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村民合作社合作協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乙方: 鄉(鎮)人民政府
為加快杜仲產業發展,做好杜仲基地建設,經甲乙雙方溝通協商一致,達成如下合作框架協議:
一、雙方一致同意,在鄉(鎮)范圍內種植新型杜仲面積10000畝,主要采取村社合一的模式進行推進和管理,其他經營模式為輔助,各村種植面積任務如下:
序號
品種名稱
地點
面積
備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計
二、甲方承諾:
1.以貨幣(認繳)入股到本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占基地的10%,負責基地建設指導和對項目的宏觀管理。
2.負責整體項目的統籌工作并協調銀行、擔保公司、政府等部門關系,為乙方積極爭取各項國家政策支持。
3.負責協調各職能部門關系,協助各合作社解決融資等方面的問題。
4.在資金未到位的情況下,負責向合作社賒銷新型杜仲苗和農資,價格不得高于市場價。
5.確保杜仲主要產品杜仲籽保底價回收,保底回收價暫定15元/公斤,市場價高時按市場價回收,市場價底于保底價時按保底價回收。
6.在合作社出現約定(特定)情況下,可由甲方接收基地經營管理權。
7.負責引導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做好鄉村振興的示范樣板。
三、乙方承諾
1.確保2021年底之前栽種新型杜仲1萬畝。
2.建立鄉級合作社參與村級合作社的管理。
3.協調全鄉各職能部門及村民關系,確保項目進展順利。
4.加強對合作社的領導和指導,確保每個合作社基地建設早日建成并早出產品。
5.基地建成后,監督合作社履行合作協議。
6.協助甲方及銀行、擔保機構收回投資和貸款。
7.協助甲方的授權委托方(種苗、農資、技術提供方)參與基地建設,為之提供相關的工作便利。
8.協助甲方與各村級合作社簽訂資金監管協議,并協助甲方進行資金監管。
四、本協議一式四份,甲乙雙方各執兩份,簽字蓋章后生效,出現問題協商解決。協議未盡事宜可簽訂補充協議,補充協議與本協議具有同等效力。
甲方: 某某公司
法人代表(或委托人):
乙方:鄉(鎮)人民政府
法人代表(或委托人):
“甜蜜果”繪出致富藍圖
伍永平的家庭原來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全州縣大西江鎮錦塘村的一個貧困戶,可現如今,他的羅漢果種植技術在全村已是首屈一指。去年,他種了近18畝的羅漢果,每畝160多株,每株掛果100多個,長勢喜人。按照簽訂的收購合同,每顆羅漢果的價格以0.5元計算,每畝能收入7500多元,除去成本,每畝純利潤有6000多元,2800多株的羅漢果一年收入逾11萬元,利潤約7萬元。今年,他還要擴大種植規模。同一個鎮廣福村的鄧純發,去年種植了羅漢果苗800株,年收入約4萬元,利潤約3萬元。如今,羅漢果種植在全州縣風生水起。
全州縣境內層巒疊嶂,山清水秀。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發展意識落后,該村村民收入增長緩慢,長期處于貧困狀態。通過種植羅漢果,村民們實現了脫貧致富,使得荒山變青山,荒地變良田,田野變花園。提起帶領他們抱團脫貧的引路人――廣西桂林吉福思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村民們無不豎起大拇指連連稱贊。
2016年以來,按照“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的發展模式,本著“扶貧先扶智,救貧不救懶”的工作原則,全州縣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結合該縣氣候和地理條件,經過多方調研,確定了以羅漢果產業帶動群眾脫貧為主、其他脫貧方式為輔的格局,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
為保證羅漢果產業的順利實施,做好市場風險評估和銷路保障,全州縣與吉福思簽訂了羅漢果種植合作協議,公司負責種苗提供和果實回收,并負責全程技術指導,還明確了收購保底協議價,為羅漢果的銷售提供了有力的市場保障。
