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花鐘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的實例了解化合價的涵義;了解常見元素,原子團化合價;能夠根據元素的化合價寫出化學式或根據化學式判斷元素的化合價。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對知識形成規律性認識的能力,在課堂練習中培養鞏固學生應用概念認識新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標
在學習元素化合物的知識中,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教育。滲透定組成定律的基本思想。形成從現象到本質,感性到理性的認識方法。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化合價是初中化學要求達到了解水平的基礎知識,前面學過的有關化學式和物質結構初步知識,尤其是有關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形成的知識是給出化合價的依據。學生掌握本節知識將對以后各章的學習均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第八章酸、堿、鹽的學習。本節課是初中化學知識鏈中的重要一環,所以應高度重視本節課教與學。
教法建議
從復習NaCl和HCl的形成入手,探究MgCl2和H2O的形成過程。學生分組探究:據Mg、Cl、H、O原子結構示意圖來分析Mg與Cl,H與O之間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提出問題:(1)Mg、Cl、H、O這四種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是多少?(2)Mg與Cl,H與O各是靠什么形成化合物的?(3)在MgCl2和H2O中原子個數比各是多少?使學生明確:元素在相互化合時,反應物原子的個數比總是一定的。如果不是這個數目比,就不能使構成離子化合物的陰、陽離子和構成共價化合物分子的原子的最外電子層達到穩定結構,也就不能形成穩定的化合物。所以元素間相互形成化合物時,各元素原子數目之間必是一個一定的簡單整數比。元素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時表現出來的這種性質叫化合價。即化合價的實質是元素的一個原子在與其它元素的原子化合時,得失電子或共用電子對數目。用表格展示元素化合價的判斷: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13>
化合物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70>
離子化合物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35>
共價化合物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13>
數目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70>
一個原子得失電子的數目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35>
一個原子共用電子對數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13>
正價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70>
一個原子失去電子的數目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35>
電子對偏離的原子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13>
負價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70>
一個原子得到電子的數目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35>
電子對偏向的原子
元素的化合價是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時的數目,所以,在單質分子里,元素的化合價為零。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讓學生明白,元素的化合價與原子的結構有關。化合價與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目的聯系。
熟記常見元素化合價和原子團的化合價,是運用好化合價的前提。建議可采用順口溜強化記憶。然后加強課堂訓練,通過實際運用在不斷聯系中達到熟記的程度。根據已知元素的化合價,寫出物質的化學式;或根據物質的化學式,計算出元素的化合價。要做到講練結合,讓學生在練習中去體會化合價與化學式的相互關系。掌握好元素的化合價與化學式的相互關系,可擺脫以前死記硬背物質化學式的現象;使書寫客觀存在的化合物化學式的能力,達到了一個飛越的程度。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在化學研究的實踐中,必須通過具體實驗確知某化合物的存在和測定了它的組成成分,才能根據元素的化合價寫出它的化學式。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
熟記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的原則。
教學難點:化合價概念的建立。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寫出氯化鈉,氯化氫的化學式。為什么是一個鈉原子和一個氯原子結合,一個氫原子與一個氯原子結合?(從原子結構角度考慮)
寫出鎂,氯,氫,氧四種原子結構示意圖
投影:
探究問題:鎂和氯;氫與氧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
分組討論,小組匯報討論結果。
(1)Mg,Cl,H,O這四種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是多少?
(2)Mg與Cl,H與O各是靠什么形成特定的化合物的?
(3)在氯化鎂,水分子中,原子個數比各是什么?能否隨意改動化合物中的原子個數?
