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小學小班化教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 G62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2―0025―01
近年來,隨著人口負增長趨勢的發展,一方面,學齡兒童逐年減少,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渴求,導致部分農村學生入城租房讀書,造成了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也使農村小學學生人數明顯減少,自然就形成了小學教學的小班化。作為小學的教育工作者,應與時俱進,采取相應的措施加強農村小班化教學就顯得勢在必行。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什么是小班化教學
“小班化”教學是以提高每一個學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為目標指向的教育,它改變了傳統教育的模式,在教學中更加強調師生之間、教學之間、書本與方法之間等諸多方面和環節的和諧互動,注重每個受教育者平均所能得到的教育和關愛的時間和精力。它的核心內涵分為三個層面:小班、小班教育、“小班化”教育。
小班是教育組織的一種空間形式,其基本內涵是指較少容量的教學班的學生數量。
小班教育是教育活動的組織方式,即在小班條件下開展教育活動的組織方式。
“小班化”教育是在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的理念指導下,運用適合小班教育的教育教學內容、方法、技術等,通過教與學的互動交往、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利用,實現讓每一個學生從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得到充分發展的過程。
二、農村小班化教學呈現出的特點
1. 一個班級學生通常控制在25人左右。
2. 教學具有更強的針對性,有利于因材施教。由于農村學生人數比較少,使教師有更多的機會和時間去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況,這樣在教學的設計過程中就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而且也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對學生加強個別指導,啟動學生的思維,與學生實現更充分的交流。
3. 強調學生在班級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農村學生由于受生活環境的影響,普遍不愛或者不敢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見解,思維始終處于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之中,造成了在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和動手操作能力方面與城市學生有差距。針對這一現狀,小班化教學就要把學生視為一個個具有獨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識積累、興趣愛好等不同特點且客觀上存在差異的人。這種教育觀念的變化會導致學校從教育目標、課程、教學到評價的整體改革。
三、農村小班化教學的優勢
1. 農村小班化教學更易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農村小學生很容易怕老師,這樣無論學習還是日常生活都會非常被動。小班化教育要突出著力點,一是個別化教育,“個別化”教育就是“了解每一個、關愛每一個,激勵每一個,成就每一個”。二是落實好我們的“百分百”課堂教學,“聚焦每一個”、“適應每一個”、“贊揚每一個”。
2. 農村小學教室空間格局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改變。農村小學在實行小班化教學過程中,教室環境的設計和創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課桌椅的布置一改過去那種簡單的秧田型,而采用馬鞍型、品字型、周邊型等多種形式。同時在教室中配置了圖書架、玩具、體育器材等設施,打破了過去進教室只能學習的模式,使學生能在一個相對輕松的環境下進行學習和開展一些趣味活動。
3. 農村小班化教學繼承了班級授課制的所有合理內核,又克服了大班授課制的弊端,增加了個別教學的優點。過去農村學校教師少,帶的班級多,教師沒有精力照顧到每位學生,長期這樣下去,勢必就要放棄一部分學生。而現在隨著小班化教學的實行,在既不過分增加教育的成本,又可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的前提下,教師可以創設自由討論甚至爭論的教學情景,鼓勵學生對問題有不同的見解,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使學生在有效時間內獲得更多的學習指導,特別是享受更加充分的優質教育資源。
四、農村小班化教學方法
1. 分組教學法。根據學生稟賦的差異、興趣愛好和需求,進行同質或異質編組,因材施教,提高每個學生受到的教育資源程度、接受平等教育的權利與機會。
2. 個別指導法。教師深入小組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這樣能夠更多地關注和幫助有困難、不常舉手和不愿表演的學生,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3. 五官體驗教學法。通過讓學生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嘗一嘗,摸一摸和說一說等體驗教學,調動學生的五官來體驗,讓學生從體驗中產生學習的欲望和興趣,充分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4. 游戲教學法。讓每一個學生都投入有角色、有情節的游戲活動中,釋放小孩子的天性,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通過快樂學習的體驗,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 農村;英語;小班化;課堂教學;策略
