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水循環主要來源

水循環主要來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水循環主要來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水循環主要來源

水循環主要來源范文第1篇

關鍵詞:廢水利用 處理方案 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X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745(2012)08-0281-01

0引 言

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建筑施工在全國大規模開展,施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廢水,若不經處理直接排入當地河流,將對當地地表水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甚至破壞當地水源,也造成了水資源地浪費。合理地循環利用廢水不僅帶來經濟效益,解決工地用水危機,同時這項以實現綠色建筑為目標的關鍵技術必將引起相關行業的重視,使工地開源節流成為構建和諧施工、綠色建筑中一項重要的內容。

1 工地用水及廢水來源分析

施工廢水主要來源:生產廢水和施工人員生活污水。生產廢水主要有基坑廢水、砂石料加工和澆磚等含懸浮物沖洗廢水、施工車輛含油沖洗水、砼養護和攪拌沖洗堿性廢水等。生活廢水主要有施工人員洗滌、沖廁等日常用水。工地可循環利用廢水來源如表1,施工主要用水如表2

表1. 可循環利用廢水源情況 表2.施工主要用水情況

2 廢水成分和處理方法分析

2.1 廢水成分分析

施工廢水污染物主要為SS,并且廢水產量與施工方式有關。生活廢水主要污染物為BOD5、COD、總磷、氨氮和懸浮物。生活污水濃度是變化的,以COD 為例,一般介于300~1 000 mg/ L 范圍內 。

通過實驗,我們將生活污水濃度分為高中低三等,COD高等濃度為1 000 mg/ L ,中等濃度(典型生活污水濃度) 為500 mg/ L ,低等為300 mg/ L ;BOD5 高等為400mg/ L ,中等為200 mg/ L ,低等為100 mg/ L ;SS 高等為350 mg/ L ,中等為220 mg/ L ,低等為100 mg/ L 。在確定污染物濃度時,也要考慮衛生設備條件。

2.2 廢水處理方法分析

針對不同的廢水來源和成分分析,我們制定了不同的廢水處理方案:

(1)SS含量較高的生產廢水,經處理后廢水SS去除率達80%,可以循環利用。其廢水處理方案有:

自然沉淀法:含高懸浮物的施工廢水從砂石料沖洗系統流出后進入沉淀池,不使用凝聚劑,在沉淀池中進行自然沉淀,上清液排出。絮凝沉淀法: 從砂石料篩分沖洗系統中流出的施工廢水經沉砂池把粗砂去除后,再進入沉淀池,并在沉淀池中投加絮凝劑。由于絮凝劑的投加,使小于0. 035 mm的懸浮物得以快速而有效地去除。

(2)基坑廢水處理

根據基坑排水懸浮物濃度較高、呈堿性的特點,采用靜置沉淀的方法降低廢水中懸浮物并加入適量的酸使其呈中性。根據前人已有經驗知基坑排水的懸浮物濃度約為2000 mg/L,廢水在基坑內靜置2 h左右,其懸浮物濃度便可降至200mg/L以下,因此對基坑水不需采取另外的處理措施。若遇施工期水體水質SS、pH值異?;蚧訌U水中污染物濃度過高,則需適當延長靜置時間

(3)混凝土拌和系統廢水處理

混凝土沖洗廢水水量少,廢水排放不連續,且懸浮物濃度高,廢水中pH值較高等特點,可采用間歇式自然沉淀的方法去除易沉淀的砂粒,在沉淀池中加入適量的酸調節pH值呈中性,再進行沉淀處理。

(4)生活污水處理

生活污水處理可采用實用技術成套設備進行處理,但一般可采用生活污水處理池處理。對于糞便首先經化糞池預處理,再通過管道集中至生活污水處理站,經處理達標后排放。其他生活廢水經收集后可直接用于沖廁和工地降塵。

3 廢水回收再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經試驗分析得作為前期場地主要水源的基坑降水和整個施工過程中的砂石料加工和澆磚等含懸浮物沖洗廢水經回收處理后水質較好可以滿足施工項目對水質的要求,可以將這兩部分的水用以砼的養護或其他施工工序的用水中。其他回收處理后的水質較差,可用于工地的沖廁和降塵灑水。

4 工地廢水循環再利用的經濟效益

以西安為例,07年西安住宅房屋竣工面積959.37萬m2,每m2所需砂石、磚之和按0.4m3/m2(每層樓板厚取100mm,一般房屋建筑的墻面面積是樓面面積的3倍),按當前施工用水現狀1. 87 m3/ m2[2],則一年總建筑用水量為1794.02萬m3,總用砂石、磚量為383.75萬m3,若只計算工地砂石料加工和澆磚等含懸浮物沖洗廢水循環利用,可估算每年可節約92.1萬m3左右的水,工業用水價格4.30元/m3,考慮到工地自行處理廢水循環利用的費用,按1.0元/t計,加上污水外排到污水處理廠的費用為0.5元/t,不考慮其他廢水循環利用和循環利用后的廢水再次循環利用(即使水的利用率達300%乃至更高),西安每年工地施工廢水循環利用可節約300萬元。若將此推廣到全國,那么節水的效益就更可觀了。

