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數字經濟理論

數字經濟理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數字經濟理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數字經濟理論

數字經濟理論范文第1篇

[關鍵詞]知識經濟;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創新

知識經濟時代的圖書館,其服務職能已不僅僅局限于文獻借閱和封閉在藏書樓內,而是在充分享受現代技術所帶來的各種資源方便,這些將把圖書館轉換成為一個全新概念的、多功能的現代信息中心,要面向全社會提供聯合化的信息服務。雖然人們可以自己上網來獲取大量信息,但是圖書館所做的大量不可替代的工作更有助于人們提高工作效率。圖書館還肩負著傳播科學文化知識,進行社會教育的職能。一方面,它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塑造社會成員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另一方面,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越來越快,終身教育成為世界趨勢。圖書館公益性、公共性和開放性的特點,能貼近群眾、服務社會,社會上每一位公民都可以在這里根據自己的需要自由平等地、隨心所欲地終身學習,圖書館通過自己的工作,給千千萬萬普通群眾以實際幫助。隨著知識濟的到來,圖書館不僅僅被譽為“大學的心臟”而且會得到全社會的重視,必將成為“社會的心臟。”

圖書館的生存和發展依賴于自身的資源,這些資源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部分: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其中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它使用并支配著其它兩大資源。人力資源是現代社會資源中最重要、最活躍的生產要素,尤其是全世界人才之爭風起云涌,吸引人才,培訓人才成為各個國家、各個行業、各個企業具有戰略意義的工作。因此,人力資源管理是圖書館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只有充分重視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才能跟上時展的步伐,真正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圖書館知識和信息需要。

一、知識經濟時代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的概述

1、知識經濟的概念。

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是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略稱,它是主要依賴于發展科學和教育的經濟,主要依賴于人的腦力勞動。“知識經濟”這個概念是對即將到來的人類社會的一個經濟時代的新概念。也可以說,知識濟是以腦力勞動為主要資源,以高科技產業為第一支柱,以信息網絡為紐帶的全球一體化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形態,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一個新的經濟時代。[1]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和知識經濟的到來, 知識的收集、獲取、利用和創新將成為貫穿于圖書館各項業務工作的主線。圖書館管理中將廣泛的涉及到知識經濟。知識經濟運用到圖書館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獲取、挖掘、利用和傳播知識, 為讀者提供獲取知識窗口, 提供有效的知識共享平臺。因此,如何運用知識管理的理念和策略, 開展創新服務, 已經成為圖書館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

2、圖書館的基本情況。

圖書館作為公共部門中的一個機構又屬于事業單位,其管理模式及運行模式具有公共部門的共性。與此同時,它還要求人力資源擁有高科技知識,有扎實的知識基礎和廣博的知識結構;要求人們有與之相適應的良好的心理素質;要求人們加快學習、不斷學習、學會學習;要求人們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因此,在知識經濟逐漸全球化的今天,圖書館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經濟的發展、人文精神的發揚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直接關系到人的自我完善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隨著知識經濟對社會各領域“洗禮”的日益明顯、日見成效,肩負傳播傳承社會知識、引導社會公共求知和提供廣大信息檢索服務的圖書館,其管理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3、人力資源及人力資源管理的含義。

人力資源是指能夠推動整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勞動者的能力。即處在勞動年齡的已直接投入建設和尚未建設的人口的能力。[2]人類的活動只要是以組織的形式存在,就必然需要對組織成員進行協調與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最根本的理念就是要求組織把員工視為一種維系組織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性的資源進行管理活動。在現代社會,人力資源管理已經成為組織管理活動中的一項基本的管理職能,也是組織實現其目標的基本前提。從一般意義上說,人力資源管理就是指組織為實現管理目標而對其內部人力資源進行的規劃、獲取、維持、開發、激勵、評估等一系列的管理行為。[3]

4、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的特殊性。

(1)圖書館的工作負荷重。幾乎所有研究結果都顯示,工作超負荷會導致個體產生職業倦怠,尤其是對情緒衰竭和個性化的影響最為顯著。

(2)技術更新快,工作壓力大。由于當今社會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帶動了圖書館事業朝著自動化、網絡化、數字化方向發展,它要求圖書館員必須與時俱進,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和提高素質,但目前館員知識結構和基本素質與現代館員之間的要求差距較大,又缺乏進修學習的機會,使圖書館員感到巨大的技術壓力。

(3)工作程序機械化,缺乏創造性和發展機會。圖書館員每天都重復著同樣的勞動,單一重復,無創造性,館員缺乏成就感和發展機會。

(4)社會地位低,經濟待遇差。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圖書館是服務行業,地位低下,得不到尊重,館員心里產生了較強的自卑感。

(5)管理缺乏生機和活力。圖書館一直延續計劃經濟模式,缺乏生機和活力,缺乏公平、合理的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使館員感到身心倦怠,工作滿意度低。

二、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創新突破的必要性

1、是圖書館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傳統圖書館正在被網絡化、數字化圖書館所代替, 一系列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應用到圖書館中, 對圖書館的自身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要求圖書館員要有較強的信息意識和廣博的專業知識、一定的外語能力和計算機技術, 還要有極強的洞察力、創造力、思維靈敏和強烈的事業投入精神, 要從傳統的“圖書保管員”變成“信息領航員”和“信息工程師。”