小結:氯化鎂失去鎂最外層兩個電子形成Mg2+,Cl得電子形成Cl-,相反電荷的離子互相作用,形成離子化合物MgCl2。在水分子中,一個氧原子提供兩個電子分別與兩個氫原子提供的兩個電子形成兩對共用電子對,形成穩定的共價化合物水。據原子結構,元素的原子在結合時,原子個數是一定的,不能隨意改動。這是元素形成化合物時的一種性質。這種性質就是元素的化合價。
板書:
一、化合價:一種元素一定數目的原子跟其它元素一定數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質。
注意:
(1)化合價有正價和負價
(2)化合價的實質: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時表現出的化學性質。取決于原子最外層電子數。
(3)因為化合價是在形成化合物時表現出的性質,所以單質的化合價為零。
閱讀課本P62-63
思考討論:
1、在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的實質是否相同?
2、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的正負與數值是如何確定的?
3、化合價的原則是什么?
板書:二、元素化合價的確定
小結上述問題的討論并填寫下表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55>
化合物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85>
離子化合物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64>
共價化合物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55>
數值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85>
一個原子得失電子的數目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64>
一個原子共用電子對數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55>
正價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85>
一個原子失去電子的數目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64>
電子對偏離的原子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55>
負價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85>
一個原子得到電子的數目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64>
電子對偏向的原子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55>
原則
class=NormalvAlign=topcolSpan=2>
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
注意:單質中元素的化合價為零
投影:課堂練習一
1.展示案例,閱讀感知
案例展示可以作為教學前的引導出現,也可以作為教學中的事實舉例出現。案例展示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給學生發放文字材料,還可以使用投影儀將案例投射在多媒體放映儀器上,可以播放音頻材料,教師還可以講案例編排為劇本,讓學生進行角色表演等。例如教師在進行氯氣的知識點教學時,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氯氣的興趣,并且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尋氯氣的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可以選擇一個小故事來進行舉例。故事中小明在家使用次氯酸鈉(NaClO)為主的高效消毒劑清潔廁所,但是小明覺得只用一種清潔劑洗不是很干凈,所以又使用了潔廁靈,結果小明中毒被送往醫院。教師在講完小故事后,學生產生的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可以自然的過渡到氯氣的教學點上了。
2.設疑問答,引發思考
在學生融入情境之中后,教師應該立即設疑問答,讓學生能夠自主分析,思考。教師在設置問題時不宜一次性將問題全部問完,而是要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來回答最后的問題。問題不宜過難,否則會讓學生失去學生的興趣。例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可以提出為什么次氯酸鈉(NaClO)為主的高效消毒劑與潔廁靈不能混合起來使用呢?是不是因為潔廁靈中含有硫酸呢?接著,教師可以根據問題來進行探究性實驗。首先在如下圖所示的孔洞內分別放置干紅紙、濕紅紙、藍色石蕊試紙、氫氧化鈉溶液以及硝酸銀溶液。并且在如下圖所示的中間的大孔中滴入次氯酸鈉(NaClO)為主的高效消毒劑與稀硫酸,馬上將蓋子蓋上,然后觀察盒子里面的現象。如通過教師提問回答,學生的學習思維被大大激發,認真的觀察實驗,并且詳細記錄實驗中出現的現象,進行歸納其中的化學原理。
3.班級交流,歸納整合
班級交流是在教師的引導寫全部同學積極參與的教學方式。班級交流的主要目的就是消除學生之間存在爭議的問題。不僅僅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再次迸出火花,還能夠出現智慧與智慧的碰撞。學生在班級交流中學生可以互相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例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后可以在黑板上進行板書,說出五個孔洞中出現的不同反應。干紅紙沒有出現明顯反應,而濕紅紙出現了褪色。藍色試紙先變成紅色,然后出現褪色;氫氧化鈉溶液出現白色沉淀物。
二、總結評價,提升認識
關鍵詞:教案;化學教學;學生視角
高中化學課堂為了給學生一個與生活接觸的機會,使他們在學習中能夠做到敢問敢解決,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扮演從知識的搬運者傳播者變為與學生的朋友,與學生一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要科學地、系統地、合理地編輯自己的教案,在平時的授課活動中掌握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層次,采用有喲蔚亟萄Х椒ǎ注重實踐,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在近幾年推行的新課改中,普遍要求教師轉變自己的身份和教學方式,學生也要轉變自己的學習方式。比如在化學課堂中可以加入多媒體教學,在化學課堂中采用多媒體教學。不僅更新了課堂新模式.而且變以前單調的課堂模式變成現在的活潑生動。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感受和地位,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積極引導、個別輔導。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
一、首先要認真仔細的通讀課本
