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交換機實訓總結

交換機實訓總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交換機實訓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交換機實訓總結

交換機實訓總結范文第1篇

關鍵詞:網絡設備配置實訓;課程建設;項目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2)11-0166-02

網絡設備配置實訓是信息安全技術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該課程旨在讓學生了解常用網絡設備的工作原理、工作方式、技術指標及參數等,熟悉調試網絡設備的工作環境,掌握各網絡設備的調試方法。本文主要介紹該課程建設的做法和體會,從課程的設置意義、教學方式與方法的制定、教學內容的編排與優化、教學環境的建設等方面進行闡述。

課程設置的意義

在學習本課程之前,學生學習了計算機網絡相關基本知識,但對網絡設備還沒有任何學習經歷。我們在信息安全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加入網絡設備配置實訓課程,希望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能夠系統地掌握網絡設備的配置方法,以及利用網絡設備調試各種網絡服務的方法。

在教學模式上,傳統模式是教師以系統講授課程的全部知識點為目標,部分動手練習也是驗證性實驗。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完成實際技術工作任務時常感到無從下手,難以將學過的知識點融會貫通。因此,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規律,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實際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模擬真實的工作情境,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掌握課程內容,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等社會能力,還培養學生根據實際工作需要獲取知識、應用所學知識的方法能力,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教學方式與方法的制定

通過對多家信息安全技術相關企業進行調研,發現基礎網絡的建設是多個工作崗位所必需的一項基本技能,開設網絡設備的配置與調試相關課程是十分必要的。在吸取Cisco CCNA培訓等課程教學經驗以及在企業調研結果的基礎上,我們認為網絡設備配置與調試技能的教學,實訓是最好的方式,有利于學生學到更多的實際操作技能。

(一)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采用項目驅動教學法。項目驅動教學法是指由教師根據當前教學主題設計并提出項目任務,針對所提出的項目任務,采取演示或講解等方式,給出完成該項目任務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引導學生邊學邊做,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本課程根據網絡設備的種類及網絡功能分為四個項目,根據每個項目的特點又細化為多個學習任務。學生在學習時需要完成每個項目下的任務。

學生在學習本課程時以工作小組方式重新組合,組長負責小組的網絡設備分配及組員的管理。在每個學習任務完成后,學生需要填寫相應的工作單,將完成任務時的工作步驟、心得記錄下來。組長對組員完成任務的工作態度、團隊協作、應用的知識等進行評價,教師對每個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進行整體評價。

(二)考核評價

該課程的考核評價體系突出嚴格、全面兩方面。嚴格是指有明確的考核機制,全面是指必須完成基本實訓要求及內容。考核涉及內容有:每個項目下的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占60%,主要考查學生對每個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熟練程度及組員團隊配合等;平時出勤,占10%;階段性考核,占30%,即在完成每個項目后,要對學生進行一次綜合性考核。

教學內容的編排與優化

該課程講授和實訓的內容與基礎網絡建設密切相關。為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規劃與設計,我們對相關企業進行了調研,并對網絡工程師、網絡管理員等崗位所需知識與技能進行了詳細剖析,認為網絡設備的配置與調試是信息安全技術專業畢業生必不可少的一項基本技能,并且總結出在相關崗位上,哪些網絡設備調試是比較重要的,哪些網絡服務調試是相關工作人員必須掌握的。因此,在網絡設備的選擇上,注意選擇一些在基礎網絡建設中應用比較多的設備,重點放在交換機、路由器和三層交換機上。對教學內容的制定分為“智能型交換機的配置與調試”、“智能型路由器的配置與調試”、“網絡功能的實現”以及“綜合實踐訓練”四個項目,每個項目再細化為多個任務,如圖1所示。在教學中,先針對每種網絡設備進行基本功能的實踐訓練,然后再利用網絡設備實現相應的網絡功能,最終將各種設備綜合起來進行綜合應用。

(一)智能型交換機的配置與調試

交換機是局域網組建中非常重要的設備,是建立校園網、企業網的基礎設備。因此,學習交換機的應用是一個重要且基礎的教學環節。在這一項目中,我們針對交換機的常見與重要的應用進行訓練。該部分的任務包括智能型交換機的基本配置、VLAN技術的應用、生成樹協議的應用、交換機端口的安全設置等。

在這部分內容中,VLAN技術的應用是重要訓練內容。要讓學生理解VLAN技術的基本原理并掌握VLAN技術在實際中的應用。重點講解VLAN的建立與管理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借助實際案例講解VLAN技術的應用。除了講解單交換機上的VLAN劃分外,還要講解跨交換機間的VLAN技術應用。

此外,該部分還要對交換機端口的冗余及安全等實踐內容進行講解和訓練。

(二)智能型路由器的配置與調試

路由器是在網絡間傳送數據的關鍵設備,也是在網絡建設中不可缺少的設備。很多網絡功能是通過路由器來實現的,因此路由器的應用在網絡建設中非常重要。目前,在很多基礎網絡中應用到了三層交換機,它是在交換機的基礎上增加了路由器的相關功能,使得其功能應用比一般路由器要好很多。因此,在本項目中也要介紹三層交換機的配置與調試方法。

