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物流一體化的概念

物流一體化的概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物流一體化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物流一體化的概念

物流一體化的概念范文第1篇

關鍵詞:煙草工業;物流一體化服務;管理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F42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9-0096-01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煙草行業也在銷售、生產、物流方面尋求創新和進步。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大和禁煙活動的進行,煙草行業面臨著空前挑戰。對煙草工業中的物流進行改進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煙草企業的競爭實力,建構煙草物流的行業標準和管理機制成為了提高煙草物流服務質量和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徑。

一、一體化服務的概念

“一體化服務”是近些年來興起的概念,它是在“產品服務化”潮流中與“服務供應鏈”概念融合而被提出的,注重產品的服務性,重視行業供應鏈的整體互動。在對行業價值鏈進行優化時,還需要對物流服務后向一體化、橫向一體化和前向一體化進行革新,以使消費者、零售商、商業企業和工業企業的利益實現最大化。

二、煙草工業中的物流一體化服務評價管理體系

在煙草行業中推行一體化服務評價管理體系,對煙草行業具有重要影響。本文將對這一評價管理體系的模型和實施策略進行介紹。

2.1 煙草工業物流一體化服務評價管理體系模型

在對煙草工業物流一體化服務評價管理體系進行建立時,應引入“事前預警、事中控制、事后改進”的管理理念,應將改進、追溯、評價、規范等關鍵物流環節使用科學的管理方法連接起來,并將這一評價管理體系運用到整個煙草行業的管理服務中來。

煙草工業物流一體化服務評價管理體系模型包括三部分:智能追溯、服務考評、服務規范。這些環節在這個模型中都是很關鍵的,環環相扣,共同構成了一體化服務的管理理念。

在煙草的物流配送中,其配送中心的服務規范的意義在于:1.對煙草物流服務提出引導性規范,提出了“事前規范預警”,能夠在事前對物流服務進行規范;2.物流配送業務流程是與物流服務的評價是有密切聯系的,是以之為基礎構建起來的。能否成功實行服務考評制度,其關鍵在于要建立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在供應鏈、KPI、平衡計分卡等理論的指引下,綜合煙草物流的特點以及ISO、服務規范等對物流服務的質量要求,建立起完善的、切實可行的評價方法。在服務評價結果的管理上,要對其評價結果進行追溯管理,以實現“事后改進”。

在這個服務評價管理系統中,構成了一個循環回路,后向環節以前向環節為基礎,前向環節依據后向環節進行改善,并提出改進方法和改進方向,不斷優化一體化服務體系,實現動態的服務評價管理。

2.2 管理體系中的重要環節

2.2.1 煙草行業物流規范

煙草行業物流規范中對煙草物流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提出了合理科學的保障、警示、指導和支持。物流規范對煙草的“配送”、“分揀”、“倉儲”等環節都有重要的支持和規范作用,以基本完成物流服務任務為前提,對煙草工業中所涉及的物流環節的安全、人員培訓、投訴建議等都進行了流程和任務上的規定。煙草工業中的物流業務,不僅要從生產實際出發,還要對其可行性、全面性、細致性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避免在管理中出現晦澀、片面和粗獷的管理方式,提升煙草物流一體化服務的質量。

2.2.2 煙草行業物流服務評價指標

服務評價指標是煙草工業物流一體化服務體系的核心,是對“事中控制”進行管理的主要標準,是實現一體化服務的關鍵所在。建立起來的一體化服務評價指標體系應該具有較為良好的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具有較高的可比性、可行性和較為全面的評價標準。評價指標應以科學理論為導向,基于實踐,對煙草生產和配送過程中的物流服務進行管理。除此之外,還應注意對各項指標的細化,對應依據指標的性質和指標的巨細程度對指標進行合理細化,并標明合格標準與評判方法。

2.2.3 煙草行業評價結果與智能追溯管理

制定和實現物流一體化服務評價管理體系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其目的在要提高煙草物流的質量,提升煙草物流的服務效率。在對該系統進行實施和改進時,應注重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注重對評價結果的追溯,尋找出物流效率提高或下降的原因,并給予合理和及時的解決。

三、實行煙草工業物流一體化服務評價管理系統的措施

在煙草物流中實施一體化服務評價管理體系,需要注意:

應該網絡信息技術,充分發揮計算機的功能,對管理實行標準化操作;

對管理實行智能化和自動化,開發和使用專用的物流軟件,對物流數據信息進行記錄、反饋、統計和分析;

聘用和培養綜合性與專業型人才,組建管理小組專門對物流服務的評價和組織進行管理。

物流一體化的概念范文第2篇

[關鍵詞]供應鏈 信息一體化 層次 要素

[分類號]F270

1 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競爭國際化和IT普用化,市場資源組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企業逐步由單一專業化向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方向發展,日益復雜的供應鏈網絡正在飛速形成,信息化在供應鏈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是供應鏈驅動因素之一,是整個供應鏈的本質內容和管理基礎,向供應鏈的管理者提供賴以決策的事實依據。作為供應鏈中的重要因素,信息與供應鏈的集成化程度、基于IT平臺的供應鏈戰略聯盟、供應鏈的快速反應等眾多的核心競爭因素密切相關,支持和保障供應鏈的競爭力。本文從信息運作視角出發,結合綜述文獻,分析企業供應鏈信息一體化的層次和要素,進而提出企業供應鏈信息一體化概念模型。

2 企業供應鏈信息一體化概念的界定

2.1 企業供應鏈中的信息

信息作為供應鏈各個環節的溝通載體,具有連接和提升整個供應鏈效率和效益的功能。供應鏈中的信息具備事實性、等級性、流動性和共享性等特點。按照性質的不同,企業供應鏈的信息可以分為決策信息、監控信息、物流信息和交易信息等。供應鏈通過鏈中節點企業之間的合作,實現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在整個鏈條上的高效流動,發揮強大的整體競爭優勢。物流和資金流主要是一種單向的實體流程,實體流程的進行,必然產生不斷變化的信息。本文的供應鏈信息是指供應鏈管理中有關采購、生產、銷售等相關企業內外部的信息總和。