5 結論

建筑施工在考慮經濟成本和工程效益的同時,更要做到不因工程興建而對當地水環境產生大的影響,以建筑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為目標盡可能地控制和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使用和破壞,實現建筑業與國民經濟和諧發展。水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建筑施工中的各個環節都會有一定量的施工廢水產生,若不對施工廢水進行控制和回收,將會使項目所在地水體受到影響,有的甚至影響到當地飲用水源,造成嚴重的后果,同時也造成大量水資源的浪費。本文根據建筑施工廢水產生的特點,通過工地實地考察、取樣,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施工廢水循環利用措施, 為城市中綠色建筑,環保施工提供新的途徑和參考。

參考文獻:

[1]趙劍強,邱艷華. 公路環境影響評價中幾個水環境問題的探討[J].公路環保,2004,25(2):1-4

水循環主要來源范文第2篇

[關鍵詞]水循環經濟;銀川市;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F1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4)51-0163-02

卡爾遜的《silence of spring》問世后,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首次被提出來。1990年英國環境經濟學家DPearce和RKTurner在《自然資源和環境經濟學》一書中提出“循環經濟學”的概念以后,在發達國家的后工業化可持續發展中廣泛地應用了循環經濟的概念。循環經濟遵循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的原則,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促進資源永續利用。

水是人類及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規模的擴大、人口的增加,對水資源的需求將越來越多,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將越來越突出。隨著水資源的日益短缺,以水資源的節約利用、循環利用、清潔生產、污水資源化為核心的水循環經濟理論與發展模式的研究逐漸成為當今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研究的最新方向。水循環經濟就是一種通過對水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從而實現水資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方式。銀川市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區,水資源主要由當地地表水資源、黃河過境水和地下水三部分組成。隨著銀川市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城市經濟規模和人口規模都將迅速擴大,工業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量也必將迅速上升,城市用水量的逐年上升勢必會使得水資源供求矛盾越來越突出。

1研究區概況

銀川市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寧夏平原中部,東臨黃河,西靠賀蘭山,市域核心部分位于銀川平原的中部,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三區(金鳳區、興慶區、西夏區)、兩縣(永寧縣、賀蘭縣)、一市(靈武市)。

1.1社會經濟概況

截至2012年年底,全市常住人口204.63萬人,2013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273.4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0%。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55.71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687.80億元,增長11.8%;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529.98億元,增長8.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1684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4.4∶54.0∶41.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7%、63.7%、34.6%。

1.2水資源概況

銀川市的水資源主要包括地表水、黃河過境水和地下水三部分。由于銀川市地處干旱半干旱區,降水量少,蒸發旺盛,人均當地水資源量不足90m3。黃河過境水是銀川市的主要水資源,根據“八七”分水方案,正常來水年份自治區給銀川的耗水指標是10.10億m3。按照自治區下達的2015年取水紅線指標銀川市取水上限為19.35億m3,則銀川市人均可用水量約為958m3。不足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1/2。根據2012年銀川市耗水量計算,人均耗水量僅356m3,水資源緊缺,供需矛盾突出。其中地下水是城市生產生活的主要來源。銀川市已探明可采水資源量為每日69萬m3,人均地下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人均量的1/9。

2銀川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

2.1水資源利用效率較低

由于工業用水技術落后,水資源的重復利用和污水回用水平低,導致工業用水效率較低。農業生產上,銀川還使用許多地區還在使用的粗放式灌溉模式,每畝用水量達1200~1800m3,截止到2012年灌溉水利用系數0.45,這與全國的平均水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與國外灌溉水利用系數0.83相比更為懸殊。另外,由于城鎮供水管網跑冒滴漏和用水器具落后等因素,也造成部分水資源被浪費掉。

2.2水污染問題嚴重

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銀川市水資源污染狀況越來越嚴重。污水集中處理標準偏低,使得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排放后仍然存在一定的污染,一部分工業和生活污水未經過處理直接排放,受工業“三廢”、生活污水、農業化肥、農藥等點、線和面源污染影響,一定程度上對黃河水質也構成了威脅,這也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危機。

2.3調控手段與節水意識不高

銀川市處于西北干旱地區,降水少,地下水資源一直是城市供水的唯一水源。但是水資源浪費現象依然存在,主要反映在有些工業企業單位產品耗水量高、節水設備少、市民節水意識缺乏等方面,造成水資源的浪費。另外由于城市水價過低,不能使居民樹立起有效的節水意識。

2.4污水再生利用率低

銀川市區日廢污水排放量約8038萬t,處理回用率僅為20%左右。目前,北京等城市的污水處理率已經達到83%,年利用再生水7億m3,再生水已經成為北京市的“第三水源”。再生水作為重要的“新”水資源,在銀川市還處于摸索階段,且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目前,銀川市的中水用途較為單一,僅僅用于景觀水道補水、城市綠化和城市道路澆灑用水,以及少量的企業冷卻系統用水,還有非常大的開發利用空間。

3水循環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分析

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紐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起到重要作用。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水資源可持續發展要求水資源利用充分考慮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這也是水循環經濟模式追求的最高目標。

4大力發展水循環經濟,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隨著人口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對水資源的數量和水環境質量的需求越來越高,要解決水資源短缺與水環境污染問題,發展水循環經濟是必然選擇。黨的十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生態文明理念,為銀川市水循環經濟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后盾。

