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層辦公建筑設計要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城市建筑中,高層辦公建筑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彰顯了市場經濟的活力。由于高層辦公建筑上下班高峰期,具有人流量大、電梯承重大的特點,合理規劃辦公室與電梯設計,對于更好為上班族服務具有重要意義。在本文中,筆者首先分析了高層辦公建筑辦公特點,然后從辦公室與電梯設計量方面做了探討。
一、高層辦公建筑辦公方式
目前,高層辦公建筑中辦公方式可分為3種類型,即小間辦公、統間辦公與開放式辦公。
根據職員層次不同,將職員安排在不同的小間內辦公,通常高層次管理人員獨占一間,而普通職員同用一間。這種辦公方式得的優點在于,互不干擾,缺點是聯系不方便,主要適用于走廊式辦公建筑。
將普通職員都安排在一個較大的統間內,高級職員位于由四周統間圍成的小間內辦公,這種辦公方式成為統間辦公。此種辦公方式的優點在于管理人員與四周職員的聯系方便,但統間內的采光、通風較差。
而開放式辦公室根據職員間需密切聯系而采取的一種辦公方式,普通職員、高級職員均在一個較大的空間內辦公,根據流水線安排工作位置,比如政務辦公大廳、人壽辦公大廳,大都采用此種辦公方式。
二、大空間辦公室的規劃設計
與小空間辦公室相比,大空間辦公室可提高建筑空間利用率,由于通常適用于開放式辦公,所以可省去隔墻,加上辦公區域內工作設施布置緊湊,可提高建筑利用率,空間布局也具有靈活性與適應性。為了提高空間利用率,國外的常規做法是將空間劃分為網格,在網格中設置燈光、插頭與空調等,以滿足辦公需要[1]。同時,在管理體系發生變動時,也可快速調整空間布局。
大空間辦公室還可提高工作效率,由于空間內集中了單位的工作人員,聯系密切、相互之間距離短,所以節省了辦公時間,可提高辦公的整體效率。同時,大空間辦公室也有助于消防與采光,由于無隔墻,可充分利用天然光;易發現火災危險源,及時控制,避免造成火災安全事故。
(一)辦公室的空間設計
大空間辦公室的設計,在確定空間尺寸時,應考慮聲學條件,工作人員之間聯系距離、空氣容積與自然采光等因素。綜合多方面因素,大空間辦公室面積以400O~1000O為宜,兩個平行墻面距離應≥20m,且辦公室凈高應≥3.0m。其中,高度控制主要是為了保證空間內人員的呼吸、天然光采集等。
在空間設計上進行上述布置,有兩個方面的效果:第一,工作人員可看到辦公室外的風景,通過觀察室外的白云、藍天等,緩解工作緊張的情緒,放松神經,而不感到沉悶和厭煩。同時,在工作事業內,無法遮擋干擾,加上空間色調柔和,可提升工作人員工作的舒適度;第二,與其他工作人員的聯系緊密,可縮短相互聯系時間,提高工作效率。但是這種空間設計也有其缺點,主要是空間內的聲音干擾比較大[2]。由于為集體辦公,人員眾多,可能產生各種聲音干擾,每個噪音均可影響工作人員。為了將噪音干擾降到最低,在設計中,應盡量使用吸聲材料,確保辦公室頂棚、墻面與地面等,均可有效吸收聲音,避免噪聲的反射與蔓延。
(二)溫度與燈光設計
辦公室適宜溫度為21℃,可將辦公室溫度控制在20℃~26℃之間,為工作人員創設舒適的工作環境。而在燈光方面,應盡量采用人工控制開關,如室內空間高度超過3m,則應選用懸掛光源;如室內空間高度
另外,為了避免太陽光透過玻璃窗照射,導致室內溫度過高,應設置遮陽設施,比如可采用鏡面玻璃,避免陽光照射。但由于辦公方式與經濟方面的原因,國內高層辦公建筑中還很少使用鏡面玻璃,有條件的地區可選擇性使用。
三、高層辦公建筑電梯的規劃設計
作為高層辦公建筑垂直上下設施的電梯,應設置在辦公建筑入口進深不遠處,易被進入建筑的人發現。而對于建筑所需的電梯數量,可經計算得到,綜合人流量、層數與電梯等候時間等因素來確定。一般而言,為了減少等候時間,降低工程造價、提高電梯運行效率,電梯應組成集中裝置,同時避開人流進行設置;電梯前應有足夠的面積,可容納等候乘客,且等候電梯的人員與建筑主要通道的人流不產生沖突[3]。
對于高層辦公樓電梯數量、寬度與相互之間的距離等,應符合安全疏散的要求。在電梯數量的計算方法上,根據相關規范,目前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是估算法。根據電梯廠家提供的電梯參數以及相關規范,估算客梯數量。《辦公建筑設計規范》中規定,辦公建筑面積5000O應設置一部電梯。但是也需要根據建筑規模、電梯選用表等合理確定電梯數量[4]。
二是參照法。在確定客梯數量時可參照其他已建成建筑的電梯使用情況,從建筑類型、規模等方面進行比較厚,估算電梯數量。
