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影響農業的社會經濟因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要點分析】
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科技因素。
(一)自然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區位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光照 是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作物的地區分布。
熱量 是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基本條件,不僅制約著農作物的產量,而且關系到農作物種類、耕作制度、栽培方法等。
土地 是最基本的農業生產資料,不同位置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價值;土地本身的肥力不同,其生產力也不同。
水分 是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沒有水就沒有農業,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區發展農業生產的決定性因素。
地形 影響農業布局,平原宜發展種植業,坡度大于18°的宜發展牧業或林業。(1)地形的高度。由于海拔高度的變化會使得水熱條件發生變化,從而影響農作物的生產類型。(2)地形的坡度。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不適于發展耕作業,而應該植樹種草發展林業等。(3)山脈的坡向。迎風坡和背風坡,向陽坡和背陰坡的不同,水熱條件也不同,從而對農業生產造成影響。
土壤 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的基本條件,不同的土壤類型、土壤成分、土壤質地、土壤層的深度以及土壤肥力的差異,都會影響農作物的種類。例如我國東北的黑土、華北的黃土、南方的紅壤等的不同,也是影響農作物種類的因素之一。
(二)人文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區位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市場 市場需求量的多少影響著農業經營規模的大小,當農產品供不應求時,價格上漲,經營規模擴大,反之則規模縮小。
交通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的全球化,交通運輸條件對農業的影響越來越大,特別是對商品農業的影響最顯著。例如產品易腐爛變質等一些對運輸迫切的農業(如乳畜業)對交通條件的要求較高。
政策 國家政策和措施,如鼓勵性措施(提供農業補貼、免征農業稅、提高產品價格)或限制性措施等會對農業產生很大的影響。
(1)通過科技對自然因素的改造。如、寧夏平原加強灌溉改造水分條件,發展種植業;針對三江平原沼澤地過濕,通過排水改造水分條件,發展種植業;東南丘陵通過修筑梯田改造地形條件,發展種植業;針對沿海灘涂土壤含鹽度高,通過工程和生物措施排鹽改造土壤條件,發展種植業等。(2)通過科技改變社會經濟因素。如科技的進步改善了運輸條件(空運、大型船舶等),加上保鮮技術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和農產品生產地分離,從而促進跨地區以至世界性的農業區域專業化的發展。
其它因素 農業基礎和工業基礎、勞動力的數量和素質、風俗習慣等也是影響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
【思維拓展】
一般情況下,一個地區的自然因素可以看做是相對不變的,而影響農業生產的社會經濟條件則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因而對農業區位的選擇,更多的要考慮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例如,近些年來,大慶的周圍形成了以生產蔬菜、肉、蛋、奶為重點的農業生產基地,就是市場需求的結果;南方的柑橘、荔枝大量運往北方市場,主要是交通運輸條件的改變,農產品保鮮、冷藏技術發展;荷蘭的鮮花遠銷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是因為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是多方面的,發展農業必須以尊重自然規律為前提,因時、因地制宜,使人的主觀行為與自然規律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科學合理地作出農業的區位的安排與決策。農業區位分析的思路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1.明確農業活動的主要區位因素。農業區位因素——自然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政策、科技與勞動力)。
2.結合試題提取區域(或材料)相關區位信息。
3.運用正確的觀念分析農業活動的合理性或偏差性評價農業區位因素優勢。
4.全面分析、綜合判斷,并應該用動態的眼光來分析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從而抓準主導因素,全面回答問題。
【試題分析】
材料一、美國東部農業區的分布圖一。
材料二、東北平原圖二。
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圖示A、B、C是美國的商品谷物農業分布區,簡述其農業發展的有利社會經濟因素。
(2)分析我國東北平原成為重要商品糧基地的有利自然條件。
黃土高原曾是我國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秦、漢、唐等興盛的朝代都建都在黃土高原,但是由于氣候干旱,降水變率大,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貧瘠化和土壤荒漠化問題日趨突出,氣象災害尤其是旱災頻繁,加之長期不合理開發,區內各地農業生產差別很大,對氣候變化反應敏感。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政府和農業部門在進行農業發展規劃時需要了解當地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有利和不利影響及其可能的響應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合理安排開發資金,防患于未然;同時也可為當地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中低產田改造、推廣生態農業和精準農業以及實施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再建設工程提供科學的參考。根據IPCC和FAO有關脆弱性的定義[1,2]及已有研究成果[3~7],本文認為農業生產的氣候脆弱性問題,即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可能響應問題,主要關心的是農業生產過程對各種氣候因素變化反應的敏感性以及當地社會經濟、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對氣候變化的適應程度。也就是說,農業生產的氣候脆弱性是指某地區農業生產過程對各敏感氣候因素變化的可能反應,以及當地社會經濟、生產、生態環境要素對氣候變化可能適應的綜合響應程度。
2農業生產的氣候脆弱性評估方案
本評估方案首先確定了敏感性和適應性評估指標,采用AHP層次分析法分配指標權重,其次根據有關研究成果確定單指標評估標準和敏感性、適應性計算方案,最后給出了脆弱性計算方案和等級劃分標準。
2•1脆弱性評估指標體系及其權重
本文農業生產氣候脆弱性研究指標體系的確定,是在參考已有生態脆弱性研究和有關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研究成果及考察調研的基礎上,充分考慮研究區域內的實際生產狀況,選取和農業生產條件密切相關的氣候、生態和持續發展能力的因子,采用數學分析和專家推薦相結合的辦法,分別選取敏感性指標和適應性指標組合,根據專家打分結果,利用AHP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8]。
