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村土地使用法

農村土地使用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土地使用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村土地使用法范文第1篇

關鍵詞 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規模化經營;現狀;問題;措施;貴州納雍

中圖分類號 F32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5-0338-02

納雍縣屬于典型的喀什特地貌山區,全縣地形破碎,土地零星分散。共有農村家庭承包耕地面積3.40萬hm2。隨著改革開放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溫飽問題已不再是農村的主要問題。為了發展,大量勞動力向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流動,土地流轉已成必然趨勢。同時,現代農業發展也需要適度規模土地資源[1-2]。

1 納雍縣農村土地流轉現狀

1.1 流轉基本情況

近年來,納雍縣按照“以發展現代農業為取向,以推進規模經營為動力,以實現農民增收為目標”的主導思想,積極引導和推進農村承包土地流轉。據統計,全縣農村土地流轉面積為1.44萬hm2。其中“四荒地”流轉面積8 146.67 hm2,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6 213.33 hm2,共簽訂流轉合同2.45萬份,確定流轉面積3 620 hm2。流轉主要形式有出租、轉包、互換、轉讓、入股等形式。其中出租面積2 440 hm2、轉包面積1 206.67 hm2、互換面積440 hm2、轉讓面積553.33 hm2、入股面積993.33 hm2,分別占耕地流轉總面積6 213.33 hm2的39.3%、19.4%、7.1%、8.9%、16.0%。

1.2 流轉去向及用途

據調查統計,納雍縣農村承包耕地多向茶葉、經果林、蔬菜、中藥材及烤煙等優勢主導產業流轉,向規模種植、養殖項目流轉,向經營能手、種養殖大戶、農民合作社、農牧業生產企業流轉。其中流轉入農戶面積1 886.67 hm2,占耕地流轉總面積的30.4%,流轉入農民合作社面積1 680 hm2,占耕地流轉總面積的27.0%,流轉入企業面積1 953.33 hm2,占耕地流轉總面積的31.4%,流轉入其他主體的面積為693.33 hm2,占耕地流轉總面積的11.2%。

1.3 土地經營權流轉的作用

土地經營權流轉能夠加快農業經營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通過土地流轉,大量農業人口進入第二、第三產業,加速了城鎮化發展進程,也提高了農村居民的整體收入與綜合生活水平。并且土地流轉有利于農業資金、專業技術的引進,有利于推動農業資源的經濟效益最大化,促進現代農業精品化與標準化發展。通過土地流轉,使土地逐步向種養能手、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個體種植大戶集中,可促進農業規模經營,拓展農業經濟發展空間,有利于農村各項農業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通過土地流轉,發展規模農業和精品農業,極大地提高了土地收益和農業效益。通過土地流轉,解放了農村富余勞動力,農戶不僅可以從出租土地中獲得租金收入,還可從事其他行業增加收入,促進了農民增收。

2 納雍縣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思想認識問題

一是對于農村土地流轉存在認識誤區。有些人認為大范圍進行土地流轉不利于土地承包權的穩定,有些人認為農村土地流轉應由農民自愿自發進行,還有一些政府工作人員認為進行農村土地流轉難以有現實利益,因而不愿積極推動。二是流轉雙方心存顧慮。農戶怕丟失土地,寧愿讓土地拋荒也不愿流轉。流轉受讓方則擔心政策不穩,對于可能產生的矛盾和糾紛感到憂慮。

2.2 流轉規范問題

主要是流轉規程不完善。很多土地流轉行為沒有流轉合同,即使有書面流轉合同的,也沒有按省農委、省工商局下發的合同范本擬定合同,使得合同約定不明、權利義務規定模糊。由于缺乏流轉規范,無法有效保障流轉雙方權益,易引起土地流轉糾紛[3-4]。

2.3 服務機制問題

土地流轉服務體系不健全,全縣各鄉鎮名義上成立了鄉鎮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但由于經費和人員問題,沒有正常開展業務,形同虛設,不利于土地供求雙方信息暢通,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土地流轉的順利進行。

