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經濟研究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環境報告 環境報告審計
一、研究綜述
國外對企業環境報告和環境報告審計業務的發展較早。英國資本市場上的100強公司中有近一半了單獨的環境信息報告,而且每份報告都附有外部審計人員或專家的外部保證聲明。歐盟要求通過EMAS認證的所有企業提供合格的、經第三方驗證的年度環境報告。日本也在2000年的《環境報告保證業務指針》中指出環境報告必須接受第三方機構審計。可見,開展企業環境報告審計或第三方鑒證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我國,環境報告和環境報告審計業務從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逐漸受到重視,2010年環保部公開征求《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南》意見,敦促上市公司積極履行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2011年6月了《企業環境報告書編制導則》,規定環境報告書中必須附第三方驗證。由于我國現階段對環境報告獨立審計的條件并不成熟,我們稱環境報告審計為“驗證”,而并不是“鑒證”或“審計”,因此,我國對企業環境報告審計相關理論與實務問題的研究迫在眉睫。
二、開展環境報告審計的必要性
開展環境報告審計的前提是企業環境報告。環境報告由企業披露,同財務報告一樣可以滿足企業利益相關者的需求,消除道德風險,建立企業良好形象。與之相對應的環境報告審計則可以發揮監督功能,增加報告的可信性。然而,我國大多數的企業環境報告中并未提到鑒證或審計,即使有個別企業的環境報告中提到受到了環境監測部門等外部技術部門的核查,但都沒有披露詳細的審核程序和審核意見。還有個別企業在環境報告中提及“第三方認證”,但只是一些知名人士對企業所編制的環境報告意義的評價,這些都說明我國企業環境報告審計仍處于起步階段。綜上,發展企業環境報告審計是大勢所趨。
三、環境報告審計的基本問題及其實踐
(一)企業環境報告審計的定義。我國企業環境報告審計作為審計領域的新秀,目前學者對其定義的理解主要有:一是環境報告審計可以作為治理工具,李雪等(2011)通過分析企業環境報告審計的內容和流程,對被審計單位環境報告的合法性和公允性作出評價,并以審計報告的形式供利益相關者使用。二是環境報告審計是一種應該履行的責任,彭菲(2014)的研究認為企業開展環境審計的初期應是政府環境審計,主要是針對企業遵守國家環境法規的情況、環保資金的使用情況、評估環境整治措施等開展審計,而保護環境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分,理應以民間審計為主,即由注冊會計師對企業的環境報告進行審計,從審計人員要求、審計對象、審計標準、審計目標、獲取審計證據的程序這幾個方面來定義環境報告審計。三是環境報告審計發揮著監督和鑒證的作用,張艷等(2014)定義環境報告審計為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單位的獨立環境報告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合法、公允地發表審計意見,并提供具有較高保證程度的獨立性的鑒證業務。筆者認為環境報告審計是指具有審計資格的審計組織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對被審計單位有關環境活動進行監督、評價與鑒證,對被審計單位環境報告的合法性和公允性進行評價的審計活動。
(二)審計主體。我國的審計是以國家政府審計為主導,內部審計和社會審計共同發展。為了保證企業披露環境信息報告的真實性和公允性,要加快環境報告內部審計和社會審計的發展,尤其是對社會審計組織的重視。環境報告的內容不同于以往的財務報告,不僅包括可計量的貨幣性信息,還包括大量的非貨幣性信息,涉及眾多領域和技能要求。并且環境報告審計的委托人是社會公眾,因此注冊會計師自身的獨立性也很重要,否則審計報告就不具有說服力。相對于政府審計和內部審計人員來說,對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要求更加嚴格,特別是注冊會計師必須保持獨立性,不能承擔無法勝任的工作等,所以說社會審計組織如注冊會計師更具有客觀性、獨立性和公正性。
(三)審計對象。王艷E(2014)和李雪(2011)認為審計對象(內容)即為環境報告,審計內容是環境報告中包含的所有信息,反映的是企業受托環境責任的履行情況,主要包括環境合規信息、環境會計信息以及環境績效信息等。企業環境報告內容一般包括三方面的信息:一是企業經營過程中是否具有環保理念,是否曾因為環境受到行政處罰等;二是與企業環境活動有關的資源進入;三是關于環保資金的披露。但目前環境報告信息較為主觀,標準不一,因此開展環境報告審計存在很多困難。
(四)審計目標。企業環境報告審計的目標可以分為總目標和分目標。總目標是指企業是否按照既定標準來編制環境報告,環境報告中披露的信息是否真實、公允,以及是否能保證其環境管理取得相應效率和效果。根據歐盟的EMAS,環境審計的分目標具體包括:一是監督檢查企業是否遵守了環境保護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以及公司制度,是否受到行政處罰,以促進相關法律法規的有效實施;二是評價環境活動是否科學、合理,以促使其符合可持續發展;三是審驗環境報告,對報告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致性進行鑒證,促進其環境活動的科學發展;四是對企業經濟活動的環境影響即環境績效評價,以促進企業對環境活動的統籌安排。
(五)審計標準。環境報告審計屬于獨立的經濟監督活動,評價標準是審計的前提條件。在環境報告的編制標準方面,在國際上影響較大的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制定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以及國內近年來出臺的《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南》《企業環境報告書編制導則》《關于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的公告》等相關制度法規,都可以作為環境報告審計參考的標準,盡管如此,關于環境報告編制的統一標準和披露的評價指標體系還沒有形成,所以相應的審計也無法順利進行。
我國目前只對重污染企業的強制披露和自愿性披露做出了規定,并沒有強制所有企業進行統一披露,并且審計準則上也沒有關于環境報告審計的規范,只說明要第三方驗證,卻沒有具體的驗證標準。在驗證標準方面,我國可以參考國際上早已存在的標準,如國際標準化組織的ISO 14000評價標準,歐盟制定的EMAS標準以及日本的《環境報告保證業務指針》等。總之,我國只有先健全環境報告標準,才能制定相應的審計標準,開展審計工作。
