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文旅一體化發展

農文旅一體化發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文旅一體化發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文旅一體化發展

農文旅一體化發展范文第1篇

近年來,貴州省仁懷市緊緊圍繞“一心兩帶三區四游”旅游體系,堅持把“大旅游”作為推動“大扶貧”的突破口,采取政府引導、科學規劃、市場運作、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方式,用“經營農村”理念全力做好“旅游+農業”、“旅游+農村”、“旅游+農民”三道加法,打造了壇廠神采八卦園、魯班水彩隆堡、蒼龍草木年華、長崗藺田新村等一批農旅一體化脫貧示范點,走出了一條“以農興旅、以旅強農、農旅互促”的經營鄉村發展模式,實現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旅游的有機結合,帶動了群眾脫貧致富,助推了全面小康建設。

“食有特色、住有條件、游有內容”

截至目前,全市近30個村寨發展鄉村旅游,5000余名農民吃上“旅游飯”,旅游直接從業人員達到1萬人,帶動社會就業3萬人。2016年,全市實現30個貧困村出列、1.4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到4.6%;旅游接待游客607.8萬人次、同比增長37.2%,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7.7億元、同比增長45.2%。

首先,著力抓打造,注重與本地文化相結合。深入挖掘仁懷鹽運文化、文化、釀酒文化等特色文化,按照全市60個貧困村區位合理性、產品差異性、游樂參與性、空間開放性和效益輻射性等特點,高標準規劃打造了壇魯農旅一體示范區、五馬生態旅游示范區、后山民族風情旅游示范區、桐梓河水上體驗示范區和15個旅游扶貧點。注重與農業產業相結合,圍繞山地生態畜牧業、商品蔬菜、特色經濟果林、中藥材、花卉苗木等,建成一批以生態休閑、農業體驗、鄉村度假為主題的工農旅一體的示范園,切實增強了貧困村“造血功能”。目前,全市建成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區24個,發展蔬菜產業1.6萬畝、精品水果產業1.2萬畝、茶產業1萬畝、花卉苗木產業1.5萬畝、核桃產業5萬畝、中藥材產業6000畝,扶貧產業覆蓋貧困人口2.7萬人。注重與鄉村資源相結合,依托農村自然生態、田園景觀、民俗文化、山地特色等自然資源,做優做特五馬廣東東升農場生態農業示范區、學孔“茶旅一體化”、壇魯“工農旅一體化”,積極吸納游客現場采摘新鮮果蔬、觀賞農業風光、體驗農家活,讓游客記得住山水、留得住鄉愁,農民收入實現倍增。比如,壇廠鎮枇杷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今年一季度旅游綜合收入達500余萬元;魯班鎮隆堡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扶持村民開辦農家樂7家、鄉村客棧2家、百貨經營9家,實現了農民向個體工商戶轉變,增加農民收入600余萬元。 城鄉靚 貴州省仁懷市走出了一條“以農興旅、以旅強農、農旅互促”的經營鄉村發展模式,實現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旅游的有機結合,助推了全面小康建設。圖為仁懷市國酒門。

另外,仁懷還著力抓基礎。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景區停車場、廁所、旅游標識等設施建設,努力完善景區服務體系;堅持以“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為載體,扎實推進小康“六項行動計劃”和“交通三年攻堅”、“水利三項會戰”,全面改善農村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夯實鄉村旅游發展基礎。目前,已新建游客服務中心3個,安裝游客標識標牌1000余塊,建設生態停車場15個、旅游公廁30座。加大環境整治力度,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屬地管理、全民參與、標本兼治、疏堵結合、綜合治理、注重長效”的原則,以“硬化、凈化、綠化、亮化、美化”為方向,采取集中重點整治、完善配套設施、強化基層基礎管理、深化體制改革等綜合措施,徹底改善農村環境衛生狀況,為l展鄉村提供堅實基礎。有效整合旅游資源,按照“文態、業態、形態、生態”和“打造點、連成線、延伸面”思路,對鄉村周邊旅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整體開發,高品位建設景區景點,著力打造“行之順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娛之開心、購之稱心、游之舒心”的旅游環境,使游客真正享受到“食有特色、住有條件、游有內容”。打造出了蒼龍草木年華、喜頭云樂新村、后山少數民族特色鄉等。