4.1樹立生態倫理價值觀,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生態文明是繼工業文明之后的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從工業文明社會過渡到生態文明社會是自然系統和人類社會互動協調的必然結果。正確處理好與自然的關系,建立和諧的生態倫理價值觀,可以使人們明確人類活動和水資源循環的相互關系,重新審視過去粗放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有利于建設生態文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水生態倫理價值觀是生態倫理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為重、自然恢復為主的指導方針。把握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力相協調的基本原則,努力形成適應節約水資源和保護水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通過水生態文明建設,引導全社會樹立節水、愛水、護水的水生態文明理念,形成文明治水、文明管水、文明用水的良好氛圍。

4.2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和工業產業結構,優化用水方式,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統籌考慮城市和農村生活實際需要,把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等不同作物進行合理搭配,優化配水。積極推廣農藝節水措施和噴灌、滴灌等新型灌溉模式,建立節水高效農業。工業要狠抓節水技術改造,杜絕高耗水項目的新建、擴建,改進工藝和流程,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發展節水型工業。

4.3因地制宜地創建綜合水循環系統,提高水的循環利用率建設供水、排水、污水收集、中水回用實時信息監測網絡系統,完善取(用)水口自動監測管理系統,實現監測數據的自動采集、傳輸、處理,加大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投入,提高中水利用率,利用中水灌溉草坪、洗車、作為工業用水,這樣可替代相當數量的清潔水,促進污水資源化;逐步建立城市雙管道排水系統,分質供水,優水優用,劣水劣用,按質論價,特別是城市集中污水處理廠的二級出水經處理后可以通過中水管道集中供應工業用水和環境用水,應積極推廣中水項目,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

4.4建立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優化水資源配置效率水生態文明建設首先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提高管理水平,規范用水行為,實現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必須緊緊圍繞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這一核心內容。要建立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落實三條“紅線”。在實際管理中,要嚴格規劃管理、水資源論證、水量分配,強化取水許可和排污許可制度,建立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和用水、節水評估制度,用水、環保審計制度,浪費、污染懲罰制度;加強取水許可監督管理和年審工作,嚴格取水許可審批;嚴格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和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推進水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改善水環境質量。

5結論

黨的十首次將生態文明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表明我們黨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自然資源永續利用規劃的生態環境保護規律的認識進入了新境界,彰顯了中華民族對子孫后代、對世界負責的精神。銀川市通過進一步吸納先進的理念和經驗,有效發揮后發優勢,充分利用現有政策,積極構建“水循環經濟”,將極大地促進銀川市生態文明建設,有效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馮忠玉,蔣洪強.水循環經濟與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研究[J].生態環境,2006,15(2):41-423.

[2]聶眾,李先民.淺析銀川市水資源現狀及可持續利用[J].寧夏工程技術,2006,S(3):313-3l5.

水循環主要來源范文第3篇

關鍵詞:城市水循環經濟

一、城市水循環提出的重要性

水是社會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資源。但是,近年由于人們多注重水資源的經濟性,忽略其循環的自然規律和健康性,導致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嚴重制約了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21世紀是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世紀,人類社會只有建立起物質循環型的城市才能持續發展。張杰院士認為,社會用水的健康循環是循環型社會的基礎,通過實現健康水循環,可以使水的社會小循環與自然大循環相輔相成、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維系良好的水環境。

城市是人類生存環境給自然系統所加的最重負擔。城市水生態環境是一個建立在自然環境之上的高度人工化的環境,既具有自然環境的復雜性、易變性、難于恢復性,還具有人工環境獨有的人類活動主導性,易受外界干擾性的開放性,輸入輸出不均衡性。城市化的進展直接或間接地改變著水環境,影響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福利。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將達到50%左右。為此,必須深刻地研究城市化對城市水循環要素的影響,采取科學的對策,健全城市水循環系統,提高城市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環境容量,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在加快城市化進程的同時,需處理好城市水循環與城市發展的關系,搞好城市水資源開發及保護以確保城市化進程的順利進行。

循環經濟具有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三大操作原則,即3R原則。減量化屬于輸人端方法,旨在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物質和能源的流量;再利用屬于過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長產品和服務的時間強度;再循環屬于輸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變成再生資源。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城市水循環也要遵循這三個原則。水循環經濟是指運用自然生態系統中水循環運動規律重構水經濟系統,使水社會循環能和諧地納入自然生態系統的水循環過程中,形成健康的社會水循環,建立一種新形態的水閉路循環流動性經濟。其內涵是要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建立水循環經濟性的社會。把經濟社會建立在水資源循環利用的基礎上,改變過去水資源――使用消費――污水排放的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變成水資源――使用消費――污水再生處理――水再循環,形成水資源在經濟――社會――環境復合生態系統中的往復循環流動的閉路循環經濟。

二、影響城市水循環的因素

(一)人口規模的增大對城市水循環造成影響

人口規模的擴大對用水需求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直接影響。人類飲用、清潔都需要淡水資源,人口增加首先增加的是生活用水,這一用水量的增加基本上與人口同比例增加。而且,伴隨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可能會快于人口增加的速度。二是間接影響?,F代社會人口的增加往往還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的發展,無論工業、農業還是服務業,其規模的增長都會導致用水量的增加。不過,這種規律只反映了人類發展的一般進程,具體到一個地區,鑒于不同產業對水資源消耗量的差異,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會對間接用水產生較大的影響。在特定地域、特定階段,因人口規模擴大導致的產業發展進而造成的用水需求變動的方向是不確定的。