在本項目中包含的任務有智能型路由器的基本配置、靜態路由的配置、三層交換機的基本配置、動態路由協議RIP的應用、動態路由協議OSPF的配置與應用、單臂路由的應用以及路由器的安全傳輸等。

在本項目中除了路由器和三層交換機的基本配置外,路由配置是重中之重。在路由器中,路由協議分為兩種:靜態路由和動態路由。靜態路由的配置是目前基礎網絡建設中的一項基礎技能。通過靜態路由的配置訓練,還可以加強學生對路由表概念的理解,增強學生網絡路由規劃能力。動態路由是在復雜網絡情況下應用的路由協議。而RIP協議和OSPF是兩種常見且比較典型的動態路由協議,在訓練學生配置兩種協議的同時,還要讓學生理解這兩種協議的工作原理。

單臂路由是解決VLAN間信息傳輸的重要方式,它在一個路由器的物理接口上劃分多個邏輯子接口,為二層交換機上的每個VLAN分配一個子接口作為該VLAN的網關,以便這些VLAN能夠在網絡中互聯。通過單臂路由的應用訓練,學生可以真正理解網關的作用以及將VLAN加入到網絡中互聯的方法。

(三)網絡功能的實現

通過前面兩個項目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各網絡設備的基本配置方法。在此基礎上,要讓學生對一些常見的網絡功能的配置進行訓練,包括DHCP的應用、訪問控制列表(ACL)的配置、NAT技術的應用以及VPN技術的應用四個任務。

這些網絡功能在基礎網絡建設中是比較常見的,因此學生需要進行針對性訓練,以掌握這些網絡功能的配置方法,并在此基礎上理解這些網絡功能的原理。

(四)綜合實踐訓練

在前面三個項目的基礎上,我們準備了一些綜合實踐訓練任務。這些任務都是在學生前面所學內容基礎上組合而成的,并且訓練內容與實際基礎網絡建設緊密聯系。

教學環境的建設

作為一門實訓課程,該課程教學環境的建設也是教學改革的重要部分。所需的教學儀器就是交換機、路由器和三層交換機。學生以小組的方式來完成實訓項目。每個小組中配備路由器2臺、二層交換機2臺以及三層交換機1臺,每個小組配備計算機4臺,如圖2所示。這樣,每個小組的設備就可以供4~8人進行訓練。訓練中學生可根據項目內容對網絡設備進行規劃,根據拓撲圖來搭建網絡環境,進而對每臺設備進行相應的配置,最終實現任務所要求的功能。這樣,既可以訓練學生配置網絡設備的技能,也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在每臺計算機中,我們安裝了相應的模擬軟件,來方便學生學習。模擬軟件的出現,不僅為該課程教學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輔助工具,也為相關課程的教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軟件可以充分挖掘現有設備的潛力,提高現有系統的利用率,既緩解設備和場地不足的問題,又提高可操作性,降低設備的管理難度,而且在不添加硬件設備的條件下,可以增加學生的實踐動手機會,加強學生的實踐技能。

在實訓中,學生可以在真實的環境中邊學邊做,較為系統地掌握實踐操作技能。通過觀察近幾屆學生學習該課程的情況,發現學生在學習完本課程后,能夠較為熟練地配置與調試各種網絡設備,具備一定的基礎網絡搭建能力,為學習后面的課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鄒賢芳,肖傳輝.“網絡設備與互聯”課程教學改革與實施[J].福建電腦,2011(3).

[2]葉延東,張蒲生,李永東.網絡設備與技術課程實訓教學的改革與探索[J].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

[3]馬剛.淺談模擬軟件在計算機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10(11).

[4]吳剛.Cisco Packet Tracer在網絡教學中的特殊應用[J].計算機時代,2011(4).

[5]宋夢華.基于Packet Tracer的虛擬通信仿真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0(3).

[6]楊彬.基于Packet Tracer環境下的網絡課程考核平臺構建[J].計算機教育,2010(23).

[7]郭亞利.基于Packet Tracer虛擬平臺的校園網構建技術研究[J].信息通信,2011(2).