2.4 政策扶持問題

納雍縣雖然已有一些鄉鎮嘗試性地制定了土地流轉相關政策,但尚未形成規范性的文件,政策規定不完善,也沒有規定具體的實施辦法,實踐性仍不夠高。土地流轉雙方積極性不高。

3 合理引導和推進土地流轉的措施

3.1 切實加強農村土地流轉領導和管理

切實加強對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工作的領導,將其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目標管理,認真抓落實。一是認真抓好縣鄉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建設,保障工作開展必要的經費和所需人員。二是建設農村土地資源流轉信息平臺,方便供需雙方信息互通,配備相應的管理人員,提供土地流轉信息管理、更新、咨詢、聯系等服務,確保信息平臺穩定運行[5-6]。

3.2 深化對農村土地流轉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近年來農村經濟高速發展,傳統的農業經營已難以適應當代農業生產的發展趨勢。應充分認識到農村土地流轉的重要性,積極推動農村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發展新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手段。各級各部門要轉變思想,提高認識,站在統籌城鄉協調和科學發展的高度,把引導和規范土地流轉工作作為當前農業農村工作的主要任務來抓,切實維護土地流轉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村經濟穩定、和諧發展。

3.3 培育土地流轉主體,引導土地流向

一是扶持壯大龍頭企業。重點扶持和培育茶葉、蔬菜、經果林等農產品生產加工龍頭企業,將分散的土地集中流轉,以促進規模經營。二是培育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大戶。鼓勵農業大戶典型引導、規模示范,帶動農民積極進行土地流轉,引導廣大農民發展規模化農業。三是大力扶持農民合作社,發展“農民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經營模式。引導土地向特色農業、高效產業流轉,推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生產,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如姑開鄉云霧坡茶場、樂治蠶箐茶場實行經營權流轉后,進行有機茶葉種植、加工,使投資者得到了利益,集體經濟有了創收,農民得到了經濟實惠。

3.4 出臺土地流轉扶持政策,激發流轉活力

一是出臺補貼政策,激勵土地流轉。建議在縣財政農業資金預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對土地流轉雙方進行補貼,對流轉土地達到一定規模,經濟、社會效益明顯的土地轉入方給予適當獎勵。二是從銀行貸款、項目傾斜等方面促進土地流轉。銀信等部門應加強對土地流轉的金融政策支持,以保障土地流轉資金需求,農業和計劃等部門應對土地流轉從項目、資金安排上予以傾斜。三是出臺優惠政策,改善農業投資環境,吸引城市和外來人才、資金、技術等資源要素參與農村土地流轉。

3.5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化解農民土地流轉憂慮

一是完善農村社會保障機制。應加強農村醫療、教育、生活等各方面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消除農民對于流轉土地的后顧之憂,從而實現農村土地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最大化。二是鼓勵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完善農村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的保障機制,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三是建立農業風險保障機制。制定土地流轉風險扶持政策,積極支持建立農業風險保險基金等,支持開展多險種的農業保險,降低農村土地流轉風險。

3.6 加強土地流轉管理,規范流轉模式

一是嚴格堅持土地承包政策,切實維護農民的經營自。二是規范土地流轉服務。充分發揮農村土地流轉服務機構的媒介作用,積極開展土地評定、評估、登記、簽證等工作。三是規范土地流轉手續。嚴格按照省農委、省工商局下發的合同范本,詳細明確合同內容。四是加強土地流轉檔案管理。嚴格按照縣制定的土地流轉備案、登記和檔案管理制度,及時辦理申請、登記、簽證、備案等相關手續,認真做好資料的收集、整理、歸檔和管理工作。五是加大土地流轉執法。對浪費、閑置和撂荒土地采取停發國家政策性補貼,并按標準收取閑置費;連續2年未使用的地塊,要依法收回其經營權。對騙租、強租、倒包等非法行為依法查處;對不按流轉合同履約、擅自改變土地農業用途行為的依法,終止流轉合同。

3.7 努力探索,創新土地流轉形式

對于邊遠山區閑置土地,可以鼓勵有能力、懂技術、有資金的大戶進行承包,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茶工程,興辦林場、牧場、茶場,將土地資源轉化為優勢經濟。對于城鎮郊區農用地,可以積極探索“土地股份制”,將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采取公司或合作社經營,滿足農業結構調整和“三化”建設的需要,保證農民依靠土地實現增收。對于農業園區建設,可以采取分期補償、多占少征的辦法進行流轉,解決園區建設用地,保障農民的長期合法權益。

4 參考文獻

[1] 胡波.山區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17):390-391.

[2] 戴友英.赤壁市農村土地流轉的實踐與思考[J].地方財政研究,2009(3):23-27.

