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城市文化藝術

城市文化藝術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市文化藝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城市文化藝術

城市文化藝術范文第1篇

一、重視空間生態環境,不搞怪異建筑形體

無論是城市大的空間環境,還是建筑群的中等空間環境,或是個體建筑小的空間環境設計,都要首先從自然生態、社會生態、經濟生態、文化生態和持續發展的角度去綜合考慮分析,要充分利用自然、保護自然、節省資源、節約土地,但又不能多搞建筑超過環境容量,降低環境質量,給城市帶來交通、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壓力;同時還要扭轉追求怪異建筑形體的不正確認識。

2005年7月競選2012年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城市的活動落下帷幕,參加競選的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美國紐約、俄國莫斯科、西班牙馬德里五個城市的比賽場館和奧運村建設的規劃方案基本上都符合生態環境的要求,這五處都沒有設計怪異的建筑形體,比賽條件和人氣更好一些的是倫敦和巴黎。倫敦方案將主場館和奧運村建設同公園、牧草地結合起來,生態環境好;巴黎方案同樣重視整體的生態環境,場館建設和諧并富有變化,有超大圓頂的大型體操館,還有對稱穩定曲面形體的水上中心;紐約方案是超大長方型主場館配以環境優美的奧運村;莫斯科、馬德里方案亦重視主場館奧運村的整體生態環境和會后的持續使用。

正在建設中的北京2008年奧運會主場館區,位于北京南北中軸線上的北端,以3公里多長的綠化帶連接500多公頃面積的森林公園,將奧林匹克國家體育場館、國家游泳中心和奧運村以及會展中心、商業服務文化設施等組織在其中,創造出一個具有優美生態環境的體育運動、會議展覽、商業服務、文化休閑的活動區。對于主要建筑國家體育場(俗稱鳥巢)、國家游泳中心(水主方)等的建筑設計存在不同看法,我們認為所采用的空間鋼框架體,外敷聚四氟乙烯(ETFE)超穩定有機物薄膜是先進的,又提高了建筑的空間生態環境水平,是同世界建筑發展同步的,建筑的造型并不屬于怪異的范疇;有人提出,鳥巢方案用鋼量太多,結構不成熟,浪費等等,不如采用北京市建筑設計院的設計方案,我們的觀點是,選用北京市院的方案也無不可,造價省些,從大眾投票來看,這兩個方案的票數相差不多,各有千秋,從創新出發,我們傾向鳥巢設計方案。對于這組的中軸線建筑群設計,也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彭培根先生主張在這此中軸線末端上應建一幢有分量的建筑,但評選委員會的最后意見是,在此不擺重要建筑,一直虛過去,留有余地,現采納了這個意見。對于奧林匹克公園中標方案同樣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中標方案同其他6個參賽方案一樣,都是從生態環境與文化藝術相結合規劃設計的,只是它更綜合、更全面、更完美些。我們認為,這許許多多的不同觀點,都屬于第二位的問題。現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向北延長原有舊城縱向中軸線,過土城綠化帶建起中軸線綠化寬帶與公園創造出走向自然、建筑與自然共生的生態空間環境,它不僅體現了“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精神,它還標志著北京市總體規劃中軸線發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這是從有利于生態發展大格局方面給予肯定的,這是第一位問題,所以說,其他局部的爭論都是第二位問題。

二、構建人行街道系統,適應大眾生活需求

在一個城市的中心區或其他重要生活文化區,特別是舊城市中心區,都要逐步構建起人行街道系統,使這些為廣大市民生活服務的街道空間環境不受汽車交通的干擾,人身安全,人氣旺盛,真正成為符合城市市民生活需要的繁華街道。這是城市繁榮和發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促進消費增長、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它體現著城市現代化的水平和城市興旺與對城市居民關懷的程度。隨著城市汽車交通的發展,特別是私人小汽車的快速增加,使城市街道被小汽車所主宰,道路交通擁塞,現發達國家的城市已扭轉這種混亂的局面變成控制城市中心區汽車,構建起人性化的步行道路系統。1O多年前我們介紹的加拿大蒙特利爾、多倫多城市中心區人行道路交通系統和美國費城中心區的人行交通系統都是優秀的實例,目前歐洲的大量城市亦都構建起中心區的步行道路系統。我們應借鑒這些經驗,少走彎路,縮短過程,及早轉變觀念,迅速發展人行道路系統,滿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隨著城市的發展,應擴大范圍逐步構建起人行街道系統,同公共汽車交通網站或地下鐵路交通網站連成一體,并豐富這一地區活動內容和提高其整體的空間面貌文化藝術水平,方便并吸引更多的居民到此活動,提升這一地區的人氣。如北京中軸線上的前門外大街和鼓樓南地安門北大街,是歷史上兩處為大眾服務的繁華商業街道,未來的改建規劃建設,除保持原有風貌外,一定要構建好人行道路系統,同汽車行駛路線分流,前門外大街可同大柵欄、鮮魚口、廊房頭條、二條等道路連成一個系統,鼓樓南地安門北大街可與煙袋斜街等連成一體,使這兩個著名的地區,人氣更旺,更好地為大眾服務。