同時,著力抓培育。高位宣傳,借全省“大旅游”和“遵義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區”東風,大力實施“旅游+”精準扶貧戰略,充分利用大數據,加快建設“智慧旅游云”,全面提升工業旅游和山地旅游品牌,不斷提高旅游的對外形象。加強與攜程網、本地網絡平臺、騰訊、百度、貴州數字電視等合作,及時旅游的動態信息,不斷完善景區的信息服務,推動旅游業實現“井噴式”增長。深化內涵,做大做強“旅游+工業”、“旅游+農業”、“旅游+扶貧”等“旅游+”文章,不僅使直接從事休閑旅游業的農戶增加了收入,還有力帶動了特色農產品、旅游商品的生產和銷售,拓寬了當地農民就業和增收渠道。比如,五馬鎮魚孔村借鄉村旅游和現代高效農業快速發展東風,通過建設生態水產基地、大型水上樂園、兒童游樂園、農家特色餐館,解決了50余戶貧困戶、200余人就業。全民參與,茅臺鎮成功承辦了貴州省第十一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有力推動了茅臺示范鎮建設、全景域旅游發展和旅游井噴式增長。通過舉辦文化節、旅游節、藝術節、展銷會,鼓勵和發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不斷提升鄉村旅游知名度和影響力,目前已成功舉辦兩屆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全市“城鄉靚、產業聚、環境優、百姓富、人氣旺、名聲響”的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新畫卷正在描繪。

此外,著力抓增收。該市積極通過教育、引導,使農民在認識提高的基礎上自愿發展鄉村旅游,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促進農民收入倍增。如,學孔鎮通過“茶旅一體化”,實現了既賣茶葉、也賣風景的大格局,今年一季度,實現貧困戶務工收入100余萬元;美酒河鎮婁子坳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和產業脫貧相結合,深入推進資產變資源、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三變”模式,實現貧困戶人均增收7360元;壇廠鎮枇杷村通過“工農旅一體化”景區建設,引進了16家企業進駐發展餐飲、客棧、壇藝等產業,推動了農民工創辦黔龍山莊、海義堂等鄉村旅館,目前到該村登記經營餐飲、住宿、花卉盆景等企業已有60余家。

“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戶一特”

鄉村旅游具有經濟拉動強、產業關聯度高、增長速度快、就業容量大等優勢,在國家實施擴大內需、實施精準大扶貧戰略,促進經濟結構轉型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發展鄉村旅游要堅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協調發展”原則,在充分考慮投入能力、市場容量和環境承載能力的基礎上,規劃發展一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戶一特”的鄉村旅游點,加快形成區域特色明顯、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內涵豐富的鄉村旅游發展格局,積極把景區連成線路,把珍珠串成項鏈,不斷提升經營鄉村旅游競爭力。比如“壇魯一體化”的打造。

農文旅一體化發展范文第2篇

三月初,一場由該鎮合作社農民發起的民間“桃花仙子網絡選秀”活動爆紅了網絡。全國各地近百名“秀女”報名參賽,上百萬網民上網刷屏互動。全國各地游客5萬人次來到現場觀光,給當地群眾創下了800余萬元的旅游收入。

據統計,去年,客樓全鎮財政收入由2011年的492萬元提高到2015年的826萬元,年均增長66.8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0年的2553元,增加到2015年的6894元,增長了2.7倍。

發展高速度從何而來,其中必有道。這“道”,就是該鎮依托當地良好的資源優勢,帶領群眾巧打“生態牌”,走“農、文、旅”一體化融合發展的脫貧之“道”。

生態保護之道

客樓鎮位于岑鞏縣西北部,距縣城74公里,是該縣最為偏遠的鄉鎮,但鎮內地勢平坦,平均海拔850-1500米,年降雨量1290毫米左右,素有“高原涼鄉”之稱。

客樓鎮過去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原因,成為該縣極貧鄉鎮之一。

但是,良好的生態是客樓鎮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全鎮森林覆蓋率在70%以上,位居全縣前列。淳樸的客樓群眾很早就懂得,生態是生存之本,發展之基,脫貧致富之根。保護生態環境,他們有著古樸而原始的智慧。

