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舊城改造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城市舊村改造的基本概念
(一)城市老城區改造、農村舊村改造與城市舊村改造的區別
城市老城區改造亦稱為舊城改造,舊城改造是指改造區域占地原本就屬于城市國有土地,涉及改造區域的建筑物都是或絕大多數屬于擁有產權證書的個人或單位享有,改造拆遷由政府統一協調處理,對涉及建筑物予以評估補償,按計劃實行回遷或另行安置,改造區域按政府統一規劃重新建設布置的一種舊城改造方式,即新城區取代老城區進行改造建設的一種方式。農村舊村改造是指改造區域占地原本就屬于農村集體土地,按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在有關政府部門的指導下對村民集體居住房屋、配套設施等按預定規劃進行改造新建以提升居住條件和生活條件的一種方式。農村舊村改造涉及的方面要比城市舊城改造小的多。而城市舊村改造與城市舊城改造、農村舊村改造均存在重大差異,相比之下要復雜的多。
(二)城市舊村改造的基本概念
本人認為,城市舊村改造首先具備如下兩個條件:其一是涉及改造區域已經屬于城區或者將來在短時期內必然成為城區,屬于城市的規劃區域;其二是涉及改造的區域雖然屬于城市規劃區,但是土地性質尚未發生變化,國家尚未征用變更為國有土地,仍然歸屬于該區域村民集體所有,國家沒有基于所有權支配該區域土地的權利。
基于城市舊村改造的上述兩個條件,本人認為,現階段城市舊村改造合法概念可以論述為城市舊村改造區域土地所有者根據城市規劃依法定程序實現所轄區域改造的行為。
二、城市舊村改造違規開發建設的原動力
基于城市舊村改造的上述特點,城市舊村改造始終突現著土地規劃與土地權屬的不一致帶來的一系列矛盾。面臨眾多的城市舊村改造區域,基于政府財力的限制,目前基本不能實現城市舊村改造區域土地的征用,故在一定時期內政府不能統一實現城市舊村改造。隨著城市房地產市場持續升溫,城市舊村改造滿足本集體需要的同時,舊村改造土地所有者及房地產投資商也敢于冒風險投入大批資金持續進行舊村開發并將建成房屋非法銷售而獲取利益,即而帶動相關經濟產業的發展而獲得更大的利益。故本人認為利益驅動是城市舊村改造違規開發建設的一要害原動力。
三、違規城市舊村改造存在的實際問題
違規城市舊村改造即指違反政府城市規劃方案和設計所進行的非法城市舊村改造,違規城市舊村改造所建設樓盤被俗稱為野樓盤。違規城市舊村改造存在的實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背離城市整體規劃,亂開發建設
基于城市舊村改造區域土地所有權與城市土地建設規劃的矛盾,城市舊村改造與城市建設規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嚴重不一致的情況,在城市建設規劃滯后的城市,這種情況尤其嚴重,城市舊村改造區域背離城市整體規劃,亂開發建設,嚴重影響了城市的整體建設思路和城市形象,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后患,造成的經濟損失是不可避免的。
(二)無規則建設影響大型項目規劃
城市舊村改造區域無規則的開發建設,使得政府對該城市舊村區域土地利用失控,政府擬建的重大項目可能受到嚴重影響,由于規劃區內土地規劃被打亂,可能影響政府涉及大型項目的招商,嚴重影響到城市的整體布局和可持續性發展,假如對非法的城市舊村改造區域進行拆除則必然帶來極大的財產損失。
(三)拆除違規改造樓盤引發各種社會問題
因前述原因將違規城市舊村改造樓盤拆除,在造成巨大社會財富浪費的同時必然引發各種社會問題,原城市舊村改造區域的原始住戶如何進行補償?違法購買該城市舊村改造區域房屋的人員是否進行補償及由誰給予補償?失去住房的大量人員將如何安置?……到時處理起來將會非常棘手。
四、政府對違規城市舊村改造所采取措施及效果
(一)戶籍改革和社區化推進
將城市舊村改造區域農村農民戶口改為城市居民戶口,以便從戶籍上與城市居民實現同一,以加強人員治理;將城市舊村改造區域農村村民委員會改為社區居民委員會以強化行政治理;以此兩個方面來加強對涉及城市舊村改造區域的治理力度,設定其改造的范圍僅限于在規定的范圍內滿足本集體成員的需求,防止其違規大規模舊村改造。但是,這種方式在實踐中難以湊效,鑒于城市房地產所蘊藏的巨大市場誘惑力,基于城市舊村改造區域土地不屬于國家所有,該區域土地所有者和投資商違規開發的高亢熱忱是難以阻止的。
(二)聯合執法檢查、查封非法售樓處
面對違規的城市舊村改造,政府通常組織有關部門采取聯合執法檢查、查封非法售樓處的方式來遏制違規的城市舊村改造。但這種方式往往是檢查的時候非常配合,檢查完后照常開發建設,查封的售樓處在檢查人員走后又堂而皇之的開門營業,而更有甚者,檢查人員還經常碰到大批村民的圍攻,導致執法檢查、查封不了了之,無果而終。
(三)殺一儆百,強行拆除建成或在建樓盤
對于頂風而上的違規城市舊村改造,政府組織大批執法人員對涉及的某一違規建成或在建改造樓盤采取強行拆除措施,以起到殺一儆百的效果,遏制違規城市舊村改造。但是,時間一長,被拆除的樓盤又建了起來,而且又有新的樓盤不斷的開工建設,而政府執法人員強制拆房也是冒著隨時有可能與村民發生暴力沖突的前提下進行的,在實踐中大量開拆已建樓盤的情況尚不多見。
(四)輿論宣傳,扼住購買群體
鑒于違規城市舊村改造所建樓盤在集體內部往往采用分配制度,主要靠對外銷售給其他購買群體獲利,政府部門在購買群體中進行輿論宣傳,扼住購買群體,以打擊違規進行城市舊村改造。但是在違規城市舊村改造所建野樓盤的低價銷售吸引下,仍然有絡繹不絕的野樓盤購買者,輿論宣傳實是難以湊效。