有了這些保障,全州縣貧困戶積極參與,以“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形式發展羅漢果種植,通過與專業合作社結對子的方式,在經濟能人的帶領下,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在通過羅漢果實現脫貧的形式上,農戶既可選擇自己種植發展,也可以通過土地流轉,實行大戶承包種植。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技術培訓,并采取了聘請專業技術人員集中培訓和現場指導相結合的措施。所有貧困戶的勞動力還集中起來成立了“勞務輸出合作社”,在各種植區域設立種植點,每個種植點從“勞務輸出合作社”中確定“精準”貧困戶,該種植點所需勞動力全部由“精準”貧困戶承擔,以增加這些貧困戶的務農收入。
與吉福思合作引進的羅漢果產業,是桂林繼紅心獼猴桃、蒼溪雪梨之后又一新的脫貧致富產業,可與獼猴桃產業形成良性互補,在獼猴桃建園投產前3年或病園恢復期種植羅漢果,獼猴桃棚架等設施可以共用,每畝產值可達5000-10000元。
甜蜜事業助農脫貧增收
吉福思是其董事長藍福生于2004年創立的,是一家專業經營羅漢果全產業鏈的中方控股、中外合資科技企業。吉福思自成立之初起就以“吉惠三農、福潤大眾、思德財通”為使命,致力于打造為食品產業提供優質羅漢果甜味劑的世界先進羅漢果供應鏈,積極造福廣大農戶,尤其是桂林北部貧困山區中缺少經濟來源的貧困戶。多年來,吉福思通過以保護價訂單回收的方式鼓勵農戶種植羅漢果,先后在龍勝、臨桂、靈川、全州、興安、荔浦、永福、恭城、灌陽、資源等10多個縣的156個自然村推廣種植羅漢果7萬多畝,吸納農戶8000多戶,其中包括62個貧困村的2500多個貧困農戶,直接為當地創造經濟收入5億多元,為農戶帶來了2.9億元的純收入。
蓬萊村:集資入股發展鄉村旅游
信步瓜果下,芬芳沁心脾。
從貴陽市區向北驅車約30公里,來到白云區牛場鄉蓬萊村。這里是現代農業的世界,迷人的香草、奇異的蔬菜、現代的無土栽培技術,深深吸引了每一位到訪游客。
以現代山地農業為依托,蓬萊村近年來利用地處城郊的區位優勢,按照“園區帶動、村企聯動、產業推動”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2014年初,蓬萊村采取村集體入股、黨員干部帶頭入股、發動群眾入股的方式,籌集資金116萬元,注冊成立蓬萊仙界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后又兩次發動股民增股擴資,股金最高時達到833萬元。
與此同時,蓬萊村采取土地流轉模式,動員群眾流轉土地786畝,興建現代農業展示園區――神農莊園。后又抓住機遇發動農民土地入股,創辦農業開發專業合作社,集中打造了荷塘月色景區,培育形成了花卉苗木、特色水果、香草等特色產業。
沿著碧綠的瓜果長廊,記者走進位于村子中部的“蓬萊蔬菜無土立體栽培基地”。
正在基地值班的工人蒙秋燕告訴記者,基地目前采用了淺液流水培、霧培、立式管道水培、立柱栽培等多種無土栽培形式,培育有辣椒、西瓜、珍珠花菜等多個蔬菜品種,既可保證作物營養均衡,又節約了土地,提高了空間利用率,省水、省肥、省工。
在無土立體栽培基地一角,記者還看到了巨人南瓜。綠油油的瓜藤鋪滿地面,長勢喜人。據了解,該品種由宇宙飛船帶入太空育種而成,去年最大的瓜超過200公斤。
“這里不僅空氣清新,還能看見很多以前只能在書本上、電視上才能見到的東西,增長了見識,給作文找到了素材?!背弥罴賮韴@區參觀的初中生黃皓,對園區贊不絕口。
來自貴州大學、貴州農科院的技術人員,也把實習基地、試驗基地搬到了蓬萊村。蓬萊村已與多家科研機構、技術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在園區集中展示他們的新技術、新品種,實現了產學研的結合。
在園區的示范帶動下,不少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在貴州省范圍內得以大面積推廣。村支書何正富告訴記者,僅裸仁南瓜一個品種,就在蓬萊村發展了800多畝,年收入240多萬元,還推廣到了六盤水、安順等地。
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建立,不僅讓蓬萊村的風光更美了,也讓不少村民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蒙秋燕上班的地方盡管還在村里,但每天早上8點上班、下午6點下班,中午休息2小時,月工資2200元。
在蓬萊仙界農業景區的帶動下,蓬萊村已形成了以觀光車、游樂場、停車場、招待所、咖啡館、三味書屋等服務項目為主的經濟實體,村集體經濟突破1000萬元,走出了一條村集體經濟與村民共建共享、合作共富之路。
白云區副區長張雪梅表示,蓬萊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經驗,一是讓土地流轉起來,通過流轉,讓農民手中的土地增值;二是將村集體經濟經營企業化,鼓勵村民以各種生產資料入股,成為股東,調動農民的發展積極性。