2、是提高圖書館效益的關鍵。

圖書館的五要素: 文獻、資金、設備、人員、技術。其中人力資源是唯一的能動性生產要素, 其他一切物質資源均被動地由人力使用和推動, 任何一項資源的合理運用最終都將決定于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管理的程度。這也正應了印度著名圖書館學者阮岡納贊[4]的斷言: 一個圖書館的成敗關鍵在于圖書館工作者。目前, 部分圖書館的利用率還很低, 深入研究發現, 人的因素、人力資源未被充分利用是主要因素之一。

3、是圖書館留住人才的必要手段。

圖書館界普遍認為對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視程度不夠, 館員知識老化, 跟不上時代的要求, 館員待遇相對較低、社會地位不高, 圖書館缺乏吸引高素質( 如IT、信息開發營銷、古文獻開發、公關等方面) 人才的能力。因此, 圖書館要進行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 以人為中心, 把館員作為圖書館的主體, 充分調動和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增加工作業績。圖書館也要與時俱進, 把人本管理理念發揮好, 讓圖書館的人力資源管理更趨于人格化。

三、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圖書館由傳統型、單一性向現代化、多元性轉變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和沖擊,加之本身改革的不徹底和認識的不到位,造成圖書館社會地位相對低、影響力弱、福利待遇較差,致使圖書館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能力不強、條件不好、位置不佳,也造成了圖書館在人才緊缺的條件下的人才流失損失性更大。長此以往,圖書館將難以完成現代圖書館對各層次、各種類人才的需求,也難以承擔現代圖書館作為信息中心和服務機構所肩負的任務。

1、管理的雙重性、模糊性和游離性。

圖書館的管理沒有從傳統的人事管理中完全跳出來,也沒有真正實施現代化人力資源管理。想利用新的管理手段、管理方式來有所作為,卻不能很好地處理新與舊、既得利益與改革發展需要付出代價之間的關系。對成本的管理一時不夠重視,一時重視過度; 對投入產出比不計于心,又不得放任;在人事安排上仍然是重于編制事業性安排,輕于資本營銷型管理。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嚴格,造成執行者對管理政策理解的不確定和不到位,致使圖書館管理者游離于新與舊制度之間,導致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的人為性增強,致使圖書館成為高校教師家屬、機關閑置人員或老弱病殘和其他人員的寄身地和收容所。這嚴重挫傷了圖書館專業人員的自尊心,嚴重影響了圖書館館員的聲譽和圖書館的莊重,也勢必將造成圖書館事業的萎縮和整體競爭力的降低。

2、人力資源管理缺乏人力資本的概念。

圖書館除了擁有其核心的文獻資源之外,還擁有最寶貴的人力資源。因為只有實現人力資源與文獻資源的有機結合,才能真正發揮兩方面的作用,實現圖書館館藏和現有人力資源的利用效益最大化,有助于增強圖書館的社會競爭力,使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化,提高圖書館員的地位和待遇,促進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

3、人力資源開發不夠。

圖書館人力資源是圖書館的第一位資源,是圖書館賴以生存和維系和諧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圖書館管理往往“重外輕內”對基礎設施的出其不意和花樣翻新情有獨鐘,對內部館員的心理研究和個性要求,對館員的知識培養、技能培養和素質培養、對館員的繼續教育則過少問津。這樣,圖書館館員缺少新知識的必要補充和不斷充電的機會。長此以往,圖書館將面臨生存危機。圖書館人才的缺乏和不得力,難以適應現代圖書館對館員角色的要求,也難以向服務對象提供聯合、高效、準確的信息。圖書館館員不能成為信息專家、信息向導、信息管理者、信息顧問,圖書館就難以順利地傳播科學文化知識,也就談不上圖書館對社會、高校與科研的道德約束和人文塑造,其存在性就要受到質疑。

4、人力資源整體適應性差。

圖書館現有人力資源存在著既懂圖書館知識又懂計算機知識人才的匱乏的局面,加之圖書館職業吸引力本身不強等因素,導致高層次人才極度缺乏。而現行人力資源管理體制機制的不完備及在轉軌中出現的偏差,造成工作人員來源五花八門,年齡差距大、觀念更新速度慢、知識過于單一、應急處置能力不強、綜合素質不高、普遍不能很好地適應服務對象對信息檢索的高標準和嚴要求,更缺乏能從事綜合性工作的中堅力量和骨干人員,以至于圖書館館員如同一些館藏文獻一般沉寂,只等有人問津,才知道“有所作為”。而這種工作的滯后性和不自覺性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信息社會對圖書館館員的要求。

四、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創新突破的途徑

1、創建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新體制。

(1)樹立“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理念;現代管理的核心是對人的管理。圖書館管理者應順應時展的要求, 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管理能力, 運用“以人為本”科學的管理理念來做好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在圖書館各項工作中, 特別是在人才培養、引進、實行獎金分配等工作時, 要建立一套科學的績效考核測評指標體系和有效的激勵機制。在用人、引進人才時要有嚴格的選拔標準。圖書館領導要在圖書館發展目標指導下, 使員工目標與圖書館目標相協調, 努力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以利于圖書館各項工作的開展。

(2)科學設置機構, 合理配置人員;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應由一個部門管理轉變到部際管理, 要按照公開、公正、競爭上崗、擇優錄取等原則,將各類人才配置到適當的崗位上。這樣, 有利于人力資源的開發、人力資本存量的增長。應根據員工的個體差異, 對他們各自的情況進行綜合分析, 找出資源配置的最佳方案, 并在工作中不斷調整、優化配置, 使員工的內在潛能得以充分發揮。

