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小學生心理教學

小學生心理教學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生心理教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小學生心理教學

小學生心理教學范文第1篇

心理教育策略是指為增進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影響學生的思想品德的活動而開展的一系列心理輔導的方案的集合。

小學新生入學適應存在的問題

針對小學新生入學適應問題,北京市東城區東交民巷小學對一年級新生及相關家長、老師進行相關調查訪談,發現近34%的學生存在入學的適應性問題,具體表現在:在學習方面,主要問題是不能主動地、積極地完成作業,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記住老師布置的作業。年齡較小的兒童,在任務意識、規則意識和注意力的發展方面表現更差一些。在生活自理方面,目前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強,有待提高。在時間觀念方面,很多孩子的時間觀念不強。由此可見,新生在入學適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據跟蹤觀察及教師、家長報告顯示,這些學生在進入中年級以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人際交往、學習適應等方面的問題,由此可見新生入學適應不良對于學生個體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在調查、訪談中我們還發現,新生入學適應的問題并不被老師和家長所重視,大部分教師對一年級新生期望水平過高,容易忽略孩子的年齡、心理特點,對孩子提出過高、過嚴要求,尤其是對于行為習慣不好、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缺乏較好的幫助孩子盡快適應小學生活的工作方法。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一部分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是溺愛就是要求過高、責備過多,特別是對于剛進入小學生活的孩子期望值過高,對于孩子的年齡、心理特點了解不夠,缺乏教育理論、方法,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不會正確引導。可見,教師、家長的種種不適應也造成了一年級新生的不適應。

小學新生入學適應心理教育策略探討

為促進小學新生的入學適應,東交民巷小學成立新生入學適應活動實施小組,由德育主任任組長,各新生班級的班主任任成員。在活動設計過程中,學校以促進新生良好適應為核心,同時結合學校生源的特點,綜合心理學理論和教師多年教學實踐經驗,設計了形式多樣的心理干預措施。具體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新生入學適應團體輔導策略

基于小學新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從集體生活維度、情緒情感維度、人際交往維度和學習制度維度四個維度設計團體輔導方案。集體生活維度是指對學校、班級集體觀念的認識,此維度所達到的標準為:學生能夠熟悉校園、喜歡校園,消除膽怯、疑惑的心理,增強集體意識,積極參加班級活動,為班集體做有意義的事情。情緒情感維度是指對新環境的心理接受態度,包含如何對待學校里的人和事,此維度所達到的標準為:一年級新生能夠以積極的心態去上學,在學校能夠獲得快樂的心理體驗,在學校能夠以友好的態度與教師、同學進行交往。人際交往維度是指與教師、同學交往互動時積極融入的狀態,此維度所達到的標準為:能夠主動向老師、同學問好,積極認識、結交新的伙伴,懂得如何與他人進行交往、自己能夠解決與他人發生的矛盾,主動幫助同學。學習制度維度是指一年級新生能夠適應小學的課堂常規活動,包括培養學習能力、自我約束力,此維度所達到的標準為:懂得如何充分調動自己的感、知覺進行學習,能夠做到上課認真聽講,對學習活動感興趣,注意力集中。

通過以上四個維度,對學生進行為期兩個月每周兩次的入學適應團體輔導,班級教師按照活動方案展開課程輔導,使學生適應學校生活,積極參與班級活動,與老師、同學友好相處,遵守紀律,初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互助友愛、關心他人的良好品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形成樂學心態;提高學生自理、自主、自制的愿望和能力。

經過團體輔導干預后,小學一年級新生的整體學習適應性顯著提高,前后測成績存在顯著差異,且后測成績明顯高于前測成績。并且在學習態度、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獨立性和毅力維度方面前后測也存在顯著差異,證明了經過團體輔導后,小學生的適應性顯著提高。

2.家庭教育策略

開學前一周及入學一個月后,心理教師通過團體輔導、工作坊等方式,對新生家長進行輔導,引導家長改進家庭教育方式。在小學新生學習適應的模型中,可以看出在家庭環境、獨立性和毅力上的載荷最高,分別為0.74和0.75,也就說明這兩個維度對于新生的適應是很重要的。家庭環境、獨立性和毅力的培養都與家庭、家長密切相關。因此,在針對小學新生入學適應的心理教育策略中,家長的因素不可忽略。