四、環境報告審計的程序和方法
(一)審計程序。一般來說,審計程序的設計以風險導向型為主,以有效控制審計風險。企業環境報告中的錯報風險是環境風險的主因,因此企業環境報告審計的具體程序為:第一,識別企業環境風險,可以從行業特點、環保法律法規、生產經營等方面進行了解。第二,從整體和認定的層面對企業的環境管理系統進行評價,幫助識別之后的程序中在整體和認定層次對企業環境報告評估的錯報風險。第三,通過將識別的環境風險和不同層次的錯報風險結合起來,識別環境報告存在的重大錯報風險。第四,根據不同情況的重大錯報風險采取風險應對程序。
(二)審計方法。環境審計方法一般可以認為是審計人員在對環境審計對象的檢查、分析和評價的過程中,在收集證據、編寫報告、做出審計結論和提出審計意見的過程中所采用辦法的總稱。環境審計方法主要包括:政府環境審計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審閱法、觀察法、詢問法、核對法等;內部環境審計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環境費用效益分析法、市場價值法等;社會環境審計如注冊會計師會采用一些特殊方法,如“紅旗”標志法、制造錯誤法等。
環境報告審計不僅應用到傳統財務報告審計中的一些常規方法,還要應用到一些特殊方法,目前主要有費用效益分析法、經濟評價法等,還可以通過程序分析,結合近年來企業發展的趨勢以及環保意識和環保目標的實現情況等,分析該企業相關環境資產和負債信息的公允性。
五、結論
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對環境報告審計做了進一步的總結和研究,提出環境報告審計研究的定義,以及審計主體、對象、目標、程序和方法。我國應借鑒已有經驗,健全和完善我國特色的環境會計準則和環境報告內容,并制定環境信息披露制度和指標體系,同時培養環境會計人才,積極有效地提高環境報告及其審計的總體質量。S
參考文獻:
[1]溫雪.淺析企業環境報告審計在我國的應用[C].中國會計學會環境會計專業委員會2014學術年會論文集.南京:中國會計學會環境會計專業委員會,2014.
[2]彭菲.淺析企業環境報告審計的定義與程序[C].中國會計學會環境會計專業委員會2014學術年會論文集.南京:中國會計學會環境會計專業委員會,2014.
[3]李雪,王紀瑞.企業環境報告審計程序初探[C].中國會計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昆明:中國會計學會教育分會,2012.
[4]王紀瑞.企業環境報告審計程序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
[5]曹梅.企業環境信息的審計報告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
[6]李雪,王紀瑞.企業環境報告審計定義初探[C].中國會計學會環境會計專業委員會2011學術年會論文集.宜昌:中國會計學會環境會計專業委員會,2011.
[7]劉旭紅.環境審計報告比較研究[J].財會通訊,2011,(30):38-41.
[8]李越冬,江紋,李俊.風險導向模式下節能減排環境審計流程研究[J].財會通訊,2010,(31):107-108.
[9]李雪,黃業明.環境審計報告研究:回顧與展望[J].會計之友(中旬刊),2006,(01):62-63.
作為全國高等院校最為密集的地區,北京市海淀區更是面臨著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問題。海淀區轄內
擁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39所高等院校、22所各類成人高等院校和眾多民辦院校,在校大學生人數占北京市的79%,每年有xx0多名大學生和5000多名研究生畢業,其中有許多人就在轄區內就業。一直以來,海淀區政府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問題,不斷總結工作經驗,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大學生就業服務工作成績顯著,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但是在新形勢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進和發展的地方。
為了更準確地把握高校大學生對政府就業服務的具體需要,更清晰地發現工作中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更好地打造服務性政府,海淀團區委聯合北京大學團委理論研究室,以“駐海淀區高校大學生就業需求狀況”為主題組建了課題組,于xx年年7月對海淀區高校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我們期望通過這一調研能夠對該主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提出初步的對策,以便于找準未來政府就業服務工作的著力點,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使工作舉措具有針對性、科學性和實效性。
二、樣本概況與分析
本次調查采取配額抽樣的方法,共調查了300名學生。全面考慮到男女性別比例及專業和年級及學校層次等情況,主要調查包括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工商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城市學院等十所高校,因此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海淀區高校學生的就業問題,不過因為并非隨機抽樣,加上樣本量的限制,因此在進行推論時應較為慎重,此數據能夠為我們的就業工作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建議。
