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殘聯工作意見和建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浙江省經濟社會發展概要
2004年,全省GDP 11243 億元,財政總收入1424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06億元,調整出口退稅因素后為1805億元和90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546 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096 元。根據浙江經濟發展趨勢,“十一五”時期將進入人均GDP 3000~5000 美元時期,2004年杭州、寧波等發達地區人均GDP已達4500~4700美元。
浙江省進一步加強對公共衛生、教育、文化、科學等公共事業的建設。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覆蓋城鄉新型的大社保體系,在全國率先對農村貧困群眾實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該省決定各級政府社會保障資金投入不得低于20%。
二、浙江省殘疾人康復工作基本情況
“十五”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浙江殘疾人事業要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繼續走在全國前面的要求,殘疾人康復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殘疾人康復工作意見〉的通知》精神,省政府提出2015年有康復需求的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總體目標和要求,并將工作內容納入“十五”計劃。
2005年,全省城市和首批基本實現現代化縣(市、區)的農村,有需求的殘疾人70%得到康復服務;其他縣(市、區)的農村達到50%。2010年,全省城市和首批基本實現現代化縣(市、區)的農村,有需求的殘疾人普遍得到康復服務;第二批基本實現現代化縣(市、區)的農村達到80%;其他縣(市、區)的農村達到70%。到2015年,全省實現有康復需求的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
根據總體目標,省康辦制定了浙江省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 的指標支撐體系。指標體系由支持性指標、基礎康復指標、重點康復指標三個方面構成,并細化了各項子指標、量化各子指標的分值,作為評估標準的依據。
基本做法是,構筑網絡化的組織平臺,運用社會化的工作方式,探索市場化的運作手段,依靠政策、法規化的制度保障。
網絡化的組織平臺:目前,全省范圍的康復服務已初步形成了三縱三橫的網絡化工作格局。縱向,自上而下的管理、技術、服務三大網絡;橫向:各地積聚了技術保障、資金保障、人員保障等康復要素。通過各級培訓,建設管理人員、業務人員、志愿者三支隊伍和通過評定省級殘疾人用品用具供應示范站、聾兒語訓部和康復中心機構的等級評定等措施,有力地推動了各地的機構建設,進一步完善了“三縱三橫”格局的內涵。
運用社會化的工作方式:以開展“助行工程”、“助聽工程”、“復明工程”和“青蘋果”各類康復助殘活動為突破口,全面落實“十五”計劃,推進了各項康復業務的深入發展。抓好試點,以點帶面,依托社區組織網絡、依托社區康復資源和殘疾人家庭,全面推進了社區康復工作,全省社區康復服務已在試點的基礎上,進入了全面推廣階段。整合發揮社會人、財、物等方面的康復資源的工作機制,增強了活力。人,加強康復管理、康復技術、支愿者3支康復隊伍的建設(該省擬在3年內完成全省所有社區、鄉鎮的康復員培訓)。財,各級政府對康復事業的資金投入逐年大幅度提高,全省各地殘聯基本完成了基礎設施建設,各地康復經費比“九五”增加了近3倍(寧波市“十五”以來,政府投入康復資金約1.3億元),2004年全省保障金征收了5.24億元,為各地殘聯開展康復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以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慈善總會等慈善組織為平臺,為殘疾人尤其是貧困殘疾人解決康復資金問題(4年多來全省動員社會直接資助殘疾人康復受益的資金近2億元)。物,整合發揮社會康復機構(衛生、教育、老齡委、慈善總會、民政、公安及民營托管機構)資源,為康復服務提供技術保障。
運用市場化的運作手段:全省11個地級市和90個縣(市、區)基本建成基礎設施,加強各級康復機構的規范化建設,明確服務內容和工作職責――各類服務機構圍繞殘疾人的特需承擔著業務指導和示范服務兩個職能;根據康復對象的分類,分別對持證殘疾人、無證殘疾人、身體障礙人群(老年人群)運用行政和經濟兩種手段開展工作,對貧困殘疾人明明白白地提供無償服務,對有經濟能力的人群清清楚楚地開展有償服務,開展有償服務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為貧困殘疾人提供無償服務,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同時加強了機構的技術資源中心建設,增強了康復服務能力。省殘疾人用品用具供應站固定資產從2001年的10余萬元增加到現在的500萬元,員工從2001年的6人發展到現在的75人,員工素質從原來的平均初中水平提高到大專以上水平,服務網點從2001年的幾個擴大到現在的123個,利潤從2001年的負資產變為年盈余凈利潤100余萬元,銷售收入從2000年的30萬元增加到現在的1700余萬元;省聾兒康復中心、省殘疾人康復指導中心(慈愛康復醫院)也同樣有很大發展。