2•2敏感性指標分級及計算方案
敏感性各指標的評判標準主要參考了有關文獻和前期科研成果[9~11],各指標值具體分級及相應敏感性程度等級劃分。
2•3適應性指標分級方案及計算方法
根據各地農業經濟發展狀況、各種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和有關科研成果[12~14],可確定適應性各指標判別標準及適應性程度等級劃分方案。
2•4農業生產氣候脆弱性分級及計算方案
綜合考慮上述兩方面的影響,農業生產的氣候脆弱性Vp可由式(3)計算得出,并由式(4)作歸一化處理,具體等級劃分方案。
3農業生產的氣候脆弱性現狀評估
本文選取的研究區域為黃土高原地區陜西、甘肅、寧夏3省區內130個縣市。鑒于收集到的1990年和1997年資料最全,故本文以這兩年作為現狀研究個例年。根據前文介紹的評估方案和收集到的初始資料,可以估算出每一個縣市相應的敏感性Vp1、適應性Vp2和脆弱性Vp,從而確定研究區內農業生產的氣候脆弱性分布現狀。
3•11990年農業生產的氣候脆弱性分析
1990年各縣市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適應性和農業生產的氣候脆弱性估算結果。研究區內1990年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反應最為敏感的區域主要分布在陜北東部、關中東南部、隴東北部和寧南地區。適應性較好的地區主要是在陜西關中地區渭河流域,蘭州市附近和寧夏引黃灌區等工農業比較發達的地區,較差的地區主要集中陜北大部、隴東北部和寧夏南部。綜合兩個方面的結果可知氣候脆弱性程度最高的地區主要分布于黃土高原中部黃土丘陵區和東部水土流失嚴重區。
3•21997年農業生產的氣候脆弱性分析
同上可以得到1997年研究區內130個縣市敏感性、適應性和脆弱性等級分布情況。從圖2來看,研究區內1997年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響應最為敏感的區域主要分布在陜西關中東部、陜北大部、隴東和隴中西部、寧南地區等。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影響響應的敏感性較高的縣市增加,說明1997年的氣候條件更不利于農業生產。適應性較好的地區仍主要分布在陜西關中地區渭河流域和蘭州附近一帶,寧夏引黃灌區適應性有所下降,榆林市及附近有所增加;適應能力較差的地區主要集中陜北部分、隴東、隴中大部和寧夏南部。綜合兩個方面的結果可以發現氣候脆弱性較高的地區主要分布在陜北中部、隴東、寧夏南部和隴中南部一帶。
3•3農業生產的氣候脆弱性變化分析
研究區內1997年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最為脆弱的縣市有9個,與1990年持平;最不脆弱的縣市有22個,比1990年增加4個,說明有所減輕。綜合兩年的估算結果可以發現,農業生產氣候脆弱性較高的地區主要分布在陜北中部、隴東、寧夏南部和隴中南部一帶,主要是由于當地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影響的反應比較敏感,而當地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狀況也不利于減輕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這與當地農業生產現狀基本一致。應該指出的是,影響農業生產氣候敏感性和適應性因素很多,相互關系也十分復雜,限于資料和種種原因,本評估方案僅選取了若干主要的因素,設計了一個比較簡單的評估方法,與實際相比是不夠完整的,還存在著許多科學上的不確定性。但上述分析可以反映出黃土高原農業生產氣候脆弱性現狀的一個大致輪廓,以供進一步研究借鑒和參考。
4未來農業生產氣候脆弱性的可能演變
4•1我國西北地區未來氣候變化情景
為了了解未來氣候變化情景下,農業生產的氣候脆弱性可能變化,本文采用國家氣候中心提供IPCC推薦的5個最新GCM模式(CGCM、CSRIO、DKRZ、GFDL和HADLEY)模擬結果[15]來確定未來氣候變化情景。根據5個模式平均的模擬結果,我國西北地區在未來50年內溫度和降水均有增加的趨勢,其中溫度增加的幅度比全國平均大,降水增加的幅度與全國平均持平。表5給出了西北地區未來50年溫度和降水的季節變化。可以看出,溫度和降水在春、冬季增加的幅度比夏、秋季大,可以認為我國未來氣候變化對西北地區作物越冬和春季生長有利。
4•2基于1997年適應性情景的未來氣候脆弱性可能變化
采用上述氣候脆弱性現狀評估方法,在上列未來氣候變化情景基礎上,估算了有關敏感性指標的未來可能變化(圖略),結果表明未來敏感性將呈波動型變化:2010~2020年增加,隨后減小,2040~2050年又稍微增加。為了解未來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氣候脆弱性影響,首先假定以1997年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治理的適應性情景為基礎,分析脆弱性的可能變化,結果如圖3。從圖3可以看出,在只考慮氣候變化因素影響下,研究區內農業生產的氣候脆弱性一直較高的地區集中在研究區中部,呈東北-西南向一線,其中2010~2020年脆弱性程度有微弱的增加趨勢,其他年份變化不是很明顯。顯然,這與未來氣候變化引起的敏感性波動趨勢有關。
4•3基于未來社會經濟發展情景的氣候脆弱性可能變化
為了檢測環境治理和未來社會經濟發展對脆弱性的影響,本文首先根據現行國家有關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16]、五年計劃發展綱要等[17,18]、西部大開發政策[19]和近期生態環境治理、退耕還林還草的實施情況,初步設定有關環境治理指標變化如下:水土流失面積以1%a-1遞減,森林覆蓋率以0•2%a-1增加,需退耕還林還草的≥25°陡坡耕地比例按5%a-1遞減,土壤侵蝕模數按1%a-1遞減;進而設定了一個簡單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景(表6),用上述同樣評估方法模擬研究區內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適應性及其脆弱性的未來可能變化。脆弱性變化總的分布趨勢為:2010~2020年有增加趨勢,隨后逐漸下降,高脆弱性的區域逐漸從研究區中部向中西部轉移并呈減少趨勢,脆弱性較高的區域逐漸縮小。2010~2020年有增加趨勢,與同期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較高相一致,同時相應的環境治理、社會經濟發展還不足以抵御較高敏感性的影響。綜合以上結果可以發現,最為脆弱的縣市主要集中在六盤山西部會寧—武山一帶以及陜北中部、寧南和隴東部分縣市。
4•4未來氣候脆弱性的可能變化分析
綜合以上兩種方案,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果:在不考慮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治理情景下,農業生產的氣候脆弱性主要受氣候要素變化影響,2010~2020年有增強趨勢;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治理措施下,未來脆弱性的變化在2010~2020年雖有增強趨勢,但總體上脆弱性的變化逐漸減弱,高脆弱區向研究區西部轉移。這說明東部水土流失區和中部黃土丘陵區農業生產的氣候脆弱性在社會經濟發展和實施一定的環境治理情景下比西部地區更快地減輕,因而在這些區域增加投資,加大水土流失和環境治理力度,推廣農業綜合開發的潛力比西部大。研究區內西部地區由于自然環境惡劣,經濟發展緩慢,加之受到西北部沙漠化和荒漠化的影響,近期內農業生產的氣候脆弱性還會維持較高水平,很難降低,在以后的規劃中應綜合考慮有關對策,增強適應能力,抵御氣候變化的可能不利影響。但是由于本評估方案與GCM模式本身存在科學不確定性,上述模擬結果也只是一種初步的探討,僅給出了黃土高原農業生產氣候脆弱性未來變化的可能趨向和概貌,供討論。
5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措施討論
黃土高原有著特殊的地理地貌,水土流失嚴重,氣象災害頻繁,同時長期以來農業的過度開發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破壞,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如何面對現實,采取積極的適應措施,防御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防止環境進一步惡化,促進地方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是決策者需要認真考慮的重大問題。本文僅在此提出能提高當地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若干對策措施建議,以供各級決策者討論參考。