三是計算法。根據建筑設計參數計算出需配置電梯數量。為了準確計算出電梯數量,應收集以下三個方面的信息,即各個樓層辦公人員的數量、各個樓層的標高與層高與各個預設電梯的承重荷載、速度與加速度。收集上述數據后,便可按照計算公式計算出所需電梯數量。
四是模擬法。利用計算機軟件,模擬高層辦公建筑樓內電梯運行情況,根據模擬結果來決定電梯配置方式。
高層辦公建筑的發展,與電梯技術的支持之間有著密切聯系,可推動高層建筑的發展。為了提高電梯的運輸能力,高層辦公建筑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是速度方面的要求,在同等時間內,增加電梯的往返次數,縮短乘客等候時間,且降低乘客的不適感;二是容量方面的要求,應增加電梯內的空間,一次承載更多乘客,同樣是為了縮短乘客的等候時間,提高運行效率,但是安全性上也應有保障,避免出現電梯失控下落等安全事件;三是節能問題。節能是高層辦公建筑電梯應用的重要內容,電梯總用電量為建筑的17%~25%,節能空間比較大,提高電梯技術,節省電量成為電梯技術發展中需要突破的難題之一。
結語:
隨著建筑技術水平的提高,各種高層辦公建筑數量越來越多,對于高層辦公建筑來說,辦公室與電梯規劃設計屬重要內容。在本文中,筆者根據自身經驗,首先指出了辦公建筑中的三種辦公方式,然后從辦公室空間設計、溫度與光線設計,以及電梯規劃設計方面進行了分析,為高層辦公建筑設計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馮琪.高層辦公樓電梯系統設計淺析[J].城市建筑,2010,08:35-37.
[2]呂嶸,劉啟泓.高層辦公建筑內部空間優化設計的探討[J].基建管理優化,2010,04:11-16.
關鍵詞:高層辦公建筑;電氣設計;原則
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及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人們對生活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城市的擴建和改建也在這一時期促進了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建筑工程電氣系統作為建筑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建筑工程中是否安全用電以及建筑設計功能的實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下文針對高層辦公建筑電氣設計進行研究。
一、高層辦公建筑電氣設計原則分析
我國節約型社會構建中,針對電氣設計對建筑工程質量、建筑工程使用的影響,建筑電氣節能設計成為了現代建筑電氣設計工作的首要任務。因此在設計中應當遵循以下原則:1)安全性。在高層建筑電氣設計的過程中,安全是首要宗旨,一定要對進行施工工地額工作人員和設備的安全做到放心使用,提供一個保障的空間。2)經濟性。電氣設備的初期投資與運行費用達到經濟合理屬于建筑電氣設計的經濟性,在滿足經濟效益的情況下必須從節能的角度出發,切記不能因為節省而影響經費的正常使用。3)便利性。在力求可靠供電和確保使用符合的等級情況下滿足在各種運行方式下提高供電的連續性,使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得到盡可能大的發揮,滿足上下、左右的運輸通道暢通無阻,舒適性空調的溫度及新風量,也就是舒適衛生。
二、供電系統設計
由于該建筑屬于一類高層建筑,因此其消防水泵、消防電梯、防排煙設施、消防用電和應急照明都需要按照一級負荷要求供電,電纜放射式供電。該建筑的供電方案為:從不同區域的變電站引出兩路10kV 電源,要求一個電源發生故障時,另一個電源不應同時受到損壞。當建筑物中有一級負荷別重要負荷時,直接影響其運行的空調用電應為一級負荷。即讓兩路電源同時運轉,這樣即使其中一路電源發生故障,大樓的供電仍可以由另一路提供保障。其既能保障供電要求,又方便檢修。同時,由于分析電氣故障大多不是聚集在一個范圍內,多處故障時一級供電負荷難以保障,或一級負荷別重要的設備,對此,該工程增設柴油發電機設備作為第三方備用電源。
二、配電系統設計
該建筑采用TN-S系統,220/380 V電源。通過實際負荷計算發現,空調的能耗較大,幾乎達到了建筑總用電負荷的1/2,對此,為保證不會影響建筑物總用電的經濟性,該工程設計采用兩臺以上的變壓器為其供電,對于空調負荷較大時,可采用單獨變壓器供將兩個供電系統用分段母線聯系,以在不使用空調的時候將其關閉,作為備用變壓器,從而達到節能的效果。
