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自然保護地建設

自然保護地建設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自然保護地建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自然保護地建設

自然保護地建設范文第1篇

關鍵詞:洛陽市;濕地自然保護區;規劃建設

中圖分類號:S759.9 文獻標識碼:A

洛陽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濕地鳥類及其棲息地為主的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生態地位重要。

1 濕地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3大生態系統。我國是世界上濕地類型齊全、數量較多的國家之一。目前我國已有約40%的自然濕地被納入自然保護區得到保護。濕地具有保持水源、凈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健康的濕地生態系統,是國家生態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2012年初,國家林業局批準了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洛陽段)生態旅游規劃,要求將保護區建成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文明的教育基地。

2 洛陽黃河濕地保護區概況

洛陽孟津黃河濕地保護區位于洛陽市孟津縣黃河岸邊,景區西起孟津縣白鶴鎮,東至偃師市與孟津縣交界處,全長30km,面積達6206hm2。為保護野生動物資源,在林業部門和當地政府的努力下,愛鳥護鳥意識逐漸深入人心。有的群眾退出了河邊私開的田地,退耕還濕;有的只管耕種,不問收獲,田地成了鳥兒的“口糧田”。1995年8月,孟津縣報請河南省政府批準,建立了孟津縣省級黃河濕地水禽自然保護區。2003年6月,孟津黃河濕地保護區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該自然保護區,上游為小浪底水庫和西霞院水庫,下游為黃河剛進入華北平原的黃河河道及兩岸灘地,總面積11700hm2。其中核心區面積2200hm2,實驗區9500hm2。孟津黃河濕地水禽云集、天鵝曼舞、鶴聲陣陣,遼闊的黃河灘涂上,構成一幅萬羽競翔,鳥唱水吟的天然圖畫。

3 洛陽黃河濕地保護區建設的理念

以保護濕地、保護生態、保護鳥類、保護生物多樣性為出發點,孟津國家級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以保護過渡帶綜合性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水禽為主,濕地面積大,水草茂盛,對水禽的生活、繁殖極為有利,是集生物多樣性保護、科學研究、物種繁衍、科普宣傳及生態旅游于一體的可持續利用基地。旅游的內涵,在方式、方法上尋求創新,通過高品質的講解,使游客更好的了解丹頂鶴等野生動物生活習性及棲息地、地質變遷、植物群落等自然和歷史知識,要嚴格按照環境容量控制游客數量,做好環境影響監測,采取環境保護措施,將保護區逐步建成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文明的教育基地。

4 洛陽黃河濕地保護區的建設

4.1 從編制規劃入手

聘請國家、省、市有關專家,高起點編制了濕地保護規劃,確定了建設規模與布局,明確了今后的奮斗目標,分清重點項目建設與日常管理項目,制定了相關政策和實施辦法,并將規劃納入市縣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嚴格進行組織實施。通過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將濕地保護的任務進行細化分解到各相關部門和單位,落實到具體濕地,把規劃提出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4.2 狠抓落實

堅持保護優先的理念,對轄區內現有黃河自然濕地資源采取普遍保護,嚴厲打擊侵占和破壞濕地的違法犯罪行為。要嚴格控制單位和個人開發占用自然濕地,凡是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和國家重要濕地名錄,以及位于自然保護區內的自然濕地,一律禁止開墾占用或隨意改變用途。對開墾占用或改變濕地用途的,應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采取各種補救措施,努力恢復濕地的自然特性和生態特征,并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予以處罰。

4.3 加強濕地管理

凡涉及向自然濕地區域排污或改變濕地自然狀態,以及建設項目占用自然濕地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法律法規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和嚴格審批。依法制止、打擊各種破壞濕地的違法行為,對造成濕地生態嚴重破壞的責任單位和個人要依法追究責任。

4.4 建設成效

這一地區成了鳥類良好的棲息地,常年在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內居住的留鳥,有蒼鷺、斑嘴鴨等6種;春、秋路過在此歇腳的旅鳥,有豆鴨、銀鷗等12種;有夏候鳥白鷺、灰頭麥雞等22種;有冬候鳥灰鶴、白天鵝、黑鸛等32種,每年冬季棲息在保護區內的珍禽達3萬只,其中國家一類保護珍禽達十多種。其中世界罕見的丹頂鶴、大鴇、白鶴、黑鸛、白鸛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也頻頻在這塊濕地顯露“尊容”。有1a還破天荒地發現了56只大鴇,這種鳥目前全球也只有數百只。許多候鳥帶來了大批幼鳥,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小天鵝、灰鶴等水禽中的幼鳥多達40%左右。這標志著這塊濕地的生態環境已被這些候鳥認可。