[3] 黃遠芬,趙慶祥.納雍縣流轉土地發展蔬菜規模生產實踐與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10(6):386-387.

[4] 成素英,張秀蘭.山東省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土地流轉問題與對策[J].山東農業科學,2011(4):121-124.

農村土地使用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集體土地;農村;權利

一、農村集體土地制度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農村土地屬于集體所有。農業稅取消后,農民收入增加,但農村土地問題在新一輪城市化浪潮中成為國內農村矛盾的關鍵。隨著時間推移和農村經濟日益發展,現行的集體土地制度所存在種種弊端日益彰顯。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農民不能有效行使權力

村民對集體土地,集體經濟組織等無實際所有權,總是被代表,無法參與集體經濟組織的管理。農村土地和村企業所有權屬于村集體所有,農民法制觀念相對淡漠,法律意識不夠強,集體經濟組織管理權一般掌握在村干部手中,村集體土地和集體經濟組織在未征得村民同意后就被變賣的事情屢見不鮮。但不少地區的農民集體經濟組織已不復存在。

(二)法律對農民的保護不完善

依法律規定,我國土地使用權是可以依法轉讓出讓的。但有相應限制條件,然而直至今日相關詳細規定仍未完善。2002年頒布了《中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卻不夠細致,相關內弄規定不明確,而且程序規定也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一旦流轉中出現糾紛,農民的合法嘁嫻貌壞較嚶Ρ;ぁJ以來,農業規模化經營深農民稱贊,如果我國法律關于農村土地流轉和承包的法律仍不完善,導致農業規模化經營難以施行,造成諸多問題。我國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不適應現在高效率的生產生活,小農經濟生產成本相對提高,農民收入降低。我國農村人均凈收入自1995年來就難以提升,而城鎮居民則年年上升,致使城鄉差距逐年增大。農民在土地中獲得的收益減少,單純依靠種地收益太低,會使農民放棄種地,紛紛進城務工,導致土地被荒廢,造成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土地收益減少,并且還要交其他稅務,增加了農民的負擔。農民進城務工的同時,給城市做出貢獻,但也給城市發展帶來諸多問題,還會引發空巢老人,留守兒童,交通擁堵等諸多社會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業規模化進程。

建設用地的使用法津極不健全,許多規定太過籠統。這是由于法制體制、管理手段、管理機制的漏洞,村鎮規劃工作混亂,用地盲目性大、浪費土地現象嚴重。部分企業技術落后,土地長期閑置,降低了土地利用率。

二、完善農村集體土地制度的建議

要解決農村農民集體土所有權問題,就得找到問題的源頭。其根本原因是農村經濟組織不復存在,健全集體經濟組織,強農富農。完善法律,增強農民法治觀念,提高農民法律意識。

(一)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權屬于村所有,土地確是以小組為單位,村集體的土地分給小組,土地使用相對穩定,村民土地相對集中,小組村民之間互相了解,信任度較高。可以以小組為單位,搞農業規模化生產。發揮小組生產的優勢,有利于農業的改革與發展,使村民快速致富。根據土地所處的位置,土地的優劣等級,將土地使用權公平的分配給農民,規模化生產的利益分配,以農民集體土地使用權的多少來分配股份。這樣,有利于村民積極參加規模化生產,實現我國的農業改革。

(二)完善法律制度

1.完善農村土地使用權

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條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于非農業建設;但是,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并依法取得建設用地的企業,因破產、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權依法發生轉移的除外。法律規定使農民喪失了對土地的開發利用。農村土地轉讓權是使用權重要組成部分,禁止轉讓損害了農民的生產經營自,使得農民束縛于土地上,也不利于農業的規模化經營。而土地物權化則解決了這一短板,更全面的保護農民的利益。

2.完善農村建設用地使用權

惡性占用農民建設用地的不良現象必須重視,應當有所作為使農村的土地都得到合理的使用。

完善農村土地總體規劃制度。法律規定過于籠統,實際中也未規劃或沒有嚴格的執行規劃制度。土地整體規劃對建設新農村意義重大。

審批程序立法。在新《土地管理法》第六條只對審核批權限作原則規定,審核程序卻未明文規定。審核程序非常復雜,政府行政部門處于主導地位,享有決定權,身為土地主人的集體經濟組織卻十分被動。這給少數干部違法濫批土地埋下隱患,造成土地嚴重浪費。