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對駐區高校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求職意向、求職心態、求職最先考慮的因素、求職要素以及找到好工作主要依靠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并且,針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從群體層面和個體層面找原因,分析了招聘會、基層工作、大學生自主創業等求職渠道對大學生就業的作用。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海淀區政府在就業服務方面的努力工作得到了大多數高校學生的認可和肯定,無論是從宏觀的服務機制、服務內容,還是從具體的服務態度、服務過程來看,都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了切實的便利;同時,政府有必要加強就業政策措施的宣傳工作,使客觀準確的政策信息傳播到更多的個體,以便于大學生更好地開展求職決策;大學生對政府的角色期望中,既有宏觀的總體發展思路上的角色要求,也有微觀的具體落實層面的措施期待。高校作為學生和社會之間的橋梁,擔負著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有必要進一步改進就業工作,完善育人環境,培養更高素質的人才,從個體源頭上緩解就業難問題。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強職業意識教育,讓大學生具備緊迫意識,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去了解相關政策。共青團作為高校開展第二課堂的支柱力量,一直以來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大學生對共青團在服務就業中的定位有很多期待,如“聯系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積極開展大學生就業見習活動”、“開展大學生就業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開展高校第二課堂活動,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服務維權,保障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利益不受侵犯”等方面,這些期待對我們共青團更好地配合好政府,培養發展人才,做好就業服務工作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三、結論與思考
(一)當代大學生就業觀及就業需求特點
一、市場經濟條件下是否需要對財務報告進行規范
對這一問題的討論,主要有兩種觀點:市場調節論和政府規范論。
(一)市場調節學說
市場調節學說認為,如果市場是完全有效的,那么公司的財務報告如何呈報應由市場調節來決定,沒有必要做更多規范。支持這一學說的有理論、信號理論和私有合同理論。
1.理論
理論認為:公司的投資者與公司的經營者之間存在委托關系,這種關系是通過簽定契約來實現的。在簽定契約時,雙方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契約的實現就是他們的利益最大化的實現。財務報告體現的是經營者管理公司的業績,是投資者評價公司的經營者是否履行契約的最可靠的依據。因此,公司的財務報告呈報是經營者自愿履行契約的行為。如果有人懷疑公司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那么投資者可聘請審計師,通過審計鑒證來解決。
在公司經營者的報酬與公司的利潤存在一定的相關性的前提下,對財務報告的規范越多,公司編制財務報告的成本就越高。因此,公司的經營者就不會贊成市場對財務報告需要規范。從投資者的角度看,只要他們手中有衡量經營者業績的依據,即契約中的各項規定很詳實有效,他們也不希望對財務報告有更多的規范,因為規范越多,他們支付的監督費用也就會越大。
2.信號理論
信號理論源自于市場競爭,市場競爭向供求雙方發出產品供銷的信號。公司定期向市場呈報財務報告,這也是市場經濟競爭機制的產物。如果公司自愿向市場公布財務報告,公司財務報告披露的信息越充分,公司的籌資成本就越低,公司就能贏得競爭,帶來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這個結論已被美國許多學者的實證研究報告證實。因此,經濟利益的驅動是公司能夠向市場公布財務報告的核心。公司自愿呈報財務報告信息有三種情況:經營好的公司,有動機公布公司好的財務信息,因此,這些公司會自愿公布財務報告;經營中等的公司,因為怕被認為經營不好,所以也有自愿呈報財務報告的動機;經營不好的公司,如果不呈報財務報告,就可能被市場默認為是經營不好的公司,因此有壓力去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營業績,也會自愿呈報公司的財務報告。
因此,信號理論認為,市場已有一只“看不見的手”來規范公司財務報告的呈報,就不需要再有更多的對公司財務報告的規范。
3.私有合同理論
對于上述的兩種觀點或許有人會提出:公司呈報的財務報告的信息并不能滿足個別使用者的需求。對此私有合同理論認為,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設法得到它,即通過簽訂私有合同或出資去購買。
如果市場上存在職業的財務分析家,那么財務報告的信息使用者就可以通過與職業財務分析家簽訂私有合同,來獲得需要的信息。如美國證券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另外,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過購買專業的報紙或雜志來獲得所需的信息。購買時發生的支出,就是信息使用者為獲得財務信息所支出的成本。這也可歸結為是市場常常利用“看不見的手”,來調節信息產品的供求關系和價格,從而達到對市場上的信息產品進行合理的配置。
私有合同理論進一步提出,公司的財務報告是一種信息產品,政府并不需要對公司的財務報告的信息如何披露,進行強制性的規范。公司的財務報告如何編制和呈報,完全可以由市場上的供求關系來決定。因此,對公司財務報告的規范應采用放權(deregulation of disclosure)的政策。
(二)政府規范論
政府規范論認為,一個完全有效的市場事實上是不存在的。因此政府必須對公司的財務報告進行規范,同時,這也是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和利益的。
1.市場并不是一個完全有效的,有時往往失靈。有以下三個具體理由:
(1)如果政府不對公司的財務報告進行規范,那么市場上就會出現生產信息產品的壟斷 者。
如果市場是一個競爭的、但不規范的市場,那么生產的競爭就會帶來壟斷。其后果是,壟斷產品的價格提高了,生產的數量減少了,最后導致市場上產品的短缺,使產品的使用者購買和消費這一產品的成本增加。公司的財務報告在市場上是一種信息產品,它同樣符合其他產品在市場上進行競爭的一切規則。因此,根據成本效益原則,政府應該對財務報告這一信息產品進行規范,才能有效抑制信息產品生產壟斷者的產生,降低全社會信息產品的購買和使用的成本。
(2)財務報告和審計報告的失誤,會導致財務報告的信息的質量下降。
盡管公司有向市場自愿公布財務報告的動機,但是如果政府不對財務報告進行規范,就可能會影響到公司財務報告的質量。因為公司經營者對財務報告編制的方法的選擇性一般較大,各公司間的財務報告的信息的可比性較差,如果沒有統一的財務報告信息規范的標準,就市場的總體來看,財務報告信息就會失去可比性,導致財務報告的信息質量不高和有用性程度的下降。而如果審計師在審計時缺乏統一的審計依據,則可能導致審計的失誤,即沒有發現公司財務報告中存在的問題。
