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教學案例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例1:我在教學《山中訪友》時,就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趣事,把學生引入課文,更好地理解課文。其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同學們,你們周末都在干嗎呀?
生1:(面露喜色,來了興趣)我去動物園玩了!
生2:我和媽媽去商場購物了,買了好多的東西!
生3:我在家復習功課。
師:同學們的周末都很豐富。那么有人和老師一樣去野炊嗎?
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位學生站起來)老師,我去爬山了,也和小伙伴一起燒烤了。
師:我與大自然為伍,與鳥兒唱歌,和蝴蝶翩翩起舞。
生1:老師你開玩笑吧,鳥兒怎么會和人一起唱歌呢?怕人都來不及呢!
生2:就是啊,還有蝴蝶也是!
師: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學們,為了檢驗老師說得話的真偽,可以在放學后自己去檢驗一下。但是記得要帶著虔誠的心,把自然的一切都當做你的朋友,真心去對待它們,你就能感受到它們對你的熱情。
(一天后的語文課上)
師:同學們都有按照老師說的話去檢驗了嗎?
生1:老師,您說得對!我去郊外的草坪上與鳥兒歌唱,與草兒低語。我真的覺得它們就是我的朋友!
生:是啊,老師。我也去了!我感受到了……(同學們七嘴八舌,講述著他們的發現)
師:(在這個時候適當翻開課文)其實體驗大自然的奇妙之處在很早以前就有人做了,而且還把當時漫步大自然的情景生動地寫了出來。下面我們就跟著李漢榮先生一起去《山中訪友》??纯此及菰L了哪些朋友?看看他的感受是不是和我們一樣。
學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課文上。這種教學方式和傳統的教學有什么不同?
評析:
傳統的語文教授知識的方式,大多是直接講述課文,并沒有過多地注重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其課堂的方式往往枯燥乏味,很難引起學生的上課興趣,這樣就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新型教育下的教學方式主要以發展學生的智能為出發點,通過對于生活的體驗,對所遇到的事物進行組織時,遇到的問題會盡力找出解決的辦法。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發現規律性和聯系性的能力,也使信息不陷于自流狀態,保證其信息隨時發揮出作用。學生只有通過練習解決問題并致力于發現,才能學會發現探索的方法。而一個人越有這方面的實踐經驗就越能把學習到的知識歸納成一種解決問題或調研的手段。案例講述的教學方式與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同。它結合了生活中的趣事,巧妙地利用了生活這個“老師”,學生通過真實的生活體驗來體會課文中所講述的事情。語文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所以語文的教育離不開生活。
例2:同樣在教學《山中訪友》這一課時(教學片段),可以通過生活趣事激發學生閱讀、學習欲望,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
師:我們常常在電影中看到人們面對大山呼喊,然后聽回聲,同學們,我們自己一定也有這樣的經歷?(學生的童趣一下子得到激發)
生1:是的,我就常常對著大山喊:你是誰?大山也這樣喊,特別有意思。
生2:聽到回聲時,像是與大山對話,感覺像捉迷藏一樣,心里特別放松,特別開心!
師:當我們對大山“喊話”時,大山回應我們,大山就是我們的朋友,不僅如此,花草樹木都是我們的朋友,大自然就是我們的朋友。
……
新的教學方式,更加重視學生的實際,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趣事開展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欲望。下面我們分析一下這樣教學有什么啟示?通過分析與反思又會得出什么樣的結論?