對化學教材進行分析與研究,能夠使教師對課本知識進行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從而為課堂活動打下基礎。它是教學工作的第一步。它對于教師的教案設計、教師對重點知識的把握都是非常重要的。高中化學教師更要對書本中的每一個知識點進行熟悉和理解。主要可以根據以下步驟進行。
1.通讀和熟悉整本教材
要做好全部的教學工作首先就要通讀整本課本,做到了然于心。在熟悉掌握所有的內容之后,掌握教材中每一章每一部分所講述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掌握編者的意圖、以及所體現的重點和難點。
2.確定教學目標
高中化學教學的授課目的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發散性思維,所以教師在教案設計中就要制定一定的教學目標,就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為什么要制定合適的教學目標,在制定時要根據實際情況考慮一下問題:(1)在這門課上要讓學生學到什么(2)通過講解掌握哪些必須的知識? (3)要將知識點如何與實際生活進行搭配擴展(4)要培養學生哪方面的能力
3.得到課堂知識的疑難點
確定教學重點與難點也是教案設計中的關鍵一環。確定好了重點和難點,教師在教案設計時就可以進行標注,在講課過程中就可以加以重點凸顯。但是,在不同的教學背景之下,教師不可能制定相同的教學目標,所以,只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不同的計劃,編寫設計不同的教案,使教師的思維真正體現在課堂之上,才是真正重要的。
二、轉變思維方式
新課改一直在強調:教育的目的不單單是傳道授業解惑,而是在解惑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動手能力。因此,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傳統的課堂模式應該有所改變。首先從教師做起,首先要轉變思維方式,改變教學理念。在這種要去下,我們應該改變過去的那種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記的課堂形式,就可以變以往的單純式講解為互動式參與,在學習過程中,師生共同學習,共同參加,共同解決。就是因為在這個學習中學生真正得到了親身學習的好處,所以對了解學會這個只是點也有很大的作用。
第二點是轉變身份。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放下在課堂中的架子,走到學生中去,轉變以往高傲的視角。在教案設計中,也應該進行教師角色的改變的嘗試,在教案中進行嘗試。教師在這個環節中充當了一個放牧者的角色,放牧者不會教羊如何學會吃草,吃什么草,而且起到了帶頭人的作用,把羊引導草長得茂盛的領域,所以說教師就相當于放牧者,帶領學生走向學習這條大道上去,通過講解與互動,使學生在學習中掌握真諦,解決質疑。
三、注重學生情況分析
化學教學課堂要設計的適合學生發展。很多教師在設計教案的時候,都是按部就班,死板呆板,沒有加入學生互動,也沒有符合學生的需求,在這種課堂氛圍下,學生肯定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識。學習過程是知識不斷重復的過程,這一過程必須讓學生在掌握舊知識的情況下進行。老師對學生情況分析感到茫然和不懈,其實這才是提高課堂效果至關重要的。教師如何掌握學生的情況以及要掌握到何種程度,都將影響到以后教學工作的進行。學生的學習目的、學習方式、學習時間、學習效果,學生的學習環境,等都可以看做學生情況分析的一點。主要可以參考下面幾點∶
1.分析目前的知識體系:即學生在學習新的知識時的知識儲備。比如學生在高中對某知識進行學習時也許在初中就對該知識點進行了簡單的學習和了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再學習的話就能比較輕松容易地進行學習,教師在教案設計時就主要以回顧和復習為主引起學生的興趣。
2.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區分對待:現在的學生不管是在學習方法、學習興趣、愛好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平時的學習中,教師只有在平時的課堂上注意到了這些不同并加以區別對待,對待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授課方式,相信也會有很大的效果。
3.分析學習中的困難和障礙: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會遇到很多困難和障礙,如果這些困難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就會影響學生的熱情和學習效果。教師在平時的生活中如果能發現這些困難和障礙,并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就會幫助學生的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生認識分子的真實存在及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質;
3.學會用分子的觀點來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4.理解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會判斷典型的純凈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觀察及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純凈物"兩部分。
前一部分著重于描述物質由分子等粒子所構成,討論分子的基本性質。教材一開始從人們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現象入手,如:人經過花圃或酒店,會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濕的衣服經過晾曬就會干燥;糖塊放在水里,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通過對這些日常生活現象的思考,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質是由人們看不見、摸不著的粒子構成的結論(分子是構過成物質的一種粒子)。通過酒精和水混合后總體積縮小,及晶體碘的升華與凝華等實驗現象,使學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的結論基礎上進一步得出分子是運動的及分子之間有間隔的推論(即分子的性質)。之后,教材以水變成水蒸氣,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幾個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運用初步介紹的分子知識對物質發生變化時分子本身是否發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了實質性的分析。從而給分子下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教材為了進一步讓學生確信分子存在的客觀性,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分子照片,同時用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運動狀態。使學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對分子的認識。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氣的組成及硫粉和鐵粉混合實驗為基礎從宏觀上對混合物和純凈物兩個概念做了區分。然后從微觀上-用初步掌握的有關分子知識進一步區分純凈物和混合物,使學生能初步建立純與不純的相對概念。