公司的財務報告的信息的質量問題對市場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要依靠投資者對資本市場的信心,而投資者對資本市場建立的信心來自于高質量的財務報告的信息。因此,政府必須對財務報告進行規范,使會計信息能夠滿足財務報告使用者的需要。
(3)公司財務報告具有“公共產品”的特征。
公司的財務報告作為該公司會計的信息產品,具有公共產品的基本特征。最明顯的有兩個:一是消費的非排他性;二是生產的非競爭性。消費的非排他性表現為可以被所有與它相關的使用者免費使用,因此它的生產成本往往得不到合理的補償。如果在一個市場生產的產品是可以被消費者進行免費使用的,那么生產者就不愿意生產這種產品,導致這種產品在市場上的短缺,這就是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的表現。顯然,如果會計信息產品是短缺產品,這樣的狀況是不利于市場的健康發展的,因此政府必須對財務報告進行規范,以防止和解決信息產品的短缺問題。
但是這樣做也會帶來另一個問題,即規范所帶來的成本應由誰來承擔。如果由政府承擔,就成為政府對財務報告信息呈報的公司的一種“補貼”,這會導致公共產品的生產過剩;如果由公司承擔,就會增加公司的經營成本,公司則不會贊成政府這樣的規范。對于這個問題如何解決,我們將在本文的第三部分討論。
2.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和社會經濟利益的驅動,要求政府對公司財務報告進行規范。
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目標是:能夠使全社會的資源得到最優的配置,使社會獲得最大的利益。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僅依靠市場的調節是不夠的,政府必須對市場進行必要的規范和調整。因為在一個不規范的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信息產品的生產者和使用者各自所擁有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如果不糾正這種信息的不對稱,那么市場的競爭就可能不公平。對此,政府規范學說認為,規范財務報告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市場競爭的公平性,使市場上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具有對稱的信息;法典理論解釋:規范就是為了解決社會各個集團之間的利益的合理分配。規范具有公開性和民主性。因此,對財務報告進行規范,是完全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目標和基本利益的。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對財務報告進行規范
(一)財務報告規范的性質
對公司財務報告進行規范,看起來是一種經濟行為,實質也是一種政治行為。規范本身具有政治行為的性質,它與政府行為具有密切的關系。如我國對財務報告規范機構主要是政府,財政部代表國家政府行使規范的職能。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盡管是一個民間組織,但得到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強有力的支持。sec是美國的一個準立法機構。1973年sec公布的第150號公告(asr150),闡述sec與fasb的關系。“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通過其公告和解釋性文件所頒布的原則、標準和實務,將由本委員會作為具有重要的實質性的支持來加以考慮,而那些與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公告相對立的意見將被認為不具有這方面的支持。”
(二)財務報告規范的行為
財務報告規范的行為是指參與制訂規范的主體的行為。規范的成功與否,規范的參與者就顯得特別重要。特別是政府作為財務報告規范的主要參與者,對規范行為有著極大的影響。以美國為例,fasb在制訂會計準則的過程中遵循的程序是,準則的起草、準則的討論、舉行聽證會、投票表決。而最后準則是否能夠在市場上由各公司采納,取決于sec的認可程度。從美國的歷史看,國會和sec都曾有否定fasb已制訂的會計準則的先例。sec的官員曾這樣認為,由民間組織fasb制訂會計準則、然后由sec批準會計準則的實施,這是最好的模式,因為既能發揮專家在制訂中的作用,又能體現準則實施過程中所必須的政府的權威性。而我國的財務報告的規范主體是政府,這樣的規范主體顯然代表了我國國家和政府的利益。
(三)財務報告規范的影響
財務報告規范的影響是指財務報告規范實施的后果。財務報告規范的實施會影響到方方面面的財務報告的使用者,涉及到他們各自的經濟利益。
watts and zimmerman(1978)的實證研究表明,對于即將公布的規范財務報告的新準則,財務報告的使用者的影響是不同的:1.對于政府來說,政府一般會支持新準則的制訂與實施,以更好地規范市場經濟的運行。2.對于公司的經營者來說,如果新準則能夠給公司帶來更多的收益,那么公司的經營者會積極地應用新準則;反之,則會反對應用新準則。3.對于審計師來說,在一般的情況下,審計師會支持新準則的應用以減少審計師的審計風險。但是,如果新準則要求公司財務報告的信息披露越多,那么審計的風險就會越大,審計師就可能反對新準則。4.對于財務報告信息的免費使用者(free-riders)如財務分析家來說,他們一般都會支持新準則的應用,并希望新準則越多越好。在這種情況下,準則的制訂者就應十分謹慎,因為財務報告的規范越多,就意味著公司編制財務報告的成本就越大,這些成本應由誰來承擔?這是準則制訂者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
三、市場經濟條件下財務報告規范理論給我們的啟迪
(一)在制訂財務報告規范時,必須要考慮它所產生的經濟后果
既然財務報告規范的主體是政府,它的行為是一種政治行為而不是經濟行為,那么規范所產生的影響有多大、經濟后果如何就應成為規范時最重要的問題。如美國把財務報告規范研究歸為“會計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 of accounting)。在美國會計學術界,如何規范財務報告、改進財務報告已成為會計理論研究的主流。
我國目前正處于市場經濟的形成和財務報告的規范的探索階段。1992年至今的8年中,我國頒布了十多個會計準則,但對會計準則的頒布和實施產生的經濟后果、經濟影響,會計學術界卻研究得不多。如我國在八十年代初就引進了西方國家固定資產采取加速折舊的思想,但至今在企業的會計實踐中卻應用得并不廣泛;穩健性原則是西方會計中常采用的一個基本原則,但為什么在我國應用時有些企業愿意采納,有些企業卻不愿意采納;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采用會計準則來規范公司的財務報告,可使公司會計人員有更多的選擇公司會計政策判斷機會,但我國會計準則實施后也會產生如此的影響嗎?
