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金融學財富管理方向

金融學財富管理方向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金融學財富管理方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金融學財富管理方向

金融學財富管理方向范文第1篇

金融專業就業前景好嗎

近幾年來, 中國金融市場正在走向國際化,對專業性很強的人才需求迫切。金融學碩士就業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場,例如高校教師和大公司市場研究分析、基金經理、投資經理、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等。

金融類專業是一個較為高端的專業,它的定位比較高端,很多的普通院校對于金融類專業沒有一個完善建設,因此很多企業在招聘的時候會比較挑,希望找一些有較好學歷的畢業生,能夠熟練掌握金融類專業的知識,更好地應用到工作中去。因此,對金融學專業感興趣的考生,報考這個專業后,認真學好學精這個專業,將來畢業是很有發展前景的。

無論是本科畢業,還是碩士畢業,金融學專業畢業生總體上的就業方向有經濟分析預測、對外貿易、市場營銷、管理等,如果能獲得一些資格認證,就業面會更廣,就業層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許金融分析師(CFA)、特許財富管理師(CWM)、基金經理、精算師、證券經紀人、股票分析師等。

金融專業主要課程有哪些

金融學專業主要培養具有金融保險理論基礎知識和掌握金融保險業務技術,能夠運用經濟學一般方法分析金融保險活動、處理金融保險業務,有一定綜合判斷和創新能力。

主要課程有會計學、貨幣銀行學、管理學、統計學、審計學、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外國銀行制度與業務、預算會計、投資銀行業務、經濟學原理、經濟法學、稅法概論、中央銀行概論、證券投資、財政學、保險學原理、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銀行會計、國際金融、國民經濟核算、經濟計量學,經濟活動分析、經濟應用文寫作、思想道德修養(職業道德操守)。

金融學財富管理方向范文第2篇

【關鍵詞】私人財富管理 資產分配管理方法 資產負債管理方法

一、研究背景

2012年11月,中國民生銀行與麥肯錫聯合《2012中國私人銀行市場報告》,預測我國高凈值人群和超高凈值人群的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0%左右,高凈值人群將于2015年達到200萬,屆時超高凈值人群也將達到近13萬,這是2012人數的近2倍。所謂私人財富管理(Private Wealth Management),指的是針對高凈值人士而提供的金融服務,以達到保存、創造財富等目的。目前,我國私人財富管理處于起步階段,尤其我國大多金融機構的私人銀行業務是以個人理財、信托等為基礎而逐步建立起來的,因此,難以擺脫同質化嚴重,對于客戶群體定位及價值主張不明確等問題。前在私人財富管理中,個人投資顧問針對客戶的投資需求進行資產配置時,往往使用的是單階段均值-方差最優化(MVO)分析,而這種分析往往并不能真正針對個性化的最優資產配置。因此,在私人財富管理中,西方有學者提出了將機構頭寸管理中常用的資產負債管理(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ALM)方法引入到私人財富管理中。在傳統意義中,資產負債管理由于金融機構的資產為各種放款及投資,而負債主要為各種存款,費用收入、或投資人委托之資金。因此,資產負債管理的目的,即在于使銀行以有限的資金,在兼顧安全性(Safety)、流動性(Liquidity)、獲利性(Profitability)及分散性(Diversification)的情況下,進行最適當的資產與負債的分配(Asset Allocation),其核心在于對稱原則。雖然這種方法起源于機構頭寸管理,并且尤其在金融機構的日常管理中居于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其核心理念和方法對于私人財富管理有著相當重要的啟示。因此將資產負債管理方法應用于私人財富管理中是近幾年在國際私人財富管理領域的趨勢。

在目前中國私人財富管理業務風起云涌的時期,更加個性化和先進的財富管理技術必然能使得金融機構先發制人,并且也能為其客戶提供更加符合其需求的資產配置。

二、私人財富管理理論演進

在次貸危機發生之前,在私人財富管理中大多使用的是單階段均值-方差最優化(MVO)分析,這一方法簡單易行,客戶對于資產分配狀況也相對容易理解,但是這一方法會使得客戶面臨更大的風險。后危機時代的來臨,西方學者開始研究私人財富管理方法的進一步演進。

資產負債管理是在20世紀60年代即出現的概念,是針對利率風險而產生的管理理論,并且隨著1979年美國放松利率管制而進入銀行理論,目前是金融機構管理風險的重要工具之一。而在1993年,Merton在研究某大學捐助基金的投資規劃時,首次將負債約束引入最優投資組合理論,這是對于投資組合理論中關于負債部分的重要補充。而緊接著Merton(2003)強調了在家庭財務計劃中引入消費及未來負債等的重要性,可是他整篇卻并未進行證明及提出合理化建議。接著Amenc等人(2007)也提出,由于個人不同的未來財務需求,使得標準投資組合理論已經不再適應個性化的客戶投資需求。但是文章并未明確提出將ALM引入私人財富管理,而僅僅提出了家庭理財的資產負債決策,沒有提出具體的負債項目,更沒有提出相應的投資模型。因此,Campbell(2006)指出,“由于家庭面臨著很難被教科書模型所能模擬的復雜的約束,因此家庭理財的研究變得非常困難”。同樣,這一點也幾乎在同時代引起了大批學者對于私人財富管理中約束條件的研究。Heaton和Lucas(2000)指出人力資本對于私人財富的影響,Viceira(2001)及Coco等人(2005)發展他的一些理論。而更要的是,Sinai和Souleles(2005)提出了不動產投資在私人財富管理中的作用,并且指出借款約束對于資產配置的影響。也對于以后在私人財富管理中,負債約束條件的模擬起到了重要影響。

在將ALM方法引入私人財富管理的研究萌芽時,ALM理論本身也在不斷向前發展。Ziemba(2003)在一個廣義的隨機規劃框架之下,廣泛討論了ALM作為一個管理多階段投資期間的有效方法1。Rudolf和Ziemba(2004)在年金管理的研究中,形成了一個連續的隨機規劃模型。Stout(2008)為退休投資組合管理提出一個蒙特卡洛模擬,用以降低投資組合的風險。

三、私人財富管理方法對比

前文已經闡述目前我國目前私人財富管理中多運用AO方法,但是根據CFAI的推薦,在進行私人財富規劃中應當逐步引入相關負債(Liability Relative)視角。從下表看出,引入負債后的視角后,對于客戶投資目標及投資范圍將引起較大變化。

四、結論

首先,采取資產負債管理方法是私人財富管理方法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這是由于我國高凈值人士的資產負債表中,負債占有很大部分。隨著經濟不斷發展,模型中的現有負債不僅僅是對于銀行的負債,當金融市場成熟時,應包括對于其他金融機構的負債。