五、解決城市舊村改造問題所應考慮的基本原則
本人認為,解決城市舊村改造問題應考慮以下基本原則:
(一)預先處理原則
政府雖不能在短時間內拿出巨款或找到資金統一征用城市舊村改造區域,統一實現城市舊村區域的改造,但可以做到預先規劃,可以將預先規劃好的文件發放給各城市舊村改造區域土地所有者,可以預先指導其如何進行舊村改造,以控制全局,從而能夠有效避免拆除而造成的建設資源浪費。
(二)避免損失原則
盡最大可能的避免社會財富的不必要浪費,對于已建成或在建樓盤,假如確實不違反城市整體規劃布局,沒有必要拆除的,予以保留,確實不拆除不行的予以拆除,盡量避免處罰性的行為的發生,避免社會財富的浪費。
(三)市場機制原則
一律的遏制未必是一種好的方法,從經濟角度來看,可以考慮用市場經濟杠桿來適時調節,對于城市舊村改造在符合城市規劃布局和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適用市場經濟杠桿逐步引導,使其走向正規,對于發展房地產市場經濟亦是一次大的機遇與挑戰。
(四)保持穩定原則
政府對違規的城市舊村改造所建樓盤的處理結果牽動的方方面面的問題,如處理不妥可能影響到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避免發生大規模的拆除行為,以保持穩定為原則,逐步將問題處理完畢。
六、城市舊村改造問題的法律解決途徑
城市舊村改造應分為兩個階段,其一是滿足本集體成員的需要而進行的改造,對該方面的城市舊村改造,國家法律并沒有禁止性規定,為滿足本集體成員需要而在依據政府規劃實施的城市舊村改造是政府支持的項目,應當依法公開定性為合法,而不應該避而不談。其二是在滿足了本集體成員的需要之外進行的改造,目前此類改造在未經法定的征用程序前,一般均認定為違規非法改造,而問題通常就出在這里。
政府部門在城市房地產開發和城市舊村改造問題上的處理是截然不同的,對于正常的房地產開發是嚴格按照《土地治理法》、《房地產治理法》等法律規定,按照正規程序履行集體土地征用開發建設審批程序,交有開發資質的企業實施開發,對正常的房地產市場予以法律保障;對于城市舊村土地所有者及不具有資質的投資者所未按法律規定程序開發建設的外銷野樓盤暫時不予以法律確認,不辦理土地手續和房產登記手續,故此也不能辦理相關抵押貸款手續和法定的過戶交易手續。
基于前述分析,本人認為,解決我國現存的城市舊村改造問題應當結合實際情況,在不違反經濟規律的前提下,用立法的方式,以法律途徑從根本上予以解決,在立法時應著重考慮以下幾點:
(一)程序變通
根據我國《土地治理法》的規定,進行建設必須使用國有土地,涉及集體土地的應依法辦理征用手續,在涉及數量眾多的城市舊村實際改造過程中,城市舊村改造區域土地所有者及投資者無力先行做到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費等款項,故政府也無力先行支付征用土地的費用,而在建成后的樓盤如符合國家規定的各項標準,后繼的資金可以補交;也可以先實行房地分離的方式,由將來的房產所有人另行向政府支付土地使用費;故基于該事實情況,相關法律規定程序可以在該非凡法中作出適當的變通,以便于實際執行。
(二)規劃前置
在城市舊村改造過程中,避免經濟損失和財富浪費的前提是進行預先規劃,將規劃前置。所有的改造項目均在整體規劃的前提下進行,進行細致規劃,將規劃進行充分的公告并下發給各城市舊村改造區域土地所有者。
(三)登記制度
所有的城市舊村改造項目必須先行登記備案,建立完善的登記制度,便于規劃部門了解情況和進行指導,控制城市舊村改造的范圍,從而也避免了非法亂建等違規情況的發生。
(四)引導先行
規定凡非具有法定資質開發企業開發的城市舊村改造的主體必須是該城市舊村改造區域土地所有者,由其作為建設單位報送政府指定規劃設計院按規定進行設計,經規劃批準后交由具有合法資質的建筑企業進行施工,從而先行引導城市舊村改造的進行。
(五)時限制度
關鍵詞:舊城改造 立體綠化 應用
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許多大中型城市飛速發展。人們對所居住城市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更加注重自身生存感受。而此時城市中心區由于服務設施不完善、用地結構不合理、舊的區位優勢的失去或者環境條件較差等原因而逐漸喪失活力,迫切面臨更新改造。從那些已經進行舊區改造的城市的改造工程中,暴露出許多問題和不足。特別是景觀綠化改造工作,在與城市短期效益發生矛盾的時候,綠化用地被嚴重侵占,綠地率嚴重不足。舊城改造之所以困難也就在于開發中“經濟利益”與“環境改造”之間巨大的矛盾。一味地追求高容積率顯然不妥,但過于犧牲經濟利益,單純地追求很高的綠地指標,無疑也易于使舊城改造流產。建立生態性良性循環的高質量城市環境又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和基礎。舊城改造中景觀綠化建設有所輕視的直接結果是影響了總的城市綠地率,舊城區內自身環境不良而無法發揮舊城改造的整體效益,舊城區內無法體現對人關心的生命意義;而其最大的危害更在于破壞了以景觀綠化為基礎的城市整體生態系統。因此,我們應從城市整體的角度去看待舊城改造中立體綠化的建設問題。建立城市生態環境體系,首當其沖必須建立城市綠色體系,舊城改造也不應例外。本文以舊城改造工程為載體進行景觀立體綠化設計的研究,就是要在舊城改造中利用立體綠化的手段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三個方面的綜合效益。