小班化英語教學是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所探索的具有時代意義的一種教學實踐活動,它以其獨有的優勢,為實現個性化教育和學生創造力的開發與培養提供了較充分的條件,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造了一個嶄新而又廣闊的空間,但也為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嚴峻的挑戰。
一、在英語教學中英語小班環境的情景創設
對英語學習而言,學生幾乎不太可能有不斷交流英語的機會,一到家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親戚朋友在一起,不太可能和他們用英語來交流。他們缺少英語語言環境,他們接觸英語主要渠道是課堂,課堂教學則成為學生學習和實踐的主陣地。我覺得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培養學生交際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 “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Learning to be”,努力提高40 分鐘的課堂教學實效。小班學生人數少,每個學生單獨的學習空間就相對增大,教學活動的空間增大,無論是小班環境的創設還是教學氣氛的營造,都有著很大的潛力,在這樣的環境下創設英語學習的情景,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我們在英語課小班化教學中,從課桌椅的排列上, 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打破了傳統的學生座位“秧田式”的排列方式,學生桌凳、座次不固定,教師在教學時間內能與學生全程相處。就英語學科而言,當然,課桌椅的排列一定要與課上的內容和情景呼應。又如,在講解新課內容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圍坐,非常便于老師示范和學生表演。再如,進入練習測驗課,學生一人一桌,這樣對每個學生都很公平。這樣的排列省去了提問、叫名的時間,增加了思考交往的時間,構成了多向交流的布局,非常隨意而方便。教室、課堂真正成了孩子快樂生活、求知長進的樂園。
二、英語課小班化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
英語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是指把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再將教學內容落實到小組中去完成,并檢測其學習的效果。小班化教學可讓教師更有精力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興趣。我們所任教的幾個實驗班,每班三十幾人,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學生平時的表現和測試成績、智力因素等,將班內的學生進行了分層。一般情況下,在英語課上我們把學生分為三層:A層學生基礎扎實,學習主動,接受能力強,對英語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B層學生一般,接受能力稍差,在學習上有一定的進取心,也能主動學習;雖然積極提問,但需要老師及學生的幫助。C層學生學習無自覺性,在學習上存在障礙,需要老師時時督促,刻刻關注。我們又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每一組內有A、B、C層學生,以小組發展的形式將其捆綁在一起。使學生在小組群體活動的互動中,優等生的能力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鍛煉,后進生得到幫助。這樣,既可以發揮學生間的互補作用,也可以提高合作、交往的能力,使優等生可以帶動學困生,在學習上共同進步。
這樣的教學方法同樣能適用于英語閱讀教學中,在閱讀教學中同樣能夠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兵”教“兵”的作用。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適合小班化教學特色的教學模式。如在閱讀文章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通常采取下面的方式:首先給學生三至五分鐘時間,自讀文章(大聲朗讀),理解文章大意。并在大聲朗讀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找出各自讀不準的單詞、譯不準確的詞組或句子。接下來,放錄音,讓學生通過聽錄音校正各自讀不準確的單詞并且正確劃分意群,找到長句子的準確停頓位置。然后,小組討論,鼓勵中差等學生提出各自還沒有解決的問題,讓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幫助。為了更好地了解小組合作效果,在學生討論的過程當中,教師深入其中,加以引導。并且為了讓各小組有壓力有動力,在檢查這一環節,教師會重點挑中等偏下的學生翻譯文章,回答問題,優勝組再給予加分鼓勵。
三、英語課小班化教學中實施互動教學,創建高效課堂
互動教學策略應用在小班化課堂教學中,旨在改變過去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的單一的教學傳遞方式。在實際教學中具體體現為:教學目標變單一的知識技能傳授為多元的綜合素質培養,教學結構變師講生聽、師問生答為學生自主學習、多向交流;教學方法變學生的被動參與、部分參與、形式參與為主動參與、全員參與、實質參與;教學組織形式變個體獨學為集體共學、多向學習;由單一的師生互動擴展到生生互動、小組互動。大大提高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的密度,學生的操練機會顯著增加,學生在課堂上語言實踐機會增多,學生的活動強度也顯著增強,學生運用語言的頻率和機會大大增加,從而明顯加快教學節奏,提高教學效率。
一、對學生進行合理分層,促進學生整體發展
對學生進行分層是實施分層教學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首先我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學習速度和接受能力等把學生劃分成了三個層次:A、 B、C層。 A層為特殊困難生,B層為中等生,C層為優秀生。五年級共有學生36人,可分成6個小組,每組6人,各個小組中兼有A、B、C層學生各2名,能力不同的學生在同一組能夠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并能提高他們合作、探究、交際的能力。為激勵學生向更高層次遞進,可以根據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的變化,定期對各層次學生進行調整。
