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環境質量現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以北京市溫榆河生物通道設計為例,提出建設生態城市的關鍵是提高城市自身的環境質量調控能力,其設計應注重2個方面:①把以
>> 工業化、城市化對農業生態環境質量的影響芻議 金融生態環境質量的資金“洼地”效應 新疆生態環境質量綜合分析 農業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問題研究 豫中地區城市化對生態環境質量影響的評價與對策 石嘴山:努力打造生態城市,改善環境質量 健全耕地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切實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產業結構變遷對生態環境質量的影響研究 基于Landsat TM遙感影像的揚州市生態環境質量動態分析 基于AHP法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 科爾沁沙地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 寧安市生態環境質量現狀及保護對策 渤海重要漁業水域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分析 加強白云湖濕地建設 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河北省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質量測評 襄陽市生態環境質量現狀及對策探討 基于AHP法的貴州省生態環境質量的綜合評價 川西北某縣域土地生態環境質量評價 嘉興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評價與對策建議 陜南三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政治 > 城市生態環境質量調控能力設計 城市生態環境質量調控能力設計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要:以北京市溫榆河生物通道設計為例,提出建設生態城市的關鍵是提高城市自身的環境質量調控能力,其設計應注重2個方面:①把以植物為主體的、具有合理異質性并達到一定面積的自然組分作為控制性組分,并保證其持久存在;②要保證“物種流”在城市景觀內的順暢流動。關鍵詞:生態城市;控制性組分;物種流;生物通道中圖分類號:X1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6929(20N)02―0018―04
1研究地區與研究方法
1.1研究區概況陜西省富縣(35°44'6″—36°23'23″N,108°29'30″—109°42'54″E)東與宜川、洛川相鄰,西與甘肅省合水縣、寧縣相連,南與黃陵相靠,北與志丹、甘泉、延安相連(圖1),海拔856~1680m,全縣轄8鎮5鄉.該區地形地貌包括以洛河和葫蘆河為主的河流階地,中部高塬溝壑區,塬區北部為丘陵溝壑,東部和西部為土石低山.全縣土壤以分布于丘陵溝壑和低山林草地帶的灰褐土為主,耕地土壤類型以黃綿土為主.屬中緯度半干旱地區,年均氣溫7.1~9.0℃,年日照時數2032~2428h,年無霜期平均130d,年均降水量500~600mm,多呈高強度的陣性降水過程.
1.2數據源與數據預處理遙感數據為美國地質調查局網站提供的1995年11月13日的Landsat5TM影像和2014年11月3日獲取的Landsat8OLI和TIRS影像.非遙感數據包括富縣15萬地形圖、行政區劃圖、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壤圖和富縣統計文本資料.在ENVI5.0下對兩個時期的遙感影像進行輻射定標,將像元灰度值(DN)轉換為輻射亮度值.采用FLAASH大氣校正工具和中緯度冬季標準大氣模型對兩期影像的可見光-近紅外波段進行大氣校正.校正后的可見光-近紅外反射率波段和熱波段的輻射亮度影像通過波段組合(layerstacking)生成多波段圖像文件.基于1∶5萬地形圖,采用二次多項式和最近鄰法對多波段圖像進行配準,均方根誤差(RMS)控制在0.5個像元以內,同時利用富縣行政區劃矢量數據提取研究區內多波段遙感圖像.
1.3生態質量遙感評價指標在反映生態質量的諸多自然因素中,綠度、濕度、熱度、干度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是人類直觀感覺生態條件優劣的最重要指標,遙感生態指數(RSEI)采用植被指數、裸土指數、濕度指數、地表溫度分別代表綠度、干度、濕度和熱度作為生態指數的評價指標.
1.3.1濕度指標土壤濕度是進行土壤退化等生態環境研究的重要指標.遙感纓帽變換所獲取的濕度分量反映了地表水體、植被和土壤的濕度狀況,在生態環境監測中得到廣泛應用.基于TM和OLI反射率數據的濕度分量(Wet)提取公式。
1.3.2綠度指標植被是對區域生態環境狀況最為敏感的指示因子.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利用植物葉面在紅光波段強的吸收和近紅外波段強的反射特性組合而成,是遙感監測植被覆蓋度、生物量、葉面積指數等生理參數的重要指標.