交換機實訓總結范文第2篇

【關鍵詞】 VLAN;MAC;ATM;單播;組播

1.引言

劃分虛擬局域網是整個網絡系統的重要技術之一。企業網絡內部的環境復雜、分布區域廣、網絡用戶多,以至于企業內部網絡用戶的可靠性得不到完全的保證。通過劃分虛擬局域網,隔離不同部門,可以增強企業網絡安全性,本文將詳細論述虛擬局域網的技術及在網絡系統中的必要性和設計方案。

2.VLAN方案設計

目前,VLAN技術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組建:基于交換機端口的VLAN、基于MAC地址的VLAN和基于應用協議的VLAN:

基于端口的VLAN,即靜態VLAN,特點是技術簡單,容易配置且維護工作量小,缺點是終端設備移動時需要更改設備配置。

基于MAC地址的VLAN,即動態VLAN,基于Vlan策略服務組建,特點是終端設備可以在整個局域網中移動而不用改變配置,適合于移動辦公型的網絡環境,缺點是配置工作量大、繁瑣。

由于交換機為二層設備,所以基于應用協議的VLAN對于交換機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反而會造成交換機性能的下降。

考慮到本系統的特點,節點在網絡中內移動的可能性較小,基于易維護、易管理方面的考慮,使用基于交換機端口的VLAN進行配置。各個VLAN間由ACL控制,限制互訪。其中VLAN10~31為部門VLAN,禁止互訪,VLAN 51為文件服務器區,能被任何部門訪問,VLAN 52為網管區,能單向訪問各個部門。

3 第三層交換技術設計方案

第三層交換器就是將第二層的交換器與第三層的路由器合二為一,使路由器根據第二層的地址轉發數據包以達到快速通訊,這就形成了第三層交換器。

第三層交換出現因于ATM與交換器的技術背景,因為傳統的網絡是由路由器作為中心的。使用第二層交換器使網絡速度提升,可是在網絡中使用過多的交換器,所有交換器所架構的網絡可能會形成廣播風暴,所以需要路由器來隔離可能會形成的廣播風暴,為了使路由器不會形成網絡的瓶頸,就形成了第三層交換。VLAN將廣播域進行分割,但透過VLAN進行通訊則必須通過路由器進行轉發。所有核心層交換機均為三層交換,可手動打開 ip routing。

4 IP multicast技術方案設計

傳統的點對點單播通信,在發送方和每一接收方需要單獨的數據通道。在這種通信方式下,源IP主機向指定的目標IP主機發送信息包。IP信息包中的目標地址就是IP網絡中惟一的主機地址。從一臺主機送出的每個數據包只能傳送給一個目標主機,通過路由器或交換機將這些IP信息包從源主機發送到目標主機。在源主機和目標主機之間的路徑上的每一個路由器都維護由單播路由協議生成的單播路由信息庫,并根據數據包中的IP目標地址在單播路由信息庫中查找單播包轉發路徑。在單播方式下,如果有另外的多個用戶希望同時獲得這個數據包的拷貝是不可能的。發送信息的主機必須向每個希望接收此數據包的用戶發送一份單獨的數據包拷貝。這種巨大的冗余會帶來很大的代價,首先,會給發送數據的源主機帶來沉重的負擔,因為它必須對每個要求都做出響應,這使得負擔過于沉重主機的響應會大大延長。其次對路由器和交換機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人員被迫購買本來不必要的硬件和帶寬來保證一定的服務質量。

組播路由與IP單播路由有一個本質的區別就是,IP單播路由是根據網絡的拓撲結構而不是實際的會話來建立路徑,而IP組播路由則是根據網絡的會話來動態地建立投遞路徑;因此,IP組播路由比IP單播路由更具有動態性。

關于組播路由設計,可在企業網絡核心交換機和匯聚交換機上運行PIM-DM組播協議對業務及服務進行支持,并提供優秀的可擴展性;在邊緣交換機上運行IGMP Snooping組播管理協議對業務及服務進行支持。

用戶通過運行組播客戶端軟件的PC運行IGMP協議,用戶可通過IGMP協議加入某個組播組,建立成員關系。對于組播業務的具體實施及管理需根據不同的業務類型及廠家提供設備的特點具體進行分析。目前經常被采用的稀疏分布模型的域內組播路由協議是PIM-SM,因此,使用PIM-SM作為域內組播路由協議。

每個部門VLAN劃入一個多播地址:

Vlan10:224.1.1.1 Vlan11:224.1.1.2

Vlan20:224.1.1.3 Vlan21:224.1.1.4

Vlan30:224.1.1.5 Vlan31:224.1.1.6

在核心交換機和PIX上啟用多播,命令如下:

ip multicast-routing

int interface #

ip pim sparse-dense-mode

ip igmp join-group 224.1.1.X

配置PIX為RP的命令如下:

ip pim send-rp-announce Loopback0 scope 3 group-list 50

ip pim send-rp-discovery Loopback0 scope 3

access-list 50 permit 224.1.1.1

access-list 50 permit 224.1.1.2

access-list 50 permit 224.1.1.3

access-list 50 permit 224.1.1.4

access-list 50 permit 224.1.1.5

access-list 50 permit 224.1.1.6

ip pim rp-address 3.3.3.3

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總結出一個健全的企業局域網計算機網絡,應當具備如下需求:

