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工程的作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對水生環境的影響
由于水庫具有日調節性能,水量頻繁交換,暫時不會出現分層水溫。不會污染河流水,但會因河流的自凈能力降低而導致水質發生變化。
2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1對氣候的影響
氣候變換的主要因素是受大氣環流的影響,濕地或水體可能會代替原本的陸地,影響小范圍內的大氣環流。若大氣環境發生改變,成功修建水利水電工程可能會增加附近的降雨量,增加空氣濕潤度。
2.2對水體的影響
從水體的角度來說,缺乏科學規劃的修建水庫,雖然能夠降低水的硬度、表面上使水變的清澈明亮,但是會降低水體的自凈能力以及水中污染物的遷移擴散速度;若無法及時有效清除水中的垃圾以及有害物質,會對水體產生二次污染。
2.3對土壤的影響
當水源遭到污染后,若發生滲漏,將會污染更多的水體。水體覆蓋在土壤表面,土壤肥力降低,生物明顯減少;土壤周圍的水位嚴重影響著土壤內部的含水量:當土壤周圍的水位升高,土壤內部的含水量也隨之升高,逐漸變為沼澤,孕育植物的能力降低。
2.4對生物的影響
由于受到氣候等其他因素的影響,附近的陸生動植物的結構、種類等也會受到影響。水生生物喜氧,在富氧條件下快速生長,供氧不足將導致死亡;當水庫淹沒或者出現長時間的工程建設時,將嚴重影響陸生動植物以及水生藻類;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是魚類,水庫的建設直接影響了魚類的生長繁殖及生存。
3保障措施
3.1大力發展生態建設
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態建設密切相關,根據市民的健康狀況即可判斷出生活環境質量。要進行科學研究、充分考慮,采取對應措施,確保城市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可持續發展,務夯實環境保護基礎。用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將環境質量維持在最佳狀態。
3.2重視施工環境保護
在進行水利水電工程項目施工的過程中,首先要制定完善的環境保護制度,整個過程要嚴格遵守環境保護制度,重視施工環境的保護。在施工期間一定要集中處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以及污水處理。不可以隨意丟棄,應定期及時對垃圾進行清理,且只有符合標準的污水才能夠進行排放處理。
3.3合理設置生態流量
在充分考量河湖生態保護要求基礎上,合理確定生態流量的控制斷面,同時,細化設計各控制面生態流量的管理先后順序及目標。針對批復完成的相關規劃及文件等中已經指出生態流量目標的,應在各地方區域水資源管理及調度等操作實施的過程中對其加以有效落實。各地方區域相關部門在指導設計流域區域綜合規劃等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對河湖生態流量開展合理的設置操作,同時,和上層位進行銜接及協調操作。針對審批完成并應投入使用的水利規劃,基于現實需求合理實施中期評價操作,對其中和上層為規劃要求不符以及流量目標不清晰的,應基于所規定標準及要求等進行相應調整。各區域相關部門引導設置河湖生態流量保護計劃,明確各流域區域生態需水總量以及湖泊生態水位控制標準等,編制生態流量保障目標管理規劃,推進河湖生態流量保障進程。
為了改善生態環境,促進黃河的智力與開發,2000年黃河水利委員會啟動了黃河水土保持生態工程,渾河流域項目區位本工程項目。
渾河流域屬黃河一級支流,生態環境惡劣,地貌為典型的黃土丘陵區,水土流失嚴重。項目區含五條小流域,包括 5條小流域,宗土地面積241.4公頃,管轄3個鄉鎮,72個自然村,3147戶,9440口人。
二、工程完成情況
截止到工程期末2006年年底,經工程單位建立認證,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80公頃,其中:梯田249公頃、壩地270公頃,水地160公頃。新增造林面積1514.94公頃,其中:喬木林126公頃、灌木林1400公頃,新增經濟林面積350公頃,新增人工草地450公頃。新建治溝骨干工程干壩20座,小型淤地壩90座,苗圃20公頃。已圓滿完成了各項計劃治理任務各項計劃完成100%。
三、監理的作用與效果