1.3.3熱度指標地表溫度(LST)與植被的生長與分布、農作物產量、地表水資源蒸發循環等許多自然、人文現象和過程密切相關,是反映地表環境的一個重要參數.對于Landsat5TM6波段,利用熱紅外波段輻射定標參數將像元灰度值(DN)轉換為傳感器處的輻射亮度值(L6),通過Planck輻射函數求出包含了大氣影響的像元亮度溫度(Tb),進而通過比輻射率(ε6)轉換為地表溫度(Ts),基于TM6的地表溫度提取公式如下。
1.3.4干度指標裸土和建筑用地均會造成地表“干化”,因此,干度指標由裸土指數(SI)和建筑指數(IBI)合成,記為裸土指數(NDSI)。
1.3.5指標標準化為了消除量綱以及不同指標數值大小對遙感生態指數結果的影響,采用下式將4個指標數值標準化為[0,1]之間的無量綱.
1.4遙感生態指數生態環境評價的關鍵是將由遙感調查獲得的濕度指數、植被指數、地表溫度和裸土指數轉化為綜合評價指標.本研究對標準化后的評價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以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為權重,富縣遙感生態指數(RSEI)可以表示為:代表綠度的NDVI和代表濕度的Wet變量系數為正值,它們共同對生態起正面的貢獻;而代表熱度和干度的LST、NDSI變量系數為負值,說明它們協同對生態起負面影響.利用式(12)對兩個時期的遙感生態指數進行標準化,標準化后的RSEI值越接近于1,說明生態環境越好.在ArcGIS中利用重分類函數,采用自然斷點法,按照數值由小到大將遙感生態指數RSEI劃分為差、較差、中等、良和優5個生態等級,分別量化為1、2、3、4、5等級數值.
1.5生態環境質量綜合指數為定量表達兩個時期生態環境的整體狀況,客觀分析生態環境的動態變化,定義生態環境質量綜合指數(ESI)的公式如下。
2結果與分析
2.1研究區的生態質量總體評價1995年,富縣遙感生態指數(RSEI)值在0.09~0.99,平均值為0.55,45.8%的地區RSEI在0.4~0.6;2014年,其RSEI值介于0.03~0.99,平均值為0.57,較1995年略有增加,63.8%的地區RSEI在0.4~0.6(表1).根據《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富縣生態環境整體屬于良好級別,植被覆蓋度較高,生物多樣性較豐富,與卓靜[24]的研究結果一致.1995—2014年間,研究區生態等級為差和較差所占的面積比例明顯下降,從33.8%下降到16.3%;中等級別和良好級別的面積比例分別由1995年的23.5%和23.0%上升到2014年的30.5%和34.6%;而優等級所占的比例從20.8%下降到18.7%.2014年生態環境質量綜合指數ESI由1995年的3.17上升到3.53,表明研究期間富縣生態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2014年,富縣生態環境質量差的面積為114.2km2,占全縣總面積的2.8%,主要分布于縣城和富城鎮洛陽村,土地利用為城鎮和工礦建設用地,少量分布在中部塬面,零星分布在洛河、葫蘆河、川子河、余渠溝以及青蘭高速以北的埝溝等川道地.生態環境較差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各大塬面和河谷川道地以及部分溝坡地上,土地利用以農耕地為主,易受城鎮鄉村建設和農事活動的干擾.中等級別占到富縣總面積的30.5%,廣泛分布在塬面邊緣、塬間溝壑區、低山丘陵、梁峁緩坡和半陽向溝坡地,土地利用以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為主.塬面和川道以外的地區生態環境以良和優等級為主,優等級主要分布在縣西北部、東北部和葫蘆河南岸的丘陵溝壑區.
2.2富縣生態質量動態監測在生態質量指數5個等級的基礎上,對富縣的生態變化進行差值變化檢測(圖2).從變化檢測的結果來看(表2和表3),1995—2014年間,該區生態環境質量等級下降的面積為688.26km2,生態轉好的面積則達1763.14km2,生態環境質量維持不變的面積有1674.79km2,約占富縣總面積的41%.研究區生態環境等級為差的地區環境質量明顯提高,其中,45.2%的生態質量差的地區增加1個等級,40.3%的地區增加2個等級,但是另有40.3%的生態質量為優的地區下降1個等級,總體上等級上升的幅度和比例高于下降的幅度和比例,生態質量明顯得到改善.從空間上看,相對于1995年,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的地區主要分布在縣域中部的高塬和丘陵溝壑地,縣東北部的土石低山區和西南的子午嶺自然保護區.生態質量變差的地區主要是縣西北部的丘陵溝壑區、川子河沿岸和洛河河流階地,其中,川子河和葫蘆河沿岸主要是生態環境質量為優等級的面積下降.