在家長方面,東交民巷小學主要進行的輔導策略為家長講座、家長沙龍以及家校合作等。新生入學之初,學校就統一組織了針對家長的關于新生入學適應應注意事項的講座,主題為《培養良好習慣――邁好入學第一步》,內容主要涉及應該培養哪些好習慣、如何培養,以及家長如何避免在教育過程中常犯的錯誤等,并讓家長填寫了針對兒童行為的評估問卷。一段時間的輔導結束后,學校會組織入學適應不良學生家長的家長沙龍,一起商討更好的適應策略。在此過程中,特別注意家校合作,家長有問題會及時和老師溝通,而班主任也會及時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校的情況并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后,家長的心理教育策略也取得了顯著成果,首先是《Rutter兒童行為家長問卷》結果顯示,前后測存在顯著差異,證明了從家長的角度來看,兒童不良行為及不適應性表現逐漸減少。另外,家長給予的主觀評價也表明了一系列入學適應心理教育策略的有效性和成果。

3.教師輔導策略

新生入學前,組織實驗組班主任學習團體輔導方案,保證其已掌握活動設計方案,并了解即將入學的一年級新生的特點。針對團體輔導結束后仍然表現適應不良的學生,進行了個案追蹤研究,班主任接受培訓后及時關注本班適應不良的學生,并進行有效的干預和指導。

4.沙盤游戲輔導策略

沙盤游戲治療在學校和幼兒園里被廣泛應用于兒童的心理教育與心理治療,通過喚起童心,人們找到了回歸心靈的途徑,身心失調、社會適應不良等問題在沙盤中得以化解。鑒于沙盤游戲在兒童心理輔導中的獨特優勢,我們采用沙盤游戲對一些適應不良的個體進行進一步輔導。我們的流程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前期的初始訪談,包括班主任的評價表及家長填寫的兒童行為問卷;第二階段,輔導記錄,每一次沙盤結束后都需要進行記錄;第三階段,反饋階段,綜合班主任、家長、咨詢師以及學生本人的意見后,適時結束沙盤游戲。在實際教育工作過程中,沙盤游戲輔導得到了學生、班主任及家長的喜愛與支持,起到了顯著而積極的作用。

新生入學適應心理教育策略的總結與反思

1.教師應高度重視小學新生入學適應的培養

經許多調查研究證實,小學生學習適應性水平處于不高的狀態。然而,在當前的小學教育實踐中,人們對培養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仍存在如下兩種錯誤認識。其一,認為學生學習適應性的提高是一種很自然的過程,不用有意培養,學生的學習適應困難也能自行消除。誠然,從理論上講,隨著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強,其學習適應性也有一個自然發展和成熟的過程。但事實上,在現時的教育背景下,學生學習適應問題的累積速度遠遠超過其學習適應性自然提高的速度,越往后拖,學生的學習適應問題情節會越嚴重。其二,認為學習適應性培養只需要在起始年級進行,其他年級不用培養。教育實踐表明,當年幼的孩子剛剛步入學校,難免會表現出種種不適應。在起始年級抓學習適應性培養當然很有必要。但是,大量的調查資料表明,小學生的學習適應性有隨年級升高而下降的趨勢。因此,除了在小學低年級應注意學習適應性的培養之外,還要在高年級抓好學習適應性的“防滑”教育和中學學習適應性的“銜接”教育。

2.小學新生入學適應心理教育策略應緊扣重點,突破難點

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復雜,教師應注重教育干預的全面性和系統性,要緊扣重點,并在此基礎上突破難點。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干預的重點和難點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有時還會出現重疊,但有的干預重點并非難點。比如,家庭環境、聽課方法和身心健康;有些問題嚴重且難于干預的既屬重點又是難點,比如學校環境和學習技術;有的問題不嚴重但難于干預,只屬干預難點但非重點,如獨立性和毅力;還有的問題不嚴重且容易培養,就可以不列入專門培養的計劃,比如學習態度。當然,教師在確定具體的干預重點和難點時,應結合學生的年級、性別、成績差異等特點以及本地區、本校和本班教學實際,通盤考慮。