企業VLAN構建,其優越性遠遠超出傳統LAN的構建,本文又通過對第三層交換技術和基于第三層交換技術進一步闡述了虛擬局域網的優勢,而在企業網絡系統中,為了體現經濟實用可靠性,易采用交換式以太網方案,并采用內部IP地址。網絡采用兩極交換結構,中心交換機采用三層交換機,構成千兆主干,中心交換機應留有插槽便于擴展,光纖端口依實際應用提供,電源應有冗余;每個分配線間各放置若干臺24換機作為二級交換機,用千兆光纖口用于上連,可以為用戶提供交換式100Mbps帶寬,彼此間采用堆疊連接。是為入住企業的單位提供寬帶國際互聯網絡接入服務、內部網絡通訊平臺、計算機應用服務的綜合性專用計算機數據通信網絡。

參考文獻:

[1]劉曉輝《局域網方案與故障速查手冊》內蒙古科技出版社.2005年3月

[2]陶再平、呂侃徽《局域網組建與管理實訓教程》.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年11月

交換機實訓總結范文第3篇

一、引言

模塊化教學是20世紀70年代初由國際勞工組織研究開發出來的以現場教學為主,以技能培訓為核心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是以崗位任務為依據確定模塊,以從事某種職業的實際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為主線,可稱之為“任務模塊”。我國職教界總結出了相對適合我國國情的“寬基礎、活模塊”教育模式。所謂“寬基礎、活模塊”教育模式,就是從以人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出發,根據正規全日制職業教育的培養要求,通過課程模塊間靈活合理的搭配,首先培養學生寬泛的基礎人文素質、基礎從業能力,進而培養其合格的專門職業能力。

《交換技術》2008年4月份被評為院級精品課程,是一門工學結合課程,對于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要求較高。

總體來看,課程內容較多且分散,采用傳統的章節教學,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較差,學習效果不好,考試成績不理想。基于這種情況,研究新的能適應課程教學的教學模式迫在眉睫。

二、模塊化教學在《交換技術》課程的應用

圍繞工學結合這一特色,在課程建設中,課題組教師多次討論、探討適合《交換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經過理論研究、實踐檢驗,在課程的教學工作中,我們采用了模塊化教學方式。經實踐證明,模塊化教學是成功的,適合高職高專通信類院校面向工作崗位的教學模式。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將比較分散的知識點分為電路交換、分組交換(包括分組交換、幀中繼、ATM交換、MPLS交換、IP交換等內容)和軟交換三個模塊分別進行理論講授、實踐操作,結合學院現有真實程控交換機兩套(北電的DMS交換機和飛利浦的SOPHO用戶小交換機)、中興程控交換機ZXJ10仿真軟件20套,下面以電路交換模塊為例介紹模塊化教學在《交換技術》課程的具體實施應用情況。

在電路交換模塊教學過程中,實施了“理論講授+實踐驗證”的教學方法,通過理論知識講授,下達實驗任務,讓學生帶著具體任務進行實踐操作,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真正掌握電路交換的原理、數據配置過程。

1.電話通信過程

以電話通信為例,引出電路交換的概念。打電話是每個人都做過的事情,讓學生親自撥打電話、通話、掛機,然后討論電話通信有哪些過程、需要進行哪些操作。

2.電路交換概念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總結電路交換概念。讓學生知道電路交換有電路建立、數據傳輸、電路拆除三個過程。

3.電路交換原理

系統講授電路交換原理。電路交換的目的是將任意主叫在任意時刻發起的任意呼叫接續到被叫所在的交換機、找到被叫。詳細講授程控交換機完成這一任務的方法,即電路交換工作原理。

4.程控交換機組成

介紹程控交換機的硬件結構。在介紹電路交換原理的基礎上,介紹程控交換機的硬件結構,讓學生理解電路交換過程具體實施的硬件模塊及模塊間通信連接情況。

5.電路交換網絡

重點介紹電路交換網絡的工作過程。交換網絡是電路交換過程的真正實施者,重點介紹其接續過程,讓學生掌握電路交換的工作流程,并下達實踐任務,掌握程控交換機全程數據配置過程并打通電話。

6.實驗室硬件認知

在理論講授的基礎上,帶學生參觀現有的兩套程控交換機,與理論部分對應去認知程控交換機各個功能模塊的劃分及模塊間的通信情況。

7.局容量設置

這是交換局數據配置的第一步,利用ZXJ10仿真軟件,讓學生對全局容量進行規劃。

8.硬件數據配置

在全局容量規劃的基礎上,增加硬件設備,包括模塊、機架、機框、單板等內容,進行通信板配置、單元配置。

9.用戶數據配置

在硬件數據配置完成后,增加局號、百號、分配用戶號碼、用戶屬性定義,完成用戶數據配置。

10.電話撥打測試

利用仿真軟件提供的三部電話進行撥打測試,如電話正常則證明數據配置過程無誤,進而驗證電話通信過程。

可以看出,電路交換模塊分為理論講授和實踐驗證兩大部分。通過功能模塊分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能真正理解理論、掌握應用,最終適應崗位需求。