2.3富縣鄉鎮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生態環境質量綜合指數(ESI值)越大,說明生態環境越好;其值越小,說明生態環境越脆弱.2014年各鄉鎮ESI值(表4)由大到小依次為牛武鎮、張村驛鎮、寺仙鄉、張家灣鄉、茶坊鎮、直羅鎮、北道德鄉、交道鎮、南道德鄉、吉子現鄉、富城鎮、羊泉鎮,表明當前牛武鎮的生態環境質量整體狀況最好,最差的是羊泉鎮.研究期間,全縣13個鄉鎮中,只有張家灣鄉生態環境質量綜合指數略微下降,由3.62下降到3.57,但整體生態環境質量綜合指數在全縣仍然靠前.其他12鄉鎮的綜合指數都呈現不同幅度的上升,說明近20年來富縣各鄉鎮的生態環境質量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從空間上看,由西北到東南方向,生態環境質量改變的幅度逐漸遞增,變化最大的是交道鎮和南道德鄉,ESI分別提升0.87和0.83,其次是鉗二鄉、羊泉鎮和吉子現鄉,變化最小的是張家灣鄉.鄉鎮生態環境質量等級的變化差異較大,羊泉鎮和鉗二鄉差等級的比例減少最多,分別減少了各自鄉鎮面積的32.5%和31.2%.寺仙鄉較差等級的下降比例和良等級增加的比例最高,分別占寺仙鄉面積的23.4%和16.9%.張村驛鎮、張家灣鄉和直羅鎮生態質量優等級的比例下降,牛武鎮優等級的增加幅度最大,占牛武鎮面積的9.7%,而牛武鎮差、較差和中等級的比例都有所下降,成為全縣生態環境質量最優的鄉鎮.
2.4生態環境變化成因植被覆蓋度因受人類活動干擾的影響,對生態環境質量的等級有明顯影響.縣域范圍內地形、水熱條件和土壤類型相對穩定,土地植被覆蓋度增加,土壤侵蝕等級明顯下降,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高.自國家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實施以來,全縣不僅保質保量完成了1999—2010年15773hm2退耕還林工程的檢驗,此后每年就天然林保護工程飛播造林、天保工程人工造林、“三北”防護林造林、“三北”防護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進行補植.基于像元二分模型[25]遙感估算植被覆蓋度的結果表明(圖2B),1995年研究區67.7%的植被覆蓋度在20%~40%,僅1%的植被覆蓋度在60%~80%,全縣平均植被覆蓋度為31.7%;2014年全縣平均植被覆蓋度為62%,50.1%的地區植被覆蓋度在60%~80%.植被覆蓋度較高的石泓寺至直羅鎮段、葫蘆河南岸、張家灣鄉海拔1370m以上丘陵梁脊地區、茶坊鎮西北部和縣城東北部牛武鎮也是生態環境質量最優的地區.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和集雨工程的推廣運用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成效顯著.富縣已經成為陜北地區土壤侵蝕等級比例下降最快的地區[.
