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水循環的主要環節

水循環的主要環節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水循環的主要環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水循環的主要環節范文第1篇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270-01 一、課例描述:

《水循環》一課的教學知識目標是: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理解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理解水循環的意義。

知識目標難度分析:“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配以示意圖簡單易懂,目標容易達成;“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需要借以生活實際和事例,學生可能因為缺少這方面的生活體驗而難度加大;“水循環的意義”需要學生從宏觀的視角用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理去理解,難度較大。而教材用其慣用的陳述性的語言進行表述,雖然表達全面,但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容易使學生的學習限于文字、囿于識記。

2016年9月30日所觀摩的兩節課例如表:

二、課例分析:

這兩堂課都在努力為學生的學習創設更為順利的學習環境,他們在課堂教學方式和教材的處理上有很多共同優點,對我啟發很大。

1.用案例教學的方式來創設情境,幫助學生聯系生活實際。

課例1利用了“臺風”案例;通過“鳳凰臺風”的登陸,來講解水循環的過程(活動一);并用臺風對人類和自然影響的兩面性來解釋水循環的意義(活動三)。課例2創設了“浙江”案例;以“因水得名”錢塘江的水的來源引出水循環的過程;“因水而美”、“因水而d”幫助學生理解地表水在塑造地表形態和對人類的意義;而“因水而困”則涉及了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2.案例的選取來自學生的生活環境(如浙江)和最近發生的自然事件(如臺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既能抓住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體現地理教學生活化的目的。

3.一個案例貫穿始終(如浙江)或前后呼應(如臺風),凸顯了課堂結構的連續性和整體性;并在案例中補充相關材料和圖片,使案例豐滿,并為知識的概括和呈現提供相應的背景材料,使教學內容自然承接。如課例1中的“活動二根據實驗小組討論”,課例4.中展示地貌形態的圖片。

三、課堂品鑒:

案例教學在課堂情境創設中很有用武之地,特別是當課堂內容接近生活實際時,案例讓課堂生動有活力,但如何用好“案例”,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和改進的,如;

1.如何讓一案例貫穿課堂始終的同時,保證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并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如課例2中,“因水而美”“因水而興”似乎在幫助學生理解水循環的地理意義,但僅限于“塑造地表形態、為人類提供水源和水能”,而未能涉及水循環全球水熱平衡、生物圈等的大尺度的地理意義。

2.如何讓一案例在承起變化中,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并能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和系統地認識地理事物?

如課例2中“因水而困”中“從水循環的角度為城市洪澇找找原因、出出對策”,如果沒有教師最后的引導和總結,學生是很難全面了解人類對水循環的影響。

3.如何讓案例、材料、圖片的選擇上貼近學生實際的同時,更符合教學實際需要和客觀事實。

水循環的主要環節范文第2篇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落實和實施,導學案作為一種特殊的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規律教學中的應用相當廣泛,不僅可促進學生對地理規律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還能夠有效改善地理課堂教學“教”和“學”的關系,突出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本文針對導學案在高中地理規律教學中的應用作淺析,同時列舉出部分具體的應用途徑。

【關鍵詞】

導學案;高中地理規律教學;應用途徑

導學案指的是:教師以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為指導,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由教師設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預案,不僅具有良好的引導作用,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合作探究能力。為此,高中地理教師在規律教學中可積極應用導學案,為學生學習指明方向和路徑,通過導學案實現導讀、導問、導思和導練的目的,優化整個學習流程。

一、教師自身努力提升導學案設計水平

在高中地理規律教學中,教師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是導學案的設計者和制作者,導學案的設計質量直接關系到整體教學效果,要想充分發揮導學案的優勢首先應努力提升自身的設計水平。所以,高中地理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應以規律教學的具體內容著手,突出導學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能夠真正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掌握和運用地理規律,同時,教師應不斷學習優秀導學案的設計理念與方法,實現導學案與學生需求的有機整合。舉個例子,在“自然界的水循環”規律教學中,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應先分析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正處于一個由感性向理性轉化、充滿叛逆、矛盾和成長空間的年齡階段,且擁有一定的地理知識基礎和儲備,能夠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種存在形式。當教師了解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之后,結合教材內容設計導學案:繪制自然界水循環的示意圖展示水循環的主要過程,目的是要求學生通過讀圖繪圖歸納出水循環的主要過程;水循環的主要環節,目的是使其掌握水循環的每一個環節,各環節在水循環中的重要作用,思考人類對各個環節的影響會如何影響水循環。以此實現對自然界水循環規律的導學。

