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產業發展匯報

產業發展匯報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產業發展匯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產業發展匯報

產業發展匯報范文第1篇

根據會議安排,由我對金平縣草果產業的經驗做法進行交流,匯報如下:

一、草果的基本情況

草果屬于姜科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燥濕除寒,祛痰截瘧,消食化食之功效,屬藥食同源品種。我國主產云南、廣西、貴州等省,云南是草果的道地產區,也是國內最大的主產區。據統計,云南省目前種植面積約80~90萬畝,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全國90%以上,主要分布于滇南、滇東南和滇西南地區,包括紅河、文山、保山、德宏、怒江、景洪、普洱、臨滄8個地州的31個縣(市),金平是云南省草果主產區之一。

草果是金平縣的主要特色產業,種植于海拔1300~2000m的山區,也是金平縣中高海拔地區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金平種植草果已有歷史久遠,農戶在種植生產中積累了豐富的實用技術和實踐經驗。據《開化府志》(今文山州)記載。草果由瑤族同胞從國外引種于滇南和滇東南地區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金平草果種植歷史大約始于明末清初,瑤族南遷定居金平后開始種植草果。1924年《金河行政委員區域地志資料冊》載“各處土人栽草果皆傍山依嶺”。據1933年《金平邊區狀況》記載,金平地區“農業以米、棉為大宗,其次則為草果”。草果是金平縣的傳統中藥材產業,轄區內有金河鎮、金水河鎮、大寨、阿得博、沙依坡、勐橋、馬鞍底、勐拉、者米、老集寨、老勐、營盤、銅廠13個鄉鎮均有種植,目前基本形成了區域化布局,規?;a的格局。據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全縣草果發展到12.1萬畝,產量3132.7噸,產值1.13億元。

二、存在問題

金平縣草果產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不注重宜植地的選擇,開花而不結果現象明顯;二是種植管理粗放,草果基本上處于半野生狀態,加之長期依靠自然分株進行繁植,導致株群退化明顯,病蟲害嚴重,產量較低,每畝平均單產僅150千克;三是優良品種選育滯后;四是無煙烘烤技術,由于運輸成本高難推廣。

三、經驗及做法 

(一)提高對草果產業發展的認識,樹立草果特色經濟意識。

把草果支柱產業列入全縣科技創新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發揮“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以金平“草果原產地”的主體地位,牢固樹立草果特色經濟的戰略意識,著力推進培植草果支柱產業的發展,促使調整產業升級。

(二)認真規劃,出臺政策,加大草果產業培植力度。

一是成立了金平縣草果產業開發辦公室,從有關部門抽調有管理能力、懂技術的人員組成草果產業開發專業隊伍,負責指導全縣草果產業的工作;二是對荒山荒地實行統一規劃,規范開發,誰開發誰受益的方式進行;三是對荒山荒地,采取聯營承包、轉包、租賃等方式進行開發經營;四是繼續發展荒山造林種草果,一律采用人工開挖臺地的方式進行種植;五是建立草果產業開發基金,由銀行、政府、企業集資,用于支持草果產業的發展。

(三)科學引導,規范種植,利用草果生物學特性發展立體栽培。

一是與省植物研究院、云南農大合作,篩選出2—3個優良高產穩產無性系復壯、快繁組培苗,經大田試驗示范后向全縣推廣,用3—5年的時間將全縣草果進行更新換代。

二是加強管理,提高技術含量。按草果標準化種植,做到適時除草清園,淋水,按草果生長特性做好遮陰、溫度、濕度控制,花期進行人工引誘昆蟲傳粉,提高草果掛果率。按有機食品或綠色食品的要求增施有機肥,保證草果生長各個時期對營養的需要。

三是做好草果病蟲害防治工作。草果由于生長在透光少、濕度大的森林中,各種病蟲害危害較重,所以要加強對草果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四是改進加工技術,草果烘干,不論什么方法都要應該避免煙熏火烤原則。由于傳統烘烤和氣候因素,影響了草果質量和外觀成色,建設無煙環保烤房,是解決產品質量和外觀成色的主要途徑,經縣委、政府的支持下,引進企業建設了1座3畝烤房。

