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低碳冶煉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國的國情和發展階段的特征,決定了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比發達國家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全球減緩氣候變化的核心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其中主要是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我國當前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隨著經濟快速增長,能源消費和相應二氧化碳排放必然有合理增長。解決二氧化碳排放增長的趨勢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減緩碳排放的目標之間的矛盾,根本出路即在于加強技術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低碳發展的道路。
一、技術創新是實現低碳經濟的關鍵
全球氣候變暖與能源安全使得低碳經濟開始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低碳經濟最先由英國政府提出,是指依靠技術創新和政策措施,實施一場能源革命,建立一種較少排放溫室氣體的經濟發展模式,從而減緩氣候變化。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
在現有的資源稟賦、技術進步程度以及能源存量水平條件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各自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嵌入不同的價值鏈環節中,參與經濟全球化、資源全球配置的過程。但是各國嵌入的價值鏈環節以及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的狀態并不是靜止了,而是動態的,各個國家也在隨著各種要素存量的變化而不斷調整,以保持在國際競爭中的競爭優勢。特別是在低碳經濟中,影響各國不斷調整、不斷重新配置資源的最主要因素包括低碳技術進步的發展、低碳需求的培育以及低碳市場的完善等方面。由于這些因素的不斷變化,各國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的分工地位、區段、收益分配等方面也隨之不斷調整,這些都為世界各國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帶來低碳技術進步與競爭優勢。低碳技術創新存在極大價值。
二、低碳技術創新的經濟價值
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也受到國內能源資源保障和區域環境容量的制約,節約能源、優化能源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低碳發展道路,既是應對氣候變化、減緩二氧化碳排放的核心對策,也是我國突破資源環境的瓶頸性制約,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我們要順應全球發展低碳經濟的潮流,抓住機遇,促進先進能源技術創新,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從而促進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低碳技術創新的經濟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Zhou(2009)曾利用環境包絡分析技術(DEA),對OECD成員中的17個國家以及中國的碳排放效率指標(Malmquist二氧化碳排放表現指數,MCPI)進行了定量測算。在對MCPI指數分解過程中可以看到,導致指數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技術進步。
其次,降低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換的轉制成本,涉及到技術方面的主要包括低碳技術的研發投資支出(包括排放技術和生低碳設備的更新和轉換支出、勞動者技能的產技術等)。最后,降低低碳經濟發展的機會成本。再培訓支出等。低碳技術的發展程度與低碳經濟發展的機會成本成反比。例如,發展低碳經濟如果是以化石類能源的減少使用為基礎,低碳發展則是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但是如果低碳經濟是以低碳技術進步為技術的話,低碳技術進步的程度越高,在實現低碳經濟的同時,經濟增長的犧牲也就越小,或者說機會成本越小。為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價值。