合理有償使用制度。以往農村集體土地經常以無償或低償的方式使土地使用權發生轉移。這樣導致許多企業不珍惜土地資源,甚至濫用,荒廢土地。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我國人均土地少,低成本獲得土地使用權使獲得使用權的人不夠珍惜,導致閑置或浪費土地資源。通過合理有償的方式使土地使用權合法轉換,提高了經濟成本,獲得使用權者會更加合理的使用土地資源。

參考文獻:

[1]趙春江,胡超凡.農村土地流轉與農民土地權益保護[J].北方經貿,2014(7)

[2]李敏飛,柳經緯.農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制約性因素的法律分析和思考[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

農村土地使用法范文第3篇

關鍵詞:江津;農地流轉;特點;存在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5.11.021

County Farmland Circulation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Chongqing Metro as an Example

SU Li-li,PU Chun-ling,WANG Nan,JIANG Ling, MA Wen-juan

(School of Management,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ditions of the build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 problem has become the current rural land use system reform. The main problems fac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perfect the land market. Exploration of farmland circulation problems,not only can prevent land pastureland、leave unused, increasing efficiency of land use,also can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al adjustment,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rural land circulation and the rural economy i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takes Chongqing metro as an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investigation and collecting relevant data,The farmland changing the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hongqing metro are expounded、analyzed、researched,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the metro area of farmland circulation problem get a better solution,tend to have more specifications、reasonable and efficient.

Key words: Jiangjin;farmland transfer;characteristic;existing problem;measures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重慶市江津區農用地流轉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嚴重阻礙了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在當前的情況下研究江津區農用地流轉,可以有效解決土地荒廢、無人耕種、粗放經營等現狀,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實現社會的穩定,增加農民收入。

1 重慶市江津區農地流轉的概況

1.1重慶市江津區農地流轉現狀

重慶市土地總面積為82 402.95 km2,其中農用地面積為61 634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74.80%,耕地面積為25 564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31.02%;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3 375.20萬人,農業人口2 003.08萬人,人均耕地面積0.082 hm2。重慶農村土地流轉面積占承包土地總面積的30%。江津區位于重慶市西南部,是重慶市重點計劃扶持的六大區域性中心城市之一,是長江上游主要的航運關鍵和物質集散地。2014年,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突破百億元,達到101.4億元,比上年增長5.0%。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0.17萬hm2,比上年減少266.67 hm2;糧食產量66.4萬t,下降0.4%。蔬菜種植面積3.41萬hm2,增加1 333.33 hm2;蔬菜產量79.7萬t,增產5.3%。稻谷產量36.6萬t,和去年同期持平;

截至2013年底,江津區農用地面積20.24萬 hm2(其中:耕地11.29萬 hm2,園地1.18萬 hm2,林地7.03萬 hm2,水面0.47萬 hm2,其他農用地0.272萬 hm2)。農村承包耕地流轉面積已達4.07萬 hm2,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的36.1%。(其中:轉包1.41萬 hm2,轉讓0.13萬 hm2,互換0.19萬 hm2,出租2.144萬 hm2,股份合作0.20萬 hm2。)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3.748萬 hm2(包括:糧油1.32萬 hm2,蔬菜0.65萬 hm2,水果0.904萬 hm2,茶葉0.91萬 hm2,其他用地0.778萬 hm2)[1]。

1.2 重慶市江津區農地流轉的顯著特點

1.2.1 土地流轉進程趨于市場化 土地流轉過程的市場化是指農戶將分散經營的土地統一流轉給以市場化、企業化為主導的工商企業和農業龍頭企業,主要通過價格機制、流轉合約等市場機制體現出來[2]。2007 年9 月到2008 年8 月,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置換試點率先在重慶市江津區進行展開。重慶天罡農業開發公司經過土地的出租流轉在江津區吳灘鎮郎家村建立面積為100 hm2的蔬菜標準種植園。在種植園里種植了像黃秋葵、金絲瓜、人參菜、養心菜等30多個品種的40 hm2特色蔬菜,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善。這樣不但減輕了公共設施對國家財政需要的負擔,又可以節約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使村民的基本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同時還增進第三產業利潤的發展。