研究區生態環境質量與海拔、坡度無明顯相關,不同坡向、地貌形態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生態環境差異顯著.高塬溝壑區海拔在1000~1390m,塬面地形平坦,土壤為黑壚土,土層深厚,理化性能良好,全縣60%以上的耕地和農業人口分布在水源欠缺、水利條件差的塬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土地人口承載壓力的加大,使土地利用類型急劇變化,直接造成地表形態與植被的破壞.塬周溝壑發育,溝谷深切,坡度較大的塬邊耕地和以灌草覆蓋為主的塬間溝壑地容易發生面蝕,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生態環境質量以差等級為主.河谷川道占地242km2,水利資源豐富,侵蝕輕微,是富縣主要的灌溉農業區.該區人類活動強度相對劇烈,如新修基本農田、新建田間配套設施、大面積發展蔬菜大弓棚和日光溫室等,隨著城鎮化的進程和川道地區產業開發的推進,差等級和優等級的面積下降,生態環境質量以中等為主.丘陵溝壑區生態環境以良為主,該區植被為保存較好的次生林區,以灌木林地占優,現代侵蝕緩慢,水土流失較輕.次生林邊緣地帶,因植被稀疏而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縣西部子午嶺和東緣黃龍山為不連續薄層黃土覆蓋的低山土石地貌區.洛河東側黃龍山山系的北端,地形起伏大,土體厚度和腐殖質層厚度低,但隨著人工造林和退耕還林的開展,植被覆蓋度大幅增加,局部小氣候環境優越,生態環境優等級別所占的面積比例較大,但此區坡耕地由于表層土壤質地疏松,易漏肥和產生水土流失,因此溝底河道生態環境相對較差.縣西南部子午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質量以良為主,植被屬暖溫帶半濕潤落葉闊葉林帶的北部西段,是森林草原向草原植被的過渡地帶,土壤深厚肥沃的陰坡、半陽向溝坡地和梁峁緩坡,森林植被生長良好;陽坡陡壁,基質,坡度較大,有機質含量較少,因此林木稀疏,生長較差.保護區人為活動較為頻繁,加之受傳統耕作觀念的影響,林緣地帶仍有非法占用林地和毀林開荒等現象.
3結論
【關鍵詞】區域;生態環境;進展
作為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不僅僅能為人類提供自然資源,還能保障人們的生存環境。但是隨著人口數量的激增,人們想要發展,希望利用環境、改造環境,使環境更好地服務與人類。這樣一來,不可避免地對環境造成了破壞。生態環境的破壞,又會對經濟的發展造成制約,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因此,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提升其質量很有必要。對生態環境的質量進行評價,能夠更好地掌握生態環境的動態變化,從而有效的進行生態環境建設。
1、我國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現狀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開始,我國展開了環境質量評價工作。八十年代末期,由單純的環境質量評價進一步擴展到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此后,隨著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理論和方法不斷發展盲目從原來的關注災害和污染逐步轉向了涉及多方面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體系。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區域生態環境預警的原理基礎上,傅伯杰立足于生態破壞、資源枯竭以及環境污染等方面,使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選取我國的主要省區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等級劃分與排序。1995年,范常忠等對廣東省的是個主要城市進行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對省內的生態環境進行分級,并根據其特點總結出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同年,馬玉增等人對我國的山丘生態環境進行評價,并制定出相應的指標體系。2003年,胡會峰等人通過對湖泊生態系統的大量研究,提出了湖泊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體系。以上的各個研究,針對不同區域的生態環境進行質量評價研究,拓展了質量評價的新思路。
作為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的基礎,指標體系需要遵循可操作性、穩定性的原則。不同指標構建側重于不同的屬性與功能。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基礎建設,諸如道路、綠化、景觀等,二是社會經濟和文化,如教育、消費等,三是自然條件,包括地質、水文等。評價方法主要使用的是層次分析法、專家打分法、投影追蹤法等。
2、我國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方法
2.1層次分析法
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運籌學家T.L.Saaty提出了層次分析法,該方法主要是講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從而實現多目標決策。層次分析方法不僅能夠減少主觀因素對分析結果造成的影響,還能夠檢驗是否正確,因此逐漸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層次分析法首先需要建立起遞階層次結構,然后在對矩陣標度進行判斷,然后再計算權重并排序,最后進行一致性檢驗。該方法在復雜的系統評價中獨具優勢,能夠很好地將定性與定量分析結合起來。
2.2指數評價法