三、低碳技術創新的生態價值
低碳經濟的核心理念契合了發展循環經濟、節能減排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強調的基本內涵,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重大戰略的延伸與擴展。首先,在推進能源經濟革命,改變能源結構,以及推動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方面,低碳經濟的發展能發揮積極和重要的作用。低碳經濟不僅著力于推進化石能源的排放低碳化,而且還通過大力發展低碳與無碳新能源,構建以非化石燃料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為基礎的能源結構,使整個社會生產與再生產活動低碳與無碳化,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經濟模式。其次,發展低碳經濟要求樹立生態文明的技術創新價值觀,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這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
其次,低碳經濟創新技術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動力。以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核能及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為核心的低碳技術創新,正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技術。而這些低碳技術的大規模開發和應用,不僅將顛覆以化石能源為基石的工業文明的發展模式,而且將帶來能源利用方式的全新革命,有利于生態環境的維護與建設,對生態環境存在極大價值。
四、低碳技術創新的社會價值
第三次工業革命是把新能源、新材料、新產業的發展作為重要的推力,通過一系列的東西自然地實現了低碳目標,也是我們的社會責任。從這個角度來看,從國家現在一些能源政策本身看,也是給了企業一些壓力,十報告、十二五規劃都提出了控制能源消耗的概念,作為節能減排硬性的目標提出來,自然要推動一些企業制度、設備的變革和技術的更新。這些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各地雨后春筍般得開始了碳排放交易制度試點的工作,積極性很高,推動企業的低碳發展既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推力,也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感的重要責任。
企業要想發展,低碳和環境友好、社會責任是很重要的方向,也是環境風險降低的有效手段。作為政府的支持部門,在環保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有一種感覺,慣于使用行政管理,制定標準,制定懲罰,解決現在面臨的環境問題,立竿見影。但是除了政府和企業以外,所有的民眾應當都動員起來,一起為低碳生活行動起來。
五、低碳技術創新的文化價值
從嚴格意義上講,制度可以體現價值觀,但是社會制度并不能完全包含價值觀。低碳技術創新活動所遵循的社會規范和社會價值并不是完全由社會制度來體現和承載的。技術創新帶來的人們的價值理念、思維模式等觀念的轉變,創造出一種維持低碳技術創新社會角色的文化環境。
首先,低碳技術創新實踐的過程性和系統性使企業不再是因相互利用的需要而聚集起來的群體,而是一群有著共同價值觀、共同理想和情感追求的人凝聚起來的組織。企業共同價值觀的確立,為企業及其員工界定了技術創新的精神文化目標。其次,技術創新的價值預設反映出社會文化的價值內化結果,它通過對社會文化中有利于技術創新的價值取向的發現、肯定和加強,來自覺地維持技術創新的持續發展。其間逐漸形成的追求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人文價值相統一的新的生活方式,完成了對以往文化的超越。最后,技術創新的文化滲透具體化為一種整體的技術創新行為導向,意味著形成了共同的文化情境。這種文化情境不僅是技術創新功能、指令的反映,而且也是技術創新賴以生存的空間。它不是作為社會制度的補充而出現的,而是一種包含社會制度在內的,從更深、更廣的范圍和層次上來制約和影響技術創新活動的文化環境。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結束語:
二十一世紀是生態文明的世紀。發展低碳經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之舉,我們既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也承擔著重大的國際責任。我們要尋找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將低碳技術創新進行到底,建設一個低碳化的可持續的社會,一個健康和諧的社會。