(3)引入能本管理機制;所謂能本管理, 就是以能為本的管理, 體現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機制,其本質是體現公平的原則。[5]管理者要在公平原則的前提下, 選賢任能, 知人善任, 激勵工作人員積極工作并幫助他們達到預定的目標。具體可采取崗位責任制、人員聘用競爭上崗制、權力下放分級管理制等, 充分明確每個圖書館員的責任與義務,實行按勞分配、按質分配, 給員工獨立處理問題的權利, 使他們的能力真正得到鍛煉, 工作時有成就感和歸屬感。

(4)建立科學的激勵競爭機制;競爭機制是市場經濟對人才選用機制最本質的要求,是對傳統的計劃分配和組織安排的根本性變革。科學的激勵機制對于強化人們的競爭意識、效率意識、信息意識、法制意識和獨立自主意識, 對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質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激勵的形式多種多樣,就其內容說,可歸納為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兩者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精神激勵主要有三種形式: 一是興趣的激勵, 二是尊重信任激勵, 三是榜樣激勵。物質激勵能滿足人們現實生活的物質需要。因此, 圖書館領導層在進行精神激勵的同時, 還要充分了解本館工作人員的物質生活的需要, 建立一套公平的競爭獎懲制度。圖書館要營造一個鼓勵員工競爭的環境, 打破年齡、資歷、學歷、職稱等限制, 通過人事制度改革, 推行業務崗位雙向選擇,管理崗位競爭上崗。通過競爭, 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通過競爭,給館員以適當的壓力,促進館員自我發展,奮發向上。圖書館在實行競爭機制時, 要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使有才學、有能力、能敬業的同志在關鍵和重要的崗位上發揮作用。另外還應注重獎勵機制和懲罰機制,充分調動廣大人員的積極性。

(5)建立健全的管理機制;圖書館的管理,應將人力資源管理放在首位。我們在堅持以人為本的基礎上,還要引進科學的管理機制,深化改革, 完善圖書館的各項規章制度,進一步明確管理責任制, 完善館、部兩級管理體制。在館內實行柔性管理,改變以往那種只習慣于采用規章制度、行政處罰和經濟制裁等強制性措施來達到管理目的的做法。領導者應在研究館員心理和行為規律的基礎上,采用非強制的管理方式,在館員心中產生一種潛在的說服力,使館員主動積極地做好各項工作。

2、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培養。

(1)建立有效的績效考評機制;績效考評是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書館只有對館員做出公正評價,才能充分調動館員的積極性,從而實現圖書館的總目標。館員的績效具體表現為完成工作的數量、質量、服務產生的效果和為圖書館做出的貢獻。績效考評就是針對每個館員所承擔的工作,應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對館員工作的實際效果、價值及其對圖書館的貢獻進行考核和評價。考評的內容包括職業道德、專業技能、工作態度、工作業績等方面。各部門要做好平時、年度的考評記錄,將考評結果與職工的晉級、任職掛鉤, 逐步形成一個“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有效競爭機制。通過對職工業績、工作量、創造性的考評,獎勤罰懶,使員工在工作中真正發揮其積極性、創造性,使圖書館工作有效開展。

(2)加強館員的教育和培訓;制訂多層次和多主體的培養人才的方案。鼓勵圖書館在職人員參加研究生正規教育或各種職業培訓、崗位培訓、專業證書教育、技術等級培訓、自學考試、成人教育相結合多形式的繼續教育,充分開發圖書館人力資源,挖掘個人潛力,提高對館員繼續教育的認識。館員的繼續教育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 并要得到各級領導,特別是圖書館領導的大力支持、協調、照顧、并從政策上給予激勵,改變只顧眼前利益,認為館員參加繼續培訓和學習會影響本職工作的觀念。

制定政策,保證繼續教育的順利開展。圖書館領導要把館員的繼續教育納入目標管理的范疇, 建立督導、評估、考核、獎懲機制, 對館員培訓要有計劃、目標和培訓體系。并把館員繼續教育與其年終評優、評職稱、晉級等有機結合起來,以保證館員繼續教育的順利進行。

構建多種類型、多種途徑、立體交叉的培訓體系。由于館員的個體差異性,決定了繼續教育必須堅持“因人而異、分類培訓、整體推進”的原則,對館員技能的提高,要堅持“骨干先行、全員參與、人人過關”的培訓策略,堅持培訓有超前性、針對性、實用性,并分期分批進行。

制定圖書館工作人員在國內外進修學習培養方案。在圖書館現有人才中,分期分批有計劃地、有針對性選派人員外出進修學習,鼓勵和支持圖書館工作人員參加學術交流活動。

由此可見, 圖書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人力資源管理對一個圖書館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只有充分重視圖書館活動的“人”,用以人為本的理念創新圖書館的服務與管理,才能促使圖書館事業得到快速、持久的發展。現代化管理是現代化圖書館的主體工程,人是關系到圖書館事業興旺發達的決定因素,以人為本是圖書館管理的核心。我們要在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中有效地運用人本管理思想,以此來調動館員的積極性、創造性提升圖書館的服務層次, 充分發揮圖書館人力資源的潛能并合理利用,使圖書館工作躍上一個新臺階。

五、結束語

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在給人類社會帶來更多便利會帶來了更大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意味著挑戰,要應對時代的挑戰,需要公共部門人力資源不斷更新觀念,更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和適應性。對于作為一個公共部門的圖書館來說, 它在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只有充分重視圖書館活動的“人”,用以認為本的理念管理圖書館的人力資源,提高圖書館的整體服務水平,才能促使圖書館事業得到快速、持久的發展。為我國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提供保障,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注釋:

