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化療廢物處理

化療廢物處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化療廢物處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化療廢物處理

化療廢物處理范文第1篇

目前,有機肥料無害化處理主要有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和生物方法三種。物理方法如曝曬、高溫處理等,化學方法是用化學物質除害(在有機食品生產中不能采用),生物方法如接菌后的堆腐和漚制等。

一、物理方法

1.暴曬法:就是利用太陽光中紫外線的殺傷作用,清除有機肥料中的病毒、寄生蟲、惡臭物質等,如秸稈肥還田前、堆肥堆制前、畜禽肥出圈后、沼渣肥施用前、人糞尿施用前的曝曬處理等。該方法簡便易行,省工省時,但養分損失大,易污染環境,且處理效果較差。

2.高溫處理法:主要適用于堆肥,是利用有機物質分解釋放出的能量來提高溫度,以殺死肥料中的病蟲。高溫堆肥應掌握以下技術條件:

(1)堆制堆肥要求含水量是干材料的60%~75%,即用手緊握材料時能有水滴擠出,表示水分適度。

(2)在堆肥堆制前期,要保持良好的通氣條件,必要時可設通氣塔、通氣溝等,后期要保持厭氣條件,可拆除通氣塔、堵塞通氣溝等,可壓緊、封泥,以保存養分和促進腐殖質的積累。

(3)堆肥內部溫度可控制在50~60℃。當溫度高于65℃時,可翻堆或加水降溫,以利于氮素的保存。

(4)要求堆肥材料的碳氮比為25∶1,以有利于微生物對有機物質的分解。

(5)控制適宜的pH值。在堆制堆肥時,每50公斤秸稈加入1~1.5公斤的石灰等堿性物質,以將堆肥的pH值調節在7.5左右。高溫堆肥的衛生標準是蛔蟲卵死亡率達95%~100%,有效控制蒼蠅孳生,堆肥周圍沒有活的蛆、蛹或新羽化的成蠅

二、生物方法

利用生物方法對有機肥料進行無害化處理,在有機食品生產過程中最常采用。由于使用的微生物不同,有機肥無害化處理的堆、漚方法也有很多。

1.“301”菌劑堆肥

“301”菌劑具有生長周期短、繁殖快、易培養的特點。使用“301”菌劑,可在短時間內使秸稈充分腐熟成秸稈肥,殺除病菌、害蟲、草籽,還田后培肥地力,增產效果顯著。堆腐要點是“喝足、吃飽、蓋嚴”。喝足即秸稈必須充分濕透,水分充足是纖維素水解的關鍵。吃飽即要用足“301”菌劑和尿素。堆制時,將濕透的秸稈分三層堆積,一、二層各厚50~60厘米,第三層厚30~40厘米,在各層上部撒上“301”菌劑和尿素,用量比自下而上為4∶4∶2。蓋嚴,即堆積結束后,做好泥封,若冬季堆積,堆頂可蓋地膜增溫,或在堆內加少量驢糞、馬糞,以利前期提溫。

2.催腐劑堆肥

堆制技術要領是“水足、藥勻、封嚴”。水足:按秸稈與水1∶1.7的比例,使秸稈濕透,確保發酵期的水分需要。藥勻:按濕透后的秸稈量的0.12%施足催腐劑,用噴霧器均勻噴施,邊噴邊拌。封嚴:將施藥后的秸稈堆垛成寬1.5米、高1米的秸稈堆,拍實,用土和泥密封,泥厚2厘米。

3.酵素菌堆肥

原料配比是秸稈∶麩皮∶鈣鎂磷肥∶酵素菌擴大菌∶紅糖∶干雞糞=50∶6∶1∶0.8∶0.1∶20(是原料公斤數,不是百分比)。將麩皮、鈣鎂磷肥、紅糖、酵素菌擴大菌摻混均勻后,再和雞糞一起依次撒在用水濕透的秸稈上,拌勻后堆于池內,稍微鎮壓,每天觀察堆肥的溫度、濕度。適宜的堆溫為60~65℃,濕度為50%~60%。堆肥呈黑褐色腐爛狀態且有光澤無任何異味時,即說明酵素菌堆肥堆制完成。

