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生感恩教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小學;感恩;教育中圖分類號:G623.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6-0065-01感恩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小學德育的主要內容之一。如今的小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被家庭視為掌上明珠,許多家長對孩子的物質要求"有求必應",導致很多孩子認為長輩的付出理所當然,感恩意識淡薄。因此重視感恩教育,培養小學生的感恩意識和良好習慣,重樹傳統美德,對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和實現育人目標尤為重要,也很有必要。
1.目前學校感恩教育的現狀
1.1由于當前升學的激烈競爭和家長認識上的偏差,造成學校和家長重"智"輕"德"。目前,一些學校和家長認為感恩教育是小事,以學習成績和學習分數來代替感恩教育,致使很多學生連最起碼的感恩都不懂。
1.2重知輕行。在具體的德育實施的過程中,往往是在理想性的道德發展境界方面的要求多,而行為養成強調得少;空泛的大道理講得多,而操作的技能、技巧講得少;道德知識傳授多,行為訓練少。
1.3重內輕外。一些學校只重視學校范圍內的感恩教育,而忽視家庭和社會的感恩教育,沒有將感恩教育落實到學生的日常生活行為中去,使得一些學生在家庭、社會中的感恩行為表現欠佳,校內校外判若兩人。
2.開展感恩教育的前提:定性感恩教育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感恩是一種道德良性互動的劑,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基本道德。我們說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對于個體,不僅是道德教育,也是人生觀、世界觀、理想的教育。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通過強有力的措施對學生進行識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學生知恩于心,報恩于行。感恩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講,就是知恩教育,就是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感恩教育,構建和諧校園更需要感恩教育。
3.感恩教育從小事做起
學生的品德往往是通過言行加以體現。感恩教育,要回歸現實生活,首先要讓小學生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愛護身邊的人做起,在生活的實踐中感恩。為此,教師要鼓勵小學生勇于實踐,真誠地去報答身邊的人。
3.1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夠勞",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要教育小學生對自己的父母感恩。因為父母不僅賜予我們生命,更把我們養育成人。感激父母是最起碼的要求,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又怎么可能愛老師、愛同學、愛社會?教育小學生報答父母之恩,可從下面小事做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養成獨立自理的好習慣,讓父母省心;在雙休日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掃地、疊被、洗碗、拖地板、燒飯、做菜等;自覺完成作業,努力學習,不讓父母操心;適逢母親節、父親節,給父母過節,向父母說一聲謝謝,道一聲辛苦了,或為父母送上自己親手制作的小禮物,讓父母享受一份感動。
3.2感謝教師的培育之恩。教師不僅教給學生知識,更是教會了學生如何做人。正是教師們春風化雨式的教育解開了小學生成長路上的心結。因此,學生要學會對自己的老師感恩,因為老師教給了我們知識和做人的道理,是我們人生路上的領路人。
3.3感謝他人的幫助之恩。同學是孩子們心中最純也是最真的朋友,這是因為同學不僅在每一個人的人生旅途中陪伴著自己度過了十多個春夏秋冬,更是自己生活和學習中相互鼓勵、相互支持、相互安慰的好伙伴。朝夕相處,心有感激,通過活動,使學生學會感謝同學,學會表達對同學的感謝之情。
3.4感謝社會的關愛之恩。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學生,不斷地接受著祖國、社會、個人的關心和幫助,為此,我們不僅要把學生培養為有個性的人,還要把學生培養為社會人、為他人有貢獻的人,教育學生愛社會、愛祖國、愛人類,培養學生博大的胸懷。
4.注意教育策略,提升教育效果
4.1充分挖掘感恩教育資源。①利用有特殊意義的重大節日,集中開展感恩教育,如三八節、母親節、教師節、清明節等。②用先進典型和身邊可親可學的楷模,廣泛深入開展活動。③發揮教師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讓教師以身作則成為學生感恩的榜樣。④重視學校與家庭的統一協調,及時與家長溝通和交流,從而形成教育合力。
4.2以少隊部為龍頭,以課堂、校園為主陣地,以班主任、家長為主力軍,以科任老師為同盟軍,以上題班隊會等為主要形式,開展系列教育活動。