本工程是黃河流域實施“三項制度”改革試點的水土保持生態工程項目區之一。為保證工程建設投資安全、進度和質量有效控制,按照上級要求本項目實施中推行了工程建設監理制等“三項制度”。從幾年來的運行情況看,監理的作用與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制定總體進度計劃和年度進度計劃。監理工程師先根據監理規劃和批復的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集合項目區的氣候、環境特點,制訂工程總體進度計劃。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年度計劃文件對總體進度進行修訂,制訂年度進度計劃,并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對工程實施進行調整。
2.對重點單項工程和重要工序進行重點建立。骨干壩是水土保持生態工程監理的重點,建立工程師從單項工程的前期工作、施工放樣、建筑材料、結構尺寸、隱蔽工程、關鍵部位、單元工程、分部工程等進行全程跟蹤建立,還不定時對鋪土厚度、土料含水量、干容量進行現場測定,及時提出改進意見。
3.對建設投資進行有效控制。對資金的控制實行中央資金報賬制,對于淤地壩、骨干壩等單項工程按形象進度核定工程量進行報賬。對于坡面綜合治理措施按實地核定符合設計要求的治理面積進行報賬。
4.參與合同管理。按照監理協議規定,監理工程師參與項目前期及建設過程中的合同管理。使施工方和建設單位的行為更加規范。
5.工程建設監理制的實施,使施工進度、質量和投資控制均嚴格按照有關規范和程序進行。這樣做不僅規范了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的行為,保證了工程建設的工期,質量和投資安全,也對工程建設過程進行了詳細記錄。
6.在項目實施中,本著“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科學布局、綜合治理、逐年發展、整體推進”的基本建設思路,在施工過程中依據施工規范和設計要求,對每道工序嚴格把關,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了施工任務,受到當地政府及建設單位的好評。
四、建議
由于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監理工作起步不久,實際操作上還不夠完善,有待進一步改進。
1.在領導方面確立監理制度的觀念,改變通常認為“監理工作僅僅是對工程質量把關”的錯誤認識。即通過實施質量控制、進度控制及投資控制、合同管理與信息管理以及協調各方面關系,才能真正實現責、權、利的統一,有利于工程的健康順利實現。
【關鍵詞】水利工程;生態抗洪;護坡技術;應用
隨著人類經濟活動的增加,水資源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更為顯著。但是目前我國的水資源相對匱乏,加之人類頻繁的經濟活動更加劇了不同程度的洪澇旱災等自然災害。因此國家對于現代的水利防洪基礎工程的建設開發力度不斷加強,本文便是通過分析水利工程生態抗洪護坡技術,就如何更好地提高生態護坡的效益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一、生態護坡的涵義
所謂生態護坡,指的是綜合運用工程力學、土壤學、生態學以及植物學等多種學科等相關知識對斜坡或邊坡實施一定的防護措施,建立由植物和工程的綜合護坡防護系統。同時,生態護坡是運用植被進行坡面的保護管理,在進行一系列的保護控制作用下對生態環境進行綜合斜坡綠化的過程。這些植物或工程措施在相互作用下會建成一個強大的綜合型護坡體系,具有護坡功能、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環境等重大作用。
生態護坡的前提是必須要保護好生態環境以及居住環境,同時要做好坡體強度、安全穩固性以及耐久性工作,實現整體的生態環境和水利工程的和諧統一,從而實現植物生長的最佳環境。最重要的是,生態護坡中的材料大都都是采用的新型節能環保材料,因此可以有效地減少環境污染程度,對于環境的多樣性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另外,用于生態護坡的植被具有深根,深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幫助斜坡進行加固,并且可以有效降低坡體相互之間的水壓力,大大改善水土流失的現狀。
二、水利工程生態抗洪護坡的技術分類
(一)人工種草護坡技術