再如英國倫敦中心區特拉法爾加(Trafalgar)廣場,它于2003年完成了改造工程,將此廣場的中心建筑國家畫廊前的行車道路封閉,建筑前的下沉式廣場的高差大臺階改造變成畫廊入口的大臺階,把畫廊建筑同廣場連成一個整體,并于廣場兩側與前面組成一個人行道路系統,與車流分行,通過這樣的改造,前來廣場活動的人流比以前多了13倍。

三、建筑適應城市整體,豐富生活增加生氣

在進行建筑設計時,要考慮同城市的聯系,要適應城市整體的要求,這樣才能更加發揮新建筑的作用,使城市不斷充實完整,豐富城市的生活,增加城市的活力,這是建筑師應具有的一個重要理念。

去年,在參加國家博物館的改擴建工程設計競賽的方案中,有許多方案都強調該館同城市整體的聯系,如清華大學設計研究院方案,在原老館東面布置一條南北向綠帶,成為從長安街去前門的一條綠色通道,方便群眾;又如瑞士Her鄄zog&DeMeuron建筑設計公司方案,亦布置有南北向通道,還可到頂層餐廳俯瞰天安門廣場景觀,這些地方有單獨出入口,使不前往博物館參觀的群眾都可使用,這就是建筑從城市整體考慮,豐富并方便了城市大眾的生活。

最近竣工的位于紐約中心區兩條街中間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改造擴建工程,設計人考慮了城市整體的需求,利用門廳的空間將兩條街聯系起來,底部開辟了一個雕塑綠化露天花園,改善了街道空間環境,圍繞中庭的各層展室增加了許多有代表價值的繪畫或其他現代藝術品,還單獨設置了藝術研究室和學術交流的場所,豐富了城市居民的藝術生活,使這里的人流量不斷增多,人氣提升。又如,新建起的美國洛杉磯中心區的一個caltransBuilding綜合樓,下面布置有陳列展室、會議交流廳、餐室等,側面有多層的商場,上部為寫字樓,前面圍合有一廣場空間,這一布局及其項目內容都是根據城市的需要綜合考慮的,因而建成后使這一地區豐富了居民生活,增加了生氣。這一理念與做法,同樣是為了促進城市的繁榮和持續發展,促進城市現代化水平的提高。

四、發展地域文化特點,符合民族生活方式

地域文化可以說是地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或生活道理,包括這里的一切人造制品、知識、信仰、價值和規范等,它綜合反映了其社會、經濟、觀念、生態、習俗以及自然的特點,它就是該地域民族情感的根基,因而在進行城市與建筑空間環境規劃設計時,除尊重地域的各種自然條件外,還特別要全面了解其地域文化的情況,在空間環境的大小和組合中,在空間環境的裝飾文化藝術里,包括繪畫、雕塑、圖案、文學書法以及家具、花木、色彩和地方建筑材料與構造作法等等,根據新時代的新要求,吸取傳統的地域文化的精華,并加進新內容,發展地域文化的特點,以符合各地域民族習俗新的生活需求。當前,我們特別要重視克服盲目崇拜西方的生活方式和西方的文化藝術,將城市與建筑空間的環境按照西方現代的生活方式去規劃設計,搞什么德國小鎮,在新區中修建高檔的具有室內游泳池、健身房、酒吧等設施的會所和法式、意大利式花園,在各區里修建高爾夫球場,搬來國外原版的shoppingMall,在住宅內加大廚房面積布置中、西廚兩套灶具,突出特大客廳和小臥室……等,我們應根據現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情況,規劃建設符合我們自己生活方式需要的既實用又經濟、具有地域文化特點的城市與建筑空間環境,我國建筑師、規劃師應擔負起發展這一主流的職業責任,讓我們的城市與建筑具有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之魂。

2003年建成的新疆國際大巴扎建筑是一個具有地域文化特點的典型實例。它坐落在烏魯木齊市的民族風情一條街上,設計人根據穆斯林經商生活方式的大巴扎空間組合特征,其空間有大有小,自由而靈活,不拘泥于形式要求對稱,進行總體的功能空間布置;采用地域的伊斯蘭空間構成的獨特手法,如拱、圓頂、廊、簡潔的墻面幾何體的巧妙轉換來形成地域文化特點;并結合現代材料鋼、玻璃解決構造和通風采光問題,同時體現出時代精神。該建筑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建筑設計研究院原院長王小東設計的,在完工之前彭培根先生就向我推薦在《建筑學報》上宣傳這個富有地域文化特點的新建筑,后來張欽楠先生亦找我商量向國際建筑組織介紹這一有地方特色的創新建筑,現王小東獲“國際建筑師協會2005年羅伯特。馬修獎”。另一個劉谞等中青年建筑師新近設計的新疆南疆要塞澤普縣城的澤普影劇院,該設計打破傳統影劇院設計理念,把后場演出區調整為前端,在其前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公共廣場,大片墻面采用地域特色的拱券裝飾,創造一個具有新疆文化特點的空間環境,滿足地方群眾集會活動的需求,符合維吾爾族生活的方式。