4.3抓感恩教育一要有針對性,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逐步展開;二要注意持久性,堅持長期抓、抓長期,并與學校禮儀教育等結合起來,使感恩教育成為學校的常規教育。
4.4感恩教育的方法要結合實際不斷創新,力爭行之有效并有活力。
感恩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聯動。感恩教育成效如何,一方面有賴于良好的社會風氣,另一方面更需要學校通過相關課程,借助豐富的社會生活案例辨析以及社會生活的實踐體驗,引導學生感受、體驗,學會發現人間真情,知恩、報恩。通過感恩活動,培養學生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從而喚醒學生對他人的愛心,學會重視、尊重和感激別人對自己的付出。參考文獻: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感恩教育;有效性
教育教學關鍵組成部分之一是感恩教育工作,小學階段對學生開展感恩教育相關工作,能夠引導學生產生正向思想認識,從而為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其中小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教育的時候處于主導地位,主要負責學生的感恩教育工作。因此,如何提高小學感恩教學的有效性成為一個問題,本文將對農村小學生感恩教育進行分析研究。
一、感恩教育現狀分析
(一)教育趨于功利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教育教學領域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然而就在這一時間里,教育教學的功利化逐漸顯現出來。很多小學都存在重智輕德及重知輕能的問題,這種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而在短期內很難顯著提升感恩教育地位。
(二)感恩教育目標非常空大
對于小學感恩教育工作而言,其實效性較低的一個關鍵原因是所制定的感恩教育目標空大,導致學生無處下手并且很難捉摸。許多教師都喜歡將感恩教育目標置于理想化的相應虛幻境界里面,比如我的理想或者是十年后的我等。開展該教育活動的時候,學生只可以通過虛幻的想象,使得感恩教育目標非常高且重,感恩教育內容十分寬泛,從而削弱學生的信心。
(三)忽視感恩教育主體特征
教學主體是每一位學生,所有學生都有各自的性格特點。小學教師開展感恩教育工作的時候,一般會忽視學生所具有的多樣性、行動性及豐富性,忽略教育主體,一味采取生硬的或者是教條主義的強制灌輸手段,導致小學感恩教育沒有生機。
(四)感恩教育發展比較滯后
現階段,大部分小學自身感恩教育觀念沒有和外界進行有效的交流,甚至處于非常閉塞的狀態,導致感恩教育觀念更新及發展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盡管部分學校開展感恩教育活動,但由于學校缺乏完善的教育教學方案,從而導致感恩教育效率低下。
(五)感恩教育渠道相對單一
對于感恩教育途徑來說,學校、學生家庭及社會之間沒有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導致這三方面所具有的感恩教育力量顯著降低,從而減小學校感恩教育工作的合力。同時,家庭教育及社會現實里面存在各種消極因素,使得小學教師無法有效增強感恩教育效果。
二、感恩教育在農村小學生中開展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獨生子女增多,幾代人的寵愛,造成現在小學生感恩情懷的缺失。感恩教育教學的開展能夠幫助學生塑造完整的人格,促進學生全身心地健康發展。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主動積極地探索周圍的事物,并且擁有自我的意識,正確地認識自我和評價自我;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善于與人溝通交流,妥善的解決生活中的矛盾;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擁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F在的中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的影響很多,包括電視、網絡、小說等媒介的傳播,家庭環境及周邊社會的文化素質等。由于受到外界的干擾和誘惑,再加上思想教育的疏忽,導致當代的中小學生滋生暴力美學、拜金主義等不良風氣,嚴重影響學生的正常發展。因此,在小學感恩教學中實施人格教育,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觀,使其不沉溺于虛幻的世界,擁有勤奮、務實的好作風;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發揚中華的傳統美德。
三、小學教師提高感恩教育工作效率的對策
綜上筆者對感恩教育實施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為提高感恩教育的有效性,教師必須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從多個方面考慮,例如提升小學教師自身素質、協調教學業績及感恩教育工作、關愛學生加強師生情感交流、利開展實踐活動改善感恩教育工作、探尋新教育方法完善感恩教育工作規范。
(一)提高教師自身修養