依靠政策、法規化的制度保障:將康復工作納入大社保體系(全省大多數農村殘疾人進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對貧困殘疾人康復服務提供優惠政策,全省各地政府都出臺了對殘疾人康復的優惠政策(杭州市對白內障手術全部免費;湖州市對貧困殘疾人小腿假肢、大腿假肢補助4000元/條,輪椅免費;寧波余姚市對殘疾人每年發放300元助醫卡;嘉興、臺州、紹興、金華、衢州、舟山、溫州、麗水等地在政策中都明確了對殘疾人康復補助的標準)。
三、浙江存在的問題及該省對今后工作的建議
1. 問題
――康復資源配置的空間結構上存在著不均衡性。不同地區殘疾人享受公共服務的差距拉大。農村殘疾人康復需求量大與康復資源貧乏的矛盾相對突出。
――康復需求底數尚不清晰。1987年抽樣調查至今已久,迄今未進行全面的抽樣和普查,加上殘疾人及家屬(特別是精神病患者和智障人群)觀念保守導致調查不準。
――康復技術力量亟待進一步提高。康復專業技術人員比較匱乏,由于職稱等原因造成康復技術隊伍的穩定性差。
――整合政府資源和發揮社會康復資源的作用有待于進一步加強。進一步明確政府對康復機構的扶持政策,整合、發揮各級各類康復資源還要做大量工作。
2.建議
――“十一五”計劃,應加強分類指導,根據各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工作基礎,增加操作性強的導向性指標,拓寬開展多樣化服務領域。重點應放在政府履行的公共職能或需要政府調控、引導和扶持的領域,尤其要關注解決欠發達地區基礎性問題,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傾斜,逐步調整康復資源配置與殘疾人口不均衡的空間結構。
――繼續把工作重心下移到社區、鄉村、家庭,在開展多樣化、個性化、人性化的康復服務方面下工夫,盡快制定和完善實現“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指標體系。
――進一步加強康復機構建設,加快培養康復專業人才隊伍,不斷提高康復服務能力。
――加強有關部門的協調,重點突破各地應納入有關政府部門職責的工作,例如將社區康復納入衛生部公共衛生發展規劃和民政部的社區建設發展規劃。
――加快信息網絡建設,特別是數據庫建設。
――要加快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的步伐,制定人才培養規劃和措施。盡快出臺康復專業技術人員職稱系列。
四、調研工作的主要收獲
浙江省康復工作發展情況,出現了三個新變化:一是服務內容上從醫療康復、功能訓練為主逐步進入全面康復階段,二是服務形式從以開展各項康復助殘活動為主要載體轉向重點為殘疾人提供長效的康復制度保障的形式,三是服務方式從機構康復為主轉變到全面以社區康復為主的方式。其地處發達地區,經濟社會條件相對較好,且各級殘聯干部用心規劃,思路清晰,善于工作,該省工作不僅出現了我們希望看到的局面,也為全國殘疾人康復工作探索了道路,積累了經驗,創造了典型。我們認為,浙江的康復工作,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浙江模式”。
經驗一,長于規劃、思路清楚。“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目標提出后,浙江較早提出并著手制定包括支持性指標、基礎康復指標、重點康復指標在內的該省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 的指標支撐體系。同時注意構建組織、技術、服務網絡。這樣的工作方式給我們以啟發,對全國工作也有啟迪。
經驗二,注重政策和法律建設。幫助全省農村殘疾人加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并將殘疾人康復納入醫療救助體系的,全國目前只有浙江。在全省各地各級政府出臺殘疾人康復的優惠政策,浙江也十分突出。目前浙江正在醞釀《殘疾人社會保障條例》。注重政策和法規建設是我們今后殘疾人康復工作的重要思路,這是建立長效機制的關鍵。
經驗三,在市場經濟中探索社會化工作。該省殘聯所屬康復機構(康復中心、聾兒中心、用品用具站)從為殘疾人服務的宗旨出發,在對貧困殘疾人優免服務的同時,注意開拓市場,獲得社會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定位準確,值得各地學習。
經驗四,社區康復推進較快,工作比較扎實。自去年召開全國社區康復會議以后,浙江該項工作穩步迅速推進,并注意將各項康復業務落實到社區。他們的工作不僅證實了我們對社區康復原有的期望,也為各地推進這項工作積累了經驗。
經驗五,在各康復業務中探索思路,提出并實行較新的理念。例如,浙江目前大部分地區通過新生兒檢查實現對聾兒的早期發現(衛生部門負責)和早期干預(由衛生轉介殘聯);杭州在開展社區康復工作中提出“20分鐘康復圈”的概念,很有新意。其用品用具供應已經在全省布有百多個點,且通過示范站的評比不斷促進服務水平的提高。
2017宿州市政府調研報告