2.2 企業供應鏈信息一體化

企業供應鏈信息一體化是指從信息運作(所謂信息運作,是指信息的獲取、傳遞、加工、存取、控制、利用和消除等)的角度出發,為使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無縫地、順暢地在供應鏈中傳遞,減少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生產、供應和銷售等環節不確定性,以及消除因供應鏈各成員企業目標不同造成的利益沖突,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績效而進行的信息活動。規劃和實施企業供應鏈信息一體化,必須注重三種供應鏈信息處理能力:組織內部傳遞信息的能力、組織之間信息流動的能力以及獲得各種知識加工和決策制定的能力。

2.3 企業供應鏈信息一體化與信息共享、信息集成的區別和聯系

目前,在供應鏈信息研究方面使用較多的概念是供應鏈的信息共享和信息集成。供應鏈信息一體化并不等同于信息共享,實現信息共享并不意味實現信息一體化,信息共享只是實現信息一體化的必要條件,信息一體化是信息共享的目的;信息一體化不僅強調通過信息共享加強供應鏈成員間的協同合作,而且強調共享信息的價值,即這些信息應是影響供應鏈整體績效的信息。當今競爭不再是獨立的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企業所在的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信息集成是企業供應鏈信息一體化的重要內容。信息一體化的各環節借助IT技術進行集成,在供應鏈信息運作機制、信息技術和信息集成的共同作用下,實現信息的及時傳遞,加速物流和資金流的流動,最終提升供應鏈整體運作的績效。可見,信息一體化更全面地表達了研究供應鏈信息的目的。

3 企業供應鏈信息――體化的概念模型構建

所謂概念模型,是指將現實活動中的信息抽象出來,通過對真實世界涉及的問題域內的事物進行描述而建立的信息模型,具有較強的語義表達能力和簡單、清晰、易于理解等優點。以下結合供應鏈涉及到的信息流的分類和抽象,分析其要素和層次,構建企業供應鏈信息一體化的概念模型。

3.1 企業供應鏈信息一體化的要素分析

企業供應鏈信息一體化的要素主要包括信息類型、功能效用、信息技術和激勵機制。

3.1.1 信息類型 供應鏈是動態發展的,其業務流程和內外部環境時時刻刻產生各種各樣信息,這些信息的有效采集、分析、處理、開發和利用,離不開信息類型的劃分。各種信息根據其來源和獲取途徑,可劃分為五種類型,見表1。

3.1.2 功能效用 企業供應鏈信息一體化的功能效用是指供應鏈各個節點的企業利用信息獲得的效果。供應鏈信息一體化的功能效用具有累積性、間接性和時效性等特征:①累積性,供應鏈信息的數量增加并非簡單相加,而是從業者從最初對供應鏈各環節直觀地認識到運用信息手段進行深層次的剖析,實現供應鏈的信息從無到有、從淺到深、從少到多,是信息有機累積的結果;②間接性,信息效用的實現,必須以信息促進其他方面價值增加體現出來,如策略信息、隱蔽信息等的功能效用必須借助管理者的決策或知識的轉化間接加以反映;③時效性,供應鏈信息是供應鏈存在方式和運作狀態的反映,客觀事物不斷變化,與此相對應的供應鏈信息也不斷變化。隨著社會進步,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勢必要求供應鏈的信息能夠準確地、及時地傳達到各個環節,否則功能效用無法發揮應有作用。

3.1.3 信息技術 企業供應鏈信息一體化的實現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作為有效、迅速處理大量信息的技術,信息技術既是推動供應鏈管理變革的重要力量,又為企業供應鏈信息一體化提供基礎的、統一的、協作的平臺,實現供應鏈各個節點企業間充分的信息傳遞和知識共享。企業供應鏈信息一體化的信息技術包括核心技術和支持技術,具體包括識別與采集技術(RFID)、傳輸與跟蹤技術(EDI、GPS、GIS)、存儲與分析技術(Data Warehouse、Data Mining)、相關輔助技術(EOS、POS)、Intemet/Imranet/Extranet/VPN等。

3.1.4 激勵機制 雖然供應鏈充分的信息傳遞和共享能縮短訂單滿足周期,減小供應鏈的不確定性,但下游企業的信息在供應鏈一體化中的價值遠大于上游企業的信息,信息共享對整個供應鏈績效的改善更多地體現在上游企業,下游企業收益的增加較小,且共享信息也可能增加各自的經營風險。若缺乏合理的利潤分配機制和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關系,勢必影響下游企業主動公開私有信息的積極性。因此,若要有效實現供應鏈信息一體化,必須采取一定的激勵措施,常用的方法是契約機制和信任機制。供應鏈契約機制是利用博弈論、運籌學、最優控制理論等原理和模型,基于供應鏈成員間的物流、資金流,在一定的對稱信息和非對稱信息的信息結構情況下對各成員企業的決策激勵進行均衡,實現各成員企業的個體理性與供應鏈整體優化相一致的一種激勵機制。信任是合作的基礎,信任機制是供應鏈信息一體化的保障,通過有效機制防止上下游企業的背叛,共同圍繞實現雙贏或多贏目標,才能使供應鏈信息一體化持續發展,進而提升整個供應鏈的市場競爭能力。