二、教學目標分層,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給差異較大的學生制定統一的教學目標,很可能會出現優等生吃不飽、中等生提不高、學困生跟不上的局面。為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我會在每一節課前先分析教學內容,把教學目標分層為共同基礎目標、預備內容目標和擴展內容目標。共同基礎目標,就是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達到而且必須達到的最低教學目標,也就是A層學生的目標;預備內容目標,即多數學生在教師和同伴的幫助下經過自身努力可達到的水平,這是為B層學生而準備的;擴展內容目標,適合少數學有余力的C層學生,為其提供發展的空間。在PEP Book 6 Unit 5《Look at the monkey》Part B“Let’s learn”的教學中,我要求A層學生能夠聽、說、讀、寫動詞短語sleeping、climbing、fighting、drinking water,并能對單詞卡片上的圖案進行描述;要求B層學生在完成共同基礎目標時,能作適當的發揮和想象,如“I'm a dog/baby/…”、“I’m sleeping like this”,并能做出相應的動作等;要求C層學生能夠對本單元的情景圖進行綜合描述,如,:“This is my animals kingdom.Look,the ducks are swimming。”在完成共同基礎目標時,讓學生展開想象,發散思維,并著重培養他們的綜合語言表達能力。
三、課堂教學內容分層,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性
在各層學生確定了自己的學習目標并自主學習之后,我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了分層指導。我采取的方法是:對A層學生著重培養基本的聽、說、讀、寫技能,并能實現初步的語言交際;對B層學生著重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對C層學生著重培養他們的英語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在教學PEP Book 6 Unit 5《Look at the monkeys》Part B“Read and write”的導入環節,我讓各組出示自己課前合作完成的Anilnals'Day的圖片,然后選取其中的一幅圖片進行提問,T:1.Where are the animals?2.How many animals can you see?3.What are they doing?4.What are…doing?5.Can…really?要求A、B層學生能夠回答問題1-4,允許不全會;要求C層學生在教師的提示下能夠回答問題5,并能模仿問題5進行提問。在操練環節,首先要求各個小組圍繞自己的作品進行內部討論,C層學生負責提問:What are they…doing?Can…really…?A、B層學生自由選擇自己能夠回答的問題;然后要求每個小組就其它組的作品進行提問,各組之間可以互相補充,被選中的一組成員要合作回答其它組提出的問題。
四、作業練習分層,保證學生的整體發展
由于課堂教學目標不同,為鞏固所學內容,所設計的作業也應有所不同。如在PEP Book 6 Unit《5 Look at the monkeys》Part B“Let’s learn”的作業布置中,我要求A層學生能夠結合圖片寫出四會單詞,要求B層學生能夠根據錄音把對話內容補充完整,要求C層學生能夠圍繞給出的語境進行語篇練習,并鼓勵各層次的學生在完成本層次作業的同時,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做其它層次的作業。這樣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使C層學生有練習的機會,A、B兩層學生也有充分發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因而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英語素質和能力。
五、激勵評價分層,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關鍵詞:農村“小班化”教學 淺談 問題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188-01
近年來,隨著農村向城鎮集中發展,農村學校學生人數越來越少,農村小學自然小班逐步形成。如何搞好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多年來,我縣積極組織教師在小班化教學方面作了大膽嘗試,形成了“魅力教室、活力課堂、個性課間、輕松課外”的小班化辦學模式,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績,仔細反思,我覺得在組織實施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處理好以下幾方面關系:
教師與學生關系:我們撤掉了講臺,老師走進了學生中間,平等了師生關系。我們改變傳統的講授式教學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真正賦予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大大提高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在課堂上交流的密度。但是,不容忽視有些學校、有的教師卻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他們把課堂教學主陣地全部交給學生,老師只成了課堂教學秩序的維持者,一堂課幾乎聽不到教師的“聲音”。我們在尊重學生獨立分析、合作學習、探究解決問題,促使新知識生成的同時,更要重視學生知識面窄,思想不成熟,解決問題能力不強等實際情況。教師要更加熟悉教材和學生,要密切注視課堂變化,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引導作用,適時駕馭課堂教學,使教師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