據權威部門最新統計,濕地保護區有鳥類155種,數量5萬多只,僅水禽類就有95種之多,是河南省能記錄到的水禽種類最多的保護區。自黃河小浪底大壩第3次調水調沙以來,保護區管理人員加強了對各種鳥類的管理和保護,防止遭到惡意捕殺,使濕地灘區群鳥齊風,蔚為大觀。陽春3月,萬物復蘇,在孟津縣黃河濕地水禽自然保護區內,三五成群的水鳥棲落翻飛于沼澤沙洲,呼朋引伴,成為洛陽北線黃河生態游的一道亮麗景觀。

5 今后濕地保護管理與開發利用建議

5.1 彰顯重要性

濕地保護是一項重要的生態公益事業,黃河濕地是我國第2大河流中重要的生態資源,做好濕地保護管理工作不僅是政府的職能,也是全社會的責任。政府要把濕地保護納入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加強濕地保護管理工作。

5.2 加強生態文明意識

大力宣傳濕地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青少年中加強培養和教育。建立集保護、科研、青少年親近自然、保護自然、認識自然的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5.3 合理開發利用資源

自然保護地建設范文第2篇

持續推進三北、天保、公益林等國家重點綠化工程以及湟水規模化林場試點建設等一系列增綠、提質生態工程建設,至2020年底,全市森林覆蓋率可達到36%……今年以來西寧扎實推進林業生態建設,筑牢幸福西寧綠色發展的生態屏障。

據了解,今年已完成營造林任務3.8萬公頃,草原治理1.13萬公頃,112.4萬人次通過義務植樹參與到國上綠化建設當中。在打造城市綠芯的建設中,西堡生態森林公園完成造林1400公頃,持續推進湟中水灘花海建設,讓城市置身于森林之中;環城國家生態公園完成森林精準提升1.573萬公頃,高標準新造補植1070.867公頃,建成9處森林生態景觀示范點,打造9條長105公里的森林游賞步道,努力構建園城融合的生態格局。同時,將公園形態和城市空間有機融合,科學優化公園、綠地布局,提升綠地系統的功能性和均衡性,積極開展公園游園、街頭綠地、道路綠化、城市節點景觀營造建設。2020年完成9處街頭綠地、12條道路綠化、11個單位庭院及老日樓院景觀提升改造、73處城市節點景觀營造任務,新增公園綠地面積18.2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保持在40.5%。

西寧積極融入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完成西寧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案,整合劃分1處自然保護區和7處自然公園保護地類型,積極謀劃青海省野生動物救護繁育、西寧自然保護地原生植物保育示范等“四個基地”建設項目。

自然保護地建設范文第3篇

據《人民日報》報道,環境保護部和國家旅游局共同宣布已經批準建設第一個國家公園試點單位――黑龍江湯旺河國家公園。

新聞會上,環境保護部發言人表示,只有那些具有全國甚至世界意義的自然環境、資源和景觀,而且處于原始狀態的區域,才能建立國家公園。開展國家公園試點,主要目的是在我國引入國家公園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同時也為了完善我國的保護地體系,規范全國國家公園建設,有利于提高保護的有效性,切實實現保護和發展的雙贏。國家旅游局發言人表示,國家公園將以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保護和適度旅游開發為基本策略。

評論

建設部主管風景名勝區,環境保護部門主管自然保護區,林業局辦森林公園,國工資源部辦地質公園,水利部辦水利風景區,旅游局辦A級旅游區,現在環境保護部和國家旅游局又推出國家公園試點……面對如此名目繁多的景區和公園,公眾和游客看上去有點暈。

環保部和旅游局聯袂出場,“環保+旅游”似乎是完美結合。可筆者仍有點擔心:會不會重蹈政出多門、扯皮打架的覆轍?