3.2 企業供應鏈信息一體化的層次分析

3.2.1 層次的劃分 企業供應鏈信息一體化的層次可以考慮從三個方面進行劃分:①從信息一體化的范圍劃分,分為企業內部信息一體化和企業外部信息一體化。企業內部信息一體化,是供應鏈各個企業的內部部門將準確的信息在準確的時間、以合適的方式傳遞給信息需求者,以便制定生產計劃、能力需求計劃、原材料需求計劃,縮短訂單滿足周期及減小停工待料、庫存太多等損失;企業外部信息的一體化,是協調上游供應商或下游客戶各個企業之間的信息傳遞,從整體上優化供應鏈庫存成本、提升響應顧客需求速度。②從信息一體化的廣度劃分,分為宏觀層面信息一體化和微觀層面信息一體化。前者是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和零售商之間的信息一體化,如圖1所示:個或兩個以上具有互補技能的個體相互作用,形成個體無法達到的共識。此類共識可以是關于過程的,也可以是關于產品創造或事件處理的。協同合作目的是在供應鏈中生成可見的、易于表達的信息流,以制定精準決策。可見,除訂單信息外,需要傳遞且共享如庫存信息、提前期信息和預測信息等更多信息,以便消除隔閡,節約時間和成本,提高運營效率,謀求共同利益。③知識構建。知識構建是一種對知識資源進行優化整合的結構體系,重點突出人與內容的結合,焦點是構建人與人之間的知識關聯,而與單個具體應用無關,是通用的、面向基礎的、多維的、動態的。同時,知識構建的知識框架嵌入更多的復雜的背景因素,具備人性化、社會化和智能化的特征。知識構建為企業成功獲取知識、共享知識、知識交流、知識創新提供有效途徑。一旦達到知識構建層次,供應鏈中的企業及其合作伙伴可以在市場預測、產品設計、供應鏈規劃、物流作業、營銷管理等流程上進行有效的知識傳遞和知識共享,提升協同合作水平,幫助發現新創意或快速開發新產品,最終提高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優勢。

3.2.2 層次間的轉化路徑分析運用二維分析框架,劃分企業供應鏈信息一體化層次間的不同分類組合,分析它們之間的轉化關系,如圖3所示:

圖1供應鏈信息一體化的廣度:宏觀層面信息一體化后者是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和零售商各自內部各種活動之間的信息一體化。③從信息一體化的深度劃分,如圖2所示:

不同層次的供應鏈信息交換,內容不同,且不可跳躍,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①信息傳達。這是一種直接的信息交換狀態,它是信息的對稱化、信息共享或信息的簡單學習,目的是使企業根據需求開展基本運營活動。②協同合作。協同是企業在時刻變動的市場環境中獲得競爭優勢的需要,是一個共同創造的過程:兩

企業供應鏈信息一體化的分類組合包括企業內部信息傳達、企業內部協同合作、企業內部知識構建、企業外部信息傳達、企業外部協同合作、企業外部知識構建6種。若將企業供應鏈信息一體化視作一個過程,則6者并非孤立,而是存在著一定的轉化關系。實際上,企業供應鏈信息一體化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內部向外部,返回到起點,螺旋式上升的動態調整過程。基于此認識,企業供應鏈信息一體化層次間轉化的路徑可以有兩條:A-C-D-A和A-B-C-D-A,且每一條路徑在返回A點后位于更高的起點。在第一條路徑,企業首先與外界進行簡單的信息轉移,進而從外部對信息進行整合和知識構建;在第二條路徑,企業首先在自身內部進行信息的轉移與整合,在不能滿足自身戰略要求的情況下,才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流,進而推進信息整合和知識構建。顯然,第二條路徑比第一條路徑增加“企業內部協同合作”和“企業內知識構建”的環節,第二條路徑比第一條更具有戰略意義。信息一體化過程中的第一次信息整合,發生在企業內,是發掘企業內在潛能的一次嘗試,有利于企業認清自身的資源和能力的現狀和不足,有利于企業與外界協同過程中針對性地克服不足,打造核心競爭力。因此,在企業供應鏈信息一體化的動態調整過程中,應選第二路徑為佳。

3.3 概念模型的構建以及要素與層次問的關系

綜上所述,將整個供應鏈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建立起企業供應鏈信息一體化的概念模型,如圖4所示:

該模型主要包括信息一體化的層次和信息一體化的要素兩個部分,信息一體化的層次可從范圍、廣度、深度三方面進行劃分:①企業內部信息一體化和企業外部信息一體化;②宏觀層面信息傳遞與共享和微觀層面信息傳遞與共享;③信息傳達、協同合作和知識構建。信息一體化的要素包括信息類型、功能效用、信息技術以及激勵機制等,其中信息類型是指供應鏈上存在的信息種類或內容,功能效用是指不同類型的信息對供應鏈績效的影響,信息技術是指核心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運用;激勵機制是指如何有效地保證信息一體化的實現。信息一體化的每一層次均包含信息一體化的四種要素,在不同層次的劃分標準下,可以依據不同的信息類型和功能效用,運用相應的信息技術和激勵機制,實施企業供應鏈信息一體化的運作。

物流一體化的概念范文第3篇

關鍵詞:港城一體化戰略 海陸經濟一體化 港口 港口城市

在當前的世界貿易和經濟發展背景下,從港城關系研究入手,探討港口與城市之間互動關系,開展海陸經濟一體化研究成為熱點之一[1]。港口與城市之間的關系走向協調發展與一體整合,港城一體化的戰略構想成為推動港口城市和區域發展的基本策略。

一、港城一體化研究的理論基礎和發展階段

港口和港口城市是兩個功能差異的系統,各自形成自己的理論,直接對港城一體化進行理論研究尚不多見,基本上是借鑒區域科學和經濟學的理論。港城一體化的目標是整合區域要素和資源重組,協調各利益集團關系,提供一個和諧的人居環境和產業發展空間。港城一體化作為一個復雜的地域系統,必須以區域科學理論作為研究立論基礎,以指導獲得區域最佳的整體效益和個體(地區)效益的勞動地域分工[2]作為基礎理論。