二、實現導學案與課堂筆記的有機結合

導學案的目的是為課堂教學提供優質服務,課堂筆記能夠促進學生對教材內容的吸收和理解,讓他們的學習思路和教師的教學思路保持一致,避免出現精神不集中的現象。而且課堂筆記作為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的加工和思考,記憶效果同導學案相比更加深刻。由于高中地理規律教學難度相對較大,教師可組織學生講導學案與課堂筆記有機結合,通過對學習資源的優化整合和綜合應用,既能夠提高學習效率又可推動教學改革的發展。在這里,仍然以“自然界的水循環”規律教學為例,學生通過對導學案的認真研讀,能夠利用示意圖初步說出水循環的類型、形成過程和主要環節,以及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接著,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思考:地球上的水體有哪幾種存在形態?陸地上的水體有哪些?陸地上的各種水體之間有哪些相互補給關系?河流的補給方式有哪些?可能涉及哪幾種水體?等。在討論過程中要求他們做好課堂筆記,總結出水體的形態有氣態、液態和固態;陸地上的水體分為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和地下水等,了解水體補給方式,知道水循環的類型有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海陸間循環,從而掌握自然界水循環的規律。

三、督促學生利用導學案進行課前預習

教師設計導學案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在預習環節起著不可替代的的作用,不僅可事先熟悉新知識內容,還能夠了解學習重點和難點,以此實現高效學習。在高中地理規律教學中,教師應當督促學生利用導學案進行有效的課前預習,對即將學習的新規律、新知識提前熟知。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利用課堂前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針對導學案中的內容進行自由討論,并提出問題和疑惑,為教學教學明確重點和方向。比如,在進行“全球氣候變化”規律教學時,在導學案中教師可要求學生根據教材中的圖表,初步歸納出不同時間尺度全球氣候變化的規律;閱讀圖表資料了解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根據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并標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影響及對策,探究全球氣候的變化規律。在預習環節,教師需要求學生著重閱讀和研究導學案內容,初步了解氣候變化的主要表現;按時間尺度不同可以劃分為哪幾種類型,具體概念是什么;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氣溫升高等。課前預習通過學導結合,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改善預習效果。

四、總結

在高中地理規律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導學案的優勢,讓學生通過對導學案的研讀初步了解地理規律,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工作。所以,高中地理教師需不斷提升自身的導學案設計水平,應用導學案有效展開規律教學。

作者:閆彎彎 單位:臨縣高級職業中學

參考文獻:

[1]吳雪.導學案教學模式在高中區域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4.

水循環的主要環節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水資源;水資源資產;資源資產化管理;社會水循環;二元水循環

中圖分類號 X1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6)01-0083-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1.012

自然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自然資源的稀缺性決定自然資源具有資產化管理的基礎。自然資源的資產化管理是將自然資源按照資產進行運營管理,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作用的重要舉措,是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組成部分。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

水資源是生態環境系統最活躍,影響最廣泛的自然資源之一。水資源同時是特殊的自然資源,既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又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也是生態環境必不可少的基石。然而,我國發生嚴重水危機,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惡化,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這種水危機表面上是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其根源是我國水資源管理體制的不完善。丹尼爾?科爾認為所有適用于資源環境保護的方法最終都建立在財產權的基礎上[1]。就水的財產權而言,我國實行的是國家(全民)所有的制度。

我國水資源歸國家所有,國務院代為實施所有權,然而國務院難以行使所有權,在水資源管理中,將此權利賦予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水資源可以看作是水行政主管部門作為水資源管理人(人)進行管理。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對各省份水行政主管部門具有業務指導關系,相當于將各省份和各流域的水資源所有權委托于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門和各流域委員會。依次逐級委托,形成多級機制。這種國家(全民)所有權存在一定的問題,且在我國水資源管理中廣為體現。一是公共資源管理人的激勵問題。各級水資源管理者并不是受利潤機制驅使其像管理私有資產一樣有效管理。即使各管理者做出不恰當的管理決策,其個人并不會受到經濟損失,經濟損失將會外部化。二是管理者的短視行為。地方水資源管理者向地方行政首長負責,水資源管理者可能實施比私人所有者更為短視的措施,損害其管理的水資源與水環境。這種情況在地方政府經濟發展“錦標賽”的晉升模式下更為顯著。

對此,部分學者提出水資源資產化管理的方式應對上述不足[2-4],以期引入市場機制進行水資源的優化配置與管理。然而,由于相關理論研究的不足,水資源的資產化管理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是資產的私有產權導向與國家所有水資源產權的矛盾;二是資產的經濟屬性與水資源多重屬性(功能)不匹配的問題。此外,由于水資源資產的界定不清楚,大多學者將水資源資產管理作為水資源管理的對立面提出,意欲將所有的水資源都資產化管理,這種管理方式勢必危害生態安全,造成水危機。