4.EM多功能發酵菌堆腐法

把各種有機肥源如米糠、稻殼和麥秸(粉碎品)充分拌和均勻調整含水率30%~40%將材料平鋪高度20~30厘米均勻噴灑“EM多功能發酵菌”上面蓋透明的聚乙烯薄膜溫度達到45~60℃時翻動3~4次產生白色絮狀毛,無臭氣,即為發酵完成。夏天3~5天可完成,春季10~15天可完成,冬天適當加50℃的溫水以加快完成。發酵完成后仍要堆放數周后再施用,這樣可以把病原菌、蟲卵、草籽殺滅,把臭氣除去,同時可使肥料腐熟,提高肥效。

5.自制發酵催熟堆腐法

按米糠重量14.5%、油粕14%、豆渣13%、糖類8%、水50%、酵母菌0.5%的比例,先將糖類放在水中攪拌溶解,然后加入米糠、豆渣、油粕和酵母粉,在30℃左右的溫度中進行45天的發酵,最后用草木灰按1∶1的比例摻混稀釋,攪拌均勻,即制成堆肥催熟粉。將糞便與稻草等膨松物按10∶1的比例混合后,每100公斤混合肥中加入1公斤催熟粉進行堆腐。堆積10天進行第一次翻混,再隔10天進行第二次翻混,再過一周,堆肥熟化即完成。

化療廢物處理范文第2篇

膀胱腫瘤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通過膀胱內灌注化療,可以起到輔助手術治療,防止術后復發及減少手術過程中的種植轉移機會的作用,同時對多灶復發的淺表膀胱癌也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自2006-2007年應用膀胱灌注化療治療20例患者,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治療中的觀察與護理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6-2007年應用膀胱灌注化療治療20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齡48~70歲。

1.2 灌注方法 一般在手術后1~2周證實無膀胱刺激征及尿路感染,開始用絲裂霉素20~40 mg加生理鹽水50 ml,注入膀胱內,保留2 h,每周1次,共8次,以后每月1次,共1年。或生理鹽水40 ml+阿霉素40mg,保留2 h,每周1次,4次后改為每月1次,共1年。定期行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檢查。

2 觀察與護理

2.1 心理護理 腫瘤患者思想負擔重,情緒低落,且膀胱癌術后易復發,且需要長時間膀胱內灌注化療藥,患者情緒多數波動較大,對進一步的治療措施易產生恐懼、緊張心理,因此護理人員應耐心、細致地向患者介紹灌注目的,操作過程,說明膀胱灌注預防術后復發是膀胱癌治療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說明操作簡便、療效肯定,不良反應少等,消除患者緊張情緒,獲得患者信任,取得良好的配合。

2.2 灌注時護理 在行膀胱灌注前囑患者禁飲水,防止尿液生成,同時排空膀胱。按無菌導尿操作原則插尿管,確認尿管在膀胱內后,將藥液經尿管全部注入膀胱內,再注入10 ml生理鹽水或空氣后抬高尿管,以免藥液殘留在尿管內,氣體還可使膀胱壁擴張,有利于藥液與膀胱黏膜充分接觸,鉗閉尿管后拔除,以避免藥液在拔除尿管時流入尿道內,刺激尿道黏膜。

2.3 灌注后護理 灌注完囑患者保留2 h后排尿,同時每15 min換一種,即仰臥、左側臥、右側臥、俯臥交替,并重復1次。使膀胱壁的每個部位都接觸到藥液,以充分發揮藥效。待排出藥液后,鼓勵患者多飲水,至少4 000 ml以上,以起到生理沖洗膀胱作用,從而保護膀胱黏膜。注意外的衛生,以免引起尿路感染。因尿液中含有化療藥物,應作為醫療廢物處理,以免化療藥物污染環境。

2.4 用藥后觀察 注意觀察尿量、顏色,詢問患者有無自覺癥狀,如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癥狀,多為化學性膀胱炎,可延長灌注間隔時間或減少劑量,若發現嚴重血尿或尿道外口紅腫或膀胱刺激癥狀嚴重者應停止灌注[1]。注意觀察有無全身乏力、食欲下降等胃腸道癥狀,給予適當的休息及清淡、易消化飲食,忌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勞逸結合,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同時觀察有無藥物引起的繼發毒性發生及尿道狹窄等癥狀。

3 體會

惡性腫瘤患者由于病程長、病情重,患者的思想負擔較大,因此更需要護理人員掌握嫻熟的護理操作技術,減輕患者的痛苦。術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術中良好的配合、術后認真護理,是膀胱灌注化療藥物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由于做好上述工作,有效地防止了并發癥的發生,無一例化療藥物外漏,保證了患者的舒適,提高了膀胱灌注化療定期治療的依從性。