高爐村:探索“三變+N”扶貧模式
梅花山,海拔2600米。六盤水市鐘山區雙戛社區高爐村就在梅花山上,全村206戶888人,回族占86%。
高爐村過去很窮,主要因為環境惡劣。地處高寒山區,土地貧瘠,村民主要以洋芋、蕎麥為生,廣種薄收產量低。2014年時全村貧困群眾還有75戶312人。
然而不到兩年,高爐村就吃上了“旅游飯”。目前高爐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益已達39.5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200元,貧困群眾減至133人。
這樣的轉變,得益于高爐村創新探索的“三變+N”模式。采取“黨建引領、盤活資源、創辦實體、就地服務”的方式,高爐村走旅游路、吃旅游飯、發旅游財,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依托梅花山獨特的氣候、地理和資源優勢,鐘山區按照“景城一體、城景互動”的理念,全力將梅花山景區打造集冰雪及亞高原戶外運動、都市生態休閑、山地濱湖度假等功能的國際旅游度假區。
高爐村積極與梅花山滑雪場對接簽訂勞務派遣協議,同時依托鐘山區委黨校、旅游職業培訓學校、貧困群眾培訓基地“三校合一”平臺,組織村民和貧困群眾進行旅游職業技能培訓,培育引導村民變身導游、電瓶車駕駛員、產業工人等,參與景區環境保潔、安全保衛等服務。光這一個項目就解決了80名培訓群眾就業,實現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村集體每年可實現利潤80余萬元。
與此同時,高爐村探索“三變+公司+農戶”的方式,成立伊夢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接景區工程項目建設,又解決了120余人的就業問題,為村集體直接創收30余萬元。
“三變+特色產業”模式也是一大亮點,高爐村流轉128戶、3000畝土地,成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開展生態有機蕎茶種植,發展特色產業生產、加工、銷售,合作社和土地入股農戶按照5:5的分紅,每家農戶可獲保底分紅5000元。
除了利用勞務用工入股、公司合作社入股之外,高爐村還利用房屋、土地、林地等集體資源入股景區參與經營,獲取收益。村集體將“回民風情園”周邊100畝土地入股到梅花山旅游公司進行花卉種植,打造千畝四季花海,向游客開放后,預計年收益可達50萬元以上。
此外,高爐村將梅花山景區管委會委托管理的一號觀景平臺停車場及經營攤位進行合理優化,提供給貧困戶經營特色小吃,收取一定的服務管理費用,帶動貧困戶20余人實現就業增收。
預計今年底,高爐村集體經濟收益將超100萬元,農民人純收入達1萬元以上,實現全村脫貧。
昔日高寒地,如今聚寶盆。建好產業平臺、夯實產業基礎、優化產業結構,讓高爐村變成了農民增收致富的寶地,走出了一條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產業扶貧新路。
塘約村:“七權同確”盤活每寸土地
平壩區樂平鎮塘約村李家院組的李淑瓊回憶起三年前的日子,連說三次“窮怕了”:那時候兒子考上大學,家里唯一值錢的就是7頭豬,每頭豬500元賣掉,還借了2000元,才勉強把學費交齊。
那時候的塘約村,大部分青壯年選擇外出打工掙錢養家,老人和婦女則依靠傳統農業勉強度日,地碎、人少、錢散等問題嚴重阻礙著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2014年12月,塘約村成立了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希望將村里的部分土地流轉后用于農業種植。但這個產業“空殼村”找不到起步資金,沒有抵押、沒有擔保、再加上不良的信用環境使得合作社在一開始就陷入困境。
想要有轉機必須要有改變。塘約村通過村民自發組織村級土地流轉中心,完成了全村60%以上土地的確權登記,村民確權土地入股合作社,有效盤活了土地資源。
隨后,塘約村逐步將農村土地經營承包權、林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含宅基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和小型水利工程產權七權疊加一并進行確權登記,建立農村產權確權信息管理平臺。