該鎮下寨村一位84歲的梅姓老人說,當地吳、梅二姓人于康熙初年沿龍江河移居在此。相傳,一天晚上,吳姓先祖得威遠侯楊再思托夢,說明其途經此地,將頭巾放在下寨廟灣的紅豆杉樹上。夢醒后,吳姓先祖將此夢告知鄉親,眾人均認為是他們無比崇拜的“飛山公主”顯靈,跟隨他們到此,用神樹福蔭子孫后代,于是供奉香火,年年祭拜。從此四方群眾將紅豆杉謂為“神樹”。

“飛山公主”顯靈和紅豆杉“神樹”的故事在客樓境內廣為流傳至今。群眾視樹為“神靈”、認樹作親人,已成當地群眾生命意識中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

在客樓,保護生態環境不需要規章制度,不需要法律強制,是當地群眾的一種精神所需,一種行為自覺,一種生命智慧。“現在,每逢過節、天旱、外出工作時,當地村寨及周邊村寨的人們都會來到這棵樹下燒香叩拜,祈求風調雨順,祈福平安。”下寨村村民楊成德說。

楊成德口中的“神樹”正是客樓鎮國家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紅豆杉。經專家考證,該株紅豆杉已有1400余年樹齡,被稱為“千年紅豆杉王”,也是亞洲第一大紅豆杉。野生紅豆杉生長條件苛刻、生長地域窄小,對氣候條件要求嚴格,為何能在客樓鎮出現“千年紅豆杉”和紅豆杉樹群落?下寨村村支書周國學一語道出原由:獨特的地理位置、潤濕的氣候、良好的生態環境、當地群眾強烈的樹崇拜意識,是紅豆杉樹得以繁衍生存的主要因素。

村民把樹當作“神靈”崇拜,在周國學看來是村民敬畏自然、保護生態的一種高明智慧。“正是這種強烈的樹崇拜意識,不需要任何人為的規章制度,使這些國家一級瀕危樹種在這里得以茁壯成長,也保存了完好的生態環境。”周國學說。

游客看到客樓鎮如此完美奇特的生態景象,感慨萬千,他們說,連現代文明社會都很難做到的一些事,居住在大山里的村民們卻輕松自然地做到了。瀕危植物紅豆杉,在客樓這片純樸得近乎原始的地帶,幸運地生長著,給人類帶來無比美好的福音。

古老的紅豆杉和它的傳奇故事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客前來探幽尋奇,游客以一睹它的雄姿為榮;當地群眾釀造出紅豆酒,香飄山外;一些種植能手育出苗木出售而發家致富。人們保護了紅豆杉,紅豆杉給了他們無比奢侈的饋贈。

民間群眾通過故事傳說,保護著這些珍貴樹木代代生息繁衍,守住了“高原涼鄉”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畫卷,為“涼鄉”群眾脫貧致富打牢了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產業發展之道

開著轎車干農活。這在過去的客樓,是難以想象的景象。

如今,蓋起“小康樓”,買上“小轎車”,坐在家里通過網絡把自己的產品賣往全國各地,又把時興的“洋貨”通過網絡買進家來,這些現代生活方式已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客樓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要渠道,靠的是發展產業,其中的支柱產業是水蜜桃。

談起水蜜桃產業,受益的群眾都會笑得合不攏嘴。水蜜桃不僅讓客樓果農增收致富,還催生了林下養殖、鄉村旅游等次生林業產業,讓他們迅速擺脫了貧困。

客樓的水蜜桃產業,是從安山村村民陳智的一段經歷開始的。1993年,陳智從湖南水果市場得知水蜜桃市場好,就是儲藏時間短,季節一過就沒貨了。陳智眼前一亮,客樓海拔高、氣溫低,如果種植成功的話,就能滿足市場需求。于是,他投入10萬元率先建起60畝示范園,3年后,桃樹掛果,創收8萬余元。

陳智的成功經驗,引起客樓鎮的高度重視,立即引導和組織群眾推廣種植,采取“果品+養殖”的模式,增加水蜜桃種植面積,并注冊“思州頤紅水蜜桃”商標,成立了岑鞏縣樓外樓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

如今,客樓鎮已有78個農戶投資近700萬元,種植水蜜桃1萬余畝,建成“農家桃園”景點50余個,其中200畝連片示范種植點7個。去年已有5000畝掛果,年創收近2000萬元,水蜜桃一躍成了客樓鎮的支柱產業。