對于小學教師來說,其言談舉止會對學生產生直接的影響,所以其應該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樹立正確價值觀及思想觀,時時心存感恩之情,處處為學生示范,培養積極向上的美好情操,并且在日常教學生活中通過高尚道德修養規范自己的言行,對小學生的言談舉止產生好的影響。教師要常懷感恩之心,自身充滿仁愛,關心愛護學生,注重與學生的情感溝通與交流,重視學生的情感培養,及時地為學生排憂解惑,使學生在感受關愛與溫暖的同時,做能知恩、會報恩的人。
(二)將感恩教育滲透到班級管理中
教師教學業績及開展感恩教育工作不是相互矛盾的,要兼顧兩者,小學教師就要對其進行有效的協調。感恩教育工作不可以局限于學生思想謙讓及言行禮貌,還應該追求積極向上的學習和生活情感。小學教師必須把感恩教育工作置于教學工作的第一位,努力教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良好學習風氣,從而正確指導學生的談吐、心理及行為。班級風氣可以將班級精神風貌與實際教育質量直接反映出來,為教師的有效教學奠定基礎。引導學生利用實際行動表現,例如當一個孩子在家幫忙把碗盤放好,就是以行動表達了他對家庭與食物的感恩。當一個學生幫助老師提錄音機,就是以行動表達了他對學校與老師的感恩。在節假日,親手做些小禮物送給親人朋友,以表感謝之心,這是學會感恩的一種實際做法。
(三)加強師生互動交流
對于小學感恩教育工作者來說,其不僅需要開展思想建設工作,還要正確指引學生的心理及人際關系的有效協調。當前素質教育提出小學教師既應該為學生塑造正確心理,又應該確保學生心理健的要求,小學生具有個體差異,所以小學教師應該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對各個學生實施合適的引導方式。小學教師應該全面了解學生,加強師生情感交流,從而實現這一感恩教育目標。例如教師可以將感恩課堂設置在課堂之外,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鳥媽媽喂養小鳥的自然現象,教師可以通過該現象來教育學生,當小鳥小的時候,鳥媽媽會每天為小鳥尋找食物,如果有一天鳥媽媽老了,飛不動了,小鳥會像鳥媽媽一樣,出去為鳥媽媽尋找食物,這是愛的表現,也是愛的傳遞。要求學生感恩,存感激之心。
(四)重視家庭教育
實施感恩教育,我們提倡家長自身首先要有一種健康的生活態度,所謂“其身正”,自己就應該做惜福的典范,愛父母、愛社會、幫朋友。在家庭教育中,智力投資必不可少,而感恩培養亦很重要,讓孩子知道感恩是一種品德,父母們從小就要對其進行培養,這種培養不但需要親情的精心撫育,還要讓感恩成為孩子的責任。發現孩子不良的心理與行為,家長要及時給予校正并加以正確引導,而不能縱容其繼續發展。
(五)大力開展實踐活動
為提高感恩教育的有效性,教師應定期開展相關活動,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在每年的5月母親節和6月父親節開展主題活動,鼓勵孩子表達對母親和父親的熱愛和感激。同時學校要組織學生參加有益的感恩實踐活動,如社區服務、義務勞動、獻愛心等。在某些大型節日的時候,學校定期組織開展一些活動,像在國慶節期間,開展以愛為主題的活動。因為小學生的年齡不同,接受能力不同,所以年齡小的班級可以開展愛家庭的主題活動,年齡大的班級可以開展愛學?;蛘呒亦l的主題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會在小學生的心中播下愛的種子,讓他們親自感受,學會感恩。除此之外,教師還帶領學生親身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主要有看望孤兒或者是慰問敬老院等活動,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及世界觀。
(六)創造感恩教育氛圍
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氛圍和環境。環境是無聲的教育,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此,學校應積極營造以“感恩”為主題的校園氛圍,讓學生在充滿“感恩”的環境中得到陶醉,心靈得到震撼。以中隊為單位,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分別設計感恩教育的情景:利用班級開展演講有關“感恩”的小故事、創辦“感恩”小報;利用學校陣地創辦“感恩”專欄,展示“感恩”圖片、名言警句;還可以在中隊中開展“感恩”主題隊會或班會,自編自演相聲、小品、課本劇,讓學生身臨其境,從中得到熏陶。創設濃厚的“感恩”教育情境,讓學生在不同的場景、不同的氛圍中,激發學生“知恩、感恩、報恩”的熱情與行為,促使更多的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感恩”的活動,親身體驗,感悟人生,領悟真理,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小學教師所負責的感恩教育工作會對學生的思想、言行舉止、日常學習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小學教師應該努力彌補工作里面的不足,對自身道德修養提出嚴格的要求,通過淵博的知識及優秀人格感染所有學生,指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認識觀及價值觀,從而顯著提高感恩教育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傅啟惠,傅永英.農村小學生感恩意識淡薄的原因分析與對策[J].基礎教育研究,2010,14:5-6.