我國實施了水資源行政許可制度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并且結合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就水資源權屬而言,我國實行的是混合財產權制度,即國家具有水資源所有權,使用者依法獲得水資源使用行政許可之后,并且繳納一定的水資源費用之后行使水資源的使用權和收益權等。并且,在行政許可制度中利用區域(流域)總量控制區域(流域)水資源的使用量,利用定額管理控制每個企業的行政許可取水量。同時我國還規定,節約的水資源量可以用于水權交易。我國現行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使得我國水資源具有資產化管理的雛形,但是就如自由市場保護主義所言,“該制度是政府創造、監督并限制市場(主要是水資產市場)交易的制度”。在我國水權交易的實踐中,無不體現了“政府創造、監督并限制市場交易”這句自由市場保護主義的擔憂[1]。

王喜峰:基于二元水循環理論的水資源資產化管理框架構建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6年 第1期對于以上不足,本文提出若干問題并給予解答,一是水資源資產是什么?二是水資源資產實現路徑是什么?三是水資源資產管理的內涵和外延是什么?四是水資源資產管理與水資源管理的關系是什么?五是具體的水資源資產措施是什么?

1 二元水循環理論及其與水資源資產化管理的耦合1.1 二元水循環理論

二元水循環理論是水資源領域的重要理論之一,在我國廣為應用并指導解決實際問題[5]。該理論認為自人類社會開始開發利用水資源,單一的自然水循環結構變為“自然-社會”二元的水循環結構,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6]。

對于自然水循環,其驅動力是太陽輻射和地球引力,其完整的路徑為“降水-產流-蒸發-排泄”。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活動逐漸成為驅動水循環的另一大因素,有學者將這種驅動社會水循環的因素合稱為“社會勢”[7]。社會水循環的源動力是用水需求,只有用水需求才能構成循環路徑。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利用設施從自然水體或者直接從雨水進行取水活動,將這部分水資源供給實際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實際的用水部門,在生產生活等實際活動中,水資源以成為產品一部分等方式被實際消耗,其他水資源則由入滲和排放回歸到自然水體中。在配給機制上,由于經濟社會用水需求的驅動,水通量從社會勢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移動,社會勢包括政治勢、經濟勢、政策勢等。

現有的基于水資源的調控管理措施也將目光投向了基于社會水循環通量的調控管理,例如基于ET的調控措施等[8]。社會水循環調控管理的目的是保障用水安全、合理分配水資源、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等,同時也保證環境用水與經濟社會用水的平衡、排污量的平衡以及經濟社會取水量和水資源可供給量的平衡。社會水循環的調控環節包括,取水調控、用水調控、排水調控。以上調控環節是基于社會水循環循環路徑,且分別對應著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三條紅線”,即取水紅線、用水效率紅線、入河排污紅線。

1.2 水資源資產定義

水資源的資產化管理指將水資源按照資產進行管理,就資產定義來說,管理者對具有使用價值并且能夠帶來收益的水資源按照市場機制進行管理。資產是指能給企業目前和未來的經營帶來利益,企業(個人)有權支配使用的經濟資源[9]。雖然不同的領域對資產的定義有一定的差別,但是其具有共同的特征即:①預期帶來經濟利益;②為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③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④能夠用貨幣計量[9]。

現有的水資源資產管理研究大多將水資源資產管理與水資源管理對立,認為水資源資產管理是水資源管理的“糾正”,在隱性中認為所有的水資源都應該按照資產進行管理。水的功能有:健康功能、生物棲息地功能、溶解質和懸移質的載體、生產功能。在人類使用水資源之前,單一的自然水循環機制主要強調水資源的生態環境功能,隨著社會水循環的形成,水資源的經濟社會功能越來越重要,社會水循環通量能夠產生大量收益,這部分水資源在定義上符合水資產的范疇,應該按照資產進行管理。就功能而言,水資源的經濟功能只是水資源功能的一部分,將承擔其他功能的水資源按照資產進行管理,一是產權的主體缺失,難以有效運行;二是經濟驅動對水資源的無盡消費,勢必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災難。

除了水資源功能的差異之外,水資源的物品屬性差異也導致不能將所有的水資源作為水資源資產進行管理。根據競爭性和排他性的高低,可將水資源分為私人物品、公共池塘物品、俱樂部物品、公共物品(見表1)。作為公共物品的水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生存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私人物品的水資源是生產生活的重要資源。水資源的公共和私人物品的雙重屬性決定了用于生產生活的水資源可以作為資產進行管理[10]。

可以看出水資源的資產的概念小于水資源的概念。 水資源資產相對于水資源來說,是能夠具體體現水資源經濟功能的那部分水資源,并且能夠被主體擁有、控制、交換。可以水資源資產是進入生產生活的那部分水資源,這與二元水循環理論中的社會水循環通量是重合的,應用“自然-社會”二元水循環理論對水資源進行資產化管理是可行的。

1.3 社會水循環理論耦合水資源資產化管理的路徑

由于水資源資產與社會水循環通量是重合的,社會水循環理論乃至二元水循環理論對于水資源的資產化管理有深刻的借鑒意義。在水資源資產化管理中主要存在水資源資產內涵不明晰、資產監管體系不完善、資產用途管制不到位以及資產產權體制缺失等突出問題。根據社會水循環理論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這也是社會水循環理論耦合水資源資產化管理的路徑。