中國地域的商業文化特點是“街道的形式,綜合的內容,穿插的布局,”而不是國際現代的shoppingMall集中的樣式;王府井東安市場的改建未保留街道式,取消了書攤,淡化了吉祥大戲院,王府井南端的美琪電影院,青年藝術劇院、郵局等亦被高檔的東方廣場建筑群所替代,削弱了原有地域文化特點;北京前門外大街大柵欄地區原有的廣和劇場、華樂戲院、三慶、中和、慶樂戲園等和其他的老字號飯莊、餐館以及金銀首飾樓等,應恢復一部分,加上保留的大觀樓電影院等,使其符合中國居民的生活方式,體現出前門外大街地區傳統的梨園戲曲文化、中華美食文化、綢緞鞋帽文化、茶葉陶瓷文化、同仁國藥文化等特色,發展北京地域文化的特點。

五、建筑技術結合藝術,創新豐富形體環境

新技術的建筑構造組合,可以結合藝術規則,創造出表達某種意境的形體環境。隨著建筑物理聲光熱技術的發展,其設施材料在建筑空間中改變著形體環境。建筑中基礎設施的管網、設備亦可同結構構件結合起來,創造出具有藝術美感的空間形體環境。還可以繼承傳統的作法將建筑中的柱、梁、頂、墻等構件同藝術雕刻、圖案、繪畫合為一體,但要注意簡化,重點裝飾,豐富空間環境的文化藝術內容。我們認為,建筑技術結合藝術,是發展地域建筑文化的一種手段。所以說,這一理念與作法十分重要,不容忽視。

介紹兩個2004年6月、7月建成的美國建筑實例。一個是蓋里設計的芝加哥露天音樂廳,它建在公園內,設計人根據聲學效果器新技術設備發展的情況,將演奏舞臺做成拱型,其墻面為木質,以保持音樂音質,增強歌唱、說話人的聲音量,舞臺兩側布置成八字墻面,幫助自然聲的傳播,為了向后傳聲,在中心場地上空做成空格網架,在架上懸掛電線與揚聲器,使全場都能聽到高質量的音樂聲;另一個是加州好萊塢露天音樂廳,為了達到世界級音樂人的音響效果,同樣把演奏舞臺做成拱狀,其舞臺頂部上空要創造出反射聲音的效果,成為音阻空間,作成球狀物組合,在其飛檐新結構上部懸掛著15萬磅重的燈光和劇場設備,這兩個露天音樂劇場的空間形體環境,就是由于新技術的發展,將新技術與藝術結合起來的新作品,富有新意。

英國倫敦斯坦斯特德機場的屋面支撐結構,是把樹狀結構和設備箱組合在一起,豐富了空間形體環境;德國漢諾威世博會大屋頂的屋面支撐柱,是將屋面排水管和組合柱以及室內水景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新的景觀。最近西安完成的人民大廈整體改擴建工程,按照原有建筑的作法,在餐飲會議中心、禮堂室內,將梁、柱、天花藻井、墻面通風孔與圖案、浮雕結合起來,取得了重點裝飾簡潔又富有中國地方文化藝術的效果,是一個成功的優秀的實例。

六、利用自然光熱風水,節能環保生態藝術

充分利用自然光熱風水是節約不可再生資源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我們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隨著建筑技術的發展,人們過于依賴空調、水電設施的作用,不僅增加能源和資源的耗費,而且不利于身體的健康。

關于利用太陽能,太陽能熱水器技術已發展比較成熟,應用于城市住宅的數量逐漸增加,現改進的樓房一根管技術有待推廣。利用太陽能光電板獲得電能源的技術,由于成本高,尚處于起始階段,極需改進降低成本,并需同電力部門合作解決并網問題,還要有政府的優惠傾斜政策,才能逐步發展。利用地熱,夏季制冷冬季送暖,在一些城市中開始采用,由于國內設備不規范,有待改進提高符合標準,但它是很有發展前景的取代空調機的好作法,既節能、環保、生態,又不影響建筑外觀。現空調機在城鎮中的使用發展極快,這不僅極大地增加城鎮的用電量,給城鎮建筑外觀帶來了混亂,還將室內的熱氣、水汽排到室外,污染了市區外部的空間環境。

關于利用雨水,現許多城市開始重視。儲存留住雨水,作澆灌花木沖洗汽車等使用,更可以同城市和社區的河湖系統聯系起來,發揮廣泛的作用。

關于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風問題,近幾年北京一些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為了避免熱損耗,采用封閉窗、人工通風換氣設施;現正擬進行的南極科學考察站建筑的改建工程,因當地溫度低,一些專家建議設計成封閉式,不開窗,選用電動通風換氣設備,前不久,幾位德國科學家前來我國南極科考站訪問,他們稱贊這里的自然通風好,感到空氣清新舒服,比他們全封閉的建筑好。現在,我們要改變看法,不要把住宅、辦公樓和其他公共建筑搞成全封閉式,以人工來調節溫度、通風和采光,要以自然通風、自然采光為主,使人更接近自然,增加適應自然變化的能力,有益身體健康。

