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村集體經濟增收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村級集體經濟開展既沒有創業資金上的攙扶,又沒有相關的政策攙扶,完全處于一種“無人問津、自生自滅,誰有本領誰開展”的景況。
村級集體經濟大多是“趁一時之機”,或靠資本、或靠機遇抓些收入,并且“小富即安”“小進即滿”,并沒有抓住時機做大做強,一旦機遇損失,也就落空了開展的潛力。
村級集體經濟沒有構成有用的村級積聚機制,多是一次性投入,“有幾多錢,辦多大事”,隨后便“現來的?,F享”,將集體收入“吃光抖盡、一個不?!?,沒有久遠的計劃,缺乏用于擴展再出產、再開展的投入,碰著好的項目,卻苦于沒有資金而眼睜睜地損失開展的時機。
相當一局部村既無資本又無資金,經常捉襟見肘、左支右絀,開展村級集體經濟“有主意、沒方法”,處于一種很無法的境地。
建議與對策:
一是以區、市、縣三級盡快樹立“村級集體經濟開展攙扶基金”,參照“雙帶”資金的運轉形式,對開展村級集體經濟有資本、有項目、缺資金的單薄村賜與攙扶,處理他們“有主意、沒方法”的憂惱,使他們盡快走出“空殼村”窘境。
二是以區上出臺攙扶村級集體經濟開展強大的政策,量體裁衣,分類看待,宜工則工,宜農則農,逐漸樹立攙扶村級集體經濟開展的優越機制,保證村級集體經濟穩步開展。
三是樹立鄉村公益事業建立財務獎補機制,根據上年度農人人均純收入增進比例,逐年加大對村級的財務資金轉移付出力度,實在支撐村級集體經濟開展,推進新鄉村建立。
今年以來,柴胡店鎮黨委政府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以美麗村居建設為契機,以產業為支撐,以黨建為抓手,一村一策進行專題研究,分類實施,做到增收措施切實可行,確保年底前村集體經濟收入超10萬元的村達到40個村,其余村莊全部實現村集體收入超3萬元。
一、啟動美麗村居建設,土地流轉增加村集體收入。目前,柴胡店鎮第一批、第二批12個美麗村居建設村,全部啟動村黨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工作,正在積極開展土地托管工作。下一步,對小馮、雙廟崔等7個計劃啟動的第三批美麗村居建設村,同時啟動土地流轉工作。
二、盤清家底,充分發揮“邊角經濟”的經濟效益。柴胡店鎮對轄區內132個村莊進行“地毯式”摸底調查,開展專項“清家底兒”工作,通過依法收回被非法侵占的閑散地塊,按程序對外租賃或集體經營,重新簽訂或修訂不規范合同,追繳陳舊拖欠款等方面措施,保障村集體利益不受損失。通過清家底,可以幫助大逯村、賴相安村等41個村集體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
三、整合資源,做大產業,叫響品牌。目前,柴廟養種蛋鵝、葦子灣養肉鴨、蓋家香菜批發市場等都在嘗試運營,村黨支部負責聯系市場供銷雙方,為農戶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收入,提升品牌效應,同時實現抱團發展、減少虧損風險。村黨支部在提供服務的同時收取一定的管理費,增加村集體收入,該模式可以使柴廟村、蓋家村等11個村村集體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
根據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和縣人民銀行積極認真地做好了新農村建設“百村幫扶”工作。本著“第一年打基礎,第二年是關鍵”的目標,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縣委**成立了由分管校長任組長,總務處主任等為成員的幫扶工作組,明確了專職幫扶人員的工作職責。辦幫扶工作組圍繞“增加農民收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促進農村和諧穩定”這五個重點,不斷強化工作措施,“百村幫扶整治”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是立足當地實際,確保增加農民收入。幫扶組結合幫扶村實際,研究制定出了幫扶工作計劃。**鎮**村是個400多人的窮山村,人均耕地不足半畝,水利設施不配套,基本靠天吃飯,農民增收緩慢,這是制約該村發展的難點之一。由于該村荒山面積大,人均耕地占有8畝多,這又是該村的優勢。俗話說“靠海吃海,靠山吃山”,要想增加農民收入,突破口就在這里,幫扶組協調購買柿樹苗、櫻桃苗、核桃苗各1萬棵,投入資金5萬多元,達到全村人均100棵果樹,年人均增收20__元的目的。投資近一百萬元建成十多處標準化養雞大棚,僅此一項年增加收入60多萬元。投資2萬元建成荒山引水池并修建了村南引水渠,使該村僅有的100多畝耕地成為水澆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局面。