有了桃園資源,一些群眾動起腦筋,發展起了養蜂產業。“別小看養蜂,不僅是技術活,更是創收的好產業。”說起養蜂,去年養蜂10群,創收2萬元的下寨村龍山組蜂農羅德連高興地說,養蜂真是釀造了增收致富的“甜蜜事業”。

客樓鎮不僅大力發展思州水蜜桃,同時種植烤煙6100畝、油菜1000余畝、水稻5000余畝,核桃、茶葉等經濟林3000余畝。豐富多彩的產業已成為優勢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更為發展養蜂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養蜂投資少、見效快、回報高,是綠色無公害的陽光產業。目前,客樓鎮已建成蜜蜂養殖基地,養殖種蜂52群,除選留本地優良蜂種外,還到浙江和廣西引進優良蜂種,不斷提高蜂蜜品質和產量。蜂蜜不僅是保健食品,而且是藥用價值很高的“百草藥”,每公斤售價200元左右,50余戶蜂農戶均可創收2萬元,可觀的經濟收入帶動了客樓養蜂產業新發展。

“不僅能養蜂,在桃園里養雞也是一舉兩得,既讓雞捕蟲,雞糞又能肥土,實現互補共贏。”走近客樓鎮安山村陳新文的果園,只見一群群的本地思州雞在桃園里尋食、嬉戲。

思州雞原來是長在客樓的“鐵公雞”,有毛色美觀、產肉量高、肉質細嫩且營養價值高的特點,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

2011年以來,客樓鎮和貴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合作,通過10多個月對“鐵公雞”遺傳育種實驗和科學測定,認定“鐵公雞”品質為特優,并申報獲得“思州雞”專利品牌。先后投入近100萬元對思州雞產業基礎設施以及雞苗的采購等進行完善,建成思州雞原種擴繁場。

“我的雞賣價非常好,2014年創收30多萬元。”思州雞原種擴繁場負責人代文權說,貴州大學給我們提供技術服務,政府搭建銷售平臺,讓思州雞成為林下致富產業,產品除銷售到周邊縣市外,還遠銷重慶、貴陽等地。

目前,客樓鎮按照“合作社+專業戶+農戶”的經營模式,林下養殖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思州雞養殖專業戶10余戶,年出欄思州雞9萬只,產值600余萬元。

同時,還發展林下養牛、養豬、養羊等專業戶20余戶,成立專業合作組織4個,帶動了800名林農發展林下養殖業,畜牧業總產值實現1120萬元。

農村脫貧之道

客樓四季分明,美景隨時令變換。

春季萬畝桃花盛開,姹紫嫣紅,花香萬里,是花的海洋;夏季萬頃綠色,空氣清涼,是天然大“氧吧”;秋天層林盡染,稻田金黃,如詩如畫;冬天白雪皚皚,銀裝素裹,猶如童話世界。

客樓美景依托該縣四通八達的交通便捷條件,吸引著全國各地游客前來賞花、攝影及休閑度假。農戶開辦“農家樂”,購買服務車,開始接待和服務旅客,不知不覺,客樓的鄉村旅游火了起來。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客樓的臘肉、香腸、思州雞、蒴菜等土特產瞬間成為 “香餑餑”,快速走俏市場。

看準優勢,客樓鎮通過組織引導群眾開展“桃花節”“桃王爭霸賽”等特色鄉村旅游活動,提振了客樓鎮的旅游名氣,也增加了農戶收入,但效果不是太理想,眾多美景,大好“秀色”仍處于“待在深閨人不識”的狀態。

如何將獨特的民俗風情、生態美景、絢麗的田園風光和眾多的產業景致變成經濟優勢?經過長期探索和思考,客樓鎮決定走“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新路,以互聯網為推手,通過舉辦“桃花仙子網絡選秀”等活動,集聚人氣,走“農文旅”一體化融合發展之路,把客樓的生態文化、田園風光、產業景致和特色產品變成旅游產品,讓廣大群眾從旅游中增加收入,實現脫貧致富。