港城一體化研究肇始于1934年高茲(E.A.Kautz)的海港區位論,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30-1960年代,主要為海港區位的研究。主要研究包括1960年英國學者伯德(Bird)對港口區位工業化的研究、繼奎因(Quinn)的有關中介區位的假想學說、胡佛的港口、鐵路樞紐轉運點,是發展工業的理想區位[3]的有關學說。第二階段,1960年代末期-1980年代初期,主要為港口區域工業化的研究。自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Fransois Perroux)1950年代提出增長極理論以來,不斷地被美國區域規劃專家約翰·弗里德曼(John Fiedan)、瑞典經濟學家謬爾達爾(Myrdal)和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A.O.Hischman)等加以豐富和發展。1970年代,沃納·松巴特等人在增長極理論的基礎上發展了點軸理論,認為在增長極形成后,人們會不斷建設連接這些增長極的重要交通干線(鐵路、公路等),形成新的有利區位[4]。港口作為增長極核,必須與區域的工業化結合來促進新的區域增長點的形成,港口區域工業化也就亦將形為這一時期港口與區域發展研究的重點。霍伊爾(Hoyle)和平德爾(Pinder)主編的《城市港口工業化與區域的發展》把港口發展、城市擴張、工業發展以及亞非等欠發達國家的實證研究,全面地分析了自由港、自由貿易區、出口加工區的建設對區域發展的貢獻[5]。維格里的《臨海工業開發區結構演化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論文指出,工業化是1960年代以來港口國家實施的最主要的港口發展戰略[6]。第三階段,1980年代中期以來,主要為港口和城市的協同發展研究。協同發展的理論基礎源于1970 年代赫爾曼·哈肯(Harmann Haken)創建的協同學(Synergetics),通過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整個系統將形成一個整體效應或者一種新型結構,這個整體效應具有某種全新的性質,而在子系統層次上可能不具備這種性質[7],其理論核心是自組織理論。1980年代,協同發展理論逐步應用于港口和港口城市間的一體化研究中。霍希爾和希令編著的《海港體系與空間變化》探討了港口、工業與城市、區域的空間結構演變與時間演進變化。

二、港城一體化研究的相關領域和戰略重點

1.港口與城市間的經濟關系與矛盾沖突

港口對城市的影響效應首先表現在港口經濟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增長極[8]。港口經濟關聯性極強,通過前向關聯效應和后向關聯效應可以帶動城市內產業的發展。港口的發展需要倉儲、運輸、物流、加工、貿易、金融、保險、、信息、口岸相關業務的支持,產生經濟效應。其次港口是調整本地區產業結構的主要力量。港口作為海上貨物運輸和陸上貨物運輸的結合點,具有利用外部資源發展本地區經濟的獨特優勢。城市對港口的貢獻表現為:提供綜合物流活動空間和內陸運輸聯接通道;在金融、管理咨詢、技術援助、應用研究、信息通訊方面提供服務;支持港口的競爭;港口的發展離不開對城市的依托。

港口和城市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種差異源于在有限空間利益和目標不同的兩個空間實體間被迫的共存。港口作為運輸的一環,承擔著經濟、生產效率、市場競爭、產業規模和商業發展的職能;城市作為居民生活工作共同體,目標是不斷提高市民的福利和生活質量,因此城市關心的是環境價值和居民期望。陽對港城間摩擦從日常、空間和制度三個方面進行了研究[9]。

2.港城一體化的內涵分析與空間概念

港城一體化的實質是根據港口和城市的內在聯系,通過建立協調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將各自獨立的經濟實體整合為步調一致、相互共生的利益共同體的過程。徐質斌從經濟資源配置中的成本-收益分析、區域經濟增長極核理論等角度,對港口的經濟性、港城一體化發生的內在機理和模型、建設重點等做了理論分析[10]。他認為港城一體化概念的外延包括港口與相關城區項目一體化、港口與相關城區布局一體化、港口與城市其他交通方式一體化、港口與所在城市戰略目標一體化,這是港城一體化依次遞增的發展階段。

港口空間的概念提出實際上是從空間領域對港城一體化的探討。茅伯科[11]認為凡是大的港口所在的城市就是港口空間,港口空間就是具有港口經濟特征的各類直接和間接相關業務活動所涉及的地理區域,并且港口和城市不可分離。港口空間為港口輔助業務和派生業務提供空間,也為依靠港口而產生的各類服務行業提供空間,包括臨港保稅區、開發區、經濟區、加工區和物流園區等。港口經濟的發展要求港口有更廣闊的空間。目前我國港口多數在向第二代轉變,主要表現承擔大量能源運輸,大力發展前港后店、前港后廠的臨港經濟,建設物流園區和加工基地,由此對港口空間提出新的要求。而港口空間的突破程度,決定著港口對城市經濟、區域經濟乃至國家經濟貢獻度的大小。突破港口空間的核心策略是港城一體化,就是要改變港口與臨港產業、臨港加工區、保稅區、開發區和物流園區在體制上的割裂狀態[12]。

3.港城一體化戰略的實施重點

港城一體化戰略的實施重點研究集中在臨港產業發展、物流化營運和健全港城整合機制三個方面。發展臨港產業是“港城聯動”的核心。臨海(臨港)工業20世紀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以重工業為特征的萊茵河階段、多種類型的工業和航海貿易功能綜合的第二階段、向發展中國家擴散的第三階段,并在20世紀末期進入到以科學技術發展為基礎的第四個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發展臨港產業主要通過在港口設置自由貿易區、出口加工區、免稅區等來實施的。

