語對英語詞匯負遷移的作用非常明顯,表1首先列出學生容易出現的錯誤類別以及所占比重。
Table 1 Frequency and percentage of lexical transfer classifications in the subjects’ writings
四、漢語在英語寫作中詞匯負遷移現象分析
4.1搭配負遷移
(1)We should dig the potential of the market and motivate graduates to take up jobs in small cities. (挖掘潛力)
雖然“dig”在英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挖,挖掘”,但指的是“開采”之意。所以這里不能簡單地根據漢語詞組而簡單地進行詞項組合。這個動名詞搭配的正確的寫法應為tap the potential。
(2)I had made large progress in English.(great progress)
large確有“很大的”意思,但更多是指物體體積龐大或空間面積廣大,而“很大的進步”我們通常只用great progress。
(3)People should have a good life habit.(living habit)
此處搭配有誤的地方為“生活習慣”,正確的英語表達方法應為“living habit”而非“life habit”。
4.2詞義負遷移
(4)If the manufacturers keep uplifting the quality of their products, they will win back some market. (提高質量)
“uplift”有“提高”的意思,但指的是道德、精神方面的提高。這里可以用“improve”或“enhance”表示在質量方面的提高。
4.3詞性負遷移
(5)I will attend to(attend) the meeting.
在該句中“attend”本來是及物動詞,但在寫作中卻往往被學生誤加to。英語詞匯中的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的性質和漢語相同,也是以能否帶賓語來區分的。英語的大部分動詞是及物動詞,而其中很多既可以用作及物又可以用作不及物動詞。因此在學習英語動詞時不能僅僅記住詞性,還必須弄清楚一個動詞在什么情況下是及物的,什么情況下是不及物的,這樣才能正確使用動詞。
五、漢語在英語寫作中詞匯負遷移的思考
根據Chomsky的語言習得機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假說和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理論,“人類語言結構存在著普遍性(Language/Linguistic Universals),這種語言的普遍性反映了人類的經驗過程,反映了人類獲得新知識能力的普遍性”。母語和外語在元語言層面的共性所產生的正遷移是有利于外語習得的。另外,母語的習得經驗和認知能力也有助學習者理解和記憶外語輸入(Input),并協助學習者組織和控制外語輸出(Output)。
外語的學習更多時候會采用比較的方法,即對本族語和外語的比較。事實上,比較不僅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廣泛應用,它更是深刻認識、研究本族語和外語的一種方法。如今外語教學者和學習者都意識到很多時候外語教學會采用比較的方法,即對本族語和外語的比較。事實上,比較不僅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廣泛應用,它更是深刻認識、研究本族語和外語的一種方法。因此,外語教學者應在教學過程中對英漢兩種語言所存在的異同進行廣泛而深刻的比較,使得學生能對兩種語言間所存在的異同有清楚的認識并能轉化為兩種語言間的正遷移作用。
同時,外語教學者和學習者也應注意英語思維能力的培養,正確學習新單詞并注重單詞在不同語境中的應用,避免中式英語的產生,提高英語寫作的技巧和水平,規范英語寫作的詞匯用法。
參考文獻:
[1]Cook,V&Newson, M.Chomskv, Universal Grammar: An Introduction,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
[2]Odlin,T..Language transfer[J].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關鍵詞】體育教學 體態語言 特點與作用
體態語言是一種非有聲語言,主要靠身體或身體的動作輸出信息,作用于信息接受者的視覺器官,以實現信息發送者的目的而形成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在體育教學中,教師的表情、舉止都置于學生的感官之下,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因此,應十分重視這種無聲語言的作用。
一、體態語言是門教學藝術也是實現體育教學目的重要手段
體態語言是一種非口頭語言的特殊信息傳達方式,有心理學家指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溝通,70%是通過無聲的言語即體態語言來完成的。主要是通過身體或身體動作輸出信息、表達情感和態度的面部表情、身體姿勢、肢體動作。例如日常生活中的“眉目傳情”、“手舞足蹈”等就是體態語言在實際交往中的妙用。它能反映人的思想情感、道德修養、聰明智慧和性格方面的境界。體態語言不僅是維持課堂紀律、穩定教學秩序的需要,也是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保持教與學的積極性,以實現教學目的的重要手段。
二、體態語言的特點