小學生心理教學范文第2篇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教育;措施

中圖分類號:B84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3)11-0050-01

作為我國在義務教育工程中的基礎建設,小學教育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對小學生進行相應的心理教育是小學教育的重點之一,對小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可以對其心理素質進行良好的培養,使其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促使其人格的健全,使其在面臨挑戰的時候能夠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小學生在面對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具有極強的求知欲以及上進心,但是,因為其年齡太小,在各個方面都還不太成熟,遇到挫折的時候沒有足夠的承受能力,容易影響其自身身心健康的發展。因此,在對小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對其心理方面的教育要重點關注。

一、小學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小學時期是人的一生獨特心理的成長時期,學生處在小學的階段,在自我表現的方面展現欲望比較強,希望得到老師以及家長的關注。而且,在社會飛速發展的新時期,在這個階段出生成長的孩子普遍具有較高的智商,在自我表達發展的方面能力較強,他們在這個時期渴望得到身邊人的表揚以及肯定,從而使自己顯得與眾不同。

但是,由于心理教育力度的不夠強,許多孩子在與其他孩子競爭的時候會采用一些比較極端的方法來吸引身邊人的注意。如有的學生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會在課堂上故意吵鬧搗亂,做一些不合理的事情。這樣的心理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疏導的話,就會對小學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傷害,對其心理的健康成長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

在對小學生進行教育的時候,要對其心理的健康成長重點關注。在對小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的時候,要注意對其心理素質的培養,使其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促使其人格的健全,使其在面臨挑戰的時候能夠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對小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可以對其心理素質進行良好的培養,使其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促使其人格的健全,使其在面臨挑戰的時候能夠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在對小學生的教育中,對其心理的教育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二、加強小學生心理教育的措施

1.提高學習興趣,增強上進心

小學時期的孩子相較與別的階段而言,都具有很強的求知欲以及上進心,在一定程度上渴望受到身邊人的關注和肯定。而且,小學生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對與教育以及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模仿,所以,教師和家長要時刻注意端正自己的行為舉止,為小學生做好榜樣。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對小學生的心理正確培養,提高其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興趣,使其學習積極性得到增強,對學生各個學科的學習進行正確的引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提高學習成績,培養自信心

在小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多是識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教師對學習的趣味性、連貫性以及其中的知識性進行挖掘,運用教學手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行激發,提高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培養其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要學習的知識進行一些創造性的教學,活躍課堂學習氣氛,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使其在輕松活躍的課堂學習中掌握知識重點,從而使學習成績得到不斷的提高。結合生活的教學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3.樹立良好學風,培養自覺性

小學生在剛剛入學的階段還是一張白紙,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對紀律的整頓,引導他們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正確的學風。學生入校學習的過程就是其向標準學生蛻變的過程,在這個轉變中,其結果會對學生以后的成長以及學習造成直接的影響,與其以后的未來和前途也有一定的相關。在學生剛進入學校的階段,由于其年里較小,模仿能力極強,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端正自己的生活以及學習作風,為學生起到一個很好的領頭作用。在對小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對其心理的引導,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對他們的思想進行啟發。另外,還可以在教育的過程中進行一些與學習知識密切相關的比賽或是活動,在輕松愉快的氛圍內使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得到良好的培養,使其學風得到良好的樹立。通過引導和培養,使學生得到更全面的成長和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時期是人的一生獨特心理的成長時期,學生處在小學的階段,在自我表現的方面展現欲望比較強,希望得到老師以及家長的關注。而對小學生進行相應的心理教育是小學教育的重點之一,對小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可以對其心理素質進行良好的培養,使其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促使其人格得到健全,使其在面臨挑戰的時候能夠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對小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他們優點的鼓勵與肯定,適度的表揚對學生的上進心的培養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從而使學生的優點得到更好的發展。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對小學生的心理正確培養,提高其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興趣,使其學習積極性得到增強,對學生各個學科的學習進行正確的引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鄭碩果.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2011,13(6):193-194