例如:以屋頂綠化、墻面綠化、陽臺綠化等立體綠化為主要手段,,充分利用空間優勢,來解決在舊城改造中居住環境綠化率不足的問題。立體綠化具有占地面積極小甚至不占地,卻大大提高了綠化覆蓋率的特點,相對增加了城市綠量。“使綠色植物覆蓋地面以上的各類建筑物構筑物及其他空間結構的表面”。 市民生活和工作環境質量。通過人工創造的特殊環境,使園林植物出現在建筑物的墻壁、陽臺、窗臺、屋頂和城市各類建筑物的表面,借以增加城市的綠化面積。城市立體綠化可以彌補地面綠化的不足,在豐富植物景觀、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寸土寸金的舊城市用地得到再次開發利用,可以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吸納可吸入顆粒物,有利于緩解大氣浮塵,凈化空氣。保護建筑物頂部,有利于延長屋頂建材乃至整體建筑的使用壽命;降低室內溫度,有利于節約電力資源;消弱城市噪音,有益人的身心健康;改善城市環境面貌,有利于提高城市生活質量和景觀水平,提高人與自然和諧度,提高市民生活和工作環境質量。
國外研究動態
發達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相繼建造各類規模的屋頂花園和屋頂綠化等立體綠化工程。例如日本:東京規定,凡是新建建筑物占地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者,屋頂必須有20%為綠色植物覆蓋,否則要被處以罰。
國外關于立體綠化在城市中的應用研究:
1、新加坡“花園城市”
綠色將所有建筑物淹沒,街道兩側、屋頂、陽臺、墻面等處到處是綠色和鮮花,被世界公認為最適宜人居住的地區。
2、波蘭
經過數年立體綠化的努力,目前在世界各國首都中華沙成為人均綠地面積最多的城市,人均占有綠地高達78 。
3、日本
日本的立體綠化已納入法制化軌道。早在1991年4月東京都政府首先頒布了城市綠化法律,規定在設計大樓時,必須提出綠化計劃書,沒有屋頂綠化方案的建筑不予審批
4、美國
美國的屋頂綠化尤其是屋頂溫室大棚無土栽培蔬菜等植物已走在世界前列,已有十多年的栽培史。代替土壤的培養基泡沫狀多聚苯慚烯是從廢物中加工出來的。
5、德國
進一步更新樓房造型及其結構,將樓房建成階梯式或金字塔式的住宅群,當人們布置起各種形式的屋頂花園后,遠看如半壁花山,近看又似斑斕峽谷,俯視則如同一條五彩繽紛的巨型地毯,令人心曠神怡。
6、法國
巴黎一幢幢高樓大廈的平頂上,栽種著各種樹木與花卉。有些人為在近千平方米的屋頂建造花園,更是傾注了大量心血,建人造草坪、圓形拱頂小屋,夏天在“空中花園”避暑,冬日則在用白雪裝點的圓形拱頂內歡度良宵。
日本、美國、波蘭等國所處的緯度與我國相近,氣候大體相似,而我國的海南、兩廣和福建的氣候又與新加坡差不多,這些國家的立體綠化經驗非常值得我們國家借鑒,可使我們少走許多彎路,對迅速改善我國城市環境質量、美化城市環境無疑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國內研究動態:
我國在舊城改造中的立體綠化這個問題上是一個逐漸認識和深化的過程。國內很多的省(市)立體綠化建設始于上世紀60年代。隨著國內經濟建設的突飛猛進,人居環境和生活質量的評價日益受到重視。例如北京、上海、重慶、深圳、杭州、長沙等國內各大城市,立體綠化自發地以各種形式展開。
以上海靜安區為例: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政府2002年6月1日了《關于上海市靜安區屋頂綠化實施意見(試行)的通知》,提出從2002年起,凡列入當年屋頂綠化實施的項目,每完成1平方米獎勵10元。上海市綠化管理局2002年11月了《關于組織編制屋頂綠化三年實施計劃的通知》。2006年制定了《靜安區屋頂綠化管理辦法》。
北京地區的立體綠化也在不斷地進行中,據不完全統計,北京有立體綠化的建筑不到城市現有建筑總數的1%。不同時期建筑立體綠化目前有幾百余處,面積約60萬平方米。北京市建成市區可進行綠化的屋頂面積約6979萬平方米,其中多層樓屋頂(18米以下)約占70%,高層樓約占30%。
通過對大量的文獻調查研究發現,國內學者研究立體綠化切入點主要有植物、技術、生態等方面。物質要素包括:界面營造、鋪地、空間形態等;非物質要素包括:行為心理、情景、意象、符號學等;然而,從自由的、低碳的、日常生活的景觀設計理念角度來研究立體綠化景觀設計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值得深入研究和拓展。
綜上,利用立體綠化手段美化城市景觀,增加舊城城市的綠化面積,改善人居環境,尤其在城市人口密集的區域,充分發揮綠色植物的生態功能,凈化城市污濁的空氣、節約能源是現在城市改造中尤其需要關注的。
參考文獻
1、趙璋.溫州舊城改造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6
2、吳良鋪.北京舊城與菊兒胡同〔M〕.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1994
3、董曉倩. 中國城市化進程中舊城改造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碩士論文,2009
一是參與市、區重大規劃事務,發揮規劃師專業技術特長作用,指導并協調設計單位完善規劃成果。