1.2.2 土地流轉形式多樣化 過去江津區傳統的土地流轉的形式有轉讓、轉包、互換等,但是現在已慢慢地發展成租賃、轉包、互換、轉讓和入股五種形式。總的來說,流轉形式由單一向多樣化轉變,主要的流轉形式以轉包和租賃為主。如圖表1所示,截止2013年底,農村承包耕地流轉面積已達4.07 萬hm2,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的36.1%。其中:轉包1.40萬hm2,轉讓0.13萬hm2,互換0.19萬hm2,出租2.144萬hm2,股份合作0.20萬hm2。轉包、轉讓、互換、出租、股份合作分別占流轉總面積的34.5%,3.3%,4.7%,52.7%,4.8%,轉包和出租是流轉的主體,占流轉總面積的比重最大[1]。

1.2.3 土地流轉的規模擴大,速度加快 社會經濟發展帶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大量轉移,我國的土地流轉面積也隨之增加。據調查統計了解到,截止2013年底,流轉入農戶的面積2.11萬hm2,占流轉總面積的51.7%;土地規模經營面積3.748萬hm2,規模經營度達33.19%,居重慶市各區縣前列。江津區積極扶持澳門恒和產業,花椒和柑橘等支柱產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推行土地的規模經營,以促進農民增收和江津區的發展。

2 重慶市江津區農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

2.1 流轉程序不規范,法律制度不健全

農戶之間大多采取“口頭協議”的方式私下進行流轉,基本上沒有以書用面合同的形式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而農戶與業主間的租賃合同多數是通過雙方私下商量自行草擬,這就會造成農戶與業主間出現合同主體不清,條款明確、承包關系混亂等問題,不具有法律效力,土地流轉工作無需進行[3]。由于土地流轉領域法制建設尚處于摸索期,法律條規不健全,而有些基層政府部門在指導土地流轉或是處理土地流轉糾紛時,無法可依或者有法不依,再加上農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對相關法律了解甚少,當遭遇侵權行為后,不懂得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

2.2 流轉信息不暢通,棄耕撂荒呈上升趨勢

江津區的四面山和慈云方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中介機構發育不成熟,流轉關系存在明顯的隨意性與不穩定性,會造成供需雙方溝通閉塞,不能有效、及時的傳達信息[4]。再加一些學歷相對較高、有知識、有技術的農村勞動力大多轉移到二三產業,使得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青壯年勞動者匱乏,導致農村勞動力短缺,難以獨立完成整個土地流轉的過程,使流轉受阻,出現“要轉的轉不出去,要租的租不到”這一矛盾,未能及時有效地流轉,致使有長期外出的農戶,對承包土地棄而不管,任其荒蕪,目前調查發現,全區撂荒地涉及的農戶有38 252個,其面積占全市家庭承包土地面積的6.2%。誠然,農戶與農戶主體之間的土地流轉信息不對稱,流轉中介服務組織匱乏是導致土地供求雙方信息滯后的重要因素[5]。

2.3 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不健全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城市社會保障制度也相應地建立起來,但是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發展仍然滯后,在江津區,特別是農村地區社會保障體系還沒有全面覆蓋,并不能夠為那些將土地流轉出去的散戶提供充分的社會保障[5]。隨著城鄉居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而農村宅基地換房和耕地換社保卻存在一定的缺陷,城市居民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基本教育,以及其他公共服務項目,都是政府提供的,不需要拿自己的財產來換,而農民的這些保障性公共服務項目卻要拿自己的土地來換[6],這也是城鄉發展不平衡產生的主要原因,最后從根本上影響到社會的穩定。目前,農村社保工作也在重慶各地開始實施,但是由于地方資金的限制很難承擔配套資金導致農村社保基金缺口很大,農村社保難以發揮其功能而流于形式。

2.4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最長期限有待作出規定

十七屆三中全會給予了農民長久不變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在簽訂土地流轉合同過程中,因為涉及支付租金等問題,必須要約定土地流轉的實際期限,如果任由雙發私下協商,可能會出現無限期或上百年期限的情況,無疑會對國家今后政策的調整和執行帶來一定的影響,這就需要去出臺一個關于流轉最長期限的指導意見,如50年或70年[7]。