[1] 郭佳慧. 知識經濟時代的圖書館管理創新服務[J].集團經濟研究.2006年12月上旬刊

[2] 高 華. 淺析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J].內蒙古圖書館工作.2007年第4期

[3] 高 華. 淺析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J].內蒙古圖書館工作.2007年第4期

[4] 阮岡納贊.印度著名圖書館學家,1931年編著《圖書館學五定律》

[5] 李 鈴. 現代圖書館的人力資源管理――從人本管理到能本管理[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05年01期

參考文獻:

[1] 史振立.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創新[J]. 河南:商丘師范學院圖書館.第七期.情報探索

[2] 崔玉卿.新世紀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3第13卷第5期

[3] 侯錦秀.知識經濟時代的圖書館創新管理[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第17卷第17期

[4] 吳慰慈,董焱.圖書館學概論[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5] 孫繼林.圖書館改革要重視人力資源管理[J].圖書論壇,2O02(5):133-135

[6] 崔新琴.《情報理論與研究》[M].情報理論與研究.2005年6月

[7] 中國圖書館學會.21世紀圖書館可持續發展戰略[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8)

[8] 趙光忠.人力資源管理模塊與操作流程素質[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數字經濟理論范文第2篇

1、組建企業網絡資產管理團隊,為企業網絡活動指出方向,規范行為

企業網絡資產同企業網絡上進行的營銷活動有密切關系,所以很多企業都是由營銷部門來進行大部分企業網絡資產的管理工作。然而,營銷人員的知識結構、個人能力不一定能夠勝任一些管理工作。所以,企業網絡資產管理需要專門的人員,有對網絡應用的發展有一定把握,對網絡應用的商業化、電子商務有清晰認識的專業人才,也應該有對網絡經濟、網絡金融有一定了解的專門人才。這樣的人才可以充分把握網絡的發展、企業的需要,擁有前瞻性眼光,可以看到哪些網絡應用可以幫助企業獲得網絡收益,使企業更早地投入形成網絡資產,獲得戰略優勢。同時,有效避免投入的浪費和不規范的網絡行為的發生。此外,企業應當圍繞網絡資產的研發、運營、維護以及評價幾個方面組建專門的管理團隊,并注意信息的溝通順暢。首先,各部分人員內部以及與企業其他部門之間應相互溝通,確保信息共享。例如,企業當前的財務狀況、信息技術應用狀況、人才的儲備以及企業未來的目標市場定位都會影響企業網絡資產的運營工作,這就要求研發人員加強與企業各部門的信息溝通。其次,管理團隊內部人員應加強合作,一項新的企業網絡資產研發成功,比如新的網絡品牌形象和開辟的新的網站等,都需要后續的運營和維護工作,使網絡資產實現持續增值;管理團隊應按照職能進行人員配置,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實現企業網絡資產的全過程管理。

2、建立企業網絡資產信息系統,輔助企業統計分析及決策

目前我國企業網絡資產信息管理手段比較落后,一般都是由使用該資產的有關員工進行輸入、統計和維護,導致企業對網絡資產的動態信息掌握不及時,不方便進行統計分析,由此也不能為管理決策提供服務,對于哪些資產應該重視、哪些應該放棄或改革也不太清楚。因此,企業應建立網絡資產信息系統,全面系統地記錄、追蹤企業的網絡資產管理信息,為管理當局經營決策提供有力依據。特別是一些網絡企業,其基本上所有商業活動都跟網絡資產密切相關,更加需要信息系統的支持。企業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建立信息庫,一方面,信息庫反應網絡資產管理過程中的相關歷史資料信息,作為存檔記錄,為將來的網絡資產管理工作提供參考;另一方面,信息庫則起到統計分析以及評價的目的。比如,有了企業網站點擊率的信息存儲,可以掌握其變化情況,以及產生這個變化的原因,同樣,可以了解博客的關注度的增加趨勢、網絡品牌廣告的反饋力度等,隨時跟蹤網絡資產的最新變動情況,為決策提供幫助。

3、建立適合的績效考核機制,激勵員工為網絡資產保值增值做貢獻

企業網絡資產管理與其人力資源環境密切相關,無論是企業高級管理人員還是普通員工都應高度重視企業網絡資產的研發、運營和維護工作。它體現在企業的經營理念、服務手段和方法之中。在人力資源戰略規劃、人才引進、薪酬設計、績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中要滲透網絡資產的管理理念,充分調動員工參與企業無形資產管理的積極性,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比如,有些企業對于網絡博客的管理僅僅是要求個別員工進行維護,發表一些文章,當作日常工作,并沒有去考慮博客的訪問量以及作為企業網絡門戶的重要度,也沒有同員工的薪酬進行聯系,不利于這類網絡資產的保值增值。企業員工的考核應考慮與其相關的企業網絡資產因素,制定出與無形資產相關的人力資源考核指標,通過定量和定性兩個方面對員工進行績效評價。比如,企業員工在企業網站或博客上的文章發表數目作為員工的績效評價,同時也要看文章的質量,從該文章被其他知名網站轉載的數目、點擊率等都可以看出質量的好壞,這也應作為績效評價。點擊率越高,轉載轉發越多,企業網絡資產增值越多,對企業網絡貢獻越大。