評析:
關鍵詞:教學案例;分析;問題
一、數學問題生活化、情境化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如果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實際出發,創設生活中的情境問題,不但很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
案例一: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一課時,我注意到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似乎很容易,因為從他們具有的生活經驗來說,識別起來并不難。其實在課堂教學中發現掌握起來也并不容意,因為從數學的角度認識圖形,必須要抓住圖形的本質特征,建立起數學的空間觀念,所以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一開始就讓學生觀察生活中,有關四邊形一些物體和現象喚起他們的生活經驗,在
具體直觀中找出平行四邊形,這就解決了“是什么”的問題,再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它們的形狀不完全一樣,為什么都是平行四邊形呢?”再用教具釘板圍成各種不一樣的平行四邊形,從中發現和總結出平行四邊形的特征。這樣就通過把數學與生活實際和生活經驗聯系起來組織教學,不但對學生來說直觀易懂,建立了很好的表象,還讓學生理解得非常透徹。
二、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
學生的學習活動不能只去看學生怎樣理解和掌握知識,而更重要的應是學生的思維過程,注重按學生的學習過程去設計教學方法,學生的經驗才能夠內化,真正掌握知識?!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就指出“數學學習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這種過程可以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各種途徑?!币簿褪俏覀兤綍r說的“不但要讓學生學會,更要讓學生學懂?!?/p>
案例二:在教學“筆算乘法(進位)”這一課時,我考慮怎樣才能讓學生“不但要學會,更要學懂。”最后我決定從學生的學習過程考慮設計,首先讓學生用豎式試做25×3時,學生出現了各種結果,有算得65的,有算得75的,還有算得95的。到底哪個結果正確呢?就讓學生用加法驗證了75是正確的。接下來我就引導學生對加法驗證的豎式進行深入研究,個位3個5相加是:5×3;十位3個2相加是2×3。這樣,在加法中找到了乘法的關系,我又引導學生觀察乘法算式。最重要的是還找出3×2+1這一步,又經過對比找出乘法中是什么算的,為什么會這樣算?到這一步讓學生理解進位乘法中進位的理解更加透徹。這樣不僅溝通了加法和乘法之間的關系,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了為什么這樣做的算理,真正讓學生“學懂”了。
三、注重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現代教育更加重視“人的發展”,即讓每個學生在通過教學活動,獲得多方面的發展(包括合作、交流、幫助)?!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也提出了“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讓學生合作交流方法,充分展示學生多樣化的思維,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創建一個學生平等輕松的學習氛圍。
案例三:在設計教學“筆算乘法(不進位)”時本人想:怎樣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體驗“活生生的”數學知識,培養他們在課堂中合作交流的意識,也準備讓自己從熱鬧的情境教學中走出一回,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由此以“合作―發現―交流―總結”模式設計這節課。首先在教學例1“一盒彩筆12支3盒有多少支?”時用先用估算得出:12×3≈30(支)。接著,放手讓學生用以前的知識經驗和小組內的同學去計算出結果,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了合作、討論交流之中,很多學生用口算的方法得出了結果,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充分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在此基礎上,又引導學生再次與小組內同學試著用豎式解決這一問題,學生都很努力,通過認真的思考與合作討論與交流得出了筆算乘法的方法,經過我的引導總結了算法,這節課學生時而討論方法、時而幫助其他學生理解、時而對做得不對的同學當“小老師”進行講解,課堂氣氛異常的活躍,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相互交流合作探索,始終處于學習的主體,所以學習情緒高漲。而后在課下批改作業時質量非高,效果非常明顯。
四、注重學生實踐和操作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形式,是提高課堂效率,優化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在課堂上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動手操作活,再通過探究問題得出結果,從形象到抽象,不但讓學生經歷“問題的發現”到“問題解決”的過程,還有利于學生掌握理解新知識和培養技能。