1.照明與動力
該工程的配電系統主要有低壓主開關柜、配電箱、分支電路、垂直干線和配電變壓器。變壓器低壓側出線經過低壓主開關柜中的母線和垂直干線連接,地上樓層的照明設備供電負荷選用封閉式母線槽或預分支電纜做為主干線,并在每一層都設置母線插接箱,由此引至各樓層的總配電箱,再由總配電箱引至每個辦公室的末端配電箱。
2.空調機組
采用封閉式母線槽,將變電所低壓的一處電源引至地下室機房控制中心進行配電,像主機和冷凍水泵一類的外部設備都要用獨立回路供電,也就是所謂的“放射式供電”,以保證供電的穩定性。樓層中的空調機組采用樹干式配電方式,使用電纜引入電纜分接盒,再接入各個樓層中的空調配電箱中。空調機組常采用手動控制和自動控制。前者不需要在制冷劑和外部設備之間設置電氣連鎖關系,設備獨立運行。后者在控制過程中,各部分設備間會存在連鎖關系,機組會按照冷卻塔風機冷卻水泵冷凍水泵主機的順序開啟,而停機順序正好是反順序。空調系統需要設置二次控制回路,要具備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并且兩者之間存在連鎖關系,如果出現火情,值班室能輕松斷開空調總電源并發出報警信號。
3.消防設備
消防用電設備應采用專用的供電回路,當建筑物內的生產、生活用電被切斷時,應仍能保證消防用電。備用消防電源的供電時間和容量,應滿足該建筑火災延續時間內各消防用電設備的要求。
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防煙和排煙風機房的消防用電設備及消防電梯等設備的供電,應在其配電線路的最末一級配電箱處設置自動切換裝置。
三、照明系統設計
該建筑設有一般照明和應急照明,由于動力設備用電會對其產生影響,所以兩種設備的用電線路要分開布置。辦公室的照明設計秉持著“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相結合”的原則,盡可能地使用天然采光,以節約能源。按照相關規定,辦公室照度的均勻度最低要在0.3之上,在出入口、電梯間、地下室等公共區域設置應急照明和指示燈,在正時和應急中都要保持運行狀態,為防止事故中正常的照明電源發生中斷,這些應急設備都應自帶蓄電池,且應急供電的時間需滿足《建筑設計防火規范》10.1.5條規定,地下室、電梯間、會議室、主機房等重要場所的應急照明用電分別占工作照明的比例最小為25%。
四、高層辦公建筑電氣設計的日常安全工作
1)防雷與接地。電氣設計中安全問題尤為重要,在普通樓頂都會設計避雷針以避免雷電的破壞。 建筑電氣設計最重要的條件之一是防雷和安全,設計中采用建筑物金屬構件作為接地設施。采用Φ10熱鍍鋅圓鋼設接閃帶,利用所有柱內兩根大于Φ16的主鋼筋做避雷引下線,避雷引下線均利用結構柱內主筋,接地極利用基礎內鋼筋 ,要求建筑物外圈柱內鋼筋上與接閃帶焊接,下與基礎內鋼筋焊接成電氣通路,基礎與基礎之間利用基礎鋼筋或Φ16鍍鋅圓鋼焊接成電氣閉合回路。為了避免雷擊事故的發生,自樓層30m開始,每隔三層就要設置一處均壓環。在建筑物內部設置等電位聯結,總等電位聯結端子箱放置在了地下室,并且還要將總水管、空調立管等進出建筑物的金屬體和金屬構件與其連接一起,以保障人和設備的安全。
2)消防滅火也是必不可少的,警報器的位置擺放,火災探測器的安全位置擺放以及自動滅火器的擺放。在高層建筑中用電量大、消耗能源多,安全問題很重要,消防滅火這一系統也是電氣設計的重要部分。
3)高層建筑離不開電梯,電梯的設計方面主要分五種:有普通電梯、觀光電梯、消防電梯、自動扶梯以及運貨電梯。在高層建筑物中消防電梯尤為重要,消防電梯應分別設置在不同的防火分區內,且每個防火分區不應少于1臺。整個建筑需要的電梯類型,需要設計人員與開發商及建筑總設計人員進行協商,并采取電梯群控節能控制措施做好相應的電梯系統工作。
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使得高層建筑如雨后春筍般的建立起來。高層建筑作為新時代建筑的寵兒也逐漸人們所接受。高層建筑建筑電氣設計不同于以往的多層建筑電氣設計,有其特殊的要點存在。而高層建筑電氣設計又是關乎民生的頭等大事。因此,我們必須要認真對待高層建筑的電氣設計工作。未來,如何進一步推動高層建筑電氣設計發展,使其更好的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增磚添瓦是今后我們所要面對的一大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張艾華.談談高層建筑電氣設計的主要內容及有關問題[J].特鋼技術,2006.