其次,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完善,我國投資產品會不斷豐富,投資產品的收益也會恢復到理論水平,對于私人財富管理會產生一定影響。

再次,我國在稅制方面也不斷進行改革,就私人財富來看,其個人所得手、資本收益稅等都亟待完善。

最后,我國養老金制度短期內并不會完全采用401k的模式,但是這一計劃已經在許多發達國家成為主流,而我國也在逐步試點實行。因此,對于未來的或有負債安排變得十分重要,合理的投資安排才可以使得退休后的消費需求得到滿足,即對沖或有負債以及通貨膨脹帶來的風險,即“免疫”策略。

注釋

{1}大多數早期的資產負債管理模型只能解決短期問題或能以公式明確表示的多階段問題。但隨著實際的需要,人們越來越多地提出多階段模型。Ziemba提出了一個5年規劃的多階段隨機規劃線性模型,他們的工作表明,他們的模型優于5年期的決定性模型。

參考文獻

[1]項俊波.資產負債管理:銀行家創造價值與控制風險指引(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

[2]中國民生銀行,麥肯錫公司.2012中國私人銀行報告[R].北京:中國民生銀行,2012.

[3]Amenc,N,L,Martellini,and,V,ziemann.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 Decisions in Household Finance(D).U.S:EDHEC Working Paper,2007.

[4]Campbell,J.“Household Finance”(J).Journal of Finance,2006,61(4):1553-1604.

[5]Campbell,J.“Intertemporal Asset Pricing without Consumption Dat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83(3):487-512.

[6]Coco,J,E,Gomes,and,P,Maenhout.“Consumption and Portfolio Choice Over the Life Cycle”[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5,18(2):491-533.

[7]Heaton,J,and,D,Lucas.“Portfolio Choice and Asset Prices:The Importance of Entrepreneurial Risk”[J]. Journal of Finance, 2000, 55(3): 1163-1198.

[8]Merton,R.“Optimal Investment Strategies for University Endowment Funds”(J).Studies of Supply and Demand in Higher Education,1993,(1):211-242.

[9]Merton,R.Thoughts on the Future: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vestment Management(J).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2003,1(59):8-23.

[10]Stout,R,G.“Stochastic Optimization of Retirement Portfolio Asset Allocations and Withdrawals”(J).Financial Service Review,2008,(17):1-15.

金融學財富管理方向范文第3篇

【關鍵詞】公司金融學;理論框架;融資;債權人

公司是一個日益復雜的反映現代經濟關系的載體,在新制度經濟學家看來,它是一個由各種契約構成的組織,是各種要素投入者為了各自的目的而聯合起來具有法人地位的契約集合體。公司是公司金融學的研究主體,公司金融自然而然地成了公司的“心臟”,它是公司存在和發展的價值形式,公司金融的研究內容體現了公司如何不斷為社會創造價值的過程。

一、公司金融學的演變歷程

公司金融實踐的歷史悠久,但公司金融理論出現得較晚。20世紀上半葉,公司金融僅僅涉及公司融資和頭寸管理,自20世紀30年代Irving Fisher的“完美資本市場下的儲蓄和投資”理論誕生后,公司金融理論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現值”理論出現后,公司金融開始廣泛涉足投資領域。現代公司金融學作為應用微觀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大致形成于1958年,當時,Harry M.Markowitz和James Tobin研究投資組合選擇理論,Franco Modigliani和Merton H.Miller研究資本結構和公司價值,在此之前,公司金融學基本上是一個對于現實的描述,而此后,重大的理論突破將這一領域改造成一門規范的科學,從此,軼事證據和個人從商經驗被現代公司金融理論的邏輯分析法所取代。

二、微觀公司金融理論

1.公司金融的含義

任何一個合理的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理論的形成,首先需要完整地表述其理論概念,不過,這并沒有一個標準化的范式。公司理論始于選擇正確的投資和財務決策來最大化公司市場價值的目標,基于此,公司金融主要關注財務和資本預算政策對外生給定項目的價值和選擇的影響,其文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有效重組不能償債的企業和如何有效配置不能繼續生產的企業的資產(Jarrow等,1995)。我國學者是這樣來對其定義的:公司金融研究公司如何通過投資決策、融資決策和資產管理的最優化來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的過程(朱葉,2006)。筆者認為,公司金融活動有七個主要領域:資本結構、股利政策、資本預算、估值、報酬、管制、財務計劃和控制。那么,從廣義上說,公司金融理論包括投資組合理論、資本結構理論、股利政策理論、有效資本市場假說、現值理論、期權理論、信號理論、現代公司理論等。

2.現代公司金融理論的框架

公司金融學沒有一個相對統一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不同學者可能會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視角來研究同一個問題,以下是國際上傳統的公司金融學中最關注的一些研究議題:①公司資本結構――研究和分析公司最優的融資方法和融資結構;②公司股利策略――研究公司用什么方法將所賺的錢返還給股東以及返還多少;③兼并與收購――探討并購的原因和并購的方法;④公司治理――研究公司的所有權和控制權結構以及怎樣對投資者進行保護;⑤投資銀行業務過程――研究證券上市和發行的過程與方法;⑥金融中介――研究和分析商業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的功能及效率。根據這些研究內容,我國學者張春(2008)認為公司金融學的主要理論框架包括:①完美市場理論;②信息不對稱理論;③理論,以及由理論衍生出的完全合約理論與不完全合約理論;④行為理論――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之上的非完全理性理論;⑤法律和金融理論――主要建立在一些可以由實證方法檢驗的假說之上,研究法律和金融發展的關系,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解釋。而Copeland等(2007)卻認為現代公司金融的基礎由六個最為基本而且內在一致的理論所組成:①效用理論;②狀態偏好理論;③均值―方差資產組合理論;④資本資產定價理論與套利定價理論;⑤期權定價理論;⑥MM定理。這六種理論的核心主題都是“個人和團體是如何通過以風險資產價值評估為基礎的價格機制對稀缺資源進行配置”。這兩種理論框架看似大相徑庭,實則不然,前一種觀點側重于研究方法和手段,后者著重于以公司本身的金融活動為研究素材,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探討如何以公司為載體,進行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