三月初,該鎮通過民間“網絡選秀”活動助力“桃花節”,試水“農文旅”一體化融合發展成效。

3月18日至19日,“岑鞏縣首屆桃花節”在客樓鎮舉行,民間群眾開展了“祭樹神”、“桃花仙子選秀”、“醉美桃花攝影大賽”及“果樹認養”等特色活動,吸引了中央及省州20余家媒體前來采訪,百名藝術家趕赴實地采風,五萬名游客從四面八方云集涼鄉游玩,百名佳麗、萬畝桃園、百里翠峰令他們魂不守舍,醉游其中。

一場桃花節達到了“雙贏”的理想效果,廣大游客對高原“涼鄉秀色”贊不絕口,當地群眾獲得旅游收益,也樂不可支。

“太美了,你們沒來真是損失!”3月19日,陶醉在萬畝桃園中的廣西游客劉艷梅通過電話向遠在家鄉的朋友炫耀:“你們會后悔沒有親身來欣賞的。”

劉艷梅向好友介紹,廣西本身就與貴州接壤,又借助貴廣高鐵的便利,來客樓旅游已相當方便。劉艷梅在網上得知了岑鞏舉辦桃花節的消息,又恰逢周末,便前來觀賞。

“這里很有氣勢,很美。”連片的萬畝桃園讓來自凱里的游客陳素珍為之震撼。“每年春季我都喜歡春游、賞花,而這里如此大規模連片的桃園還是第一次欣賞到。”陳素珍說。

農文旅一體化發展范文第3篇

被《北京城市總體規劃》、《順義新城規劃》確定為重點鎮的高麗營鎮,位于順義西部,處于臨空經濟區和溫榆河綠色生態走廊的延展區域。這個面積達61.1平方公里的鎮域,下轄25個村和1個居委會,常住人口4.4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6萬人,是郊區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節點。

重點鎮連接著城市與農村,承擔著加快城鎮化進程和帶動周圍農村地區發展的任務。基于這樣的功能定位,作為順義區率先發展的重點鎮,高麗營近年來注重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立足自身的強勁發展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發展,以科學規劃全面推動重點鎮的經濟社會建設,在城鄉一體化建設方面探索實踐亦取得了積極成效。

以科學規劃顯現發展路徑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提到規劃都會有一種“神秘”感,往往被理解為躺在規劃部門辦公室內“深居簡出”的圖紙,而百姓能夠見到或者聽到的也多為一些口號型的宣傳。

這一常規率先在高麗營鎮被打破,該鎮在全市建成了首家鎮級規劃館,主動將政府自身工作置于社會各界的聚光燈下,這不僅是政府對規劃愿景和自身工作擁有的足夠自信,也是高麗營鎮發展多年注重規劃的具體體現。

規劃是城鎮發展建設的靈魂,也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首要條件。高麗營鎮多年奉行這一理念,所有的發展都堅持規劃先行,先后編制完成了《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中心區、副中心區及于莊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并相繼獲得市政府批復,形成了鎮域發展完整的科學規劃體系。

在規劃主體基本完備的基礎上,高麗營鎮注重規劃體系的完整性、前瞻性和重點工程建設的連續性,立足打造生態宜居的發展環境,以完善生態功能為重點,加快水務、綠地等專項規劃的編制,并實現了鎮域發展規劃與新城發展規劃的全面對接,為重點鎮建設的科學推進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規劃的逐步完善中,高麗營鎮“臨空產業強鎮,生態宜居小城”發展定位得以確立,“一心、兩帶、三走廊”的城市功能布局凸現形成:“一心”,即鎮中心區;“兩帶”,即東部高端制造產業帶和西部商務休閑產業帶;“三走廊”,即白馬路生態走廊、六環路生態走廊和順于路生態走廊。

以完善設施奠定經濟基礎

在規劃完備、定位準確、科學布局的前提下,盡早成為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新型示范城鎮,完善的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可或缺,這不僅是城鎮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也是彰顯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更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內容和載體。

按照“一心、兩帶、三走廊”城市功能布局,堅持適度超前原則,高麗營鎮先行啟動了鎮中心區的市政工程、公共服務等設施建設。在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總投資1.8億元的中心區2.4平方公里“三橫三縱”市政管網及道路一期全面竣工,“七通一平”基本實現。此外,供熱中心、休閑生態公園等項目已報市發改委審批,中心區

副中心區污水處理廠主干管線設計方案也已完成,副中心區路網及市政也已進入管網綜合設計階段。在公共服務配套方面,鎮級衛生院、九年一貫制學校、行政辦公中心等全面竣工,文體中心等項目也已報市發改委審批,夏縣營村土地一級開發完成了定樁成果。