[2]要宇.高層辦公建筑設計探析[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04.
[3]謝鴻智.現代高層建筑電氣設計問題的幾點思考[J].民營科技,2011.
關鍵詞:高層辦公建筑;高、低壓供配電系統;中圖分類號:TU208
文獻標識碼: A
一、高層辦公建筑供配電系統的設計原則
關鍵詞:消防;人防;細節設計;安全
一.消防、人防設計綜述
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范的要求。消防設計要體現工程的先進性、科學性、安全性。文中通過單建掘開式人防工程消防設計的具體實例,概述了地下人防工程的設計要點,其設計安全適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可供廣大設計者參考。
人防規劃:在中國,指城市總體規劃的一個組成部分,內容包括:必不可少的地下設施及其防空通道及安全出入口等的布置,與地面以上建筑物及地下管道網的協調。這些構筑物平時可用作餐室,尤其是電影院、劇院建筑物的自然冷卻系統的冷風源。
消防規劃:是城市規劃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包括城市的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車通道、消防裝備等內容。城市消防規劃,實際上是城市消防建設計劃,它是一項方針、政策性很強的綜合性技術工作
本次設計涉及的建筑使用類型包括:地下車庫、商場及超市、銀行、飲食行業、休閑娛樂場所、賓館、寫字樓等。
通用設計規范:《民用建筑設計通則》,制圖的標準:《房屋建筑制圖統一標準》。
相關專業規范:《汽車庫建筑設計規范》、《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定》、《辦公建筑設計規范》、《旅館建筑設計規范》、《商店建筑設計規范》、《飲食建筑設計規范》、《辦公建筑設計規范》。
二.消防、人防設計具體解析
在建筑的消防設計的行業規范:《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95(2005版)》、《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GB50067-97》、《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范 GB50098-98(2001版)》。
(一)判斷建筑分類和耐火等級,從而確定主要構件的燃燒性能和耐火等級;
(二)總平面布局和平面布置;
總平面布局,因為給出的圖紙資料未涉及到周圍建筑,故不必進行防火間距的設計,只需進行消防車道的設計,在一層平面圖上標示出消防車道。已經提供了總平面布置圖的可不進行此項設計。
對于建筑的平面布置,可根據建筑物的各層的使用性質,采用《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95(2005版)》中關于平面布置的一般規定來考慮平面布置。
細節注意:人員密集場所的設計要求;消防控制室的平面布置及設計要求;歌舞娛樂放映場所的設計要求;兒童活動場所的平面布置;
(三)防火、防煙分區和建筑構造。
根據規范要求設計防火、防煙分區。建筑構造包括:防火墻、隔墻、樓板、電梯井、管道井、防火門、防火窗、防火卷簾等等。這些建筑構造都是建筑中必不可少的,其防火要求應符合相關的規定。劃分防火分區的依據:一般應根據規定的防火分區面積,結合建筑的平面形狀、使用功能、便于平時管理、人員交通和疏散要求、層間聯系情況等,綜合確定其分隔的具體部位。
1. 按照規范規定的建筑面積設置;
2. 根據建筑物內部的不同使用功能區域,設置防火分區或防火單元;
3. 根據生產和貯存物品的火災危險性類別,是否散發有毒有害氣體,是否有明火或高溫生產工藝等劃分防火分區;
4. 按照使用滅火劑的種類而加以分隔;
5. 對于設置貴重設備,貯存貴重物品的房間,或者一些特殊功能的房間,也要分隔成防火單元;對于設在建筑內的自動滅火系統的設備室,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h的隔墻,1.5h的樓板和甲級防火門與其他部位隔開。
細節注意:防火分區的面積,根據一類建筑、二類建筑、地下室、裙房確定,特別是大型公共建筑如商業營業廳、展覽廳等的要求。另外要注意上下聯通的走廊、敞開樓梯、自動扶梯、傳送帶等開口部位,應按上下連通層作為一個防火分區,中庭的防火分區的設置