1、xx全域新村布局規劃。年初,市局開展今年重點工作xx全域新村布局規劃編制,經專題培訓,按要求將上報各區縣新村布局成果。經兩周時間細致調研,會同鎮國土、建設口同事,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提前完成了xx鎮全域新型社區布局規劃工作,形成了鎮域“兩圖兩表”資料成果。同時,牽頭區規劃局縣域成果匯總,發揮專業特長,協調新都13個街鎮資料上報整理,在領導要求的時限內完成縣域“現狀三圖、規劃三圖、兩表一文”規劃成果,獲得領導肯定和認可。
2、新都區農村新型社區出入通道整治導則。年初,區委徐書記上任,提出“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將是新都區今后幾年重點工作。在此背景下,區規劃局委托編制農村新型社區出入通道整治導則,擬通過對新都區現有新農村建設、農業產業等資源的梳理,結合城鄉統籌、城市建設、產業發展,結合景觀、節點、水系的打造,梳理道路交通,完善導視系統,打造展示新都田園風光、人文特色、宜居、產業等各個方面的綠色生態通道。
這項工作得到鄉村規劃師小組全程參與和配合,xx鎮有丁家大院示范點和北星土地整理安置點,就如何檔升級,梳理通道,向設計單位提出了相關建議。同時,積極參與通道整治導則規劃方案匯報交流,協調正式成果作為區級管理制度在各鄉鎮得到落實。
3、新都區農村道路交通及公交體系規劃。按照區委徐書記調研要求“完善和優化農村交通規劃”事項,區規劃局安排此項規劃編制并要求鄉村規劃師全程參與配合。在協助設計單位調研各鄉鎮交通、公交現狀的同時就規劃編制提出相關建議,牽頭審查此規劃各階段方案,以達到區委提出的“實現農村交通領先二圈層乃至全市的目標”。目前,該規劃初步成果已完成。按領導要求,會同設計單位完成了“新都區農村道路交通及公交體系規劃探析”論文,論文已報送至“xx規劃”編輯部。
二是積極參與xx鎮規劃建設事務,為領導決策出謀劃策。
1、主持編制xx錦城安置小區建筑方案編制,協助完善北星安置小區建設收尾工作。根據時間進度,xx錦城安置小區建筑方案已編制完成,規劃方案結合xx狀元文化、生態本底等元素在風貌形態、立面色彩上尋求突破,并通過區規劃局審查,目前已進入項目前期建設階段。同時積極推進北星安置小區建設收尾工作,為7月底村民分房入住打下基礎。
關鍵詞:北京 胡同 歷史文化 環境規劃 景觀改造
中圖分類號:E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背景
1.1.2選區位置
區位位于北京市地安門內大街,以北京市中軸線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地塊為北起地安門西大街,南止米糧庫胡同,西臨北海,東至地安門內大街的片區,屬西城區,作選區一。第二部分地塊為北起地安門東大街,南止黃化門街,西起地安門內大街,東止簾子庫胡同的片區,屬東城區,作選區二。兩塊區域雖以地安門內大街為界限分為兩部分,但并不作兩個風格互為相異的環境改造。(
1.1.2 研究緣由
①地安門內大街與地安門外大街周邊胡同存在明顯發展差異,地安門外大街的胡同較地安門內大街胡同已發展相對商業、居住相得益彰的局面且步入成熟運作階段,所以暫不作為環境改造目標;而地安門內大街兩側胡同片區,則相比之下略顯樸實糙拙,雖居住區域與個體式商業區域犬牙交錯,且道路波折、院墻斑駁、生活環境多少有些敗落,不過老北京文化底蘊的老胡同、老巷子、老宅子星羅,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地圖背包客與大黃包車穿行其中,可見其商業旅游價值,故作為環境改造初步選擇目標。
②由于能力有限,只能節選地安門內大街一部分胡同做實驗性環境改造,故將米糧庫胡同及黃化門街往南的部分刨除。
表格1北京歷代胡同數量
1.2歷史背景
1.2.1 胡同歷史淵源
胡同是北京的特色。“胡同”,這兩個
字原是蒙古語的譯音。北京的胡同不僅僅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場所、城市的脈絡、交通的衢道,更反映了北京歷史的面貌,具有豐富內容。北京胡同是北京久遠歷史的產物,是北京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展示京城文化發展演化的重要舞臺。胡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析津志》載稱“巷通本方言”,是1267年元代建大都沿襲下來的,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幾百年來,它記下了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風貌,蘊含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好似一座座民俗風情的博物館,烙上了人們社會生活的各種印記。
1.2.2 選區胡同歷史背景
恭儉胡同由百米斜街地安門西大街南出口出來,穿過馬路往東走不足百米,既是恭儉胡同的北入口。其得名也是出自《論語》。明朝時因內宮監署設在此,而稱內宮監胡同,民國后,
去“內”,“宮監”諧音為“恭儉”,取《論語》中的“溫、良、恭、儉、讓”中的“恭儉”二字,得名恭儉胡同。恭,既是恭敬別人,也同時尊重了自己。不卑不亢,恭恭敬敬,低調做人了,才能高調做事。儉,既是勤儉,從不認為鋪張浪費就是富官達貴。
米糧庫胡同恭儉胡同之東有米糧庫,即歸時米鹽庫
所在地,后“鹽”訛為“糧”,作今名
圖1 地安門內大街舊景。