參考文獻
[1]賴小東,施騫.低碳技術創新管理研究回顧及展望[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9):145-151.
[2]王琳,陸小成.低碳技術創新的制度功能與路徑選擇[J].中國科技論壇,2012,(10):98-102.
[3]李國志.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建議[J].觀察與思考,2012,(10):71-73.
為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落實國務院的指導精神,服務中藥品種抓住機遇、做大做強,世界中聯中藥上市后再評價專業委員會邀請國家衛生計生委、CFDA(包括國家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有關部委領導及循證醫學、藥物流行病學、藥物經濟學、藥學、藥理學、生物統計學、政策研究等領域知名專家召開“國家‘基藥’和‘醫保’政策解析暨上市后再評價促進中藥產業發展高峰論壇”,解析相關政策,探討應對策略。
本次會議擬定于2016年4月9-10日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召開,我們誠摯地邀請您前來參會并與到會的專家學者交流討論,會議有關事宜如下:
一、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藥上市后再評價專業委員會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
協辦單位:北京博諾威醫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北京岐黃藥品臨床研究中心
北京國信澤鼎國際醫藥科技有限公司
二、會議主題
1.國家基本藥物目錄、醫療保險目錄遴選及中藥新藥研發審評的相關政策要求解析;
2.CFDA中藥注射劑評審,即中藥注射劑七個指導原則解析;
3.中藥注射劑、中藥配方顆粒和其他劑型的臨床研究設計及療效評價、案例分享;
4.中藥上市后再評價技術規范的團體標準及安全性研究報告的撰寫規范研討;
5.中西藥聯合應用的效應機制及臨床合理用藥研討;
6.成立世界中聯中藥上市后再評價專業委員會藥物經濟學專家委員會;
7.討論世界中聯中藥上市后再評價專業委員會第二屆理事會換屆事宜(2017年)。
三、會議時間、地點
會議時間:2016年4月9-10日
報到時間:4月8日下午14:00-22:00
會議地點:中國科技會堂
北京市海淀區復興路3號,Tel:(010)68518822
四、注冊說明
報名方法:電腦或手機登錄網上報名;或者發送回執至csptcm@vip.163.corn。
會議費1200元/人,學生800元/人,包含會議費、資料費、學分證、會議餐費,不含交通與食宿費。
付款方式:匯款,不接受現場付款。
開戶名稱: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
賬號:110060971018002604480
開戶銀行:交通銀行北京育惠東路支行
注:請在匯款附言或備注中填寫“721+匯款人姓名+4月會”
五、聯系方式
聯系人:孫帥玲
手機:17888807169
郵箱: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內南小街16號中國中醫科學院大白樓425室
【關鍵詞】鋼鐵業 隱含碳 減排對策
一、中國鋼鐵業隱含碳排放現狀
鋼鐵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工業領域的龍頭企業,素來被稱為“工業的糧食”,但同時它也是我國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大戶,它的發展是建立在巨大的化石能源消耗基礎上的,并且伴隨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自從1996年以來,我國鋼產量已連續十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我國鋼鐵產量首次突破6億噸,約為6.37億噸,2011年約為6.85億噸,約比上年增長了7.5,2012年約為7.23億噸,到2013年我國鋼產量達到7.79億噸,占全球粗鋼產量的48.5%。2014年我國粗鋼產量82269.8萬噸,占全球粗鋼產量的49.5%,同比增長0.9%,創歷史新高,增幅為2001年以來最低,,比2013年下降0.2個百分點。2015年,全國生產生鐵69141.51萬噸,同比下降3.45%,生產粗鋼80382.26萬噸,同比下降2.33%,生產鋼材112349.52萬噸,同比增長0.56%;平均日產粗鋼220.23萬噸。隨著鋼鐵產量的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趨勢也不曾減弱。