除了電路交換模塊,《交換技術》課程還包括分組交換模塊、軟交換模塊兩大模塊。要采用模塊化教學,硬件設施是必不可少的。學校對于課程建設提供了大力支持,配備了ATM交換機、IP交換機、軟交換設備以滿足課程實驗實訓內容的需要。

三、教學效果檢查

1.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教師在教學中對理論知識進行引導性學習,通過理論引導,下達教學任務,學生帶著任務到實驗室對設備硬件、數據配置、網絡組織等內容進行現場實踐、操作。在實踐教學環節,每個學生都有任務,注意力不易分散,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2.企業工程師、實驗室教師參與教學,保證實踐教學質量

進行模塊化教學實踐教學環節時,聘請企業一線工程師、技師給學生講課,外聘教師有豐富的工作經驗,直接講授給學生,學生的受益是也就保證了教學的高質量。讓學生感到每個教師都能傳授給他們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學生學習技能的欲望增強。

3.教學風格形式多樣,學生新鮮感強,能一直保持學習熱情

學生在學習交換技術課程時,由幾個老師完成分別完成模塊教學,如上述提到的電路交換模塊理論部分由專業老師系統講授,實驗部分由企業工程師、實驗室教師共同完成,學生能領略不同教師的多樣教學風格,教與學的熱情都不易減退。

4.強化了技能訓練,實現學生畢業能上崗,上崗則能勝任的培養目標

模塊教學由于省略了很多理論上的繁雜介紹,保證核心內容的精華教學,大大縮短教學課時,提高教學效率。學生學得有重點、有收獲,技能操作得到了保證。實現與就業零磨合,容易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

5.加強了教材的專業性和系統性,實施模塊教學的關鍵是編寫模塊化的專業技術教材

為適應模塊化教學,不采用按章節分類的書本式的傳統模式,而是根據不同模塊的不同需求,編寫模塊化教材。模塊教學是專業課教材建設的一次大變革,打破了現有的教材體系,加強了專業性和實用性,合理地解決了技術的系統性與崗位所需知識的綜合性的矛盾。目前課題組老師編寫的正式出版的教材有《程控交換與軟交換》和《交換技術》,由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出版。

四、總結

總之,模塊化教學在《交換技術》課程的應用是成功的,達到了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提高實踐動手能力的目的。學生在完成每個模塊的任務時,更多的需要利用他們的課外時間,并且需要他們學會利用學校現有的信息資源,包括圖書館、報刊雜志閱覽室以及學校的校園網,學會與專業相關的教師的交往。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在學會使用專業知識和技能。事實上,學生通過這樣的任務,通過這樣的展示,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實踐操作技能,為以后走上工作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模塊化教學在實施過程中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職業教育形勢的發展和教學改革的深入,模塊化教學將會不斷地完善,其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為企業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曹勝男,賀小華.電工電子“模塊化教學”人才培養功能探微[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11).

[2]周杏芳.職業技術教育中“模塊式”教學法的探索與實踐[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2).

[3]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4]姜大源,吳全全.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交換機實訓總結范文第4篇

【論文摘 要】在網絡飛速發展的今天,“計算機網絡”課程在中職計算機教育中已屬于基礎實踐課程之一,但由于教材的編寫、學生的個體差異、學校的教學模式等因素導致該課程成了一門較為空洞的理論課。本文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和經驗總結,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四個基本方面探討了在該門課程教學上的一些做法,使學生在學完該課程后,能夠真正地感覺到這門課程的價值。

一 引言

“計算機網絡”課程目前在各個高校計算機專業中已成為核心課程之一,甚至有部分高校已將“計算機網絡”設置為獨立的專業,該課程的研究和建設在高校中已日趨成熟。但該課程建設在中等職業教育中仍出現起步較晚、層次不一的局面。不同職業學校的信息技術專業對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重視程度都有不同的理解,教學中遇到了教學目標單一、理論知識枯燥、實驗項目難以操作等問題。

學生對該課程的教學效果的普遍反映是只學了一大堆網絡名詞、概念和結構圖,有些學生懷著極大的興趣學習這門學科,但是幾節課下來,興趣已所剩無幾了。一學年總結下來,理論和實踐方面好像都沒學到什么東西。水平仍然停留在只會使用IE瀏覽器、“上網”和“聊天”階段。

以上這些問題均暴露了中職學校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問題。因此,只有憑借在教學中不斷地探索,對學科教學改革的不斷修正來彌補教學中理念、手段和實施條件等方面的不足。本文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方面分別闡述對該課程的實踐與思考。

二 “計算機網絡”課程的實踐與思考

1.教學目標方面

中職“計算機網絡”課程的總體教學目標是有效地培養學生必須的技能(組建簡單網絡和管理網絡),同時也讓學生具有一定的計算機網絡原理理論知識,以利于他們以后的知識更新。