[2]李靜.以活動為平臺,對農村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J].才智,2010,36:253.
[3]宋思權.關于農村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情感教學的運用研究[J].亞太教育,2016,16:23.
[4]邵珠玲.感恩教育是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J].現代教育科學,2011,02:10-12.
一、存在的問題
(一)父母對感恩教育的缺失――影響道德培養的家庭因素
家長是孩子學會感恩的第一責任人。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對感恩教育缺乏正確理解,只要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加之現在絕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和老人對孩子都比較溺愛,久而久之,孩子從思想上逐漸產生了偏激的想法:我學習是給家長學的;父母對我的所有關愛是應該的。孩子思想品德的引導和教育都被家長忽略了。所以,孩子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認為自己的任何作為都是理所當然的。
(二)社會不良風氣對孩子的影響――導致道德缺失的社會因素
經濟發展,生活優越,現在許多孩子對于父母的辛勞一無所知,卻受到社會上追求奢華、虛榮的不良風氣的影響。經常聽到孩子間在攀比吃穿,家庭條件差的孩子甚至埋怨父母沒有給自己創造優越的條件,感恩意識喪失。隨著人們精神生活領域不斷擴大,各種媒體、網絡給學生提供的思考問題的參照與過去大不相同,于是在他們心中覺得“優秀傳統是老古董了,無價值了”。社會感恩教育缺損。
(三)學校教育缺乏正確的引導――忽視品德形成的教育因素
在學校教育方面,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過多看重學業成績,忽視學生品德教育,缺乏對孩子人格的正確引導教育,讓智力教育與人格教育出現了倒掛現象,使得孩子無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在他們的心里,分數才是自己唯一的追求,而對于有恩于自己的父母、師長,他們沒有任何的感激之情。作為學校,應該反思當前的教育方式,明白親情的流失與親情教育的失位與學生的感恩思想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二、解決對策
(一)父母以身作則,以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要想真正培養學生的感恩情感,就要從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做起。我校在家訪和家長會上加入了加強學生“感恩教育”的內容,描述學生在完成感恩任務后的表現,并把班級調查的結果反饋給家長,讓家長配合學校進行感恩教育,家校協商如何進行感恩教育,家長們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觀點和措施。
(二)學校營造氛圍,以培養學生的感恩之情
1.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培養感恩之情
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德育與學科的整合,合理選擇和運用德育滲透的方法,教師可以利用語文、思品等教材,挖掘蘊涵的感恩思想,利用傳統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課堂中,點燃學生感恩之心,在感恩中領悟人間的真情,感受生活的精彩。為學生創設真、善、美的情感空間,使他們在語言學習的同時把握情感品質的內化力量,讓他們在語言的天空中感受真我本色!
2.開展實踐活動,體驗感恩之心
讓學生從活動中體驗感恩,并回歸現實生活,從點滴做起,在生活中實踐感恩。
(1)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
布置愛心家庭作業:開展為父母多做事,對父母多說知心話,幫父母做飯洗衣等;各班級組織全體學生開展“算算親情賬,感知父母恩”為主題的班會,將自己的雜費、生活費、交通費、零花錢等支出加起來,算出家長為自己的投資。讓學生體會和感激父母的艱辛和不易,培養學生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情。
(2)感激老師的教誨之恩
開展學生向老師獻真情活動,自選“八個一”(寫一封信,談一次心,做一張賀卡,獻一束鮮花,提一個建議,表一個決心,送一句話,寫一首詩歌等)來表達對老師的感激之情。要求所有學生會講十字文明用語(謝謝、請、你好、再見、對不起)。
(3)感激同學的幫助之恩
開展以“同學如手足”“牽手同學、共同進步”為主題的作文比賽、演講比賽以及給同學做一件有益的事,給班級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動,掀起同學之間互幫、互助、互學、互進的熱潮,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
(4)感激自然的賜予之恩
開展愛護自然、愛護環境的活動。要求每一個同學主動植一棵樹,養一盆花,認養保護一片綠地,自覺成為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自愿者。開展謳歌大自然對人類恩賜的書畫、攝影和演講比賽等,使學生能夠形成感激自然給予的情感,使“愛護自然、保護自然”成為同學們的自覺行為。
(5)感激社會的關愛之恩
社會實踐也是實施感恩教育的途徑之一。開展愛國、愛黨、愛人民的主題活動,如組織演講、征文比賽等,形成和鞏固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定期組織學生到德育基地去活動,如到敬老院去為老人服務,從中體會到自己對社會、對他人的幫助與施恩,不但能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還能在活動中升華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
感恩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家庭、學校要意識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感恩教育是一個社會工程,它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全力構建。讓我們共同給孩子的明天撐起一片感恩的天空,讓他們懷著感恩的心來感悟生活、感激父母、感激朋友、感謝祖國、感慨人生,成為一個知恩感恩的人,道德高尚的人,對他人有益的人!