與上述兩種研究維度不同,法國學者Tirole(2006)把微觀公司金融學劃分為三個分支:①公司內部人(人們將之稱為債務人、企業家或者是管理者)的激勵問題研究。在這里,與此相對應的外部人(人們稱之為投資者或債權人)與內部人只是原則上的關系。這一分支研究公司融資與成本問題,包括公司的外部融資能力,貸款能力的決定因素,流動性和風險管理、自由現金流以及長期融資,不對稱信息下的公司融資,產品市場和收益操縱等主題。②探討在外部人有著積極作用狀態下,內部人―外部人的激勵問題研究。此分支又可分為兩個二級分支。首先分析一個或幾個證券持有者(大股東、大銀行、風險資本家等等)的監督問題,有兩部分內容,一是債權人(投資者)的進退之道:呼吁、退出與投機,其二是借貸關系和債權人積極主義,討論消極性監督與積極性監督對公司金融的作用及其后果。第二個亞分支源于控制權視角的證券設計,實質是一個公司治理的內容。③從需求視角來考察證券設計。考慮債權人委托人的存在,證券持有者對不確定狀態下的收益的偏好不同,例如,它強調如果單個債權人和公司面臨資產清算時,他們會把可能還不錯的資產組合的收益聯系起來。這個分支實際上分析的是消費者的流動性需求問題。

三、宏觀公司金融理論

現代公司金融行為具有宏觀經濟含義(Tirole,2006),這是金融自由化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進一步加深,公司金融活動具有了全球性的經濟效應,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信貸配給與經濟活動

Fisher(1933)早就發現信貸約束在擴張和延長經濟蕭條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他認為,非指數化債務契約和通貨緊縮的結合使財富在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進行重新分配,而且,由于公司現金流的減少和擔保品價值的下降增加了杠桿作用,減少了投資,因而,惡化了經濟衰退。自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Fisher對公司資產負債表的作用具有先見之明的關注已經獲得了大量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實證經驗的支持,現在有許多研究成果(如King,1994;Bernanke,1999)論證了高杠桿比率、資產價格下降、抵押資產和經濟活動之間的關系。在宏觀經濟水平上,從Bernanke(1983)開始的經濟學家論證了緊縮貨幣政策與增加發行商業證券伴隨情況下對貸款的契約性影響。相關研究表明,銀行對宏觀經濟活動(Friedman and Schwartz,1963)和與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要求相關的稅收(Fama,1985;James,1987)有著恐慌性消極影響。信貸配給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具體表現如下:①以公司資產負債表為媒介,資產擠壓對經濟活動的影響;②以銀行貸款為渠道,可貸資金和信貸緊縮對經濟活動的影響;③凈資產效應、貧困陷阱和融資加速器三者之間的動態互補性影響;④過去投資的通貨緊縮效應的動態替代性影響。

2.并購與均衡資產價值的決定

公司之間資產的重新配置使資產從低效用途轉移到高效用途,這種重新配置或者通過能夠帶來優質資產的并購以批發的方式進行,或者通過出售產權、廠房和設備以零售的方式進行。債權人獲取處于困境之中的債務人的資產或者冷靜出售債務人的資產可能會擴大債務人的借貸量,因而,信貸分析重要的步驟是對擔保品的估值。債權人必須能夠計算出未來從抵押資產的出售中可獲得多少補償。類似地,股東也必須推知公司被其它公司部分或全部收購后他們將獲得多少補償。公司融資權益所產生的收益取決于與債務人相關的擔保品價值和公司投資收益的相互關系:公司投資水平依賴于擔保品價值,反過來,一個公司的擔保品價值又依賴于投資水平和其它公司的融資選擇。也就是說,公司的收益取決于整個行業的狀況。這表明,作為擔保品的資產的價值依賴于貸款到期時的社會經濟狀況,而公司現在的貸款量和投資水平要依抵押資產在未來的價值而定。相反,如果資產在生產過程中被使用,整個經濟投資水平的增加就會擴大對資產的需求,因而提高資產的價格。由于高資產價格允許高投資水平,高投資又會提升資產價格,這樣就形成了多重均衡(Shleifer and Vishny,1992)和周期。

3.總量流動性短缺與流動性資產定價

以債權人之間暫時的邊際替代率來衡量隨時產生一個擔保品收入的正折舊值的生產計劃可能不可行。一個有效的生產計劃可能需要財富的跨狀態轉移或跨時平滑:在更多有利的情況下投資者存在現金流,而公司可能在未來不利狀態下又需要注入現金;如果收益和投資機會不同期,公司可能愿意把某期過量現金轉移到未來時期使用。價值儲存庫或流動性資產的兩種形式允許公司對財富進行跨狀態轉移或跨時平滑。①內部流動性。這是公司為了保證未來現金流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產生的流動性,當其它公司需要資金時,它們可以把這些發行的股票和債券作為價值儲存庫使用和再出售。這存在一個問題:公司在整體上是否能產生足夠的儲存價值。②外部流動性。指經濟中已經存在的土地、租金或其它自然資源這些流動性產生了外部公司。如果存在這樣兩個條件:流動性需求在公司之間獨立分配(沒有總量沖擊);公司之間共享流動性和通過信貸系統調配流動性。即使沒有外部價值儲存庫,有效的生產計劃也能被執行。相對來說,即使流動性能夠共享和被適合的調整,總量的不確定性也會產生流動性短缺。這種自我充足供應的缺乏會產生外部流動性和作為儲存價值使用的資產的流動性溢價。此時,資產價格不但取決于資產的隨機收益和消費者(指債權人)相互之間暫時的邊際替代率,還取決于消費者的消費狀況或投資者的流動性供給。

4.制度、公共政策和融資的政治經濟學

公共政策與公司融資的相互關系從各種各樣影響債務人抵押給債權人的擔保品收入多少的法律和規章制度開始。這些公共政策包括稅收、勞動力、法律環境、競爭性政策以及審慎和其它關于金融中介機構的規章制度(如資本充足性、風險管理制度、銀行保證金和促進銀行競爭的措施),還有影響儲蓄水平的政策(如利率制度)、宏觀經濟狀況和各種經濟開放政策(如貿易和資本賬戶自由化、匯率管理)。

影響公司融資活動的因素除了上述政策外,還有一個社會的契約制度和產權制度。契約制度指的是當債務人、債權人和利益相關者(最明顯的是雇員)簽約時所盛行的政策環境,這種政策環境不僅包括影響債務人和債權人訂立合約時的各種法律和規章制度,還包括其它政策變量,如影響擔保品收益和價值的稅收、勞動法或宏觀經濟政策。比較而言,產權制度指的是契約制度的持久性。在現實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共政策可能在未來會被改動,這因為或者是公共政策與時間不一致,或者是政府發生了變化、利益集團的相對力量發生了變化,或者是主要政治聯盟的結構發生了變化。當契約制度并非多余時,利益相關者為了能預測他們的利益狀況如何隨時間而演變,他們必須要把自己的預期收益寫進合約,特別是契約制度的信貸能力與政府的違約成本或政府以前的政策的變動成本相關時,更是如此。憲法條款、司法理念、獨立機構進行公正的決策、具有預防作用的聲譽、長久的政府等等,這些都傾向于把公共政策與利益集團的壓力隔離開來,從而使契約制度更長久。