在我國,鋼鐵行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僅次于電力系統和建材行業,居全國第三位。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都在增加,其中鋼鐵業二氧化碳排放所占比重甚高,從2002年開始,每年鋼鐵業排放的二氧化碳數量達5億噸以上,根據IPCC碳排放系數估算,200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8.5億噸,2010年碳排放量約為9.01億噸,約占全球的12%左右,2011年約為9.64億噸,而2012年碳排放量達到了10十億噸以上,約為10.02億噸,2013年約為10.53億噸。從2012年開始,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國家,碳排放量約占全球的29%。目前全球每年增加碳排放的65%來自中國。從鋼鐵業最近幾年的碳排放數據可以看出,每年的碳排放總量都在增加,且增加幅度相差不大,這說明我國鋼鐵行業的碳減排措施仍未達到預期的功效。降低鋼鐵業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中國鋼鐵行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這也是我國鋼鐵冶金業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國民經濟實現低碳發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嚴要求。
二、中國鋼鐵業隱含碳排放源頭分析
(一)礦床開采過程中碳排放
我國礦床的開采方式有兩種:露天開采和地下開采。目前主要采用露天開采方式。在露天開采工藝中,主要的碳排放源自采掘和運輸設備以及爆破技術器材。露天開采的主要作業方式有間斷式、連續式、半連續式。在這三種作業方式中,采掘和運輸所用設備不同,但其在使用過程中或多或少產生碳排放。另外,巖石炸藥、銨油炸藥等也相繼在露天開采爆破技術上得到應用,這些炸藥爆破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含碳、硫等污染性氣體,使得礦床周圍環境惡化。在地下開采工藝中,主要的碳排放源自采礦方法、鑿巖裝運兩個方面。在這些地下采礦方法中,大多用到爆破技術,其可能產生的碳排放不言而喻。而在鑿巖裝運上,設備的機械化是其產生碳污染的主要原因。
(二)選別作業中產生的碳氣體
開采出來的鐵礦石經粉碎后進入選別作業,使其中有用的礦物和脈石分離,或使各種有用礦物彼此分離。在選別方式中,主要有兩大類,即物理選和化學選。其中物理選包括揀選、重選、電選、浮選、磁選。在物理選方式中,電選、磁選會需要電力支撐,對電的消耗,會間接產生碳排放。而在化學選中經常要用到萃取劑、浸取劑等使之與礦石發生化學反應,在反應過程中會產生二氧化碳。
(三)產品運輸途中產生的碳
這里所指的產品是指鋼鐵冶煉所需的所有材料以及成型鋼材產品。鋼鐵冶煉不僅需要鐵礦石原料還需要燃料,在鋼鐵廠冶煉之前,這些材料都需要從各地運往冶煉廠,路途有遠有近,因鋼鐵廠的位置而定。另外,在鋼鐵廠冶煉出各種鋼鐵產品后,會將其運往所需地方,不論運輸工具是汽車或是游輪等等,在運輸過程中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氣中含有二氧化碳氣體,這增加了溫室效應。鋼鐵工業是資源密集型產業,鋼鐵企業每生產1噸鋼,廠內運輸量將高達5噸。鋼鐵企業物流實現方式主要包括鐵路、公路、水路、輥道、行車、臺車和皮帶運輸等。其中,公路運輸占比通常在20%以上,部分中小企業公路運輸的占比超過70%。公路運輸產生的揚塵,重載貨運卡車排放的尾氣都會造成污染,一些廠區內,道路路面未硬化處理、散落的物料未及時清理,運輸造成的污染更加嚴重。對于燃料煤炭來說,隨著我國煤炭產業主要產區的西移,商品煤的平均運輸距離已超過580km,并還在逐漸延長,隨著新疆自治區煤炭的大量外運,商品煤運輸距離還在加大。
(四)進入高爐冶煉以前所產生的碳排放
鐵礦石并不是運往鋼鐵冶煉廠后就可直接進入高爐冶煉,在此之前還需進行兩部分作業。一是進行煉焦煤焦化,二是鐵礦石燒結球團。在對煉焦煤焦化前,要對原煤進行清洗,原煤作為燃料,相比較氫氣 、天然氣、 液化石油氣等,污染是最嚴重的。它含碳、硫、磷等燃燒后生成有污染氣體的元素,直接作為燃料供應進行燃燒,產生的危害特別大。提前進行原煤清洗,可以消除部分污染物,能夠更清潔高效使用。原煤先集中進行洗選潔凈化和均質化后,留下灰分、硫分等污染物,再分散供應市場。此后再進行煉焦,而煉焦釋放的污染物也是焦化廠區污染和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在焦化過程中產生的碳顆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擴散到周圍環境中,造成污染。
(五)煉鋼、連鑄、軋鋼過程中碳排放
進入高爐流程以后,主要是煉鋼、連鑄、軋鋼過程,在這些過程中產生的碳污染主要是由于電力的使用所間接引起。鋼鐵業高爐流程以后主要靠火電廠供電來進行作業,而在我國,84%的火力發電燃燒煤炭,燃煤污染物排放嚴重,大量粉塵、碳、硫等氣體。