今天,我在河北少兒科教頻道觀看了于丹老師主講的小學生《感恩教育》講座。
于丹老師主要講了三個主題:一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正確引導在人際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養孩子自立、自強、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她在第一個主題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小孩喜歡在一棵大樹下玩,他每天都來,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滿面地對大樹說:“你看別的孩子都上學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沒有”。大樹說:“你把我結的果子摘了去賣,你就有玩具了?!币院?,孩子只有秋天才會來大樹下。過了幾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沒有?!贝髽湔f:“你可以把的樹枝砍了做房子?!庇诌^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漂洋過海了,可我沒有?!贝髽湔f:“你可以把我的樹干砍了做獨木舟?!敝心臧血毮局弁七M海里走了。漸漸的中年長出了一根根白發,他來到樹樁前,樹樁問他:“我已經是一個沒有用的樹樁了,你也不會理我了!”這個人說:“不,我會一直陪你曬太陽?!?/p>
這正是父母完成了對孩子一生的成全。在我們的一生中無私而又不求回報的養育著我們。孝為德之本,我們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擔愛與責任。
看完講座,我對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想成才必先成人!
關鍵詞:小學教育;感恩教育;實踐研究
感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美德,它標志著我們的偉大民族是一個禮儀之邦的民族。而在當今的市場經濟下,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感恩則出現了異常的淡化,特別是新一代的孩子們更加缺乏感恩的意識,凡事不知回報,不懂對祖國、父母和師長的感恩,由此令人擔心擔憂啊。我們要完善感恩教育,要把感恩呼喚回來,將人間的美好真情潛移默化地灌輸到孩子們的心靈里,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美好。
一、提高感恩教育意識
要想讓學生感恩就必須要提高學生的感恩意識,首先在思想上進行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讓孩子們有感恩的意識。我們可以通過給學生做講座,讓學生了解一些感恩的內容,讓他們懂得什么是感恩,感恩的意義和重要性,應該怎么去回報他人等。教師要把那些身邊的、觸手可及的故事講述給學生,讓他們從內心而感動。只有這樣,學生的思想認識才能提高,才能去實施以行動。
二、感恩父母與老師
父母是世界上值得最崇敬的人,一個人沒有對父母的愛,就很難談得上對他人、對祖國的愛。因此,我們進行感恩教育首先要從愛父母做起,我們可以利用各種節假日開展愛父母的活動,比如,在三八婦女節進行“給媽媽洗腳”的感恩活動,從而感到給偉大母親帶來的快樂和幸福,更加使學生感受到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更能培養學生孝敬父母的道德行為。然后在教師節開展“感恩老師”的活動,可以為老師制作賀卡,讓學生寫上對老師最想說的心里話,以此表達對老師的敬愛和衷心的祝福,寄意濃濃的師生愛。讓學生懂得老師的勞動付出是以無代價的奉獻精神所體現,加深師生情的深化,更加使學生懂得感恩。
三、感恩祖國和人民
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學生感恩的最高升華,它能真正體現著學生的人生價值。為此,我們應該從多角度開展各種愛國的感恩活動,可以利用“清明節”祭掃烈士墓活動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向革命先輩們學習,更好地為祖國建設學習好文化課知識。十一國慶節可以讓學生了解祖國的今昔變化,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感恩祖國和人民,從而激發學生更加為祖國的建設好好學習,還可以在其他的節日進行相應的感恩教育,我們老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節日對學生進行不失時機的教育。
總之,感恩教育是一個持久而又在實踐活動中來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品行的實施方式。我們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時時刻刻強化對學生的感恩教育,使他們成為新一代的理想接班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