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年人年度工作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肅南裕固族;文化遺產;文化保護;民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8—0064—03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位于祁連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總面積2.4萬平方公里,是一個以裕固族為主體,藏、漢、回、蒙、土等11種民族集居,以牧業為主的民族自治縣,全縣人口3.58萬。其主體民族裕固族是甘肅省獨有的人口較少民族之一,約有1.1萬人。由于本縣地處絲綢古道沿線,自古就是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頻繁交織、融合的地區。因此,在自治縣境內遺存有大量歷史文物、民族文物和革命文物,門類繁多,內容豐富,具有獨特的歷史和民族文化特色及很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藝術價值。因此,必須加快搶救保護力度,科學論證,做到在保護中利用、利用中保護,使文物旅游資源成為自治縣的重要產業,促進全縣經濟健康、長足發展。
一、裕固族概況
裕固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獨特的游牧民族,他們自稱“堯乎爾”,1954年自治縣成立時,根據本民族的意愿以及“堯乎爾”的音譯定名為“裕固族”。據史志記載和大量出土文物證實,裕固族溯源于我國古代的北方民族回紇(回鶻)。從隋大業初(605)回紇第一次建立部落聯盟到唐天寶(724)回紇打敗最后一個鐵勒聯盟,回紇強盛時,度磧南遷,游牧于甘(今張掖)、涼(今武威)地區。公元9世紀30年代,回紇汗國崩潰瓦解,西遷的一部分遷入新疆,一部分遷入甘肅河西。遷入河西的這一支回紇人便是裕固族的先民,史稱“甘州回鶻”。后來西夏黨項崛起,占據河西,甘州回鶻退居關外哈密、敦煌一帶,明洪武年間又回到河西。歷史上裕固族就與中原各朝代和西域各古代民族有著密切往來。由于特定的地理環境,獨特的生產方式、社會生活和歷史淵源,形成了其獨特的民情風俗,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
二、裕固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及保護現狀
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裕固族傳統文化受到了嚴重沖擊,尤其是社會大文化的強大沖擊和與外界社會的廣泛交流吸納,裕固族民族民間文化生存環境急劇惡化,傳統民間文化面臨損毀、替代、消亡。而裕固族人口少,本民族文字久已失傳,傳統文化使用范圍越來越小,民間藝人嚴重老齡化,大批具有歷史、科學和文化價值的裕固族文化遺產不斷消失,依靠口傳心授的傳統技能和民間藝術后繼乏人。據調查,目前裕固族中平時著民族服裝的不到10%,而且大多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會講裕固語言的裕固人不到50%,居住在城鎮的裕固族少年兒童基本不會講本民族語言;了解本民族傳統習俗活動的裕固人不足30%,而參與活動的更是少之又少;會講裕固族民間故事、諺語的也是為數不多的老人,且正在逐年減少。另外,由于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生存環境相對惡劣、管理水平不高、研究挖掘力量薄弱,嚴重制約了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流散社會的民族文物、歷史文物因資金缺乏而無法及時征集保護,裕固族口承民間文學將隨著一些老人的去世而永久埋入歷史塵埃中。
近年來,肅南縣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將其作為社會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提到傳承裕固民族古老歷史、弘揚民族精神的高度,納入議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計劃,成立了由縣政府分管領導掛帥、各鄉鎮分管領導、文化部門相關單位組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領導小組,建立了協調有效的工作機制,明確了目標任務和時間期限,制定下發了《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和年度保護方案。同時,組織召開了全縣文化工作會議、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動員會、文化工作座談會,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細致安排部署,要求高度重視瀕臨消亡的珍貴歷史文化遺存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工作,對有可能消失或傳承人年事已高的歷史文化遺存和民族民間藝術,進行全面、細致地采集、整理,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井然有序地進行。
一是加大培訓力度。通過自學、集中培訓、請教專家等形式,組織舉辦了全縣民間藝人培訓班,積極派員參加省、市文化遺產培訓活動,并先后邀請中央、省、市專家學者來肅南縣開展專題培訓、講座、實地普查、考察等工作,對工作人員進行了普查、采訪、國際音標記錄等方面的培訓。
二是加大宣傳力度。在縣廣播站、電視臺播放普查公告,并通過粘貼發放普查公告、公布聯系方式、召開座談會、對全縣村干部進行集中培訓等形式,廣泛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保護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及其涉及的范圍、內容等基本知識,使非遺保護意識家喻戶曉,形成了全社會高度關注、大力支持,積極主動提供線索資料的濃厚氛圍。
三是順利開展普查工作。在各鄉鎮、村社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肅南縣成立普查小組,深入各鄉鎮牧區,走訪牧戶開展田野調查。在普查中,工作人員以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尊重當地風俗習慣,尊重歷史原貌,注重形象,真實、全方位地進行記錄。針對肅南縣大部分項目受地域、語言、季節、氣候的限制,工作人員積極與農牧戶、鄉鎮聯系,為傳承人創造真實場景進行采訪普查。目前,共采錄到民歌390多首、民間故事120篇(段)、史詩13篇(段)、歷史文化資料50余篇(段)、諺語576條、謎語120余條、東西部語詞匯9000余條、各類項目的音像資料50多盤,新普查到項目13種,征集了傳統服飾等大量民族文物、實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