4 總結

膀胱癌具有多發、易發、復發的病理特點,膀胱灌注化療藥物是預防膀胱癌復發的有效方法,其不良反應少,在膀胱灌注化療過程中要正確的實施觀察和護理,減輕患者痛苦,提高膀胱灌注化療的療效,它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著重要意義,也是提高膀胱癌治愈率不可缺少的步驟。

化療廢物處理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職業暴露;預防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916-02

1 調查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目前我院擁有護工86人,其中女性62人,男性24人,年齡35-63歲,小學文化程度19人,占22%,初中文化程度39人,占45%,高中文化程度23人,占27%,中專文化程度5人,占6%。分別從事醫院各區域的清潔衛生、醫療廢物的收集與集中處理、標本的收集與傳送、報告單的派發、危重病人的搬運與送檢、尸體的搬運及停尸房的管理等工作。

1.2 調查方法與結果 我院感染科制定了問卷調查表,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所在工作區域、家庭背景、使用防護用具現狀、清潔消毒的方法、職業暴露的頻率、發生職業暴露后的處理等,在勞務公司開員工會議時集中發放,要求認真填寫,當場收回,回收率100%。經統計學分析,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發生針刺傷的21例,占24%,發生過其他銳器損傷的有38例,占44%,接觸過患者的體液等污物的86例,占100%。手套和口罩都是反復使用,習慣帶口罩的只有11人,占13%。護工總體職業防護知識欠缺,安全管理意識較薄弱,危害嚴重。

2 分析職業暴露的危險因素

2.1 護工自身因素

2.1.1 文化水平高低的影響 從事護工職業的人員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對醫學知識完全陌生,領悟能力欠佳,對職業暴露防護知識一知半解,使職業安全防護知識不能在工作中完全得到落實。

2.1.2 人員流動性大,職業安全防護知識培訓不到位 護工的薪水不高,勞動強度較大,在現階段的醫療大環境下,他們還經常會成為發泄怨氣的對象,得不到尊重,護工這個崗位對應聘者來說缺乏吸引力;而從事護工的人員大多社會資本較低,勞務公司也無法完全的約束他們。這種流動性造成新職員對培訓不用心,而培訓者也將培訓流于形式。

2.1.3 職業道德缺失 現在生活水平較之以前相比有了明顯的提高,隨之人們的健康意識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的護工對疾病是草木皆兵,覺得醫院里除了自己以外其他所有能接觸的人和物品都是致病的,工作時間全程戴著手套,這雙手套可以剛剛接觸過患者的排泄物,沒有經過任何處理或更換又去碰觸其他任何可碰觸的地方,那雙手套上的致病菌可以傳遞給除了他自己以外的其他任何人,大大增加了交叉感染的幾率。

2.1.4 職業防護意識淡薄 86名護工中,年齡最小的39歲,最大的63歲,其中很多人覺得“不怕臟不怕累”是傳統美德,不“嫌棄”患者更是美德,工作或生活中完全沒有無菌區、清潔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的區分,有的人腦海中有這些區域劃分的大致概念,在現實中卻因為培訓不到位或嫌麻煩不按培訓要求實施而沒有真正得到落實。

2.2 醫療廢棄物分類不嚴格 按照《醫療廢物目錄》把醫療廢物分為感染性、病理性、損傷性、藥物性和化學性5類,臨床科室產生的醫療廢物主要為感染性和損傷性廢物兩類,以就地分類為原則,廢棄物產生者必須在所在區域內將感染性廢棄物放入感染性容器中,損傷性廢棄物放入利器盒中,藥物性廢棄物送至藥劑科。

2.2.1 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農村合作醫療體系的日益完善,老百姓對醫療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也存在很多的看病誤區,非“三甲”醫院不去,非專家不看,導致社區醫院、“二甲”及以下級別醫院空床,“三甲”醫院加床嚴重,我院從今年三月以來,床位利用率最少的是110%,最多的是170%,醫生、護士的工作非常繁忙,在忙亂中將廢棄物丟錯容器的可能性非常高,護工在收集廢棄物時,受到各種醫療損傷的風險非常高,比如針刺傷、化療藥物傷害、感染性體液污染等等。

2.2.2 醫生、護士在采集送檢標本時不慎將化驗申請單或容器污染而不重新更換;臨床檢驗科工作人員工作不嚴謹,手套和工作臺被標本污染而不及時更換和消毒,造成化驗報告單被患者的體液、排泄物污染,護工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接觸這些物品時未做任何防護措施,既危害了護工的健康,又造成了致病菌的交叉感染,嚴重影響醫院的醫療質量。