第一,社會水循環通量的有效界定水資源資產化管理內涵和范圍。社會水循環表現形式為水資源在經濟社會系統中循環,直接以水資源資產的形式創造經濟社會價值,具有非常強烈的經濟屬性。水資源資產的范疇與社會水循環的通量的范疇重合,利用社會水循環理論對其通量進行界定可以有效界定水資源資產的內涵和范圍,避免水資源資產范圍過大造成水資源資產化管理與傳統水資源管理的“換湯不換藥”。

第二,針對社會水循環的循環途徑的監管有效完善水資源資產的監管體系。現有的社會水循環循環途徑為“取水-給水處理-配水-一次利用-重復利用-污水處理-再生回用-排水”。雖然環節較多,但是其基本循環過程還是“取水-用水-排水”三個環節,針對這三個環節的有效監管,顯然要比現有的對流域區域控制斷面的監管更加有效果,也更加有針對性。在美國資源能源和環境的政策中,也多是針對微觀企業的環境因素通量的進口和出口進行監管。這樣做一是節約國家過多的監管投入,可以將投入以立法的形式附屬在設備中;二是對監管更有針對性,特別是在水資源資產的監管體系建設中。

第三,社會水循環的相對閉合性有效解決用途管制制度與水的流動性的矛盾的問題。用途管制是國土空間開發中的重要內容,將國土空間分為生產、生活、生態等用途,并且對國土空間的用途進行管制。水資源資產也具有與國土用途管制相似的合理性,但是自然水資源具有流動性和循環性,一個地區的生態用水可能流動到下一個地區作為生產用水。社會水循環具有相對閉合的特征,進入社會系統的水資源要發揮作用完成后返回到的自然系統中。而用途管制中的生產、生活用水就是社會水循環通量的范疇,對水資源資產的嚴格管理就是保護用于生態的水資源。用途管制也是水資源資產具有稀缺性的基礎。

第四,社會水循環通量有效解決水資源資產產權不清晰的問題。水資源產權屬于國家所有,我國在對水資源產權進行設定時存在的問題是意圖設計制度對絕大部分的水資源進行產權界定。如上述水資源功能較多,真正作用于經濟社會的是社會水循環部分,將該部分的使用權、收益權等界定清楚即可對水資源資產進行市場化操作。其他水資源的所有權由國家所有,并且有權利在特殊時期進行配置,如極度干旱和突發污染事件時的水救濟等。對社會水循環通量部分的水資源的產權界定就是對水資源資產的產權界定,從根本上解決了市場配置水資源資產的決定性作用的制度問題,又有效保護用于生態的水資源。

2 基于二元水循環理論的水資源資產管理框架的構建2.1 水資源資產管理的內涵與外延

水資源資產為進入到社會水循環的水資源,因此水資源資產管理是水資源管理的重要部分,即為對社會水循環通量部分管理。其管理根據資產的性質可以分為水資源資產的界定管理、交換管理、使用管理、處置管理等,對應于社會水循環的各個環節。

水資源資產管理與傳統的水資源管理有一定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水資源管理的不足。一是彌補了傳統水資源管理處理公共產權與私有產權相容上的不足;二是彌補了取水許可與交易用水兼容上的不足;三是彌補微觀水資源配置與水事管制不協調上的不足;四是彌補了私有資本進入公共工程上的不足。可以看出,水資源資產管理是水資源管理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發揮市場配置經濟社會用水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的所在,是彌補水資源管理行政特色過重的所在。

2.2 水資源資產管理與水資源管理的分層

根據上述分析,水資源資產管理是水資源管理的一部分,是對進入社會水循環部分的水資源按照資產的性質進行管理。由于水資源資產可以由市場決定配置,這與傳統的水資源管理的行政配置有一定的矛盾。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本文認為可以通過分層管理來有效界定水資源管理中的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國家和地方政府在現有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基礎上進行宏觀、中觀的水資源管理,市場在水資源資產的微觀管理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從宏觀層面來說,國家是水資源的所有者,是水資源所有權利的根源,在這個層面對中觀層面的水資源進行配置和管理。在宏觀層面即可以界定出各中觀層面的水資源資產的范圍、產權界定、監管制度和用途管制等。除了水資源資產的宏觀制度設計之外,國家不參與水資源資產的微觀運作。國家的權是按照國家的水資源情況和經濟社會發展特點確定各地區的分水(可取水)情況,即宏觀的水資源配置。國家的責保證國家戰略需要、保障區域的生活用水安全、保障區域環境生態用水安全。國家的利是通過統籌開發利用和保護,使得區域經濟、社會、環境健康地、可持續地發展。