4、注重企業網絡資產的保護,構建良好,健康向上的企業網絡形象

網絡的一些特點使得網絡信息傳播更快、更廣,同時,它的一些負面特點,比如隱蔽性、虛假性、信息的良莠不齊等,也給企業的營銷活動帶來了影響。再加上互聯網的相關法律的不完善,給企業維權造成了阻礙,也給企業網絡資產的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企業網絡品牌形象、名譽權的保護。我國企業的品牌管理還處于成長階段,對于網絡品牌的保護意識不強,需要企業給予足夠的重視。首先,由于網絡品牌具有唯一性和獨占性的特點,好的域名、通用網址、商標、無線網址等已成為稀缺資源。所以,品牌資產的保護刻不容緩,企業應當主動地多批量注冊相近的通用網址、域名、商標等,密不透風地構建起企業網上品牌保護圈;要多考慮企業未來的發展需要,只有與時俱進,提早設防,及時布局,制定相關的保護方案,避免像“姚明一代”這樣的商標侵權爭議再次發生,避免為他人做嫁衣裳的困境,避免網絡資產的流失。其次,要定期收集網上信息,杜絕網上品牌侵權行為。最近的百度推廣事件在中央電視臺曝光,給各個企業提了醒。搜索“麥當勞”,出現肯德基的推廣信息;搜索“美的服務站”,出現眾多虛假的“美的品牌服務站”的推廣信息;搜索“低價機票”,出現的眾多假機票詐騙網站,假的“去哪兒”網站等。這樣的事件的發生,一方面是對百度公司的故意縱容和無視侵權行為的憤怒;另一方面是對企業面對侵權行為不作為的悲哀。不論被侵權企業是否知道該事實,都再次證明企業需要加強對網絡資產的保護力度。最后,要積極維護企業網絡名譽,監控一些知名站點、論壇和搜索引擎,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對于惡意的網絡名譽的詆毀,一定要謹慎對待,如不能及時糾正或解決,不僅會對企業的商務活動產生影響,而且會對企業的品牌形象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損失。

數字經濟理論范文第3篇

Abstract: Marx's theory as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export of capital exploitation and oppression of the current wav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re tough challenges.Therefore, the need to return to the current output of Marx's theory of capital and oppressive exploitation, science to enhance the export of capital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times of "peace and development" theme of the times and the objective trend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關鍵詞:資本輸出 經濟全球化

Key word: Export of capital economic globalization

資本輸出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其目標是更廣闊的范圍內從事實生產經營活動,以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二戰后,絕大多數的民族和地區實現了民族獨立,在努力發展本國經濟的過程中,絕大多數國家都把積極引進外國資本作為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長期政策加以堅持。按照馬克思的資本輸出理論,資本輸出是資本主義國家對廣大落后國家的進行剝削的重要手段,其后果是南北差距的日益擴大。既然如此,獨立后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為何還要積極引進外資,接受發達資本主義的“剝削”呢?

一、對馬克思資本輸出理論的分析

馬克思資本輸出理論揭示的是資本主義社會下資本的運動規律。他指出,資本積累必然會產生“剩余資本”,這是資本輸出的前提條件。他認為:“如果資本輸往國外,那么,這種情況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它在國外能夠按更高的利潤率來使用。”[1]這揭示了追求高額利潤率和獲得高額利潤是資本輸出的根本目的,因此它要求資本以“不斷過大產品銷路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 。 [2]以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資本主義國家正是通過資本輸出和不等價交換,在“競爭”中使資本輸入國成為其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通過這些手段,“資產階級……正像它使鄉村從屬于城市一樣,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 [4]與此同時,馬克思指出了資本輸出的過程也是其生產關系擴張的過程,在客觀上不自覺的促進了當地舊生產關系的瓦解和資本主義新生產關系的確立 [3]

由此可見,馬克思在資本輸出理論上是堅持兩重性的,但他把資本輸出造成的對落后國家的剝削和控制的作用放在首位,而把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降到次要地位。當今,各國各地區都在努力吸引外資為本國經濟發展服務。從現實而論,再用馬克思傳統的資本輸出理論來分析當今各國積極引進外資的現象時顯然力不從心。因此在對待馬克思資本輸出理論時,我們也應該堅持發展的觀點,以科學解釋當前的經濟問題和經濟現象。

二、對馬克思資本輸出理論的發展及其原因分析

在對待馬克思列寧的資本輸出理論時,首先我們應當堅持馬克思關于資本輸出的二重性原理,一方面認可資本輸出產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南北差距的日益擴大,另一方面承認資本輸出也是與其先進生產關系的輸出相同步的,對瓦解當地落后的生產關系,在促進社會進步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其次要充分突顯資本輸出對輸入國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強化外資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正面影響。這是因為:

第一、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時代的深刻變革,使世界各國的聯系空前緊密。更重要的是,二戰后,廣大發展中國家大都實現了民族解放和獨立,政治上的獨立使他們能夠依據趨利避害的原則主動地引資,這與二戰前的大多數落后國家在淪喪的前提下被動接受帝國主義國家的資本輸出,從而造成政治和經濟利益的嚴重損害大相徑庭。

第二、資本輸出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體,資本的輸出不僅代表著資金在國際間的流動,更是資金、技術和管理技能的國際轉移,會對資本輸入國的經濟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表現為:①為資本輸入國的投資提供來源。②當今資本輸出大多以跨國公司為媒介,憑借覆蓋全球的銷售網絡,可以顯著提高資本輸入國的對外貿易。③外資的引進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和國家的財政收入。

三、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對待資本輸出的態度

經濟全球化密切了各國之間的聯系,但并沒有消除國家之間的競爭與矛盾。資本輸出也一樣,它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相互博弈的過程。發達國家的跨國資本以金融和實業為跳板對發展中國家進行資本輸出,使資本輸入國按自己的經濟需要建立經濟體系,而資本輸入國就要在抵制這種企圖的同時,盡可能的合理利用外資,為本國經濟建設服務。例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相反,拉美和非洲的一些國家則在和外資的博弈的過程中至今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資。作為資本輸入國,中國也不可避免的也要面臨這種博弈,并在這種持續的博弈中,最大化的實現對外資的合理利用,使它們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資本論》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4版,第285頁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469頁