利用自然的光熱風水,給建筑的屋面、墻體全身外貌帶來新的變化,一方面可節能環保生態;另一方面還可創造出新的藝術面貌。

七、控制尺度體量容積,保護歷史文化藝術

在歷史文化名城的舊城中心區一定要控制建筑的容積率、建筑體量,以保證建筑群尺度的和諧,尺度的和諧是最關鍵的理念,掌握住空間環境的比例尺度就不會在舊城區里修建高容積率的建筑群、高大體量的建筑和寬闊的大馬路,破壞原有的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空間藝術面貌。尺度是最基本的,如果色彩、形式同歷史文化建筑保持一致,但體量高大、容積率過高,也絕對作不到和諧。具有東方傳統歷史文化典型代表意義的北京城存在的保護問題,就是沒有控制好尺度、體量、容積;保留明代完整城墻的西安也有這個問題,歷史文化名城蘇州、長沙、紹興、上海舊城的保護,還是存在這個問題。因而,對于我國眾多的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一定要樹立起控制尺度體量容積的理念,對已建起的高層要適當采用減法,使城市與建筑的歷史文化藝術確實得到整體保護。

城市文化藝術范文第2篇

【關鍵詞】公共藝術;城市文化;作用

隨著現代城市的繁榮發展和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公共藝術越來越多地加入到城市建設中,成為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象征。在現代生活中,公共藝術擔負著傳播文化藝術精神、塑造城市公共環境、改變市民生活狀態的重要職責。由此可見,公共藝術已經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標志。

1 公共藝術概述

公共藝術(Public Art),又被稱為社會藝術,是一個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的新詞。這個概念起源于德國,是城市發展的必然產物。所謂公共藝術,就是設計者為特定的公共空間所設計的藝術作品。對于“公共”二字,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公開的、公眾的,我們也可以將公共藝術理解為在市民活動的公共場所內供群眾共同享有的公共資源。由此我們可以判斷,公共藝術是存在于公共空間的,是社會群眾所有的。那么,體現公共精神,以及能夠與社會群眾產生互動是公共藝術的重要特征。

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提高,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公共藝術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被逐漸應用于城市建設中,不斷豐富著城市文化的內容,為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城市文化伴隨著公共藝術的發展而發展,公共藝術體現著社會公眾的思想形態,展示城市文化的精神內涵。

目前,公共藝術已經逐漸與城市建筑、道路交通、城市綠化等相融合,深入到城市建設的各個環節,從多角度展示城市文化內涵。公共藝術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標志,它通過外在的表現形式,為城市營造美好的生活環境,緩解處于快節奏中的社會公眾的生活壓力;它豐富了城市文化內涵,塑造了城市的性格特征,充分體現了城市文化的價值觀念;它逐漸被市民接受與認同,成為藝術設計與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它改變了城市的生活環境,影響著公眾的精神狀態。公共藝術賦予城市以思想,讓公眾在享有公共資源的同時感受城市文化的底蘊。

2 我國公共藝術的發展現狀

公共藝術興起于歐洲,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以及我國工業化步伐的加快,公共藝術開始走上我國城市文化建設的舞臺。作為我國政治、經濟中心的北京、上海等大都市開始成立公共藝術建設管理機構,隨即又頒布了有關公共藝術管理的規定,這些措施為我國公共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到了20世紀90年代,我國城市化建設呈現一派繁榮景象,公共藝術也隨之成為建設環節中的重要內容,逐漸以塑造城市環境、增加文化氣息為目的,成為展現城市文化的亮麗風景。進入21世紀,我國公共藝術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很多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青島、大連、長春等,都大力發展公共藝術,將公共藝術帶進社區、廣場、商業中心等公共場所中,為公眾提供休閑娛樂的同時,讓人們深切地感受公共藝術帶來的文化氛圍,并以此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展現城市獨特的個性。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真切地感受到,我國的城市文化已經開始出現衰退現象。很多歷史文化名城在經歷了20世紀的嚴重破壞和風雨洗禮之后,象征城市歷史與文化氣息的重要標志已經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大的建筑和現代化的設施。當我們游走于城市之間時,在高樓林立的城市建筑群中再也無從發現這座城市的歷史痕跡,無從考察這座城市的傳統文化。如今,我們正處在即刻挽救城市文化的關鍵時期,在保留城市發展痕跡的同時,重點加強公共藝術的發展,使每個城市都能真正展現出獨特的個性,而不是千城一面。