教學建議
本節重點研究的是有關分子知識。分子看不見也摸不著,對于它的存在學生很難相信,接受起來遠不如第一章知識來的快。教材第一章重點研究的是氧氣的制法及性質。對于氧氣學生比較熟悉,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建立起人吸進的是氧氣,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氣盡管也看不見,摸不著,但學生能憑生活經驗確信氧氣真實存在著。鑒于此,建議在教學過程中也從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入手,例如:人經過花圃或酒店,為什么能聞到花或酒的香氣;濕的衣服經過晾曬為什么能干;糖塊放在水里,為什么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將宏觀現象做為紐帶,誘發學生進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是因為花或酒中有香氣的分子(或粒子)擴散到空氣中,接觸到人的嗅覺細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氣。濕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擴散到空氣中去了。糖塊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擴散到水的分子中間去了。以生活實際中的問題讓學生感知分子的真實存在。將宏觀現象與微觀結構建立起了聯系。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實驗(氨分子擴散實驗、品紅擴散實驗并補充酒精與水混合實驗)融入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實驗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實存在,同時也便于學生學習分子性質時,樹立起分子是運動的,不同物質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間都有間隔距離的想象。為了使學生更加確信分子的真實存在,除向學生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分子照片外,還可讓學生通過網絡或圖書館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對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節知識的一個重點。教師首先可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幾個物質變化(如:水變成水蒸氣,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觀過程,然后讓學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識以小組的形式從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時分子本身是否發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實質性的分析,從而給分子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本節教材的另一個重點,是使學生樹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證觀點?quot;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從保持原物質化學性質來說分子是不可分的整體粒子,因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來物質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來物質的化學性質。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說它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分子起了變化,變成別種物質的粒子了。通過對分子的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逐步培養學生辨證地思考問題。分子概念中還強調了"化學性質"是因為通常討論的物理性質是一種宏觀現象,是該物質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現出來的,而不是每一個單個分子所能表現的,如:顏色、狀態、熔點、沸點、密度等。本節知識不僅應讓學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應讓學生弄清概念的內在含義。
在學生對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師生應對分子的基本性質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外,還應認識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運動,分子間有間隔距離。在教學過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微觀粒子運動的動畫,一方面可以誘發學生進行想象不同狀態的物質其中無數粒子在不停運動的圖景,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識變為具體,增強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的興趣。初二物理中學生已學習了分子運動論的有關知識(分子是運動的,分子之間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學生指明有關分子熱運動和物態變化是物理學要深入一步討論的問題。學生如果對分子運動狀態、分子間力和物質三態相互轉化的本質有所認識,將對以后學習溶解、結晶溶液導電等大有好處。
對于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有關知識,建議教學中還是從實驗入手,讓學生由感性認識去理解混合物和純凈物,并進一步從微觀角度去分析。最后,還應使學生認識物質純與不純的相對性,培養學生辨證的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對分子行為的微觀想象的形成;從宏觀和微觀上區分混合物和純凈物。
教學難點:
對分子概念的理解;領悟混合物和純凈物的區別。
通過實驗、圖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導學生抽象思維的方法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過程參考:
一、布置復習內容和家庭小實驗
1.復習內容:初二物理有關分子運動論的初步知識。
2.家庭小試驗:將等體積的大米與小米混合后觀察總體積的變化。
二、課堂教學過程
1.復習檢測(投影)
判斷下列變化的類型,并說明理由。
(1)水受熱變為水蒸氣。
(2)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同學們想過沒有,我們周圍形形、豐富多彩的各種物質,象清澈的流水,閃亮的金屬,雪白的食鹽,它們是由什么構成的呢?