筆者十分贊成劉峰、李少波(2000)的觀點。他們撰文認為當前我國在制訂會計準則中存在的問題,可歸為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會計理論的研究不夠而引起的知識存量不足,對會計準則制訂產生不良影響;二是我國制訂和公布的各項會計準則都體現了很強的英美取向,即會計準則無論在外表上還是在具體內容上,都借鑒了英美模式。他們認為:我國目前為止的會計研究總體水平不高,很多研究是對同一問題在低水平上的重復。
(二)重視對公司財務報告規范所產生的成本,解決好“公共產品”的成本分配問題。
公共產品的成本分配問題,是由政府對公司財務報告的規范具有強制性這一特征所帶來的。如果規范財務報告的準則過多,就會帶來公司編制財務報告的成本的增加和準則在應用上的困難。盡管人們認為美國是一個對公司財務報告規范比較完善的國家,但是美國也有許多會計學家批評fasb制訂的準則過多,目前fasb制訂的準則有130多個,每年的費用高達1500萬美元,制訂的成本過大。我國在制訂準則的過程中必須引以為戒,不能認為制訂的準則越多越好,也不能認為大、中、小公司都必須應用同一的準則,更不能認為所有的企業都應與國際接軌。會計準則的制訂和實施應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結合,以減少不合理的成本的支出。另外,過去對于“公共產品”的成本分配問題,會計界研究的不多。sec曾設想:隨著財務報告規范的增多,編報成本的增加部分應由財務報告信息的使用者來承擔。但究竟如何操作還有待于在實踐中探索。
參考文獻:
1.王松年,薜文君.(1999).《論財務報告的改進》.《會計研究》第7期
2.劉峰,李少波.(2000).《會計理論研究對我國會計準則制訂的影響》.《當代財經》第6期
3.馮淑萍.(1999).《市場經濟與會計準則》.《會計研究》第1期
4.葛家澍.(1999).《美國關于高質量會計準則的討論及其對我們的啟示》.《會計研究》第5期
5.湯云為,錢逢勝. (1999).《會計理論》.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一、市場經濟條件下是否需要對財務報告進行規范
對這一問題的討論,主要有兩種觀點:市場調節論和政府規范論。
(一)市場調節學說
市場調節學說認為,如果市場是完全有效的,那么公司的財務報告如何呈報應由市場調節來決定,沒有必要做更多規范。支持這一學說的有理論、信號理論和私有合同理論。
1.理論
理論認為:公司的投資者與公司的經營者之間存在委托關系,這種關系是通過簽定契約來實現的。在簽定契約時,雙方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契約的實現就是他們的利益最大化的實現。財務報告體現的是經營者管理公司的業績,是投資者評價公司的經營者是否履行契約的最可靠的依據。因此,公司的財務報告呈報是經營者自愿履行契約的行為。如果有人懷疑公司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那么投資者可聘請審計師,通過審計鑒證來解決。
在公司經營者的報酬與公司的利潤存在一定的相關性的前提下,對財務報告的規范越多,公司編制財務報告的成本就越高。因此,公司的經營者就不會贊成市場對財務報告需要規范。從投資者的角度看,只要他們手中有衡量經營者業績的依據,即契約中的各項規定很詳實有效,他們也不希望對財務報告有更多的規范,因為規范越多,他們支付的監督費用也就會越大。
2.信號理論
信號理論源自于市場競爭,市場競爭向供求雙方發出產品供銷的信號。公司定期向市場呈報財務報告,這也是市場經濟競爭機制的產物。如果公司自愿向市場公布財務報告,公司財務報告披露的信息越充分,公司的籌資成本就越低,公司就能贏得競爭,帶來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這個結論已被美國許多學者的實證研究報告證實。因此,經濟利益的驅動是公司能夠向市場公布財務報告的核心。公司自愿呈報財務報告信息有三種情況:經營好的公司,有動機公布公司好的財務信息,因此,這些公司會自愿公布財務報告;經營中等的公司,因為怕被認為經營不好,所以也有自愿呈報財務報告的動機;經營不好的公司,如果不呈報財務報告,就可能被市場默認為是經營不好的公司,因此有壓力去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營業績,也會自愿呈報公司的財務報告。
因此,信號理論認為,市場已有一只“看不見的手”來規范公司財務報告的呈報,就不需要再有更多的對公司財務報告的規范。
3.私有合同理論
對于上述的兩種觀點或許有人會提出:公司呈報的財務報告的信息并不能滿足個別使用者的需求。對此私有合同理論認為,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設法得到它,即通過簽訂私有合同或出資去購買。
如果市場上存在職業的財務分析家,那么財務報告的信息使用者就可以通過與職業財務分析家簽訂私有合同,來獲得需要的信息。如美國證券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另外,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過購買專業的報紙或雜志來獲得所需的信息。購買時發生的支出,就是信息使用者為獲得財務信息所支出的成本。這也可歸結為是市場常常利用“看不見的手”,來調節信息產品的供求關系和價格,從而達到對市場上的信息產品進行合理的配置。
私有合同理論進一步提出,公司的財務報告是一種信息產品,政府并不需要對公司的財務報告的信息如何披露,進行強制性的規范。公司的財務報告如何編制和呈報,完全可以由市場上的供求關系來決定。因此,對公司財務報告的規范應采用放權(Deregulationofdisclosure)的政策。
(二)政府規范論
政府規范論認為,一個完全有效的市場事實上是不存在的。因此政府必須對公司的財務報告進行規范,同時,這也是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和利益的。
1.市場并不是一個完全有效的,有時往往失靈。有以下三個具體理由:
(1)如果政府不對公司的財務報告進行規范,那么市場上就會出現生產信息產品的壟斷者。
如果市場是一個競爭的、但不規范的市場,那么生產的競爭就會帶來壟斷。其后果是,壟斷產品的價格提高了,生產的數量減少了,最后導致市場上產品的短缺,使產品的使用者購買和消費這一產品的成本增加。公司的財務報告在市場上是一種信息產品,它同樣符合其他產品在市場上進行競爭的一切規則。因此,根據成本效益原則,政府應該對財務報告這一信息產品進行規范,才能有效抑制信息產品生產壟斷者的產生,降低全社會信息產品的購買和使用的成本。
(2)財務報告和審計報告的失誤,會導致財務報告的信息的質量下降。
盡管公司有向市場自愿公布財務報告的動機,但是如果政府不對財務報告進行規范,就可能會影響到公司財務報告的質量。因為公司經營者對財務報告編制的方法的選擇性一般較大,各公司間的財務報告的信息的可比性較差,如果沒有統一的財務報告信息規范的標準,就市場的總體來看,財務報告信息就會失去可比性,導致財務報告的信息質量不高和有用性程度的下降。而如果審計師在審計時缺乏統一的審計依據,則可能導致審計的失誤,即沒有發現公司財務報告中存在的問題。