三、中國鋼鐵業低碳策略
(一)引進低碳采礦設備和技術
隨著礦業開采規模的擴大,對采礦設備的要求也越加嚴格。然而不管是露天采礦還是地下采礦,其采礦過程中,因其設備或是技術因素,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可避免,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成為慣例。因此,引進低碳采礦設備和技術成為綠色采礦的一個新途徑。國外露天采礦設備逐漸大型化、自動化、智能化。我們可以引進國外的先進設備,如大噸位礦用電動輪汽車、電鏟斗容、低孔徑牙輪鉆機鉆孔,露天礦大型設備單機載計算機實時監控等等。對于地下采礦設備,實現裝備的無軌化、液壓化、自動化、微型化、系列化、標準化、通用化。
(二)多采用揀選、重選、浮選方式,減少電選、磁選和化學選使用
為了減少碳排放,在選別作業中應多采用揀選、重選、浮選方式,而相應減少電選、磁選和化學選。揀選方式主要是用于丟除廢石,它包括手選和機械揀選。手選是人工揀選,消耗勞動量大,效率低。在這里主要建議采用機械揀選,可以采用光揀選、電性揀選和磁性揀等。重選主要是利用礦石在介質中顆粒比重的不同進行選別,它可以在其他選別方式使用之前對礦石進行預選。這種選別方式成本低、污染少,適合貧礦、細礦的揀選。浮選通常指泡沫浮選,它是指利用各種礦物原料顆粒表面對水的潤濕性(疏水性或親水性)的差異進行選別。它能用于選別各種礦物原料,適用性強,污染小。對于電選、磁選方式,在處理量小顆粒物時,應該盡量少用。化學選分離效果好,成本高,污染大,應努力研制生物化學法,以降低成本減少污染。
(三)優化鋼鐵工業布局,減少產品運輸量
我國鋼鐵工業總的布局特點是,大型鋼鐵廠比較接近原料、燃料產地或沿海消費區,中小型鋼鐵企業布局比較分散,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5】。由于煤炭和鐵礦石是鋼鐵行業生產的兩大必備原料,鋼鐵業冶煉廠的建設也與這兩種原料的產地息息相關。我國重點鋼鐵企業的布局,按其離原料、燃料產地及消費地區的關系,大致可分為5種類型:及靠近鐵礦石基地又靠近煤炭基地,如本剛、攀鋼等;靠近鐵礦石基地,如鞍鋼、馬鋼等,靠近煤炭基地,如太鋼、唐鋼、撫鋼等;位于交通樞紐,接近消費中心,如首鋼、武鋼等;遠離原料產地,位于消費中心,如上海寶鋼、天津各鋼廠等。從這五種類型中可以看出,我國大部分鋼鐵企業選址存在不足,無法兼顧原料、燃料產地和消費地區,造成了大量的時間浪費在運輸途中,產生了大量運輸廢氣。又原材料運輸占總運輸量的73~83,故應將鋼鐵企業的地址選在靠近原料產地,減少運輸路程,即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又可以減少碳排放。
(四)積極研發“非涉碳”冶金技術
鐵礦石從開采到最終軋制成各類鋼材產品,需要的不僅僅是原鐵礦石,還需要多種輔助材料,煤、焦、水、電、氣等。例如在燒結過程中,需要將礦粉、溶劑、燃料按一定比例進行燒結,焦粉、煤粉這些含碳物質的使用,經過燃燒發生化學反應會產生碳氣體污染環境。因此在冶煉過程中,盡量減少碳材料的使用,可以減少碳排放,積極研發“非涉碳”冶金技術也就成了鋼鐵業冶金技術發展的新方向,使用清潔能源冶金可以有效控制碳排放。清潔能源運行可與含碳能源共同運行,也可組成獨立制度運行,獨立運行的清潔能源鋼鐵生產系統一般具有高速反應與運行的特征,它可以進行多次能源的高效轉化和運行,與含碳能源共同運行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外,基本上無二氧化碳排放。例如利用風能冶金、太陽能冶金等,完全不涉及碳材料的使用和產生碳的化學反應,從根本上杜絕了二氧化碳的產生。
(五)積極采用清潔能源發電,減少煤炭源電的使用
在鋼鐵的整個生產過程中,對電力的使用不可避免,而且耗電量大。一般鋼鐵企業所使用的電力大多來源煤炭發電,這從間接上增加了化石能源的消耗,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要想減少碳排放,也可以從減少使用煤炭發電這一點出發,使用清潔能源發電,減少碳排放。目前,清潔能源的種類很多,有太陽能、風能等。對于鋼鐵企業來說,使用太陽能、生物質能發電較為有利。太陽能能源豐富,免費試用,不需運輸,無污染。而生物質能是化廢為寶,在冶金過程中產生的工業廢棄物,可以利用其中的有機廢棄物來發電反過來供鋼鐵的冶煉。這樣即可以減少煤炭的使用,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可以為鋼鐵業減少冶煉成本。
在清潔能源研究與應用方面,氫還原研究早已開始,如日本焦爐煤氣重整后制成高氫含量的煤氣輸入高爐,加速還原鐵礦石等;歐洲也開始利用太陽能進行高溫爐研究;韓國POSCO研究院還開展核能制氫氫還原的前沿研究等。鞍鋼鲅魚圈從風能發電供生活用電供軋鋼用電供冶煉用電的研究正逐步按計劃進行。多家高校、研究院開展氫冶金實驗研究。另外,除了使用清潔能源發電外,在鋼鐵的生產過程中還可以有效利用轉爐蒸汽、軋鋼加熱爐蒸汽和燒結余熱等進行發電,確保能源高效回收綜合利用。
參考文獻:
[1]李然.國內外鋼鐵業發展低碳經濟探討[J].山西冶金,2011(34).