教學區與生活區關系:目前,農村小學班額現狀通常是三間大的教室,容納十多個學生上課。有時還會出現一師講課一生聽課的尷尬局面。面對這么大的學習空間,我們在實驗中提出了“魅力教室”的概念,將教室分為教學區和生活區。在教室中增添了飲水機、電子琴、圖書柜、軍旗、跳棋等娛樂設施。通過布置主題墻,增設圖書、科技、種植等區角,將教學與生活、圖書閱讀、興趣培養融為一體,營造了“家”的氛圍,增加了教室的魅力。教室中生活區的創設,要緊緊抓住為學生學習服務這個根本點。如墻面的布置,要突出主題,以動態為好;要以規范學生行為,培養學生志趣,展示學生學習成果等為目的,不能無主題無目地的亂貼亂畫,花里胡哨,以免分散學生上課注意力。區角的設置,要以培養興趣,科學研究,開發智力等為目的,要符合不同年級兒童的特點。那些簡單的一次性的用來觀賞的區角建設沒有任何意義。教室內的生活用具如飲水機、洗手盆等陳設要以實用,以有助于學習生活為目的。有的學校甚至添置了游戲設施和沙發等,忽視了教室的主要功能。
關鍵詞:農村;英語;小班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9-0222-01
一、什么是小班化
關于小班化,教育界現在為止也還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從教學組織的形式看,是指一個教學班學生數量的較少。較少到底指多少呢?在教育實踐中,有人提出這么一個問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學視野關注的覆蓋范圍一般有多大?國內外的研究表明:一般不超過25名學生。一個班級的學生如果超過25人,教師就會顧此失彼,超過越多,顧不到的學生也越多。
查閱國內外資料,小班化教學是發達國家、地區普遍推行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下表為各國、各地關于小班的班額限定:
可以看出,這些小班化是人為的結果,是教學管理改革的一種方式。
二、本縣農村小班化產生的背景是什么
經過分析,本縣農村班生額大幅下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隨著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不斷強化和落實,隨著人們生育觀念的不斷轉變,農村的年出生人口不斷減少。
(二)隨著城鎮化建設,很多進城務工人員將子女帶到務工所在地就讀。
(三)部分經濟條件好的家庭,更愿意讓子女進城接受優質教育資源。
(四)部分山區連年干旱,賴以生存的環境變化逼迫本地區人口的大量遷徙,留守人口逐年減少。
所以說本縣農村班生規模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為的結果。
三、農村中學英語小班化教學策略
我們學校作為一所農村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生源減少師資卻相對充足,學校大力提倡和實踐小班化教學。一年來,我積極學習,探索小班化教學的新模式,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實踐,反思,總結,提煉出以下教學策略。
(一)“pair work”活動教學。“pair work”可以是同桌(left and right),也可以是前后(front and back),還可以是自由搭配(find a partner)。如:在學習了一些身體的部位單詞之后,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pair work。要求學生A發出指令touch your left eye,touch your right face等等,學生B很快的摸到自己的這個部位。讓pair work游戲化。學生樂于參與,并且很快地掌握了這些單詞。
(二)“group work”活動教學。組建各種不同的合作學習小組,讓每個學生按不同的教學需要參加不同的合作學習小組。小組學習的進程一般是:提出學習任務——啟發獨立思考——導入討論——巡視、及時調整——全班交流——師生評價——圍繞課程,拓展學習。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相互協助,相互競賽,相互促進,營造了一個平等、自由的學習氛圍。
在課堂中我們時常會發現要求學生在一定時間里完成學習目標是比較困難。所以我讓學生4個同學作為一個學習小組,進行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在這個自學過程中,學生都是積極參與,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然后,老師通過提問的方法,叫學生回答問題,正確率還是比較高。我發現這樣的合作學習,一方面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第二方面能夠提高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他們對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三)創新教學。學生在學習上有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師的責任正是要不斷滿足并提升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養創新意識。在小班化的教學前提下,民主活潑的教學氛圍是進行創新教學的重要條件。首先,我們擯棄了“師道尊嚴”,與學生平等相處,這樣一來學生就敢于親近老師,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們的求新意識。
(四)分層教學。小班化英語教學的核心就是讓學生們享受到“陽光普照”。針對農村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存在認知能力和家庭環境的差異,為了提高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我接觸和了解每個學生,實施分層教學。A層的優秀學生力求擴展知識讓他們在英語的語言表達能力上有所提升;幫助B層的中等生走穩每一步,夯實基礎;多關注指導C層的學困生,教他們學習的方法,跟蹤課后輔導,多激勵,讓他們樹立自信心,爭取趕上來。同時在小組搭配上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組合在一起,實行“兵”教“兵”,減輕老師的重擔。
四、兩點思考
(一)“小班化”教學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地更新自己的觀念,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因為教師只有成為優秀的學習者才能成為優秀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