根據中職學生的特點,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對該課程的正確認識為主線,在教學內容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取舍,通過可操作性的實驗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討論式教學、任務驅動式等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2.教學內容方面

如今,各個中職學校所使用的《計算機網絡應用基礎》教材都大同小異,教材中先理論、后實訓,教材的開始就是眾多的網絡名詞、概念、定義、原理等一些抽象的東西,學生從一開始接觸到這些名詞時就有點懵懵懂懂的,興趣自然提不上來。

因此,從教材內容上,教師在教學初可根據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將教材內容進行重新編排,從行業需要或學生需求的實際出發,增加和刪減一部分內容,并且選取一部分主線內容作為學生學習興趣的切入點和學習重點,選取一部分非主線內容用于增加學生的探究性和自主學習性。專業重心上,理論教學隨時穿插于實訓內容中。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單純的理論講解給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都帶來了較大難度,因此,實訓內容不能滯后于理論講解,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更應將理論內容穿插在實訓部分中,以實訓操作中遇到的現象映射出相關原理。分層教學上,充分引導和輔導學生自主學習,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和興趣愛好,幫助不同的學生建立起自己的學習方向。比如,引導對網絡組建方面感興趣的學生學習組網技術方面的知識,推薦對Windows網絡管理感興趣的學生研究活動目錄設計和Windows域管理。對服務器管理感興趣的學生從配置使用FTP、Serv-U服務器等方面進行指導。

3.教學方法方面

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的安排,可把課堂模式分為理論課和實訓課,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穿插的,但是一堂課的重心在理論還是在實踐,這需要教師去權衡比較。想讓學生學會如何做水晶頭,如何組建一個小型的對等網等相關技能,就必須要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訓(實訓包括實地實訓和模擬實訓);要想讓學生具有一定的網絡基礎理論知識,并能夠將這些理論和原理相互結合、相互貫通,知識鏈一環套一環,那就需要教師進行理論講授。

第一,理論課模式。(1)通過實物展示和現場操作驗證理論,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印象。實物展示和現場操作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比如在給學生講解拓撲結構概念時,可以結合本學校校園網的拓撲圖和一些實物照片,來闡述為什么會有各種拓撲結構,不同的機構中的優缺點等。(2)巧妙設計疑問和思考,讓學生帶著疑問有目的地聽講。帶著問題去了解一個知識點,更加激發起學生的內在求知欲。比如,在講數據鏈路層的功能與作用時,就帶著這樣一種疑問開始整節課:“機器A向機器B發送數據,一般程序就是A把數據發到線路上,然后B收到后就把數據取下來,但是,中間環節可能會出錯,通信線路可能會導致數據丟失等問題,因此,數據鏈路層就必須提供一些解決辦法,哪些解決辦法?”。這樣,引發學生的思考,帶著這些問題進入整節課程,而檢驗這節課的最終效果也就是學生是否能夠解決這個問題。(3)善于使用課件和模擬軟件,特別是帶有演示效果的課件或模擬軟件。制作課件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將一些理論的東西更直觀的表現出來,是在沒有實物的基礎下而采用的一種演示方式,但是,課件的展示并不是單純地將文字內容演示出來,而更多的應該是產生出一種動畫性質。比如,在講交換機的工作原理的時,可以采用Cisco packet tracer模擬軟件,模擬出交換機的工作原理,直觀地演示出交換機中MAC地址表的形成過程以及與各個節點之間的信息交換過程。(4)理論內容需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理論知識的教授需要循序漸進,前面知識點的內容不掌握,后期知識點就難以與之形成一個串聯,但是從結合中職學校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信息素養來看,對一些抽象的知識點,比如數據通信原理、廣域網技術等,這些知識點對中職學生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技能沒有什么影響或者影響不大,可以留到后期給學生簡單地講授,或結合一些考證的需要、考證的試題給學生講授這類型的知識,效果會更好。這樣保證了學生掌握基本技能的首要任務的同時,也達到了提高的目的。

第二,實訓課模式。(1)合理安排實驗內容,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突出實用部分。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網絡應用案例和任務更能激發起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興趣,根據中職學生的崗位能力和培養目標,把組件網絡和管理企業局域網,基本的雙絞線制作、網卡、交換機、路由器等器材的安裝、設置和使用,Windows NT服務器、FTP服務器、郵件服務器等的安裝和使用等作為實訓課的重點,讓學生在一年的課程學習后,能感覺到自己能夠獨立動手做出點東西來。(2)巧妙安排實訓課的實施過程,重視培養小組團隊協作精神。實訓課對學生來說的主要任務就是自己動手去解決或者完成一個項目,就此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學習小組的成員根據能力混合編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實訓,以小組為單位團結協作完成實訓任務。(3)注重實驗總結和撰寫實驗報告。在實訓課程中,學生會碰到理論上想不到的問題和現象,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就是一個過程、一種方法。因此,不管實訓是否成功,每次的實訓報告是一種及時總結的必要手段,對實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概括和總結,以便于完善整個過程。實訓報告的寫作加深了學生對操作方法的印象,同時也聯系了一部分理論知識,讓學生對該課程的知識做到融會貫通。