3 公共藝術在城市文化發展中的作用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發展軌跡,受到環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城市所展現的文化特色也各不相同。而在城市文化中,同時還蘊含著社會公眾的各種傳奇故事、市民風情、風俗文化等等,這些內容共同構成了城市文化。公共藝術則通過自身獨特的鮮明形象將城市文化內涵彰顯出來,充分表現出城市的個性特征和歷史文脈。

中國各個城市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獨特的公共藝術,一些城市因自己的公共藝術而使其成為重要的城市標志,成為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公共藝術對城市文化的影響極其深遠,從內容上來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公共藝術彰顯了城市歷史文化傳統。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公共藝術象征,通過這些公共藝術品,我們就可以感知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感受城市的人文氣息。例如,我國廣州的《五羊群雕》,這是為慶祝建國十周年而創作的,象征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羊城”便是由此而得名,這座雕塑也成為廣州的標志性雕塑。

第二,公共藝術反映了城市發展中的時代精神。一座城市的精神氣質總會體現在一些公共藝術作品中,彰顯這座城市富于拼搏、勇于創新、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例如,深圳的《開荒牛》,這座雕塑充分表現了改革開放以來,深圳作為我國向世界開放的窗口和經濟發展的先行者,在艱苦卓絕的奮斗中不斷拼搏進取的精神,生動地再現了深圳這座城市的開放、奮斗、勤勉、自信的精神氣質。

第三,公共藝術象征著人類的精神文明。很多優秀的公共藝術都集中體現了人類的價值觀念和社會理想,承載著人類的精神文明。例如,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標志性雕塑《第一公民——小于連》,這座雕像位于布魯塞爾中心廣場,一個活潑可愛的“尿童”赤身,正在不停地撒“尿”。這座雕像背后流傳著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傳說布魯塞爾遭到入侵,侵略者想用炸藥將城市炸毀,正在這個緊要時刻,小于連急中生智,用尿液澆滅了導火索,布魯塞爾獲得了重生。人民為了紀念和感激小于連,就塑造了這座雕像,小于連也因此成為勇敢、光榮、愛國、勝利的象征,而這座雕像則記錄了布魯塞爾由小鎮向名城邁進的過程。

第四,公共藝術為城市增添了文化氣息。城市文化依賴于公共藝術的烘托,公共藝術以其開放性、娛樂性、審美性為社會公眾帶來更多美好的享受,公共藝術和城市建筑、道路景觀等公共設施的結合,不斷地深入到公眾生活的各個角落,為城市塑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為市民增添豐富的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公共藝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為城市文化注入更多的內涵,增添城市的文化氣息。

總結:

公共藝術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應用于城市文化建設,它是社會公眾生活理念的集中表現,是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中外公共藝術的發展,為城市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公共藝術在表現城市歷史文脈的同時,也彰顯著每個城市與眾不同的個性,成為集文化、歷史、環境、審美的綜合體,也成為城市獨特的標志。

參考文獻

[1] 王宏. 公共藝術在城市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9).

[2] 楊松. 現代城市建設與公共空間藝術的特性[J]. 河北學刊,2010(01).

[3] 葉志強. 公共藝術的城市功能[J]. 國土綠化,2009(06).

城市文化藝術范文第3篇

【關鍵詞】金華建筑藝術公園;城市主題文化

一、發展城市主題文化的重要意義

當前,在全球的經濟一體化和全球文化一體化的背景下,城市發展共同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千城一面”。如何從這種城市建設的困境中走出來,成為每個城市的當務之急。放眼世界,無論音樂之都維也納、時裝之都巴黎、水上之城威尼斯還是啤酒之都慕尼黑,那些世界公認的名牌城市無一不是主題文化的至高地。

城市主題文化――政府軟科學技術設計系統的概念在西方上個世紀60年代就提出來了,我們國家“863”計劃就提出了此系統,并把它列入知識經濟第概念。為什么沒有開發出來?因為它是由高層次復合型知識人才設計的,這種高層次復合型知識人才必須具備經濟、文化、藝術、城市規劃等幾十門復合型知識。現在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的大學正在著手培養這方面的人才。目前,中國在這方面還有所欠缺。

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把文化作為國家發展的軟實力,把文化放在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全局的高度上。學者們也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易中天教授是最早關注城市文化的,一部《讀城記》開啟了城市文化研究的先河。近年來,南京大學的張鴻雁教授、浙江省委黨校的陳立旭教授都是關注城市文化的學者,并且都出了系列的研究成果。許多城市在實踐中已摸出了一定的路子,奠定了成功的基礎,西安率先提出了打造“東方神韻”的城市主題文化,走在了全國的前列,杭州提出了打造“東方休閑之都,生活品質之城” 的城市主題文化,并摘取了“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桂冠。現在城市主題文化的發展,各方面條件都在日趨成熟,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上海世博會,都給我們提供了鮮活的實例。