案例四: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本人考慮到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一些東西如果平均分分不完的情況,所以我就設計用學具小棒讓學生再現分不完的情形,讓他們動手操作。首先,讓學生通過分小棒的動手操作活動產生認知沖突,讓學生產生學習和知識上的需要。給學生發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
4根……,可以分給幾個人?通過動手操作得出: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分完了,一種是沒分完還有剩余。這時設計的目的達到教學活動水到渠成。接著,引導學生以平均分給4個同學,每人分2個,還剩2個為例,講述有余數除法的書寫,認識除法算式中的“余數”,很順利的初步建立了有余數除法和余數的概念。最后,再借助小棒讓學生把其他幾種有余數的情況也分別用除法表示出來,加深了有余數除法和余數的概念。這節課學生通過實踐和操作過程,從形象到抽象,給學生提供了研究和探索的機會,使學生面對數學中出現的問題,用自己的智慧和探索精神去解決數學中的奧秘,不但經歷了過程,還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樹立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五、注重課堂上出現的“錯題”
學生的發展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學生的發展總是與克服原有的錯誤和不足聯系在一起的,如果學生沒有不足,沒有錯誤,也就沒有發展的動力和方向。教師要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當作一種寶貴的財富,讓學生正視不足,把錯誤作為一種學習的途徑,由經歷錯誤走向正確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發展歷程。
案例五:在本人教學《三位數減三位數(連續退位)》時曾遇到過一位學習成績一直很好的學生,在黑板上做板演712-365=347時,把“十位上退位成0,需要再從百位退1再減6”時沒退位,導致計算錯誤。這時全班同學“哈哈哈”一下都笑了,那位學生自尊心強,就哭起來了,我就鼓勵他:“是人都會犯錯,上次不是老師在黑板上也寫錯字了嗎?”那學生一下就不哭了,這時我又說:“同學們,題算錯了沒什么,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錯出哪了,要勇于改正錯誤才是好學生,而且這樣的題這幾天我們班好多同學都做錯了,今天老師還想給大家強調一下來著,現在這位同學當老師給大家上一課,你們說好不好?有類似錯題的同學現在可要聽明白了。”接下來我就讓那位學生把錯題改正過來,并讓她說出了錯誤的原因。從那以后班上同學們錯題出現的少了,而且錯題改正率也高了不少。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對新課程全面準確地加以理解,對
一、創設問題情境的背景
(1)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
(2)與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密切聯系起來。
(3)與學生的心理特征密切聯系起來。
二、問題情境創設的時機
1.在引入新知時,創設問題情境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學中,創設富有情趣而又合理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和興趣,從而積極地參與到新知的探索中。
2.在學生的思維出現障礙時,創設問題情境
小學生的意志力比較薄弱,當思維遇到障礙時,往往會退縮。這時,老師要適當地化解問題難點,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將學生的思維從低迷狀態解放出來。
3.在練習中,創設問題情境
練習中,不僅可以創設新舊知識相聯系的問題情境,以便學生鞏固知識,提高技能。還可以創設開放性的問題情境,這些問題不僅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而且可引導學生繼續發現新問題,為后面的學習埋伏筆、打基礎。
三、問題情境創設的方法
1.通過生活中常見的事例,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有很多與小學數學相聯系的事例,如生活中的數(學號、電話號碼、鞋號等)、汽車的輪子為什么是圓的、上下樓梯靠右走……教學時,我們要善于借用這些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進行合理加工,創設出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數學是無處不在的,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
例如,教學“24時計時法”,我就結合2003年的“非典”事件,在引入新課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
第一,聽錄音(音樂)。
王力:最近全國人民萬眾一心抗“非典”。聽專家說,適度的鍛煉可以增強身體的免疫力,預防病毒的感染。明天是星期六,我約小東一起跑步去。