公司的財務報告的信息的質量問題對市場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要依靠投資者對資本市場的信心,而投資者對資本市場建立的信心來自于高質量的財務報告的信息。因此,政府必須對財務報告進行規范,使會計信息能夠滿足財務報告使用者的需要。
(3)公司財務報告具有“公共產品”的特征。
公司的財務報告作為該公司會計的信息產品,具有公共產品的基本特征。最明顯的有兩個:一是消費的非排他性;二是生產的非競爭性。消費的非排他性表現為可以被所有與它相關的使用者免費使用,因此它的生產成本往往得不到合理的補償。如果在一個市場生產的產品是可以被消費者進行免費使用的,那么生產者就不愿意生產這種產品,導致這種產品在市場上的短缺,這就是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的表現。顯然,如果會計信息產品是短缺產品,這樣的狀況是不利于市場的健康發展的,因此政府必須對財務報告進行規范,以防止和解決信息產品的短缺問題。
但是這樣做也會帶來另一個問題,即規范所帶來的成本應由誰來承擔。如果由政府承擔,就成為政府對財務報告信息呈報的公司的一種“補貼”,這會導致公共產品的生產過剩;如果由公司承擔,就會增加公司的經營成本,公司則不會贊成政府這樣的規范。對于這個問題如何解決,我們將在本文的第三部分討論。
2.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和社會經濟利益的驅動,要求政府對公司財務報告進行規范。
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目標是:能夠使全社會的資源得到最優的配置,使社會獲得最大的利益。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僅依靠市場的調節是不夠的,政府必須對市場進行必要的規范和調整。因為在一個不規范的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信息產品的生產者和使用者各自所擁有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如果不糾正這種信息的不對稱,那么市場的競爭就可能不公平。對此,政府規范學說認為,規范財務報告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市場競爭的公平性,使市場上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具有對稱的信息;法典理論解釋:規范就是為了解決社會各個集團之間的利益的合理分配。規范具有公開性和民主性。因此,對財務報告進行規范,是完全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目標和基本利益的。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對財務報告進行規范
(一)財務報告規范的性質
對公司財務報告進行規范,看起來是一種經濟行為,實質也是一種政治行為。規范本身具有政治行為的性質,它與政府行為具有密切的關系。如我國對財務報告規范機構主要是政府,財政部代表國家政府行使規范的職能。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盡管是一個民間組織,但得到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強有力的支持。SEC是美國的一個準立法機構。1973年SEC公布的第150號公告(ASR150),闡述SEC與FASB的關系。“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通過其公告和解釋性文件所頒布的原則、標準和實務,將由本委員會作為具有重要的實質性的支持來加以考慮,而那些與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公告相對立的意見將被認為不具有這方面的支持。”
(二)財務報告規范的行為
財務報告規范的行為是指參與制訂規范的主體的行為。規范的成功與否,規范的參與者就顯得特別重要。特別是政府作為財務報告規范的主要參與者,對規范行為有著極大的影響。以美國為例,FASB在制訂會計準則的過程中遵循的程序是,準則的起草、準則的討論、舉行聽證會、投票表決。而最后準則是否能夠在市場上由各公司采納,取決于SEC的認可程度。從美國的歷史看,國會和SEC都曾有否定FASB已制訂的會計準則的先例。SEC的官員曾這樣認為,由民間組織FASB制訂會計準則、然后由SEC批準會計準則的實施,這是最好的模式,因為既能發揮專家在制訂中的作用,又能體現準則實施過程中所必須的政府的權威性。而我國的財務報告的規范主體是政府,這樣的規范主體顯然代表了我國國家和政府的利益。
(三)財務報告規范的影響
財務報告規范的影響是指財務報告規范實施的后果。財務報告規范的實施會影響到方方面面的財務報告的使用者,涉及到他們各自的經濟利益。
WattsandZimmerman(1978)的實證研究表明,對于即將公布的規范財務報告的新準則,財務報告的使用者的影響是不同的:1.對于政府來說,政府一般會支持新準則的制訂與實施,以更好地規范市場經濟的運行。2.對于公司的經營者來說,如果新準則能夠給公司帶來更多的收益,那么公司的經營者會積極地應用新準則;反之,則會反對應用新準則。3.對于審計師來說,在一般的情況下,審計師會支持新準則的應用以減少審計師的審計風險。但是,如果新準則要求公司財務報告的信息披露越多,那么審計的風險就會越大,審計師就可能反對新準則。4.對于財務報告信息的免費使用者(Free-riders)如財務分析家來說,他們一般都會支持新準則的應用,并希望新準則越多越好。在這種情況下,準則的制訂者就應十分謹慎,因為財務報告的規范越多,就意味著公司編制財務報告的成本就越大,這些成本應由誰來承擔?這是準則制訂者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
三、市場經濟條件下財務報告規范理論給我們的啟迪
(一)在制訂財務報告規范時,必須要考慮它所產生的經濟后果
既然財務報告規范的主體是政府,它的行為是一種政治行為而不是經濟行為,那么規范所產生的影響有多大、經濟后果如何就應成為規范時最重要的問題。如美國把財務報告規范研究歸為“會計政治經濟學”(PoliticalEconomyofAccounting)。在美國會計學術界,如何規范財務報告、改進財務報告已成為會計理論研究的主流。
我國目前正處于市場經濟的形成和財務報告的規范的探索階段。1992年至今的8年中,我國頒布了十多個會計準則,但對會計準則的頒布和實施產生的經濟后果、經濟影響,會計學術界卻研究得不多。如我國在八十年代初就引進了西方國家固定資產采取加速折舊的思想,但至今在企業的會計實踐中卻應用得并不廣泛;穩健性原則是西方會計中常采用的一個基本原則,但為什么在我國應用時有些企業愿意采納,有些企業卻不愿意采納;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采用會計準則來規范公司的財務報告,可使公司會計人員有更多的選擇公司會計政策判斷機會,但我國會計準則實施后也會產生如此的影響嗎?