就國際上來說,國家公園的情況種類繁多、形式多樣,部分原因在于它們的淵源各不相同,意義也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變化,這也正反映了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資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特點。許多國家采取了別的手段來保護自然景觀,例如野生動物禁獵區、狩獵保留區、指定荒野區、科研自然保護區等等。如果真要引入國家公園的理念和管理模式,那應該首先貫徹國際國家公園制度的一大精髓――中央政府垂直管理的模式,國家成立專門部門集中管理,比如美國的內務部和下屬的國家公園管理局。如果制度不全、管理不順,“國家公園”只是一個生搬硬套的概念。

中國以機制健全、監管嚴格的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為主,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保護地模式。自然保護區保護典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對一些自然區域實行嚴格保護。借鑒國際上成功的國家公園管理模式,中國成立了風景名勝區。中國的風景名勝區,尤其是由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既集中了珍貴的自然與文化遺產,又與人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以資源保護和適度旅游開發為基本策略,追求保護和發展的雙贏。經過近30年的發展,風景名勝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以上,已經成為中國旅游業的主要載體,在滿足群眾需求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方面成就顯著。中國還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濕地公園等保護地體系。

作為一個公民和游客,我對黑龍江湯旺河國家公園關心的是:既然這個新出臺的國家公園不以盈利為目的,它的建設管理費用全部列入中央預算,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免費參觀?

聲音

各種保護區的管理模式都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國家公園不會兼并現有的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等。

――環境保護部總工程師萬本太

自然保護地建設范文第4篇

(1.云南林業調查規劃院生態分院,昆明650031;2.云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昆明650000)

摘 要:西雙版納熱帶林是我國重要的熱帶林區和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地區,也是我國西南的主要生態屏障,保護好該地區熱帶林,對維護地區生態平衡和經濟持續發展有著重大意義,也有重要國際意義。文章在介紹西雙版納情況后,分析了熱帶林保護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熱帶林保護;存在的問題:對策分析:西雙版納

中圖分類號:S79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01-19

作者簡介:湯明華(1981-),男,云南省會澤人,工程師.

1 西雙版納州概況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地處北緯21°09’~22°36’,東經99°56’~101°50’之間,系瀾滄江下游,北回歸線以南,亞洲大陸向東南亞半島過渡地帶。東、東南與老撾接壤,南、西南與緬甸交界。全州總面積19124.5km2。屬無量山和怒山余脈的山原山地區域。州境河流均屬瀾滄江水系。西雙版納四季不明顯,但一年分為干、濕兩季。5~10月份為雨季,其余月份為干季,年降雨量在1138.6~2431.5mm之間,全年降雨日數在137~212 d之間。全州年平均氣溫在15.1~21.8℃之間,≥10℃的年積溫為5401~8009℃。全州天然土壤共有9個土類,18個亞類,55土屬,120個土種。地帶性土壤由低至高分布有磚紅壤、赤紅壤、山地紅壤、黃壤、黃棕壤5個大類。主要的森林植被亞型和群系(組)有:①熱帶雨林(含熱帶季節雨林、熱帶山地雨林);②熱帶季雨林(含落葉季節雨林、石灰山季雨林)、③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含季風常綠闊葉林、苔蘚常綠闊葉林)、④暖性落葉闊葉林、⑤暖性針葉林(暖熱性針葉林、思茅松群系)、⑥熱性竹林、⑦灌木林(熱性灌木林、河灘灌木林)、⑧草叢(禾草叢)、⑨人工植被(木本經濟林如樟、茶、橡膠、咖啡。草本經濟作物含旱生作物和濕地作物,如水稻。)等9種植被類型。主要林木產品有:橡膠、思茅松、竹類、杉木等。主要水果和干果有:荔枝、芒果、龍眼、菠蘿、香蕉、柚子、澳洲堅果等。主要森林食品有野生食用菌、黑木耳、野荔枝、野香蕉、野芒果、樹菠蘿、毛荔枝、雞蛋果、酸多依、酸角、蕨菜、苦刺花、余甘子、白花、黃竹等。全州林地面積為159.02hm2,占國土面積的83.17%,其中,有林地面積144.67hm2,占林地面積的90.98%,林地的利用率非常高。森林覆蓋率為78.33%,活立木總蓄積14479.12m3,年凈生長量436.98m3。全州生態公益林面積66.19hm2,占林地面積的41.62%。

西雙版納州轄1市2縣(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31個鄉鎮和1個街道辦事處,12個農場,21個社區、222個村委會,2147個自然村,駐有6個中央、省屬科研單位,景洪市是政府所在地,為全州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西雙版納是一個農業州.膠、糧、糖、茶等為傳統支柱產業,茶葉、南藥、香料和水果遠近聞名,旅游業已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2012年末,全州常住總人口114.9萬人,戶籍總人口96.15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74.42萬人,傣族是主體民族,有32.43萬人,州內居住著傣、漢、哈尼、拉祜、布朗、瑤、基諾、苗、佤等13個世居民族。西雙版納素有“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之稱,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亞洲象、印度野牛、印支虎、望天樹等物種具有極為重要的生態學意義。