6. 安全疏散和消防電梯疏散出口的設置(包括數量和寬度設計)以及疏散門的設計,疏散走道寬度設計,可根據《高規》中“安全疏散和消防電梯”的一般規定來確定。
6.1 疏散樓梯間和樓梯的設計,針對具體情況設計防煙樓梯間和封閉樓梯間,以及樓梯的寬度,必要的時候設置輔助的疏散設施。
6.2 針對建筑物的情況看是否設置消防電梯。
6.3 設置疏散指示標志。
6.4 平面設計時,建筑中心核的布置,確定了疏散的方向性、多方向疏散的可能性以及疏散路線的明快性等。在中心核內,一般包含了建筑的疏散樓梯間、電梯間、豎向系統的設備空間、衛生間、開水間等公用設施。其中,疏散樓梯間應防止煙氣侵入,確保多方向的疏散,所以應盡可能分散布置。當中心核在平面上偏于一側布置時,最好能在另一側也設置疏散樓梯間;若設置有困難時,至少應設有疏散陽臺、凹廊等疏散設施。
三.總結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空間的認識不端斷加深,建筑物越來越龐大復雜,同時人防要求與防止火災隱患的要求不斷加強,因此在建筑設計中人防、消防要求不斷提高,他是一門技術性、專業性、系統性很強的工作,嚴格按照國家技術規范達到規范優秀的設計方案。
參考文獻:
[1] GD50098-98 人民防控工程設計防獲規范[S]
關鍵詞:高層建筑 高壓供配電系統 電氣設計 分析
中圖分類號:TU208文獻標識碼: A
高層建筑的一大特點在于:所涉及到的機電設備種類眾多,因此用電負荷也相對較大。在這樣一種實際情況下,高壓供配電系統電氣設計質量的保障與提升就顯得至關重要的。本文認為:做好高層建筑高壓供配電系統電氣設計工作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供電電源設計要點分析
高層建筑用電負荷分級需要充分遵循我國現行的《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以及《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中的相關規定與標準來開展。從供電電源的選取角度上來說,若整個高層建筑內部僅具有三級負荷,則在供電電源的選取方面,則可以在充分遵循就近原則的基礎之上,選取110~35/10kV區域變電所的10kV供電回路進行供電。而若高層建筑內部同時具有一級負荷、以及二級負荷,則應當進一步以供電區域變電所的電源路數、以及變壓器臺數實際情況,選取合理的供電電源指標。同時,還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問題在于:若高層建筑內部所對應設置的一級負荷、以及二級負荷水平較低,則可以通過設置自備電源的方式解決供配電系統在供電電源設置方面的問題。若展開高壓供配電系統供電的區域規模相對較大,同時若此情況下,區域變電所10kV出線走廊受到限制影響,則就需要在高層建筑內部單獨設置10kV電壓等級的開閉所/開關站。同時,為了確保整個高層建筑高壓供配電系統運行的安全與可靠,就需要實現開閉所與10kV電壓等級變電站建設的聯體性。
2 供電電壓設計要點分析
對于高層建筑而言,高壓供配電系統的正常運行與供電電壓參數的確定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同時,相關研究工作證實:對于高層建筑高壓供配電系統而言,供電電壓的具體取值情況會受到電力負荷大小、供電距離長短、以及供電線路回路數等關鍵因素的影響。在常規意義上,針對未配置有關鍵性電力負荷的高層建筑高壓供配電系統而言,在對一級負荷容量進行詳細核定的基礎之上,對于電力供應方式的選擇可以考慮以下兩種類型:第一,基于兩路電網電源的供電方式;第二,基于一路電網電源配合應急發電機組的供電方式。在此種電力供應方案影響下,選取10kV電壓等級高壓電源作為供電電源的首選方案,同時需要將其安全引入民用建筑開關房當中。而針對低壓配電電壓而言,所選取的電壓數值應當為380/220V,同時,需要通過增設柴油發電機裝置的方式,確保高層建筑供配電系統運行狀態下,消防設備用電需求能夠得到充分的保障。
3 變壓器設計要點分析