數字經濟理論范文第4篇

論文摘要:如何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解決企業經營者的約束和激勵問題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從資本結構的研究視角對這一問題進行理論上的闡述,并指出通過資本結構以形成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的局限性。

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解決企業經營者的約束和激勵問題。現有的研究主要是從金融體制改革和企業理論兩個領域分開進行,由此形成的研究成果并未為國企改革的順利進行提供根本性的理論指導。事實上,通過融資方式的選擇以形成合理的資本結構,進而改善公司治理結構以最優化安排企業的所有權(包括剩余索取權與剩余控制權),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國企改革中這一難解的“體制性硬核”。

一、基本分析框架:企業的性質與所有權安排合約

科斯(Coase,1937)在《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指出,企業是為了節約市場交易成本而建立的以替代市場價格機制的一個行政權威機制,它以相對固定的一個長期合約來替代市場;并認為企業的規模會一直擴張到企業組織一次交易的邊際成本等于市場組織該項交易的邊際成本為止。科斯雖然未能說明企業這一合約為什么能節約交易成本,行政權威機制到底依據什么進行企業內的要素配置,為什么不同企業交易效率不一樣等問題,但他的貢獻在于指出了一條可供進一步探索的道路。

哈羅斯曼與哈特(Grossman and Hart ,1996)、哈特(Hant,1998)從合約的不完備性角度推進了科斯開創的企業理論,明確指出企業合約的不完備性特征,將企業所有權直接定義為剩余控制權,這為企業的合約理論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基石。由于企業生存的市場環境是不確定的,企業的合約是不完備的,企業的總收入可以肯定也不是一個常量,而是一個不確定的變量。企業的股東、債權人、經營者及工人不可能都因自身的投人而獲得一個固定的報酬,總得有人分享一個不確定的報酬,這就是企業的剩余,剩余也可能是負的,那就意味著要以其投入來承擔損失了,所以,分享剩余也就意味著分擔企業風險。在非負消費約束條件下,人力資本與其擁有者不可分離的產權特征(周其仁,1996),決定著企業中非人力資本為人力資本提供風險擔保。非人力資本提供者分享剩余,承擔風險,但非人力資本提供者風險態度不一,風險中性或偏好者成為股東,分享剩余,風險規避者領取固定合約報酬,成為債權人。在某種程度上,股權資本又為債權資本提供風險擔保,而股東理應分享企業最終的剩余,掌握企業的剩余控制權,因為股東是企業最大的風險承擔者。但是,在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股東不參與企業經營,而經營者的勞動又難以監督或者監督成本太高,因此,讓經營者參與企業剩余的分享是激勵經營者的最有效的手段。這就產生了現代企業理論研究的主題之一,即企業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如何在股東與經營者之間進行安排,才能既給股東最大限度地選擇正確的經營者,又能激勵經營者最大限度地去經營企業,消除成本,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古典企業通過讓股東獨享企業剩余索取權與剩余控制權而最佳地解決了企業所有權安排問題。也就是讓企業剩余索取權與剩余控制權的安排相對應。因為如果擁有剩余控制權的人沒有剩余索取或無法真正承擔風險,這種剩余控制權就會成為一種“廉價控制權”,他就不會有努力作出好的決策的激勵與約束,后果就是一些并不具有企業家才能但偏好于“控制”的人可以通過賄賂擁有最終控制權的人來取得經營者的位置。如果剩余索取權與剩余控制權是統一的,只有真正具有企業家才能的人才出得起這種“賄賂”。同時,因為行使剩余控制權的勞動難以觀測與監督,或者觀測與監督的成本太高昂,(張維迎,1995),難以直接根據他的努力水平支付報酬,只能根據間接的可以觀側的最終成果即企業剩余來支付報酬。所以讓企業經營者享有企業的剩余索取權可以有效解決成本和機會主義行為的問題。其實,這也是經濟學的外部性內在化原理在企業所有權安排上的具體應用。但是,由于股東與經營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經營者清楚自己的經營才能而股東不知道,股東如何確保正確選擇經營者呢?張維迎(1995)的研究證明,在經營才能難以直接觀察的情況下,個人財產可以起到顯示個人經營才能的作用,可以通過對個人財產的觀察來間接判斷一個想當企業家的人的能力。

二、新路徑:融資方式、資本結構與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

企業資本的形成方式(融資方式)有兩種,即以股權形式投人資本和以債務形式投人資本。企業在股權和債務之間籌措資本的選擇(資本結構),就是決定企業控制權在股東和債權人之間的分配,進而決定公司治理結構。資本結構通過公司治理在企業委托人(股東和債權人)與人(內部經營管理者)之間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企業的市場價值。

資本結構與激勵機制。資本結構在激勵經營者努力工作和減少成本方面作用的發揮主要是通過舉債融資實現的。眾所周知,舉債融資是要按時支付利息并到期支付本金的。如果企業經營不善不能按時支付,債權人便可以向法院申請宜告企業破產,而企業一旦破產,經營者作為企業經理所享有的一切福利待遇都不復存在,顯然,這是作為理性經濟人的企業經營者所不愿看到的。其次,機構股東投資者也會激勵企業經營者卓有成效地工作。因為機構投資者不僅向企業投資,還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對企業投資項目的實際運作和發展前景比較熟悉,這就使得機構投資者無形中充當了事實監控者的角色。