人工種草護坡主要是通過人力進行操作,即借助人力的方式在水利工程的邊坡周圍種植草坪的的較為簡單的生態護坡技術。談到人工種草護坡技術,要考慮的是進行護坡的草類是否具有發達的根系組織,能否在護坡固土、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其中平鋪草皮護坡是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人工種草護坡技術,是利用天然草皮進行邊坡防護,進而產生很好的水利工程護坡功效。而且這種技術大多應用在斜坡的坡度較低或者是比較適合土質路的邊坡防護當中,相對來說,坡度較高或者較硬的土質邊坡中不適宜采取該種植草護坡技術措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
(二)水力噴播植草技術
水力噴播種草護坡,顧名思義指的就是利用水力機械裝備的壓力將相應草籽、肥料、土壤等加以一定比例的水進行混合,最終噴射到需要實施防洪措施的水利工程坡面上。此類技術的作用是可以使得施工的環節更為便捷方便,即可以達到生態綠化的良好效果,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將種子等均勻播撒到需要進行防護的坡度上,因此此類技術的應用范圍非常廣。
(三)土工材料固土護坡
植物是進行護坡的首選,因為植物具有良好的生態價值。但是植物的生長離不開水質、土壤等水土條件,因此對于土工材料的選擇也是進行護坡的關鍵。例如可以引進利用聚丙烯等現代的高分子材料使其建成更加合適的高度和空間,配合以內部土壤更加松軟的固土網墊,這樣可以更好地儲存適于植物生長的土壤。在此基礎上,土壤以及水分等充足以后,可將根系發達的種子撒入其中,種子在如此舒適的土木環境下會迅速生長。在植物生長的作用下,植被、聚丙烯等可以發揮出固有的護坡作用。
(四)生態客土植被護坡
眾所周知,植物具有極強的生態保護作用,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防風固沙。所謂的生態客土護坡,旨在為植物創造一個更好的自然生長環境,然后將植物纖維、緩釋復合肥、粘合劑等按照一定比例進行混合,最終建成一個良好的自然生長環境。在這過程中,要確保客土層的濕度和熱度的平衡可以為以后的植物生長提供必要的水分不至于浪費損失。除此之外,坡面上的植物可以很好地防止雨水等的沖刷,最好是應用于坡度較低的坡面上。
(五)網格生態護坡技術
網絡生態護坡技術利用磚石、混凝土等材料組成一定的網格結構,并且在網格中注入適量的腐殖土用以培育栽種植物,通過植物的根系緊密結合建成網格狀的綜合湖泊體系。一方面可以達到護坡故土的強大功效,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整體的自然環境的水平,促進生態環境質量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
三、水利工程生態防洪護坡技術的應用
水利工程生態抗洪護坡首先應該充分的發揮護坡的防洪以及抗洪的功能。在水利工程生態抗洪護坡技術的應用中需要充分的結合水利工程的實際,以工程的自身建設特點以及工程所在的環境特點來選擇合適的生態抗洪護坡技術。同時所選擇的護坡技術不僅需要具備牢固護坡的作用,同時也應該與工程周邊的環境相適應,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生態護坡功能及作用最大程度的發揮。
通常情況下水利工程的施工環境較為復雜,因此在進行生態抗洪護坡材料的選擇時應該注重材料的抗腐蝕性以及抗變形性等特點,同時為了能夠實現生態抗洪護坡的可持續發展也需要對所選擇植被的生命力以及環境適應力等情況進行綜合的分析。除此之外,還需要對生態防洪護坡技術進行不斷的改革與創新,通過不斷加強抗洪護坡材料性質及功能的創新,來實現防洪護坡施工技藝的提高。
水利工程防洪護坡設計前需要對工程的施工地進行較為詳盡的地址勘測,在勘測時應該著重注意土質坡體的抗腐蝕性以及工程的地質條件。只有通過最全面的調查、分析及總結,合理的石材以及植被的選擇,才能夠實現防洪護坡建設水平的全面提高,從而實現水利工程防洪護坡技術的發展以及其作用的有效發揮。
結語:
總而言之,水利工程生態防洪護坡技術的種類很多,但是還要結合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進行切合實際的技術應用。而且水利工程技術應用的目的是盡最大可能來鞏固水利邊坡等基礎設施的穩固,進而保證周邊居民的正常生活不受到影響。結合當今人類的經濟活動日益頻繁的前提下,應該深入進行新型的防洪水利工程的坡體防護措施的引進與探究,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做好防洪水利工程坡體安全性的工作,使得居民可以安居樂業。
參考文獻:
[1]李佳超,史建勛.水利工程生態抗洪護坡技術探究[J].江西建材,2014,17:106.