在水資源供給方面,北京市水務局數據顯示,北京水資源由兩部分構成:一是本地區降雨形成的水量;二是上游入境水量。北京市水資源公報顯示,北京多年平均降水總量98億立方米,蒸發約60億立方米,形成總量約為37.4億立方米的水資源;北京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6.1億立方米,二者合計53.5億立方米。實際上,北京平均每年可以利用的地表水總量僅約為14億立方米,加上25.6億立方米地下水,共計約40億立方米。

在水資源需求方面,北京每年生產生活用水總量約為34.5億立方米(2006年全市總用水量為34.3億平方米,2007年為34.8億平方米,2008年為35.1億平方米),40億立方米供給,34.5億立方米需求,北京的水似乎夠用。但近年來北京降水量明顯減少,入境水量也連續9年減少,從10億立方米逐年下降到7億立方米,與常年平均數據16.1億立方米相差甚遠。供給方面,北京可利用水資源往往不足40億立方米;需求方面,隨著大量外來人員涌入北京,用水量也在隨著增加,導致北京地表水流出量少于流入量,以及地下水逐年減少。為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北京市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農業用水、工業用水都有所下降。但就目前情況來看,節水空間已經非常有限。況且,人口擴張,工業、服務業等生產用水也會隨之增加。同時,隨著公眾對生態環境要求提高,生態用水也應當得到足夠保證。就目前形勢,一旦北京遇上連續干旱,情況就很危急。

(二)城市化的發展對水資源循環利用的影響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居民的生活及工作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是隨之出現的是城市大面積的天然植被和土壤被街道、工廠、住宅等建筑物所代替,使下面的不透水面積增大,從而減少了降水的滲入量。城市化形成了新的人工地貌,改變了自然區域的蒸發條件。在城市化條件下,蒸發的變化相當復雜。城市較大的受熱量造成了蒸發能力提高,然而城市水文循環的短路化使城區可供蒸發的水量較少。城市化前,蒸發量占40%,地面徑流量占10%,入滲地下水占50%;城市化后,蒸發量占25%,地面徑流占30%,屋頂徑流占13%,入滲地下水占32%。下墊面的變化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城市區域水循環途徑,對涵養城市水源產生了不利影響。城市化的主要特點之一是城市人口、產業的集中和快速發展,從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導致了城市需水量的迅速增長,而水又作為運輸媒介搬運工業和生活廢物排入水環境,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講,如不能辯證地處理城市水資源開發、保護與城市發展的關系,城市化將會出現資源型缺水和污染型缺水并存。

(三)生活污水對城市水循環的影響

城市污水主要來源于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傳統的污水管理模式業已導致我國90%以上的城市水域遭到污染。目前,我國城市污水在以每年6.5%的速度增加,預計到2020年城市污水產生量將達到600億噸以上。因此,必須加速我國城市污水管理模式的轉變。工業廢水資源化理念是對傳統工業廢水末端治理的革命,是工業廢水治理的新方向;而城市生活污水的處理則可考慮變集中處理為分散處理,分散處理的主要場所可設在居民住宅的屋頂。通過在城市建立中水系統將生活、生產污水處理之后再次使用,從而節約大量的日常用水。經過處理的回用中水,可用于沖廁、澆灌花草樹木、清潔道路、清洗車輛或基建施工、設備冷卻、工業用水及其他可接受其水質標準的用水。污水資源化應是我國21世紀城市水循環經濟發展的著眼點,目前需要大力研究污水處理技術和提高污水資源化的應用水平。所謂污水資源化,即將污水視為一種資源,通過各種處理技術,使其凈化達到某種用水標準,從而實現大部分凈化水的循環再利用,同時減少污水排放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在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對策中,應當將節水和污水資源化放到首位。通過節水,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浪費,通過實施污水資源化,實現水資源的重復利用,從而緩解水資源緊張問題。污水資源化是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必由之路。

三、實現城市的良性水循環

(一)改善城市下墊面狀況,涵養水源

城市下墊面狀況直接影響到降水的入滲及其對地下水的補給,增加城市下墊面的透水性,可以改善城市水自然循環的條件,涵養水源。對于城市來講,應盡量減少不透水面積,降低污染,如在人行道和停車場等地應采用多孔地面和草皮磚充分利用降水,增加人類可用量來促使水形成良性循環。加強對科技投入的力度,加速科技產業化進程??萍歼M步對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起到關鍵性作用。政府部門應引導和鼓勵企業對科技的投入,推進科技產業化進程。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建設透水型人行道,增加雨水入滲量。采用各種雨水滲透設施間接利用,削減城市雨洪徑流、減輕城市熱島效應和污染,主要通過透水地、滲透溝、滲透管、滲透槽、滲透池等加大對雨水的就地下滲量,讓雨水回灌地下,減少水澇、海水倒灌和緩減地面沉降等城市問題。