[2]劉文權.低碳煉鐵技術研究[J].中國環保產業,2011(I).
[3] 衛星.我國發展非高爐煉鐵技術前景光明[J].上海金屬,2009(3).
[4] 曹京慧.高爐噴吹焦爐煤氣技來[J].煉鐵,2010(5).
[5]徐匡迪.鋼鐵工業的循環經濟與自主創新[J].山東冶金,2006(28).
[6]劉暉,薛俊.鋼鐵工業與低碳經濟[J].冶金管理,2010(01).
[7]尹改,羅毅.鋼鐵行業清潔生產審核指南.2004.
[8]金亞飚.鋼鐵工業污水回用方式和提高回用率的探討[J].工業水處理, 2009(01).
[9]程君,姬飛.淺論鋼鐵企業與循環經濟[J].2006.
一、現代文閱讀(共9分,每小題3分)
春秋戰國時代,楚國的青銅冶煉工藝后來居上,獨領。利用和發展青銅冶鑄技術,楚人在春秋晚期就已開始冶煉并使用鐵器。據考古資料,現已出土的東周鐵器,大部分都是楚國的,楚人已經初步掌握了塊煉滲碳鋼和鑄鐵柔化等工藝。
歷秦入漢,冶鐵業得到了迅猛發展。當年楚國的冶鐵基地宛(漢為南陽郡,即今河南南陽),成為西漢的鐵器冶煉和生產基地之一。1959年——1960年,在南陽漢代冶煉遺址的三千平方米發掘區內,發現了熔鐵爐七座、炒鋼爐數座。考察表明,這一遺址既鑄造鐵器,又用生鐵炒鋼并鍛制器具,使用時期由兩漢延續到東漢晚期。故楚之地彭城(今江蘇徐州),也是西漢鐵官監守的鐵器產地。楚國傳統的冶鐵技術,乃隨著西漢經濟發展的需要和朝廷的重視而得以普及和提高。學者根據出土的楚國鐵器和南陽漢代冶鐵遺址的考察,對楚、漢冶鐵情況作了探討。
先秦的冶鐵煉爐,尚未在楚地發現。可是,的湖北大冶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已發現了多座春秋戰國時代的冶銅煉爐。這些煉爐都是豎爐。學者經研究和模擬試驗后認為,這些煉爐的設計合理,性能較為優越,體現了當時冶煉的先進技術。現今發現的西漢冶鐵煉爐,也都是與楚國冶銅煉爐相似的豎爐,只是建筑得更為高大、改造得熱效率和料容量更大。“我國古代煉鐵高爐是從煉銅高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銅綠山的春秋煉爐不僅代表了當時我國的煉銅技術,而且為戰國以至秦漢煉鐵技術的提高創立了良好的基礎”。
楚國的鑄鐵柔化技術,可以將生鐵處理成黑心和白心兩種韌性鑄鐵,如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出土有韌性鑄鐵制成的六角形鋤,長沙左家塘楚墓出土有黑心韌性鑄鐵制成的凹口鋤,但畢竟處于起步階段,也未能得以推廣,故現今出土的楚國韌性鑄鐵的數量甚少。自西漢中期,冶鐵業實行官營,朝廷為了提高鐵制農具的使用壽命,著力推廣和發展這種可以增加鐵器的強度和韌性的技術,于是,鑄鐵柔化技術不僅發展到成熟階段,而且普及為常規的工藝方法。
戰國中期以后,楚國已能生產白口和灰口混合的麻口鐵制品。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出土的戰國中晚期鐵錘,就是這類強度較高而耐磨性較強的制品。西漢前期,楚人掌握的這種冶鐵技術,又發展成為能夠生產低硅低碳的灰口鑄鐵工藝。在此基礎上,漢人進而還發明了生產類似今日的球墨鑄鐵的工藝。