(1)防御與治理并重。調整現有農業結構、改變種植制度和耕作方式,采用農業高新科技,主動防御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趨利避害,以降低當地農業生產系統對氣候變化影響的敏感性;同時加強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生態環境惡化的治理,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提高當地農業生產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影響的適應能力,實現發展農業與保護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2)合理有效地利用農業自然資源,保障農業生產穩定、持續發展。研究區內人均耕地較我國東部地區多,但區內東部坡耕地多,水土流失嚴重,西部土壤貧瘠,自然條件差,造成農業生產的后勁不足。在適宜的地方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減少坡耕地,改造中低產田,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和生態農業,提高光、熱、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和現有耕地的生產力,以降低遭受不利氣候變化影響危害的風險,減弱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反應的敏感性,促進農業自然資源合理高效的可持續利用。
(3)因地制宜,走綜合開發道路。研究區內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差別很大,農業比重也很大,不可能采取統一的農業經濟開發模式。節水農業、生態農業、設施農業和小流域綜合治理等方式或模式,都可以因地制宜地借鑒采用。尤其是針對研究區內礦產資源和旅游資源比較豐富的特點,應特別注意加強這些資源的有序開發;將礦產、旅游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扶持農業、增加農業投入和轉移農業勞動力協調統一起來,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產業開發;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求,走工、農業和農、林、牧、副業綜合開發道路,提高各地農業和地方經濟適應氣候變化的經濟實力,為降低其氣候脆弱性提供有力的經濟基礎。
(4)提高農民科技素質,推廣農業高新科技。研究區內農業人口比重大,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對農業高新科技和新品種的推廣很不利。應大力推廣文化掃盲和科技掃盲,提高農民科學文化水平;同時建立健全農村高新科技推廣服務體系,鼓勵發展資源節約型和高附加值農產品深加工的鄉鎮企業,增強農民集體或個體經營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
關鍵詞 數理統計 社會經濟領域 應用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數理統計學的快速發展,數理統計在社會經濟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數理統計能夠有效地預測和把握工農業生產中的經濟狀況,及時了解和應用經濟變化的規律。利用數理統計的方法,可以通過運用數理統計知識與方法有效分析經濟問題,把握經濟發展的規律,從而作出正確的經濟管理決策,降低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經濟風險,使經濟效益最大化,促進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一、數理統計概述
數理統計是數學學科中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隨機現象中的統計學規律,利用相關的統計學規律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受經濟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理念的影響,數理統計在社會經濟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如今,在社會經濟領域通過分析抽樣數據解決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已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方法,數理統計學的知識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數理統計學以其獨特的思想方法和特殊的研究課題,逐步拓寬了數理統計的應用領域,并與其他經濟研究學科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是數學研究領域中的重要內容,在社會經濟中的工農業、科學技術、軍事等領域得到了大范圍的應用與推廣,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利用數理統計學相關的知識和方法時,我們要認識到很多社會現象并不存在確定的規律,要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出發點運用數理統計的知識進行觀察和研究,在認真分析相關數據和調查結果的基礎上,得出有說服力的結論。例如在產品銷售領域中,我們可以利用數理統計的方法對一些商品的銷售情況進行分析,進而預測這個商品行業的整體銷售情況及未來發展前景,或者根據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推測出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以及未來發展,為制定出合理的經濟發展計劃提供依據。除此之外,數理統計在應用范圍還有很多,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成為解決經濟問題的一種常用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此外,利用數理統計對社會經濟領域中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還具有科學、便捷、實用等特點,能夠為社會經濟領域的研究和預測提供數據支持。
二、數理統計在社會經濟領域中的應用
數理統計在社會經濟領域中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差不多所有的社會經濟領域都與數理統計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聯系,只要在一個領域內需要和各種數據信息打交道,在數據的收集與分析方面,都可以利用數理統計學的相關知識。具體說來,數理統計在社會經濟領域中的應用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工業生產領域中的應用。在工業生產領域中,可以通過收集工業生產過程中的相關數據,利用數理統計的方法對其進行研究和分析,及時預知工業生產過程中一些潛在的問題,從而及時進行糾正,保證工業生產的順利進行。此外,在工業產品的抽樣檢驗等問題也需要利用數理統計的方法。
第二,在農業生產領域中的應用。數理統計可以有效解決農業生產領域中耕種條件、選種、選擇肥料等方面的問題,為促進農業生產提供數據支持。很多重要的數理統計方法和措施都是根據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問題總結出來的。例如,著名的數理統計學家費歇爾就曾在農業試驗站工作時,通過進行田間試驗,得出一些有重要意義的數理統計設計與分析方法,推動了數理統計學科的發展。
第三,在醫學與生物學領域中的應用。在醫學與生物學領域中,數理統計學知識已得到了廣泛的使用。數理統計學可以通過一些有變異的數據中發現重要的統計學規律,對研究人體的變異情況有很大的幫助,也能夠通過數據分析,對一種治療方法和藥物的效果作出評價。