(二)著力發展污水處理行業

水資源是自然界不可替代但可再生的資源,在人類開發利用水資源的同時,只要遵循其自然循環的規律,地球上有限的淡水資源就能夠為人類重復地、永續地利用。因此,需對排入自然界的污水進行深度處理,將排污量控制在水環境納污能力以內,以保證水資源能夠持續地健康循環。我國需加大城市污水處理的深度及力度,保護水資源環境,為城市水健康循環創造客觀條件。另一方面,經深度處理后的污水可根據用水戶對水質的不同要求,進行重復利用。城市污水是城市穩定的淡水資源,污水的再生利用既減少了對新水的需求量,又減少了污水排放對水環境的污染,同時有利于污水處理產業的發展,它是城市水健康循環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國城市污水的回用率還很低,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有了許多成功的實例。據報道,美國自上世紀50年代起即開始著手這方面的工作,美國357個城市實現了污水回用,其中回用于農業占53%,回用于工業占40.5%。日本早在1962年就開始污水回用的實踐,70年代東京、名古屋和大阪等城市就已將城市污水處理后回用于工業。國外在城市污水回用方面發展很快,美國2000年污水回用率高達72%,日本1995年污水回用率為77.2%

積極扶植城市污水處理行業的發展,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水平條件下,加大人力、物力在污水處理技術上的投入,控制水污染,這是發展水循環經濟的基礎。對城市污水處理行業的扶持,包括資金和技術的支持。政府要大力支持污水處理廠繼續研發新的污水處理工藝,不斷提高污水處理水平。同時,注意降低污水處理成本。政府也要給污水處理行業一些減免稅的優惠政策,如較合理的低價格的電價,污水處理費要按照排出廢水的水量和水質實行綜合指標計費和收費等。

(三)扶持循環再利用水處理技術行業

由于市場對循環再利用水處理新技術的認可度較低,且新興行業往往投資風險較大,人們是否接受循環再制水,都有一個認識過程。為了盡快實現水資源循環再利用,政府可以籌資建設示范工程,授權經營,在示范工程的運行過程中積累經驗,檢驗新技術并用于宣傳教育,提高對水資源的稀缺性、節水必要性、循環再利用等的認識,為培育循環水市場創造條件。同時,制定和完善有效的城市循環水開發和利用的優惠政策。如稅收優惠、循環水項目的財政投入和補貼政策等,鼓勵城市高層建筑、辦公場所、社區內部、娛樂場所、運動場地及綠地澆灌等進行循環水利用以及工廠內部的循環水利用,有關部門還應出臺明確的強制性政策推動循環水的利用。

(四)努力拓寬城市再生水的利用渠道

要大力推行城市清潔生產管理。清潔生產是指對產品和生產過程持續運用整體預防的環境保護戰略,清潔生產是要引起全社會對工業產品生產及使用全過程對環境影響的關注,使污染物產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達到最小,資源充分利用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清潔生產具有巨大的節水潛力,近年來世界各國大力推廣清潔生產,廣泛循環利用經過處理的工業廢水。目前,我國工業廢水的重復利用率已經達到70%以上,但與世界先進水平(90%-95%)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根據我國目前的工業用水效率預計,到2020年我國工業的年用水量將由現在的1100億m3增加到2000億m3,用水量增加約1倍。因此,必須重視工業用水過程的研究,多角度地選擇清潔生產模式,改進工藝和流程,進一步提高多次重復循環用水,提高用水的效率。

(五)建立健全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水價體制

依據水資源的價值,合理的水價應該從自然水價值、可供利用的水的價值和已利用過的水的價值等方面來決定。其中,自然水的價值決定水資源費、可供利用的水的價值決定供水成本,已利用過的水的價值決定污水處理費,這三者共同構成了能夠反映水資源稀缺性的水價。水資源費體現水資源的稀缺性,它是為防止水資源的濫用而使水資源使用者付出代價的貨幣表現;供水價格是通過具體的或抽象的物化勞動把資源水變成產品水,進入市場成為商品水所花費的代價,包括建設工程費、管理運行費和其他費用的代價;污水處理費是指經使用水體排出用戶范圍后污染了他人和公共的水環境,為污染治理和水環境保護所需要的代價,也是為達到某種水質標準而付出的水環境經濟補償。應盡快通過市場機制形成合理水價,同時,根據水資源稀缺的供求情況,盡快制定出反映水資源供給和需求狀況的價格政策,發揮價格機制對水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

(六)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節水意識

無論從水量的角度還是從水質的角度來說,水都是任何生態系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水量的減少和水質的下降都將對生態系統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必須加大宣傳力度,使人們認識到水不僅具有經濟價值,而且具有社會和環境價值,使廣大公民樹立正確的用水觀念,掌握科學的用水知識,改變落后的用水習慣。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必須考慮環境的需要,堅持開源、節流與治污并重,節流優先的原則,提高人們的節水意識。

水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性、戰略性資源,城市的發展必須有足夠(水量與水質)的水資源作為支撐。在加快城市化進程的過程中,應遵循城市水循環的規律,完善管理體制,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及效益,加大污水的深度處理及回用,真正做到城市水務一體化管理,使水資源的可再生性得以體現,建立起城市水健康循環,促進城市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達到人與水的和諧發展,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控制人口過度集聚增長,建設組群式城市結構,既能減少集中開采與需水壓力,又能減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從而減輕對水資源環境的過度開發和污染。在控制人口的同時,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大力壓縮耗水量大、污染重的產業,嚴格限制高耗水型工業項目的開發,強化源頭和過程控制,推行清潔生產,提倡發展節水型產業。

參考文獻:

[1] 張杰,熊必永.創建城市水系統健康循環促進水資源可持 續利用[J].沈陽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4(2).