產業發展是加快重點鎮建設的重要支撐,是推進城市化,實現城鄉一體化的主要動力。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背景下,高麗營鎮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按照“優化一產,強化二產,做大三產”的要求,著力打造東部高端制造產業帶和西部商務休閑產業帶,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10年全鎮實現屬地財稅收入3.3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9996萬元,較2005年年均增長31%和35%。

目前,高麗營鎮已經形成了以東部高端制造產業、西部商務休閑產業為主導的發展格局,在全鎮的總收入中,東西部兩個產業帶屬地稅收占到了全鎮稅收總量的85%。

東部高端制造產業帶以鎮級的金馬工業園為核心,依托2006年并入空港開發區的政策優勢,已經吸引了食品加工,電子信息、生物制藥和物流配送等企業66家,年銷售收入28億元,稅收達到了2.2億元。西部商務休閑產業帶主要依托溫榆河生態走廊,在春暉園會議溫泉度假酒店的基礎上,相繼引進了首旅華龍、北燃實業廣場和東方華美等項目,預計總投資78億元。

把握全市二三產業向郊區布局和臨空經濟區提級發展的大好機遇,實現“臨空產業強鎮”發展目標,是高麗營加快經濟發展的共識。高麗營鎮明確將進一步密切與市區重點經濟功能區的功能互動,以做大做強現代服務業為抓手,加快形成以西部商務休閑產業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打造帶動重點鎮建設發展的“核心驅動”;以發揮現代工業的基礎作用為重點,加快推進東部高端制造產業提級提速發展,提升推動重點鎮建設發展的“基礎動力”。盡快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核心,以臨空產業等高端產業要素集聚為特色,商務休閑、電子信息、現代制造等為主導的產業體系,夯實重點鎮建設的經濟基礎。

對于西部商務休閑產業帶,在首旅溫泉度假酒店、北燃實業廣場和東方華美等項目建設投產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以首旅溫泉度假酒店和北燃實業廣場、春暉園、花水灣等為主體,集商務會議、休閑度假為一體的新經濟板塊,全面提升商務休閑度假產業規模和知名度,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東部高端制造產業帶將積極承接臨空經濟核心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實現與臨空經濟區的有效對接,融入臨空經濟產業鏈發展,提升產業整體素質與核心競爭力。著力吸引電子信息等高端、高效、高輻射項目入駐,將重點引進2-3家大型電子信息企業和1-2家航空食品加工企業。同時,加快提升金馬工業園承載能力,優化園區發展環境,完備完善基礎設施,全面提升水電氣熱等基礎設施供給水平,增強集聚優質、高端產業要素能力,并進一步拓展園區發展空間,推進實施金馬工業園二期控規范圍內61.77公頃土地一級開發,加大閑置和低效利用土地盤活力度,集中進行策劃、包裝和推介,為產業發展創造空間優勢。

以環境打造提升承載能力

優良環境是高麗營鎮呈現給外界的直觀印象,這也是高麗營鎮多年注重環境整治帶來的直接成效。據了解,為調動各村對環境改造的積極性,高麗營鎮區別于諸多區域直接下撥環境整治資金的傳統做法,而通過“以獎代補”的創新工作方式,使所轄的25個村環境改善得以持續:鎮政府每年拿出500萬元資金,將各村的環境整治分為三等,按等級分別給予不同的資金支持。

通過“以獎代補”政策的探索嘗試,結合新農村建設“5+3”工程的全面實

施,高麗營鎮健全完善了環境整治的長效機制,綠化覆蓋率達到34%以上。近年來,先后獲評“首都文明鄉鎮”、“京郊新農村建設先進鎮”、“首都綠化美化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加強生態與環境建設是建設生態宜居城鎮的基本要求,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和服務首都建設“世界城市”的現實需要。圍繞建設“生態宜居小城”的發展目標,以提升城鎮生態功能為重點,鎮政府提出水務建設要堅持“優化自然生態、服務城市娛樂、彰顯歷史人文”的設計理念,以提升鎮中心區的城市品位為目標,營造“林水相依,人水相親”自然生態功能;綠地建設要堅持生態、景觀、休閑為一體原則,以“綠色生活、人文小鎮、度假天堂”為主題,打造“四季有綠,三季有景”的綠化生態景觀體系。并進一步探索生態環境建設新思路、新方法,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力爭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統籌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的長效機制。同時,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建管并重的原則,強化部門協調聯動,構建精細化網格管理體系,實現對鎮域生態環境、農村基礎設施的動態管理和有效維護。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實現鎮域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關系著鎮域投資環境的優良,也是提升鎮域承載能力的重要手段。