第四,在經濟領域中的應用。如上文所述,數理統計可以通過研究一種商品的銷售情況,預計整個行業的銷售情況,甚至可以對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和未來發展趨勢做出分析和預測。
第五,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現階段,數理統計的方法已在企業管理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企業的加工、生產、銷售等各環節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具體說來,數理統計可以通過研究企業管理中的相關數據,在產品開發、市場分析、質量管理等方面為企業提供數據支持,幫助企業及時了解產品的動向以及市場的發展趨勢,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三、結語
在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很多領域都需要通過分析相關的變量因素,掌握經濟發展的規律,從而為經濟決策提供數據支持。因此,數據統計在社會經濟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不僅能夠有效解決社會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能夠有力地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和數理統計學知識的不斷完善,數理統計的知識與方法也在不斷地充實與完善,借助現代化的數據處理工具,數理統計必將在未來的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一般項目(2013Y097)
(作者:麗江師專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金融數學、金融統計)
參考文獻:
關鍵詞:于田綠洲;社會經濟系統;信息熵;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4-3795-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4.064
Abstract:Based on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as the foundation,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data,establishe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system of the Yutian oasis. And using information entropy method,evaluated and analyz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ic system of Yu-tian oasis.The results show that①1980-2010,the total entropy of the socio-economic system in Yu-tian Oasis becomes fluctuations,but on the whole is in a downward trend,indic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system is relatively stable in Yu-tian oasis;②1980-2010,the index of entropy production of the system,the weight of the third industry Gross domestic product,per capital net income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and the second industry output value is maximum.
Key words:Yu-tian oasis; social economic system; information entrop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綠洲是在極度干旱的氣候條件下和大范圍的荒漠背景中形成的一種獨特的生態景觀,也是干旱區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1]。隨著綠洲區人類活動強度的不斷增大和自然資源的大量開發,綠洲的生態環境受到了很大影響。由于綠洲的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整體,所以綠洲生態環境的破壞也制約了當地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于田綠洲是中國典型的綠洲生態脆弱地區,該區生態環境較為脆弱[2]。近年來,由于該區人口的快速增長,引發了糧食需求的增加,進而刺激人們大量墾荒。據了解,在1958-1990年間,于田地區開荒面積約為29 213 hm2。其中,約有1 667-5 333 hm2是以毀林和破壞草場為代價的。但是,大部分新開墾的土地由于灌溉水源不足而被廢棄,加速了該區土壤鹽漬化和沙漠化的進程。再加上過度放牧、過度樵采以及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該區原本較為脆弱的生態環境變得更不穩定。最終影響了于田地區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長、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和自然資源迅速枯竭,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人類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可持續發展是當前世界各國共同倡導的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相互關系的發展戰略,其本質是要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協調與和諧,要求在資源永續利用和環境得以保護的前提下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3]。可持續評價是可持續發展研究的重要內容,它的核心目的是為決策者提供一些從全球尺度到地方尺度的關于自然社會復合系統在短期和長期方面的運行信息,為管理決策提供支持[4]。近年來,國內外的地理學者對于干旱區綠洲可持續發展研究做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例如,Barbier[5]與Alary等[6],主要通過構建干旱區生態經濟模型來評估干旱區人地關系可持續發展水平。韓春鮮等[7]利用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生產理論構建了由勞動、資本等要素組成的干旱區人工綠洲的一般生產函數。同時參照相關理論制定了人工綠洲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的測度方法與測度標準,并以天山北坡東部奇臺人工綠洲為例進行實證分析。陶江等[8]選取了經濟、社會、生態環境三方面22個與新疆干旱區綠洲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指標,運用因子分析法對其進行降維處理,并對新疆87個市縣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評估與排序。還有些學者對引河流水灌溉的綠洲持續發展進行了研究[9-13]。這些研究都為干旱區綠洲可持續發展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