[2] 周建康.城市化對城市水循環要素的影響[J].西南給排水,2004.

[3] 許向君,汪中華.關于建立城市水健康循環的研究[J].山東

農業大學學報,2006.

[4] 陸靜超,袁一星.循環經濟下的城市水循環[J].給水排水,2007.

[5] 曹國圣.城市水循環經濟生態產業鏈的構建與運行[J].水利

經濟,2009.

[6] 趙慧英,北京市水資源與人口規模關系探析[J],中國城市經

濟,2008.

水循環主要來源范文第4篇

關鍵詞: 減少;DDNP;廢水

中圖分類號:X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3)0110166-02

0 引言

二硝基重氮酚(DDNP)于1916年用作起爆藥,因其具有良好的爆炸性能和適度的撞擊、摩擦及熱感度,而廣泛用于工業雷管的生產,但其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水。目前,DDNP通行的生產方法為鈉鹽法,每生產1KgDDNP大約產生300-500Kg廢水(冬天300Kg,夏天500Kg)。廢水的產生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中和還原反應和重氮反應時直接產生的工藝廢水。

2)反應過程中所用的冷卻水和沖洗地面用水。

3)藥劑洗滌時產生的洗滌廢水。其中反應過程中的冷卻用水量和沖洗地面用水量最大。

針對上述產生廢水的原因,在DDNP生產過程中通過采用新的DDNP生產工藝;研發使用DDNP生產中冷卻水循環回收裝置;使用新型洗料器和新的洗料工藝等方法來減少DDNP生產廢水。

1 采用中和還原反應和重氮反應新工藝減少DDNP生產廢水

1.1 中和還原反應

用Na2S水解產生的NaOH和NaHS直接中和還原苦味酸,通過減少用水量,提高初始反應物濃度,這樣便于控制反應溫度,進而控制反應速度,同時也減少了廢水產生量;其次,通過調整反應溫度,使副反應產物減少到最低限度;最后,通過控制Na2S流速、加入量和反應時間,使鈉鹽的得率得以穩定。

1.2 重氮反應

改變原來DDNP生產中完全靠聚晶來生產球狀顆粒的辦法,改為在反應后期為單純的結晶,消除聚合很不充分的弊端,大大減少生產中粉塵的產生。整個重氮反應不需單獨加反應用水,只需要加入少量熱水調節反應初始溫度即可。因當微小的DDNP晶體通過聚合作用達到所需要的粒度時,這種聚合作用已經變得不可靠且不完全了,故此時要停止這種欠嚴密和欠完全的聚合作用,亦即要停止微小的新晶體的產生,使新生成的DDNP完全以純結晶的方式成長在聚晶體的,形成一個堅固的且無粉塵脫落的外殼,僅有極小少部分DDNP溶解在反應母液中,如此可以將小顆粒聚晶體減少到可以忽略的程度,以消除反應母液中的DDNP微粒。為達到以上要求在重氮過程中要控制以下幾點:

1)控制反應過程的溫度:大量試驗表明,DDNP重氮在20℃以上就可以進行,但最佳重氮溫度為32℃,溫度過低時反應副產物較多,溫度較高時會影響DDNP的起爆性能;

2)控制反應過程的PH值:由DDNP重氮過程PH值變化曲線可知,整個重氮過程PH值大都應在6.0~6.5之間,可通過控制鹽酸的加入速度,準確控制整個反應過程的PH值;

3)控制好晶型控制劑的加入時間及反應攪拌速度:選用聯苯三酚堿溶液作為晶型控制劑,為保證晶型效果,應在反應初始階段母液中出現大量泡沫時加入,效果最好。最佳的反應攪拌速度為110轉/min,過快或過慢都會影響結晶。

通過控制反應過程,DDNP結晶猶如在形成的雪球外表面繞上一層冰一樣,避免了聚合不完全和疏松脫落的缺點。采用該工藝制造DDNP,在減少用水量的同時,制得的DDNP在顯微鏡下觀察基本為球狀顆粒,手感顆粒較硬,且產品具有粒徑均勻、流散性好、易于篩分、不粘附管壁等特點。

1.3 新舊工藝廢水情況對比

采用新工藝后,生產廢水量降低明顯,廢水量均按投料25kg苦味酸統計,生產1kgDDNP產生的廢水新工藝得率以65%統計,老工藝得率以58%統計,統計結果見表1。新工藝生產1kg DDNP僅需要38kg工藝廢水。

2 研發使用DDNP生產中冷卻水循環回收裝置減少DDNP生產廢水

2.1 原有DDNP生產系統中水路管網及流向

DDNP生產過程中需要用掉大量的水,其中冷卻水在總用水量中占去大部分。如圖1所示,原有工藝中的生產系統內部水路管網包括進水總開關1、泡料A2、泡料B3、半成品沖洗口4、還原用水口5、還原反應罐6、冷卻水管、冼藥布桶7、重氮用水8、重氮反應罐9、冷卻水管、成品沖洗口10,該水路管網是將還原反應的冷卻水用來清洗藥布,重氮反應冷卻水直接排放,造成大量水資源浪費,而且大量冷卻水與生產中產生的廢水一起進入廢水池,大大增加生產廢水總量。