筆者十分贊成劉峰、李少波(2000)的觀點。他們撰文認為當前我國在制訂會計準則中存在的問題,可歸為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會計理論的研究不夠而引起的知識存量不足,對會計準則制訂產生不良影響;二是我國制訂和公布的各項會計準則都體現了很強的英美取向,即會計準則無論在外表上還是在具體內容上,都借鑒了英美模式。他們認為:我國目前為止的會計研究總體水平不高,很多研究是對同一問題在低水平上的重復。
(二)重視對公司財務報告規范所產生的成本,解決好“公共產品”的成本分配問題。
公共產品的成本分配問題,是由政府對公司財務報告的規范具有強制性這一特征所帶來的。如果規范財務報告的準則過多,就會帶來公司編制財務報告的成本的增加和準則在應用上的困難。盡管人們認為美國是一個對公司財務報告規范比較完善的國家,但是美國也有許多會計學家批評FASB制訂的準則過多,目前FASB制訂的準則有130多個,每年的費用高達1500萬美元,制訂的成本過大。我國在制訂準則的過程中必須引以為戒,不能認為制訂的準則越多越好,也不能認為大、中、小公司都必須應用同一的準則,更不能認為所有的企業都應與國際接軌。會計準則的制訂和實施應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結合,以減少不合理的成本的支出。另外,過去對于“公共產品”的成本分配問題,會計界研究的不多。SEC曾設想:隨著財務報告規范的增多,編報成本的增加部分應由財務報告信息的使用者來承擔。但究竟如何操作還有待于在實踐中探索。
參考文獻:
1.王松年,薜文君.(1999).《論財務報告的改進》.《會計研究》第7期
2.劉峰,李少波.(2000).《會計理論研究對我國會計準則制訂的影響》.《當代財經》第6期
3.馮淑萍.(1999).《市場經濟與會計準則》.《會計研究》第1期
4.葛家澍.(1999).《美國關于高質量會計準則的討論及其對我們的啟示》.《會計研究》第5期
5.湯云為,錢逢勝.(1999).《會計理論》.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西南交大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張其美19990780)
本著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擴大知識面、認清專業發展方向,了解當前中國機械工業發展現況的目的,我們機制班的全體同學在杜老師、龔老師、馬老師的帶領下于2003年4月在北京進行了為期一周的畢業實習。本次實習我們以參觀學習的形式走訪了北京機床研究所,參加了第八屆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cimt2003),收獲頗豐。
一、前言
機床是高效率的象征,是生產各類高科技產品的必備工具。自從機床誕生之日起,人類就不斷地對它進行改進、革新,以滿足社會各方面的需求,尤其是當人類賦予機床以人性之后,現代機床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融洽了。
——過去的機床是一個冷冰冰的家伙,當我們給它編制出一套g代碼時,現代機床便有了一種可以和人類進行交流的語言。
——過去的機床是一個沒有眼睛嘴巴的家伙,當我們給它安裝上人機界面以后,現代機床便可以毫無障礙地與人類進行溝通。
——過去的機床是一個沒有思想的家伙,當我們給它輸入cam后,現代機床聰明得象一個機器人。
——過去的機床是一個危險的家伙,總是不時地侵害著人類的肢體,當我們按照以人為本的思想進行設計時,現代機床操作起來越來越方便,與人類越來越友好。
——過去的機床是一個破壞環境的家伙,當我們按照環保的觀念要求它時,現代機床與環境變得越來越和諧了。
——過去的機床是一個孤僻冷漠、不愿與周圍交往的家伙,當我們把它與其他系統聯系起來,甚至連到互聯網上之后,現代機床便象是一臺靈活的pc機了。
二、cimt2003概述
由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主辦,并與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集團公司共同承辦的中國國際機床展,是得到國際機械制造業界認同的世界四大機床名展之一。第八屆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cimt2003)于4月16-22日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展開。這是在我國入世后境內舉辦的規模最大的國際專業展覽會。展覽會在國際上產生了很大影響。
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給本屆展覽會帶來了無限商機。在擴大內需政策的拉動下,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加大,紡織、機械、冶金等產業投資高速增長,民間投資增多,外商也看好我國,成為他們投資的熱選地。市場資金充足,各類項目較多,對裝備產生很大需求。經濟高速增長的態勢使機床工具工業市場保持快速持續增長,金屬加工機床消費量2001年47億美元,2002年增長到55億美元以上,首次成為世界第一機床消費大國和全球第一機床進口大國。預計到2005年中國機床消費將超過70億美元,機床進口將超過35億美元以上。
本屆展覽會參展商之多,具有明顯的國際權威性。有美國、德國、日本、瑞士、意大利、韓國、中國內地和臺灣省26個主要機床制造國家和地區組團參展。參展商大1200余家,創本展覽會的新記錄。其中海外參展商500余家,占42%以上。全世界所有知名機床制造廠幾乎都匯集到北京。代表性的廠家有德國德馬吉公司、西門子公司,美國哈挺公司、辛辛那提公司、格里森公司、哈斯公司,瑞士阿奇夏米爾公司、萊斯豪威爾公司、迪克西公司,日本馬扎克株式會社、森精機制造所、大隈株式會社、發那科公司,韓國大宇公司,西班牙達諾巴特公司,意大利薩爾瓦尼公司,瑞典山德維克公司等。中國的機床工具制造廠商也都披掛上陣。其中代表性廠家有北京、沈陽、上海、大連、陜西、重慶機床集團,濟南二機床集團有限公司,哈爾濱量具刀具廠,臺灣省臺中精機等。瑞士駐華大使在給本次展會的賀信中說,自第一次舉辦展會以來,瑞士機床制造商一直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與熱誠,本次展覽會云集了本國各地最具影響力的機床制造廠,此展必將不負眾望。本屆展覽會,世界各國機床采購商,國內機械、軍工、鐵路等重要工業部門,汽車、航空等重大集團,京、滬、沈、渝等主要城市都組織經貿團和參觀團赴會,機床業界的廣大企業和進出口公司,以及高等院校教師和學生也前去觀摩,反映了cimt對高質量觀眾和有實力的經貿團組有愈來愈大的吸引力。
三、cimt2003展品簡介
cimt2003是當代最新轉備的盛大聚會。1000余臺精品、新品薈萃,展品水平是歷屆最高的。突出展示了當代制造技術發展的新水平。展品反映了向“高速、復合、精密、智能、環保”發展的總趨勢,成為當代機床制造技術與裝備水平的縮影。