4.教學評價方面

針對中職學生的特點,對該課程的教學評價體系不過于單一,但也不需要過于復雜。評價體系大致可分為三種:(1)理論考試部分,用于驗證學生對定義、概念的記憶和理解程度。(2)實訓考試部分,在規定時間內獨立的完成指定的任務,用于驗證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3)實訓報告部分,從實訓報告中能夠看出學生的思路是否清晰,是否真正掌握相關的知識點。

三 總結

根據教學實際來看,計算機網絡課程相對于一些原理性課程來說還是較受學生歡迎的,如何將受學生歡迎的課程傳授好,對于中職教育來說,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由于課時限制,不能面面俱到。這就要求定位教學目標,優化教學內容,構建新型教學模式,更新教學評價體系。因此使用“基本理論內容+偏重貼近實際需求的實訓”是目前最為直接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李成中.計算機網絡教學研究[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6):1~3

[2]曾輝.“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華東交通大學報,2006(S1):92~93

[3]盧加元.計算機課程實驗教學研究與改革設想[J].福建電腦,2007(08):214~215

交換機實訓總結范文第5篇

關鍵詞:局域網 計算機 組建 維護

1 局域網的簡單介紹

1.1 局域網的定義 局域網(Local Area Network),簡稱LAN,就是指在局部的區域范圍內用通信線路(或無線連接的方式)把多臺計算機與路由器或交換機互相連接起來組成的網絡通信系統。由局域網連接的設備可以在同一辦公樓、同一單位、同一公司等。局域網可以由一個房間內的兩臺計算機組成,也可以由一棟樓內的幾十臺甚至上千臺計算機組成。

1.2 局域網的特點 局域網便于系統的擴展,各設備的位置可以靈活移動。局域網具有較高的數據傳輸速率,由于局域網通信線路短,受干擾較小,所以局域網誤碼率低。局域網可以實現資源共享、節約資源、文件管理、工作組協作、數據訪問和集成、電子郵件和傳真通信服務等功能。

2 組建小型局域網所需的硬件設備

2.1 物理傳輸介質:如雙絞線(帶有RJ-45水晶頭)、光纖或同軸電纜等。

2.2 網卡:網卡是現代計算機組裝的元件,所以網卡通常內置于計算機。它的基本功能就是準備數據、傳送數據、控制數據的流量。

2.3 交換機:在同一時刻可進行端口與端口之間的數據傳輸,每一個端口都可視為獨立的網段,將幾個局域網網段連接到一個網絡上。

2.4 路由器:它能夠連接不同的網絡和網段,并能將不同的網絡和網段之間的數據信息進行傳輸,從而構成一個更大的網絡。

3 小型辦公局域網的組建與應用

局域網和 Internet 的連接方式十分重要,它關系到網絡的可靠性。目前局域網的internet接入方式主要為光纖接入,光纖接入具有速度快,抗干擾能力強等特點。

3.1 局域網組建原則 設計思路要先進、結構簡單、維護方便、有較大的升級空間。

3.2 常見局域網的拓撲結構 局域網的結構有很多種,常見的計算機網絡拓撲結構有:星型拓撲結構、樹型拓撲結構、總線型拓撲結構、環型拓撲結構等。

3.3 雙絞線和RJ-45水晶頭 雙絞線由絕緣彩色銅線對組成。雙絞線價格便宜,安裝方便。雙絞線分為屏蔽雙絞線(STP)和非屏蔽雙絞線(UTP),局域網中一般用到的都是非屏蔽雙絞線的5類4對(即8根導線)電纜線。

RJ-45水晶頭和雙絞線是最常見的網絡設備,因此制作雙絞線和水晶頭是組建網絡必不可少的步驟。

制作步驟如下:①用剝線鉗剝去外皮,長度約為15 毫米。②把4對相交的8根導線分開,并按照下面的順序拉直并齊。T568A:綠白、綠、橙白、藍、藍白、橙、棕白、棕。

T568B:橙白、橙、綠白、藍、藍白、綠、棕白、棕。當計算機和路由器、交換機相連的時候,就要選擇T568B接法。當直接連接兩臺計算機的時候,一頭是T568B,一頭是T568A。③把并齊排好順序的線剪齊,保留線芯大約15毫米。④將水晶頭平的一面朝上,將排好并齊的線心插入水晶頭當中,線心必須要頂到水晶頭頂端,最后用壓線鉗將接頭壓緊。⑤以同樣的方式制作其余的水晶頭。使用前必須用測線儀檢查一下所做的網線是否符合要求。

