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F30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92012101-0016-05
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下的小農戶經營的優越性不再明顯。集中農業生產要素(尤其是土地)進行適度規模經營是適應國際大市場的有效途徑,于是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應運而生,但傳統的土地流轉方式并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此時一種新型的土地流轉模式――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便得到了應用和發展。作為農民集體行動的產物,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的有效載體,它為土地流轉提供了平臺。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意味著農民成為股東,擁有合作社經營成果的剩余索取權。這不僅適應現階段讓更多的農民擁有財產性收入的要求,而且有利于農民增收。
目前學界對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研究僅限于法律層面,對于加入農地股份合作制影響因素有少數人曾進行了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是發展專業合作社、進行土地入股的第一行為主體和最終實施主體。因此,了解農民的主觀意愿對于揭示制約這種發展形式的因素及制定政策支持措施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樣本描述及變量說明
(一)樣本描述
樣本數據是2010年8-11月對陜西省農戶進行一對一隨機訪談獲得,共發放調查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90份,有效率95%。調查對象主要是陜西省各市縣的農民,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和代表性其中愿意以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有118人,不愿意的有72人。
(二)變量說明與預期
共選擇了15個變量:1個因變量反映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意愿;14個自變量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影響這一出資方式的因素。表1為自變量的定義及假設預期方向。
1.農戶個體特征預期分析。如表1所示,性別作為農戶特征變量對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預期影響不能確定。在農村,男性農民作為家庭主力,承擔著主要的家庭勞動責任,可是在當今形勢下,男性農民可能會外出打工,沒法顧及土地經營;再者,男性農民的視野比較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強,從而可能更愿意土地入股合作社。但是女性作為農業生產者由于受自身條件和勞動強度的影響,也較愿意土地入股。從行為理論上分析,年齡這個因素的預期方向也不能確定。現在的農二代大部分從小就在學校接受教育,踏入社會后多半都是外出打工或干其他事情,一方面沒有進行農業生產的技能和經驗;另一方面,他們也不愿意種地,所以青年的入股意愿可能會比較強。老年人一般文化程度較低,思想老化而且他們對土地的珍視比青年人更強烈,所以其可能不愿以土地入股。但是,當年齡大到一定程度時,由于自身體力和精力的限制,他們也可能更愿意以土地入股。一般來說,干部在農村的各個方面都屬于比較優秀的人,而且是國家方針政策的執行者,所以其入股意愿較高。文化程度預期與入股意愿正向關系,文化程度越高的農民通過其他途徑增收的可能性大,故用土地人股的概率也大。勞動技能的預期與入股意愿反向,這是因為有勞動技能的農民其對土地的經營管理比較好,屬于農業生產中的“老把式”,所以其可能更愿意自己種地。
2.農戶經營特征預期分析。勞動力占比預期與入股意愿反向,因為勞動力占比越高,說明家庭勞動力越豐富,則農戶更愿意自己種地。土地規模預期與入股意愿正向,一方面,土地規模越大,農戶自身進行規模化經營的勞動力不足;另一方面,土地規模大的農戶一般就是所謂的農業大戶,他們用自己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出資合作社,擁有的股份會比較大,從而在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方面有決策權和管理權。兼業程度這個指標預期與入股意愿成正向,兼業程度越高說明非農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越大,通過土地獲得的農業收入越少,那么農民可能更愿意將土地入股合作社。勞動天數預期與入股意愿成反向,勞動天數越多,說明一年當中花費在農業生產方面的時間比較多,人股的意愿就不強烈。
3.社會保障預期。對于農民,土地充當著很重要的社會保障功能,很多農民不愿離開土地很大原因就是擔心失去最基本的保障。于是,筆者認為保障制度――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的預期方向與入股意愿成正向。
4.認知特征預期。對合作社的了解程度與入股意愿預期成正方向,因為合作社是國家認可的具有惠農作用的法人組織,其初衷就是為了農民增收,用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人股合作社也是一種新型的土地流轉方式,只有對合作社的運作和利益分配等足夠了解,農民才愿意。是否已經加入合作社說明了農戶入社的狀態,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對合作社運作的了解,成正向。
二、模型選擇