四、公司金融學未來的發展方向

公司金融學是少數幾個有足夠的數據來否決一些理論的社會科學之一,當舊理論被否決、更符合現實的新理論取而代之時,財經領域就發展了,這是公司金融學存在的價值和歷史任務。下面,筆者列舉出一些目前公司金融領域未解決的問題(Copeland等,2007)。

①靈活性、投資決策和資本結構。由債務產生的保稅價與發生經營中斷的更大可能性之間的權衡能解釋資本結構的橫截面規律嗎?這是一個未解決的經典問題。但有一個觀察結論:資產負債表中資產一方的靈活性可以取代財務上的靈活性,這就為可能解釋資產結構中橫截面規律性的新公司理論提供了基礎。②股利政策。Black(1976)提出股利難題。其設想是指改變股利政策,無論是在其內部或者是對于其本身,都不會破壞或者創造價值。事實上,它僅僅是選擇怎樣轉移公司營運創造的價值,要么選擇股票回購,要么分紅。由于股票回購看起來更有稅效,所以,它是個更好的轉移體制。那么,為什么公司要分股利呢?當債務是資本的利息免稅來源時,為什么不簡單地把額外的資金放到公司中,從而降低凈負債甚至使凈負債為負數呢?支付股利的義務可能影響公司投資集的可行性嗎?假如股利政策并不真正獨立于經濟政策之外,那么理論就必須重寫。③合同的作用。公司被看作明確合同與隱含合同的聯結(Baker等,1999)。這是前所未有的觀點。在現代新型公司中,企業主控制主要資源,并可能以此為中心建立起專項投資網。權力的擴散要求公司管理面對理論控制權的配置與實際控制權的問題。解決的方案是把理論控制權交給有能力在競爭中使資源量最小化的人。由于新公司中權利的劃分,沒有人是唯一的索償者,也沒有人把維護組織資本完全內在化,所導致的“管理高懸”會使增長機會的開發及其回報失敗(Zingales,2000)。④管理金融學。當信譽關系到與市場的溝通時,公司怎樣把握信譽建設問題?當經理人決定怎樣交流以及傳達多少信息時,理論的開放程度是通往頂級管理的更好途徑嗎?是什么因素決定吸引并保持決策者所需素質的必要均衡工資?轉讓定價政策應該怎樣組織和管理?它對于實際決策有什么影響?⑤評估。假如有可能建立一個專家系統來提供統計上有效的評估,那么,在一夜之間評估成千上萬的公司就有可能了。當沒有未付的定價債券時,怎樣為一個公司或國家估算其債務成本?怎樣評估像銀行和保險公司這樣的公司,在這種公司金融是運營的組成部分?⑥國際金融。市場風險溢價如何?國家風險是真實存在的嗎?有沒有國家風險溢價?有多大?外匯風險是資本定價模式中的一個定價因素嗎?把平價條件作為匯率發展方向的關聯因素來利用是很有效的,然而其應用還需要大量的經驗分析和合理的判斷。⑦激勵設計。解決委托―問題的激勵性合同設計現在還處于初級階段,激勵結構的切實改變有賴于被評價的領導者水平。有關管理結構和間關系的橫截面分析法成為富有成效的理論還有待進一步開放。

筆者在此列舉出了公司金融學一些未解決的問題和未知的領域,但上述列舉的只是其中一部分關鍵的問題。因此,可以發現,公司金融理論盡管已經發展成了一個極具內聚性的知識體系,它構成了以前幾乎所有被認為相互獨立的各種金融論題的理論基礎,但它也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和完善的動態理論體系,其未解決的問題和未知的領域將主宰著這門學科未來的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1]朱葉.公司金融[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1-3.

[2]張春.公司金融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3.

[3]Robert A.Jarrow等編.金融經濟學手冊(中譯本)[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49-823.

[4]Thomas E.Copeland等著.金融理論與公司政策(第四版,中譯本)[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13-344,812-822.

[5]Jean Tirole.2006.The Theory of Corporate Financ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nd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08),pp2-5and469-537.

[6]Fisher.I.1933.The debt-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Econometrica 1:337-357.

[7]King M.1994.Debt deflation:theory and evidence.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38:419-445.

[8]Bernanke.B.M.Gertler and S.Gilchrist.1999.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quantitative business cycle framework.In Handbook of Macroeconomics (ed.J.Taylor and M.Wood-ford).Volume 1C.Chapter 21.Amsterdam:North-Holland.

[9]Bernanke.B.1983.Nonmonetary effect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propagation of the great depress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0:257-276.

[10]Friedman.M.and A.Schwartz.1963.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870-1960.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1]Fama.E.1985.What’s different about bank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5:29-39.

[12]James.C.1987.Some evidence on the uniqueness of bank loan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217-235.

[13]Shleifer.A.and R.Vishny.1992.Liquidation values and debt capacity:a market equilibrium approach.Journal of Finance 47:1343-1366.

[14]Black.F.1976.The Dividend Puzzle.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Winter.5-8.

[15]Baker.G.R.Gibbons and K.Murphy.1999.Information Authority in Organizations.Journal of Law,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Vol.15.56-73.

金融學財富管理方向范文第4篇

關鍵詞: 《金融學》課程差異化教學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一、引言

在現代經濟社會,金融業已滲透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逐漸成為一個覆蓋范圍廣泛、與日常生活結合日益緊密的服務型行業。在我國,隨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財富增加,社會對金融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強,金融創新與金融產品層出不窮,金融的觸角已深入到社會的各行各業,并已成為普通家庭關心的內容。在這種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識不僅是金融專業學生所必須的,而且是其他財經類專業學生,如國際貿易、電子商務、管理學、會計學所必須的。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開設《金融學》課程,對于金融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如國際貿易、工商管理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學科必修課,可以充實完善其專業課程。對于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金融學》是一門選修課程,供對金融學有興趣的非財經類專業學生選修。

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而言,由于專業的特點和培養人才的目標與規格不同,固而對金融理論與業務知識的內容、知識結構、專業需求是不同的。再考慮到《金融學》課程內容眾多,在短短的四五十個教學課時中,教師不可能將全部內容介紹完,這就要求教師在明確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與需求的基礎上,精心安排各專業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差異化教學方法。