關鍵詞:水利工程 生態 水資源 負面影響
從古代起,水利工程巨大的作用就被發現并利用起來,當前水利水電工程更是在保障社會安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如防洪、灌溉、發電、供水、航運、養殖和旅游等等諸多方面起著保障人民生命財產或提高經濟效益的作用。
1、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我國經過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基本形成了防洪、排澇、灌溉、供水、發電等水利工程體系,在抗御水旱災害、保障經濟社會安全、促進工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應當看到,水利工程在為國民經濟生產帶來推動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
1.1 正面影響
水利水電工程設施的建設和運行,一方面,對生態系統和人類生活環境帶來諸多益處,首先能調節水量。筑壩形成水庫,為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植被和生物提供了較為穩定的水源。其次在防洪治澇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水利工程的興修,能起到削洪減災的作用,從而保護了生態系統,使其免受侵害。第三,能提供清潔、可再生能源。另外,在調節和改善氣候、環境、防止水土流失、緩解我國的用電形勢、改善航運狀況等方面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1.2 負面影響
水利水電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也形成了負面影響,引起一些生態環境問題,如如水質污染、飲水安全、泥沙淤積、滑坡地震、移民環境等。一些水利工程的建設改變了生態環境的原本風貌,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改變了水域環境的多樣性,如水循環不暢、生物多樣性水平下降;改變天然河道的水質水溫,特別是對水庫的建設,對魚類的繁殖有較大的影響;水庫蓄水,多沙河流庫區泥沙淤積和下游沖刷,河道下切,庫區坍岸、滑坡及誘發地震等地質問題;原有的河流兩岸的陸生植物被淹沒,使得丘陵和平地島嶼化和片斷化,陸生動物被迫遷徙;被搬遷的城鎮及廢棄的農田沉入庫底,為清除的垃圾、工業廢料及化肥農藥殘留統統進入水庫,原有的水域環境,包括人口、耕地、森林、珍稀物種、礦產資源、風景名勝等隨之改變,庫區及下游河道水質變化,水庫可能產生富營養化問題,下游納污能力可能會降低。
2、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基本理念
基于以上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諸多負面影響,水利工程結合生態建設,是一個發展的必然趨勢。
(1)樹立起人與自然相協調的科學發展觀,系統全面理解生態水利的理念和方法,正確把握和確立水利工程建設的生態水利模式,以相應理念的滲透為指導,主動與自然相適應,才能使二者相協調,造福人類。
(2)樹立起開發利用與保護相協調的資源觀,水利工程不僅在防洪、供水等方面作用巨大,在改善水環境、修復生態系統方面同樣大有可為,水生態系統的改善對流域范圍內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起重要保障作用。生態環境建設已經成為水利工程的重要內容,以水利工程建設帶動水生態的改善可謂一舉多得。
(3)樹立起水利工程服務于社會的基礎地位觀,把水利工程建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中,與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發展進步聯系起來。主動研究社會經濟發展對水利的更高要求,以水利的適當超前發展來保障和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建設生態型水利工程的方法
3.1 我國水利工程建設現狀
我國的水利工程學,是以對水流的控制為目標建造水工建筑物,經過設計計算,保證水工建筑物承載的強度、穩定及耐久性,以滿足人們對于供水、防洪、水力發電、航運等需求,但同時也忽略了水體自身的需求,如河流湖泊與岸上生態系統的有機聯系;建設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復;城市水域往往忽略了水流的自然生態系統的需要,使河流失去了在自然環境中生機勃勃的生命。所幸的是,生態環境系統受到人類的活動的干擾和損害已經成為目前社會關注的焦點,受損河流的生態修復研究和實踐日益受到人們廣泛的重視。
3.2 建設生態型水利工程的方法
首先,生態水利工程建設在方法上要體現親自然的特性。不但要掌握水在氣候系統、水文循環中的運動轉換規律,還要研究其在特定的生態系統中,特定的生物群落與水體的相互依存的關系。既要研究水體的物理特性,也要照顧到其系統循環特性。在開發利用河流時,將河流與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置于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中考慮,進行統一的規劃、設計等。