二、金華建筑藝術公園的曾經和現在

金華建筑藝術公園2004年施工,2007年底開園。是一個具有濱江特色的開放型休閑公園。政府方表示投資這個項目是為了創造一種文化,賦予城市一種新的文化內涵。同時也能促動市民思維上的變化 。金華也因為建筑藝術公園的存在,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德國、瑞士等國家國家電視臺、紐約《時代》周刊和國內的《時代建筑》、《南方周末》、《t望》等國內外媒體都作了大量采訪報道。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曾對該項目作了專題報道。世界各地的建筑設計學生和業內人士前來考察寫生的絡繹不絕。建筑藝術公園成了金華的一張國際名片,成了金華的特色主題文化空間。

艾未未也是了解公園現狀的,他說,建筑藝術公園應該被使用。公園中的這些建筑本身都是可以被人們使用的,如茶室、書吧、咖啡廳、兒童游戲空間、博物館、報亭、閱讀室、多媒體室,甚至還有廁所。“作為一個建筑公園,它可以讓人用半天或一天的時間體驗很多很多的可能性。尤其是對年輕人,對生活在周邊的兒童和學生,他們在這種環境中長大,對世界的看法會產生很大的變化。”

三、改變金華建筑藝術公園現狀的途徑

面對占地近15公頃,投資上千萬元,凝聚著眾多藝術智慧,如今十分荒涼的建筑藝術公園,我們必須反思:

1、探索出一條城市主題公園市場化運作的道路:現在是市場經濟,一個項目,必須以市場為主導,政府不可能拿出幾千萬建設了一個項目,而維護投入又要幾千萬,所以必須以市場經濟規則來辦事,要把它的文化功能,經濟功能,社會功能都考慮進去,規劃公園的發展。具體的運作方法可以是:

(1)金華建筑藝術公園的基礎設施投資,即金華市、金東區來投,因為這屬于城市基礎設施和建設,這些錢由財政投資合法合理。(2)金華建筑藝術公園中的單體建筑政府可以以貸款方式貸給文化傳播、投資公司或個人,由他們按照市場化來運營。(3)委托專業文化機構來服務,策劃引進各種活動,文化藝術研究機構本著誰投資誰收益的原則來投資興建。(4)和旅游聯姻,構建金華的“文化旅游”,開發建筑模型為旅游紀念品。(5)成立金華建筑藝術公園管理委員會來服務。

2、探索出一條以城市主題公園為契機的文化創意街區建設道路:著名創意經濟學家約翰?霍金斯宣稱,到2020年全球的核心創意產業將達到8萬億美元,而中國的發展方向會引起世界的關注。霍金斯先生認為中國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在于,如何以成本為主要競爭力的產品制造向以創新為主要競爭優勢的創意經濟轉型。霍金斯說,從2000到 2015年這個時間段,有8500萬中國人從大學畢業,而他們想干什么,是否也想從事有創意性的工作這個問題很有趣。在美國和英國服務業已經占到GDP的三分之二,制造業對年輕人來說已經失去了吸引力,他們更愿意利用個人創造性的想象力來工作。

這啟發我們,可以抓住金華建筑藝術公園發展當代藝術,建設文化藝術產業街區。

3、探索城市主題文化的綜合規劃,系統構建的問題:城市主題文化是一個城市特質最集中的體現,是城市特色文化,特色經濟,特色建筑,特色景觀,特色精神的總和。城市主題文化從根本上講,是一個城市獨特的氣質、獨特的稟賦、獨特的資源、獨特的形態的一種塑造過程,它作為城市認識和改造城市的內在尺度,用城市主題文化框限出城市發展建設的思想藍圖。它是城市發展戰略和特色城市建設的依據,是一個城市最深層次的思想戰略追求標準,它是特色城市建設的思想基礎和行動方略。一個城市的品位高低取決于城市主題文化的塑造過程。

四、結語

城市文化藝術范文第4篇

城市主題文化的概念簡析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基調,是它的靈魂。包括自然文化、人文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宏觀分類,也包括文學、藝術、繪畫、音樂和建筑設計等微觀分類,也有東、西文化的分類。而城市主題文化則是有機結合這三種類型的文化,實現為城市發展服務的目的。城市主題文化主要是根據特有的文化特征構建城市空間的形態,圍繞這個空間進行設計和發展。由于是這種主題文化是基于城市獨特的資源,所以尤其能體現城市的特征,打造城市的主題文化和品牌文化,使城市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經濟形態,以及文化藝術都能夠彰顯其中。城市主題作為一種強勢文化,可以突出城市的特質,且貫穿所有城市資源,形成一種城市的文化符號。

公共裝飾藝術的基本特征

1.公共裝飾藝術與空間環境的融合

在建設城市的公共環境中,利用公共裝飾藝術可以對環境起到很好的美化作用。當然,實用性是公共裝飾藝術的基本原則,也是基本要求。所以,在進行公共裝飾藝術設計時,要做到與周圍環境的相融合,使藝術依附于空間環境。根據不同的場景特征,分別體現在環境裝飾、建筑裝飾和街景裝飾中。同時,根據藝術依附的不同環境,要適當對裝飾藝術做出調整和改變。只有綜合、協調考慮各個因素,才能使公共裝飾藝術在空間環境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使之達到更完美的狀態。