油漆作胡同米糧庫之北有油漆作,明時內宮鹽所轄油漆作在此。
北月牙胡同清代屬皇城,光緒時稱北月偃。1947年稱北月牙胡同。1949年后沿稱。北月牙胡同因此地處南月牙胡同以北,其地形彎曲似月牙而得名。
慈惠胡同慈惠胡同以前跟恭儉胡同一樣,是明朝十二監之一――司設監所在地。
西吉祥胡同 西吉祥胡同,清代屬皇城,乾隆時稱吉祥胡同。1949年后沿稱。此地原為清朝皇宮太監居住地,取名吉祥胡同。
簾子庫胡同簾子庫胡同位于地安門內大街路東,黃化門大街以北,南北走向,因明清時代內務府曾在此設存放簾子的庫房而得名。
1.3文化背景
米糧庫胡同歷史上曾留下許多名人的足跡:如近代著名學者就居住在此胡同40號,而“鄧大人”的府邸原是中國天主教大主教于斌的舊宅。末代皇帝溥儀的英文老師莊士敦也曾住在附近的油漆作胡同1號。也曾在米糧庫胡同4號居住過。上個世紀30年代,米糧庫胡同是著名文化人的聚居地,馬占山、漢斯米勒、陳恒、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徐悲鴻、徐志摩、丁文江也都在這里留下過他們的身影。
油漆作胡同一號院 莊士敦
今日的油漆作胡同,不僅和涂料油漆有關,而且還和中國近代史上一位歷史名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個人就是清末帝溥儀的英文教師莊士敦,他也是中國兩千年封建歷史上唯一的一個洋“帝師”,如今的油漆作1號大院就是他當年曾經居住過的地方。
油漆作1號,莊士敦故居,如今已經在大興土木進行改建,3600多平方米的遺址上僅留下三間破舊不堪的危房和中庭一株瀕死的大楊樹,四處殘垣斷壁,令人唏噓感慨,唯有門房藻井天花上若隱若現的油漆紋飾告訴我們:近一個世紀以前,這里曾經住過一位不平凡的外國學者。
二、項目介紹
2.1 選區胡同街道、建筑現狀
選區一北起地安門西大街,南止米糧庫胡同,西臨北海,東至地安門內大街的片區
包含胡同:恭儉胡同,西樓巷,油漆作胡同,磨盤院胡同,米糧庫胡同
柱狀圖1 東城區,西城區胡同寬度分類統計
恭儉胡同呈南北走向,胡同兩側為灰磚平房,是住家和個體戶開設的私人小店,雖道路瀝青鋪設,但一些地方仍顯臟亂,且部分地區下雨道路泥濘。由于這條胡同是地安門西大街與景山前街的通道,所以過往行人很多,胡同基本可以滿足行人及非機動車的需要,對于機動車來說此條胡同就感覺空間過于狹窄了。
恭儉胡同之東有米糧庫胡同平面呈幾字形,東西曲折走向,全長不到三百米長。胡同兩側為灰、紅磚房。胡同內設置了居民健身器材。在胡同北側已是新式建筑.南側則保留著較為完好的老宅院,往西至胡同中部則驟然變窄,很是幽靜。這一段胡同很有韻味,寧靜而樸實。
米糧庫之北有油漆作。胡同由地安門內大街西側向西延伸,并逐步向北彎折。初入胡同,是一段百十來米的街道,寬可并排兩輛行車,走到街道末端向旁側拐彎并陡然收緊,致僅容單輛行車的地步,再后也是只容單人通過的狹窄小巷。不過,供居民休息娛樂的空間很寬敞。胡同兩邊主要是灰色的平房,有部分房屋在維修、拆遷,院內有些臟亂。
再北有西樓胡同(西樓巷),是一條位于地安門西側的小巷,因位于地安門之西,故名。巷內皆為居民住家,臨街一側,均為商業店鋪。
三、初步規劃
3.1 規劃依據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文本(2004年-2020年)》
第5條 規劃的基本依據
第15條 城市空間發展策略
(3)舊城有機疏散。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逐步疏解舊城的部分職能,構筑與世界文化名城相適應的空間結構。
第48條(2)弘揚城市文化,協調推進歷史文化傳統保護與現代化建設。
第49條 原則
(3)堅持舊城功能調整優化和古都風貌保護統籌的原則。增強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功能,保護古都風貌和整體空間格局,形成傳統物質空間與現代城市功能相協調的城市形態。
(4)堅持整體建設用地比例協調和空間疏密有致的原則。以合理的空間容量為前提,控制開發強度,增加城市開敞空間,改善人居環境。
(5)堅持完善交通市政基礎設施體系和綠化系統的原則。充分挖掘現有設施潛力,完善交通市政基礎設施體系,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建設高質量的綠化系統,改善城市環境質量。
第57條 城八區功能定位
(1)東城區是北京市政治中心的主要載體,全國性文化機構聚集地之一,傳統文化重要旅游地區和國內知名的商業中心。
(2)西城區是國家政治中心的主要載體,國家金融管理中心,傳統風貌重要旅游地區和國內知名的商業中心。
3.2 規劃定位
借由選區的良好文化地理位置,南靠景山、北臨什剎海、西毗北海公園,將選區打造為居住、商業、游覽功能于一身的歷史文化片區,并盡可能地解決一些環境規劃問題。針對的服務人群: 當地居民、游客
3.3規劃思路
“城市一定要給居民帶來快樂,并成為驕傲的根源。
城市規劃的基本素材是: 太陽、藍天、樹木、鋼鐵、水泥
根據各自重要性進行排序,永恒不變。”
―――― (奧斯陸會議)
正如《光輝城市》中所重申的,一個規劃方案的好壞,只要看它對陽光與藍天的重視程度就夠了,同時陽光也是老北京的大屋檐式建筑文化中重要的“綠瓦,紅墻,樹影”光影世界的締造者,因此,本研究的規劃方案一定將陽光作為重點。
3.3.1功能分區、人口結構重整
重新對選區的建筑空間功能進行分析,并在可行的范圍內進行功能分區,建立有序的功能分布。鼓勵發展適合舊城傳統特色的文化事業和文化旅游產業,并建立相應文化區,配合旅游業。積極疏散舊城的居住人口,綜合考慮人口結構。