二、不同專業對《金融學》的教學要求不同

(一)金融學專業

對于金融專業的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一般是在學生完成各經濟類專業共同的核心基礎課,如在學習完《西方經濟學》后開設。它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國金融學研究的鼻祖黃達先生所言:“金融領域,廣闊而深邃,通常只能瞄準一兩個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點、幾點,必須對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為沒有足夠的寬闊基礎作為支撐,只求在狹小的范圍深入,進到一定程度就會難以繼續。而所謂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對金融領域的主要構架如金融理論與金融知識,宏觀金融與微觀金融,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國內金融與國際金融等等之間的有機聯系,有一個較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學》作為金融學科體系的基礎課程,恰是對金融學進行整體性、框架性的介紹,其中既有宏觀金融層面的理論闡釋,又有微觀金融運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運作機制與規律性,又闡明了金融學科所研究的范疇、重要內容結構及其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

鑒于《金融學》對于金融專業學生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過程要實現兩個目標:一是要求學生全面掌握金融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點、知識體系、基本原理、理論前沿和動態,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良好的理論基礎;二是注重對學生專業興趣和專業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開拓視野,提高思考的廣度、深度與高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自覺性。實踐證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我國大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好之、樂之,就是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這樣才能產生進取的精神。若通過《金融學》的學習,學生能激發對金融的興趣,這將會對學生未來的深造、職業生涯產生重大的影響。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縱觀中外古今,實體經濟的發展最后都離不開資本的運作,而在當今社會,金融的作用越發凸顯。因此,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有必要系統地掌握貨幣、信用、利息、銀行等多方面的理論與業務知識,能夠運用貨幣信用方面的理論與業務知識,更好地從事企業投資管理、市場營銷、企業風險管理等活動。因此,不少高校已經把《金融學》作為一門必修課程。

與金融學專業的學生相比,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在金融理論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應注重金融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注重聯系實際和融會貫通,使學生掌握與其專業的業務活動聯系緊密的現代金融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從而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能靈活運用現代金融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來進行資金管理、投資管理和風險管理等活動。

三、不同專業的《金融學》教學內容應有所側重

《金融學》課程內容繁雜,涉及貨幣、信用、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機構、貨幣供求、貨幣政策、通貨膨脹和金融監管等問題,幾乎涵蓋了整個金融領域。教師如何在有限的課時里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以保證教學整體水平和質量,并兼顧不同專業的需要,是《金融學》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問題。一個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安排差別化的教學內容。基本教學內容是各專業教學中都必須覆蓋的,也是各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以實現各專業學生掌握該課程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學要求,例如金融學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場的基本情況、金融中介機構的構成、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別化的教學內容是教師根據所教學生的專業特點、專業需求而進行的選擇性教學。

(一)金融學專業

如前所述,對于金融學專業學生來說,《金融學》是其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在課程安排上,《金融學》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之后開設的,同時又是以后陸續開設的《中央銀行學》、《證券投資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國際金融》等專業課程的基礎。因此,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考慮兩個方面因素:一方面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能讓學生對金融有個全面的了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要注意課程之間的銜接,避免內容重復或遺漏。具體來說,對于金融學專業的課程內容重點有三個:一是學生應深刻理解金融學的基本范疇和基本理論,如貨幣、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決定理論、貨幣需求理論、貨幣供給理論等。這些內容是金融學專業學生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的基礎,因此對他們來說,這些內容不是簡單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準確地掌握;二是教師在授課中應側重對金融學框架的勾勒,讓學生對金融領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對于具體的宏觀金融問題可以適當簡略,這些內容學生已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接觸過。微觀金融方面,有關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內容也無需介紹過細,這些內容在后續的專業課程里都會有詳細的介紹;三是引導學生對現實中的金融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并密切關注金融理論研究前沿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來講,他們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與貨幣、銀行打交道,但是對理論要求沒有金融學專業的學生高。教師在完成基本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可以適當降低理論深度,如貨幣供求理論、利率決定理論、金融監管理論等可以簡略地說明,而增加與所教學生專業有關的、實踐性的內容。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應該加強與貿易有關的金融知識,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場、商業銀行業務和國際金融危機等方面內容的介紹。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應增加與企業管理活動緊密聯系金融知識的講授,這些內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場,如商業票據、股票、債券、期貨市場等。(2)企業管理人員與金融機構、金融市場打交道時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論知識,這關系到企業資金的運營問題。具體如商業銀行運作機制、業務范疇,金融市場的運作機制,證券發行業務等。(3)國家宏觀政策對企業的影響,如貨幣政策對企業投融資的影響,匯率政策對企業的影響,等等。

(三)非財經類專業

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主要是抱著興趣來選修這門課程的,激發學生對金融的興趣,使他們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識是教學的目的。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精簡理論性較強的貨幣金融理論的講解,將重點放在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貨幣銀行學知識中,如各種金融產品的比較、家庭理財的理念等,還可以介紹現實生活中的熱點金融問題,如對此次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的介紹,可側重介紹危機對企業和老百姓生活的影響等,而對于危機深層次的原因的理論分析則可以簡略些。

四、區別不同專業,采取有差別的教學方法

與《西方經濟學》課程相比,《金融學》課程內容多而龐雜,不似前者的體系清晰完整,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經常感到知識點零散,找不到學習的重點。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學》等課程相比,該課程理論性強,內容單調抽象、難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據不同專業《金融學》課程設置特點及課程性質,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以達到各自的教學目的,是教師在《金融學》教學應認真研究的又一個重要問題。

(一)金融學專業

如前所述,對于《金融學》課程,金融專業的學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點、知識體系、基本原理、理論前沿和動態外,還要培養專業興趣和專業學習能力。因此,教師首先要把《金融學》課程中的知識點、理論講通、講透。在此基礎上,再想辦法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金融的興趣,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我認為一個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課開始時拿出5―10分鐘,對一周的財經新聞進行回顧。這樣有兩個作用:一是能讓學生了解中國和全球金融情況,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關注現實的習慣,這對《金融學》這類社會性學科的學習是必要的。二是在新聞解讀的過程中,教師能引發學生對金融問題、金融現象的思考,加深學生對金融理論的理解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達到以上兩個效果,教師首先應注意財經新聞的選擇。一周內國內外發生的財經新聞往往很多,如果都講,時間上不允許,也沒有必要。新聞選擇可以有這幾個視角,一種是選取影響重大的事件,如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另一種是結合目前的熱點和所學的知識選擇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一直是我國經濟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在介紹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機構這一部分內容時,我看到一則題為“淡馬錫來到荷花池”的新聞。新聞的主要內容談到新加坡淡馬錫公司通過設立富登信實服務有限公司給成都的蓮花池批發市場的商戶發放貸款。這則新聞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見大,以此為切入點引發學生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思考。新聞標題提出后,學生的第一反應是覺得很奇怪:該標題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接著我由淺入深介紹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存在問題等,最后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應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整節課教學效果很好,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課后不少學生和我進一步探討該問題,有的學生還著手寫這方面的論文。

