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幼師新年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信息技術 有機化學實驗 整合 教學模式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教育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要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適應時展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收集、判斷和處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學與人文素養、環境意識、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了實現培養目標,還指出:“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教學要創設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見,信息技術在化學教學中整合是創造理想學習環境的最佳選擇。同時《新課標》要求:“通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如何優化化學實驗教學,提高化學教學質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就顯得至關重要。在信息化社會環境下,如何把演示實驗與學生動手實驗有機結合起來,使信息技術與化學實驗教學進行有效整合,創建理想的學習環境、教學方式、學習方式,使研究充滿挑戰性,更具有現實意義呢?基于此,本文針對信息技術與有機化學實驗整合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
1.演示實驗整合教學模式
系統論認為:教師要根據有關教學理論,依據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特點和類型來設計最優化的教學方法。有機化學實驗教學也不例外,課堂演示實驗之前,如能利用信息技術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則可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教學功能,產生積極的思維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
該模式可以使學生對化學實驗知識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能激發對實驗問題的積極思考。如在實驗前有明確的目的導向、情境的啟發;在實驗中能有效借助媒體技術優勢,使實驗教學更直觀、更形象、更有效激起學生的興趣和問題的思考;在實驗后借助媒體強大的信息量解決實驗后續問題,強化實驗現象,釋疑實驗難點,拓展對實驗后引發問題的思考,從而有效提高了化學課堂教學效率。
2.邊講邊實驗整合教學模式
邊講邊實驗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地進行學生實驗的教學活動。這里特指教師課堂演示實驗與學生動手實驗有機結合的教學活動,意在避免課堂大多數演示實驗直觀性差的先天不足,又避免學生實驗單一機械、枯燥乏味的教學現狀。邊講邊實驗把課堂教學陣地移到化學實驗室,有了活動空間的保障;利用信息技術高效整合特點,為課堂授課與學生動手實驗提供時間上的保障,使邊講邊實驗成為日常教學模式,而不是公開課時的一種展示課。學生在實驗室里,身臨其境,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動手實驗中進行學習,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
該模式通過信息技術與邊講邊實驗教學的有效整合,從而大大改變了學生實驗教學的現狀,在學習的新情境中,學生實驗的目的性更強、步驟更清晰、有序,課堂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熱情高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和科學實驗精神得到培養。
3.實驗復習整合教學模式
在講授實驗復習課,尤其是高三實驗復習教學中教師受多方因素影響,學生很難走進實驗室進行學習;教師也不可能一一進行課堂演示實驗,讓學生再現實驗過程,更不能把更多的儀器搬到教室里進行組裝、設計實驗方案。因為這樣占據較多的課堂教學時間,課前準備需投入大量精力和受教室空間的限制;而在實際教學中出現更多的是“口頭實驗”、“黑板實驗”、“紙上實驗”的現象,來進行實驗復習的教學。學生常常感到課堂枯燥,實驗現象、儀器難記憶,實驗設計方案沒有實物做載體而難以理解和想象。實際實驗復習教學課堂效果往往不理想。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高校學困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9-0189-03