3.3.2建筑模式
保護舊城原有的棋盤式道路網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
分區嚴格控制建筑高度,保持舊城平緩開闊的空間形態。
保護重要景觀線和街道對景。景觀線和街道對景保護范圍內的建設,應通過城市設計提出高度、體量和建筑形態控制要求,嚴禁插建對景觀保護有影響的建筑。
保護舊城傳統建筑色彩和形態特征。保持舊城內青灰色民居烘托紅墻、黃瓦的宮殿建筑群的傳統色調。舊城內新建建筑的形態與色彩應與舊城整體風貌相協調。
保護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傳統的鄰里居住形態。
3.3.3 建筑空間
保留老北京胡同文化及大部分現狀胡同建筑與皇城墻,并將胡同內私搭亂建的建筑物拆除,擴大公共活動空間。
加入隱性建筑,可以建立空中或地下空間或甬道,使空間節點連接或成連續性關系。
引導游人游覽路線,并且做到不影響當地居民生活。在保持舊城傳統傳統街道肌理和尺度的前提下,指定舊城的交通政策和道路規劃,建立并完善適合舊城保護和復興的綜合交通體系。
利用一切可行的辦法解決胡同內亂停車的問題
⑤積極探索適合舊城保護和復興的危房改造模式,停止大拆大建。制定科學合理的房屋質量評價和保護修繕標準,逐步改造危房,消除安全隱患,提高生活質量。嚴格控制就成的建設總量和開發強度。逐步拆除違法建設及嚴重影響歷史文化風貌的建筑物和構筑物。
3.3.4植物綠化
改造部分未充分利用的道路節點,植入綠化。
創建空中與地下空間,制作空中花園或者地下花園
保護古樹名木及大樹。保持和延續舊城傳統特有的街道、胡同綠化和院落綠化,突出舊城以綠樹襯托建筑和城市的傳統特色。
可以為居民免費提供花盆式綠化,既調動居民生活情趣,也可對街道有美化與綠化的作用。或者利用建立的空中或者地下空間建立空中花園與地下花園。
空中花園意向與空中走廊意向均出自日本RAA公司設計的空中花園住宅,位于日本群馬縣的一個住宅區域。本研究將借鑒空間的立體運用,植物對空間的分割與圍合,對隱私的保護,居住、空間利用、走廊路線的合理分配與功能統一等做法,和一個屋頂花園將這幾個空間聯系在一起,屋頂花園中的所有植物幾乎都可以起到隔離的作用。)
參考文獻及圖片來源:
【1】 《光輝城市》[M] 中國建筑出版社 勒?柯布西耶 (作者), 金秋野 (譯者), 王又佳 (譯者)
【2】 《北京舊城胡同實錄》[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3】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文本(2004年-2020年)》
部分圖片、資料來源于互聯網
論文題目:地安門內大街胡同景觀環境改造研究
基金項目名稱:2012年大學生科技活動項目
關鍵詞:舊城街區 改造 復興
The Reform And Revival of Old Traditional City Districts
LiHengxing ZhangWeiyi WangJun
(Co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Univ. of Tech., 100144, Beijing, China)
Abstract: Old City neighborhood 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urban development, economic capacity of traditional old city neighborhoods is not enough to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it is also can not meet people's material and cultural requirement, which highlights the revival of the old city district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cities, decision-maker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historic districts, because it is important to cultural heritage, however, large areas of old city neighborhoods that are not historical neighborhoods, but these old city neighborhoods are often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city in the history, geography position relativeiy importance. This article take a practical projects of Half Bridge Street, Baizhifang block of Beijing as an exam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design,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city neighborhood.