本項研究主要考察的是農民用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人股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意愿,因變量的結果只有兩種可能:愿意和不愿意,是離散的,由于普通的回歸模型因變量的取值范圍在正負無窮大之間,故在本研究小不能適用。二元因變量的Logistic回歸模型適用于本研究,其建立的Logistic回歸模型應為:對(1)式進行變化,將非線性變成線性有:
(2)式中Pi表示第i個農民愿意用土地承包經營權人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概率;Xij表示第j個農民第i個因素對這種出資方式的影響,具體定義和特征值見表1。
三、模型運行結果及分析
(一)模型運行結果
本文運用SPSSl6.0采用Forword Stepwise(wald)方法對樣本進行logistic回歸。經過四步迭代后,達到收斂標準,估計參數。擬合優度卡方為61.435,Sig為0.000,達到了0.05的顯著性水平,關聯強度系數C和S2。分別為0.276和0.376,同時Homer and Lemeshow Test的Sig為0.696未達到0.05的顯著水平,說明擬合優度很好,可以有效解釋和預測因變量的結果,回歸結果見表2。
(二)結果分析
1.農戶個體特征對人股意愿的影響分析。農戶個體特征變量中沒有達到顯著水平的變量,這說明對于土地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而言,農戶自身因素不是影響的主要因素,但從系數來看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性別的系數為負。說明女性較男性更愿意;年齡與愿意的概率成負相關,說明青年人更愿意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這與現實情況相符。因為農二代大部分從小就在學校接受教育,踏入豐十會后多
半都是外出打工或干其他事情,一方面沒有進行農業生產的技能和經驗;另一方面,他們也不愿意種地。文化程度與預期一致,說明文化程度越高的農民通過其他途徑增收的可能性大,故用土地人股的概率也大。勞動技能與預期入股意愿一致,這是因為有勞動技能的農民其對土地的經營管理比較好,屬于農業生產中的“老把式”,所以他們更愿意自己種地。是否為村干部與預期一致,因為村干部是農村里見識多、認識水平高、能力比較強的人,而且是國家方針政策的執行者,所以其入股意愿較高。
2.經營特征對人股意愿的影響分析。經營特征對農民土地入股意愿的影響較大。土地規模達到了5%的顯著水平,其系數為正,與預期方向一致。這是由于一方面,土地規模越大,農戶自身進行規模化經營的勞動力不足;另一方面,土地規模大的農戶用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出資合作社,擁有的股份比較大,從而在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方面有決策權和管理權。勞動天數達到了1%的顯著水平,其系數為一0.005,說明勞動天數每增加或減少1個百分點對農民土地入股意愿具有很小的反向影響,但勞動天數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兼業程度達到了10%的顯著水平,其系數為1.529,與其他變量相比它的變化對入股意愿影響幅度較大,這也符合預期與現實。勞動力占比沒有達到5%的顯著水平,且與預期相反。這說明傳統的認為能勞動的人越多就越要依賴土地的觀念已經不適用。家庭勞動力多,剩余勞動力就會從事非農生產,獲得更多非農收入,于是土地對家庭的收入作用就會降低。收人多就可以運用其他形式的社會保障方式,土地對家庭保障功能就會弱化。
3.社會保障對入股意愿的影響分析。我國在農村實施新型合作醫療以來,廣大農民基本都參加了醫保(本次調查參加比例為94.7%),這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但從本研究可以看出,它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是否參加醫療保險的顯著水平為5%,系數為1.787甚至超過了對合作社的了解程度1.577,這說明醫保對農民人股意愿的影響很大,也說明了社會保障對農民的重要性。養老保險沒有達到5%的顯著水平,且方向與預期相反。本次調查中63個農民有養老保險,127個沒有,而有養老保險的大多都是山區或半山區的農民,這些地方合作社發展緩慢,農民對合作社了解不多,其用土地人股的意愿較弱。
4.認知特征對入股意愿的影響分析。對合作社的認知特征變量都比較顯著,這說明對合作的了解程度和加入狀況都不同程度影響農民的入股意愿。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不同于的一種新型的合作組織,農民對其運作和具體操作情況的了解程度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農民在了解合作社的運作機制、盈利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管理者經營能力等情況下,確定風險最低才愿意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去作價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
四、政策建議
由以上分析可知,對合作社的了解程度、勞動天數、土地規模、醫療保險是影響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人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顯著因素,兼業程度和是否加入合作社也較為顯著。農民進行土地經營權決策時對個體特征考慮較少,經營特征、社會保障和認知特征才是重要決定因素。這反映了農民在對待生存之本的土地問題時很慎重,總是首先考慮切身利益能否得到保障。故提出以下建議:
1.進一步提高農民對專業合作社的了解程度。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宣傳力度,通過新聞媒體進行意識層面的影響,通過典型示范進行實例影響,使農民意識到專業合作社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是為了提高農民的弱勢地位和維護農民的自身利益而自愿結合起來的組織,從而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發展。