二是立足長遠發展,切實增加村集體收入。幫扶組立足長遠發展的目標,幫助村委研究制定出了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的計劃。引導發揮好民主理財小組的作用,使村集體經濟管理工作邁向制度化、規范化,并通過各種途徑,依法收回了集體應占有的份額,建立起了集體增收的長效機制。村內兩座早已到承包期的小塘壩,因種種原因始終沒有收回,群眾不滿,集體欠收,在幫扶組的協調下,依法收回并重新承包出去,年增加集體收入1萬元;把現有的1000多畝荒山以公開招標的形式承包出去,增加集體收入2萬元;把機動地和邊遠的插花地重新承包,增加集體收入2萬元;對集體擁有的山林、路邊、溝沿等資源,明晰了產權,依法實行有償使用。通過以上措施,充分利用和盤活了村集體現有資產,引導村集體資產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促進了村集體的經濟增長,實現了節支增收的目的。
三是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建立文明村莊。在水、電、有線電視“村村通”完成之后,今年又投入7萬元解決了群眾最急最盼的道路硬化工程,該項工程可建成長700米,寬4米的“村村通”硬化道路,計劃年底峻工投入使用。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清五堆、抓五改”活動,集中整治“臟、亂、差”現象,積極搞好村容村貌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廣泛開展各種類型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努力形成健康向上、遵紀守法、和諧文明的農村新風尚,實現鄉村文明。
四是發揚團結奮進精神,共建和諧新農村。完善了村黨支部、村委會、村民會議、議事決策制度,形成了職責明確、核心突出、程序規范的協調運行機制。加強了村級班子建設,提高了村級班子正確行使職權的能力。今年新培養了1名預備黨員、2名后備干部。繼續搞好了發展對象的培養工作,增強了黨員干部隊伍的后續力量。繼續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完善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充分發揮好了“四支隊伍”的作用,為實現幫扶村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2004年3月10日,帶著州委、州政府全力促進農民增收,組織實施“云嶺先鋒”工程,探索解決集體經濟“空殼村”問題三大任務的重托,趙健強、李正平隨州委駐村入戶幫助農民增收工作隊來到元謀,進駐到能禹鎮星火村委會。初來乍到,情況不清,酷暑難耐,工作、生活條件差,難以開展工作。趙健強、李正平把自己看作是一名普通的村民,把駐地當作自己的家,克服了高溫的考驗,起早貪黑、走村串戶,深入農戶調查摸底,訪貧問計,短短半個多月時間,足跡踏遍了星火村委會11個自然村,走訪農戶78戶,清楚掌握了村情社貌。
星火村委會下雷窩村是一個經濟條件、生活環境都較好的自然村。工作隊剛來,正趕上村兩委班子換屆,為了使下雷窩村得到穩步、快速的發展,趙健強、李正平積極深入農戶進行宣傳,了解群眾的思想狀況,認真做好群眾和村組干部思想工作,使村級班子和村組班子在充分發揚民主的前提下穩步換屆,為下雷窩村的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班子順利換屆后,趙建強、李正平積極配合新的領導班子,選擇工作的著力點,努力開創工作新局面。針對下雷窩村由于干早缺水,有400多畝土地常年撂荒,農戶增收空間無法拓展的實際,趙建強和李正平積極主動聯系水利部門進行論證、勘測設計,求得自己工作單位的支持,扶持水泥30噸,幫助購置抽水設備一套價值8000多元,組織群眾投工投勞修建了一口深24米、直徑2米的水井,有效解決了村民200多畝土地的灌溉問題,以每畝收入1500元計算,每年可使村民實現增收30多萬元。
實施“云嶺先鋒”工程,是工作隊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結合村委會實際,趙建強和李正平在深入宣傳實施“云嶺先鋒”工程的目的、意義和目標任務的基礎上,運用以點帶面、典型引路的辦法,把工作重點放在基礎較好的下雷窩村,在該村創建了黨員之家,幫助建立健全黨支部學習、工作制度、外出黨員管理制度、黨員聯系戶制度、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制度、支部書記職責、黨員管理目標量化責任書和群團組織管理活動等制度,使下雷窩村組織建設邁入了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按照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的要求,積極做好組織引導工作,在下雷窩村發展新黨員5名,入黨積極份子5名,結束了該村幾年來未發展一名黨員,隊伍建設停滯不前的歷史。為有效改善下雷窩村的環境,豐富村民業余文化生活,趙健強和李正平從原單位爭取資金買來水泥和沙石,充分利用村邊天然竹林,匯同村民小組投資14000多元,積極組織群眾投工投勞,開發竹林休閑娛樂園,修建水泥桌6個、三面光水溝400多米,并自費100多元,為村民購買撲克20多副,象棋4副;向上級爭取價值7000多元的玻璃鋼籃球架一副。此外,為改善村容村貌,趙健強和李正平積極幫助村民小組,深入做好群眾工作,三天拆除了各家各戶影響環境衛生的43個土廁所,使村集體投資6萬元在村里修建4個標準公廁的計劃得以順利實施。2004年6月,趙健強在前往村民小組開會的途中不幸發生車禍,導致髖關節骨折,住院期間,他仍念念不忘村委會及下雷窩村的各項工作,經常打電話詢問工作情況,幫助協調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使村委會的干部和駐點群眾深受感動。