Keywords:Old City neighborhood,;Reform; Revival
城市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舊有的規劃格局逐漸無法滿足經濟的快速發展需求,舊城改造成為城市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那些已經在歷史的積淀中形成自己獨特脈絡和文化的城市中,發展與保護的矛盾已經迫在眉睫。
沒有歷史文化積淀的城市是膚淺的,我們應當用更多的理性來探索城市本身的魅力,發掘城市文化特色,在繼承舊城優秀傳統的基礎上,自覺地改造城市,發揚舊城的特色并創造性地發展建設我們的城市。
1白紙坊街區概況
白紙坊地處北京市宣武區的西南角,屬于北京二環以內的中心城區,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白紙坊地區在清代設有火藥局,是國家制造火藥的基地。晚清至民國時期,改為印制局,是官辦的第一座印鈔廠,一直延續至今。由于老北京城造紙作坊大多集中于此,故名白紙坊。
白紙坊的造紙作坊,經歷了明、清、民國,一直到解放前夕。其鼎盛時期,大小造紙作坊星羅棋布,隨處可見。這里的居民大多都以造紙為生,白紙坊的祖師廟中供奉著造紙術的創始人――蔡倫。
1.1 白紙坊街區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的白紙坊街區較為衰敗,內部雜亂建筑林立,居住環境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白紙坊物質形態現狀:建筑陳舊,舊房數量較多,結構和外觀質量低下;基礎建設落后,公共設施不足;道路擁堵,交通環境差。社會及經濟現狀:商業萎縮,舊鄰里解體,居民結構發生變化,優勢群體逐漸遷出,弱勢群體比例增大(圖1)。
圖1街區內部雜亂的建筑及萎縮的商業(作者攝)
白紙坊街區也具有自己的優勢,首先,本區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形態和結構,其次,具有較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再次,位于二環以內,地理位置優越。這些優勢是改造的切入點,也是設計策略的形成依據。
1.2 城市設計方法的優勢
城市設計是對城市的某區域進行綜合性規劃設計。綜合性是指在維度上是三維,綜合城市的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生態等等一切要素對城市進行規劃設計。
城市設計是城市更新策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復興的先導。理查德?羅杰斯在《邁向城市的文藝復興》(Towards an Urban Rinaissance)中提出“成功的城市復興,一定是以設計為先導的”,城市設計被認為是城市復興進程中的一個基礎要素。作為城區,它的文化資源是歷史的饋贈,但同時作為保存這些歷史文化資源的載體,現存格局也制約著街區的發展。然而,如果有優秀的城市設計作為支撐,這種負擔完全可以轉化成為城市發展的源泉。越是經濟發展缺乏活力、缺乏可持續發展條件的舊城區,越是需要優秀的城市設計作為其復興的先導。
城市設計較多地考慮到環境和人的空間需要,物質現狀的改善、歷史文脈的延續、人心理感受的改善都在設計中得以體現。而它的設計過程也正體現了這一點,城市設計的設計過程是一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結合,即公眾參與和對城市現狀和要素的充分調研與分析相結合。
可見,城市設計對于街區復興,在設計維度、要素整合、環境和場所空間的營造、設計過程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1.3 白紙坊街區改造中的城市設計
在白紙坊街區改造中,城市設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過對白紙坊現狀的調研和分析,以及對白紙坊街區的歷史文化資源的探究,尋找街區改造的方向和發展機遇。白紙坊的地域文化深厚,其造紙及印鈔業可作為本地區的特色來加以強化。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創始人蔡倫所在的祖師廟也可保留修葺,作為當地文化特色之一。
其次,通過對街區業態的調研,把握改造方向,激發街區發展活力。經調研發現,本地區功能主要為居住和商業,業態主要為小型零售業,規模較小,環境較差,主要為本地區內部居民使用。由于綜合環境較差以及自身條件的惡化,商業的經營形態和銷售收入都出現一定程度的萎縮。雖然區域內有華堂等一些較大的購物商場,但仍然難以改變衰落的現狀。提高自然景觀環境的質量,提高建筑質量,創造多功能的復合使用,提高多樣性,營造吸引人停留的交流空間,是改造的重點。
第三,分析調研成果,對合適的節點進行強化改造,強化節點意向,凸顯街區特色。街區改造需要有重點,打造街區標志性公共空間是改善街區環境、提高街區知名度、帶動街區發展的有效方法。
第四,在調研過程中,對市民進行隨機訪談。改造過程涉及各方團體利益,居民、個體、開發商、政府部門等。協調各利益群體建立共識,關系到整個更新計劃的成敗。
2 白紙坊半步橋街改造策略
白紙坊街區的改造要結合當地的現狀來進行,其改造策略涉及物質、功能、交通、保護、參與等各個方面。
城市要素的整合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城市要素包括建筑、環境、交通、公共空間、綠化等。由于地處城市核心位置,白紙坊土地使用強度較大,所以各種要素之間需要整合和滲透,以應對本地區復雜的功能要求。
多樣性的提高是激發舊城區活力重要步驟,是關系到白紙坊改造成敗的重要環節。一個能吸引人的城區,必然要滿足各種功能需求。同時,多樣性的提高,可以減少對交通的依賴,創造更加安全的環境。忽視地區多樣性的發展,不管是將本地區發展為商業中心或者辦公中心,亦或者居住中心,非但是不現實的,而且都會導致多樣性的破壞,使發展陷于衰落。