一、農業標準化發展的特征
農業標準化代表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方向,其自身特征可以有效規范各經營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對我國現代農業生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國內學者在理論研究中從宏觀角度了解到農業標準化的特征主要集中在市場化、地區性、技術性以及政府推動性這幾個方面。農業標準化的市場化特征表現在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李小潔等(2012)從生產方面對農業標準化的市場化特征進行研究,認為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實質上是由生產的標準化決定的,缺少了標準化也就失去了市場的支撐,標準化生產是市場發展的必然選擇。[2]農業標準化的發展受中國農業區域特征不同的影響,導致農業標準化的發展受到不同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張帆(2014)指出農業生產受自然因素影響比較大,而我國地域的區域性特征比較明顯,標準化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農產品只有在合適的地方采用合適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收益。[3]科學技術的使用貫穿整個農業標準化發展過程,同時保障農產品產前、產中和產后安全性則是農業標準化發展的技術性特征。劉曉利(2012)通過研究了解到農業技術推廣是農業標準化發展的關鍵環節,農戶作為生產主體要以農產品的生產標準、技術標準以及質量安全標準作為生產行為準則,而覆蓋整個產業的農業標準化技術推廣體系更是農業標準化生產的重要保證。[4]政府的主導地位決定了標準化發展的直接性,缺乏自主經營和適應市場的能力,形成了農業標準化發展的政府推動性特征。王翔(2008)指出農業標準化不完全是市場發展中自然產生的,政府的強制性推廣一定程度上是標準化快速發展的成因,“一刀切”的政策執行使許多不具備標準化發展的地方跨越式發展。[5]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標準化發展現狀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業標準化發展的基本平臺。根據農業標準化發展特征,農民專業合作社標準化發展現狀也呈現出以市場化、地區性、技術性以及政府推動性為主的四種發展態勢。以市場化為主的發展態勢注重市場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效益的影響,四川省郫縣錦寧韭黃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戶以合作社為紐帶聯合起來進行標準化生產以應對市場壓力,形成統一的標準,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以先進技術為指導,使韭黃的市場價格不斷提高,農戶收入逐漸增加,很快發展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韭黃生產基地。[6]以地區性為主的發展態勢注重發揮地區特色優勢,四川西峽縣農豐獼猴桃農民專業合作社根據當地資源環境條件,發展獼猴桃名牌產品,市場占有率和社會知名度不斷提高,同時以獼猴桃標準化示范基地為依托將觀光農業作為發展的另一個重點,逐漸形成以觀光標準化生產為主要內容的經營局面。[7]以技術性為主的發展態勢注重規范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標準,陜西眉縣齊峰富硒獼猴桃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取得訂單值前就與社員簽訂標準化生產協議,并定期舉辦標準化方面的培訓,還專門聘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進行實地技術指導,不斷保證技術更新。[8]以政府推動性為主的發展態勢政府占有主導的地位,四川安岳檸檬農民專業合作社根據政府2001年頒布的“關于加快檸檬產業發展的決定”和2004年提出的“關于建設中國檸檬之都的實施意見”,逐漸形成了檸檬標準化生產的產業鏈,農戶生產技能和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規模化和市場化程度比較明顯,并開發了全國檸檬生態旅游基地,產業影響力開始輻射全國范圍。[9]
三、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標準化發展的路徑
(一)建立農業標準化體系,完善農業服務標準
農業標準化生產是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現實需求,穩定的標準化體系建設有助于市場化良好的運行,而完善的農業市場服務更可以進一步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吳棉國(2011)認為農業標準化的建設應該以標準體系發展為前提,而標準化體系發展應該重視農業生產技術的規范性和科學性,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切入點,在發展中形成農業標準化和產業化生產體系。[10]李小潔等(2012)從完善農業服務標準出發,認為應該加快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標準,以市場為導向,鼓勵建立服務性合作社并推動農業標準化建設和農民專業合作的互助合作。[2]
(二)加大宣傳力度,完善品牌化發展