小學生心理教學范文第3篇

關鍵詞:小學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剛要》中明確指出,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的正確思維觀念是教師的義務和職責。小學生思維和心智尚不成熟,易受到不良文化影響,很多孩子的不良行為就是在小學階段養成。心理健康教育影響著學生性格和行為,是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引導其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手段,對小學生人格形成起著積極作用。近些年來,隨著網絡的普及,社會環境日益復雜,給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挑戰,且當前大多家庭是獨生子女,每個孩子都備受爺爺奶奶及父母的寵愛,使得學生心理問題日益嚴重,很大一部學生存在心理異常現象,研究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小學生不良心理的誘發入手展開分析,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建議。

1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階段是學生接受系統教育的關鍵階段,影響著學生認知能力,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與認知教育相對的教育概念,是完整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于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著很大幫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的心理狀態決定著人的行為,影響著人對事物對錯的判斷。想要提高學生素質,使學生學會控制行為、控制情緒,必須對其進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學生心理認知特點,運用心理教育手段,促進學生身心協調發展,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教育活動,不僅能夠起到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還能夠開發學生智力,增強學生心理適應能力。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實施途徑有:心理輔導、心理咨詢等等。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具有一定的預防性和補救性,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

2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誘因

通過前文分析不難看出小學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想要實施具有實效性、有效性的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就要弄清引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從而針對問題“對癥下藥”,下面通過幾點來分析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誘因:

2.1心理受到傷害。

當前很多教師教學思維還停留在傳統教育模式中,缺乏對學生個體的關注與尊重,教學過程中經常體罰學生,對學生不尊重,學生內心受到傷害,易產生自卑、失落、逆反等心理,誘發心理健康問題。

2.2教育缺失。

很多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沒有一個正確認識,教學活動開展中關注的往往學生考試成績,忽視學生心理狀態,沒有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最終誘發心理疾病。

2.3教師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教師綜合素質往往決定著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然而當前許多教師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并不展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開展中力不從心,效果較差,無法取得預期教育效果。

3如何在更好的開展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1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想要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健康,教師自身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因此,學校應組織教師進行培訓和學習,提高教師綜合素質,使其能夠掌握一定的心理較快教育知識,能夠勝任崗位,能夠順利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3.2明確心理健康教育地位。

小學教育中應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積極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校園教育當中,構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公益活動,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學會自我控制,自我認識,從而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使其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社會觀。

3.3加強與學生間的溝通。

教師是學生心靈的導致,教師應擔負起“引導者”的責任,加強與學生間的溝通,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消除了師生之間的界限,與學生間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小學生大多是天真活潑的,是樂于接受幫助和鼓勵的,只有積極地引導學生,他們才能有保持良好的心態,有成熟的心理。

3.4積極開展班級文體活動。

想要對小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模式就不能僅停留在傳統的說教或課堂模式,應積極轉變教育思路,利用實踐活動或班級文體活動來對學生進行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的心理教育。小學生天性好動,死板的說教只會令學生反感,甚至一些學生會產生逆反心理,反而適得其反。因此,在小學心理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課內外文體活動,從而通過這些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參與到教育活動中,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提高學生心理素質,鍛煉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在具體活動中教師要給予學生肯定與鼓勵,教師的鼓勵往往會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和榮譽感,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性,對于學生學習動力的產生,成績的提高都有著很大幫助。另外,文體活動還能夠培養學生集體意識,緩和師生關系,增進師生感情,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這對于學生不良心理矯正有著重要意義。活動開展時應以小組為單位,活動結束后教師應對各小組表現進行評價,評選優秀小組,同時對活動中的不足進行反思和總結,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分析、評價自己。完整的教育不僅要進行知識的傳遞,更要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維關鍵。健康的心理是人健康成長的基礎,加強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蔣艷菊,時金獻.《小學教育心理學》,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版.

[2]國家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

[3]覃奇芳.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初探.《廣西教育》,2005,(1).