在高層建筑高壓供配電系統電氣設計工作的實施過程當中,變壓器作為最關鍵性的設備之一,做好對變壓器的設計工作是至關重要的。這當中,主要涉及到了對變壓器臺數的選擇、以及對變壓器容量的選擇這兩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在變壓器臺數的選擇與設計工作過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原則:(1)針對與一級負荷、以及二級負荷相連接的變電所而言,變壓器臺數應當確定為2臺。其中1臺作為面向一級負荷、以及二級負荷進行供電的設備,1臺作為故障狀態下的備用裝置;(2)針對僅與二級負荷相連接的變電所而言,變壓器臺數的選擇原則上仍然為2臺。但在低壓側存在與其他變電所相連接聯絡線作為備用電源的情況下,可將變壓器臺數確定為1臺;(3)針對變電所所布置區域晝夜負荷變化較大、或季節性負荷變動趨勢顯著的情況,變壓器臺數應當確定為2臺,以確保整個高壓供配電系統運行的安全與可靠。
其次,在變壓器容器的選擇與設計工作過程中, 需要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原則:(1)針對僅設置有1臺主變壓器的變電所而言,所確定的變壓器容量應當符合:主變壓器額定容量參數≥用電設備總視計算負荷;(2)針對設置有2臺主變壓器的變電所而言,主變壓器容量在實際應用中應當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方面的基本條件:首先,在其中任意一臺變壓器設備獨立運行的狀態下,變壓器額定容量參數=用電設備總視計算負荷*(0.6~0.7);其次,在其中任意一臺變壓器設備獨立運行的狀態下,應當確保對一級負荷、以及二級負荷需要的充分滿足,即要求變壓器額定容量≥用電設備總視計算負荷(涵蓋一級、二級負荷)。
4 接線方式設計要點分析
在高層建筑供配電系統當中,應用比較普遍的接線方式主要有以下方案:即針對分布有2臺變壓器設備的低壓側,需要通過單母線分段運行的方式進行接線。此種接線方式的優勢在于:能夠確保重要負荷供電的可靠性得到保障。但,針對規模相對較大的高層建筑而言,考慮到高壓供配電系統在整個運行過程當中所對應的一級負荷表現出了較大的設備容量,同時還設置有相應的發電機自備電源。因此,基于對一級負荷可靠性、以及不同等級負荷投切操作穩定性等因素的考量,就需要將系統所對應低壓母線線路劃分為三個區段,并面向其設置不同類型的用電設備與裝置:(1)在剔除消防用電因素影響的前提條件下,重要負荷母線段可配置包括生活水泵、照明、電梯等用電設備;(2)應急負荷母線段可配置包括消防用電、以及相關的公共設置用電設備;(3)一般負荷母線段可配置包括空調、冰箱、電視等設備。
5 結語
在本文有關高層建筑高壓供配電系統電氣設計相關問題的分析過程當中,分別從供電電源設計、供電電壓設計、變壓器設計、以及接線方式設計這四個方面入手,就電氣設計中的關鍵要點展開了簡要分析與說明,望引起同行人員的特別關注與重視。
參考文獻:
[1] 鄭華敏,徐軻,劉先福.高層建筑電氣設計探討――某小區高層綜合建筑設計實踐[A]. 2011建筑工程電氣技術文集[C]. 2011
[2] 徐珍.韓國某超高層建筑多聯機和冷水機混合使用實例[A]. 全國暖通空調制冷2010年學術年會資料集[C]. 2010
[3] 馬亞翔,曹莉,胡洋,劉芳毅,唐劍鋒.僑鑫集團珠江新城F1-1項目空調工程[A]. 全國暖通空調制冷2010年學術年會資料集[C]. 2010
[4] ZHAO Jing-ying1,2, CHEN Hong-jian2, LIU Guo-jin1,2, ZHANG Yong1, WU Pin-hua1 (1Postdoctoral Research Work Station, Delixi Group Co., Ltd, Wenzhou 325604, China) (2Electrical Apparatus Institute,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130, China).Reliability testing and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the over-load protective relay[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n International 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Journal).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