在農業標準化生產過程中,解決區域性發展差異和農戶標準化意識的缺失是現階段標準化推廣的主要工作,同時要發展地區農產品品牌化來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范小菲(2011)認為農業標準化作為一個新的發展形式,必須保證基層標準化內容的充分宣傳,搞好對管理人員的規范化培訓,并加強對合作社內部人員的廣泛宣傳。[6]喬德華(2012)認為樹立品牌意識,發展品牌化經營將是農產品在市場化發展中新的競爭優勢,通過不斷加強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認證工作,鼓勵倡導實施品牌發展戰略,以龍頭企業和示范生產合作社生產出消費市場信任、競爭力強的農產品。[11]
(三)提高技術水平,完善監測能力建設
農業標準化有助于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同樣農業技術的推廣利用在農業標準化發展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錢永忠(2013)指出充足的生產經驗和較高的文化水平作為高技術水平的優勢,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實現經濟效益。[12]范小菲(2011)從科技支撐體系出發,認為完善的科技體系有助于標準化生產過程的進一步提高,還要積極與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從而促進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6]郝陽陽等(2014)了解到農業標準監測體系建設也是推行農業標準化戰略、促進合作社標準化發展的保障措施。[13]
(四)增強政府主導作用,完善資金政策扶持
一是完善內部運作機制。通過健全符合農民專業合作社要求的內部管理制度,包括管理決策制度、財務管理制度、獎勵制度等,保障其操作運行的規范化。二是引導多主體、多形式創辦合作社,建立具有特色的專業合作社和產業化組織模式,開展農產品種植、養殖及其生產、加工、銷售等系列化經營,實現農民專業合作社所有鄉鎮全覆蓋。三是增強合作社自我提升能力。在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增加自身積累上下功夫,用足用活有關扶持政策,合法規范地啟用民間資金。通過擴大基地逐步擴大規模,增加規模效益,拓寬服務收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四是促進合作,建立互助發展渠道。鼓勵現有專業合作社之間的聯合或合作,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整合。充分發揮優勢合作社在組織管理、技術培訓、市場開拓方面的作用。通過積極引導合作社與企業等其他經濟組織、合作社與合作社的結對活動,尋求資金援助渠道,拓寬資金來源,增強發展動力,為其進一步發展壯大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二、切實提高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認識
不斷加強對社員的法律法規、科學技術、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訓,有效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使社員做到遵紀守法、誠實守信,更好地促進合作組織健康發展。一是鼓勵合作社人員主動學習,主動向專家咨詢,提高社員專業生產技術水平。二是培養一批合作社經營管理人才和優秀的財會人員,提高合作社管理能力。三是加強道德教育,在進行各種知識、技術培訓的同時,注重思想道德教育,提高社員的道德素質,培養優秀的合作社帶頭人,促進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
三、認真落實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在加大財政專項資金扶持力度的同時,積極探索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龍頭企業、農村能人大戶投資或入股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增強發展能力。二是切實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各相關部門要切實落實好《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的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大力支持合作社發展,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向更高層次健康地發展。
四、盡快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難問題
針對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抵押、擔保難的問題,地方政府一方面應設立專項擔保基金,為專業合作社貸款提供擔保;另一方面應鼓勵縣域有實力的企業為發展前景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貸款擔保。同時,金融部門也要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實際,積極探索和開發創新適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貸款產品。此外,還要加快農村信用工程建設,在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信用評級的基礎上,實行授權授信制度,從根本上解決其貸款難問題。
五、推進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與專業合作社之間的合作關系