2.2 為解決原有問題而采取的技術方案

為解決DDNP生產中大量水資源的浪費和總廢水量大的問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的DDNP生產中冷卻水循環回收裝置,它能夠將在DDNP生產中吸熱后的水再回收冷卻,重新進入DDNP生產系統水路管網。

為實現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DDNP生產中冷卻水循環回收裝置,它包括依次相通的小回收池、水泵和多級大回收池,小回收池、水泵與生產系統內部水路管網在同一平面,多級大回收池與生產系統內部水路管網有一定的高度差,這種高度差要足以保證多級大回收池水的冷卻,并能流入到重氮反應罐冷卻水管的入口,小回收池與生產系統內部水路管網的中和還原反應罐、重氮反應罐冷卻管出口相通,多級大回收池與重氮反應罐冷卻管入口相通,多級大回收池與生產系統內部水路管網相通。

為保證整個系統的正常運行,多級大回收池與生產系統內部水路管網的高度差為8米,分級至少為三級。

2.3 技術方案的工作原理

該方案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還原反應罐中的冷卻水流入小回收池后經水泵泵送到多級大回收池,經多級自然冷卻后,進入重氮反應罐冷卻系統后再流入小回收池,形成循環,另多余的冷卻水通過重新設計的水路管網進入原有的DDNP生產系統內部水路管網,保證整個裝置中水量供需平衡,達到對冷卻水的循環、回收、再利用。

2.4 技術方案的具體實施方式

圖中各標識表示:1.進水總開關 2.泡料A 3.泡料B 4.半成品沖洗 5.還原用水 6.還原反應罐 7.洗藥布桶 8.重氮用水 9.重氮反應罐 10.成品沖洗 11.泡料A1 12.泡料B1 13.還原用水A 14.重氮用水A 15.成品沖洗A 16.小回收池 17.水泵 18.多級大回收池。

如圖2所示,DDNP生產中冷卻水循環回收裝置包括依次相通的小回收池16、水泵17和多級大回收池18,其中小回收池16、水泵17與生產系統內部水路管網在同一平面,這樣能夠保證還原反應罐6、重氮反應罐9的冷卻水流入小回收池16中,多級大回收池18與生產系統內部水路管網高度差為8米,多級大回收池的分級至少為三級,這樣能夠保證多級大回收池水的自然冷卻,并能流入到重氮反應罐冷卻水管的入口,小回收池16與生產系統內部水路管網的還原反應罐6、重氮反應罐9冷卻管出口相通,這樣能保證還原反應罐6、重氮反應罐9的冷卻水流入小回收池16,多級大回收池18與重氮反應罐9冷卻管入口相通,多級大回收池18通過重新設計的水路管網與生產系統內部水路管網相通,這樣能保證多余的冷卻水進入整個二硝基重氮酚生產系統,保證整個裝置中水量供需平衡,達到對冷卻水的循環、回收、再利用。重新設計的水路管網如圖2所示,增加了泡料A1接口11、泡料A2接口12、還原用水A接口13、重氮用水A接口14、成品沖洗A接口15。

2.5 DDNP生產中冷卻水循環回收裝置運用前后廢水量對比

與原有的DDNP生產系統中用水相比,DDNP生產中冷卻水循環回收裝置能夠將吸熱后的冷卻水自然冷卻重新予以利用,達到了節約用水,降低總廢水量的目的。表2廢水為統計生產100批的統計結果。

水循環主要來源范文第5篇

關鍵詞:暖通空調 ;施工問題 ;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O2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前言

暖通空調的施工則是建筑施工中一直以來都是使用該類空調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其施工的過程要比一般空調的復雜,所面臨的問題也較多。 施工質量的好壞能直接影響到其后其工程的整體質量狀況,也能夠左右著整個工程使用的效果。 一般來說,暖通空調主要涉及到制冷供暖系統設計、新風系統設計和排風系統設計等,中間環節較多,安裝初期就應對整個工程有全面的把握,注意每一個環節上的重點,嚴格控制好工程相關質量,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建筑功能的全面實現。

2.施工中的問題分析

大型建筑物的施工中,一般通風和空調都是整個施工過程當中的重要環節,后期的安裝也是整個工程較為困難的一個環節,一般來說在暖通空調的具體實施安裝過程當中,常會出現以下問題:

1.1管道鋪設在標高和定位方面重合較差的情況比較嚴重。

因為暖通工程的整體工程量較大,鋪設管道較多,管道網復雜,而且各個管道所具備的功能也不僅相同, 這中間就有可能出現送風、排風、冷凍水、線纜等等諸多不同功能用途的管道交叉鋪設,這就給工程最初的設計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管道的設計。 甚至與其他功能工程的交叉,如噴淋、給排水等,一旦在設計和施工環節稍有不慎,出現了不合理甚至是錯誤的鋪設, 就會導致公正整體施工無法正常進行,甚至有可能嚴重影響工程的整體質量。如果圖紙在某些段點的施工設計意圖不明確,無法判斷具體施工的方向和具體操作的環節,根據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貿然的進行施工,其結果很有可能對工程的整體施工造成較大的影響,出現混亂的局面,嚴重的還要返工,并且可能出現后面影響后面的后面這樣的惡性循環,必然使有些管道就被迫安裝在不合理的位置或標高上,嚴重影響工程質量和進度。 這一情況在大型復合性工程體現的尤為明顯。