作為一種特定的相對數,指數主要是對食物或是現象的動態變化進行反應。當指數不變的情況下,可以觀察其他指標的變動。在我國廣泛使用的是綜合指數法。該方法可以對多個因素指標進行分析,保持一個或多個因素不變,可以用于觀察其他因素的變化程度。
2.3人工神經網絡評價法
該模式是建立在人工神經網絡的基礎上,應用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建立起神經網絡結構,增強該結構的自適應能力,從而能夠以更加貼近人類的思維模式對生態環境質量進行評價。通過神經網絡可以模擬人工對環境質量進行定量的評價,相比與人工更加準確、高效。首先需要確定評價指標集,并將BP網絡中輸入節點的個數作為指標個數。其次還要確定BP網絡的層數,確保具有三層網絡模型結構。另外,還需要通過對指標值進行標準化的處理,以進一步明確評價結果。最后確定正確的評價。
2.4生態足跡法
城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主要使用生態足跡法,以衡量某地區的生態承載力。首先需要對各項主要的消費項目人均年消費量值進行計算,其次計算人均占用的土地面積,最后計算出生態盈余。該方法缺乏對自然系統提供更自然功能的完全描述。
3、我國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由于人們的生活、工作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越來越深遠,對于生態環境的質量進行評價的相關研究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雖然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已經獲得了較大的發展,但是由于生態環境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各種情況十分復雜,都會對評價的結果造成影響,再加上生態環境一直處于一個動態的過程,對于其中某一個環節的質量進行評價有一定的困難性。其次,在評價指標層面,由于缺乏針對特殊指標、常用指標的系統、定量的研究,得出的結論缺乏全面性。在評價手段層面上,雖然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在我國發展越來越迅速,但是在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領域,仍然沒有得到很好地利用。作為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輔助手段,遙感能夠及時地提供信息,但是卻不能及時地解譯信息,及時獲得了很多信息也不能對其有一個綜合的利用。在評價方法層面上,雖然對方法的應用效果有一定的研究,但是缺少各種方法之間的比較。在評價對象方面,普遍還是將視角放在了省、市、工礦區等宏觀層面,很少有獎區域內的組織結構和區域之間的關系作為研究對象,這樣得出的結果卻少了量化的分析內容。最后,缺少了對影響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結果的因素的范圍的研究。人在生態環境系統中,既是感受著,也會對環境造成影響。而對于生態環境指標因素的影響也是兩個方面的,需要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
針對以上問題,首先應當逐步對生態環境影響、響應機制不斷完善,讓各個指標因素的影響效果更佳明確。其次還應當關注遙感分類提取的評價指標因素,并不斷對其進行規范。此外,還需要不斷對遙感獲取的信息進行分類,通過模型化和規范化,使得評價的模型不斷完善,從而確保評價的準確、高效。還可以通過各因素影響程度評價模型的鋼構件,明確評價對象存在的問題。最后,使用多個不同層面的尺度對評價對象的結構進行評價,能夠使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體系更加完善。
4、結束語
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對于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由此很多人開始關注生態環境的保護。對于生態環境的質量進行評價,能夠為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參考依據。雖然我國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已經有了四十多年的歷史,但是在實際情況中還是存在了一定的問題。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從理論上保障了質量評價工作的正常進行,因此很有必要。本文就在分析了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相關內容的基礎上,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張小麗,李祚泳,汪嘉楊.基于指標規范值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引力指數公式[J].環境工程,2014(S1) .
[2]何立環,劉海江,李寶林,王業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評價指標體系設計與應用實踐[J].環境保護,2014(12) .