五是加快草果標準化體系建設。編制了《草果》一書,填補了高原特色農業種植草果標準化的空白。

(四)引進龍頭企業,強化深加工,提升草果附加值。  

產業發展匯報范文第2篇

一、全市瓜菜產業現狀

(一)基本情況

1、瓜菜產業發展概況:據各鎮(街道、區)調查統計,目前,全市現有菜田總面積為31893.2畝,其中,商品菜田為21893.2畝,其他為季節性菜田和社會菜田。全市冬暖大棚面積為1556.8畝,大拱棚面積4965畝,中小棚1725畝,露地蔬菜面積為7316.4畝。全市西瓜面積3480畝,甜瓜面積6904畝。商品蔬菜總產量7662.62萬公斤。全市現有瓜菜種類42個,瓜菜品種352個。目前已有兩個蔬菜基地進行了無公害產地認定,有兩個瓜類品種進行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據市工商局調查,全市果蔬注冊商標30件,其中蔬菜5件,占總數的16.7%。

2、蔬菜專業合作組織情況:據市經管總站調查,目前全市果蔬專業合作組織共7個,其中,蔬菜協會1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1個,瓜菜專業合作社5個。

3、市場蔬菜供應情況:通過對城區蔬菜市場的調查顯示,我市全年蔬菜交易量為5248.7萬公斤。其中,河東市場交易量為2887.2萬公斤,占總量的55%。健康區、文化區等市場交易量合計為2361.5萬公斤,占總量的45%。全年蔬菜交易量中,又以冬、春季交易量最大,數量為3280.4萬公斤,占全年的62.5%;夏、秋季次之,數量為1968.3萬公斤,占全年的37.5%。

蔬菜交易中,各種類所占比例不同。大白菜、蘿卜最多,約占20%;馬鈴薯、園蔥、青椒、黃瓜、西紅柿等占25~30%,其他菜占50~55%。調查發現,我市城區市場蔬菜價格普遍偏高,尤其是2008年以來,蔬菜價格較往年上漲50%以上。其中,韭菜、茄子、大蔥、生菜、辣椒等漲了一倍。河東市場2009年1月份,每公斤蔬菜價格為:辣椒12元、西葫蘆9元、菠菜4元、黃瓜9元、茄子8元。2010年2月11日調查,每公斤蔬菜價格為:大姜11.6元、辣椒14元、西葫蘆14元、菠菜12元、黃瓜12元、茄子9元。整個價格走勢呈一路上揚的態勢。

4、我市瓜菜產業發展的特點:

一是以建設蔬菜基地為重點,著力發展規模生產,瓜菜基地建設初具規模。截至目前,我市已在、、、、、、等7個鎮建起了具有百畝以上規模的瓜菜基地18處,其中,西瓜、甜瓜基地8處,大姜生產基地4處,草莓基地1處,蔬菜基地5處,總面積4130畝。

二是以培育瓜菜大棚群為突破口,創出了“發展模式”。2008年以來,我市以鎮官地洼、黑都坡、廟子夼、滕家、東秦家、西秦家,鎮臧家等7個村為重點,通過不斷加大瓜菜大棚建設力度,創出了“政策拉動,聯手發動,干部帶動,群眾行動”、“培育重點,輻射周邊”的“模式”。截至目前,該大棚區共發展大棚2400畝,平均畝產4000公斤,畝收入10000元以上,總產量達到800萬公斤,經濟總收入2400萬元,西瓜生產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三是以發展特色瓜菜為著力點,重點建設瓜菜專業村。目前,我市已經形成了官地洼西瓜、臧家草莓、西羅家鐵把瓜、南潘家大姜、半壁店黃瓜等一批重點村,并且對外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尤其是官地洼西瓜和西羅家鐵把瓜,無論是種植規模,還是經濟效益,在全市都是叫得響的。

四是以發展高檔大棚設施為切入點,全力打造高科技蔬菜生產樣板。為探索高檔蔬菜發展新路子,2008年以來,以鎮呂家村為重點,在發展高科技蔬菜設施上做文章,采用高標準蔬菜大棚建造技術,全力打造我市高科技蔬菜設施樣板??偼顿Y120萬元,建起了5個高標準日光溫室,占地面積15.3畝,引進了以色列自動化控制滴灌設備,在濕度、澆水、施肥、施藥等方面,實行自動化控制。成為我市單棚投資最多,科技含量最高的大棚生產基地。