2.2.3 各醫療區域的廢棄物收集容器放置點不固定以及各容器標識不清或無標識,既容易造成廢棄物分類不清也不方便醫務人員工作,而護工在收集廢棄物時則容易造成職業暴露。護工將廢棄物包裝密封送到收集站之前未在包裝袋外標識清楚廢棄物的種類、重量,造成和轉運車交接時須二次清點,增加了職業暴露的風險。

2.2.4 各醫療區域按照《醫療廢物目錄》已將醫療廢棄物嚴格分了類,護工在將廢棄物收集送到醫院廢棄物集中站的過程中卻沒有按規定密封分類放置,而是隨意堆在垃圾收容車上,包裝袋破損或不密封,造成廢棄物散落混雜在一起,排泄物泄露,即將自己暴露在醫療損傷的危險之中,又增加了醫源叉感染的機會,流失到社會還會引起疾病的流行。

2.2.5 勞務公司對員工的福利不重視,為了節約成本,在清潔用具和防護用具上克扣或配備不齊全,護工的口罩、手套都是長時間反復使用,特殊崗位的員工防護配置和其他護工沒有什么區別。

3 防護措施

3.1 健全醫療廢物的管理制度 成立領導小組專班負責監督管理,由醫院法定代表人為第一負責人,分管院長、感染科、醫務科、質控辦、護理部和勞務公司第一負責人為小組成員;科主任、護士長具體負責落實本科室醫療廢物的監督管理。合理制定醫療廢物處理流程和管理實施細則,從‘源頭’抓起,將管理工作細化到班次和個人,獎懲分明。

3.2 強化職業防護培訓 加強護工的崗前培訓,特殊崗位重點培訓,培訓合格才能上崗;組織所有工作人員培訓并掌握預防感染標準操作規程(sop),定期學習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以及有關醫療廢物管理的國家法規、條例,提高全體工作人員對醫療廢物管理的認識,增強安全防護意識。

3.3 改善護工福利,完善設備配置,滿足工作所需 護工應配有工作服、工作褲、工作鞋、工作帽以及口罩和一次性手套,長袖橡膠清潔手套若干,受到污染應及時更換,勞務公司應足量提供清潔、消毒用具,收集醫療廢物的護工還應專門配置防護服、防護帽及護目鏡,清洗醫療器械的護工應配置防水服、防護面罩等。

3.4 各醫療區域廢棄物存放點要固定,醫療性廢棄物用黃色垃圾袋,生活垃圾用黑色垃圾袋,標識醒目,內容明確;垃圾袋和感染性容器必須完好無破損,當廢棄物達到3/4滿時,應及時密封并標示清楚廢棄物種類、重量、密封時間。

3.5 專人專運,及時收集廢棄物,運送要合理,貯存要得當,與科室護士交接要清楚,標識要醒目,記錄要詳實。

3.6 對患者及陪護人員做好宣教,明確垃圾存放點及相關標識,以便配合醫務人員做好垃圾的分類收集。

4 結論

護工這個職業既是易感高風險人群又是交叉感染的傳遞者,尊重護工,加強護工的感染安全防護管理是有效預防院內感染、提高醫療質量和保障醫療安全的重要措施,我院經整改一年來,護工的職業暴露次數明顯減少。

參考文獻

[1]曾穎,楊衛東,李江燕.加強清潔工管理 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J].西南軍醫,2008,10(1):116.

[2] 李六億,劉玉村.醫院感染管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0:161.

化療廢物處理范文第4篇

【關鍵詞】 介入室;,,職業危害;,,防護

作為一名介入室的專科護士,必須明確職業危害的嚴重后果,提高防范意識,合理正規的操作,把從事介入事業所帶來的危害降到最低點。現就介入室護士的職業危害因素及防護對策討論如下:

1 職業危害因素

1.1 X線的危害:介入治療與傳統的X光檢查不同,在操作過程中,工作人員幾乎暴露在X射線劑量較高的輻射場中,而且操作時間較長,使介入放射工作者受照劑量比傳統X射線工作者高數倍到數十倍[1]。由于護士在術中需要密切地觀察病人的變化,隨時配合術者的手術進展,經常在機房停留,特別是當病人出現不良反應時,護士在病人的頭側觀察或護理離射線源最近,會給護士造成多次少量的輻射危害,X線是看不見、摸不著對人體組織器官、腺體與血細胞損傷較大的放射物質,且具有積蓄性,長期過量的輻射,使人產生乏力、頭暈、失眠、食欲減退癥狀,使機體免疫力下降,嚴重可引起內分泌紊亂和造血系統損害。據統計,從事介入的工作人員均有白細胞及視力不同程度的下降。女性會出現月經延長、周期縮短或月經減少甚至停經。

1.2 化學物質的危害,在介入室工作環境中用于器械物品,空氣和地面消毒的化學消毒劑如甲醛、戊二醛等,長期接觸對人體皮膚、呼吸道、神經和消化道均有一定的不良影響,可引起皮膚過敏,胸悶,氣喘或蕁麻疹等。甲醛還可能引起職業性哮喘,甚至使細胞突變產生致癌致畸作用。

1.3 腫瘤化療藥物的危害:目前的抗癌藥物均缺乏高度的特異性,對長期接觸抗癌藥物的工作人員具有極大的危害性。①許多抗癌藥有強烈刺激性,稀釋過程中會因抽液、排氣不當,導致藥液從注射器溢出,或在藥物配制過程中因針頭、針筒脫開,使藥物濺到皮膚表面或眼內,產生局部損傷。②長期吸入抗腫瘤藥物粉塵,有些藥物是有揮發性,如鴉膽子開封后會嗅到一股濃烈的刺激性蒜臭味,用絲裂霉素粉劑配合栓塞時,可嗅到一種鐵銹味,這些揮發性的氣溶膠和藥物粉塵在空氣中懸浮,被人體吸收可引起頭暈、惡心、頭痛,皮炎、脫發,抵抗力下降等副作用。雖然目前臨床尚未發現長期接觸抗癌藥物的工作人員癌癥發病率顯著高于其他人數,但已有結果顯示,有些工作人員的尿液中確實含有異常的染色體及誘變產物[2]。

1.4 感染因素:介入科護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等,隨時有被刀片劃破、針頭刺傷等損傷,尤其針刺傷,它是醫院最常見的職業危險因素,醫院感染80%與針刺傷有關[3]。所以感染的機會相對增多,特別是經血液傳播的一些感染性疾病如,甲、乙、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1.5 精神壓力:介入工作有應急性、快速性、連續性、無規律等特點,無論白天、夜晚,也無論節假日,都需要無條件全身心的投入,常常面臨危重的心血管病人,極度衰竭的晚期腫瘤病人,還要適應不同手術和介入醫生的各種習慣和愛好,另外,隨著各種新業務的不斷開展,也給護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持續緊張的刺激導致一定的心理壓力,使人長期處于緊張狀態產生身心耗竭, 從而導致身心疾病[4],使之成為一種職業性危害[5]。

1.6 其他:由于介入科護士工作時需穿著各種沉重的防護裝置,如鉛衣、鉛帽、鉛脖等,無規律的工作,無規律的飲食,極易導致下肢靜脈曲張、腰頸椎病和胃十二指腸潰瘍。

2 安全防護對策

2.1 X線防護

2.1.1 介入室管理:介入科工作環境應保持整潔、安靜、室內安裝通風及設備,良好的通風,可排除有害氣體,保持空氣新鮮,嚴格消毒隔離制度,定期空氣消毒,布局合理,減少不必要的物品堆放,不但能有效地消毒、滅菌避免交叉感染,而且術中可以使非手術人員免受X散射線的照射,還可有效防止易揮發的化療藥物被工作人員吸入造成不良反應[6]。

2.1.2 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做介入手術的時間往往比較長,所以一定要加強個人防護意識,充分認識X線的危害性,嚴格按操作規程辦事,手術人員一定要穿好鉛衣、圍好鉛脖,戴上鉛帽,不要圖一時的輕松和方便而損傷身體,充分利用現有的防護用品,減少不必要的過量照射。護士在操作間走動時,兩手盡量置鉛衣背后,出機房用退步走法,室內活動盡量遠離射線源,充分利用活動屏蔽裝置;術中所需用品應在術前準備周全,放置到位,以減少走動,縮短在機房停留的時間;術中的護理配合工作,盡量在非曝光時間內進行。最好定期脫離放射環境,盡量減少射線的照射及積蓄,使身體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2.2 使用化學清毒劑時,戴好口罩,帽子,眼鏡,最好戴防護面具,以防止損傷呼吸道和眼睛,薰蒸清毒箱要封閉完好,以防有害氣體泄露。