高校學困生,是指智力正常,學習上存在一定障礙或困難,學習成績明顯落后于他人,不能達到教學大綱基本要求的學生。對于學困生的轉化,最初研究集中在對認知能力和學習策略的探討。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開始將學困生非智力因素納入研究視野。基于這一研究視角,關注人類積極力量,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以幫助所有人獲得幸福為目標的積極心理學在這方面表現出獨特的潛力。
一、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內涵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美國心理學家興起的一個新的研究思路。首次提出了“積極心理學”這一概念的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和csikzentmihalyi。自1997塞利格曼提出了“積極心理學”的思想,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開始涉足這一領域的研究,學者們開始關注人類的健康水平,這一理論成為心理學研究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和心理的研究往往更完美。
積極心理學是專門研究開發人的潛能和美德正質量科學。重點是積極的因素,提倡使用一個更加開放,欣賞的眼光去看人的潛力、動機和能力。倡導激發人的內在的積極力量和過硬的質量,并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卓越品質,幫助有麻煩的人,普通人還是有一定的人才,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從而獲得良好的生活。
二、學困生心理特征分析
(一)自我意識受損,自我效能感低
學校、家長對學生的評價均以學習成績為唯一標準,如此以來,學困生容易片面消極地評價自己,表現出明顯的自我意識受損。個體自我效能感的信息來源于自己的表現、替代性經驗、各種社會主張及一些生理指標。其中,實際的表現為學生自我效能感的評估提供了最有效的信息。學習實踐中,學困生多次的失敗經驗直接導致了低自我效能感。易曉明等研究表明:在學習能力和學習行為的評價方面,大學的“學優生”比“學困生”的自信心強。
(二)存在歸因偏差,易形成“習得無助”
歸因使得人們對事物有預見性,并形成一系列從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有關人的行為與其原因相聯系的觀念。它使得人們對周圍世界和自己有一個相對固定、前后一致的看法。學困生在對自己失敗體驗進行歸因時,往往存在歸因偏差,他們很少將失敗的原因歸于“可控的”努力,而傾向于將其歸因于自身能力低下。長此以往,這種穩定的“不可控感”會使學生產生無助感,形成“習得無助”。在行為上放棄努力消極應對,從而陷入一蹶不振的惡性循環。
(三)心理健康水平低,缺乏主觀幸福感
學困生由于“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之間的強烈沖突與矛盾,容易產生負面的情緒體驗,缺乏幸福感。學困生存在明顯的心理障礙,如過度焦慮、自尊心過強、自卑感重、逆反、厭學等問題。戴斌等研究指出:學業不良的學生比其他學生表現出更明顯的強迫癥狀,對人際關系較敏感,有嚴重的抑郁、苦悶心情,焦慮水平高,敵對傾向嚴重。Gregg等指出學業不成功的學生表現出了更嚴重的抑郁,而學習相對成功的學生沒有表現出嚴重抑郁。
三、積極心理學對學習困難學生優化教育的啟示
積極心理學展示了一種積極心理理念,這對高校學困生優化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們可嘗試在積極心理學的視野下去重新審視學困生,發掘他們自身的積極品質和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促使其產生積極的自我價值定位,獲得積極的社會支持資源,從而轉變消極的行為模式。
(一)轉變教育理念——培養積極樂觀的人格
學困生優化教育應重視形成學生獨立健全的人格,讓他們從心底里感受到自身價值和人格力量的存在,學會以一種健康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學習和生活。
1.培養積極認知能力——悅納自我。積極心理學主張人們以積極的心態去認識自我,大學生應具備覺察自身積極品質的認知能力,并愉快地悅納自我。悅納自我首先要接納自己、喜歡自己,肯定自己的價值,在此基礎上體驗愉、滿足感和幸福感。其次是理智與客觀地對待自己的缺點,能夠意識到“真實的我”也許并不十全十美,但卻自有強大的魅力蘊涵其中。
具體教育實踐中,如何消除學困生心理上失敗的陰影,是其成長發展過程中關鍵的一步。首先,引導學生運用合理的評價標準,關注自身的成功,重新自我定位,用積極品質來激勵自己,發揮自身的潛能,實現自我發展。其次,通過一系列的認識訓練,提高學習困難學生的自我認知水平,客觀地評價自己,理性分析“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差距,產生自我激勵,從而形成健康向上的自我體驗。
目前,這位老人居住在北京的朋友家,老人也與身在美國的家人取得了聯系。其實,如李安首部電影《推手》里所反映的問題,近年來華裔老人在海外生活出現不適應的情況頻頻出現,已成為一大社會問題。
81歲中國老人流落美國機場三天
11月6日,一位81歲中國老太太在美國亞特蘭大機場登上了飛往中國北京的航班,在此之前,老太太只身一人,在美國機場流落了三天。