從中觀層面來說,以宏觀層面的配置方案和制度設計為基礎,對區域的水資源進行管理。中觀層面的水資源管理既包括水資源行政管理,也包括水資源資產管理。這一層面的水資源資產管理主要是地方政府間的水權轉換、水生態補償等,其主體是地方政府。交換的驅動因素不一定只是經濟社會因素,也包括行政意志主導的水生態救助等。地方水行政部分主要是對區域的水生態進行有效保護,以及對區域的微觀涉水活動進行初始賦權。地方的取水方式、量、質、域等要嚴格按照國家、流域、上級行政的要求進行,其主要依據是區域的水資源可利用量,即當地水資源量扣除生態環境用水量,以及相關總體和行業規劃等。

從微觀層面來說,市場是水資源資產管理的決定性因素。在宏觀和中觀水資源管理的基礎上,各具有水資源資產的使用權的所有者按照既定的制度和規范進行市場化運作,水資源資產在市場機制的決定下進入到效率較高的行業,體現不同區域的水資源的稀缺性,同時也為“以水定產、以水定量”提供制度基礎。

2.3 根據二元水循環理論的水資源資產的權屬分解

考慮到水資源的特殊性,私有化難以推行。在公共產權的基礎上,針對以上問題進行制度設計。在取水環節要引入“私有產權”或者類似“私有產權”的水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現代的產權制度將產權分為所有權、使用權、占有權、處置權、收益權。在取水環節,可以將所有權歸國家所有,使用權(這里主要是取水權)按照一定的原則歸相關利益主體所有。也就是說,國家所有的權利主要集中在沒有進入社會水循環時的自然水資源,即取水環節之前的所有水資源。一旦經地方政府的許可進入社會水循環領域,微觀主體即擁有類似私有產權的權利,即擁有除所有權之外的其他所有權利。

對于取用的水,生產的前過程對應的是用水,生產的中過程對應的是耗水,生產的后過程是排水。對應到產權的屬性用水過程對應的是水的使用權,耗水對應的是水的收益權,排水過程對應的水的處置權。耗水過程即是通過用水,將水資源與其他資源結合形成產品(服務),耗去的這部分水資源真正形成了收益,體現了水資源的收益權。這部分權利歸權益主體所有。耗水量是行業真正使用的水資源,是區域水資源的絕對減量(雖然部分水資源的耗去沒有直接形成收益),對國家所有的水資源形成了減量,在絕對量上具有了外部性。因此對耗水量的計量非常有意義,國家可以據此來制定水資源宏觀配置政策和水資源資產產權政策。耗水過程體現了收益權,這部分權益不能用于直接交換。在用途管制和監管時,可以據此進行。

對于排水過程,體現著用水戶的處置權。這部分過程要深入體現國家用途管制和監管的權利。對于完全脫離生產過程的廢水(脫離一次生產線,進而還可以被其他生產線使用的廢水不屬于完全脫離生產過程),國家或地方政府對這部分水進行嚴格用途管制和監管。對于農業而言,排水過程一般是回歸自然循環過程,例如回歸到河流、湖泊、地下水等,但是這部分水一般含有面源污染物質,國家要進行監管。對于工業而言,一部分廢水經過處理再回歸水體。這部分水對于自然水循環非常重要,不需要行業間將這部分進行經營。用途管制和監管體制要對這部分水資源資產重點處理。也就是說,完全脫離生產環節的水資源屬于國家所有,國家強制企業行業對這部分水資源資產進行優良化處理,不能私自經營。

2.4 根據二元水循環理論的行業水資源資產管理設計

從社會水循環示意圖來看(見圖1),社會水循環主要存在“供水、用水、排水”3個環節。其中供水分為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對象主要是農業、工業、生活、生態四個部門。社會水循環與自然水循環密切相關,從圖中可以看出,人類社會從自然水體中取水(地表、地下),經過自來水廠制水(或者自取水單元制水),向用水單元輸水完成供水環節;用水單元配水、直接(間接)用水、或者在用水單元內循環用水,完成用水環節;用水單元排放廢水,污水處理廠(或自取水配套污水處理設施)收集、處理、向自然界排放完成排水環節;此外一部分用水單元收集廢水、處理形成再生水,并循環利用,形成回用環節。

(1)農業用水。農業部門的用水一般有三種形式:一是來自于農村田間農田水利設施的地表水資源;二是經機井等灌溉措施抽自地下的水資源;三是由大中型取水設施從大中型水體(地表和地下)抽取的水資源經農田水利水系送往各個用戶。對于第一種而言,這部分多為雨水的直接(間接)利用范疇,可以作為自然水循環一部分,因此這 部分水資源的資產產權可以直接歸為直接利益者。例如,在不影響水循環的基礎上,在土地上的使用權和所有權隨著土地承包權歸土地承包者,集體所有的水塘等的水體,水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歸集體所有,其具體使用方式由集體用水組織決定。對于第二種而言,由于地下水的特性,需對該部分取水以進行許可的形式進行管制,其取水方式和取水量由取水權嚴格界定(地下水資源所有權歸國家所有,地方政府按照水資源情況設定取用地下水定額,允許利益者之間使用權交易)。對于第三種,國家設定初始水權,允許利益者內部之間使用權交易,或者與其他行業用水戶進行使用權交易。