建立村鎮銀行及資金互助社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資本聯系,增強其各自的合作基礎和社區性特征,強化其對農民的資金投放和市場定位方面的效應。推動行、社生產合作和產業發展,并以農戶的持續增收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哈爾濱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現代農業體系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3-0086-02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由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組織、中介、載體、服務四大功能和不改變成員財產所有權關系、進退自由、專業性強、民辦民營民受益、合作區域可突破區域界限五大主要特征。因此,探索農民合作組織的有效實現形式,促進農民合作組織的健康良性發展,對加速哈爾濱市現代農業發展進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哈爾濱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現狀
哈爾濱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市委、市政府的扶持引導下發展迅速,不僅直接帶動了農業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而且對構建新型農業生產關系,促進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2011年,我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3288個,是2007年(158個)的20.8倍,帶動農戶15.8萬戶,是2007年(0.7萬戶)的22.6倍。哈爾濱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呈現以下主要特征。
(一)服務領域越來越廣泛
完善的社會化服務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幾年來,我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從單純的服務于農業生產環節,逐步向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擴展,涌現出一大批水稻、玉米、馬鈴薯、肉牛、奶牛、漿果、蔬菜、農機等專業合作社,有力地促進了農業規模化發展和資源的整合,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民增收。2011年,在全市3288個專業合作社中,種植業合作社1965個,占總數的59.8%;養殖業合作社848個,占總數的25.8%;農機專業合作社312個,占9.5%;農副產品加工、經銷及其他各類合作社163個,占4.9%。合作社開展代播50.2萬畝、代收99.7萬畝,代整地111.8萬畝。
(二)組織帶動作用越來越強
合作發展的優勢在于把一家一戶分散的農業生產集聚起來,形成集團優勢;把有限的資源整合起來,使資源效益最大化;同時促進農業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2011年,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村土地流轉面積72萬畝,占全市農村土地規模經濟面積的20.5%;合作社實現經營總收入6.8億元,促進農民人均增收1 434.6元;建立農業生產示范基地百余個,推廣示范水稻智能育苗、玉米膜下滴灌、測土配方施肥、棚室增溫采光等技術210萬畝次,促進了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
(三)組織形式更加多樣
幾年來,我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由過去單純的村集體創辦向農村能人創辦、城市資本下鄉領辦、龍頭企業帶動創辦等多種形式發展。主要模式有四種:
1.村委會創辦型。由村委會或村干部帶領農民創辦,特點是具有資源優勢和群眾基礎優勢,為合作社的主要類型。如雙城杏山鄉順利村的順利有機農作物合作社、呼蘭區許堡鄉蒲井村的蒲井農作物合作社等。
2.能人創辦型。由農村經濟人、返鄉農民工等組織創辦的合作社,特點是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術和群眾優勢。如香坊區幸福鎮農民韓文臣創辦的北北食用菌生產合作社、巴彥縣巴彥鎮農民王立彬創辦的立彬馬鈴薯專業合作社等。
3.城市資本下鄉領辦型。由城市科技人員、工商業戶、產業工人到農村帶領農民創辦,特點是具有科技、市場信息和資金優勢。如五常民樂鄉水稻專業合作社,是由哈市某大學講師于松柏帶領村民創辦;賓縣新躍農民合作社,是由職業黨校教師陳海龍帶頭創辦的,以種植黑加侖、黑樹莓等漿果為主。
4.龍頭企業帶動創辦型。由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創辦,特點是具有資金、技術、加工、銷售優勢,產業鏈長,產品附加值高。如五常美裕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是依托中糧美裕集團有限公司組建;尚志市螞蜒太和奶牛專業合作社是依托尚志市蒙牛乳業集團組建。
(四)品牌意識逐漸增強
品牌是農產品進入市場的通行證,質量是創建品牌的根本,標準化生產是保證農產品質量的基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立,通過規模發展,促進了農業規范化、標準化生產,提升了農產品質量,創立了自主發展品牌,逐漸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產業發展格局。目前,我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獲得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認證58個,注冊商標品牌186個。如南崗紅星合作社的“紅星特菜”品牌、呼蘭大用合作社的“禾下土”品牌、五常豐粟合作社的“君丹”品牌、阿城金京合作社的“鴨稻米”品牌、雙城順利合作社的“雙城堡”品牌等等。