(二)我市瓜菜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土地調整難度大。由于部分群眾認識落后,給土地調整工作帶來很大難度。如鎮閆家村,計劃發展大棚基地,部分土地被規劃在大棚區內的農戶在鎮政府每個棚補助5000元的情況下仍然不愿建棚。據調查,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怕投資;二是怕賠錢;三是未種過大棚,心里沒有底;四是怕產品賣不了;五是家里有果園,怕忙活不過來;六是有的人心態不好,寧愿自己不干,也不讓別人發財;七是個別人與村干部有矛盾,與村委對著干。由于這些原因,造成不愿干的占著地不動,想建棚的卻無地可建,嚴重制約了大棚瓜菜生產的發展。截至目前,規劃的100個大棚只發展了22個。

2、蔬菜面積嚴重不足。城區近郊蔬菜基地是常年供應城區居民吃菜的重要來源和保障。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城區近郊的蔬菜基地絕大部分被當成建筑用地。據對城區周圍20個村調查,有菜田面積已由1500多畝下降到現在的不足300畝。其中,東關、北關西、北關東、冷家莊子等村,原有蔬菜基地600多畝,現在全部變成了樓房。目前,我市實有商品蔬菜面積為21893.2畝,人均只有0.038畝,不到市平均水平的一半(市人均菜田面積為0.15畝)。由于面積不足,生產量少,市場供應跟不上,導致城區蔬菜價格連年居高不下。

3、瓜菜產業化經營水平低。據調查,全市除了企業自屬基地外,其他的瓜菜基地幾乎都沒有實行產業化經營,沒有建立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運作體系,菜農信息不靈,自主經營,自由生產,形不成較大的規模,產業優勢不明顯,影響了瓜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4、瓜菜設施比例不合理,瓜菜品種單一。近年來我市發展的瓜菜基地,其保護設施絕大部分為大拱棚,冬暖大棚發展數量寥寥可數。2008年全市瓜菜基地驗收情況表明,全市新發展瓜菜面積7488.5畝,其中,大拱棚面積為982.1畝,占新發展面積的13.1%,冬暖大棚27.4畝,僅占新發展面積的0.37%,其余全部為露地菜田。新建的大拱棚真正用于種植蔬菜的面積為34.4畝,僅占大拱棚總數的3.5%,而其他96.5%的大拱棚都用于種植西瓜或甜瓜。保護設施比例不合理,瓜菜品種單一的問題較為突出,導致我市冬季瓜菜供應緊缺。

5、標準化生產滯后,監管體制不健全。人們對瓜菜的安全生產意識差,對“三品認證”工作不認識,怕花錢、怕麻煩,覺得進行“三品認證”沒有多大用處,給蔬菜“三品認證”工作帶來很大的難度,盡管業務部門加大了推廣宣傳力度,但收效甚微。截至目前,全市只有鎮官地洼和鎮臧家兩個基地進行了無公害產地認定,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只有官地洼西瓜和甜瓜兩個產品。離市“三年內認證比例要達到農產品總數的80%以上”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

此外,由于對標準化瓜菜的生產和銷售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對瓜菜基地沒有建立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沒有形成從地頭到餐桌的安全質量監控機制,技術部門只能組織培訓,監督管理職能較弱,多數瓜菜基地在食品安全生產上,仍處于低檔次的生產管理階段,菜農品牌意識差,產品缺乏包裝等原因,標準化瓜菜生產發展受到制約。

6、菜農文化素質不高。我市菜農的思想普遍保守,科技意識、環保意識、競爭意識不高,對新技術的接受程度普遍較差,一旦接受了某種技術,要想讓他再改進非常難。如目前推廣的節水技術、大棚蟲害防治新技術、大棚蔬菜配方施肥技術、CO2施肥技術等等,盡管技術部門加大了技術推廣力度,但他們接受的不多。有的菜農仍然不合理地使用農藥和化肥,導致部分菜田生態惡化,環境污染和農藥殘留嚴重,土壤肥力下降。據調查,全市菜田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導致土壤普遍偏酸,PH值多在5.4以下,嚴重的只有4.5,影響了瓜菜質量的提高。