本研究主要以耗散結構理論和熵值原理為基礎,利用現有的數據,建立于田綠洲社會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狀況評估的指標體系,并對該指標體系進行熵值計算。通過分析于田綠洲社會經濟系統的熵流、熵產生和總熵變的變化情況,分析該區域社會經濟系統在1980-2010年間的發展變化狀況。并計算各指標的權重值,分析其社會經濟系統內部各要素與系統發展變化之間的關系。從而對于田綠洲在1980-2010年間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狀況做出評估與分析,為實現該區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1 研究區概況
于田縣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端,北部為塔克拉瑪干沙漠,南部為昆侖山山脈,地理坐標為東經81°09′-82°51′、北緯35°14′-39°29′,屬于典型的干旱區綠洲[14]。于田縣呈南北狹長狀分布,東西方向較窄。地勢南高北低,垂直地帶差異較為明顯。其境內地形比較復雜,自南向北可以分為幾個不同的地貌單元,高山、低山丘陵、沖積平原區、戈壁等。該區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降水稀少,蒸發量大,光照充足,春夏季風沙和浮塵等災害性天氣較多,年平均氣溫11.6 ℃,年平均降水量44 mm[15]。區內植被種類貧乏,覆蓋度較低,沙漠廣布。沙漠面積占全區總面積的50%以上,土地沙漠化與鹽漬化較為嚴重,生態環境十分脆弱[16]。該縣下轄13個鄉、2個鎮、3個場、1個辦事處、175個行政村,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牧業為輔的農業縣。2004年末,該縣實有耕地面積約為26 810 hm2,比歷史最高年份1979年凈減少了約3 170 hm2。但同期該縣的人口卻猛增到22.49萬人,相當于1979年的1.62倍[17]。日益激化的人地矛盾,再加之水資源匱乏,使得該區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變得更不穩定,最終影響了當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1 數據來源
本研究所采用的數據主要來源于課題組在于田進行社會調研時所搜集到的一些統計資料,主要包括《于田統計五十年》、《于田縣主要經濟指標匯編》、《輝煌于田十一五》等,以及相關文獻中的數據資料。
2.2 研究方法
2.2.1 理論基礎 根據耗散結構理論,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無論是物理、化學、生物、社會經濟的系統)通過與外界不斷地進行物質、能量與信息的交換,在系統內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下,通過漲落和負熵的增加使系統發生非平衡相變,由原來的混沌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新的有序狀態。這種非平衡條件下、穩定、有序的結構,依靠不斷地耗散外界的物質和能量才能得以維持,所以稱為耗散結構[18]。一個系統要處于耗散結構,必須滿足以下4個條件:①該系統必須是開放系統;②系統要遠離平衡態;③系統內部各要素和子系統之間非線性相互作用;④系統有漲落現象。
于田綠洲社會經濟系統是一個耗散結構。首先,其系統內部存在著各種物質流、能量流與信息流,是一個開放的大系統。其次,它是遠離平衡態的。平衡態的特征是各要素均勻單一、無序、熵值極大、系統異常混亂。顯然,于田綠洲社會經濟系統是一個在結構和功能上都十分有序的大系統。再次,其系統內部各要素和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具有非線性結構。最后,于田綠洲社會經濟系統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會產生一定的漲落現象,漲落到一定程度時,系統就會發生突變,從而推動系統從當前狀態向著更加有序的狀態發展。
2.2.2 計算方法 于田綠洲社會經濟系統作為一種耗散結構,必然遵循耗散結構的規律。通過研究信息熵變(包括熵流和熵產生)表明,它可以評估系統有序發展的情況[19]。本研究采用Shannon的信息熵計算方法,對于一個不確定性系統,若用隨機變量X表示其狀態特征,設X的取值為X={x1,x2,…,xn}(n≥2),每一取值對應的概率為P={p1,p2,…,pn}(0≤pi≤1,i=1,2,…,n),且有∑pi=1。則該系統的信息熵為:
式(1)表示系統中隨機變量的無約束程度,信息熵越大,信息的無序度越高,其信息的效用值越小;反之,信息熵越小,信息的無序度越低,其信息的效用值越大[20]。本研究引入信息熵,采用年份信息熵計算系統的總熵變,對于田綠洲社會經濟系統的演化方向進行定量評估。同時,通過指標信息熵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值,分析其社會經濟系統內部各要素與系統發展變化之間的關系,從而對于田綠洲社會經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狀況作出分析與評估。其中,對n個指標m年的年份信息熵Sj、指標信息熵Ei與權重Qi的計算公式如下:
1)年份信息熵
3 指標體系的建立
本研究以耗散結構理論為基礎,根據所搜集到的于田縣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的數據和資料,按照綜合性、科學性以及現實可行性等原則,選取了12個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的指標,建立了于田綠洲社會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狀況評估的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將12個指標分為熵產生指標和熵流指標兩組。其中,熵產生的指標主要包括糧食總產量(X1)、第二產業總產值(X2)、GDP(X3)、第三產業總產值(X4)、農牧民人均純收入(X5)、年末牲畜存欄量(X6)。這些指標主要說明系統的產出能力,表明系統的熵產生。熵流的指標主要包括農業人口(X7)、農作物播種面積(X8)、農業機械總動力(X9)、化肥使用量(X10)、地方財政支出(X11)、農村用電量(X12)。這些指標主要說明外界環境對系統的投入,表明系統的負熵流。
運用均值法將原始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并運用Statistica 6.0軟件以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為應變量,其余11個指標為因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出各指標相關系數矩陣(表1)。這里選擇農牧民純收入為應變量,是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顯示于田社會經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結果表明,除了化肥使用量與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相關性較低外,其余指標與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相關性均較高。因此,所建立的于田綠洲社會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狀況評估的指標體系可以用來進行計算與評估。
4 結果與分析
運用均值法將1980-2010年于田綠洲社會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評估指標體系12個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并運用以上的計算方法計算出各年份熵產生指標和熵流指標的年份信息熵以及系統的總熵變。其中,各年份的系統總熵變為當年熵產生與熵流指標年份信息熵的矢量和。最后,計算出各指標在這30年間的指標信息熵,并計算出各指標的權重值。根據計算結果,作出以下分析。
4.1 于田綠洲社會經濟系統年份信息熵變化分析
根據1980-2010年于田縣社會經濟統計數據計算出30年間各年份系統的熵產生、熵流與系統的總熵變,并繪制出變化趨勢圖(圖2)。