改革開放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的物質生活,也使人均預期壽命不斷得到提高;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實施,使得人口出生率保持在一個較低水平。隨著人均預期壽命的提高、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和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宿州市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勢不斷加劇。人口老齡化和老齡人口養老問題已經成為廣泛關注的社會性問題之一。2017年宿州市對全市人口老齡化和老齡人口養老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具體情況如下:
一、全市老齡人口情況
截至2017年12月底,宿州市總人口為649.51萬。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03.5萬人,占總人口的15.94%;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76.13萬人,占總人口的11.72%;80歲老年人14.44萬人,占總人口的2.22%;100歲老年人601人,占總人口的0.01%。
依據老齡化社會標準(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10%或者65歲以上人口占7%),我市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行列。按照每年1%的增長速度測算,到2017年底全市老年人口將增至110萬。
二、全市養老機構情況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養老問題,主動作為、積極應對,采取多種措施,開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養老事業取得了快速發展。目前,全市共有養老機構(設施)747個,床位27875張,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269.32張。其中,農村敬老院170家,床位15263張,實現了鄉鎮全覆蓋;民辦養老機構64家,床位7492張;城鎮日間照料中心75家,日托床位870張;農村幸福院438所,床位4250張。全市100張及以上床位的養老機構有97家,包括公辦敬老院71家(蕭縣20家、碭山縣18家、靈璧縣12家、埇橋區11家、泗縣10家)、民辦養老機構26家(包括埇橋區15家、碭山縣4家、泗縣3家、蕭縣2家、靈璧縣1家、宿馬園區1家)。全市300張以上床位的養老機構7家,包括公辦敬老院1家(泗縣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為310張床位)、民辦養老機構6家(泗縣2家、埇橋區2家、蕭縣2家)。初步搭建了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框架。
三、老齡人口養老情況
從生活來源情況看,全市60歲以上人口中,約有40%的老人依靠自己勞動滿足日常需求,52%的老人依靠子女和親屬供養,約5%的老人依靠保險救助,約3%的老人依靠退休金。
從居住情況看,約40%的老年人口與子女同住,52%的老人單獨居住,少數老人在子女家輪流居住。
從老人健康情況看,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口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需要適度的護理和照料。據統計,有子女照料的老人僅占80%左右,無人照料的老人比例高達20%。
從醫療角度看,醫療費用的支出比較大,約20%的老人的收入主要用于醫療費用支出。
從老人養老意愿看,居家養老符合大部分人員的愿望,但也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對機構養老抱有期望。一是慢性病所帶來的醫療需求催動老年人愿意入住養老機構。二是計劃生育獨生子女家庭,子女養老壓力較大,老年人愿意入住養老機構。三是部分失獨家庭,在沒有子女照料的情況下,老年人選擇入住養老機構。
四、全市養老政策實施情況
近年來,我市相繼出臺了《宿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全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宿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宿州市養老服務設施布局規劃(20XX-2020年)》、《宿州市社區居家養老實施方案(試行)》、《關于成立宿州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關于加強農村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和敬老院管護工作的通知》、《關于下達20XX、2017年養老設施建設任務指導計劃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明確了我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為我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落實老年福利,努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