7、流通渠道不健全。目前,我市瓜菜批發市場只有河東市場一處,且設施不完善,服務不配套。鄉鎮沒有一處像樣的專業批發市場,90%以上的瓜菜靠地頭和路邊交易。據鎮調查,該鎮現有甜瓜5000多畝,全部靠瓜販子到地頭或路邊收購,一旦遇上特殊年份,瓜販子不來,就會造成產品積壓。此外,經濟合作組織也沒有真正地發揮作用。目前全市已成立的7個瓜菜專業協會或合作社,除了官地洼果蔬專業合作社開始運作外,其他的由于種種原因,各方面機制仍未健全完善,處于有名無實的狀態,對瓜菜的銷售基本沒有形成有效拉動。

二、振興我市瓜菜產業的總體思路與對策建議

(一)總體思路

1、發展思路。

在瓜菜產業發展中,要以市場為導向,以優化產業結構、擴大瓜菜面積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城鄉市場供應為目的,以加工或流通企業為載體,因地制宜,區域布局,規模發展,突出特色,逐步形成“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的發展格局,搞好“三品”認證,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努力提升我市瓜、菜產業的總體水平。

2、發展目標

(1)具體目標:至2012年全市瓜菜總面積再擴大2萬畝,其中,瓜類發展1.5萬畝。具體為:西瓜7000畝,甜瓜8000畝,蔬菜5000畝。商品瓜菜實際面積達到4.2萬畝,人均占有菜田面積達到0.074畝,比原來提高94.7%;培育4個綠色食品,5個無公害農產品。

(2)區域布局:、、、以發展瓜菜大棚為主,重點發展官地洼西瓜、“鐵把瓜”、臧家草莓等特色瓜菜,建起一批特色瓜菜基地,拉動全市瓜菜生產的發展;、、、羅峰、泉山以蔬菜為重點,主要發展適合城區居民需求和加工出口對路的蔬菜品種,以茄果類、瓜類、葉菜類、豆類、根菜類蔬菜為重點;辛莊、以發展大姜為主,在南潘家、溝子、狗山李家等村擴大生姜種植面積,將其建成大姜生產專業村。

(二)對策與建議

1、更新思想觀念,形成全民參與調整的濃厚氛圍。大力發展瓜菜生產,擴大菜田面積,是實現農業增收、農民增收,降低城區瓜菜價格,緩解市場供應不足矛盾的有效途徑。據調查,我市露地瓜菜一般畝收入5000元以上,大拱棚畝收入10000元以上,冬暖式大棚畝收入20000元以上,是糧油作物的5-10倍。因此,要通過組織參觀、會議、廣播、電視臺、網絡、培訓等各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改變老百姓傳統的思想觀念,提高對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認識,把發展瓜菜生產,變成廣大農民群眾的自覺行動。

2、加強領導,強化措施,推動全市瓜菜產業的發展。各級領導要把發展瓜菜生產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攻方向之一,并將發展瓜菜生產列入對鄉鎮領導的考核內容,建議每年拿出專項資金以“以獎代補”的形式表彰獎勵瓜菜發展先進鎮(街道、區)、專業村、狀元戶、示范基地、龍頭企業等,以調動人們發展蔬菜生產的積極性。

各鎮(街道、區)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把工作做到地頭、炕頭,做透做細。要把好“調地關”,協調好土地使用關系。在調地過程中,可借鑒鎮的做法:一是土地在大棚規劃區內的戶優先建棚,優先享受優惠政策。二是進行土地兌換。想建棚但規劃區內沒有土地的戶,可與土地在大棚規劃區內但不建棚的戶,兩方協商進行土地兌換;也可由村委出面協調,對雙方進行土地兌換。三是采取租賃的形式??蓚€人租賃,也可村里統一租賃。如東秦家村,將群眾的土地以每畝800元的租金,統一租賃回來,再分包給大棚戶經營。

為保護菜農的利益,建議在全市設立“市蔬菜發展專項基金”,一旦遇到災害年份,用該基金進行補貼,以減少菜農的損失,促進全市蔬菜產業的健康穩步發展。

3、多模式發展,多元化經營,努力擴大瓜菜基地面積。在瓜菜基地建設過程中,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要本著多模式并進、多元化經營的原則,建立各種形式的瓜菜基地。具體可采取以下經營模式:

一是訂單瓜菜。農民按照加工或銷售企業的標準要求進行生產,產品收獲后,由企業保收,雙方簽訂收購合同。如2009年鎮黑都泊、滕家村與北京牧禾集團萊西莊頭辦事處簽訂了西紅柿收購合同,收購價格為1.6元/公斤。黑都泊村有13戶簽了合同,共種植西紅柿30畝,產量15萬公斤,總收入達到24萬元;滕家村滕美遠發展了10畝大拱棚,上茬甜瓜收獲后,下茬種植了西紅柿,共產西紅柿6萬公斤,僅西紅柿收入就達到9.6萬元,平均畝收入9600元。

二是企業自屬基地。不論是供應企業加工出口,還是企業職工自己吃菜用的基地,都稱為企業“自屬基地”。這些基地是由企業租賃農民的土地,企業組織專人管理。如大遠出口蔬菜基地,生產的蔬菜全部出口。

三是村企掛鉤。企業為了解決職工吃菜的問題,與村里的蔬菜基地掛鉤,基地按照企業的要求布局品種,生產的蔬菜主要賣給企業食堂,剩下的自己處理。企業按照市場批發價格付款,基地生產的蔬菜有了銷路,雙方互惠互利。

四是村民自屬基地。經濟勢力雄厚的村,可由村投資建大棚,并組織專人管理,工資由村里負責,生產的蔬菜分給各家各戶,解決農民吃菜問題。如鎮呂家村采用了這種模式,運作兩年來,效果很好。

五是瓜菜配送基地。由村里牽頭組織生產,工人的工資從瓜菜收入中提取,生產的瓜菜全部進行包裝,統一定價,配送到各單位,當作福利發給職工。如金海大棚蔬菜基地,生產的蔬菜不上市場銷售,常年負責給部分金礦、有關單位配送蔬菜,半月一次。近三年來的實踐證明,該模式很成功,效益可觀。

六是合作社牽頭搞基地。有的鎮離城區遠,一家一戶購進建棚物料不便,村里可成立合作社,由合作社牽頭統一購進物料,發給建棚戶,為老百姓提供方便;在產品銷售的過程中,由合作社牽頭,聯系客戶,組織收購,統一外銷,解決了賣菜難的問題。如鎮官地洼果蔬專業合作社,每年購進建大棚用的塑料薄膜140噸,竹桿17000根,化肥20噸。今年又與上海、杭州的客戶達成了合作意向,準備在部分超市設立官地洼瓜菜專柜,以此拉動大棚生產的發展。

七是休閑菜園。休閑菜園在濰坊市、威海市環翠區等已有成功的經驗,在我市是一個新生事物,所謂的“休閑菜園”,就是在園內劃分成若干個“小菜園”,面積2~5分地不等,配套水、電設施,由外人前來租賃,企業收取租金,整個園區處于封閉狀態,由技術人員擔任指導,可自己前來管理,也可由菜園的工人負責管理,收獲的產品歸承包人所有。它可讓承包人親身體驗從耕地、播種、施肥、澆水到收獲的樂趣,讓人們從忙碌高壓的城市生活中解脫出來,是體驗農村田園風光和種植樂趣的休閑場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鎮居民對休閑旅游的要求也隨之提高,簡單的觀景模式已難以滿足人們的需要,他們開始尋求參與式的休閑方式,休閑菜園的出現為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滿足城市人的興趣,提供了很好的結合點。鎮金華粉絲有限公司今年準備嘗試該模式,目前正在做前期籌備工作。

4、突出發展重點,實施品牌戰略,全面提高瓜菜產品質量。目前,我市的瓜菜生產已具有一定的基礎,涌現出一批好典型,今后在進一步發展,擴大規模的同時,還應走以質量取勝的路子,一方面必須突出發展重點,突出特色;另一方面必須全面提高產品質量;此外,還要大力實施名牌戰略,培植名牌,依托名牌開拓市場。

在瓜菜產業發展上,我們認為要突出以下幾個重點:

一是要繼續培育“一村一品”或“幾村一品”的瓜菜專業村,切實加強基地建設。突出抓好官地洼大棚西瓜基地,以此為重點,輻射帶動周邊村再擴規模,再上檔次。以鎮閆家、寧家、西羅家村為重點,改變傳統的甜瓜露地生產模式,發展大棚甜瓜,使其提早上市,增加經濟效益。