塘約村村支書左文學表示,“七權同確”解決了塘約村農村產權權屬不清、面積不準、四至不明、登記不全等問題,實現了農村產權不交叉、不重疊,做到了足不出戶,即可完成土地流轉規劃、掌握產業發展布局和制定產業規劃等工作。
目前,塘約村已入庫農村耕地確權面積4155.39畝,林地2097.92畝,房屋482宗,水利工程15宗。在完成農村產權確權的基礎上,及時將15宗水利工程評估價值為800余萬元,以合作社作為貸款主體向農信社貸款320余萬元,發展集體經濟。
此外,塘約村還以金土地專業合作社為載體,建立股份合作中心,采取“黨總支+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經濟發展模式,鼓勵村民以土地和資金與村集體合股聯營,按照合作社30%、村集體30%、村民40%的收益分配模式進行利潤分成,促進了村集體與村民的“聯產聯業”“聯股聯心”。
“我們突破合作社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的常規模式,在村級合作社下設勞務輸出公司、建筑公司、運輸公司等,有效解決了農村青年、婦女及貧困戶就近就業問題,村民既領股金又領薪金,總收入就是股份資產分紅加勞務收入?!弊笪膶W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改革紅利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外出務工人員陸續返鄉創業就業。
經過近兩年的發展,塘約村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由2013年不到4000元提升到2015年的7859元,村集體經濟從2013年的3.8萬元發展到2015年的75.6萬元。
青杠壩村:集體經濟反哺民生發展
走進銅仁市思南縣塘頭鎮青杠壩村,一棵棵綠樹濃蔭如蓋,一座座小樓別致有序,一條條道路平坦干凈,公共運動場、休閑長廊、游泳池等公共設施齊備。
村民朱正娥在自家屋里打掃衛生,看著寬敞的新房子,她激動地說:“房子是村里面給我修的,我們沒花一分錢!”
朱正娥家是特困戶,在村支書冷朝剛提議下,村里從不斷壯大的村級集體經濟中拿出一部分資金,為朱正娥及另一戶孤兒家庭各修建了一棟新房子。
村委會出錢為貧困戶修房子,若是在3年前,沒人敢這樣想。曾經“田大丘,三年兩不收”的青杠壩,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000元。
窮則思變。青杠壩村在有限資源上做文章:開挖荒山石山,建設集中建房點,把村民原宅基地所占較好的耕地釋放出來,用于發展蔬菜等產業;用光照、灌溉等條件差的土地發展立體生態養殖;把不長莊稼的石山建成公墓區;用貧瘠的坡耕地建農產品加工廠、修建農家樂……
資源得到最大利用,為村集體經濟帶來源源不斷的收入。冷朝剛算了一筆賬:上千畝規模的蔬菜基地每年收入100多萬元,5000羽蛋雞養殖場收入40余萬元,2個農家樂等服務行業收入50來萬元,20余畝公墓區收入10多萬元……
“但是村里就這么一點土地,再怎么有效利用,也終究有限。”冷朝剛反復思索,提出兩個戰略:“一是跳出青杠壩、發展青杠壩;二是用好用活人才資源。”
今年,青杠壩村從鄰近的村流轉近500畝土地用來發展蔬菜產業,實現了跳出青杠壩發展的第一步。
人才資源也是無形資產。去年,村里招聘了3名大學生到村委會工作,還從外地聘請了2名農產品加工人才、3名農業技術人員等。同時,青杠壩村還用好本村的人力資源,組建勞務公司,到周邊鄉鎮承包工程。
村里產生集體經濟壯大后,為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村民利用土地及分紅所得資金入股勞務公司及種養專業合作社,享有分紅、就業等權利。
將農村建得更像農村
初家村地處山區,自然風光優美,原生態風貌濃郁,歷史文化典故眾多,人文景觀豐富,自古以來流傳著神仙炕和飲牛灣等美麗傳說,具有發展鄉村旅游的獨特優勢。但是,從前這一切并沒有引起村內干部群眾的關注,初家村長期以來一直處于“守著金飯碗要飯”的窘境。全村120戶、312人中有省定貧困戶19戶、20人。村民以種植小麥、玉米和花生為主,靠天吃飯,村集體經濟薄弱,群眾增收困難,人均純收入不足3000元。2014年,初家村被確定為省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
2014年,精準扶貧駐村工作隊進駐后,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多次組織村“兩委”外出學習考察。經多方進行論證,大家都盯準了這一寶庫,決定對初家村進行“逆城市化”改造,“將農村建得更像農村”。