物流化運營是實現港城一體化的基本路徑。國外對于港口物流的研究主要是從海洋運輸的角度入手,認為港口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戰略資源,港口功能和等級影響乃至決定區域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速度。港口的發展不僅需要良好的區位條件,更需要經濟活力充足、制度創新的腹地區域作為支撐。港口作為物流活動的主要匯聚地,成為發展現代物流的重要切入點(Skj?tt-Larsen, Tage; 2003)[13]。但由于不同港口的功能、地位、經濟水平、基礎條件等在客觀上存在較大差異,其發展現代物流的途徑也不同,因此存在著不同的模式,主要有:交通帶動型模式,具體包括航港帶動型模式(Prager, Michael H.2002) [14]和鐵路帶動型模式兩種;工業帶動型模式和商業帶動型模式。國內對于港口物流的研究比較多,但是目前還只是局限與就港論港階段,只是針對具體的港口進行實證性地分析,還沒有把一個港口具體放到一個區域進行研究,更沒有把它們進一步放到更大層次的領域研究的先例。楊貴法等針對目前我國港區分離狀況,以區港一體化作為港城一體化的切入點,強調建設港口保稅物流園區的重要性,并探討了區港一體化的可行性、建設和運作模式及政策對建立臨港保稅物流園區進行了論證[15]。保稅物流園區是以港口城市為依托的,這也是港城一體化研究比較重要的切入點。健全港城整合機制研究主要提出通過制度創新、區域合作機制、管理體制整合、運營模式重組和監管運營機制協調等策略實施。

三、評價與展望

港城一體化戰略研究目前雖然在演進機制和戰略重點等方面作了有效的探討但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具體表現為:理論上是對相關學科的借鑒;定量分析缺乏可信的數據采集策略;戰略措施的實施也只是個案的研究,很難進行廣泛推廣。目前研究視角上著眼于經濟發展戰略較多,空間發展戰略相對較少,系統論述的更少。戰略重點中有關制度方面還處在摸索當中,需要不斷去探索和尋求借鑒的新途徑以至必要的創新。

參考文獻

[1] 韓增林等.海洋經濟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理學報.2004,(10):183-190.

[2] 方創琳.區域發展規劃論[M].科學出版社,2000:13.

[3] 華東師范大學等.經濟地理學導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128.

[4] 許繼琴.港口城市成長理論與實證探討[J].地域研究與開發.1997(12):11-14.

[5] Pollock E E.Free ports ,free trade zones ,export processing zone s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In:hoyle BS,Pinder DA(es.).Cityport industrial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c]London :Belhaven,1981:33-45.

[6] Domenico Amato.邢國江譯.港口規劃與港城關系[c].港口經濟.2002(4):35-38.

[7] H·哈肯.協同學:理論與應用(系統科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18.

[8] The regional and Local Economic Impact of the Port of Longview. Martin, O’Connel Associates[M].1991.

[9] 陽.大連港口與城市互動發展實證分析與對策研究[D].2006,4.

[10] 徐質斌,朱毓政.關于港口經濟和港城一體化的理論分析[J].湛江海洋大學學報.2004(5):7-13.

[11] 茅伯科.關于港口空間[J].中國港口,2005(4).

[12]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區港一體化——我國保稅區轉型政策體制設計[J].港口經濟,2003.5.

[13] Skj?tt-Larsen, Tage; Paulsson, Ulf; Wandel, Sten. Logistics in the ?resund region after the bridge.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ume: 144, Issue: 2, January 16, 2003, pp. 247-256.

物流一體化的概念范文第4篇

摘要:我國物流產業處于初級階段,從產業鏈角度分析物流產業鏈上下游價值活動的附加價值,提出物流產業U型價值鏈模型;從企業主體角度分析物流企業的運作模式與其附加價值,提出物流產業金字塔型價值模型。在對兩個價值模型進行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物流產業運作機制,提出我國物流產業應向綜合物流和供應鏈管理方向發展。

關鍵詞:物流產業;U型價值鏈;金字塔型價值模型;運行機制

隨著我國社會物流總額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長,物流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明顯。近年我國經濟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長。在物流需求規模增長明顯快于GDP增長的情況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例逐漸降低,表明我國物流業獲得進步。因此,物流產業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促進物流迅速成長。外資物流的全面進入導致競爭的進一步加劇,也促使了我國物流業必須向高效率、高附加值目標發展。

一、物流產業現狀與特點

隨著物流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日益增大,學術界和業界對物流屬于產業界定范疇的認識漸趨統一,然而物流產業概念的認識仍然存在較大差異。物流產業是一個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基礎性、綜合性、和服務性產業。汪鳴和馮浩認為物流產業是一種復合型產業形態,物流產業活動的構成包括物流企業活動與企業物流活動。張圣忠認為依托于“物”的流動過程建立起來并為“物”的流動過程服務的、以整體優化理念為指導的、系統化的概念產業。物流產業是一個動態的產業,是為“物”的移動過程提供服務的產業,它的實體邊界隨時間變化,并且具有復合性和延伸性。

中國物流產業起步晚、基礎差,但發展速度快。隨著2005年底中國全面對外開放物流市場,物流產業的競爭現狀呈現如下特點:

(一) 本土物流與外資物流競爭加劇

隨著生產國際化成為主流,跨國企業的投資增多,中國制造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物流需求雖日益擴大,且增長速度快,但供給能力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表現為低端增值物流供給過剩,形成惡性競爭,高附加值物流、即時物流、特色物流、一體化物流供給能力嚴重不足。低端物流市場是我國本土物流企業的主要競爭市場,外資物流承接外資跨國公司的物流業務更注重全球的大客戶,占據了高端物流市場。油價上漲、公路計重收費等因素將加大本土物流企業的成本壓力,使得低端物流的競爭進一步加劇。而實現供應鏈伙伴之間的協同物流要求較高層次的物流運作水平,是高端的物流市場需求,也是物流企業未來發展的趨勢。