生態水利在工程建設中沒有固定的方法,應視不同的水文條件和不同的河道形態進行具體分析。河床長期適應水沙變化的結果造就了不同形式的河槽斷面,不同的地質地形和水文條件形成不同的斷面。對于不同的水文條件,其特征、形態都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我們因地制宜,靈活的進行規劃施工。
4、結語
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引起世人的關注,水利工程是把雙刃劍,人們在通過水利工程獲得益處的同時也不得不以破壞生態為代價。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協調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采用生態水利工程建設來對水資源進行開發利用,不僅能夠實現了對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且還保證了生態環境系統良性循環,保護和尊重了自然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廖世潔.水利工程中的生態問題與生態水利工程[J].廣西水利水電,2006,01.
[2]具杏祥,蘇學靈.水利工程建設對水生態環境系統影響分析[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8,07.
[3]劉正茂,呂憲國,武海濤.生態水利工程設計若干問題的探討[J].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08,01.
關鍵詞:河流;生態;水利工程
中圖分類號:TV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正文:
目前水利工程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有著巨大的作用,但是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人類整治河道修筑堤壩等活動人為的改變了河流的多樣性、連續性和流動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溫、自水流邊界、水文規律等自然條件發生重大改變,這些改變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一、河流生態
定義:是指一定空間中的生物群落與其環境組成的系統,其中各成員借助能量交換和物質循環形成一個有組織的功能復合體。在生態學中,具體的生物個體和群體生活地區內的生態環境稱為“生境”。在生境各個要素中,水又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淡水生態系統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動水生態系統,即河流生態系統,另一類是靜水生態系統,主要指湖泊、水庫生態系統。兩者都應包括周邊的淡水濕地。河流生態系統是指河流水體的生態系統,是陸地和海洋聯系的紐帶,在生物圈的物質循環中起著主要的作用。
特點 :
①調控性。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同種生物種群間、異種生物種群間在數量上的調控,保持著一種協調關系。水體自我修復能力,也是淡水生態系統自我調控能力的一種。在外界干擾條件下,通過自我修復,保持水體的潔凈。由于具有這種自我修復功能和自我凈化功能,才使淡水生態系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②整體性。生物群落一旦形成系統,其內部各要素不能被分割而孤立存在;如果硬性分開,那么分解的要素就不具備整體性的特點和功能。在一個淡水域中,各類生物互為依存,互相制約,互相作用,形成了食物鏈結構。
③統一性。這也是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征,有什么樣的環境就造就什么樣的生物群落,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二、水利工程
現在的水利工程基礎主要是工程力學和水文學。生態水利工程學作為水利工程學的一個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同時,兼顧水域生態系統健康與可持續性需求的原理與技術方法的工程學。
1.生態水利工程的內涵是:對于新建工程,是指進行傳統水利建設的同時,兼顧河流生態修復的目標。對于已建工程,則是對于被嚴重干擾河流重點進行生態修復。生態水利工程將與傳統治污技術、清潔生產及環境立法和資源管理一起,成為河流生態建設的主要手段之一。
2.生態水利工程發展
人們對水的開發利用大致經歷過五個階段:
①防洪建設階段。人類開始在水域周邊定居之后就必須進行防洪建設,一般是堤防、城墻、城區排水系統等,并且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不斷提高防洪建設水平。
②供水建設階段。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水的供需矛盾就日益突出,這時各種引水、配水等供水系統的建設成為水利建設的主要內容,經濟越發展,要求供水能力和保障率越高。
③水資源保護階段。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域的污染將造成重大社會問題。因而水資源保護、改善水域水質等水環境建設將成為水利建設的主要內容。