(撥電話聲——嘟……嘟……)
小東:喂,你好!找誰呢?
王力:小東,我是王力,你明天有空嗎?一起去跑步怎么樣?
小東:行呀。明天什么時候?
王力:明天6點鐘,在僑鄉體育館大門口等。
小東:好,明天見。
師:同學們猜一猜,明天他們兩人會不會按時見面呢?
生1:會。
生2(急著發言):不會。
生3(猶豫):可能會吧。
(學生爭論起來)
師:誰猜對了?我們接著聽錄音,看看是怎么回事。
第二,聽錄音結果
(門鈴聲——叮咚、叮咚……)
王力:是誰呀?大清早就在吵。
(開門聲)
小東:Hi!王力,你在做什么?
王力:睡覺唄。
小東:還睡覺?你約我6點鐘,現在已經快8點,我在僑鄉體育館大門口等了你一個多鐘頭了。
王力:誰叫你等?我是約你下午6點鐘,不是上午6點鐘。
學生哄然而笑。笑聲中,學生同時在思索: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誤會呢,到底該怎么準確來表達時間才不會產生誤會呢?學生也就自然產生探究新的計時方法的欲望。
2.運用“猜想—驗證”的方法,創設問題情境
隨著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數學教學中,教師越來越重視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獲取知識。但這一過程中教師往往要求學生做的還只是對假設的驗證。研究表明,對探索性或發現性學習來說,猜想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提出猜想、樹立假設才是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環節。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我出示這樣一個環節:作一條射線OP,以O為一個端點,在射線上任意截取一條線段作直徑畫圓。如下圖:
【關鍵詞】特殊教育;聽力障礙;聾生 厭學;心理輔導
一、背景資料
聽力障礙學生的心理活動在條件、時間上異于聽力正常兒童;而對于聾生本身這個群體,在致聾程度、康復訓練、接受教育狀況等方面,又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導致聾生心理問題的發生。很多聾生因為知道自己身患殘疾,不能與人正常溝通,就避免甚至拒絕與周圍人群接觸,導致聾生容易形成自卑、自暴自棄、厭學的不健康心理【1】。
二、基本資料
小江,男,17歲,特殊教育學校聽力障礙學生,初中一年級,成績中等偏下,在學校住宿。每月回家一次,父母務農,經濟條件一般,家中有一弟弟。
三、主訴和個人陳述
主訴:進入初中以來,學習成績很不理想,老師講課時手語看不懂,課程很難,我不想繼續上學,朋友(聽力障礙)邀我去油漆廠打工,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每月可有800元工資。
個人陳述:小學是在縣里的特殊教育學校學習,進入初中后進入市級特殊教育學校學習,老師和同學們的手語速度快,看不懂,學習的內容理解不了,上課的時候想睡覺,老師有時候叫我回答問題我也不會,只好搖頭。原來的聾人朋友去工廠打工,可以掙錢補貼家用,朋友叫我一起去。但是覺得輟學是不對的。心里很猶豫。
四、觀察和他人反映
觀察:溝通時小江手語不規范。溝通不暢。有時需要借助書面表達方式。
父親反映:對孩子沒有太高要求,希望能夠讀完初中,自己能夠自力更生。
教師反映:對老師同學都比較有禮貌,表現普通,喜歡畫內畫,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上課總睡覺,提問不回答,作業質量不高。
五、評估與診斷
心理狀態評估:厭學、心情壓抑,情緒不穩定,
評估依據【2】:
(1) 消極不良認識自我,認為學習作用不大,不能帶來眼前的實際利益,想去打工掙錢。
(2) 應付式學習,不會主動學習,沒有學習計劃,成績下降。
(3) 對學習失去興趣,行為上表現出遠離學習活動的傾向,如課堂學習消極怠惰、課外作業質量不高等。
六、心理輔導目標的制定
根據以上的評估與診斷,同小江協商,確定如下咨詢目標:
具體目標:學會使用規范的手語,掌握正確學習方法。
最終目標:熟練運用手語,完成最終學業,掌握基本生活技能,能夠自力更生。
七、心理健康輔導過程:
咨詢階段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1、診斷評估與咨詢關系建立階段
目的:了解基本情況,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確定主要問題,探詢改變意愿。
方法及過程:填寫咨詢登記表,了解情況,傾聽小江介紹他的日常生活。他是住宿生,每月回家一次。與同學人際關系一般,對畫鼻煙壺內畫的技能課程比較感興趣。
作業:把這次與輔導員的談話感受寫下來,把自己的煩惱和對未來的想法寫下來。下次帶來一起討論。
完成情況:小江談了自己的感受和現狀,也嘗試找了造成現狀的原因。談話基本符合輔導員的目的與要求。
2、心理幫助、實踐鍛煉階段,即改變認知、行為矯正階段(三次)
第一次咨詢:
目的:加強咨詢關系,討論上次談話的感受,幫助小江改變認知。
方法和過程:認知領悟、支持療法。小江說“感覺輕松很多”,讓他把自己心里的苦悶說出來,輔導員的親切態度讓小江感到安全、親切,愿意說出自己的煩惱和內心的其他感受。輔導員在良好咨訪關系基礎上,幫小江分析他的現實處境。并且明確告知了小江還是未成年人,不能出去打工,否則會觸犯法律。聾人朋友雖然現在掙錢,從事的卻是高強度、低報酬的工作。告訴小江投入與回報的道理。
作業:設定目標,實現這些目標有何好處?把目標和好處寫紙上。
第二次咨詢:
目的:A建立學習信心B學習方法輔導