小學生心理教學范文第4篇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師運用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的有關理論,根據小學教育的特點和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通過課堂教育教學、游戲、活動、輔導等各種教育途徑,幫助小學生獲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認知,喚起小學生自我認識、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識,并對已經出現心理偏異或形成障礙的學生提供一些簡易有效的心理服務,以促進小學生身心正常發展,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動。它主要包括認知與學習心理、心理品質、人際關系三個方面內容。

(一)認知與學習心理

一般而言認知與學習心理主要包括觀察、記憶、思維、創造、學習環節和方法、思維方法、社會認知。研究表明,加強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導,可以使小學生按學習規律去學習,講究學習方法和用腦衛生,注意勞逸結合,消除學習中的被動狀態,從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記憶、觀察、思維規律,學會學習。

(二)心理品質

一般而言心理品質主要包括認識自我、自信、興趣、動機、能力、性格、氣質、情緒、意志、戰勝挫折等。學習這部分內容,有助于讓學生學會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與自我監督,從而學會做人。因為任何教育都必須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內化為自己的認知、情意結構,而內化的程度將取決于他們自身的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因此,心理品質教育是小學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是重頭戲。

(三)人際關系

一般而言人際關系主要包括社會交往,善待他人,正確處理與同學、家長、教師與集體的關系。通過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學生提高交往能力,學會調整人際關系無論現在和將來都能在和諧、安逸、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工作和生活。

二、小學生不良心理現象的表現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學生不良心理現象的表現形式

當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整體來說是好的,但確有少數同學存在心理障礙。從類別上講,心理障礙有認識障礙、情感障礙、行為障礙、個性障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

第一,厭學。小學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對當時所學知識內容不能及時理解進而失去興趣,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敷衍了事,學習效率低下,對學習失去信心,對學校班級集體生活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不愿接受老師的教育,甚至與任課老師頂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離異、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響,而使少數學生心理畸形發展,與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態度,對老師的教育感到厭煩,對家長的勸導進行頂撞,同學之間因常發生矛盾導致關系緊張。在受到一般或輕微的刺激時,情緒易產生較大的波動,如,生氣、急躁、發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學生不愛與人交往,在情緒上通常表現為悲傷孤獨、消極頹廢,認為自己什么都不如別的同學,對學習缺乏信心,小小年齡就對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極態度,他們喜歡用不信任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稍有不順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對同學的善意幫助持懷疑態度,對老師的教育懷戒備心理,在人際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尷尬、笨拙等異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學生看到自己的學習成績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別人就心懷怨恨,不但不學習他人的長處,反而進行挖苦諷刺,甚至對其他同學懷有敵意。少數學生私欲強烈,看到別人有好的東西就想占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為發生。早退甚至曠課,打架斗狠現象在小學校園中時有發生。

(二)小學生不良心理現象的誘因

現代社會生活日新月異的發生變化,小學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劇地變化,他們在社會中不斷成長,周圍世界發生的變化都對他們產生了重要影響,總體而言造成小學生不良心理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會,學校和學生自己心理等四個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長的經濟地位、政治態度、思想傾向、文化教養、人際關系乃至家庭氛圍都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生活節奏的加快,面對生活壓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養孩子的責任轉移給祖父母輩,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責任。祖輩疼愛第三代,往往比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顧,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顧太多,這些小學生的能力得不到發展,在自主、自立、受壓能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明顯不足。

第二,社會因素。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質量,獨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在孩子們中也開始流行起來,孩子生日講排場,對孩子物質要求有求必應,孩子們之間相互攀比,將艱苦樸素等優良作風拋之腦后。

第三,學生心理因素。新時期的學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較高,受新思想影響較大,這些學生能力普遍較強,自我表現欲過強,希望得到周圍人群的肯定,往往會采取一些極端的形式表現自己。如有些學生希望老師注意他,讓老師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課堂上講話、吵鬧。 第四,教育因素。小學階段是人一生發展的奠基時期,他們在學校接受什么樣的教育,將影響他們一輩子。小學教育中過分強調對小學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學生作為人的成長教育。有些老師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質不高、教育方法不當,給小學生造成了超負荷的心理壓力,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

三、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21世紀人才的需要,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關注和努力。一個真正的老師不應只是傳授知識的教書匠,而且應該成為學生的保健醫生,學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為育人的藝術家。