更重要的是,就業和社會保障作為民生之本,妥善解決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將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保障。對此,高麗營鎮堅持“就業優先”原則,把解決勞動力就業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以促進新生勞動力和城鄉就業困難人員充分穩定就業為重點,進一步健全完善促進就業機制,拓展就業服務平臺,強化就業技能培訓,構建區、鎮、村“三級”精細化就業服務體系,加快勞動力實現二三產業充分穩定就業、實現“高端產業、高效企業、高薪崗位”就業。目前,全鎮城鄉勞動力就業率95%,二三產業就業率97%。

此外,高麗營鎮把提升社會保障水平作為檢驗發展成果的第一標準,統籌推進征地轉非、村莊整建制轉非和就業轉非工作,加快地區農村居民向城鎮居民轉變,進一步擴大城市社會保障覆蓋面;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二次報銷辦法和城鄉低保統籌制度,在“新農合”完成首次報銷的基礎上,鎮級財政拿出資金進行50%比例的二次報銷,“新農合”參合率達到了100%;城鄉低保率先實現統籌,395名農村低保人員享受城鎮低保標準,全面提升了地區社會保障水平。

農文旅一體化發展范文第4篇

邊陽:“天眼第一棧”

立冬已^十余日,羅甸縣邊陽鎮依舊艷陽高照、溫暖如春。

邊陽原名漂洋,是羅甸縣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鎮,以商貿活躍著稱,至今留有福建會館、四川會館遺跡,被譽為貴州四大“旱碼頭”之一。

邊陽距平塘大射電望遠鏡僅28公里,從邊陽到大射電,車程僅需20分鐘,為出入大射電首選之地。

從邊陽匝道口下高速,出邊陽收費站十余米,寬闊的馬路邊上,一座古香古色的門樓巍然聳立,門樓正中“玉都北殿生態農業園”的三角形水泥柱分外顯眼。

這個生態農業園是羅甸縣重點引進的大型農業開發項目之一,占地1280畝,總投資4.8億元。園區以建設“天眼第一棧”綜合服務區為核心,重點發展以生態旅游為依托的新型生態農業,推進農旅、農商、農文產業深度融合。

步入茶馬古道商業區, 宏大的仿古建筑群聳立街道兩旁。各具特色的“會館”、沿街投射的3D全息影像讓茶馬古道昔日的繁華如在眼前,加上散布在街區的馬幫雕塑、駱駝、拴馬樁、飲馬池等景觀,讓漫步茶馬古道商業區的游客恍如重回宋代,產生“夢回古鎮,一眼千年”的時空穿越感。

順著園區便道蜿蜒前行,全國最大的火龍果地標性建筑、風情各異的生態會議館、生態餐廳、植物迷宮、水幕電影等大型建筑、景觀令人目不暇接。

占地10萬平方米的大地花海和高效農業示范園依托羅甸溫暖如春的氣候優勢,無論春夏秋冬,都生機盎然,繁花似錦。

據項目主要投資方西南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仕香介紹,今年國慶期間,園區水上樂園吸引了約3.5萬游客到來。項目全部建成后,預計年接待游客可達150萬人次。

自去年10月18日項目開工以來,企業、政府協調推進,一年時間,一期建設已基本完工。園區里600多名工人都是來自園區周邊巖腳、前進、下壩等村的農戶。

“項目全部建成后,可帶動1500人到園區就業。”吳仕香說。

木引:麻山腹地展新顏

近年來,羅甸縣委、縣政府積極引導農戶發展經果林種植,實現了“百姓富與生態美”的雙豐收,地方農旅觀光為全縣旅游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叢里村有一條從山底溶洞流出的小溪,小溪蜿蜒向南流過海升柑橘園后,河道逐漸寬闊,穿過始建于道光七年(1827)的“仁里橋”匯入叢里河。