二是在抓好大拱棚生產的同時,要積極發展冬暖式大棚設施栽培形式,形成冬暖大棚、大拱棚和中小拱棚相互銜接,合理搭配的設施瓜菜生產體系、技術體系,切實解決冬季市場瓜菜供應矛盾。

三是根據企業的需要,發展訂單瓜菜。抓好鎮黑都泊的保護地胡蘿卜、滕家大棚西紅柿等訂單蔬菜基地,2010年每個基地面積要擴大到100畝以上,真正創出一條“訂單瓜菜”發展的新路子。

在突出重點的同時,要打好“品牌戰”,在提高瓜菜質量上下功夫,而產品質量是靠品牌效應體現出來的,只有創出質量過硬、有較高知名度的名牌產品,才能使我市的瓜菜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為此,必須充分認識到“三品認證”工作的重要性,進一步加大培育和爭創名牌的工作力度,積極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瓜菜,建設一批綠色食品或有機食品瓜菜基地。要搞好商標注冊,制定商品標準,積極爭創國家或省級名牌產品,申報國家馳名商標和省著名商標,形成具有特色的一大批名牌瓜菜產品,并使之盡快打入國內大中城市。本地市場要改變把名牌產品當作一般商品的做法,對名牌產品要進行市場定位,提高自身的質量檔次,把蔬菜變精菜,散裝變精包裝,無公害菜變“綠色”或“有機”菜,靠品牌優勢搶占市場的制高點。

5、積極培育龍頭企業,拉長產業鏈,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龍頭企業是實施瓜菜產業化的紐帶,是引導瓜菜走向市場的橋梁。要做大做強我市的瓜菜產業,必須改變傳統的一家一戶、各自為政的經營方式,只有建立生產、加工、營銷一條龍的產業化體系,才能拉動生產的進一步發展,推進產業升級。

近幾年我市瓜菜加工企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數量少、規模小、科技含量低,對生產的拉動能力很弱。為增強其拉動能力,可對現有的加工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嫁接,通過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科技含量和加工出口量。

另外,要積極培育瓜菜專業合作社等經濟合作組織,建議政府在這方面要進一步制定獎勵和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使其真正地發揮作用。要加強合作社(或加工企業)與生產基地之間的相互鏈接,逐步形成互惠互利的利益聯合體,真正形成以企業帶基地,基地促企業的雙贏機制。像鎮官地洼果蔬專業合作社那樣,由合作社牽頭,統一購進建棚物料,進行商標注冊,申報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統一聯系外銷,對當地瓜菜生產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拉進作用。

6、加強市場建設,增強和改善市場功能,加大市場營銷力度。我市瓜菜多年來的發展歷程證明,銷售問題是制約我市瓜菜產業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蔬菜與果品不同,多數品種必須分批采收,分期上市,由于各鎮沒有專業蔬菜批發市場,給銷售工作帶來不便。據調查,農戶管理的菜園,賣菜環節占了菜園經營60%的時間。

產業發展匯報范文第3篇

區委辦公室:

2017年以來在區委、區政府正確領導下,為全面加快全區綠色化轉型發展步伐,打造創業型班子,壯大林場所經濟,實施振興戰略目標,結合樺林經營所現經營狀況,現將樺林所經濟發展情況匯報如下:

2016年全年經濟總量534萬,2017年全年總量850.75萬元,2017年上半年613.95萬元,2018上半年627.35萬元。

一、靈芝項目的發展情況

伊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穩步發展靈芝產業,提升靈芝產品質量,增加靈芝產品效益,搞好靈芝產品銷售;逐步引導職工群眾投入靈芝種植項目中去,努力發展壯大靈芝產業,擴大規模,打造靈芝產業種植基地。截止目前伊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累計透出生產干品靈芝數量2萬斤,生產22萬盤靈芝,累計產出6000斤孢子粉和靈芝盆景5000株,實現產值800萬元。

二、棚室蔬菜發展情況

現有蔬菜大棚三棟,總計1400平米。全面提升樺林綠色蔬菜的認知度和認可度,堅持綠色無公害的發展道路,通過大集售賣、市場攤位和網上銷售等多種方式拓寬銷售渠道,拓展銷售媒介。累計棚室蔬菜產量6萬斤,實現產值10萬元,實現利潤6萬元。