除了選題的問題,教師還應注意新聞講授的方式。介紹新聞不僅僅是希望學生了解該事件,而是通過該事件引發學生進一步研究和思考的興趣。教師可以在介紹新聞時結合學生已學過的金融學原理,精心設置問題、提出問題,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具體事件中提煉出事件背后蘊藏的道理,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

如果是小班教學,教師可以考慮一學期組織學生就當前的熱點金融問題進行2―3次的討論,以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查閱、整理資料,學生進行思考、交流為線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現在不少高校由于擴招,師資相對不足,很多時候是大班教學,組織討論的方法會由于學生人數眾多而影響討論的效果,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就熱點金融問題撰寫小論文。對于初次寫論文的學生來說,論文的要求不宜過高,主要是希望通過寫論文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字數、格式上可以適當放寬,但需強調的是杜絕抄襲。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教學,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降低理論深度,提高教學方式的靈活、多樣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識點介紹完之后,通過具體的案例,如介紹金融實際熱點問題,突出金融知識的運用性。此時對于金融熱點問題的選擇與金融學專業的選擇有所不同,教師應盡量選擇一些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進行講授。例如在介紹貨幣政策時,教師可以結合我國近年中央銀行的調息歷程,解釋中央銀行每次調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機制,以及對企業、老百姓銀行投資、貸款的影響。此外,教師還可以就一個問題,如信用形式、銀行存貸款利率等,鼓勵學生自己去找資料、發現生活中的金融學,采取教授與討論相結合的組合式教學,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蔣天虹.關于應用型本科《金融學》教學改革的探討[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9,(5).

金融學財富管理方向范文第5篇

內容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后,公司金融理論的發展就陷入了困境,傳統金融理論不能解釋金融市場頻頻發生的“異象”。在對理性經濟人假說和有效市場假說修正的基礎上,行為金融理論悄然興起。它以心理學對人們決策行為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在解釋金融市場的實際運行機制方面取得了極大的進展,從而使金融理論的研究進入了新的領域。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 理性經濟人 有效市場前景理論

研究背景

現代經濟學以其嚴密的邏輯和數學推理建立起龐大的理論大廈而被稱為社會科學的“皇冠”。隨著全球經濟金融化的進展,金融理論在現代經濟理論中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在短短五十年內,公司金融理論充分吸收和借鑒現代經濟學發展,產生了諸多研究成果。在經濟學這頂皇冠外,金融學已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薩繆爾森甚至將金融學喻為 “社會科學的珠冠”。 Zvi Bodie和Robert C.Merton將金融學定義為“研究如何在不確定的條件下對稀缺資源進行跨時的分配。”現代金融學產生于上世紀50年代初,在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提出預期效用函數理論之后,Arrow和Debreu將其吸收進瓦爾拉斯均衡的框架中,成為處理不確定性決策問題的分析范式,這些經濟學理論都對現代金融學的發展做出基礎性重要貢獻。

沿著經濟學提供的理論基石,公司金融學研究碩果累累,Markowitz的投資組合理論,Modigliani-Miller的MM理論,Sharpe等人的資本資產定價理論(CAPM),Fama的有效市場理論,Black-Scholes-Merton的期權定價理論(OPT)和Ross的套利定價理論(APT)等。這些理論都承襲了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設,所用的分析框架為一般均衡理論或無套利定價理論。這些理論較好地解釋了金融市場的運行機理和金融資產的定價機制,成為現代金融學的理論基礎。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金融市場上日歷效應、IPO溢價、封閉式基金之迷等異象不斷出現,傳統金融理論對此已經無法解釋。也正是這些未解之謎推動了金融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修正傳統理論的假設,行為金融理論悄然興起,它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為依據,從投資者的實際決策心理出發,重新審視主宰金融市場的人的因素對市場的影響,揭示了投資者心理因素在決策行為以及市場定價中的作用和地位,從而使得金融學研究更接近實際。

傳統金融理論的困境

在傳統金融理論的發展過程中,理性經濟人假說和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EMH)始終是這一理論體系的根基。金融理論研究的是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主流方法是理性經濟人根據自己掌握的信息zi為不確定的狀態ω賦予一個概率分布,并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理性經濟人以期望效用最大化確定自己的證券組合。各類證券供求相等所決定的價格就是證券的市場均衡價格。由于交易者作決策時利用了所掌握的信息,證券的均衡價格就會反映交易者持有的信息。那么,反過來說,交易者在什么情景下能正確地從價格中推測出“足夠”的信息以利于自己的決策呢?這就引出了理性預期均衡。交易者攜帶不同的信念和信息進入市場,達到理性預期均衡時,他們利用均衡價格反映的信息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得到的決策就視同他們擁有全部私人信息時一樣;如果沒有新的信息進入,交易者就沒有重新交易的意愿,均衡處于穩定狀態且可以達到資產的帕累托最優配置。

現代金融學關注的是金融資產的定價和配置問題,而金融資產配置的信息有效性,是其中的核心問題之一。有效市場假說被認為是傳統主流金融理論的核心之一,它充分的反映了傳統金融的研究脈絡。Eugene Fama(1970)對有效市場的經典定義是:有效市場是指證券價格總是可以充分體現可獲信息變化所帶來影響的市場。具體來說,EMH包含以下三層基本含義:投資者是理性的,他們能合理評價證券價值,此時市場是有效的;假如某些投資者并非理性,但他們的非理是隨機的,從而彼此的行為相互抵消,此時市場依然有效;假如非理性投資者的非理并非隨機,但由于市場中理性套利者的存在,會消除市場的異常波動,此時市場依然有效。

有效市場理論誕生后,曾在較長時間內經受住了理論和市場的考驗。然而隨著金融市場各種異象頻繁出現,對有效市場的各種質疑不斷涌來。20世紀90年代以后,行為金融學通過實驗手段,從人類決策行為的非理性角度出發,對市場有效性假說提出了質疑。