3.所要研究內容的實施過程:
1)演示實驗
演示氨水與酚酞混合的試管實驗,學生觀察、匯報實驗現象(包括:混合前氨水、酚酞的顏色及混合后溶液的顏色;氨水的氣味)并判斷它們是否發生化學變化。
2)指導學生實驗
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兩人一組做書203頁氨分子擴散實驗。提出觀察要點:氨水與酚酞沒有直接接觸,能否使酚酞變紅?若有變化,變化的順序是什么?(學生觀察、記錄并匯報實驗現象)
3)提出問題
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氨水與酚酞沒有直接接觸,為什么酚酞點也會變紅?而且是由放氨水的地方由近及遠地變紅?老師補充問題:實驗時,氨水滴在棉花上,為什么你能聞到刺激性氣味?生活中白糖放在水里不一會兒就沒了,而水有了甜味?濕衣服能涼干?如何解釋這些現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物質是由什么構成的呢?
4)學生討論
學生大膽想象物質的構成,四人一組討論出現以上現象的原因。
5)匯報與交流:匯報交流討論結果。
6)解釋
結合學生的回答解釋:我們可以想象到物質是由許多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實驗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點處,酚酞就變紅。如果跑道我們的鼻孔里,接觸到嗅覺細胞,就能聞到氨的刺激性氣味。糖放在水中一會兒變沒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為糖的小粒子擴散到水的粒子中間去了。濕衣服能涼干,是因為構成水的粒子在風吹日曬下擴散到了空氣中。現在科學實驗已經充分證明:物質都是由相應的粒子構成的,分子就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板書:
第二章第一節分子
7)投影:實物投影打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分子照片,說明分子的真實存在。并指明糖、水、氧氣、二氧化硫等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學生如果感興趣課下可通過網絡或圖書館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C60分子結構
8)多媒體展示、討論
多媒體展示:水受熱變成水蒸氣,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觀過程。
討論:這兩個變化中,物質的分子有沒有變化;如何從分子角度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了解金屬的物理性質
2、了解常見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情景設置,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能夠發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化學問題
2、通過學生動手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指導學生用實驗的方法認識事物的性質,培養學生科學的認知方法
2、從生活中的金屬制品,感受其豐富多彩的形狀、顏色美
教學重點:
1、 金屬材料的物理性質
2、物質性質與用途的關系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運用探究方法得出相關結論的能力
教學方法:
采用實驗探究法:按照問題―實驗―觀察―分析―結論的程序實行探究式討論教學。
教具:
鐵絲、鋁絲、銅絲、砂紙、鐵片、銅片、鋁片、酒精燈、火柴、干電池、小燈泡、導線、黃銅、銅、焊錫、錫、鉛、鑷子、三角架
教學過程:
[引入] :讓我們一起來觀看一個片段。
[播放]: 神舟六號飛船。
[提問]: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它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嗎?