(2)工業用水。工業用水一般來自三種方式。一是來自城市建設部門的供水(自來水);二是來自自建的取用地表水設施的供水;三是來自自建的取用地下水設施的供水。這些取水具有取水許可證,并且取水量根據行業用水定額決定。對于第一種方式,各行業企業按照所用水量與行業水價進行繳費。按照行業用水定額進行嚴格用途管制。對于第二種方式,行業企業嚴格按照取水許可和行業定額進行取水,對于行業企業擴建可以向農業部門購買地表水取水權,區域內行業總取水要求不能高于交易前的取水量。對于第三種方式,工業行業可以購買農業的地下水取水權,要求與第二種方式一樣。

在用途管制方面,工業要劃分特殊工業和一般工業。特殊工業包括電力行業(主要是火核電行業)、鋼鐵、化工、飲料等行業,這些行業用水量較大,萬元增加值用水量較一般工業行業較大,對于這些行業,可以考慮鼓勵取水權向經營權的轉換,即在通過技術更新減少耗水量的前提下,可以將取水權轉向用水效率較高的行業。

(3)生活用水。生活用水主要由以下幾種方式,一是來自城市建設部門的集中供水;二是來自分散供水。對于第一種而言,可以將取水后的水資源的經營權下放到城市建設部門的供水機構,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方式引入私有機構加入,吸納社會資本。對于第二種而言,其方式也有不同,可以分為家庭用的自采用水和(農村)集體自采用水,對于后者要按照用水合作組織的方式發放取水許可證,對于前者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逐步向后者轉移。這部分用水是我國水法規定保證級別較高的用水,對該部分用水要進行嚴格的用途管制。

(4)生態環境用水。生態環境用水一部分是不允許開采的水資源,這部分沒有進入社會水循環部分,其資產產權歸國家所有,屬于國家保護。另外一部分為城市建設等部門使用的再生水,用于河道等生態用水,這部分一旦進入自然水體,其資產產權歸國家所有,被國家保護。需要說明的是,對于城建部門使用再生水噴灑市內植被等所用的水,一般作為生活用水。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丹尼爾?科爾.污染與財產權:環境保護的所有權制度比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Cole D H. Pollution & Property, Comparing Ownership Institutions for Environmental Rotection [M].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9.]

[2]錢闊, 陳紹志.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M]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1996. [Qian Kuo, Chen Shaozi. Nature Resouces Capitialization Management[M]. Beijing:Economic Management Press, 1996.]

[3]姜文來.關于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的幾個問題[J]. 資源科學,2000,22(1):5-8. [Jiang Wenlai. Several Problems on Natural Resources Capitalization Management[J]. Resources Science, 2000,22(1), 5-8.]

[4]楊得瑞,李晶,王曉娟,等. 我國水權之路如何走[J].水利發展研究,2014,(1):11-17. [Yang Derui, Li Jing, Wang Xiaojuan, et al. How to Achive the Goal of Water Resources Property[J]. Water Resouces Development Research, 2014,(1):11-17.]

[5]王浩,賈仰文,王建華,等. 人類活動影響下的黃河流域水資源演化規律初探[J].自然資源學報,2005,20(2):157-162. [Wang Hao, Jia Yangwen, Wang Jianhua, et al. Evolution Law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s Water Resources Under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J]. Journal of Nature Resources, 2005,20(2),157-162.]

[6]秦大庸,陸垂裕,劉佳宏,等. 流域“自然-社會”二元水循環理論框架[J].科學通報,2014,59(4-5):419-427. [Qin Dayong, Lu Chuiyu, Liu Jiahong, et 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Dualistic Naturesocial Water Cycle[J]. Chin Sci Bull, 2014,59(4-5): 419-427.]

[7]王建華,王浩.社會水循環原理與調控[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Wang Jianhua, Wang Hao. Social Water Cycle Principle and Regulation[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4.]

[8]桑學鋒,周祖昊,秦大庸,等.基于廣義ET的水資源與水環境規劃研究II:模型[J].水利學報,2009,40(10),1153-1161. [Sang Xufeng, Zhou Zuhao, Qin Dayong, et al. Comprehensive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lanning Based on Generalized Evaporationtranspiration Water Consumption Control Ⅱ:Model[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9,40(10),1153-1161.]

[9]John J W, Ken W S, Chiappetta B. Fundamental Accounting Principles[M]. New York: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1999.

[10]劉燦.我國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構建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Liu Can.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perty Right System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in China[M]. Chengdu: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Press, 2009.]