交通是舊城區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舊區道路經過多年的使用,已經不堪現代汽車使用的重負。舊區的人口較多,人流和車流的密度及強度較大,交通問題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大問題。道路猶如血管,血管通暢,才能保證身體健康,同樣的,道路交通暢通,才能保證舊城的活力和經濟發展。
舊城區區別于其他城區的重要特點,就是歷史底蘊的不同,這是舊城區的優勢。在改造中需要對舊城區的歷史環境加以保護并充分利用,發掘它們的價值。例如,可以根據歷史環境的不同,通過設計手段來營造舊城區的特色,以增強舊區的競爭力。白紙坊地區歷史上是造紙作坊,可在此建立一座紙文化博物館。而街區西南部正是北京大觀園所在地,以此為契機,可以將本街區打造為發揚紅樓文化的基地。這些途徑都可以發揚自身傳統街區特色,提高街區知名度,增強自身競爭力。由于本地區歷史上并不以商業而著稱,其商業則需要進行階段性的復興,先由滿足本街區內的商業需求開始,逐步成為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乃至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立廣泛的群眾參與機制,是舊城復興取得成功的保證。舊城區的改造與復興的過程,是各種利益群體取得博弈平衡的過程。而設計就是需要在其中尋找協調的空間和平衡點,使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達到平衡,實現舊城區資源的再分配。公眾參與機制,是最有效的平衡方式。通過實地調研,設計者和政府部門可以了解現狀;通過市民訪談,可以了解大眾對于改造的需求;設計者通過與政府部門之間的交流,可以了解本地區的投資概況和發展規劃。政務公開、專家考察、市民建言等策略,綜合了市民、投資者、政府部門和設計者等各方面因素,以確定本街區復興的最佳方案。
主要策略:整合城市要素,促進要素的相互滲透;提倡綜合使用功能,促進白紙坊街區多樣性;修復白紙坊街區道路,完善街區路網,促進街區城市道路微循環系統的形成;保護與利用并重,加強街區特色的利用和營造;建立廣泛參與機制,綜合各群體利益建立改造共識。
3半步橋街改造實踐
1.半步橋街概況
半步橋街位于區域中南部,白紙坊街道轄區東南部,北起白紙坊東街。全長約1100米,寬約14米。其南段分為兩路:一路向西,直達右安門內大街;一路向東,又向南延伸,通向右安門東街。本次改造僅涉及北段及西段街道的北側。
2.半步橋街改造設計目標和策略
現在的半步橋街,人們自建的和改建的各種建筑林立,街內衛生臟亂、交通擁堵、行人安全等問題較為突出。商戶支出來的攤位以及各種各樣的小店將街道的立面破壞地較為嚴重。(圖2)
圖2 半步橋街雜亂的臨建 (作者攝)
由現狀可以得出,半步橋街面臨結構性衰退、功能性衰退和物質性老化問題。一個好的街區需要具備的特點,一是建筑品質良好,一是具有多樣性。在半步橋街的改造中,提高建筑的品質、完善街區的多樣性的同時保護街區的特色是改造的基本目標,也是激發街區活力和實現復興的必要條件。
在設計中,應當對街區結構進行保留和適當的優化,加強基礎建設和公共設施的建設,并對街區空間進行疏導。
技術層面上,要對臨建進行選擇性拆除,對立面進行統一改造設計,選擇合適的節點進行重點改造,營造人們聚集的場所。
在多樣化問題上,提高居民居住環境質量的同時,保留沿街商業,改善商業環境,促進沿街商業多樣性發展,小型零售業、流行服飾業、餐飲業和少量中高檔商業兼顧。
公眾參與是設計的重要依據,在設計前期,我們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和訪談工作,為設計方案的確定打下良好的基礎。城市舊區改造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為了公眾生活環境的改善,而作為長時間生活在當地的人,他們對當地的了解程度比設計者要深得多,他們的意見更能切入要害,直接反應到問題的關鍵。由此可見,設計不應僅僅局限于政府部門和設計者的思路,更應該反映公眾的需求,公眾參與對設計決策有重大的影響。
3.半步橋街現狀調查數據及分析
在現場調研中,我們將整條街分為四部分,每一家店鋪都有特定的編號,將其名稱、類型、建筑面積、建筑層數、平面/立面尺寸、建筑高度、建筑顏色、外立面材料、建筑質量、主要特征及修改意見等進行記錄以及統計和分析,無法現場測量的部分則根據白紙坊街道辦事處提供的白紙坊平面測繪圖進行估算。
通過現場調研得出,半步橋街共有各類商鋪151家,其中餐館39家,各類理發店及服裝店、百貨店等商店61家,各類小型公司及事務所共16家,另有醫院1家,大型商場1座,報亭、住宅、公廁、市場等共33家。大部分建筑為磚結構,外墻抹灰,少數為瓷磚。立面較為零散,除住宅樓外,大多為一層,少數二層,建筑質量較差,違章臨建較多。立面多為青色或淺灰色,少數為淺黃、淺紅等,部分餐館有塑鋼門窗搭建的門斗。在現場調研的同時,我們也進行了隨機的居民訪談,結果顯示,絕大部分居民對街道現狀很不滿意,希望政府能夠改變現狀,但并未提出具體的辦法及建議。
結合調查數據及民意調查,可為改造提供如下建議:改造定位,半步橋街的改造主要是為街道內居民服務,兼顧對外服務,可考慮發展餐飲業;街區內的臨建,如搭建的雨棚等,要堅決拆除,對老舊建筑進行防火、抗震加固;對沿街立面重新設計整修,營造良好的街道氛圍;疏通街區道路交通,停車問題需要重點解決,可考慮集中地下停車;街道缺少公共活動空間,可在路口等位置適當布置公共設施、營造居民活動的小空間。
4.半步橋街改造設計方案(部分)
圖4 建議改造節點分布圖 圖5 景觀節點意向圖
圖6 街道立面圖(北側)
參考文獻:
【1】宋云峰 盧濟威. 我國舊城中心區復興的城市設計策略研究【D】. 中國優秀博士論文全文數據庫,2006年
【2】方可. 當代北京舊城更新【M】.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年
【3】王建國. 現代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M】.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0年
【4】吳晨. 城市復興中的城市設計【J】.城市規劃,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