根據歷次科學考察資料統計,全州記錄有高等植物282科1697屬4669種亞種和變種,占全國的1/6,占云南全省的1/3,其中有340種以上屬于珍貴、稀有、孑遺種類、栽培植物的原始類型和野生親緣種屬,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5種,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34種,列入省級重點保護的有58種。全州記錄有陸生脊椎動物718種,約占全國脊椎動物種數的1/5,占云南省種數的1/3,其中,哺乳動物130種、鳥類456種、兩棲動物53種、爬行動物79種。另外,有魚類100種、昆蟲1437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有114種,其中,亞洲象、白頰長臂猿、印支虎和鼷鹿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4種,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0種。西雙版納生物多樣性特點表現在:①豐富性;②特有性;③脆弱性。

2 西雙版納熱帶林保護現狀

2.1 完善了保護地建設

到2012年10月先后建立森林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6個,面積3361km2 (504.15萬畝),除自然保護區外,還建立了其他多種形式的保護地類型,其中,依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國家公園1個、總面積2854.21hm2,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個、總面積114790hm2,城市飲用水保護區一個,面積8535hm2。形成了以自然保護區為主,國家公園、風景名勝區、生物走廊帶及自然圣境(保護小區,竜山)等保護地為輔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不斷得到改善,資源保護、科研監測、科普宣教等能力有較大提升,逐步走上法制化、規范化管理。

2.2 遷地保護和極小種群物種保護小區的建設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科技人員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珍稀瀕危植物的遷地保護研究,建立了一個面積約110hm2的珍稀瀕危植物遷地保護地,現已有1000多種珍稀瀕危植物、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當地特有種和具有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植物種類得到有效的保護。云南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收集了1400多種喬木樹種,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建成南藥圃保護了1600多種藥用植物種質資源。

2.3 地方性法規體系建設

西雙版納州有關環境和熱帶林保護的相關地方法規的制訂是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法制措施,這些法規的執行,對州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

2.4 制定了一批保護相關的規劃和計劃

編制了《西雙版納熱帶雨林保護規劃綱要》(規劃綱要2010~2020)、《珍貴用材林發展規劃》(2013~2020)、《林下經濟發展規劃》等。

2.5 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了熱帶林保護

組織實施了“中德合作云南省西雙版納熱帶雨林恢復和保護項目”、“亞行西雙版納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建設示范項目等重大國際援助項目,積極發揮國內外民間環保組織的作用,積極支持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亞洲開發銀行(ADB)、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國際混農林業中心(ICRAF)、保護國際(CI)等國際組織以及聯合國人與生物圈(MAB)在本州開展生態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成立了“亞洲象保護協會”、“西雙版納熱帶雨林保護基金會”,開展了大量的參與式保護工作,調動了民間環保組織及社會力量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積極性。實施了跨邊界生物多樣性保護。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森林保護、護林防火等方面開展跨國間地方政府相關部門之間的合作。2012年底,與老撾北部多個地區建立了聯合保護區域,面積達20萬hm2。

2.6 科技支撐能力不斷加強

1996年建設的熱帶植物園熱帶植物種質資源庫,成為我國研究、收集和保存重要生物資源的主要保藏庫之一。

2.7 生態工程建設

自1998年10月全面啟動天然林保護工程以來,全州天然林得到有效保護,并累計完成公益林建設約11.7萬hm2。通過“天保”、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全州實現了森林覆蓋率和活立木總蓄積量雙增長,有效地促進了熱帶林保護。全州共有91.16萬hm2防護林地、特種用途林地及部分集體天然林地和農地天然林地被納入公益林管理。

2.8 外來物種入侵防治

2011年對飛機草、紫莖澤蘭、福壽螺、薇甘菊、腫柄菊、三裂蟛蜞菊、水葫蘆、水花生、馬纓丹為主的外來生物展開了調查。采取了人工或機械鏟除、藥劑防治、替代控制、生物防治、開發利用等措施。