Framework of Water Resource Capitalization Management Based on

Dualistic Naturesocial Water Cycle Theory

WANG Xifeng1,2

(1.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School of Environment, Beijing 100872, China;

2.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水循環的主要環節范文第4篇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自主;探究;合作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09-0082-01

自主、探究及合作均是高中生在地理W習中必須要掌握的重要學習能力。新課程改革要求高中地理教師積極采取有效策略,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在這樣的要求下,一線高中地理教師積極對有效教學策略進行廣泛且深入的探索與研究。研究發現,采用自主-探究-合作教學策略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質量,有效培養與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能力。

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高中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經過簡單新課導入后,可引導高中生針對新課的相關知識積極進行自主學習。學生的自主學習可幫助他們初步了解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更好提升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執教人教版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環”一課時,地理教師在新課伊始可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為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成效,地理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前可為他們列出這樣的自主學習提綱:了解水圈水體的構成和各水體相互轉化的關系,理解水循環的地理意義,繪制“海陸間水循環示意圖”。在這樣的自主學習要求之下,高中生的自主學習目標便會更加明確。高中生在課堂中的自主學習可實現對相關地理知識的初步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講解相關地理知識時,便會更加事半功倍。學生也更容易理解教師所述的內容。自主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知識內化的過程,也是培養和提升高中生地理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是在高中地理課堂中實施自主-探究-合作教學策略的第一步,是自主-探究-合作教學策略在高中地理課堂中得以成功實施的關鍵所在。

二、引導學生探究學習

高中地理知識體系繁雜,要想真正學好和深入掌握相關地理知識,高中生需要具備較強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中應用自主-探究-合作教學策略時,應引導學生對相關地理知識進行深入探究。這樣的做法不僅可培養高中生的地理探究能力,更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質量。例如,執教人教版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環”一課時,教師可布置這樣的探究任務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請分別對如下幾個問題進行探究: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為什么會出現斷流?探究任務布置下去后,學生便根據課本知識對上述三個問題進行一一探究。學生通過探究發現,“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說法并不完全正確,黃河水的補給包括大氣降水、冰川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黃河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說法錯誤,海水經過蒸發后仍會飄移到黃河上方形成降雨。而黃河之所以會出現斷流主要包括如下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自然原因:降水量少、季節變化大;全球變暖,降水量減少。第二,人為原因:上游和中游地區過度引用、植被破壞。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地理知識掌握也會更加牢固。探究的過程也是思維發散的過程,探究能力是在無數次探究過程中不斷得以形成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中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三、引導學生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自主-探究-合作教學策略運用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決定自主-探究-合作教學策略能否有效運用的重要環節。對于地理課堂中的一些重難點知識,僅僅依靠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往往是無法有效完成的。此時,教師應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通過合作學習解決教學重難點問題。例如,執教人教版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環”一課時,水循環的意義無疑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問題,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水循環的意義,教師可要求學生分小組對水循環的意義進行合作學習。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很容易明晰水循環主要具有如下意義:第一,水循環是水量平衡器。水循環可以使自然界的水不斷產生運動與變化,使得水體始終處于不斷變化與更新狀態。第二,水循環是大自然的空調。水循環可對生態環境產生重要的影響。第三,水循環是地形雕刻師。水循環運動可以讓地表狀態不斷發生變化。高中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不僅可以形成較強的團結協作能力,增加相互之間的感情,還可通過合作學習有效解決疑難的地理問題。因此,教師在課堂中應用自主-探究-合作教學策略時,應重點加強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采用自主-探究-合作教學策略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質量,有效培養與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能力。在高中地理課堂中應用自主-探究-合作教學策略時,地理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及合作學習。只有教師將自主探究及合作學習切實執行,方能真正提升自主-探究-合作教學策略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應用成效。

參考文獻:

水循環的主要環節范文第5篇

關鍵詞:問題;標準;科學;問題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33.55

一、地理課堂教師問題設計案例――以“水循環”為例

請結合《學習目標》閱讀課本內容,在課本上勾出重、難點知識并梳理以下知識點,不能理解掌握的問題寫在《合作探究》欄內,課堂探究學習。

1.水循環類型: 、海上內循環和 。

2.水循環的主要環節有:蒸發、 、降水、 、下滲、地下徑流等。

3.驅動水循環的能量主要是 、和水的重力能。

地理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的合作探究環節中的地理問題設計:

1. 水循環的意義有哪些?

2. 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環節會產生哪些影響?哪些影響是有利的,哪些影響是有弊的?