[3]姚佳,王敏,黃沈發,白楊.海岸帶生態安全評估技術研究進展[J].環境污染與防治,2014(02) .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Handan city type diversity, has a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is located in Shanxi four province area at the confluence of the Haihe River basin upstream, is the middle route of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must pass through, the ecological location advantages. However,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population growth and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ad to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deteriorating, not only reduces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but also a threat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Therefore,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staine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must develop a long-term,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lanning,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the ci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ity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evaluation;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TU984
1、環境質量現狀
(一)空氣環境質量狀況
邯鄲市大氣環境污染物主要為降塵、總懸浮顆粒物和二氧化硫,其中降塵和總懸浮顆粒物的污染尤為嚴重,其污染負荷占到了總污染負荷的75%。1996—2000年邯鄲市大氣環境質量總體污染較為穩定,屬中等污染。2000年末,大氣環境質量較1995年有較明顯的改善。
(二)水環境質量現狀
邯鄲市生活飲用水源地——羊角鋪地下水源地和岳城水庫水質清潔,適宜飲用;地表水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以氮類化合物污染和有機污染為主要特征;地下水體水質較為穩定,主要為無機型污染,整體上屬輕度污染狀況,主要污染物為總硬度、硝酸鹽氮和氟化物。
(三)城市聲環境狀況
邯鄲市城市聲環境質量狀況總體較好,污染類型屬輕度污染。
(四)自然生態狀況
邯鄲市總體生態環境質量較好,但也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全市森林覆蓋率較低,水土流失嚴重,2000年末,森林覆蓋率為19.2%,水土流失面積為2732平方公里,全市每年水土流失量達到了4600萬噸;農藥、化肥和農膜的使用量大,農業面源污染嚴重;水資源短缺,地下水超采嚴重,水體污染現象普遍,水生態平衡嚴重失調;土地利用結構不盡合理,占用耕地現象嚴重;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森林公園規劃建設滯后,自然資源未得到有效保護,資源利用效率較低;生態環境的惡化加劇了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專項法律、法規尚未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激勵約束機制尚不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的執法監管能力薄弱。
2、邯鄲市生態功能區劃
1、區劃原則與依據
依據生態功能分異及景觀生態結構一致性原則、主體生態功能突出,局部靈活多樣的原則,生態系統完整性原則等,根據土壤、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環境條件,不同地區的生態適宜性,以及土地利用現狀和有關遠景發展規劃,制定邯鄲市生態功能區劃。
采用主導因素法,在遙感(R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支持下,以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底圖,疊加水資源圖、工業布局圖、城鎮及農村人口分布圖、交通旅游圖、行政區劃圖等基本圖件,結合土地的生態適宜性、行政界線和大的景觀類型斑塊界線與遠景規劃,在計算機上提取各區劃單元界線,以生態系統基本單元外部界線為準,確定各功能區間的界線。在ARC/INFO中建立拓撲關系,形成區劃單元多邊形,統計各區劃單元中所有生態功能單元的特征,根據區劃特征確定每一個區劃單元的適宜類型與生態功能。
2、區劃方案
根據以上原則和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結合全市各種生態系統的類型的功能特點、景觀組合類型、土地利用現狀及不同地區發展狀況,把邯鄲市劃分為4個一級生態功能區域(見圖1)和11個二級生態功能區域(見圖2),4個一級功能區域分別為重要生態功能區、重點資源開發區、生態良好區和城市生態功能區。見附表1-1~1-10。
圖1
圖2
附表1-1~1-10
3、飲用水源保護區范圍
1、岳城水庫水源地保護區。一級保護區總面積136.2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岳城水庫、漳河(觀臺斷面以下河段)、清漳河(涉縣城以上2公里至劉家莊斷面河段)及周圍陸域保護區。二級保護區總面積107.5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漳河及支流和相關的陸域保護區。
2、東武仕水庫水源地保護區。一級保護區總面積為5.6平方公里,包括滏陽河(張莊橋斷面至河水廠取水口下游300米河段)及相應的陸域保護區。二級保護區總面積82平方公里,包括東武仕水庫、滏陽河(水庫出口至張莊橋斷面河段)及相應的陸域保護區。
3、京娘湖水源保護區。一級保護區總面積20平方公里。二級保護區總面積50平方公里。
4、羊角鋪地下水源地保護區。一級保護區總面積0.67平方公里,包括水源地所在的羊角鋪村行政區。二級保護區總面積37平方公里,包括水源井周圍4公里范圍。
4、制定飲用水源保護區保護原則