(二) 物流信息化受重視,但信息化仍不足

先進水平的信息網絡技術得到大型物流企業關注和應用,與物流相關的電子政務平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公共物流信息平臺的建設也得到政府、民營資本關注的,然而數量占物流產業80%以上的中小物流企業信息化難以推廣。物流業中采用信息系統的僅有15%,盡管第三方物流采用信息系統比例較高,但第三方物流正處于起步和形成的階段,所占市場份額小,沒有一家能占超過2%的市場份額。總地來看,物流數據采集困難,數據標準不統一,信息共享欠缺機制仍制約著我國物流信息化快速發展。

(三) 物流專業化程度提高,標準化進程較慢

物流專業化程度有所提高,單一物流功能外包發展較快,綜合一體化物流外包較少。企業運輸業務外包程度較高,2005年企業運輸業務委托第三方完成的占67.1%。國家加緊編制冷鏈物流、RFID等相關的物流行業標準。在物流標準化運作中,集裝箱運輸量只占20%,比起國外的60%仍有較大差距。物流市場經營仍不規范,物流設施分散、地方保護、分塊管理、誠信缺失等阻礙物流業的良性發展。

(四) 綜合物流需求加快,一體化進程加快

我國制造業物流處于由傳統配銷向綜合物流過渡階段,呈現出多種物流方式共存的特點。制造業物流是社會物流需求的絕對主體,制造業物流以年均23%以上快速增長。隨著競爭全球化和基于供應鏈化,很多制造企業都關注物流系統的優化,在企業物流作業中運用現代物流技術與產品改善效率,如條碼技術,自動化一體化物流技術。有越來越多企業希望把物流業務外包,以專注培養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基于供應鏈管理的一體化綜合物流服務的需求,將有較大的增長。

(五) 物流咨詢快速發展,增值模式開始轉型

我國物流產業處于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資源消耗型向環保型轉變的時期。物流戰略規劃,物流管理與技術,物流信息咨詢與培訓等,越來越受到各類型企業的重視。物流系統改造,物流流程優化,物流信息化項目逐漸增多。生產和物流企業都希望通過先進的管理理念,配合信息技術、物流技術,加強自身的物流增值能力,轉變增值模式,由低科技含量的增值模式轉變為高科技含量的增值模式。

(六) 物流與其他行業的結合日益緊密

汽車物流、鋼鐵物流、家電物流、IT物流、冷鏈物流、醫藥物流等與行業密切結合的專業物流得到快速發展。不少物流企業開始重視物流市場細分、物流渠道營銷、物流品牌建設,爭取在行業物流中做細做精,做大做強。

二、物流業U型價值模型

價值鏈的概念是由邁克爾波特(Michael E . Porter)在《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的。其本質是:一系列能夠滿足顧客需求的通過信息流、物流或資金流聯系在一起的價值創造活動組成的鏈條。傳統價值鏈分析把企業內部分解成多個環節,分析增值的關鍵環節和非關鍵環節,通過關注和培養在價值鏈的關鍵環節,增強企業競爭的差異化優勢,獲得重要的核心競爭力。當價值鏈理論的分析對象由一個特定的企業轉向整個產業時,就形成了產業價值鏈。

傳統產業鏈價值模型大多由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的一系列產業活動按一定順序連成的增值網鏈結構。產業價值鏈模型能反映該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增值情況。從產業鏈的角度,物流產業是一個復合型產業,其上游與科研技術結合,下游向市場延伸。綜合物流產業發展的情況,發現單一物流環節增值空間不大,而物流活動與其他產業活動環節相結合卻可產生集效,有較大的增值空間。物流業U型價值模型描述的是物流產業鏈上下游各關鍵環節與附加價值的關系。U型價值鏈結構向上伸展,代表著通過知識服務、知識產權、知識管理、標準化等增值服務,產業附加值得以向上提升。

U型價值模型中間是傳統的單一功能的物流活動,向左與上游科研的結合力度越來越強,有物流信息咨詢與培訓,物流管理與信息技術,物流供應鏈戰略三個價值活動,隨著知識價值的提升,各項價值活動的增值幅度呈遞增的趨勢;向右與市場結合力度越來越強,有物流渠道營銷,物流金融,物流品牌建設三個價值活動,隨著品牌、服務價值的提升,各項價值活動的增值幅度也是呈遞增的趨勢。

物流的價值在于它為供應鏈上下游運作所提供的服務增值,是以增強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存在的隱性價值增值鏈,體現在與供應鏈其他企業的協作性上面。UPS已經從提供運輸服務發展到提供一系列的與物流有關的附加價值服務。UPS把物流和維修捆綁起來,可以為東芝公司提供更具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只用原來所用時間的一半,從而獲取價值鏈的高端利潤。所以,物流一體化運作的程度的發展:從單個物流功能,到貫穿供應鏈上下游的一體化集成,才是真正影響物流產業增值情況的主要因素。

三、物流業金字塔型價值模型

從產業的主體企業角度出發,可以按不同的運作模式將物流企業分為4個類型:單一功能物流企業、協作型物流企業、綜合型物流企業和供應鏈一體化整合物流企業。每個類型企業作為一層,以平均增值幅度由低到高的順序堆疊起來,每一層企業的數量遞減,于是形成一個類似金字塔型的價值模型。每層的平均寬度表示該類型的企業數量,每層的高度表示該類型企業的平均增值幅度,則金字塔的面積可視為整個物流產業所創造的價值。金字塔模型中4類型企業的增值模式分別如下:

(一) 單一功能物流企業

該類型物流企業通常只提供單一功能的物流服務,如倉儲、干線運輸,少數兼有其他物流功能,或與具有其他功能的物流企業合作。這類型的主體數量多,分布分散,競爭欠規范,多停留在低技術含量的價值戰競爭中。由于數量多、運作模式簡單,欠缺不可復制的競爭優勢,因而競爭劇烈,增值幅度最低。然而,其數量龐大,是物流產業的主體。

