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土地分配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理由之一:從歷史貢獻看,建國以來,我國實行的是以農補工政策,交商品糧越多,貢獻越大。初步測算,我省累計向國家交商品糧8930多億斤,產生了2500多億的“剪刀差”,為國家的工業(yè)化和城市化做出了重大貢獻。現在進入工業(yè)反哺農業(yè)、城市支持農村的新時期,對于像黑龍江這樣的在歷史上做出較大貢獻的地區(qū),我想國家會考慮給予補償和回報的。
理由之二: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看,作為糧食主產區(qū),黑龍江對國家糧食安全,負有一定責任。我省有耕地1.7億畝,全國第一;糧食商品率近70%,全國第一。前年全國人代會,溫總理參加黑龍江代表團討論時說,“全國大糧倉,拜托黑龍江”,對我省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寄予厚望。糧食生產是弱質產業(yè),比較效益相對較低。正如溫總理所說,“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難度加大”,糧食主產區(qū)的農民靠糧食增收更加困難。糧食不直接給財政提供收入,抓糧食生產還要承擔自然災害風險,承擔糧價、生資價格波動的壓力,承擔庫存積壓造成損失的責任,承受占壓貸款影響其它產業(yè)發(fā)展的困難。盡管如此,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我們還必須在糧食生產上投入相當的人力、物力、財力。希望國家對黑龍江這樣的糧食主產區(qū),能給予理解和支持。
理由之三:從建設新農村的現實任務看,黑龍江作為糧食主產區(qū),歷史積淀問題比較多,發(fā)展任務很艱巨。全省農村人均純收入長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最高年份的2005年為3200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0元,比先進地區(qū)差的更遠。農村貧困面較大,現有國家級和省級貧困縣21個,占全省縣總數的32%;有貧困村3112個,占全省村總數的34.6%;有貧困人口337萬,占全省農村總人口18.7%,貧困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鄉(xiāng)村債務也非常重。全省情況我不清楚,就齊齊哈爾看,負債鄉(xiāng)(鎮(zhèn))占94%、“空殼村”占46%,鄉(xiāng)(鎮(zhèn))均債務790萬元、村均債務250萬元。稅費改革后,鄉(xiāng)村債務成了解不開的難題,嚴重影響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此外,文化、教育、科技、衛(wèi)生事業(yè)也比較滯后。所以,建設新農村的任務相對較重,與發(fā)達地區(qū)不是一個起跑線。我們要自強不息,絕不能等靠要、企盼國家多給予支持。
我們希望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支持。
一是在穩(wěn)定糧食生產上給予支持。溫總理在《報告》中提出,“進一步增加對農民的種糧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這對調動種糧農民積極性作用很大。但增加補貼不宜采取“平均分配法”。比如農機具補貼,黑龍江省人均耕地9.6畝,這與人均耕地僅有一兩畝甚至幾分地的南方相比,對農機具的依賴和渴求程度不一樣,因而補貼就不應平均分配。“十一五”期間,我省計劃新上1500個農機作業(yè)合作社,希望國家在這方面能給予立項支持。此外,黑龍江適于發(fā)展綠色食品,是綠色食品主產區(qū),數量、品牌全國第一,希望國家給予專項支持,這不僅關系糧食數量安全,也關系質量安全。黑龍江糧食品質優(yōu)勢很大,特別是稻米深受全國歡迎。為了滿足需求,“十一五”期間要新增1000萬畝水稻,增產150億斤,也需要得到國家支持。
二是在加強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tài)建設上給予支持。目前,我省尚缺抗旱和人畜飲水井30萬眼;1900多條中小河流堤防工程未達標;55.6%的大中小型水庫沒有消險加固;49%的耕地水土流失,土壤有機質含量由建國初期6.1%下降到3.4%,黑土層由70~80厘米下降到20~30厘米;70.6%的可利用草原處于“三化”狀態(tài)。全省適于退耕還林的沙化耕地和坡耕地1494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8.8%,建議國家今后支持黑龍江退耕還林每年不低于100萬畝。加強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tài)建設,不僅是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也是增加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的需要。懇請國家在這方面給黑龍江多投入一些。
三是在加強農村義務教育上給予支持。溫總理在《報告》中講,從今年起,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每年安排780多億元支持農村教育,今后五年國家財政新增義務教育經費累計將達到2182億元。我認為,這種支持也不宜平均分配。發(fā)達地區(qū)的教育情況和我省不一樣,黑龍江多數是農業(yè)縣,財政屬“吃飯財政”,對教育投入不足,特別是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亟待改善。全省有農村中小學危房2065所,其中需要重建的危房2001所。建議中央通過轉移支付加大農村義務教育專項補助。與此同時,在發(fā)展農村衛(wèi)生事業(yè)、文化事業(yè)和社會保障方面給予支持。
四是在開展農民培訓上給予支持。農民是新農村建設主體,沒有較高素質的農民建不成新農村。我省農民總體素質不高。據對進城務工人員抽樣調查,全省農民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占10.3%,初中文化的占45.5%,小學及以下的占44.2%。從培訓補貼標準看,非農職業(yè)達到初級上崗水平,每人需要培訓費用800元,我省培訓直接補貼只有150~180元,標準太低。從培訓規(guī)模看,全省每年應該培訓80萬人以上,現在靠我們自己能力只能培訓20萬人,差距很大。建議國家在支持職業(yè)教育投入時,多向農業(yè)大省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