(一)有限理性個體

根據EMH的觀點,人是完全理性的,投資者是風險厭惡的,他們總會根據期望效用最大化和貝葉斯法則進行決策。然而事實并非如此,Kahneman和Tversky(1973)的研究指出,投資者在決策時,并不遵循期望效用最大化原則,他們并不看重決策最終獲得財富的絕對水平,而更加在意以某參照點為標準的相對財富的變化狀況;Kahneman和Tversky(1979)進一步研究表明,投資者并不是風險厭惡者,而是損失厭惡者。Van Raaij(1981)提出的“經濟心理學”更表明,首先,經濟環境反應出一般經濟狀況的改變,但由于個人因素的差異,不同的人對經濟情況會有不同的認知與感受,加上個人主觀的價值判斷,進而通過行為表現而與經濟環境產生復雜的互動關系。換言之,不同的個體對市場或經濟狀況會有相同或不同的“認知”(Perception),進而轉化為行為和彼此間的相互作用,最后再反饋到市場和經濟中。傳統金融理論將人視之為理性,認為價格變動的原因主要來自于基本面的變化(盈利水平、宏觀經濟環境等等),而忽視了個人和群體決策的作用。行為金融學則大大提升了“人”的地位,修正了傳統金融理論理性人假設的基礎。

(二)非理性投資者的行為并非隨機交易而是群體行為

EMH在理性人假設之后,進一步放松假設:即使存在非理性投資者,但他們之間的交易是隨機進行的,所以彼此的非理會相互抵消掉。但在社會心理學表面,在一個群體中,人們容易受到群體情感的感染,傾向于放棄自己的偏好與習慣,忽略自身可獲得的信息而采取與群體行為相近的行為。認知的系統偏差會導致人們的認知受到整個系統因素的影響,也受到自身所在群體的因素的影響。信息串流使人們在決策時都會參考其他人的選擇,當該選擇是傳統的、流行的或權威的時候,人們更容易忽略自己已有的或可獲得的信息而遵循該選擇。試驗證實人們在相互交流時,交流最多的是共同知識,私有信息得不到交換。Shiller(1999)指出由于人們注意力的限制,只能關注那些熱點信息,并形成相似的信念,而人們的交流以及媒體的宣傳使得這些信念得到進一步加強。羊群效應,即從眾行為,也是人類社會中的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處于群體中的人們彼此模仿,相互傳染,通過相互間的循環反應和刺激,情緒逐漸高漲人們逐漸失去理性。在金融市場中,通常會導致熱點的頻繁出現,嚴重的時候將出現市場泡沫和金融危機。這些研究可有力地證明了非理性投資者的行為并非是隨機交易而是一種群體行為。

(三)套利者不能保證市場有效

EMH最后一道防線認為即使投資者的行為并非隨機,但由于市場上套利者的存在,也會將市場拉回到有效的基本面上,非理性投資者最終會因為財產消失殆盡而自動離開市場。市場依然將是有效的。現實中的套利不僅充滿風險,而且作用有限。首先,套利的核心是無風險,套利能否發揮其功效,關鍵看能否找到合適的替代品。為了回避風險,套利者在賣出或賣空價格高估證券的同時,必須能買到同質或近似的并且價格未被高估的替代證券。但大多數情況下,證券并沒有明顯合適的替代品。其次,即使能找到合適的替代品,但由于證券的未來價格具有不可預知性,再加上市場上噪音交易者的存在,套利者依然面臨著重大風險。因此,套利者的存在并不能保證市場的有效。

至此,傳統金融理論的理論基礎被擊穿,以心理學研究成果為基礎的“行為金融學”逐漸成為金融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

行為金融理論的興起及研究體系

(一)行為金融學的產生和發展

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里程碑式的文章《前景理論:風險狀態下的決策分析》發表,在更加現實的假設基礎之上,正式提出了經典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前景理論對投資者的決策框架進行了修正,提出在不確定條件下投資者的決策動機會受到自身和外界各種變量的影響,在決策的編輯階段往往會依據個人決策偏好而對各種備擇方案進行編碼,在決策評價階段,相對于參考點,投資者對收益和風險的預期決定了最終決策方案的制定。Kahneman和Tversky在建立了不確定條件下的投資者決策框架之后,提出一個理論模型來詮釋投資者的決策行為。此模型分別用兩個函數來描述投資者的決策:一是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v(x);二是決策權重函數(decision weighting function)π(p)。其中,價值函數取代了預期效用理論中的效用函數,決策權重函數則將預期效用理論中的概率轉換成決策權重,則投資者的決策方案(假定期望值為psi的方案被選擇)的選擇模型為:

,其中(j=1,2,…,m ;j∈J)(1)

ps0= Maxpi s其中(i=1,2,…,n;i∈I) (2)

pij>0且,pij為備擇方案,i為可能發生的各種概率,j為某個概率的編號。在各種備擇方案中,具有最大期望值ps0的決策方案將被投資者所選擇。

前景理論通過一個完全按照心理試驗結果構造出來的函數來刻畫偏好,創造性地建立了一種非期望效用的決策目標。該理論對傳統的風險決策理論進行了修正,指出在不確定條件下,許多判斷和決策都會系統性地偏離傳統金融理論的最優決策過程,從而嚴重沖擊和動搖了傳統財務理論所信奉的期望效用理論。1982年,Kahneman和Tversky與Slovic合作發表了《不確定下的判斷:啟發式與偏差》一文,研究了人類行為與投資決策經典經濟模型的基本假設相沖突的三個方面,即風險態度、心理賬戶和過度自信,并將觀察到的現象稱之為“認知偏差”。這兩篇文章的發表標志著行為金融理論的正式創立,為行為金融理論的興起和成長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行為金融理論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實踐中金融市場異象頻發,理論上前景理論得到進一步完善,實驗心理學完成了影響巨大的認知革命,這些都促進了行為金融學的深化發展。Debondt和Thaler(1985) 發表了《股票市場過度反應了嗎?》一文,著力對“過度反應”進行深入的研究,系統地提出了“過度反應”假說,并利用50多年的市場數據對此假設進行實證檢驗。文章認為所謂的“過度反應”是和貝葉斯規則中的“恰當反應”相對而言的。在貝葉斯規則中,投資者是完全理性的,因此他們對信息的理解是一致的、無偏的,對信息會產生適當的修正。“過度反應”無疑打破了這一觀點,投資者實際的投資行為存在著非理性的一面,對信息反應情緒化,會產生反應過度,造成估價過低或過高,并得出了美國股市存在反應過度的實證結論。基于“過度反應”假設,Debondt和Thaler(1987)對“價格長期反轉現象”進行了解釋:投資者在前期的交易中反應過度,導致價格偏離太遠,后期進行自我糾正,因而出現了前期“虧損”組合在后期有更好的收益率表現的現象。Shefrin和Statman(1985)發表《過早出售贏利股而過久持有損失股的處置效應:理論和證據》一文,解釋了投資者對贏利股票過早拋出、對損失股票繼續持有的異常現象――處置效應,并驗證了美國股市的投資者存在處置效應。這兩篇論文表明行為金融理論已經開始解釋金融市場異象,進入理論指導實踐的階段。這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行為金融理論的魅力所在,從而吸引了一大批優秀學者的介入研究,掀開了行為金融理論研究的熱潮。