記者檢索發現,當時有美國華人自媒體報道稱,這位81歲的中國老人是一名退休教師,老伴早已過世,她自己把女兒帶大,支持女兒從國內頂尖高校畢業后留學美國。其女兒與第一任丈夫育有一女,但1歲起就交給老人撫養。外孫女12歲時,老人和她跟隨女兒來到美國。然而,女兒和前夫離異后,嫁了一個美國人。新女婿對老人很不友好,女兒和美國人組建的新家庭也不歡迎她。
對此,美國達美航空的工作人員D ELTASAM告訴記者,老人持有一張回國機票,稱系外孫女用她的錢在網上訂購而來,原定起飛日期是美國時間11月13日。但據老人講,近日,她發現家人已經把房間里的東西基本搬空了,連平時在家的小狗也不在了,她就打電話給外孫女,說我也不想待在家里了,就叫外孫女幫她把機票改簽到11月6日。
于是,外孫女叫車于11月3日把她送到機場。然而,患糖尿病而且語言不通的老太太只身一人,在機場熬了三天,當時身體已經很虛弱了,兩夜沒有睡覺,兩眼紅腫。在熱心華人旅客和機場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住進了機場旅店,等待6日起飛的航班。
中美熱心人士愛心接力
美國亞特蘭大的熱心網友DON告訴記者,他當天正好去機場送親人,遇到了這位中國老太太,就幫忙翻譯,想辦法聯系她的家人,然后向機場的工作人員尋求幫助,并寫下了自己的聯系方式,讓婆婆可以隨時打電話給她做翻譯。
前述達美航空工作人員DELTASAM告訴記者,她在聽說婆婆的事情之后,一直很擔心,得知她還沒有吃東西,就帶著熱湯、面包、水果,從機場趕到婆婆住的酒店。
在老人航班出發當日早上,網友DON接到老人打來的電話,通過電話協助老人在旅館吃了早餐,并安排了短駁巴士把老人送到亞特蘭大機場國際航站樓,之后還聯系了達美航空公司工作人員全程陪同老人登機。
在北京,熱心的公益人士也做好了安頓這位老婆婆的準備。
最初得知老太太流落美國機場的常州一加愛心社社長王德林告訴記者,他是從在美國認識的一位熱心公益人士晴那里,得知了中國有位老太太要從美國飛回國,晴說,“當時的目的只有一個,首先幫助她解決住宿問題。”之后,王德林就多方打聽聯系上了北京社工王先生,去機場接老太太并提供幫助。
記者聯系到去機場接老人的北京社工王先生,他表示自己當時其實并不知道這件事的具體情況,但是知道飛機確實起飛了,就在“國際到達”通道舉著寫有老太太名字的接機牌等待。同時,他還聯系了北京朝陽區的全國勞模梁大姐在后方支援,安排好了敬老院為老太太提供住所。
經過將近30小時的旅程,老人順利到達北京首都機場,令人欣慰的是,當時有老人一位朋友的親家楊先生去機場接機,“看到她有熟悉的人照顧她,我也就很放心了。”王先生說自己留下了聯系方式,并告知老人有需要的話可以聯系他。
老人得知有這么多人關心她,她很意外,非常感激亞特蘭大華人還有所有這次幫助她的人。據悉,老人現在暫住在朋友的親家家里,對方為老人安排了一個單間居住。王先生說,“昨天(12日)聽楊先生說,老太太的外孫女給她打電話了,還賠禮道歉了,老太太可高興了,她希望此事到此為止吧,不要影響外孫女。”同時也囑咐“這件事到此為止,怕說多了影響到孩子聲譽,影響他們工作”。
一加愛心社社長王德林表示,這次的公益愛心活動,“從美國到北京,跨越了半個地球,而且每個環節都有志愿者去組織,這個過程是很讓人感動的”。他表示,社會上很多悲慘的事情其實很讓人無奈,如果能讓這種愛心和公益的理念得到傳播,讓老百姓都能參與進來,相信這個社會得到幫助的人會更多。
新聞背后
10年紐約至少10多起華裔老人自殺
記者了解到,隨著中國移民家庭數量的不斷增加,許多華裔老人為了與海外工作生活的子女團聚,便遠渡重洋到異國他鄉。
有一個說法,“美國是老人的養老天堂”,然而對于年邁的老人來說,他們離開大半輩子生活的地方,離開熟悉的親朋好友,在這個陌生的國度,他們不會英語、不會開車,這樣就嚴重影響了他們與當地社會的互動,再加上飲食習慣和娛樂生活方式不一樣,兒女又時常因為工作繁忙不能時時陪伴照顧。寂寞成了這些老人心里最大的痛,以至于患上抑郁癥的也不在少數。
美國帕洛阿圖大學副教授朱賁靚(JOYCECHU)做過全美國第一個針對華裔老人心理憂郁與自殺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每100名華裔老人就有15人始終有自殺念頭。2007年迄今,紐約地區至少已發生十多起華裔老人自殺案件,其中有70%的自殺者生前深受憂郁、空虛困擾。
調查還指出,因為特殊的文化背景以及身處異國的文化語言挑戰,華裔老人極易心里苦悶與憂郁,產生自殺念頭及實際自殺率較其他族裔要高。華裔老人面對壓力時往往埋在心中,缺乏處理問題的能力,結果造成更嚴重的憂郁癥狀。由于家人的冷淡不關心,老人失去自尊,容易產生一了百了的念頭。
專家分析
涉及中美養老方式和生活價值觀沖突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馬特教授告訴記者,這名老太太的案例“涉及了中美養老方式和生活價值觀的沖突”。在美華裔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之間存在的文化和隔代的差異,老少兩代人的思想觀念、生活習俗及價值取向已經兩極分化,很難調和,時常導致家庭糾紛,關系進一步惡化,甚至發生極端的事情。
而據美國科研領域新興新聞網站10月26日(當地時間)的一項針對在美華裔老人的研究,這項研究的老年參與者大部分來自于中國內地,他們大部分是跟著子女來到美國,在這里幫忙帶孫子孫女。
研究得出,參與調查的老年人中有超過一半的人表示,他們更愿意和成年子女分開住,他們提到了“不同的習慣、時間安排以及生活方式,并且不希望妨礙到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