60多歲的木引鎮叢里村村民黃巖香正站在河邊在等待“工頭”配藥,她家的4畝田地全部流轉給了海升柑橘園,每年除了1200元/畝的土地流轉金外,平時在園里干些除草、噴藥等簡單農活,一天八小時,能收入70元。一年差不多有五六千元勞務收入。

黃光本是一個50歲左右,瘦高黝黑的漢子,他是柑橘產業園里負責召集臨時務工人手的“工頭”,也是叢里本地人。

他說,以前忙時種地,閑時打工,一年下來也就攢個萬把塊,如今在園區干活,一年能掙三四萬。“政府在我們村搞了這個產業園以后,我們收入增加了,村里的路也修好了,房子也修整了,現在生活很方便,大家心情都很好。” 黃光本說。

為推進羅甸柑橘產業提質增效,加快脫貧步伐,羅甸縣引進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陜西海升集團在木引鎮投資1億元興建羅甸麻山扶貧精品水果產業園。

目前,已投入1300萬元,種植檸檬700畝、沃柑500畝,完成光伏發電、水肥一體化等配套設施建設及周邊“美麗鄉村”房屋外立面改造,正在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吸納當地400多個勞動力進園區務工,累計發放工資120余萬元。

海升柑橘栽培產業園四面青山環繞,一排排整齊的樹苗長勢良好。今年三月份才栽下的小樹苗如今已長到半人高,枝干疏密得當,深綠色的葉片油亮油亮的。

“這邊是檸檬、那邊是柑橘,我們每天都會進園查看果樹生長情況,并做下標記,對病蟲害進行監控。”畢業于吉林大學農學專業的海升公司種植技術員楊昌麗指著一棵頂端系著紅色帶子的樹苗對記者說。

農文旅一體化發展范文第5篇

貴州各族人民懂綠、愛綠、護綠,堅持“多彩貴州拒絕污染”,形成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思想共識;通過組織開展生態文明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觀點、先進理念和政策建議,積累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理論成果;大力實施綠色貴州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和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因地制宜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開展環境保護河長制、生態補償機制、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等12項改革試點,取得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成效。

如今,綠色已經成為多彩貴州的主色調,生態文明已經成為貴州大地的主旋律。

貴州在全國省級層面率先成立公、檢、法、司配套的生態環境保護司法專門機構,集中管轄處理全省生態環境保護案件。市、縣兩級也陸續成立了相關機構,全省環境保護司法體系逐漸形成。圖為貴陽市民的“水缸”清鎮紅楓湖。(當代貴州圖片庫供圖)

近年來,貴州開展環境保護“河長制”、生態補償機制、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12項改革試點。在赤水河、烏江流域,滿山綠樹和清亮河水交相輝映。圖為山清水秀的烏江。(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杜朋城/攝)

貴州省提出,要全面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加強石漠化綜合治理,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由目前的50%提高到60%,實現“綠滿貴州”。圖為松桃盤石畜牧園區黔東草海,當地群眾放牧歸來。(屈立武/攝)

貴州探索出了“靠山吃山,吃山養山”的寶貴經驗:以經濟開發促進生態建設,寓生態建設于經濟開發。通過發展山地農業、生態旅游業、生態畜牧業等產業,綠水青山不斷變成群眾存本取息的“綠色銀行”。圖為威寧西涼山風電場(當代貴州圖片庫供圖)

貴州開展富、學、樂、美“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活動,推進環境、管理、文化、產業、便民服務升級,推動農旅文一體化,促使黔北民居新農村示范點變成小康示范點,逾60%的行政村受益。圖為遵義市楓香鎮花茂村。(當代貴州圖片庫供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麻莱县| 伊宁县| 扶沟县| 新化县| 界首市| 和静县| 新田县| 板桥市| 仪征市| 资中县| 昌黎县| 衡南县| 玉门市| 宁晋县| 台安县| 枞阳县| 电白县| 达州市| 尉犁县| 岚皋县| 沙田区| 曲沃县| 五河县| 卫辉市| 庆云县| 阳新县| 崇义县| 通城县| 建湖县| 张家港市| 海宁市| 霍林郭勒市| 南陵县| 双城市| 乌拉特后旗| 木兰县| 镇坪县| 益阳市| 绥棱县| 辛集市| 定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