二、地理教師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盲點”分析

前面列舉的問題設計案例是我們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經常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是日常教學中的習慣性問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許并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妥當。但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總覺得這樣的問題缺少點什么。

1、呈現方式單一,缺乏有效性。很多地理教師一提到讓學生帶問題自學,就是出一些填空式的問題,讓學生看書后填寫。這些問題有優點:可以讓學生熟悉教材,把握主要知識。但是如果讓學生通過教材或資料自學后,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資料內容或回答一些現實問題,其作用就大很多了。因此在設計教學問題的時候,填空式的自學問題很難說有很大的效果,最多是讓學生熟悉重點知識和熟悉教材。這類問題可用但應該少用。

2、問題內容簡單,缺乏必要性。從案例問題中教師自學問題設計中我們可以看出,很多問題的答案基本是教材上現有知識,直接可以得出結果。是否需要以這樣的方式來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即便是學生按照教材把內容找出來了,也不一定代表學生把這些知識牢記在內心或是消化了這類知識。

3、問題呈現模式直接,缺乏思維性和探究性。很多教師在教學中的問題使用和設計都很多,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出的問題也很多,但是如案例一樣,很多的問題都是知識性問題和概念性問題,思維性弱或是幾乎不需要思考,更不具有探究性沒有給學生思考的角度和深度,沒有一個思考的縱深空間。

4、問題設計缺乏層次性和梯度性。在案例問題中,不管是自學問題設計還是探究性問題設計,學生要么找不到問題的回答起點,無法回答問題;要么直接就得出答案,不需要思考;特別是一些探究性的問題,缺乏探究的層次。也缺乏可操作的空間。問題的設計應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小到大,層層推進,步步深入。

5、問題設計缺乏學本性。這是一個普遍的但又是大多數人都容易犯的一個問題。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很少考慮到學生的層面。更多的就是教學便利和教師的習慣,以及涉及到的知識本身,更多的教師沒有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沒有想到學生會怎么思考這個問題。

除了以上問題外,我們的問題設計還容易犯:設問不藝術,缺乏情景性;問題設計缺乏‘主問題’的引領性(所謂主問題,是指能主導整節地理教學課堂的主要的問題,也就是在整體課堂教學中能起主導和支撐作用,也是圍繞本節地理教學的主要和重點知識設計的問題,并能從整體參與性上引發思考、討論、理解、創造等的問題。)等問題。

三、怎樣使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科學化、合理化

首先,問題應具有針對性,也就是解決對誰提問、針對什么內容提問題。課堂教學的提問對象只有一個,那就是學生,因此我們在設計問題的時候,應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設計問題。在提問前就應該對問題進行設計:如何問才利于學生思考?如何問學生才理解問題的含義等等,這些都該從學生的角度思考,而不是隨意把問題拋給學生。

其次,問題有明確的指向性,也就是解決怎么答。問題提出后,學生一定要看懂題知道需要回答什么,需要那些知識來回答,怎么組織答案。但是我們的很多問題,學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不知道問題需要怎么回答。

第三,問題要有梯度,起點低,拓展深,也就是解決怎么想。一個問題提出后,能不能回答,怎么回答,這與問題本身有很大的關系。我們希望,一個問題提出后,學生經過思考,有話說,可以說,能夠說。這就要求教師提出的問題一定要起點低,能讓學生有話說,可以說,能根據話題延伸思考內容。如何才能做到起點低?個人認為,創設問題情景,特別是從學生身邊生活和熟悉的情景入手。只要是學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學生就有回答的話題。

第四,問題的思維有一定的深度,也就是具有探究性。課堂教學提問的目的是要引領學生的思考,攪動學生的思維,是需要學生根據問題去探究。如果我們的問題很淺或是問題就是純知識性的問題,顯得很隨意,缺少探究性和思維度,那問題的有效性就缺失。如:讀洋流分布圖,思考洋流的分布規律,認識洋流的性質和流向。這樣的問題很難說有思維的空間,能真正攪動學生的思維。

第五,問題設計有一定的情景性,也就是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參與。一個問題能不能激發學生產生興趣,能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衡量問題的重要指標。問題設計需要有一定的情景性,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參與思考的激情。當然,設計問題不一定總要用興趣取勝。但提出的問題如果具有能激發學生極大興趣的內涵,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設計的問題應具有主導性,也就是設計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應起主問題的作用。在地理課堂教學中,不可能一節課只提出一個問題,但又不能問題泛濫,問題要能體現出教學的主題內容,使我們的教學圍繞這一主體內容去交流學習。

參考文獻:

[1] 周建杰.關于地理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34):7-8

相關期刊更多

石油鉆探技術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

針刺研究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臨床輸血與檢驗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安徽省衛生健康委員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山县| 平邑县| 阳东县| 望奎县| 阳山县| 开江县| 卓资县| 枣阳市| 灌阳县| 台江县| 香河县| 柳林县| 上虞市| 漯河市| 上蔡县| 鹤峰县| 保康县| 嫩江县| 绥中县| 公主岭市| 龙山县| 繁昌县| 绥芬河市| 疏附县| 台中市| 呈贡县| 江陵县| 泊头市| 吐鲁番市| 巴中市| 长岭县| 都安| 巴青县| 莒南县| 定州市| 江达县| 淮安市| 民丰县| 醴陵市| 延边| 新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