從圖2可以看出,1980-2010年于田綠洲社會經濟系統的熵產生、熵流以及系統總熵變出現波動性變化,整體上處于下降趨勢。說明于田綠洲社會經濟系統的發展比較穩定,系統在向著新的有序方向發展。系統的熵產生除了在1990-1992年有小幅上升外,基本處于穩定狀態。系統的熵流在1993-1995年出現小幅增大;1996-2000年,系統的熵流值又開始下滑;從2001年起,又有了逐步增大的趨勢,說明自2001年起該區對社會經濟系統的投入水平有所下降。系統的總熵變在1980-2003年,基本處于下降趨勢,此階段系統發展趨勢良好。但是,從2004-2010年系統的總熵變又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根據耗散結構理論,系統只有不斷地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交換,增加系統的負熵,使總熵減小,才能促使系統逐步向新的有序方向發展。2004-2010年于田綠洲社會經濟系統的總熵變呈現出上升的趨勢,說明系統的協調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約。這與該區人口的持續增長,人均耕地面積不斷減少,人地矛盾不斷激化,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有著重要關系。為了扭轉當前于田綠洲社會經濟系統發展的不利趨勢,政府應當一方面控制當地人口的規模,減緩人地矛盾的壓力,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加大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投入,特別是加大對科技與教育的投入,增加系統的負熵,增強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使系統的發展轉向良好的趨勢。
4.2 各指標信息熵及權重分析
根據指標信息熵及其權重的計算方法,計算出了于田綠洲社會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狀況評估指標體系各指標在1980-2010年的指標信息熵及其權重值,并據此繪制出了各指標信息熵及其權重的雷達圖(圖3)。
從圖3可以看出,在系統的熵產生指標中年末牲畜存欄量的信息熵最大,達到了1.002。其次是糧食總產量,達到了0.992。然后依次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第二產業生產總值、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第三產業生產總值。這一結果說明了該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依然是以第一產業為主,符合該縣為以農業為主,畜牧業為輔的農業縣的事實。但是,從圖4可以看出,自2008年起于田地區第三產業的產值開始超過第一產業的生產總值,并有進一步上升的趨勢,這有利于于田地區社會經濟結構的優化,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系統的熵流指標中,農作物播種面積的信息熵最大,然后依次為農業人口、農業機械總動力、化肥使用量、農村用電量和地方財政支出。說明在該區的農業生產活動中,還是以土地和勞動力的投入為主,生產方式比較粗放。
此外,在系統的熵產生指標中,第三產業生產總值、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和第二產業總產值的權重最大;在系統的熵流指標中,地方財政支出、農村用電量和化肥使用量的權重最大。因此,可以把這6個指標看作是影響于田綠洲社會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序參量。所謂序參量就是在耗散結構中支配著其它變量的變化,主宰系統整體演化過程的參量。它的大小決定了系統有序程度的高低。就于田綠洲社會經濟系統的熵產生而言,作為一個以農業為主的農業縣,糧食總產量以及年末牲畜存欄量應該是衡量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但是,第三產業生產總值、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和第二產業總產值的權重卻最大,說明了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生產效率、改善人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性,當地政府應該予以重視。就外界對系統的投入而言,地方財政支出、農村用電量和化肥使用量的權重最大。這說明了政府的投入以及科學技術與生產資本投入對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具有巨大作用。科技作為促進生產持續的重要因素,應當成為于田綠洲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投入的重點方向。
5 結論
1)基于耗散結構理論建立的信息熵模型能夠較好地反映于田綠洲社會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變化狀況,所得出的計算結果與于田綠洲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比較吻合。比如,在系統的熵產生指標中,年末牲畜存欄量和糧食總產量的信息熵最高,這符合于田縣是以農業為主,畜牧業為輔的農業縣的實際。
2)1980-2010年,于田綠洲社會經濟系統的熵產生、熵流以及系統總熵變出現波動性變化的情況,但整體上處于下降趨勢,說明于田綠洲社會經濟系統的發展比較穩定,系統在向著新的有序方向發展。但是,2004-2010年于田綠洲社會經濟系統的總熵變呈現出上升的趨勢,說明系統的協調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約。這與當地人口規模持續增長,人地矛盾激化,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有很大關系。當地政府應采取相應措施,適當控制人口規模,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加大科技投入,促使于田綠洲社會經濟系統向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變。
3)1980-2010年,于田綠洲社會經濟系統熵產生指標中年末牲畜存欄量的信息熵最大,然后依次是糧食總產量>國內生產總值(GDP)>第二產業生產總值>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第三產業生產總值;在系統的熵流指標中,農作物播種面積的信息熵最大,然后依次是農業人口>農業機械總動力>化肥使用量>農村用電量>地方財政支出。
4)1980-2010年,于田綠洲社會經濟系統熵產生指標中,第三產業生產總值、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和第二產業總產值的權重最大;在系統的熵流指標中,地方財政支出、農村用電量和化肥使用量的權重最大。把這6個指標看作是影響于田綠洲社會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序參量。在系統產出方面,第三產業生產總值、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和第二產業總產值的權重最大,說明優化經濟結構,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對于實現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外界對系統的投入方面,地方財政支出、農村用電量和化肥使用量的權重最大,說明當地應當繼續加大政府投入,并增大科技投入,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生產效率,從而實現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
5)本研究建立的于田綠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評估的指標體系可以用來進行于田社會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狀態的計算與評估。但是,受到所獲取資料的限制,所選取的指標數量有限,可能沒有全面反映該區社會經濟系統的發展狀況,使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有待于今后更多的學者進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瓦哈甫?哈力克.綠洲自組織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2011.