以低溫還原的“塊煉法”煉出熟鐵,又進而對其反復加熱和鍛打以“百煉成鋼”的技術,楚人在春秋晚期就已掌握了。江蘇六臺的春秋晚期楚墓出土有熟鐵條,長沙楊家山春秋晚期楚墓出土有用熟鐵鍛打成的鋼劍。這項技術,在漢代乃至后世,一直作為簡便易行的傳統而承襲下來并不斷予以完善。
冶鐵業規模巨大,冶鐵作坊遍布全國,中國古代的煉鐵煉鋼技術在漢代大體完備和基本成熟,鋼鐵制品廣泛應用到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漢代文化的突出成就。這一成就的取得,乃與楚人在冶鐵技術上的貢獻分不開。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南陽漢代冶鐵遺址上發現了熔鐵爐七座、炒鋼爐數座,這里曾經是西漢時期的鐵器冶煉基地之一。
B.楚國人的冶鐵技術是在青銅冶鑄技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在春秋時期便已出現,并且后來居上,獨領。
C.湖北大冶銅綠山古礦冶遺址發現的冶鋼爐已采用與西漢冶鐵煉爐相似的豎爐,代表了當時我國的煉銅技術。
D.春秋時期楚國的煉銅技術促進了戰國煉鐵技術的提高,楚人甚至已經初步掌握了塊煉滲碳鋼和鑄鐵柔化等工藝。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3分)
A.從生產生鐵到將生鐵處理成韌性鑄鐵,楚人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完成,但是將韌性鑄鐵全面推向生產、生活領域,則要到西漢時期了。
B.楚人的冶鐵技術,直接推動了我國古代的煉鐵、煉鋼技術的不斷發展,到了漢代,已基本成熟,冶鐵規模巨大,冶鐵作坊遍布全國。
C.早在春秋時期,楚國人便知道經過反復加熱和鍛打,可以將熟鐵煉成鋼,這是“塊煉法”的進一步發展,并作為一項傳統傳承下來。
D.在眾多楚人冶鐵工藝中,球墨鑄鐵工藝無疑水平,而低硅低碳灰口鑄鐵工藝其次,麻口鐵制品工藝則相對水平最低。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鑄鐵柔化技術就可以增加鐵器的強度和韌性,從而普遍提高了人們使用的鐵制農具的壽命,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B.楚國冶銅煉爐建造水平高超,與后來的漢代冶鐵煉爐相比,雖說熱效率偏低,料容量偏小,但是這也足以證明當時楚國冶銅技術的先進。
關鍵詞:冶煉;軋制;生產工藝
中圖分類號:TG146.2 1, TG156.2 文獻標識碼:A
集裝箱是現代物流運輸的主要運載工具之一,中國已連續13年保持世界第一集裝箱產銷國的地位。隨著集裝箱行業和集裝箱運輸的發展,舊集裝箱的淘汰和技術進步,集裝箱用鋼的需求將保持一個穩定的增長,預計年平均增長水平將維持在5%~8%左右,2010年消費集裝箱用鋼約在530萬噸左右。據統計,目前國內年使用量在10萬噸以上,主要從瑞典SSAB鋼板公司進口。高強度耐候鋼的發展方向是:(1)解決強度和成型性匹配不佳的問題。強度和成型性通常是相互矛盾的,即強度提高,成型性下降。為實現兩者良好的匹配以滿足用戶的要求,必須確定出合理的微觀組織及獲得該組織的化學成分和工藝參數。(2)開發更高強度級別(900-1000MPa)的超高強耐候鋼。700MPa級是目前熱軋態產品中的最高強度級別,更高強度級別鋼需采用離線熱處理(調質)方式生產。目前集裝箱用戶提出了900-1000MPa級熱軋鋼板的需求。