二、哈爾濱市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哈爾濱市農民專業合作社雖然取得了較快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具體表現在:
(一)規模較小,實力不強
我市絕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經營規模小、帶動能力弱、產業層次低。2011年末,我市僅有5名成員建社最低標準的合作社為1709個,占總數的52%;能夠開展生產、加工、銷售綜合性經營服務的合作社僅有62個,占總數的1.9%。全市多數合作社缺乏經營實體,服務功能單一,經營帶動能力仍然較弱。
(二)內部運作不規范
許多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意識淡薄,理事會、監事會形同虛設,重大事項不經社員大會討論決定;財務管理、資金積累、風險保障、盈余返還分配等機制仍不健全;合作社與成員之間利益聯結松散,合作社《章程》流于形式等問題普遍存在。
(三)政策扶持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監管
幾年來,各級政府雖然在財政資金、專業項目、經營稅收等方面給予了合作社極大的扶持,但合作社的整體發展仍顯得投入不足。在合作社運行的監管上,《合作社法》賦予了合作社獨立的市場主體地位,規定了合作社“由執行監事或者監事會負責本社的內部審計,也可委托審計機構進行審計”,這種“內審”機制更多依靠的是經營者自身的自律性、廉潔性和公正性,因而極容易產生監管不力、違規操作的局面。
(四)合作社缺乏有實踐經驗的“帶頭人”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營管理者主要由其內部的農民來擔任,他們在科技、管理、經營等方面的能力不高,應對市場經濟的意識不強、信息不暢,對現代農業技術、生物技術、化工技術等缺乏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從而導致產品競爭能力不強,經營規模難以做大,帶領社員開拓市場的信心不斷減弱,而對政府及政府部門的依賴不斷增強。
(五)資金問題比較普遍
由于合作社的資金來源主要是社員的入股資金、經營盈余提取的公積金、政府財政直接補助和社會捐贈,加上合作社對社員服務的非營利性和發展起步階段的現實,合作社普遍面臨著資金緊張的困難局面。同時,由于農業投資項目周期長、風險高,以及合作社資金實力弱、缺少有效抵押物,因而難以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
三、推進哈爾濱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合作,提高專業合作社的組織載體作用
加強合作,一是要鼓勵村集體、農村經濟人等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發展專業生產基地、專業園區,將更多的農民組織起來,形成產業規模共同闖市場;二是鼓勵龍頭企業、社會資本下鄉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揮其技術先進、裝備先進和信息渠道較寬的優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帶領農民致富;三是強化合作社與農戶、龍頭企業之間的利益聯結關系和風險共擔責任關系,形成合作發展、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良性互動的長效發展機制,真正走出一條合作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道路。
(二)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提高合作社的競爭能力
發展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不但要注重數量的增加,更要注重規模發展和產業水平“質”的提高。一是鼓勵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裝備入股、資源入股等形式,吸納更多的農戶加入到合作組織中來,形成土地集中、產業集中、資本集中的規模化發展優勢;二是鼓勵專業相同、產業相近的小型合作社,通過兼并、重組等形式建立規模更大的合作團隊,發揮集團優勢參與市場競爭;三是拓展服務范圍,合作社的服務領域不但要在種植、養殖領域形成規模優勢,在農產品的加工、儲運、經銷等領域更要向外擴展,尤其是農產品的經銷服務,要打破地域,向國內市場、國際市場擴展,提高合作社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使我市特色、優質的農業資源融入國際競爭的大環境中,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態勢。
(三)政策引導,規范運作,建立合作發展的良性機制
針對我市合作社初級階段的發展現狀,政府部門要以“強化引導、適度監管、自我完善”為原則,促進合作社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一是對符合全市產業發展方向的合作社,給予設備購置補貼、交易稅收減免、貸款貼息等政策扶持。二是適度監管,督促合作社規范發展。我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雖然規定了任何部門、組織不得干預合作社的生產經營活動,但對合作社政務、財務不向社員公開且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以及政府給予合作社的直補資金、項目資金等運行情況,有關部門應給予必要的監管。三是完善法律法規,《合作社法》對合作社的融資安排、風險保障、體系建設、跨國經營、稅收政策、行業監管等未予明確,應在今后的工作中進行補充和完善。
(四)加強培訓,培育合作發展的“帶頭人”