[2] 艾合買提?吾買爾,海米提?依米提,賽迪古麗?哈西木,等.于田綠洲脆弱生態環境成因及生態脆弱性評價[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0,24(5):74-79.
[3] 林珍銘,夏 斌.熵視角下的廣州城市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能力分析[J].地理學報,2013,68(1):45-57.
[4] KATES R,CLARK W C,CORELL R,et al.Sustainability science[J].Science,2001,292(4):641-642.
[5] BARBIER B. Induced innovation and land degradation:Results from a bioeconomic model of a west Africa[J]. Agricultural Economic,1998,19(1-2):15-25.
[6] ALARY V,NEAZAOUI A,JEMAA M B. Promoting the adop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technology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 Modelling the impact of spineless cactus in alley cropping in Central Tunisia[J].Agricultural System,2007, 94(4):573-586.
[7] 韓春鮮,馬耀峰,熊黑鋼.干旱區人工綠洲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水平測度[J].干旱區地理,2009,23(2):281-288.
[8] 陶 江,楊德剛,蘇小軍,等.新疆干旱區綠洲可持續發展水平及其空間分布特征[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7,21(6):12-16.
[9] 羅格平,周成虎,陳 曦.干旱區綠洲景觀尺度穩定性初步分析[J].干旱區地理,2004,27(4):471-476.
[10] 羅格平,張百平.干旱區可持續土地利用模式分析――以天山北坡為例[J].地理學報,2006,61(11):1160-1170.
[11] 羅格平,周成虎,陳 曦.干旱區綠洲土地利用與覆被變化過程[J].地理學報,2003,58(1):63-72.
[12] 徐海量,葉 茂,丁 寶,等.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抬升的地表植被恢復價值初探[J].干旱區地理,2007,30(4):482-486.
[13] 王錄倉,張云峰.水資源約束下的內陸河流域農村勞動力轉移研究――以黑河流域張掖市為例[J].干旱區地理,2007,30(6):962-968.
[14] 牛 博,倪 萍,塔西甫拉提?特依拜.遙感技術在鹽漬化動態變化分析中的應用[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04(12):19-20.
[15] 劉國華,海米提?依米提,王慶峰,等.于田綠洲土壤鹽分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3):260-263.
[16] 丁建麗,塔西甫拉提?特依拜.沙漠化環境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框架研究――以于田縣為例[J].干旱區研究,2001,9(3):63-64.
[17] 田 源,丁建麗,塔西甫拉提?特依拜,等.自然與人文交互作用下的干旱區典型綠洲耕地動態變化驅動力分析――以新疆于田綠洲為例[J].中國沙漠,2009,29(6):1162-1168.
[18] 瓦哈甫?哈力克,史帝文,楊晉娟.基于耗散結構理論的耕地系統生產能力評價――以且末縣為例[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10,26(2):186-191.
關鍵詞:壓砂地;生產力;評價模型;信息系統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20-5362-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0.049
Abstract:This paper based on GIS relevan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 combined with the gravel-mulched fiel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SI mode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of gravel-mulched fiel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of Ningxia based on GIS, the system in VB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integrating MapInfo, evaluation results more intuitive system realizes in the window.