本屆展覽會展覽總面積72000㎡,又一次撐破國展“肚皮”。不僅規模空前,而且展品水平也超過了以往各屆。五軸聯動的加工中心有39臺(境內18臺,境外21臺),高速、高精、復合加工機床成批展出,新技術應用增多。其中有一批是首次展出的新品和精品。例如,北京機電研究院(展位號3-003)的第一臺直線電機驅動高速加工中心,主軸轉速15000r/min,快速移動60m/min;大連機床集團公司(展位號8b-202)的dhsc500高速臥式加工中心,主軸轉速18000r/min,快速移動60m/min;沈陽機床股份有限公司的bw60hs高速臥式加工中心,主軸轉速12000r/min,快速移動60m/min;寧江機床集團股份公司(展位號8b-303)nj-5hmc40五軸臥式加工中心,主軸轉速40000r/min,快速移動60m/min;北京機床研究所(8b-401)的μ1000/3v、μ1000/5v高精度立式加工中心和ckg300亞超精數控車和gw745l直線電機驅動的數控電火花成形機都是首次展出。
國內機床廠首次成批展出五軸聯動和復合加工機床。如江蘇多棱數控機床股份有限公司(展位號8b-201)展出xh716/5x-sm五軸聯動加工中心,cxh7525車銑復合加工中心,xh2725/5x-10龍門移動五軸加工中心;沈陽機床股份有限公司(展位號3-002)展出ssckz80-5/2000五軸車銑中心,ssckz40-5和cx6154車銑中心;桂林機床股份有限公司(展位號8b-203)展出xk716-5x五軸聯動床身銑床等。
國外許多知名機床廠家也展出了許多技術含量高的新產品,有些是首次在中國展出。例如:德國dmg公司(展位號1a-101)的dml60hsc高速激光銑,dms35超聲振動高速加工中心,加工時以20000s-1的頻率連續敲擊工件,dmc64v立式加工中心,dmu80fd五軸車銑加工中心,dmc60s棒料6面加工中心;德國emag公司(展位號1b-801)vg110ds立式倒置車磨中心,vl3倒置立車,vsc250duo雙立軸倒置立車;斯來福臨公司(展位號1b-605)的schaudtmikrosabwf硬車及磨床;德國grob公司(展位號1b-903)bz500l型臥式加工中心;德國spinner公司(展位號10-120)的車削中心tc65mc、tc32mc、rv-6sp精密加工中心,ts66l-smc1雙主軸車削中心;日本山崎馬扎克(展位號8b-003)的inte?鄄grex200ⅲst復合車削中心,瑞士starragheckert(展位號4-010)的hx151五軸聯動葉片專用銑床;mikron公司(展位號4-040)的ucp800duro五軸聯動加工中心,hsm400高速加工中心;瑞士willemin公司(展位號4-011)的w408b型五軸棒料加工中心;意大利fidia公司(展位號5-023)的k197型五軸高速銑床;chiron/華嘉公司(展位號4-003)的fz-15ks五軸立式加工中心;dixi/華嘉(展位號4-003)的dhp80臥式加工中心;臺灣歐馬公司(展位號8a-103)的mg-1020-5ax型五軸立式加工中心;意大利imt公司(展位號5-39)的w24t4雙刀塔輪廓立車;美國cincinnat公司(展位號2-306)的ftv850-1800主軸移動型立式加工中心;moore公司(展位號2-301)的500-cpw五軸坐標磨床;德國kapp公司(展位號1b-702)的niles成型磨床;瑞士schneeberger(展位號4-064)的corvus五軸聯動刀具磨床;美國gleason公司(展位號2-202)的phoenix275g傘齒輪磨齒機;德國vollmer公司(展位號1b-701)的qwd760金剛石刀具線蝕機;英國addson公司(展位號2-101)addatag+管材測量機;印度precisionautomationrobotics公司(展位號7-304)gl-30機器人;瑞士agie-chamilles公司(展位號4-040)robofil240cc高精密數控慢走線切割機;日本sodick公司(展位號6-201)的mc430l直線驅動加工中心;日本okuma公司(展位號8a-010)lu300數控車削中心;西班牙danobat公司(展位號6-202)的tv-400/w4立式雙工位輪轂車床;韓國doosan(展位號7-203)的v420t數控雙主軸立車。
四、cimt2003反映的問題
我們知道數控機床已成為我國市場需求的主流產品,需求量逐年遞增。近幾年來,機床生產產值的數控化率每年都以2—3個百分點上升,2002年機床生產產值的數控化率已超過30%。
從cimt2003參展的產品來看,我國數控機床近幾年在產業化和產品開發上取得了明顯的進步,特別在高速化、多軸化、復合化、精密化等方面進步很大,書控機床產品逐步取得用戶信任,滿意度在逐年提高。但是,在機床高速化上,國外直線電動機驅動技術已實用化、普及化,而我國僅開發出展品,技術差距明顯。在復合加工機床方面,車銑復合、銑車復合多工種復合近幾年國外發展迅速,我國近年通過引進技術、自行開發雖有產品,但主要還是依靠進口。
國產數控車床基本上能滿足市場需要,立足于國內。高性能車削中心,近幾年通過合資合作和引進技術,部分產品也能適應市場需要,但是進口量還是很大,特別是帶y軸、c軸的車削中心、雙主軸車削中心和高精度車削中心。
國產加工中心中,立式加工中心的技術比較成熟,性能水平已與國際相當,生產廠商較多,有的生產廠商已具有一定批量,已取得國內用戶認可。而且,在性能價格比上要具有一定優勢,可以滿足市場需要,當前的關鍵是提高質量和可靠性,加強售前售后服務。臥式加工中心在精度和性能上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國外產品都裝有溫度補償功能,保持加工精度的穩定性,而我國生產的機床都沒有該項技術。國外產品都能按vdi3441標準或國際標準制造和驗收,而國產產品大多數沒有執行國際標準。五軸加工中心,雖然這幾年各企業都開發出各種新產品,但是,大多數產品還沒有經過生產考驗,取得用戶認可,只停留在樣品階段,今后的關鍵在于商品化。
五、我的看法
今后機床行業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國產數控機床的市場占有率。首先要加快企業體制機制轉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高經濟效益。其次是企業要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提高開發資金在銷售額中的比例,廣泛吸引國內外先進人才,加強數控機床新品開發。建議國家建立新產品開發基金,補助企業從樣品到商品中所需的費用,鼓勵企業免費將新品給用戶使用、考核,縮短新品到商品的過程。第三是要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加強售前售后服務,縮短交貨期。第四是要加快實施企業信息化工程,也就是所說的plm(productlifecyclemanagement)實施從營銷、開發到制造整個過程的信息化管理,實現平行工程。最后是企業加快合作合資的步伐,引進資金、引進先進管理、引進先進技術和產品,提高行業的整體實力和整體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