2.公共裝飾藝術與人文環境的融合

在城市環境構造中,人文環境的建設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在發展公共裝飾藝術時,也要使之達到與人文環境的有機融合。在構建城市主題文化中,公共裝飾藝術所承載的是文化的職能,所以在進行裝飾時一定要基于文化,設計符合人的體驗的藝術。例如,西安市的公共裝飾藝術設計,就是遵循盛唐時期的文化特征進行的設計,將盛唐文化體現在了每一城市雕塑中,包括所有的環境陳設也無不包含著盛唐的元素。比如有名的亞洲最大矩陣噴泉廣場一大雁塔北廣場,在對其進行裝飾藝術中,可以看到像大唐精英人物雕塑、大唐盛世書卷銅雕、絲綢之路浮雕等等。廣場的整體裝飾理念設計都與唐朝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打造了一個唐文化的公共廣場。

公共裝飾藝術在城市主題文化建設中的應用

1.藝術造型中人為形態的設計

在現代化城市建設中,以往只存在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物件或者材料,在公共裝飾藝術的設計下,轉而變成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也形成了環境裝飾的一種理念。常見的如桌、椅、鉗、麻將、籃球等,在經過藝術放大和變形處理后,將其安置在特定的場所,使之體現出耐熱尋味的藝術特性。例如,著名的裝飾雕塑――大衣夾,座落在美國費城的城市中央。設計者通過對衣夾的放大化處理,將其置身在群樓之中,儼然成為了受人矚目的焦點。衣夾是日常生活用品,當人們看見這種東西被人藝術化之后,會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人感覺親切的新鮮。因此,這種人為形態的造型能夠使作品更貼近人的生活,不僅具有較好的視覺效果,同時也增加了城市的親和力,美化了人們的心靈空間。

2.不同材料塑造藝術形體

裝飾材料是構成藝術作品的重要因素,根據不同的材質應用,可以使作品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在裝飾藝術中,工藝材料對加工者的技術提出了相應的要求,也制約了裝飾手法與表現的風格。在加工裝飾藝術中,所用的材料非常多,且材質的形狀、紋理、質感等都有區別,不同的材質可以營造不一樣的效果。

3.色彩裝飾的效果

色彩具有豐富的內涵,不同的色彩代表了不同的心情與情感,也能帶給人不同的心靈感受。由于人天生對色彩的敏感特征,所以利用色彩進行裝飾藝術的美化,可以渲染出更豐富的意境。在裝飾藝術中,色彩裝飾是一種審美意象主觀性的表達,能更直觀地表現設計者內心的思想與情感。但是,也要合理運用色彩裝飾,不同色彩的效果都有差別,根據不同的空間環境,選擇符合環境韻昧的色彩。在現代裝飾藝術設計中,零星的色彩點綴能夠創造更和諧融洽的空間關系和氛圍。例如,在《火烈烏》這一鋼雕裝飾作品中,作者運用了強烈的大紅色,將作品空靈的形體與周圍環境形成了鮮明對比,造成了極大的視覺沖擊,營造出種富有生氣的城市環境。

結束語

裝飾藝術將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促進城市的發展,更好地利用該手段,對提升城市文化底蘊、建設人文城市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同時,從不同的方向加強城市主題文化建設,是提升城市綜合能力素質的關鍵。

城市文化藝術范文第5篇

【關鍵詞】公共藝術設計 大慶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與開發 意義

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為被各群體、團體、有時被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主要包括口頭傳統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和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五方面的內容。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既是一種主觀能動行為,也是一種社會共體行為,其是人類群體基于自身發展過程深刻反思后而產生的,其關注的是文化傳統,強調的是文化的地方性和多元性,喚醒的是人們對于那些瀕臨消失的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意義再認識。

一、大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現狀

大慶是中國北方的一座新興城市,相對于其他城市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較為稀缺。然而,近年來大慶圍繞著非物質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做了大量扎實而穩健的社會工作,采取了諸多新的舉措。其中包括在固本中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原貌,在使用中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價值,在研習中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精髓,以及在活動中保護塑造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品牌等,并取得了顯著成果。目前,大慶擁有的國家和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達數十項之多,如楊小班鼓吹樂棚、蒙古四胡音樂、古驛道站丁習俗、東北蘆葦畫手工技藝、古建筑彩繪等,無論數量或種類在黑龍江省都位居前列。成績固然是值得驕傲與肯定的,但如果單從城市設計層面上來看,大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結合還遠遠不夠,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和解決,特別是要從根本上進一步明確大慶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意義。