方法和過程:小江表情放松,面帶微笑。采用支持療法,討論將來要實現的目標,小江希望自己能順利讀完初中,最好找一個畫內畫的工作,能自食其力。接著,輔導員與小江分析小江目前的學習成績。首先要學習好手語。這樣才能聽懂老師講課,輔導員結合學校課程表,幫助小江制定了手語學習計劃時間表,要求回去實踐,做到一項,就打一個“√”,下次來時談體會。
作業:實踐學習方法,觀察效果,嚴格按照計劃表表安排作息時間,以便下次來作進一步調整。
第三次咨詢
目的:A繼續增強學習信心B學習方法的進一步輔導
方法和過程:小江表情明朗,情緒愉快。自敘一周來用輔導員的方法學習手語效果很好,時間少見效快,增加了他學習的信心。利用畫內畫的特長幫助同學,人際關系改善,時間安排按計劃表走。小江希望輔導員給予更多的學習方法上的指導。輔導員充分肯定了小江,鼓勵其繼續實踐人際交往和學習方面的方法,進一步制定了薄弱科目的自學補習的具體計劃,小江聽得十分用心,都記在了本子上,并表示一定會盡力在短期內把以前落下的學科內容補上來。
作業:在學習上繼續嘗試新的學習方法,課余時間多跟同學在一起運動,鍛煉體魄,以保證學習時精力充沛,又可以增進與同學的友誼。
完成情況:小江配合輔導員按照要求能夠聽講,主動和同學交流,情緒狀況明顯好轉。
八、心理健康輔導效果評估
自我評估:大家都很關心我,很開心,上課也不睡覺了,我覺得老師講的課還是有意思的,期末考試排到第4名(全班人數為8人)。
師生反映:因為手語是聽力障礙學生的第一語言,小江掌握了手語之后,語言的瓶頸打開了,上課有積極性,能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作業基本能按時完成。
心理健康輔導員:通過回訪和跟蹤,發現基本上達到了預期咨詢目標。
參考文獻:
在英語教學中,閱讀是最重要的一項技能,所以在教學中如何把閱讀這項技能訓練得更好是擺在英語教師面前的一項艱巨的任務。分層教學在閱讀課中如何來運用,尤其是如何設問,如何把設問與學生的層次適當地聯系起來,這是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適時、適當的提問會使教學更加流暢,也更加有效。
二、情景描述
人教社Senior English Book2A Uint7 “Living with disease”的閱讀“Born Dying”pre-reading 中可供提問的問題有很多,如:
1. What is AIDS?What is HIV?
2. How do people get AIDS?
3. What happens to people who have AIDS?
4. What can be done to cure or help people who have AIDS?
5. How did the person get AIDS?
6. How does the person feel about having AIDS?
7. Is the person able to live a normal life?
8. How do her friends and family feel about her disease?
9. When did the person get AIDS?
但哪個問題提問哪個層次的學生,哪個問題合適?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非常了解,對問題進行細致的分類、研究。即使閱讀之后,經過討論,有些問題的答案也不是很明顯,比如第一題的第二問,看起來很簡單,應該每個同學都會回答,其實卻不然。因為學生沒學過HIV,也不知道是什么詞的縮寫。開始學生們很難回答出來,討論之后盡管理解漢語意思,也不會用英語回答。
由于當時對學生的這一實際情況不了解,總以為這是常識,學生應該沒問題。結果根據分層教學的設計,先提問了C層一位學生,他站起來就低下頭,象犯了錯誤一樣,顯然不會回答。然后提問B層的一位同學,他站起來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最后提問A層的同學,她漲紅著臉也沒回答上來。課堂陷入僵局,剛開始的簡單問題都不會,后面比較難的問題怎么進行?此時我“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不是不會嗎,查詞典。很快有人就大聲回答:HIV是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的縮寫。不到一分鐘,問題解決了,教學可以繼續進行了,我懸著的心落了地。
接下來的幾個問題在課文中都可以找到答案,進行得很順利,沉悶的課堂氣氛也開始活躍起來。第二個環節學生們積極思維,主動討論,自己歸納各段落大意、文章的主旨。他們參與的熱情意想不到,剛才的沉悶一掃而光,各層次的學生積極參與,有對有錯,有爭論。
第三個步驟是language study,首先,完成word study。
1. Choose the correct answers to fill in the blanks.四道填空題,都是從課文中摘錄的句子,也有選項,主要是根據意思來辨析正反義詞。相對來講,C層的同學也都可以順利完成。
2.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words in the text.八道填空題也是課文中的原句,但需要理解句意,掌握句型。比第一題增加了難度,但大部分B層學生都能順利完成。
第四個步驟是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text.實際是文章的縮寫,根據文章的意思設計的沒有選項的完型填空,難度略有增加,但B層的大部分學生可以完成。這道題也為下一道題做了鋪墊。
第五個步驟要求學生找出各段落的關鍵詞,根據關鍵詞來復述課文。第一是找出關鍵詞,學生們有時意見不一致,出現了爭論,此時課堂氣氛達到了,這也是對課文理解的最關鍵的時刻。通過爭論,對課文更加熟悉,最后,兩位學生主動完成了這一C層學生才能完成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