1.發放居家養老服務補貼。市、縣區財政從20XX年1月份起,對城鎮戶口80歲以上低保老人給予每月100元居家養老服務補貼。截止20XX年12月,全市共為786名老人發放補貼94.32萬元。 2017年居家養老信息平臺全面建立,居家養老服務全面鋪開。
2.大幅度提高五保供養標準。近幾年來我市五保供養標準每年按照不低于10%幅度增長,20XX年發放五保供養經費7307.4萬元。2017年,供養標準再次大幅提高,集中供養由20XX年每人每年2900元提高到3600元,分散供養由每人每年1900元提高到2400元。
3.實施高齡津貼制度。凡戶籍在宿州市轄區內的年齡在8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含80周歲),均可享受高齡津貼待遇。宿州市從2013年在全市建立高齡老人津貼制度,補助標準為:對80至89、90至99、100周歲以上老人分別給予每人每年200元、300元、2400元高齡津貼。對80歲以上低保老人,高齡津貼每人每年提高到600元。2017年,共計為全市13.1萬名高齡老人,發放高齡津貼3662.6萬元。
(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大力推進養老設施建設
1.突出示范帶動,加快公辦養老機構建設。全市2017年新建、改擴建敬老院20所,建設床位1870張,計劃投入資金2057萬元,設計全部帶有室內衛生間。目前,所有敬老院已完成勘探、選址、規劃設計,即將進入招投標。埇橋區祁縣敬老院、永安敬老院已開工。市政府投入建設的社會福利中心,即將采取公辦民營方式投入使用,靈璧縣、泗縣、碭山縣各建成了1所政府主辦的示范性養老機構,蕭縣、埇橋區也將于今明兩年建成。
2.落實扶持政策,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采取發放建設和運營補貼、減免稅費、購買服務等方式,扶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機構。補助標準為:新建社會辦養老機構每張床位給予1000元至2000元一次性建設補貼,入住率達到50%的養老機構,每個床位每月給予200元運營補貼。為失能失智老年人服務的,按照其輕、中、重度失能失智程度,補助標準分別上浮50%、100%、200%。2017年,市縣區財政拿出302萬元發放社會辦養老機構建設和運營補助。2017年養老機構補貼正在核查,待媒體公示后發放。
3.積極申請各級資金,不斷加大養老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各級政府堅持以公共財政為導向,不斷加大對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投入力度,為各類養老設施建設提供有力的財政保障。十二五期間,我市地方投入和申請上級撥款共5.3億元用于各類養老設施建設,其中爭取國家發改委3200萬元用于養老項目建設;申請省級財政補貼2200萬元,市縣財政配套1.3億元用于五保供養機構建設;申請1005萬中央福彩公益金建設335個農村幸福院;申請省級財政補貼500萬元,并投入300萬元用于社會辦養老機構建設;投入各類資金1.3億元用于社會福利中心建設;申請世行貸款1800萬美金(地方政府按1:1配套,需配套1億元)全部用于全市農村敬老院升級改造,屆時,農村敬老院保障能力大幅度提高。
五、醫養結合工作情況
為了推進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的醫養結合機構建設,滿足群眾需求,市政府自2017年開始,大力推進醫養結合工作。目前,全市已經建成1家醫養結合機構(宿馬園區安杰養老服務中心養生苑),33處醫院已經取得民政部門頒發的社會福利機構執業證書,市殘聯院內的二級康復醫院、靈璧縣的三級康復醫院正在申請以老年人康復醫療服務為特色的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
(一)宿馬園區安杰養老服務中心養生苑情況
總投資2億元的民營安杰醫養結合養生苑一期于2017年投入使用。安杰養生苑總設計6000個床位,環境優美、條件優越,已與宿州市立醫院實行醫聯體深度合作,加快其二級醫院資質建設,努力創建三級醫療機構,實現養老與醫療的高度融合。
(二)33處醫院醫養結合情況
目前,33處醫院取得市民政部門頒發的社會福利機構執業證書,設置了養老床位,實現了單一醫療機構向以醫療服務為特色的醫護型養老機構的轉變。
(三)計劃生育特殊家庭養老情況
2017年,我市將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中的60歲以上老人納入醫養結合扶助范圍,主要實施4444保障工程,解決計劃生育特殊家庭人員的養老問題:一是明確四個聯系人:分別為親鄰照護聯系人、簽約醫生聯系人、黨政領導聯系人、村級干部聯系人;二是簽訂四個協議書:分別是養老機構與本人協議書、親鄰與本人協議書、簽約醫生與本人協議書、鄉鎮與親鄰協議書;三是確立四個政府兜底:養老兜底,醫療兜底,大病兜底,臨終關懷兜底;四是落實四個保險:即按最高標準代繳養老保險、代繳醫療保險、辦理大病救助保險、意外傷害保險。
六、存在問題和工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