解決村集體經濟“空殼”問題,是各級黨委、政府面臨的一個難題,也是工作隊的主要任務之一。在幫助村委會健全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明確發展思路的基礎上,趙健強和李正平深入思考,努力為村委會發展經濟選擇項目,經過深入調研論證,他們決定利用星火村委會相樹村民小組集體兩個壩塘為基地,投資12萬元發展水產養殖,采取聯合經營的方式解決村委會集體經濟“空殼”的問題。思路確定后,
趙健強和李正平積極上下奔走,多方協調,千方百計爭取列項支持。最后,項目經州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審批后,給予了資金支持。在組織項目實施過程中,兩人始終堅守工地,實行跟班作業,嚴格監督工程進度和質量,并積極幫助協調資金、物資。一次,由于項目資金未能及時到位,施工單位思想產生了顧慮,工程進度被延緩,趙健強、李正平積極找有關部門協調,并向施工負責人保證,如資金不到位愿用兩人工資墊付,解除了施工方的后顧之憂。協調的物資運到后,趙健強和李正平又親自組織指揮村民卸車,并指定專人管理,確保了工程的順利實施。養殖工程的建成,每年可為星火村委會及相樹村民小組帶來2萬余元的經濟收入,切實解決了星火村委會集體經濟“空殼”的問題,同時也為當地村民發展水產養殖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
積極探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有效途徑
——贛縣區江口鎮河埠村“黨建+村集體經濟發展”簡介
為使群眾脫貧和村集體經濟“雙脫貧”,贛縣區江口鎮河埠村通過“三駕馬車”拉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即:創辦產業合作社、參股鄉村旅游招商項目、開辦實體店。2017年該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將大幅度提高,達到22.8萬元。
1.以資金、管理入股產業合作社,農民變股東,資金變股金。河埠村耕地大部分為沙壩土,且集中連片面積大,適宜種植甜葉菊,自2006年開始發展甜葉菊生產,2009年開始發展甜葉菊育苗。為實現2018年前整村脫貧目標,村黨支部充分把握這一產業優勢,把甜葉菊作為主導產業來培植,著力推動甜葉菊生產規模化、專業化發展,通過召開戶主會、黨員會等迅速統一全村思想,創辦產業合作社,在帶動群眾致富的同時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產業合作社實行股份制,村集體以資金和前期管理入股,流轉土地600畝,積極向上爭資爭項投入90萬元進行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育苗大棚建設;貧困戶以資金入股,用活精準扶貧貸款政策向銀行貸款,每戶貧困戶入股資金3-5萬元,5000元為壹股;村民以流轉土地入股,每畝為壹股。目前,合作社擁有社員28戶、入股資金83.3萬元,產業基地600畝。
合作社所產生的利潤,按4:2:2:2比例分配,即:40%作為合作社發展基金,用于下一年生產投資;20%作為河埠村集體經濟收益;20%用于貧困戶、村民分紅;20%作為合作社績效管理基金。預計2017年合作社收益能達到60萬元,村集體通過自己和管理入股可分紅12萬元。
2.以基礎設施建設參股鄉村旅游項目資源變資產。河埠村地處江邊,古樹成群、生態優美,且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離贛州市中心城區僅50分鐘車程。江口鎮黨委把該村納入“都是客”旅游規劃,積極開展鄉村旅游招商引資。2016年,該村支部成功引進贛州客商投入600萬元合作打造150畝小麻洲拓展訓練基地,2017年基地又計劃投入200萬元與鎮村兩級合作打造200畝四季花海、農業體驗項目。
由于該村是“十三五”貧困村,享受精準扶貧各項優惠政策,項目多、資金多。為此,該村支部創新理念,用活政策,改變以往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無收益的現狀,將項目區內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投入資金作為股份,以村集體名義參股鄉村旅游項目獲取收益,實現了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善和村集體增收的“雙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