(二) 協作型物流企業

該類型物流企業在單一功能物流企業的基礎上,采取多樣化的合作聯盟方式,以求達到規模效應,獲取規模經濟。通過聯合各自的經營優勢,協作型組織比單一型物流更具有競爭優勢,合作形式較為靈活,組織結構松散。但也存在著協作方式較為原始,聯盟手段欠缺先進信息科技支持的不足。

(三) 綜合型物流

該類型物流企業比協作型有較大的躍升,其業務功能包括物流七大功能,在物流一體化、信息化、標準化方面已經形成一定的綜合實力,以物流信息系統,物流數據交換,條碼技術,RFID技術等先進物流技術為支撐,可以根據客戶企業的需求,提供一體化的綜合物流服務,優化客戶企業的物流運作,為客戶企業專注于其核心競爭力發展提供支持。該類型企業多為先進的第三方物流,也有部分是大型制造企業的物流子公司或物流部門。

(四) 供應鏈一體化整合型物流

該類型企業的增值幅度最大,業務從物流領域延伸到供應鏈管理,擁有高效的信息系統,數據交換技術,國際化物流操作經驗,準確的市場定位,一體化服務流程,并形成物流服務品牌。此類企業通過物流戰略規劃、供應鏈流程設計,運用先進的信息網絡技術、自動化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以及前沿物流技術,可為客戶企業提供個性化、一體化、國際化的物流服務,通過對供應鏈系統的運作優化,獲得高附加價值。同時,因為其知識價值高,科技應用含量高,服務流程較長,服務模式復雜,形成了難以復制的競爭優勢。所以此類企業數量很少,增值幅度較大,處于金字塔的頂部。

四、物流業增值運行機制

1.從產業鏈的宏觀角度,通過與上下游價值活動的整合延伸,知識、科技、服務使產業鏈得到增值,使U型曲線向上移動。物流業U型曲線底端數量眾多,增值幅度低的單一物流功能企業,因為市場競爭而淘汰退出市場,或通過整合現代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注重知識產權、品牌、服務向U型曲線的左邊或者右邊遷移,提高其附加價值。宏觀上使得競爭向有序方向發展,物流的價值得到提升,U型曲線的總附加價值增加。

2.從市場主體的微觀角度,隨著物流業的發展,金字塔的低端企業要么被淘汰,要么進入它的上一層,金字塔會逐漸變得扁平底部會變窄。因為競爭加劇會淘汰或升級改造一部分塔底企業,或通過上層的物流企業并購而升級。隨著金字塔下層企業向上升級,金字塔總體價值提高,塔底變窄,塔高增加,塔的中上部分變寬擴大。物流企業從金字塔的低端走向頂端的過程中,使得社會物流總額的增長,物流產業發展,同時又進一步促進物流企業向金字塔上層遷移。

3.隨著物流企業在金字塔型價值模型中的升級,物流產業鏈U型曲線會向上提升。物流企業對自身技術、戰略、管理的改善,有助于物流與科研和市場需求的結合;同時,隨著物流產業鏈U型曲線向上提,帶動物流企業在金字塔型價值模型中升級,物流信息技術、物流戰略規劃、物流服務和品牌建設可以拉動物流產業整體從低增值服務趨向高增值服務,更注重物流服務系統化、一體化、個性化,從而改善金字塔底層低物流企業的增值模式。物流產業

的進步都是以物流知識價值化、物流技術產業化、物流運作一體化為前提的。微觀的發展促進宏觀的發展,宏觀的進步有助于微觀的改善,進而形成物流產業的良性循環。

4.物流從傳統的為制造產業配套,逐漸發展了聯系產業鏈上下游的關聯產業。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增長,信息技術對物流的影響進一步加深,專業分工細化,協作難度增加。產品服務化理念、服務供應鏈理念的產生和發展,使得物流服務質量控制,物流產業鏈的協調成為物

流業新的研究課題。

五、 結語

物流產業是現今我國發展速度最快的產業之一,競爭日益激烈,本土物流企業正處于從低增值到高增值、從粗放型向集約型、從資源消耗型向環保綠色型轉變的過渡時期。本文分別從宏觀產業鏈角度與微觀企業主體角度進行分析,提出了物流產業U型價值鏈與金字塔型價值模型,在二者的基礎上對其運行機制進行了對比研究,指出物流產業應通過與科研、市場加強整合,向綜合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物流方向改進,走高增值、高效率、特色化、一體化的產業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物流年鑒2007[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7.

[2] 王國華.中國現代物流大全[A].現代物流總論[C].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4.

[3] 汪鳴,馮浩.當前我國現代物流發展中的若干認識問題[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3(1):20-26.

[4] 張圣忠. 物流產業組織理論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5]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物流發展報告2005-2006[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6.

[6] 邁克爾波特. 競爭優勢[M].北京: 華夏出版社,2005.

[7] 牛保莊, 張智勇. 制造產業集群閉環價值鏈模式研究——以珠三角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9):76-79.

[8] 桂壽平, 張霞. 農業產業鏈和U型價值鏈協同管理探討[J].改革與戰略, 2006(10):78-80.