20世紀90年代以后,行為金融理論迎來了它的繁榮階段。Shiller(1981,1990)主要研究了股票價格的異常波動、股票市場中的羊群行為、投資價格與流行心態的關系等;thaler(1987,1999)主要研究了股票回報率的時間序列以及投資者的心理賬戶問題;Debondt (1993)發現個體投資者的情緒與股市總體表現呈顯著的相關關系;Shefrin和Statman(1994)提出了BAPM模型;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1998)提出了BSV模型;Shefrin和Statman(2000)提出了BPT模型;Jegadeesh和Titman(2001)發現美國股票市場存在顯著的中期動量效應。特別是Shleifer教授2000年出版了《并非有效的市場:行為金融學導論》一書,書中用了一章的篇幅探討了行為金融領域有待繼續探討的問題,并就四個方面提出了20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為行為金融理論的繼續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行為金融學的研究體系

到目前為止,行為金融學的研究體系仍有爭論。但有一點非常明確的是,學者們對行為金融學應該由“基于個人認知和決策相關的心理學研究的投資者心態與行為分析”和“有限套利及市場非有效性”這兩個理論基礎構成已經基本達成共識。其中“有限套利和市場非有效性”主要探討現實證券市場中套利行為的作用不可能充分實現,它解釋了為什么價格對信息會存在著不適當的反應;而“投資者心態和行為分析”則要研究現實世界中投資者在買賣證券時是如何形成投資理念和對證券進行判斷的。Shleifer(2003)認為,“這兩者缺一不可,如果套利是充分的,那么套利者可以及時調整無信息變化下的需求變動,而且價格也會及時做出準確的反應。這樣的話,即使許多投資者是非理性的,市場仍然有效。另一方面,如果投資者都完全理性,就沒有力量來擾亂最初的有效市場,價格也就不會偏離有效價值水平。”有鑒于此,李心丹(2005)認為,與傳統金融學相對應,行為金融學研究主題包括三個層次:投資者的個體行為;投資者的群體行為;有限套利和非有效市場 ,其中前兩個層次歸納起來就是“投資者心理和行為分析”。第一個層次就是投資者個體行為,它側重于分析投資者個體行為,以及這種普遍性的個體行為偏差對市場可能產生的中長期影響;另一個層次就是投資者群體行為,它主要是指因投資者之間行為的相互影響而導致的市場整體表現出的行為方式偏差。第三層次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市場異象的挖掘和其深層次原因的分析。一系列理論文章表明在理易者和非理易者相互影響的經濟體中,非理性對價格的影響是實質性的和長期的。現實中存在著許多原因導致傳統金融理論中有效市場賴以生存的“套利”難以發揮作用,從而導致股市對信息的反應存在著系統性的偏離。

關于行為金融理論發展的幾點思考

行為金融學的發展還不成熟。行為金融理論對傳統財務理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從人的角度來解釋市場行為和現象,充分考慮了市場參與者的心理因素和情緒在決策中的作用,打破了“理性人的神話”,為人們理解資本市場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人性化的視角。同時較為系統地對EMH和傳統財務理論提出挑戰并能夠有效的解釋了市場異象。但不可否認的是,行為金融學距離一個成熟的學派尚有相當的距離。迄今為止還沒能整合成一個系統的理論,較為分散。在運用心理學、社會學等其他學科的方法與結合傳統金融方法的道路上,也還沒有太多的標志性的案例。其提出的理論框架也需要得到進一步的實證數據的支持。由于該理論所引用的主要是實驗心理學的若干理論,而實驗室與現實生活有較大差別這也是該理論的一個弱點。

行為金融理論并非是傳統金融理論的取而代之。行為金融學并不試圖完全以往的理論,它只是在開拓金融學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是對傳統金融理論的進一步延伸與拓展,是對傳統金融理論的有益補充,以求完善和修正金融理論,使其更加可信、有效。行為金融學把“人”重新放入研究的視野,把實驗的方法帶入了金融學,并且對整個經濟學的最基本假設進行了一種革命式的檢討和前提性的反思,使人們的眼界豁然開朗。行為金融學并非是對傳統金融學的取而代之,金融理論接下來要研究的問題是如何將傳統金融理論與行為理論更好的融合,最終構建起完整有效的現代金融理論框架。

從傳統金融理論到行為金融理論,是從研究金融市場“應該”怎樣運行到研究金融市場“實際”是怎樣運行的發展。傳統金融理論從理性經濟人假設出發,在解釋金融市場“應該”怎樣運行的“規范研究”方面,取得了相當輝煌的成就。但是,現實中人們的實際決策行為與假設中的“理性經濟人”又有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傳統金融理論在解釋金融市場的“實際”運行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行為金融學以心理學對人們決策行為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在解釋金融市場的實際運行機制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可以說,行為金融學的發展是解釋金融市場實際運行機制的一個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1.Kahneman, Daniel, and Amos Tversky(1979)"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47

2.Shefrin, H•(2000)•Beyond Greed and Fear,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3.Tversky, A•, and D•Kahneman (1974)•"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Science 185

4.李心丹.行為金融理論:研究體系及展望.金融研究,2005(1)

5.李心丹,王冀寧,傅浩.中國個體證券投資者交易行為的實證研究.經濟研究,2002(11)

6.張圣平,熊德華等.現代經典金融學的困境與行為金融學的崛起.金融研究,2003(4)

7.張多蕾,孟華婷.行為財務理論發展歷程評述.廣東財經職業學院學報,2007(4)

8.李心合.對公司財務學理論及方法論局限性的認識與批判.會計研究,2004(10)

9.威廉•L•麥金森.公司財務理論.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10.李心合.財務管理學的困境與出路.會計研究,2006(7)

11.田國強.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經濟研究,2005(2)

12.安德瑞•史萊佛著,趙英軍譯.并非有效的市場:行為金融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杜,2003

13.李心丹.行為金融學.上海三聯書店,2004

作者簡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余市| 建德市| 紫金县| 巴青县| 福州市| 嘉峪关市| 常州市| 兴仁县| 盱眙县| 綦江县| 阿克陶县| 泰顺县| 随州市| 彝良县| 临西县| 资源县| 墨竹工卡县| 永春县| 衡东县| 扶绥县| 岳普湖县| 高碑店市| 桐庐县| 苗栗市| 斗六市| 吴川市| 梅州市| 思南县| 三亚市| 天全县| 射洪县| 荆门市| 秭归县| 安福县| 巢湖市| 西乌珠穆沁旗| 大埔县| 阳城县| 宽城| 大姚县| 西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