根據村莊的山區特色和獨特優勢,驛道鎮變傳統守舊意識為超前謀劃,特邀中國鄉建院為初家村量身定制設計規劃。經過多次研討,雙方確定采用老傳統、老工藝、老材料進行規劃建設的方案,著力打造“膠東老山村,修養‘初’發地”旅游名片,對村莊的環境整治、景觀打造進行了超前規劃和總體設計,走差異化發展之路。
眼下的初家村,游客可以駕車環山繞行,欣賞秀美風光;多處富有膠東山區特色的山草房得到修繕,陸續對游人開放;柳樹、李梅杏、金銀花、迎春等各類苗木,遍栽村路兩側;停車場、公共廁所、寨門等旅游配套設施完備,村內觀光旅游格局已具雛形。
看到村莊環境的巨大改善,村民們樂得合不攏嘴,見到記者一個勁兒地稱贊黨的扶貧好政策。大家紛紛表示,旅游扶貧這條路子走對了,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大家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精氣神越來越強了。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
設施有了、游客來了,如何經營成了擺在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面前的難題。這時候大家在意見上出現了分歧:有的認為個人經營好、致富快;有的認為集體經營好,可以增加集體收入,增加村民福利。
針對這些問題,萊州市、驛道鎮認真查找思想癥結,多次召開會議與大家深入分析利弊好壞,最終統一了思想。圍繞山村生態旅游開發規劃,經村“兩委”研究、村民代表會議通過,2014年12月成立了初家村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確權確地不確界”的方式,將千畝山嶺薄地以每畝220元的價格流轉給合作社,并租賃給初發地旅游公司建設經營,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4萬元,戶均增收2000多元。同時,村集體將村內廢棄、閑置的危舊房屋進行統一改造,租賃給投資商開發使用,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6萬元。據駐村“第一書記”宋介紹,包村部門籌集專項扶貧資金對瀕臨垮塌的危房進行重建翻新,建成后租賃給旅游公司進行管理,僅一處院落,每天住宿費就高達600元。即使這樣,在旅游旺季,還是“一房難求”。
隨著各項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及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初家村依托初發地旅游公司招商平臺,成功引進萊州三和祥公司打造月季花種植栽培基地,引進一品農莊打造電商平臺,為初家鄉村旅游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今年5月,初家村與中國鄉建院達成景區運營合作協議,由鄉建院獨立投資打造運營,今年10月1日景區正式開始運營,為村集體增收4萬元。
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旅游搞起來了,村子發展起來了,如何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因戶施策,制定了針對性的幫扶措施,減輕他們的生活負擔。
10月13日,內江市市中區石板村電商服務站幫助村民簽下一筆家禽領養訂單,由村民在家幫客戶飼養家禽,待家禽長大后,客戶前來取貨。服務站工作人員表示:“有了電商服務站,村民種養出的農產品可以在網上交易,足不出戶就能做生意?!?/p>
兩天后,2015中國(四川)電子商務發展峰會在綿陽召開,農村電商是其中一項熱點話題。從農民的田間,到市民的餐桌,農產品“進城難”是困擾農民的突出問題。在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探索中,暢通農產品現代流通渠道是解決產后服務的重要一環。如今,農村電商脫穎而出,縮短了從田間到舌尖的距離。
在家就能做買賣
內江市東興區唐三姐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有200多畝魚塘,批發商一次就會拖走上萬斤魚。以前靠口口相傳的方式擴大銷售渠道,而現在,專合社搭上了一輛高速便捷銷售快車――加入濫菊蜆┫社電子商務中心,目前,專合社已經有12種魚在線銷售。負責人唐長芬還計劃聯合周邊養魚專業戶一起建立水產養殖聯合社,統一管理、銷售,同時發展村民養魚,一起增收致富。
今年7月,濫菊蜆┫社電子商務中心正式投入運營,中心集農副產品展示、快遞收發、農村電子商務業務培訓于一體,周邊7個鄉鎮的農產品都可以通過這個電商平臺上線銷售。目前,有60多家專合社的農產品正式上線銷售。