一級保護區的保護原則為確保直接取水口衛生安全;二級保護區保護原則為在充分考慮水體自凈能力的條件下,確保取用水源的衛生安全。對保護區采取以下保護措施:停止一切導致生態功能繼續退化的開發活動和其他人為破壞活動;停止一切產生嚴重環境污染的工程項目建設;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改變粗放型生產經營方式,走生態經濟型發展道路,對已破壞的重要生態系統,要結合生態環境建設工程,認真組織生態重建與恢復,基本遏制飲用水源保護區、水源涵養區等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惡化趨勢。
5、制定飲用水源保護區管理辦法
1、制定和頒布《邯鄲市飲用水源地保護規劃》和《邯鄲市飲用水源保護管理辦法》。
2、制定實施計劃,落實責任單位,建立監督管理機構和工作程序,盡快開展水源地保護工作和保護區管理工作。
3、盡快制定城鎮和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詳細規劃。
6、水土流失重點控制區
(一)水土流失重點控制區范圍
全市主要水土流失區域面積為2732平方公里,包括磁縣、峰峰礦區、涉縣、邯鄲縣和武安市的38個鄉鎮、266個自然村的主要礦產資源開發區。
(二)水土流失控制與保護措施
1、在《邯鄲市水土保持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制定區域水土流失控制和生態環境保護及建設規劃。
2、結合邯鄲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堅決關停不符合規劃要求的采石場和采礦點。
3、對允許運行的企業加強環境管理,要求資源開發的單位或個人根據《水土保持法》的規定,在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制定水土保持方案,承擔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
4、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按照地質災害危險區—河流和輸水渠道附近—居民點附近地區—交通干線兩側的順序開展工作,首先對尾礦和礦渣場采取固定措施,防止水土流失面積擴大和環境污染加劇,逐步開展生態恢復工作。
5、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支持布設魚鱗坑、水平溝、 修建梯田、建設谷坊壩、攔沙壩等攔沙工程,科學合理興建塘壩、水池水窯等小型水利工程項目。
6、劃定封育區,區內嚴禁陡坡開荒、毀林開荒及幼林地放牧;加強造林綠化、封山育林育草,坡度大于25°的耕地堅決退耕還林、還草。
7、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的提出與進展的改善
目前,邯鄲市城市空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城區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再創新高,達到320天,比上年增加9天;空氣綜合污染指數為2.21,較上年下降4.33%;滏陽河、洺河等主要河流水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岳城水庫和羊角鋪水源地穩定達到飲用水質標準。污染減排工作深入開展。2009年共安排限期治理工程和減排項目96項,完成投資16.2億元。全市電力企業大型機組全部完成脫硫任務,全市安裝脫硫設施的燒結機總數達到16個。全市集中生活污水處理廠建成投運19座,15個縣(市、區)垃圾處理場全部完成主體工程,提前一年實現了縣縣有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的目標。2009年,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分別比2005年下降2.5%和7%。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強勢推進。深入開展“拔除煙囪、凈化藍天”活動,對廢棄煙囪實行。全年計劃拆除208根煙囪,實際拆除219根,完成任務的105%,既減少了污染物排放,又美化了城鄉環境。從2009年7月起,在滏陽河、洺河、漳河、老漳河、留壘河等5條河流21個跨界斷面全面推行水質目標考核,對超過斷面水質標準的縣(市、區)實行生態補償金扣繳政策,目前已收繳生態補償金20萬元,為改善水環境質量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生態環境;監測;發展
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及其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環境問題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健康問題,而且包括自然環境的保護、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問題。根據中國環保總局對環境監測定義,環境監測是指運用物理、化學、生物等現代科學技術方法,間斷地或連續地對環境化學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進行現場的監測和測定,做出正確的環境質量評價。傳統的環境監測,如水環境,土壤環境等污染監測,僅僅局限于對單因子的測定與評價,人們開始認識到,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必須對環境生態的演化趨勢、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動態監測與控制體系,這就是生態環境監測。生態環境監測是環境監測發展的必然趨勢。 因此,我們首先要從實際出發,加強對生態環境監測的力度。
1.基本概念
1.1生態環境
已故中科院院士黃秉維先生對于生態環境一詞的解釋于文章中明確指出:生態環境就是環境,應包含污染以及其他各種環境問題,而不應將生態與環境二詞分開解釋。劉昌明和沈國舫等院士對生態環境一詞作如下解釋:所謂生態就是與生物關聯的關系總稱,以群體的形式存在,而環境則屬于客體。生態環境詮釋的自然環境并不包括所有的環境問題,所以真正意義上的生態環境就是環境。