二、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對大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對大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人為本的現實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其原本就是大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被賦予了新的價值和意義。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者,同時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者與創新者,人的活動自始至終都與非物質文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相伴而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演繹著人類文明的華彩樂章。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訴求是在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劇,文化的地方性和多元性遭到前所未有的顛覆,傳統的文化載體語言、表演藝術、風俗、禮儀、節慶以及手工技能等逐漸走向消亡的社會背景下,人們內心世界“本真”的一種回歸與釋放。隨著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以及與其相適應的觀念、意識的深刻變化,現代人對設計的要求已不是簡單地局限于設計對象基本功能的實現,也不再是純粹的審美滿足,而更多的是要迎合人們更深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強調對人的關注,把人放在第一位,追求更符合人類思考方式的傳達形式,不斷加強與人的溝通與交流,從本質上給人以人文關懷。而在城市設計層面上,城市公共藝術作為公眾的藝術強調的正是開放與包容,注重的就是人文關懷,可以恰如其分地與公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意志相融合,在設計實踐活動中巧妙地結合特定的主題。運用多元的形式和內容來塑造更具內涵的城市公共藝術空間,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內容的宣傳和普及,引發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共鳴,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認同感。

(二)公眾參與的社會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進程中的一種深厚積淀,是全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必定是一種社會共體行為,其需要有穩固、強大的社會民眾基礎,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參與和投入,決不能只是單純地依靠政府和少數傳承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有這樣的表述:“各社區,尤其是原住民、各群體,有時是個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保護、延續和再創造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而為豐富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性做出貢獻。”“在開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時,應努力確保創造、延續和傳承這種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最大限度的參與,并吸收他們積極地參與有關的管理。”如何能夠喚醒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行為的參與意識,激發、調動他們的參與熱情,在設計層面上尋找適合的落腳點和切入點,另辟蹊徑,是當代藝術設計工作者應該考慮的重大社會課題。而在城市設計層面上,城市公共藝術是面向廣大公眾的藝術,只有當其和公眾發生關系、產生交流時,才能構成公共藝術的空間。這也就必然在根本上決定了城市公共藝術必須最大程度地接納公眾參與其中,在與公眾的良性互動中發揮其更大的社會價值,體現其更大的社會意義。城市公共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不謀而合,借助城市公共藝術,我們可以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更好地融入全體公眾的日常生活之中,讓公眾在聆聽、觸摸、欣賞城市公共藝術的同時,引發他們的情感共鳴,從而更有效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社會工作的深入推進。

(三)繼承創新的歷史意義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是一段持續的歷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保護行為與開發行為是同等重要的,且相輔相成,恰如其分地體現著公眾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關系。做好保護,我們就要對已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目的性的、必要的確認、歸納、整理、立檔與研究,力爭能夠還原其“真身”,保留其“原汁原味”,這是基礎和條件。做好開發,我們就要結合時代的發展、變化以及需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序的、科學合理的再加工、再包裝和適度的再創造,并加以宣傳、弘揚、傳承和振興,使其煥發新的生機,這是目的,更是發展的趨向。而在城市設計層面上,城市公共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重要載體,也是不斷發展變化、推陳出新的,其既要通過自身的藝術語言讓公眾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厚重傳統,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必要性,又要通過自身的藝術革新讓公眾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時代氣息,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的可行性。使公眾由內而發地體會到他們作為社會共體成員身上所肩負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與創新的歷史使命,進而不斷自發地去激活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體中蘊藏的無限正能量,造福當代,從更深的層面上體現出城市公共藝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的歷史意義。

結語

綜上所述,城市公共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合點在于城市公共藝術可以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表現對象和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以城市公共藝術為表現載體和形式,且兩者都是公眾城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離我們近在咫尺,觸手可及,它們共同打造公眾的城市精神家園,傾情訴說著城市的文化和歷史變遷。隨著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意識的不斷增強以及社會工作的不斷深入,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的意義必將愈發重大,其既包括以人為本的現實意義,也包括公眾參與的社會意義,更包括繼承創新的歷史意義,這些都將在未來大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過程中給予我們更為明確的行動方向指引,使城市公共藝術設計更為科學、合理地介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原則的制定、保護舉措的實施以及開發利用的推進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價值和作用,讓非物質文化真切地在大慶這塊肥沃的黑土地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注:本文為大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大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城市設計層面上的開發與保護》,項目編號:DSGB2013063)

參考文獻: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

[2]何小青.公共藝術與城市空間構建[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3]盧白蕊.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D].武漢理工大學,2007.

[4]李麗丹.自組織理論視域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耿村故事的傳承與保護為例[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牙克石市| 禄劝| 新闻| 上犹县| 黎城县| 霍林郭勒市| 盐源县| 赣榆县| 连山| 邹城市| 安图县| 苗栗市| 龙南县| 垦利县| 从江县| 保靖县| 石林| 克什克腾旗| 拜泉县| 内乡县| 蒙自县| 乌鲁木齐市| 梅河口市| 武城县| 南木林县| 财经| 龙陵县| 元阳县| 沐川县| 永昌县| 买车| 丹寨县| 松滋市| 武陟县| 广丰县| 西峡县| 北辰区| 台东市| 阿图什市| 阿尔山市| 凤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