3 存在的問題

3.1 保護與發展的矛盾依然突出

熱帶林保護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矛盾。由于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部分社區生活質量提高,橡膠等單一作物的大規模種植,也不斷蠶食著現有的天然森林。

3.2 人與野生動物之間的矛盾日趨突出

特別是亞洲象,種群數量已由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170多頭,增至現在的250頭左右,活動范圍也在不斷擴展,適宜亞洲象生存的環境及其食物源正在不斷縮小,亞洲象等野生動物損害莊稼及傷人事件連年頻發,人與野生動物之間的沖突日趨激烈。

3.3 森林破碎化嚴重

熱帶森林被周圍的農地或經濟種植園所隔離,形成破碎化的森林,其內物種基因得不到有效交流,大大降低了保護的有效性。全州小片斷熱帶集體竜山山林經過30多年的演化,物種多樣性指數卻下降了。

3.4 外來文化的沖擊強烈

州內世居著傣、哈尼、拉祜、基諾、瑤等13個民族,他們在與森林為伴在歷史進程中,創造和產生了具民族、本土、民間特色的森林生態文化傳統。近年來,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一些熱帶林保護鄉土知識流失加速,民族文化遺產可能失傳。

3.5 其他

熱帶林保護經費缺乏、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有待深化、現有保護體系存在不足、跨邊界保護需要強化。外來人侵有害物種防治難度大。

4 對策建議

4.1 建立熱帶林保護長效機制

建立健全熱帶林保護的法規制度體系,提高保護依法監管能力:完善有利于熱帶林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激勵性政策;成效評估監督機制;健全政府引導、多元化投入的熱帶林保護與利用投融資體系。

4.2 完善熱帶林保護體系

以國家級、州級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科學合理地布局保護區空間結構,強化重點區域內的保護區建設與管理:加強國家公園、風景名勝區、圣境文化保護小區的建設與管理及廊道建設,促進熱帶林有效保護。

4.3 加強熱帶林保護調查評估與監測研究

全面開展熱帶林物種資源調查與編目,建立和完善西雙版納州基礎數據庫。促進熱帶林保護與資源開發相協調。

4.4 弘揚民族傳統森林生態文化

建立健全傳統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開展搶救性保護;結合民族傳統知識與現代保護方法,傳承和弘揚各少數民族傳統森林生態文化;建立生物遺傳資源及傳統知識獲取與惠益共享制度。

4.5 構筑生物安全防范體系

加強熱帶林監測和安全防范體系的能力建設:加強外來入侵物種入侵機理、預警及風險管理機制;建立跨境合作保護機制,筑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

4.6 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

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公眾的熱帶林保護意識,進一步探索和完善熱帶林保護利用的參與式共管機制;加強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調動國內外利益相關方參與熱帶林保護的積極性,提高各利益相關群體的參與程度。開展社區脫貧示范,降低熱帶林自然資源消耗。

自然保護地建設范文第5篇

中國劃定生態紅線

越是重要的自然保護區,在自然保護和經濟開發中,命中注定處于弱勢的地位。

近日,在西安的一場論壇上,30多家環保組織就當前生態保護面臨的危急形勢,發出了倡議。與會的NGO、專家、政府官員等,都聚焦在了“如何守住中國保護區的‘生態紅線’”上。

保護區越重要,命中注定越弱勢

出席論壇的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解焱,也是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中國項目主任。她認為,這樣一個限度,就是“生態安全底線”。環保部正在做的“生態紅線”,就是這樣一條底線。

劃定“生態紅線”,將在重要的生態功能區、陸地和海洋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等區域。而“生態紅線”一旦劃定,它就會上升到一定的法律高度,最終將強制執行。

實際上,生物多樣性給人類提供了各種資源、服務,它們與人類的生存密切相關,人類也依賴于這些生態服務的功能。如果它們的退化繼續下去、到一個限度,人類將很難生存。

那么,這條“生態安全底線”到底是什么?