④景觀建設階段。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游事業的發展,人們會對水域周邊的景觀提出較高的要求。因此,以水域空間管理,為人們提供良好的休息娛樂空間為主要內容的水利建設將首先在城市周邊地區得到發展。
三、河流生態系統與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有積極作用,通過調節水量豐枯,可以抵御洪澇災害對生態系統的沖擊,同時也改善了干旱與半干旱地區生態狀況以及調節生態用水。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也有不利影響,一些水利工程建設造成河流形態的均一化和不連續化,其后果是生物群落多樣性水平下降。具體表現在:
1.使生境多樣性發生了改變。
2.使生物群落的多樣性降低。
人們容易看到水利工程在供水、灌溉、發電等方面給人們帶來的直接、有形的利益,卻往往忽視水域生態系統為人類帶來的利益,更難于看到因水利工程改變河流形態的多樣性,對人類的利益造成的長遠的隱形的損害。
四、生態水利工程設計
對于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的不利影響,我們應該改進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規劃和設計技術。未來的水利工程既要具有直接功效的供水、防洪、發電、航運工程,還要有利于生態系統健康與穩定的生態工程。因此,我們可以采取合理設計。設計原則主要有以下幾點:
1.經濟性原則。生態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學原理,也要符合生態學原理。對于生態水利工程的經濟合理性分析,應遵循風險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則。由于對生態演替的過程和結果事先難以把握,生態水利工程往往帶有一定程度的風險。這就需要在規劃設計中進行方案比選,更要重視生態系統的長期定點監測和評估。充分利用河流生態系統自我恢復規律,力爭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產出的合理技術路線。
2.空間異質性原則。大規模治河工程的建設,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連續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單一化,引起河流生態系統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態水利工程的目標是恢復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樣性,但是并不意味著主要靠人工直接種植岸邊植被或者引進魚類、鳥類和其他生物物種,生態水利工程的重點應該是盡可能提高河流形態的異質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學原理,為生物群落多樣性的恢復創造條件。
3.自我恢復原則。生態系統的自組織功能表現為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自組織的機理是物種的自然選擇。將自組織原理應用于生態水利工程時,生態工程設計與傳統水工設計有本質的區別。依靠生態系統自設計、自組織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選擇合適的物種,形成合理的結構,從而完成設計和實現設計。每一項生態水利工程必須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條河流的自然屬性和美學價值,尋求最佳的生態工程方案。
4.整體性原則。整體性是指從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出發,掌握生態系統各個要素間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復河流生態系統的整體、綜合的系統方法,而不是僅僅考慮河道水文系統的修復問題,也不僅僅是修復單一動物或修復河岸植被。水域生態系統受到脅迫時,需要對于各種脅迫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綜合、整體研究。對于河流生態修復項目要有長期準備,同時進行長期的監測和管理。
結語:生態水利工程是一個綜合性工程,在建設水利工程的時候,我們要依靠完整的歷史資料和監測數據,對水利工程的可行性進行階段性的評估。使得水利工程滿足人們的需求,同時我們還要保證水利工程的建設能夠做到對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當代社會水利工程的作用越來越大,我們建設水利工程的時候,要遵守相應的設計原則,要不斷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只有這樣建設的水利工程才可以既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又能做到對生態系統的保護作用。
參考文獻:
[1] 談廣鳴,李奔.河流管理學[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