[學生回答]:它是由金屬材料制成的。
[展示]:菜刀、水龍頭、回形針、飛機模型、項鏈。
[提問]:這些物體都是由什么制成的?
[學生回答]:它們是由金屬材料制成的。
[引入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金屬材料。
[過渡]:根據你們的生活經驗,你們知道金屬有哪些?金屬制品有哪些?
[學生]:討論交流,有鐵、銅、鋁、金、銀…….
[小結]:金屬的種類很多,其中最常見的金屬有鐵、銅、鋁。
[過渡]:物質的用途決定于它的性質,下面就分組來探究一下常見的金屬的物理性質。
在小組實驗的過程中,希望同學們發揚團隊合作精神,由3人操作,其余的同學作好記錄,完成實驗報告單。
實 驗 探 究一:(以鐵、鋁、銅為樣品)
1、用砂紙打磨金屬絲,觀察它們的狀態、顏色、是否有光澤。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小組派代表回答實驗探究一的結論:金屬為固體,有顏色和金屬的光澤。
[思考]:1、常溫下,是不是所有的金屬都為固體?
[回答]:常溫下,汞為液體。
[思考]:2、金屬的顏色和光澤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請舉例說明。
[回答]:可以做裝飾品。如:項鏈、金屬紐扣等。
[補充]:春節寫對聯時用的“銀粉”,涂暖氣片、水管等管道時用的“銀漆”,實際上就是鋁粉,鋁粉的銀白色可起到裝飾的作用。
實 驗 探 究二:(以鐵、鋁、銅為樣品)
2、感覺一下同體積不同金屬塊的質量大小,由此判斷它們的密度大小。將它們互相刻劃,比較它們的硬度大小 。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小組派代表回答實驗探究二的結論:金屬不同,其密度、硬度的大小不同。
實 驗 探 究三:(以鐵、鋁、銅為樣品)
3、試試不同金屬片是否容易被彎曲、被折斷。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小組派代表回答實驗探究三的結論:金屬能被彎曲、不易折斷。
[過渡]:下面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搶答賽,希望你們努力,爭取成功。
[設問]:制造飛機和制造機器底座,對所用金屬的密度和硬度會有什么要求?
[回答]:前者的密度要小,后者的密度要大;兩者為防止變形都要有較高的硬度。
實 驗 探 究四:(以鐵、鋁、銅為樣品)
4、用手拿著金屬片的一端,在酒精燈火焰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時間不要長,防止燙傷),試試它能不能傳熱 。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小組派代表回答實驗探究四的結論:金屬能導熱。
[設問]:利用金屬的導熱性決定了它有什么樣的用途?
[生答]:做炊具、餐具、熱交換器、散熱器等。
[追問]:炊具加熱時有沒有被熔化?說明它們的熔點怎么樣?
[回答]:沒有,說明它們的熔點較高。
[補充]: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鐵、鋁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體若攝入的鋁過量,可能導致大腦遲鈍,故餐具最好少用鋁制品,多用鐵,,因為鐵是人體必須的一種元素。
實 驗 探 究五:(以鐵、鋁、銅為樣品)
用電池和小燈泡等試試金屬絲能否導電,并比較燈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小組派代表回答實驗探究五的結論:金屬能導電,不同金屬的導電能力各不相同。
[介紹]:一般來講,導電性好的金屬其導熱性也好。
[設問]:電爐絲是用金屬鎢制成的,你認為它利用了鎢的哪些性質?
[生答]:導電、導熱性、熔點較高。
[展示]:鐵絲、銅絲、鋁箔等。
[講解]:抽成絲的性質為延性;打扎成薄片的為展性。金屬的延展性決定了金屬一般具有良好的機械強度。
[過渡]:另外,有關一些金屬的物理性質的比較,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3表8-1。通過閱讀課本和上面探究的實驗結果,總結出金屬的物理性質,并填寫在完成實驗報告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