解焱認為,它應該能為全國的人們,提供足夠水源、可持續的資源,并能凈化排出的廢氣和污水,讓人們可以欣賞到大自然的美景,使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生態安全底線”必須能保障足夠大的地方,實現基本的生態系統服務工程。

與會的“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委員、國家林業局高級工程師沈孝輝說,中國的自然保護區建設出現了“看似矛盾”的現象——越是重要的自然保護區,在自然保護和經濟開發中,命中注定處于弱勢的地位。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一個項目負責人于璐告訴記者,“一個好的保護區,要清楚自己的家底,應該有具體針對的保護對象,有清晰的保護計劃,包括采取哪些行動,并在檢測后證實它是有效的。但是真正能做到這些的保護區,是很有限的。”

早在2010年,北京大學、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就進行了一項評估。研究人員發現,全國2531個保護區中,只有13%的保護區有清晰的邊界。事實上,全國的自然保護區,包括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都是在國家層面上建立起了清晰的邊界。這種地理的數據應該共享,讓學界和社會監督,但現在做不到。

中國已經建立了大量各類自然保護地,如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它們占了國土面積的18%,是中國最后的自然遺產。

“現狀是,我們貌似有這些保護區,但由于人力缺乏、資源缺乏、管理的原因等,根本沒有保證這18%的區域,聽上去挺大的,但它在不斷地萎縮。這18%已經是一個底線了。”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宣傳交流官員陳圓明說。

“保護區分為3個區,有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如果連邊界都不清楚,就很難保證它不受到社區、人為活動的干擾。”于璐說。

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在衰減

長白山保護區,是沈孝輝提及的一個遭到人為破壞的例子。作為國家級的保護區,長白山一開始是生態機構最完整、影響力最大的保護區。但它的生物多樣性正在衰減。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它從1986年以來,經歷了三場重度人為干擾破壞。被破壞的面積,甚至無法量化統計。

如今,一系列的后果已經產生:在保護區內,道路全部進行了高等級和硬質化的改造,使保護區和周邊林區隔絕,這使得大型野生動物種群之間無法進行交流。隨著群山旅游大開發,這一保護區也逐漸向商業化迅速轉變。

事實上,在包括森林、濕地等在內的陸生生態系統里,河流往往在人類的發展中,第一個被犧牲了。

“黔江小南海”位于重慶的一個自治縣內。隨著葛洲壩的建立,長江中的中華鱘開始瀕危了。于是,在長江流域的瀘州、宜賓,一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建立了起來,它就是“小南海”,隨后,它又升級成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用意很簡單,是為了保證長江中的魚類可以不受三峽大壩的影響,完全自己的洄游。

然而,在之后的水電開發中,“小南海”一再縮水,兩度進行了邊界的調整。就在2009年,第2次提出邊界調整之后,許多專家、環保組織發表了公開信、致信環保總局,要求重新考慮自然保護區邊界的調整。小南海的意義,不言而喻。每一年,有151萬的漂浮性卵經過這一江段。但最終,邊界調整的決定還是通過了。

“小南海”所在的保護區,在生態保護人士的眼中,已經是一條不折不扣的“生態紅線”,到了不能再讓的地步了。守住這條“底線”,最核心要保護的是生物多樣性。

其實,除了民間的力量,環保部也在開發與保護的博弈中努力著,這讓生態保護取得了一些簡單的成效。生態司保護區處調研員陶思明在論壇上說,長白山保護區要修一條索道,但一個項目被攔下了;而在經濟區規劃征求意見時,小南山水電站也在民間力量的反對下,最終從規劃中去除。

“生態紅線”有望在2013年初劃定

解焱認為,在保護地,存在著幾個問題——布局問題、管理弱、監督不足、社區參與的力度不夠。以布局為例,一個布局上的現實是,受到保護的生態區域,小而割裂。這顯現了在總體布局上存在的困難。在人口比較密集的地方,有大量的、非常小的保護區,它的保護作用非常有限。

陳圓明告訴記者,西南三地的熊貓保護區,就面臨著這樣的“碎片化”。于是,他們做了一個“大熊貓的碳匯森林”項目,為的不僅是保護大熊貓的棲息地,也連接了熊貓的棲息通道。

一個將保護地重新分類的主張,由解焱提了出來。她認為,應該根據保護的嚴格程度和利用方式,將其分成四類。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日县| 绥宁县| 宁海县| 潼南县| 中西区| 东辽县| 灵寿县| 澄迈县| 鹰潭市| 屯昌县| 怀集县| 合阳县| 榆社县| 永泰县| 荥阳市| 陆川县| 资阳市| 香格里拉县| 大新县| 保康县| 双牌县| 洪雅县| 广南县| 安宁市| 岑巩县| 米林县| 中宁县| 曲靖市| 遂川县| 宣城市| 葫芦岛市| 丹阳市| 讷河市| 四平市| 盐津县| 白玉县| 阳新县| 丰城市| 福贡县| 临海市| 巨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