三、食用菌項目發展情況

我所累計種植林下木耳390萬袋,在抓好現有的林下木耳種植項目的基礎上,秉承請進來、學得會的基礎理念,對全所木耳種植戶進行全方位技術培訓和指導,為全所木耳提職增效做好技術保障;累計產量40萬斤,實現產值1000萬元,實現利潤400萬元。

產業發展匯報范文第4篇

五蛟鎮位于華池縣城西部的元城川內,因地處三川(元城、白馬、 五蛟)兩溝(蘭溝、塌泥溝)五水匯集之處,其形似五龍相會,故名為“五蛟”。東接柔遠、 南靠悅樂、北與白馬、懷安接壤、西與環縣八珠為鄰,是華池最古老的集鎮之一,素有“隴東第二早碼頭”之稱。2015年7月撤鄉建鎮,轄12個村79個村民小組3639戶14182人,是典型的農業大鎮。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從自身實際出發,緊緊依靠地域和中藥材資源優勢,做大做強中藥材產業,發展種植黃芪、黃芩、桔梗、金銀花等中藥材,形成以技術、市場為先導、以基地、農戶為依托,以“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四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將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連接成完整的產業鏈條,使廣大農戶從中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收益。

二、中藥材種植發展現狀

(一)中藥材種植向縱深發展。依托恒烽中藥材苗林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以土地流轉、進社務工、配股分紅和集體持股分紅四種方式,帶動全鎮5個村、6個專業合作社在全鎮建設優質中藥材籽種培育萬畝基地1處,5000畝示范基地一個,千畝種植示范點3個;川區育苗片帶5000畝;帶動農戶種植中藥材5000畝,與周邊農戶簽訂了2600余畝的種植訂單,全鎮種植中藥材達到2.8萬畝,全鎮的中藥材發展已初具規模。

(二)中藥材種植管理水平顯著提升。恒烽中藥材苗林有限公司已發展華池縣重點扶持的中藥材龍頭企業,也是慶陽市乃至西北部中藥材產業發展規模最大的中藥材種植公司。占地2800平米,擁有800平米的辦公區域,500平米的藥材晾曬場,擁有加工一處藥材初加工廠房、10座育苗大棚、6個育苗基地、20多臺各類大中型藥材生產機械,年生產能力達到1782萬噸。在中藥材種植上由原來的粗放式種植逐漸轉變為精細化管理,以合作社為載體對種植農戶進行培訓,指導種植農戶整地起壟、施肥育苗、種植模式、栽培管理、采收期、采收方法、晾曬整理等生產環節的栽培生產技術,基本實現了規?;N植和標準化生產,切實保證了中藥材的質量安全。

(三)中藥材產業帶貧效益顯著。中藥材的發展拓寬了我鎮及周邊農民就業渠道,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以及長期務工等形式,參與到中藥材種植產業中來,家庭收入隨著公司發展水漲船高,一步步實現了脫貧致富。恒烽公司從2015年12月成立起,每年按政策為貧困戶分紅,累計分紅856萬元。其中,2016年分紅56萬元,2017年分紅86 萬元,2018年分紅296萬元,2019年分紅418萬元。2018年姚文智同志當選為華池縣人大代表,為了充分發揮人大代表帶頭作用,各盡所能、各展所長,做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表率,恒烽公司堅持邀請專家舉辦專業技術培訓班,對公司下設20個合作社負責人以及有發展愿望的貧困戶無償進行培訓,并多次帶領參訓人員外出考察學習,提升種植管理水平,目前,已培訓1800多人。

三、存在問題及下一步打算

(一)存在問題。

一是中藥材發展沒有成立專門機構,技術服務保障跟不上;二是中藥材基地道路建設滯后,影響中藥材種植規?;?、機械化發展進度;三是中藥材種植基地沒有上水設備,抵御天災,抗旱能力不足;四是中藥材產業鏈短,附加值低;五是沒有大型生產企業帶動。