(一)加強交流,了解學生

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一些學生難得向老師白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這就要求每一個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要經常深人班級,利用適當的機會和場所,讓學生自由自在地表達思想情感,從中了解學生的心理現狀,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學中布置《寫給老師的話》等題目,使一些較內向的學生或有“難言之隱”的學生通過書面形式與老師交流思想。老師則應該對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針對不同性格的學生區分具體情況,選用適當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個別幫助。另外,與學生談心,是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個別談心,可以發現、掌握某些同學的不健康心理,再“對癥下藥”,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調節,幫助他們克服缺點,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要使個別談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學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學生的信任,學生才能將自己的煩悶向老師傾訴。當一些學生在學習上遇有困難,家庭生活受挫折時,他們心情苦悶,情緒失衡時,老師要及時幫助他們,安慰他們,開展談心活動,老師應以誠懇的態度耐心傾聽他們的訴說,讓他們把心里的積郁情緒渲泄出來,擺脫不良情緒的困擾。

(二)尊重學生,關愛學生

作為教師,應時刻牢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盡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應該在保證教學工作正常進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該生是否尊重師長”是班主任評定一個學生品行的首要條件, 而作為班主任是否問過自己“我尊重學生了嗎?”尊重學生包括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勞動,尊重學生的成績,尊重學生的隱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礙的學生,他們常常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這些學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師不尊重他,他也感覺不到自尊,對那些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要堅持正面教育引導,盡量不要當眾批評。實踐表明,只有從尊重出發,學生才能打開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創造環境,多樣教育

為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規教育外,還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這主要有賴于學生所處班級心理環境的狀況。老師在教學實踐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積極向上、平和開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積極開展班級文體活動,使學生們的過激情緒在文體活動中得到釋放,幫助一些學生克服自卑、焦慮情緒。對于他們在各種活動中取得成績,那怕是一點點進步,老師都要大力鼓勵,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小學生以鼓勵為主,好孩子是夸出來的,營造一個充滿信心積極向上的氛圍,激發他們看到自己的成績; 長處,繼續努力,更加勤奮,力爭全面發展的上進心。經常開展集體主義的教育, 讓學生樹立愛學校班級的集體榮譽感,發揚團結友愛的精神,良好的班級集體融洽師生、同學關系,對學生個體能產生巨大的吸引力,使離群獨處的學生感到集體的溫暖,幫助其矯正不健康的異常心理。開展立大志創大業主題班會,消除一些人的虛榮驕傲狂妄心理等情緒,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 增進人際交往,提高心理素質, 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2年8月頒布。

[2]肖漢仕著:《學校心理教育研究》,論文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華主編:《小學生心理教育原理與教程》,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學嶺:《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調查》,《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新探》,《課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關系之審視》,《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初探》,《廣西教育》2005年第1期

[8]周覺偉:《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個途徑》,《黑龍江教育》2004年第4期

小學生心理教學范文第5篇

【關鍵字】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很多教育工作者常常會忽視小學生們心理方面的教育,認為學生們身體健康就是健康,殊不知,心理方面的健康問題對學生們的影響可遠遠大于身體健康。如何做好小學生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教育者們所面臨的問題之一,在此,筆者結合現在的教育情形,談談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

一、物質環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條件

據不完全統計表明,在壓抑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心理問題,也就是說,在壓抑的環境下,不僅會抑制孩子們天性的發展,還會影響到其心理健康,可見,物質環境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何其重要。

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上,應該給予學生們一個足夠溫馨、安全以及舒適的物質環境,唯有如此,才能讓學生們的天性得以發展,進而充分激發其創造力。并且,整潔優美的環境還會陶冶孩子的情操,讓其對生活充滿熱愛之情。所以,孩子所處的受教育物質環境――教室,一定要足夠的寬敞明亮,這樣才利于心理教育課程的進行。

二、精神環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條件

除了物質環境以外,良好的精神環境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精神環境包括人際關系、學習以及生活等多個方面的情感交流,而對知識的認知能力培養又必須要有強大情感作為基礎,效果才能得以體現。