物流一體化的概念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論述了煤炭一體化精益備件物流管理的理念、一體化精益備件物流信息系統的構成與建立和一體化精益備件物流體系整合的階段性目標及經濟效益。

關鍵詞 煤炭 精益備件 物流創新

一、煤炭一體化精益備件物流管理的理念

根據煤炭物流系統的實際情況,從整體戰略的角度考慮,可以提出了一體化精益備件物流管理的理念。其中一體化的概念主要是指:

1.供應鏈的整合化和系統化:過去傳統的物質管理工作鼓勵各部門去實現本部門的最佳目標,而現代物流管理中,單一功能的最優未必是整體物流體系的最優。所以必須將特定部門的職能僅僅看作是一個過程的組成部分,而不是獨立活動。

2.外部一體化:著眼于利用外部資源來響應自己的客戶(前方礦區設備保障),通過VMI(供應商管理庫存)等多種方式使得整個物流作業外部一體化。

精益物流的目標可概括為:企業在提供滿意的顧客服務水平的同時,把浪費降到最低程度。其基本原則是:a.從顧客的角度而不是從企業或職能部門的角度來研究什么可以產生價值;b.按整個價值流確定供應、生產和配送產品中所有必須的步驟和活動;c.創造無中斷、無繞道、無等待、無回流的增值活動流;d.及時創造僅由顧客拉動的價值;e.不斷消除浪費,追求完善。

二、煤炭一體化精益備件物流信息系統的構成與建立

實現一體化精益備件物流有效管理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需要建立相應的信息系統。

1.信息系統的構成

自動化立體倉庫中的管理和控制系統分為4個部分:上位HOST通信系統、倉庫管理系統WMS、數據采集系統RF、設備控制系統WCS。各個部分通過網絡或接口實行無縫連接,倉庫管理系統WMS通過網絡與資產管理系統EAM接口,實現實時數據交換。

2.資產管理系統EAM與倉庫管理系統WMS的關系

上位HOST資產管理系統(EAM),是位于倉庫管理系統(WMS)之上的系統。它可以向WMS發送采購訂單計劃、入出庫計劃及計劃入庫產品項目,提供占用資金分析所需的物料單價、總價等數據、提品部件結構定義數據等。同時也可以從WMS獲得各種必要的信息,如庫存情況、入出庫情況以及配套件實際入庫情況等。相互之間的關系。

未來的物流系統主要是倉庫管理系統,必須與煤炭公司現有的ERP系統實現很好的集成。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主要體現在:

(1)從EAM系統生成的銷售訂單可以直接作為WMS系統生成揀選作業單的依據。

(2)WMS系統的揀選作業、發貨出庫作業和回執的完成情況可以刷新到EAM系統中的銷售訂單上,作為訂單是否已經完成的依據。

(3)WMS系統與EAM系統使用一致的庫存品編碼和庫存品分類等基本數據。

(4)WMS系統與EAM系統在批號上保持一致。

(5)WMS系統的庫存結構、庫存明細、庫存歷史帳可以在EAM系統中看到,并可以為EAM系統提供銷售可用量作為銷售下單的依據。

3.倉庫管理系統WMS與設備綜合控制系統WCS及RF系統的關系

倉庫管理系統WMS是針對入庫、儲存、出庫等環節的信息實施管理,包括立體庫系統的貨位管理、入出庫管理、查詢報表、庫存分析、系統維護、故障分析等工作。并可與EAM系統及設備綜合控制系統聯網,進行信息交換。

設備綜合控制系統負責接收和轉發、協調管理系統的入出庫指令,接收和處理控制系統的請求信號、設備信號及動態圖形顯示跟蹤等。控制計算機是聯系管理和控制的紐帶。

本系統部分作業通過RF系統來實現數據交換。操作人員利用手持終端掃描物品條形碼或鍵入數據。手持終端將數據傳送到無線接入點(AP)。然后無線接入點再將數據以有線方式傳到主服務器,主服務器反饋到手持終端的信息首先將信息以有線方式傳到無線接入點,然后無線接入點再將數據以無線方式傳到手持終端。三者之間的關系如圖3所示。

4.綜合設備控制系統WCS與各種設備的關系

綜合設備控制系統WCS與各種物流設備的關系如圖4所示。其功能主要體現在與未來可能用到的AS/RS自動堆垛倉儲系統、RFDC設備、條碼打印機、以及叉車車載終端等集成:

(1)可以與自動化倉庫系統的底層MFC控制系統高度集成,尤其是AS/RS系統,從而能夠直接指導上架、存儲、下架、整箱分揀等。并且對垂直旋轉貨架等設備都能夠予以支持。

(2)可以使用RF設備(通常與條碼槍共同使用)接收來自WMS系統的工作指令,包括接受、上架、盤點、原件揀選、倉內移庫等,并可以將完成情況通過RF設備上傳給WMS系統。

三、煤炭一體化精益備件物流體系整合的階段性目標及經濟效益

煤炭公司如果想要迅速建立―體化精益備件物流管理體系,此階段對物流資源進行整合的內涵表現應當是:

1.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中心。

2.對現有庫房進行改造,增加倉儲能力。

3.強化EAM在物流作業執行層面的管理功能。

通過建立一體化精益備件物流管理體系,優化系統布置、推廣物料管理單元化和標準化,應用自動化立體倉庫技術,獲得理想的效果:

1.提高工作效率,強化EAM的執行層面。通過對煤炭公司備件庫的整體優化,以及引入適合先進的軟硬件體系,可以從根本上改變當前的作業環境和流程,使得煤炭公司物流系統的整體運行效率大幅度提高,不僅動線通暢、順利,而且達到強化EAM執行層面的目的。

2.降低備件物流管理成本。采用條碼和RF技術,可以實時、精確地掌握備件的庫存,極大地減少了因備件管理不善造成損壞的成本和因無法找到相應配件而對企業生產所造成損失,降低了備件的物流管理成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鲁科尔沁旗| 甘孜| 长治市| 加查县| 封丘县| 吉隆县| 奎屯市| 当涂县| 靖西县| 石河子市| 二连浩特市| 开远市| 侯马市| 垦利县| 丹棱县| 哈密市| 买车| 南丰县| 永善县| 绥德县| 门头沟区| 和林格尔县| 龙山县| 梁平县| 雅安市| 红原县| 慈溪市| 姜堰市| 绥棱县| 兴山县| 济源市| 来凤县| 宁城县| 无为县| 通榆县| 抚松县| 澜沧| 水富县| 无锡市| 页游| 贺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