產業發展匯報范文第5篇

一、基本情況

(一)高度重視,措施到位,文化建設環境良好

鄉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工作,文化中心由副鄉長直接分管,崗位職責、財務財產管理、檔案管理等規章制度建立健全,并一一落到實處。鄉文化站業務用房因修建政府大院被拆遷,于 鄉黨委政府劃撥土地重建文化站, 10月建設完工并投入使用。文化崗位現有3人(大專學歷),工資和業務金費得到落實,列入財政預算。每年用于文化站業務金費3萬余元。文化中心活動正常。目前,有6個村委會建立了村級文化活動室,活動開展正常,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二)底蘊深厚,隊伍龐大,文化建設陣地廣泛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出發,依托彝、壯族傳統文化以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深厚底蘊,切實加大了對文化陣地的建設,使文化陣地由平面的、單一的向立體式多樣化轉變。每年農村的文化活動主要是在各種節慶日、紀念日,由鄉文化站通過協辦等方式,組織開展民間文藝演出及棋、球類比賽等。上級宣傳、文化等部門組織開展 “文化下鄉”活動,活動形式多為慰問演出、電影公映、送書下鄉等,基本解決了老百姓看電影、看戲、看書、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問題。目前,全鄉14個村委會共有文化室6個、農村文化戶14戶、文藝演出隊5支;文化愛好者隊伍也十分龐大,全鄉有群眾文化業余骨干1200余人,文藝演出隊、文化室、文化戶工作開展情況良好,在不斷繁榮文化事業的同時,也開辟了文化經費給養的新途徑。

(三)結合實際,創新載體,推進文化建設健康發展

一是加大彝壯鄉民間文化的搜集整理力度和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力度。把挖掘彝壯族原生態小調演唱形式作為民間文化搜集的重點,使原生態小調大放異彩,走出民間,走上舞臺。

二是推進廣場文化的發展。建設集文化、體育、休閑為一體的娛樂陣地,搭建展示文化風情的平臺,為全鄉人民提供文化活動場所,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三是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堅決加大對網吧、圖書市場的管理力度,清除文化垃圾,凈化文化事業,為鄉文化市場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雖然我鄉文化建設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績,但由于受自身環境、場地簡陋、經費緊缺等方面的因素制約,工作開展難度大,特別是以文補文方面,沒有固定資金收入,給今后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礙,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農村文化建設仍然面臨著諸多突出問題,具體情況是:

(一)專業人才緊缺

我鄉文化站編制為6人,但在編的僅3人,由于缺乏專業文化人員的指導,農村從事文化工作的人員年齡偏大,知識老化,專業化水平低,而且素質參差不齊,農村文藝后備人才相當缺乏,農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

(二)文化事業投入少,活動經費短缺

縣、鄉對文化事業的經費投入相當有限,文物事業經費沒有納入財政預算,由于缺乏資金,使得文化部門無法對一些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維修,也無法向民間征集文物。文化室、文化戶開展活動沒有固定經費來源,主要靠臨時籌集。經費的匱乏,造成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落后,現有資源難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文化站多年來未能添置新書,且文化活動器材匱乏。

(三)文化建設觀念滯后

對于文化建設方面普遍存在認為文化是意識形態領域工作,在建設上打不開路子、邁不開步子,缺乏創新意識。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要積極借助社會各方面力量加大發展文化事業的探索。

(四)文化保護及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薄弱

我鄉由于受經濟、歷史等因素的影響,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不夠深入。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力度,充分發揮農村文化陣地的作用。引導農村文化進入千家萬戶,形成健康的精神食糧,逐步提高群眾的文化素質涵養。

(二)抓好文化市場管理,使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

(三)積極開展“先進文化鄉鎮”創立活動,完善文化陣地設施。多層次多渠道的開展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發展業余演出團隊,搞好各類文化藝術培訓,更好的滿足群眾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伦春自治旗| 阳江市| 博罗县| 灵璧县| 迁西县| 宜宾市| 奉节县| 古浪县| 苏尼特左旗| 咸阳市| 年辖:市辖区| 南通市| 佛冈县| 恩施市| 北流市| 仁怀市| 蒙山县| 雅安市| 理塘县| 商河县| 玉山县| 宿州市| 响水县| 新巴尔虎左旗| 建昌县| 蓬莱市| 邹城市| 乐安县| 额尔古纳市| 象山县| 博兴县| 东海县| 基隆市| 资阳市| 泗洪县| 安多县| 秭归县| 密山市| 酉阳| 什邡市| 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