(一)體態語言可以塑教師的完美形象
鑒于體育教學的特點,使用體態語言尤為重要。教師的舉止儀容儀表等,反映教師的文化修養道德水準和精神面貌。表情豐富自然,舉止沉穩和諧,熱情激昂,色(表情)、姿(姿勢)、情(情感)緊密配合,刻畫出教師職業的神圣和為人師表的風采。以此感染教育學生,是體態語言的獨到的特點和作用。
(二)體態語言可以使教師更好地“解讀”學生
體育課上,體態語言不僅可幫助教師樹立完美的形象,亦可使教師利用體態語言獲得的反饋信息更好地“解讀”學生。講解和示范中,學生作出點頭、微笑等積極的反應,這說明教師所講內容與學生的求知欲融為一體了。反之學生搖頭、看表,說明教與學已經脫節,教師應理智地做短暫的沉默,并靈活機智地調整原教學計劃、進度和授課方式,盡快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學上來。
三、體態語言表達形式
體態語言的表達形式很多,主要是指教師通過眼神、微笑、身姿等來表現出教師的不同的情緒和情感信息,從而創造出一種良好學習意境,激勵學生學習。
(一)微笑
全人類有一個通用的一種動作,一種表示,一種交流形式,它存在于所有不同文化的國家中,它不分國籍、不分種族地使用它,并理解它是相近的含義,那就是微笑。微笑表現著友善、謙恭、渴望友誼的美好情感因素,是向他人發射出理解、寬容、信任的信號。微笑,是縮短人與人之間距離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
(二)身姿
身姿是一個人的思想感情與文化修養的外在表現,表現在走路姿勢、站立和坐的方式上。一個體育教師必須具備站如松(直)坐如鐘(挺)行如風(輕快)身姿,這對提高授課效果有很大的幫助。特別是體育教師走向學生時,面對學生注視的目光,展現出精力充沛、神采奕奕、自然大方、瀟灑矯健,步伐輕盈而具有彈力,顯出自信和快樂,使學生感覺出體育教師身上那種蓬勃向上,催人奮進的力量。
四、體育教學中教師體態語言的作用
口語的傳達多屬于理性層面,是思維的工具,又可表達思維的結果。而體態語言則不是思維的工具,但有時可以表達思維的結果,而有時則可表達人的潛意識。體育教學中人體的運動是該學科的主要特點,體態語言的表達和正確運用則尤其顯得更為突出和重要。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運用這些無聲的因素,使之成為體態語言的教學的藝術。體態語言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一般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一)有利于渲染教學氣氛,營造學習氛圍
當學生面對的教師:精神飽滿、舉止得體、目光期待、表情和藹,面帶微笑,并伴以生動的語言,剛毅果敢良好的運動性格和氣質風度。這樣會對學生的運動行為有很大的感染力。師生之間會產生一系列的積極情感,形成一種和藹、快樂、渲染教學氣氛。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變化,表情、行為也應當隨之變化。
(二)有利于提高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加深學生對動作技術的感知和理解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僅僅靠語言信息,而不借助一定的體態語言,就有可能表達不清動作技術的結構,不利于學生的感知和理解。教師以身體動作作為語言范例,向學生展示技術動作的形象、結構、順序要領和完成的方法等,使學生能直觀、順暢領悟。這樣既增強了口語的效果,而又能牽制學生的注意力,教學過程會變得有聲有色,生動活潑。
(三)有利于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增強自信心
體育教師的眼神、表情和手勢等非語言對學生具有心理暗示作用。在練習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掌握動作技術較好的,用贊許的目光給予肯定或引導集體鼓掌,使學生得到鼓舞。用微笑對待他們,能使學生從教師的神態中受到感染,得到鼓勵,從而減輕心理壓力,增強學生克服因難的自信心,激發其練習的積極性,產生“老師相信我,我也能做好”的自信心理。實踐證明,體育教師適宜的體態語言,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調節學生的心理,改變學生的行為,使學生形成自學、積極的學習態度,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五、結束語
從以上的分析和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體育教師體態語言是體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往往有些技術動作不運用體態語言是無法傳遞信息,它具有直觀、順暢、明顯的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通過體態語言對學生進行傳道、授業、解惑,就要注意平時的點滴積累,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素質,同時也要注重自身形象和氣質的塑造,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妙語連珠,詼諧幽默,自然大方、瀟灑矯健,深深地吸引學生,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各種體育知識和技能。讓學生充分感悟體態語言的魅力,享受到體育帶來應有的快樂,領悟到體育的無窮魅力。
參考文獻:
[1]金欽昌.學校體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