同時,機構投資者追求的是企業的長遠發展,能有效避免企業的短期投機行為。還有,經理增加持股也會激勵經營者更加努力地工作。因為經營者持有股份意味著他們的利益和企業股東的利益趨于一致。當然,經理持股也有一個比例的間題。當經理持股比例很小時,由于企業增加的價值要在經營者和股東之間進行分配,經營者只得到很少的一部分,而為了增加企業的價值所付出的成本卻由經營者全部承擔。這時,經營者可能采取偷懶行為,只有當經理持股的比例使得經營者偷懶的效用比不偷懶所得到的凈效用小時,這一比例才是恰當的。

資本結構與約束機制。資本結構指的是長期負債和股東權益之間的比例關系,資本結構的約束作用可以從股權約束和債務約束兩方面來說明。

第一,股權約束。股東的基本權益是由其出資額所決定的資本受益權和投票權。投票權主要體現為選擇經營者和參與企業重大事務決策的權利,包括任免董(監)事、高層管理人員、財務審計人員以及通過董事會對公司年度預決算方案、增減資本、合并、分立、重組行使否決權等權利。實際上這是一種對企業經營者“用手投票”的直接約束方式。當直接約束方式不能起到作用時,股東惟一可實施的就是間接的市場約束—“用腳投票”,即利用資本市場轉讓股份或拋出股票。公司股票被大量拋售,不僅給公司經營者帶來極大的市場壓力,而且給“惡意收購”的發生創造了條件。當然,在資本市場比較發達的國家,除了這種對公司經營者形成致命打擊的“接管”機制外,經理市場、產品市場、兼并市場都是非常重要的外部約束與控制機制。

第二,債務約束。由于債務需要還本付息,企業一旦經營不善,就將面臨破產清算的危險。因此,債務對經營者的約束力度更強。債務約束可以分為短期債務約束與長期債務約束。短期債務約束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清算,如果對投資者來說企業清算價值大于繼續存在價值就應該進行清算。由于償還的債務是可證實的,所以債務會逼使低效率的企業縮減,想要避免清算的經營者就只有設法提高資產收益。另一方面,是通過償債擠出企業可能用于不盈利的投資或低效率的擴張的自由現金流。長期債務的約束作用,主要體現在管制新資本的流人上,也就是說在經營者愿意以任何代價進行新投資的時候,惟一能阻止他的辦法就是使他沒有能力籌集到資本。此外,為了保證債權的安全,債權人通常會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實施一定的干預與限制。如規定企業負債融資的額度,不得向過高風險的項目投資以及限制向現有股東過量分派股利,這對公司經營者也會形成一定的約束。

三、局限性:資本結構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失效

資本結構激勵機制失效。首先,由于銀行對國有企業的約束為軟預算約束,資本結構對減少人的機會主義行為與成本的激勵作用發揮受到限制。同時由于機構投資者也存在“搭便車”問題(只要單個股東不是百分之百持股,這一問題就一定存在),機構投資者對經營者的監督與約束未必能得到有效實施。經理增加持股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的偷懶行為,但如果持股比例太低,或者企業經營環境惡化這也限制了經理的努力程度。

數字經濟理論范文第5篇

關鍵詞 媒體和技術;情境學習;數字化校園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11-0058-02

1 時代背景

媒體和技術這兩個概念,好像孿生兄弟,總是走在時代的前沿。特別是對信息化社會中所衍生的“數字土著”們,媒體與技術對他們而言再熟悉不過了。每一次媒體變化,隨之而來就是技術的變革;每一次技術的革新,媒體卻又是日新月異。它們不斷地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從而最終改變人類的學習和認知。

對于科學技術而言,從最初西方工業革命蒸汽機時代到現在的原子時代的整個發展歷程,人們對科學技術發展觀已經不陌生了。而媒體與信息技術的的確確又成為新時代的寵兒。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Mcluhan H M)是當代系統論述媒體問題的最有影響的人物,他曾經在《理解媒體:人體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 of Man)一書中提出三個關于媒體的觀點:首先是媒體就是信息;其次,他認為媒體是人體的延伸;此外,他認為媒體有涼熱之分[1]。這些觀點在西方學術界引起過強烈轟動,尤其是第二個觀點,正如他告誡人們:“現在充分認識人體延伸所帶來的影響已經顯得越來越迫切,越來越重要了。”特別是在當今,信息和知識成為社會的基本資源,對他們的獲取、分析、加工利用成為信息社會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

正是由于這種社會的需要,1993年9月,美國政府推出一項引人矚目的高科技系統工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簡稱NII),俗稱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計劃,實質就是高速信息電子網絡,為了推進信息技術在社會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特別是把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作為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祝智庭,2001)[2]。這之后美國先后四次“國家教育技術計劃”(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反映了美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重心經歷了基礎設施建設(1996年計劃)、學習資源建設(2000年計劃)、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建設(2005年計劃)和促進教育變革(2010年計劃)的發展途徑。直到今天,這項巨大的工程已經開始為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良好的信息環境,成為了載體與典范,做到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以最好的方式(圖、文、聲、像、數并茂)進行相互間的交流。

2 教育媒體多樣化

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從傳統的教學方法到新穎的教學設計,都是不斷地適應社會大眾的需求而逐步向前發展的。從最初視覺教育、再到視聽教育、以及視聽傳播和現代教育技術,對媒體的正確使用逐漸成為合理使用教學模式的關鍵。在諸多經典視聽教育的研究者和研究文獻中,前美國教育傳播和技術協會主席戴爾及其名著《教學中的試聽方法》描述的“經驗之塔(the cone of experience)”是當時以及后來試聽教育的主要理論依據。