3 重慶市江津區農地流轉的措施

3.1 規范農用地流轉程序

想要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迅速快速規范的進行,就必須有較完備的法律體系為基礎,目前土地流轉主要依靠的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法》[8],但是尚處于探索初期,不夠全面,在流轉過程中會遇到一些難題暫時難以裁決,因而加快相關方面的法制建設尤為重要。讓進行土地流轉的農戶有完善的法律保障,消除后顧之慮,對于高效進行土地流轉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以利于政府對土地的正常管理。

3.2 加強農村交通、信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

江津區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該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農民很難及時獲得市場信息,嚴重制約了農民與外界的聯系。所以說農村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和其他公共設施的建設,不但是思想開放的必要,而且是提高資源價值,讓農民放心走出去的必要條件。我們應盡早成立農用地市場流轉買賣網絡體系,建立信息服務平臺,培育便于農村土地流轉的中介組織。為了讓農戶能及時、準確的獲取信息,政府在中介組織的培育過程中應擔當主要角色,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條件下搜集有關農用地流轉方面的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和分析,便于土地流轉能夠順利進行。

3.3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完善現行社會保障制度,對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要想擺脫土地對農民的束縛,就必須積極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建立土地保障的替代機制,為農民流轉土地解除后顧之憂。各地在尊重農民自愿原則的前提下,加快建立農村的合作醫療、養老保險、社會就業和社會救助等社會保障體系,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靠,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待遇,逐步構建農民生存與發展的新型保障體系[9]。

3.4 鼓勵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我們應積極鼓勵發展家庭農場經營模式、農民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社。引導規范運行,著力加強能力建設,推動財政支持農民合作社創新試點。2014年中央1號文件關于“鼓勵發展混合所有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動集群發展,密切與農戶、農民合作社的利益聯結關系”正是準確把握了這一發展趨勢,對龍頭企業和合作社深度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10]。為了避免在土地流轉的后續工作中出現不必要的麻煩,政府還應該積極出臺一個關于流轉最長期限的政策法規或指導意見,如50年或70年。對土地流轉承包經營時間進行嚴格的規定,讓有關人員嚴格遵循,使得不與以后的國家政策的調整或執行發生沖突。

4 結 語

農村土地流轉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同時農村土地流轉也是農村的基本要求與方向。綜上所述,重慶江津區在城鄉統籌發展進程中的土地流轉制度創新對健全和完善重慶土地制度有著重要意義。通過創造性地開展土地流轉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讓農民得到了實惠,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但是我們必須看清現階段的實際情況,土地問題依然是關乎廣大人民群眾生產與生活的最基本的問題,所有的問題都是圍繞著土地問題而展開的,無論是何種形式的農村土地流轉都必須要遵守“有法可依,有法保障”的基本原則。因此,必須賦予農民更多的權利,強化土地流轉的規范管理,加快中介服務組織的建立,加強政府的引導和服務為農地流轉指明方向,使土地流轉更趨于規范化和效率化,這樣才能更好的加快江津區農地流轉改革的步伐。

參考文獻:

[1] 羅振華.重慶市江津區2013年農村經營管理情況統計年報分析[EB/OL].(2014-01-02). http:///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ID=94188.

[2] 黃祖輝,王朋.農村土地流轉:現狀、問題及對策――兼論土地流轉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影響[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2):38-47.

[3] 鞠暢,王曉東.基于城鄉統籌的重慶市農村土地流轉研究[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8(3):59-63.

[4] 廖丹.重慶市江津區農地流轉問題矛盾研究[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15(1):30-32.

[5] 姚永康,呂曉三子.影響現代農業發展的土地流轉制度分析[J].生產力研究,2012(10:24-27.

[6] 周博文.農村土地流轉中的社會穩定問題研究[C]//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科學發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八屆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下).天津: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2:7.

[7] 成金秀.規范土地流轉 提高土地效益[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3):65-67.

[8] 張琳.我國城郊的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织金县| 新津县| 娄底市| 屯昌县| 阳城县| 开远市| 阿荣旗| 嵊州市| 长宁区| 郧西县| 沐川县| 皮山县| 清河县| 敦化市| 邵东县| 普宁市| 红河县| 德昌县| 册亨县| 临清市| 高密市| 明溪县| 乐清市| 舟山市| 大庆市| 绩溪县| 宝应县| 阿荣旗| 纳雍县| 阜阳市| 扎鲁特旗| 大洼县| 锡林郭勒盟| 石狮市| 普洱| 左贡县| 恩施市| 都昌县| 隆尧县| 浠水县| 林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