1.2環境監測
所謂環境監測就是指正確使用生物、化學和物理等系列現代科技手段,持續性地或者是間斷地對三者污染因素實施現場勘測,進而準確判斷環境質量問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環境監測的范圍呈多方面發展,其中還包括對工業污染源的檢測以及生態環境的檢測,進而使檢測對象由狹隘的污染環境的因子擴展到生態變化和生物的監測,其目的主要是及時、確切、全方位的展現環境質量狀況,從而為污染源控制、環境管理和規劃等提供科學、合理依據。
1.3生態環境監測
由于目前生態環境監測的概念存在較多異議,所以本文選取一種觀點加以論述。所謂生態環境監測就是生態系統各個層次的生物監測,其主要功能就是監測與評判大自然和人類變化在生態系統里的相關反應,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化學監測以及生態監測。具體說來生態環境監測指運用生命系統和與生命系統存在關聯的系統變化作用于監測環境質量和變化的工作中。
1.4生態環境監測與環境監測的聯系
環境監測作為研究以及檢測環境質量的重要途徑,是科學研究環境的必備手段。生態環境監測則使用各項技術檢測手段以及生命系統對自然與人為舉止的評判,進而將二者對環境的危害、影響和對應變化規律加以分析總結,從而為環境質量的控制、評估與管理提供科學理據。
2.發展歷程
2.1國外
環境監測一詞首先是由歐美發達國家于十九世紀末提出的,在美國主要是由衛生部門帶領、指導全國范圍內的空氣、土質、水質、污染物的監測工作。隨著國家逐步發展壯大成立了國家環保局并由其統一指揮監測工作,從七十年代末開始,國家環保局有力落實其環境監測的主導功能。上世紀初馬森等人提出的污水生態系統標志著生態監測的發展;克列門茨將研究指標定位于植物個體和群落作用于農、林、牧業中,積極倡導將高效率檢測儀器視為植物這一觀點。
2.2國內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國的生態環境監測有所發展并且于省市之間創建了環境監測站點,提出了生態環境監測應以“五化”為目標、數據以“五性”為標準、質量以“五報”為反應形態的具體要求。直至目前,我國已推出四百多項環境準則,包含了土質、水質、大氣、噪聲、廢物等各個領域。
3.生態環境監測的主要內容
3.1檢測的基本原理
3.1.1代表性原理
即將有限的斷面和點位代替無限的整體環境情況,其主要反映空間狀況;運用有限的采樣頻率代替可變動的整體環境情況,主要反映時間狀況;運用有限的數據量反映整體環境信息。
3.1.2規范性原理
將環境信息的可比性、可靠性與檢測的精準性、可溯源性以環境監測的技術規范化(標準化)、監測制度化的形式加以體現。
3.1.3完整性原理
檢測過程運用要素與相素以及壓力三者混合監測程序達到反映環境內涵的復合性和完整性的目的,并將環境監測的系統性展現的淋漓盡致。
3.2檢測指標
生態環境監測指標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①化學指標;②生態學指標;③環境質量指標;④生物學指標;⑤環境建設指標等。
4.我國生態環境監測的現狀
緣于本國生態環境監測的起步落后于發達國家,所以容易缺乏統一有序的監測標準且對于技術規范的制定尚未落實,只是在海洋和農業方面推出了較為具體的技術章程制度。制約我國生態環境監測發展的主要因素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①監測地位、作用、性質均無規范性法律法規;②運行的環境管理制度與各項機制不符合監測需求;③無有力財政措施作為平臺;④監測隊伍缺乏規范性且資質與機制尚處于青澀階段;⑤監測體系不完善缺乏連貫性,監測人員的能力與素質有待提升。
5.我國生態環境監測的發展趨勢
生態監測是采用生態學的各種方法和手段,從不同尺度上對各類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時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過監測生態系統條件、條件變化、對環境壓力的反映及其趨勢而獲得。3S技術是宏觀生態環境監測發展的方向,是其發展的主要技術基礎,在今后較長的一個時期內,遙感手段將在生態環境監測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地理信息系統作為“3S”技術的核心將發揮更大的作用。目前美國、歐洲、日本和我國都在制定新的觀測計劃,國內北京、上海、重慶、廈門等地都在推進基礎數字化工作,推廣GPS定位觀測,這些計劃的實施將為區域環境監測提供重要的數據。傳統監測手段,只能解決局部監測問題,而綜合整體且準確完全的監測結果必須依賴三S技術。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把遙感、航照、衛星監測、地面定點監控有機結合起來,依靠專門的軟硬件使生態監測智能化,使生態資料數據上網,實現生態監測網絡化,是目前以及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監測人員的重點工作內容。
生態監測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對環境監測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環境監測的最終結果是對環境質量進行評價從而提出污染治理方案。生態監測將為更深層次的環境管理和決策部門服務,提出生態環境規劃、生態設計方案,最終目的是建立天地人和的生態環境。
生態監測的總體趨勢是:三S技術和地面監測相結合,從宏觀和微觀角度來全面審視生態質量;網絡設計趨于一體化,考慮全球生態質量變化,在生態質量評價上逐步從生態質量現狀評價轉為生態風險評價,以提供早期預警;在信息管理上強調標準化、規范化,廣泛采用地理信息系統,加強國與國之間的合作。總之,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單純從理化、生物指標監測來了解環境質量已不能滿足要求,生態監測是環境監測發展的必然趨勢,它必將被廣大環境監測工作者逐步認識和掌握。 [科]
【參考文獻】
[1]李文峻.淺談生態環境監測[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1(0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