1.2暖通空調系統設備噪聲超標。

設備噪聲超標也是暖通空調設備安裝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通常,設備噪音主要來源于空調內風機馬達的轉動以及帶動自身的振動,也有可能空間環境的原因。 所以在暖通空調設備安裝之前首先應對工程設計圖紙等先關文件進行認真仔細的研究與核對,確定無誤后還要查看設備的檢測報告及使用說明,若認為噪音可能超過國家標準需抽樣檢測,以避免問題擴大;亦可事后控制,比如增加消聲裝置,以及在設備的減震方案上改進等。

1.3空調內的循環故障。

眾所周知,在空調運行的同時,尤其是具備采暖功能的空調系統,必定要有一套相配套的水循環系統支持。 如果這一系統出現故障,則整個空調系統無法按照設計要求正常的完成暖通的任務,真個系統的效果也無從發揮。所以,暖通空調系統的安裝施工一定要重視水循環系統的有效工作,把抓好水循環系統的工作作為保證整個系統正常運行的保障。 通常,此類故障出現的主要原因有管道自身阻力和關內流體不潔兩種,我們在施工操作的過程中,均可以通過相關的措施,避免和降低發生以上兩種故障的概率。如合理的安排管道整體的標高和坡度以及對關內進行防銹處理等措施,都可以有效的避免以上問題的發生。

1.4管道節點之間的滲漏問題。

這種問題的出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管道在節點操作是未能嚴格按照規程實施,造成節點之間松動出現滲漏。管材規格、標準存在細小瑕疵,連接后未能實現管道之間的緊密連接,導致出現滴水等滲漏問題。 所以,我們在施工過程當中,一階段安裝完畢之后,都要進行打水試壓,這種方法能夠有效的檢查滲漏源,及時修正可能出現的質量問題。 筆者有過很多暖通工程施工的一線經驗,結露滴水問題是層出不窮,尤其冷凝水管道的滴水現象。 受到造價的限制及傳統的工藝束縛,普遍采用 Upvc 管材,這種管材,在施工的時候容易操作,施工結束后的保護工作卻是相當的難,容易被破壞。

3.安裝問題解決方案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暖通空調設別安裝在工程施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必須提高其施工質量,針對以上的問題,我們可以在安裝過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時有效地進行解決。

3.1嚴格控制材料質量。

安裝工程的材料直接影響著工程的質量,其采購受多方面因素限制,例如:工程造價、材料屬性、施工難度等各個方面的影響,在進行材料的選擇上要各方面權衡,滿足質量和效益的雙重要求。從我國暖通空調的材料采購現狀來看,目前市場的材料種類很多,質量參差不齊,必須經過嚴格的檢測,進行嚴格的篩選,堅決不能偷工減料,否則將會造成工程無法挽回的損失,信譽降低,經濟損失等。

3.2嚴格控制施工過程。

施工過程中管道支架的位置、標高、坡度都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在進行暖通空調的施工過程中,必須要確保坡度在一個準確的范圍內,可以調整供暖干管或者填補管道漏洞空隙,此外應減小位置、標高和設計值的偏差。充分考慮到各方面的影響因素,嚴格按照章程和規范執行,并采用相關的工藝,遵循一定的原則,避免管道交叉嚴重、阻塞、結露漏水等問題。做好施工中的控制監督工作,減少錯誤出現的幾率。

3.3加強各專業間的配合。

一項建筑工程是由多個部門共同完成的,是多個部門互相配合才實現的,暖通空調設備施工亦是如此。工藝對土建就有很強的要求,例如,在土建中需預留通風管道的孔洞;在風道豎井砌磚時應該采用水泥砂抹面;為排水方便應設排水溝或集水坑和排水泵等裝置。諸如這些問題需在設計初期就盡量相互溝通,在施工前和施工圖紙會審階段就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

4結語

暖通空調設備安裝的施工是一項復雜而且細致的工作 ,各專業、各工種、各單位相互協調的工作 ,在暖通空調安裝施工過程中,不僅需要嚴格按照相關規范進行施工,還需要根據具體的工程實際,采取科學、合理的施工方案,力求在保證施工質量的前提下進一步降低成本,加快進度,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 魏永明, 胡寶利. 結合規范談暖通施工管理中的存在問題與對策.浙江建筑,2006(14):22-23.

相關期刊更多

石油鉆探技術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

針刺研究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臨床輸血與檢驗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安徽省衛生健康委員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杭县| 原平市| 昌都县| 同心县| 伊吾县| 十堰市| 双流县| 通河县| 新营市| 霍林郭勒市| 德钦县| 镇巴县| 东港市| 松溪县| 丹阳市| 沧源| 望都县| 眉山市| 郸城县| 嘉峪关市| 韶山市| 苏州市| 明光市| 芜湖市| 巴青县| 茶陵县| 嘉义市| 三原县| 东安县| 福建省| 正安县| 昭觉县| 绍兴市| 合阳县| 石狮市| 沧源| 霸州市| 鹤山市| 布尔津县| 毕节市| 思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