1.師生平等的精神環境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一般保持著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讓學生們產生不可冒犯的心理感受,然而,隨著新課改的推行,師生平等的關系逐漸被重視起來。小學生的思想正處在發育形成的階段,但是這并不表明小孩子們就一定沒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它們的想法很少受到大人們的重視,甚至被忽略。而作為一名優秀的小學教師,就應該與學生們做朋友,站在一個朋友的角度與小學生交流,并且要做到充分尊重他們的想法,這樣,他們才會更愿意與老師溝通,也愿意將自己的困惑訴說給老師聽,進而利于教師們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順利進行。

在課堂上,教學者要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減少學生們心理上的壓力,進而讓學生們的情感得以釋放,情緒得以調節,促進學生們身心健康發展。作為教師,更多的是扮演引導者的角色,一味地在學生們面前強調威嚴的行為實在不是明智之舉,也不利于心理教育工作的開展。

2.倡導師生真誠交往

與人交往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真誠,當然,師生間的交往亦如此,師生交往不止要是基于平等的條件下,還得真誠相待。小學生身心發展還未健全,任何行為舉止都處于模仿階段,在學校,教師的言行舉止自然是學生們的榜樣,倘若教師們在與人交往之中都不真誠,那么,勢必會教出一些會撒謊騙人的孩子,這樣的學生自然不是教育者所期望看到的,因此,作為教育者,自己在與孩子們的交往之中一定要真誠相待,為學樹立正確的榜樣。

其次,真誠是取得別人信任的前提條件,這在與小孩子的交往中亦如此。例如,曾經在給學生們講《狼來了》的故事之時,我通過提問了解到,大部分的孩子都不喜歡那個放羊的孩子,問其原因,他們一致表示是因為他是壞小孩,會騙人。隨后我又問了他們會不會和這樣的人做朋友,他們搖了搖頭。可見,真誠在孩子們的心中占據了多大的比重,作為心理健康教育者,要想日后工作順利進行,必然要先真誠對待孩子,取得他們的信任,繼而成為他們的朋友,這樣,在他們有煩惱的時候才會跟你傾訴,也更能夠聽進你的建議。

3.教師用心關愛學生

小孩子的世界很單純,只有感性的愛與不愛之分,因而教師要多用心去關心小學生,讓他們感受到來自教師的愛意,尤其是對那些家庭有困難以及心理健康上存在一定問題的孩子,教師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愛,當然,真心與假意,小孩子還是能分辨出來的,因此,倘若真的要關愛,就要拿出自己的真心去關愛,這樣才能真正走進學生們的心里。作為一名優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應該敏銳地察覺學生們情感上的異動,一旦發現學生們有什么不良情緒,就要及時地采取措施去控制這種不良情緒的蔓延,以防導致日后的心理問題,例如,教師可以采取與學生們談心的方式與其溝通交流,或者與小學生們做游戲,讓其在游戲的快樂中敞開心扉。方式有很多種,只要教師用心,就能找到一種合適的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是培養學生們心理素質的新視角,畢竟對于小學生來說,在學校待的時間也比在家待的時間多,并且,不管怎么說,教師在學生情緒變化、心理健康方面的變化還是比較敏感的,能夠敏銳及時地發現并處理。

總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利于小學生們身心發展的,但是,這項看似簡單易行實則很難做好的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傾注自己的真心,唯有如此,才能讓學生們敞開心扉去溝通交流,從而讓其心靈得以凈化,心理素質得以培養,進而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

【參考文獻】

[1]馬梁紅等.《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家庭環境相關性分析》.《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N].2007.第15卷.第9期:814~8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丰县| 方正县| 大名县| 静安区| 南京市| 鹤壁市| 教育| 富民县| 临清市| 景东| 临澧县| 萨迦县| 腾冲县| 井陉县| 佛教| 兴隆县| 冀州市| 永济市| 德惠市| 灌南县| 孟津县| 安化县| 永嘉县| 泗洪县| 平潭县| 安泽县| 比如县| 高淳县| 黔南| 阿克苏市| 滦南县| 南木林县| 曲靖市| 山东省| 兰西县| 锡林浩特市| 泗洪县| 察隅县| 四会市| 万载县| 彰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