濫菊虻奶厴產品“濫徑菜”也在近期加入了電子商務中心。
“冬菜既可以用來煮湯,也可以做包子、餃子餡,就是干炒也比一般的鹽菜更好吃?!薄盀E徑菜”傳承人周道全說,由于味道好,腌制的冬菜供不應求,借助電商平臺,自家的冬菜還“留了洋”,遠銷國外?!艾F在銷路不愁了,倒是原材料出現緊缺,正發動村民們一起種植冬菜,我來統一收購,大家都能通過電商在冬菜上掙錢?!?/p>
“不用辛苦早起去趕集市,賣的價錢還不錯?!弊詮拇謇锏碾娚谭照編妥约嘿u出了20斤菜籽油,東興區高梁鎮楊嶺村村民劉漢強逢人就夸農村電商好,農民最愁東西賣不出去,現在村里建了電商服務站,自家農產品可以拍成圖片,發到網上去賣,省時省力銷路還更廣,“農村電商對我們老百姓來說是件大好事?!?/p>
網絡銷售信息致富
打造“四川電子商務第二城”是內江的發展目標,成功引入國內多家知名電商平臺,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只是第一步,現在更大的“動作”已經啟動。
今年6月9日,由省、市、縣三級供銷社聯合打造的全省首個農產品數字化智能供應鏈平臺正式投入運行。該平臺匯集農產品生產、加工、物流、銷售等基礎信息,承擔著組織四川農產品銷往全國市場,實現農產品多形式、常態化產銷對接的功能。該平臺運營以大宗農產品交易為主,主要解決全市農產品購銷不暢、供需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讓來自全國各地的農產品訂單精準指導農業生產,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目前,該平臺已配套建成6個產地集配中心、10個社區配送體驗店,與全國6家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達成了合作協議。
在內江市供銷大樓,農產品電子商務指揮調度中心、農產品集配中心、銷地農產品展示銷售區三部分組成了該平臺。在指揮調度中心一側的顯示屏上,內江各產地集配中心的監控畫面映入眼前,包括種植基地、包裝配送等實時畫面實現了全程直播。隨著工作人員手指輕點鼠標,顯示屏上又出現了內江各區縣農產品的生產信息,包括產地、品種、年產量等信息一應俱全。
“可視化與大數據是平臺的最大特點?!眱冉泄╀N社副主任龍恩余說,該平臺整合了線上、線下資源,將內江農產品“一網打盡”。所有操作可實時監測,不僅在產銷兩地裝有視頻監控系統,還在運輸途中為每輛車安裝了GPS定位系統,能實現農產品“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詢”。
當前,與平臺配套使用的手機APP也已面市,它將助力智能供應鏈平臺充分整合全國產銷資源,為農產品供應商提供“線上線下”定制服務。這意味著,只要在手機上動動手指,農民們就可以將自家生產的農產品賣給全國各地的批發商。
資中縣銀山鎮崗石村的王再生就是該平臺的受益者,作為當地血橙種植合作社的負責人,他種植的血橙通過該平臺銷路大開。曾經為了跑銷路,他拉著一車果子去東北,吃住都在車里,“價低了賣要虧本,在外面呆久了費用又大,常常陷入兩難的境地。”而現在,他的血橙不用出門跑銷路,就已經賣到了更遠的俄羅斯?!半娚膛茕N路比兩條腿管用多了。”
打通“最后一公里”
前不久,由中江縣供銷社牽頭,中江縣棉麻總公司、富康農資公司、永太供銷社、集鳳供銷社、馮店供銷社共同出資100萬元,注冊成立了中江縣益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成為德陽市供銷社系統首個電子商務市場主體。
在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我省供銷系統抓住農村電商機遇,憑借自身基層網點健全和農民專合社眾多的優勢,把建設供銷社電商平臺作為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提供便民超市、農資代銷等傳統服務的基礎上,增加了網上代購工業品和網上代售農產品的服務功能,在推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同樣是由縣供銷社牽頭并參股35%,瀘縣供銷社組建了瀘州供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今年8月21日,公司直營的玉蟾街道龍腦橋電商服務站正式運行,當地的桂圓、趕黃草等農產品在此代賣。目前,通過瀘縣供銷系統建立的鄉鎮、村兩級電商服務站有35個,年底將達到80個,最終的目標是實現行政村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