本文主要論述了700MPa熱軋高強集裝箱板的冶煉、軋制生產工藝。成功開發了700MPa熱軋高強集裝箱板。
1 冶煉
1.1 鐵水成分
鐵水成分如表1所示。
本次生產要求入爐鐵水S含量控制較低(0.003%以下),S總體控制較好。
1.2 轉爐生產
采用低碳錳鐵、硅鐵、低碳鉻鐵、鈮鐵合金化,鈮鐵加入量140kg/爐,鋁錳鈦加入量270~350kg/爐。
轉爐控制方面Si含量偏高,直接導致精煉終點成分Si超標。在放鋼加入合金后溫降較大,放鋼平臺測溫僅為1581℃。第二爐合金和溫度控制較好,但出鋼P含量偏高,導致終點P超標。
1.3 LF精煉
本次試制由于鐵水S的控制較好,都在0.006%以下,轉爐控制也比較理想,回硫分別是0.007%、0.006%,精煉S都控制在了0.002%,對于C、Mn、Nb、Cr的控制還可以。
精煉爐到位后氧含量較低,同時溫度偏低,造成精煉爐提溫困難,直接造成軟吹時間不足,主要原因是鋼包溫降快,不符合要求。而且本鋼種合金加入量大,本爐鈦鐵加入量1.2t,溫降16℃, 結果鈦含量配到了0.16%,收得率為62%,高出了上限,精煉采用了大氬氣攪拌降低鈦含量0.02%。此外由于本鋼種合金加入量大,特別是鈦含量高,造成回硅現象明顯,加入鈦鐵后回硅0.08%,因硅含量高,喂線有硅鈣線改喂入鈣鐵線,但是還是造成回硅0.04%。從爐渣成分也可看出渣中硅成分變化較大,堿度很高。
1.4 連鑄
連鑄控制情況如表4所示。
連鑄使用西保集裝箱保護渣,批號:113530,液渣層10~14mm,渣條較少,但渣條較厚,由于關閉塞棒氬氣,渣面較死,消耗量0.59~0.66kg/t,鑄坯振痕清晰、均勻,表面質量較好。連鑄冷卻采用弱冷,比水量0.74l/kg,鑄坯出扇形段寬面溫度808~812℃,窄面溫度710~714℃。
2 軋制
粗軋終軋溫度為1120℃,由于采用五道次除鱗水全部打開的冷卻方式,所有溫度降低快,進精軋的溫度在1050℃左右,使得溫降合理。精軋終軋溫度為890℃,卷取溫度610℃。
本次軋制很好地控制了入口精軋溫度,指標達到了控制要求。軋制的軋制力基本在初期計算的范圍內,控制較好,壓下率分配合適。
3 力學性能
本次試制力學性能控制良好,產品的屈服強度在810-840MPa之間,抗拉在900MPa以上,延伸率合格;冷彎試驗未見裂紋。
結語
冶煉生產工藝硫含量控制較好,轉爐配硅不僅考慮鐵水硅含量,還應考慮出鋼口的擋渣情況,轉爐對磷的控制,應盡量低,連鑄冷卻控制較好,鑄坯出扇形段溫度也合適。通過合理制定軋制工藝,產品經檢驗性能穩定。
參考文獻
[1] 陸匠心.700 MPa級高強度微合金鋼生產技術研究[D].2004.
[2] 王曉香.管線鋼焊接常用的幾種碳當量公式[J].焊管,2004,27(2):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