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的關鍵是要具備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的帶頭人。一是通過與企業對接、與科研單位對接等方式,加大對農業生產經營者、管理者和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經營理念、管理能力和對現代農業科技的掌控能力;二是對懂經營、會管理的鄉村干部、農村經濟人、返鄉農民工、小型合作社帶頭人等,通過提供裝備補貼、信貸支持等措施,鼓勵他們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三是鼓勵大專院校專業教師、大型企業技術人員、城市下崗職工、個體工商業戶等,利用他們的技術和信息優勢,到農村創辦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從而形成全民參與、共謀發展、合作共贏的農業合作發展的良好氛圍。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分布特征;帶動能力;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F31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16-3648-04
Discussing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Driving Ability of Farmer Cooperatives in Henan
LIU Ting
(Business School,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471022, Henan,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peasant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becomed the focus of attention from different social sectors, which was an important force to propel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Henan province was the Chinese typical agricultural province, whose value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were at the national forefront in successive years. Developing farmer cooperatives of Henan had the special industry advantage. Based on analyzing the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developing space of peasant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the industry distribution and the impetus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mpetitiveness, the advice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farmer cooperatives in Henan province was put forward. This possesse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Henan province to solve the issues of villagers, countryside and agriculture.
Key words: peasant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distributional characteristics; driving capacity; Henan province
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能給農民帶來利益,國內外學術界已有充分討論,一般認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將有利于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實現農戶小生產和大市場的對接,有利于保護農民的權益等[1]。近年來,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得到迅速發展,服務領域不斷拓展,覆蓋的區域在逐步擴大[2]。河南省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省、第一糧食大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連年位于全國前列,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有著獨特的產業優勢。由于河南省各地經濟發展水平、農業產業結構、自然資源稟賦、社會文化形態等有著很大差異,加之各地政府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認識、重視程度不同,所以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別。
1 河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空間分布
1.1 合作社的規模與空間分布
據河南省農業部門關于省內16個市的2 95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抽樣調研資料顯示,合作社平均成員數251個,每個合作社平均帶動農戶975家,全省合作社成員覆蓋率為4%,帶動農戶覆蓋率達到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