3.4 小型辦公局域網的連接 準備計算機(已安裝網卡)、網線、一臺寬帶路由器和一個交換機,然后按照下面的步驟進行操作。①將外網網線插入寬帶路由器的“WAN”接口。②用網線的一端插入寬帶路由器的“LAN”接口,另一端插入交換機的“Uplink”級聯接口。③再用另一根網線的一端插入交換機的“LAN”接口,另一端插入裝有網卡的計算機;用同樣的方法把其他計算機和交換機連接。

3.5 寬帶路由器的設置 在硬件連接完成以后,我們需要有一臺已經與寬帶路由器的LAN口相連接的計算機來進行具體的設置。設置計算機的TCP/IP選項,一般選擇“自動獲得IP地址”選項。然后進行路由器的配置工作,首先雙擊桌面上的IE瀏覽器,在地址欄內輸入192.168.1.1(或192.168.0.1)的IP地址。回車以后,我們便可以看到一個需要輸入用戶名和密碼的界面。新的路由器都有一個默認用戶名admin和默認密碼admin,在說明書中也有用戶名和密碼的相關內容。輸入后會有一個Internet接入的選項界面,在這個界面里根據自己使用的寬帶進行具體的設置,保存后就可以上網。通過以上的連接設置,使所有的計算機都可以瀏覽網頁、共享資源,形成了一個小型簡單的局域網。

3.6 打印機共享 打印機的共享是在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無論某個公司或單位都為了節約資源,不可能給每一臺計算機配置一臺打印機,但又想能讓幾臺計算機都能共用這一臺打印機。打印機設置成共享就能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要確定共享打印機的計算機在同一工作組,如:MSHOME。為了讓打印機的共享能夠順暢,我們必須在主機和客戶機上都安裝“打印機驅動程序”。右擊桌面上的“網上鄰居”,選擇“設置家庭和小型辦公網絡”進入網絡安裝向導的設置,最后重新啟動計算機。

4 局域網的維護

隨著internet網絡的普及大家對網絡也有一定的需求,但在日常使用中網絡不通的現象是常有發生。因此維護計算機網絡也是必不可少的內容,下面就網絡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常見現象,進行簡要解答。

4.1 當整個網絡都不通時,首先應檢測Internet連接是否完好,再檢查交換機或路由器,要看交換機或路由器是否在正常工作,雙絞線的連接是否正常,然后認真檢查各連入網絡的機器中,網卡設置是否正常。

4.2 在“網絡鄰居”中能看到網絡中其它的計算機,但不能對它們進行訪問,那么可能是你的網絡協議設置有問題。把你以前的網絡協議刪除后,再重新安裝,并重新設置。

4.3 網絡經常癱瘓是,網絡每天都會癱瘓一到兩次。通常情況下只需將交換機的網線全部拔出后再連上,重啟一下交換機。

4.4 做好防范措施,每臺計算機上安裝殺毒軟件和防火墻,并且定期升級,對發現的病毒及時處理。

5 總結

Internet的迅速發展,已經飛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人們被其豐富無窮的信息資源、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深深吸引。計算機的聯網、設置和維護是用戶必須掌握的知識。從經濟實用的角度出發,投資者需要考慮局域網的組網方式、接入internet的方式、相應的接入設備與網絡互聯設備等。選擇不同的方式時必須認真估算所需要的帶寬,將決定投資者投入的資本多少、網絡的整體性能如何以及管理維護是否方便。選擇簡單的網絡結構特點,從結構特點設計規劃,設備的位置要合理,布線要整齊、用線量小,星型網絡當然是現在網絡的主流,星型網絡需要從交換機向每個網絡節點單獨走線,如果不用線槽走線的話,地面上出現橫七豎八的網線,對于公司或單位的辦公區域來說也是火災發生的導火線。必須要用線槽、接線盒走線,這會大量增加布線成本和工作量。所以在網絡的規劃布線時要留有一定的空間,為以后網絡發展擴充。如果在網絡最初規劃時留的空間較小,可能會因為需要增加一個交換機,又要將線槽打開重新下線;如果線巢已滿或用膠沾死,就要重新布線。網絡結構設計主要是進行網絡的物理設計和邏輯設計,在完成結構設計后才能對網絡設備進行選型。網絡結構設計對于整個網絡系統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它設計的成功與否都直接影響網絡的使用功能。

參考文獻:

[1]韓希義.計算機網絡基礎、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沈輝等.計算機網絡工程與實訓.第一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3]劉化君.計算機網絡原理與技術.第一版.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锦州市| 横峰县| 抚州市| 顺义区| 乐至县| 三河市| 咸丰县| 浮山县| 辽源市| 上高县| 青冈县| 定南县| 湘乡市| 从化市| 蒙山县| 华蓥市| 油尖旺区| 二连浩特市| 麻城市| 永平县| 城步| 栾城县| 永和县| 望都县| 泊头市| 阿拉善盟| 青浦区| 彝良县| 水城县| 九寨沟县| 甘德县| 治多县| 遂溪县| 仁布县| 习水县| 伊通| 弋阳县| 青州市| 东莞市| 巴东县| 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