Key words: gravel-mulched fiel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model; the information system
1 壓砂地生產力評價模型的建立
寧夏中部干旱地區壓砂地生產力評價模型從自然條件(PI)評價和社會經濟條件(TI)兩方面展開,壓砂地自然條件評價采用生產力評價指數PI模型,選取10個影響因素作為評價指標。壓砂地生產力社會經濟條件評價采用評價指數TI模型,選取5個影響因素作為評價指標,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兩方面評價所占的權重可以咨詢當地有種植經驗的種瓜大戶和壓砂地專家,通過專家評分法得到壓砂地生產力綜合評價指數SI模型[1]。
1.1 壓砂地生產力自然條件評價PI模型
根據PI模型的特點,結合壓砂地生產力評價的實際,選取有機質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鉀含量、全氮含量、土壤機械構成、土壤有效厚度、地面坡度、土壤酸堿度、光熱條件和水分供應能力等10個影響因素作為評價指標。
采用FAO的生產力指數模型來進行壓砂地生產力自然條件評價的指標模型。對選取的10個因素進行幾何平均[2],得到:
式中,F1為土壤有機質含量;F2為土壤速效磷含量;F3為土壤速效鉀含量;F4為土壤全氮含量;Q為土壤機械構成;T為土壤有效厚度;G為地面坡度;pH為土壤酸堿度;P楣餿忍跫(≥0 ℃積溫);E為水分供應能力和地形的高程。
1.2 壓砂地生產力社會經濟條件評價TI模型
壓砂地生產力評價的社會經濟條件評價指標的選取,結合評價區具體的社會經濟狀況,確定壓砂地生產力社會經濟技術評價指標如下:壓砂地年限(有壓砂年,5~10年,10~15年和15年以上4個層次)、水利化程度(可用有效補灌面積所占的比例確定);化學化水平[可用單位壓砂地面積的施肥量(kg/hm2)來確定]、農業機械化水平[可用單位壓砂地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kW/hm2)來確定]、耕地現有人口承載量(是土地社會屬性的直接反映,目前一般用人口密度來表示)。
評價模型采用TI模型:
式中,n為評價要素個數,Wi為各要素權重,Ai為各要素的貢獻參數。
Wi的確定采用層次分析法,構造判斷矩陣,得到各指標權重值:壓砂地年限(N)為0.263、水利化水平(I)為0.475、化學化水平(C)為0.110、農業機械化水平(M)為0.090、耕地現有人口承載量(P)為0.055。
1.3 壓砂地生產力綜合評價SI模型
通過專家評分法對得到壓砂地生產力自然條件評價與社會經濟技術條件綜合評價進行分析,得到自然條件評價PI指數模型和TI指數模型所占的權重,得到壓砂地生產力綜合評價SI模型:
SI=0.8PI+0.2TI
2 系統總體結構與內容
壓砂地生產力評價的數據信息分布較為分散,同時信息處理主要依靠人工方式。工作繁重、效率比較低,不利于整個評價過程信息的展示與比較分析。將GIS技術引入壓砂地生產力評價的各個過程,可以使數據的現實更加直觀。數據庫的設計考慮數據庫的網絡化、智能化和實用化的發展趨勢[3],壓砂地生產力評價管理信息系統可以系統分析壓砂地的種植分布情況,以及對比分析各個評價因子之間的差異,使評價結果更加直觀,促進壓砂地生產力評價水平的現代化。
壓砂地生產力評價的管理信息系統包含評價因子查詢知識庫的一系列TAB文件和評價模型結果數據庫兩大部分。具體系統結構如圖1所示。
3 系統功能
從系統機構的設計上講,壓砂地生產力評價的管理信息系統主要具有評價因子數據查詢和生產力評價兩大功能。
3.1 壓砂地生產力指標信息查詢
壓砂地生產力評價管理信息系統的查詢功能主要是查詢位于知識庫里面的各種TAB文件,其中知識庫包含壓砂地自然條件評價各評價指標圖層的TAB文件、壓砂地社會經濟條件評價各評價指標圖層的TAB文件以及其他文件,通過知識庫里面的這些文件,可以方便查詢或打開各種評價指標因子圖層,使評價結果更直觀地呈現。
3.2 壓砂地生產力評價
壓砂地生產力的評價分別從自然條件評價和社會經濟條件評價展開,最后對這兩方面進行綜合評價,系統的設計考慮評價模型的錄入更新,通過錄入更新功能,可以方便地管理評價區的空間地理位置和評價模型的計算數據。
評價模型數據完成錄入更新可以通過系統中自然條件評價、社會經濟條件評價、綜合評價3個功能鍵來實現,然后在地圖功能窗口生產生產力評價等級分布圖。
3.3 其他
系統是在VB窗口下調用了MapInfo的相關功能模塊,所以在系統的窗口下可以實現有關MapInfo的相關功能。如“對象”功能可以對圖層進行相關點線的操作;“表”功能可以實現對數據表格結構的維護;“地圖”功能可以實現對相關專題圖的制作;“窗口”功能可以實現多窗口的展示,方便地管理各種圖層。
4 系統設計環境與開發工具
壓砂地生產力評價的管理信息系統,主要包含信息查詢、壓砂地自然條件評價、社會經濟條件評價和綜合評價4個部分,系統采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 中文版開發,集成MapInfo模塊,最后編譯生成EXE文件,供系統調用。系統在中文Windows XP操作平臺上開發和運行。
5 系統開發、運行與維護
5.1 系統主要功能開發
1)系統主界面開發。系統主界面主要是利用VB的菜單編輯器功能來編輯實現系統的各個功能,并調用相應的模塊,可以用以下代碼實現工作空間的窗體的調用,系統主界面如圖2所示。
2)可視化查詢功能開發。可視化查詢主要是利用知識庫中的各種TAB文件來實現,用戶進入系統界面選中要查詢的圖或表,單擊“確定”按鈕,即可進入可視化查詢窗口,對各評價指標數據進行空間展示。
3)生產力評價功能開發。數據的錄入更新主要包括對數據庫表的更新、添加和刪除功能,可以方便地管理評價模型數據的表數據,具體設計如圖3所示。
5.2 系統運行與維護
在VB開發環境下,程序調試成功以后,可以生成.EXE文件,獨立的在Windows XP操作系統下運行,進行評價指標的查詢與數據庫信息的錄入更新等。系統運行中的維護主要是定期、定時對知識庫中的文件進行更新、修改,并給系統用戶,以保證系y知識的正確性和實用性。系統的運行界面如圖4所示。
6 小結
在總結目前有關基于GIS管理信息系統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壓砂地生產力評價的實際,開發設計壓砂地生產力評價管理信息系統,系統的設計主要考慮可視化信息的查詢和生產力評價兩大功能,壓砂地生產力評價的管理信息系統包含評價因子查詢知識庫的一系列TAB文件和評價模型結果數據庫兩大部分,系統在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 中文版語言環境下開發、調試、運行,最后生成獨立的可運行的EXE文件,方便用戶操作。
參考文獻:
[1] 王 賓,田軍倉.基于GIS的寧夏壓砂地生產力評價研究[J].節水灌溉,2012(8):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