如圖1所示,“經驗之塔”提出了視覺教具層級分類模型的發展,它將人們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各種經驗依照抽象程度,分為三大類十個層次,說明人類學習經驗可以由“塔”底部做的經驗,再到中部“觀察經驗”,最終能上升到頂部“抽象的經驗”,甚至發展到最簡單的語詞或數字符號的布魯斯?喬伊斯等人在其《教學模式》(Models of Teaching)中的定義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長時間學習課程)、選擇教材、指導在教室和其他環境中教學活動的一種計劃或范型。”[3]

總得來說,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為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和內容而圍繞某一主題形成的、比較穩定且簡明的教學結構理論框架及具體可操作的教學活動方式。最終達到教學目標,促使教育功能良好地發揮作用。換言之,是對具有特定教育目標的教育任務,找出現存的教育媒體的優化選擇和組合的問題。一般說來,按照教育媒體使用的物理特性,它分成五大類:

第一類是所謂傳統常規教育媒體,有印刷材料、圖片、黑板、實物和模型等;

第二大類是所謂的光學投影教育媒體,主要指幻燈、投影和電影;

第三類是所謂的電聲教育媒體,主要指擴音、無線電收音、錄音等;

第四類是所謂的電視教育媒體,包括電視接收和監視、電視和攝像等;

第五類是所謂的計算機教育媒體,有程序學習機、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計算機教育網絡。

現在的應用主要是將計算機與前述各類媒體的功能都整合起來,構成多媒體教學系統。

3 情境學習理論

對情境理論要從生態心理學和人類學兩種視角下來進行分析。Young(1993)和Greeno(1998)曾討論過情境學習理論的生態原則,那就是,人的頭腦中存在無需中介性變量的直接感知;其次,作為對結構主義的二元論和唯物主義的一元論的補充,人們提出了功能主義,它假定心智狀態作為系統一個功能而存在;最后,關鍵是系統的組織方式,而不是組成系統的材料,因而使系統(不一定是人腦)可以產生心智狀態(Fordor,1994)[4]。

一般說來,傳統教學方法主要有啟發式、探究式和情境式這三種。那么,在情境學習理論下如何來引導教學模式正常地運行呢?例如,當代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知識載體的自由學習模式,它強調的是有機體―環境之間存在交互和互惠的關系。應用到學習理論,就是萊夫和溫格的合法邊緣參與(Lave和Wenger,1991)。這種假設也更加說明了媒體是傳遞信息載體,同時媒體也是人體延伸,特別是體現在現代教育技術領域尤為突出。因此,以現代化媒體為載體的數字化技術無疑成為整個社會文化關注的焦點。

4 數字化校園

中國國內的數字化模式,主要是用技術創造和支持教學資源優化配置、合理使用和高效開發,來完成數字化環境下課堂教學設計的實踐,從而促進教育現代化進程。多媒體數字化技術是以網絡為載體,將多媒體信息資源處理為數字資源,同時開發和利用其數字資源的一種現代化信息技術。數字化校園來源于“E-Campus(數碼校園)”,要求網絡基礎、環境(設備、教案等)、資源(圖書、課件)和活動(教學、管理、服務和辦公等)全部數字化。在數字校園這四大系中,應用支持系統是校園數字化的核心[5]。目前內許多高校已經開始研發基于最新、最具發展前景的分布式計算模式――云計算,建設基于云環境中的數字化校園網絡平臺。

與此同時新的嘗試已經開始。由于手機通信已經發展到4G時代,它在傳輸聲音和數據上大大超過前代,同時也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無線漫游。正是新通信技術的革新,使新的傳播媒體也迅速進入校園及社會方方面面,如微信。特別是高校已成為整個社會最重要的數字化社區的組成部分。

5 結束語

從2005年開始,中國絕大部分中小學已經開始了最基礎的信息應用技術建設,直到今天,數字化校園已經開始同教學和管理活動融為一體。但是新的教育技術和教學媒體卻沒因此止步,中國的教育現代化仍然處于不斷的變革中。整個社會在這種趨勢的推動下,實現終身學習、自主學習和自由學習,對任何年齡和背景的學習者已經不再是夢想。與此同時,任何媒體和技術都有自己特定的周期,可以稱作冷熱媒體與新舊技術的交互,但是整個周期內人們使用他們所積累的經驗都是十分寶貴的。在新的周期內,新的技術和新的媒體如何支持中國現代化進程穩步前進,是值得繼續深思的。

參考文獻

[1]章偉民,曹揆申.教育技術學[M]//瞿葆奎.教育科學分支學科叢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黃榮懷,楊俊鋒,胡永斌.從數字學習環境到智慧學習環境:學習環境的變革與趨勢[J].開放教育研究,2012,

18(1):75-84.

[3]何克抗,吳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竹溪县| 岳西县| 福贡县| 乌鲁木齐市| 福海县| 墨竹工卡县| 运城市| 滦平县| 武汉市| 崇州市| 静宁县| 安国市| 新干县| 广宁县| 合阳县| 温泉县| 门源| 清水河县| 松潘县| 建阳市| 江门市| 洞口县| 廉江市| 宣城市| 集贤县| 北宁市| 磴口县| 财经| 旬邑县| 仲巴县| 富宁县| 独山县| 镇原县| 龙岩市| 特克斯县| 女性| 宁乡县| 三门县| 涿州市| 镇巴县| 龙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