2.3 感染源的防護:術前認真查閱患者資料,對HbsAg(+)或其他傳染病者要采取防范措施,避免直接接觸患者血液及分泌物,接觸分泌物及污物時,戴手套進行,對使用過的物品進行嚴格的終末消毒,一次性醫療物品使用后集中滅活處理,被污染的桌面,手術床地面等,用1%戊二醛擦拭,再用清潔干布擦干,工作后徹底洗手,是防止乙肝病毒和一切微生物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2.4 抗癌藥物的正確操作:醫護人員對抗癌藥物的正確操作是有效防止抗癌藥物對介入工作者造成危害的關鍵:①配制藥液時,護士應穿隔離衣,配戴外科手術用的手套及通透性低的外套,袖口和領口應扎緊,戴口罩帽子,有條件的配戴防護眼罩,避免操作中與藥物直接接觸,如果不慎眼睛與藥物接觸,則立刻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15min,然后以2.6%的硫代硫酸鈉局部清洗,如手套污染,穿破或撕裂應立即更換,如被術中使用過的銳器刺傷后,立即擠出針刺處的血液,并用碘酒或肥皂及清水沖洗傷口10min,粘膜則以清水沖洗,同時馬上進行相應的處理[7]。熟練掌握藥品配制技術,盡量縮短與藥品接觸的時間,在使用粉劑時,采用密閉操作,開啟存瓶或安瓿時,不能將開口朝面部方向,不能將有藥液的注射器中的氣泡直接排到空氣中,而應通過無菌海綿狀墊或紗布排除以減少氣溶膠的形成,用過的藥瓶不能隨便丟棄,應集中在專用的醫用廢物處理箱內,以便統一保護和處理。配制藥液時最好一種藥液安全注入患者血管內后再配制另一種藥物。化療藥物污染的桌面、物品要先用棉簽將藥液吸去,再用酒精擦洗,用過的注射器針頭,刀片等銳器用后立即放入有標簽的銳器盒內集中統一處理,防止針刺傷的發生,強化專業培訓,建立健康檔案,定期進行體格檢查。

2.5 正確認識介入工作的特殊性,加強新業務、新技術的學習,不斷提高專業技術水平,運用心理知識,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態,合理安排休息時間,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加強營養,多食高蛋白,粗纖維食物,如牛奶、雞蛋、海帶、菌菇類食物,可提高機體的抵抗力,促進體內有害物質的排出,休息時盡量提高下肢,以利于下肢靜脈回流,避免下肢靜脈曲張,定期體格檢查,觀察血細胞變化,注意疾病的早期預防,注射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以增強機體免疫力。

3 總結

作為從事介入工作的專科護士,應高度重視職業防護問題,要充分認識到本職業所存在的種種危害,明確有害因素是客觀存在,又是可防護的,消除恐懼和盲目性,從預防入手,安全操作,不但要做醫生的得力助手,在管理和防范措施方面更要互相督促,共同將這一特殊行業帶來的職業危害降到最低,在為病人治療疾病的同時,保護自身的健康。期望在不久的將來,能有更先進的防護裝備和完善的管理條例的出現,能切合實際的指導介入室護理工作。

參考文獻:

[1] 侯金鵬,鄧大平,朱建國,等.介入放射學工作者劑量水平與評價[J].中國輻射衛生,1997,6:216-217.

[2] 王哲海,孔莉,于金明.腫瘤化療不良反應與對策[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9.

[3] 楊小蓉,廖蘭,張燕.手術室護士職業損傷及防護研究進展[J].華西醫學,2004,19(3):516-517.

[4] 李小妹.護理學導論[M].湖南:科技技術出版社,2001.103-121.

[5] 劉玉馥,周梨.護士壓力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8.17(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州区| 江孜县| 安丘市| 临澧县| 青河县| 光山县| 正安县| 北川| 滕州市| 精河县| 勃利县| 桑植县| 南江县| 兴海县| 涞水县| 驻马店市| 江口县| 邻水| 麟游县| 阜新| 宁河县| 徐汇区| 新乐市| 安平县| 五台县| 武威市| 合水县| 顺平县| 西昌市| 大关县| 江津市| 铜鼓县| 尉氏县| 新巴尔虎左旗| 桃园市| 萨迦县| 新密市| 汪清县| 贵南县| 铅山县| 达拉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