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熱帶農業工程

熱帶農業工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熱帶農業工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熱帶農業工程

熱帶農業工程范文第1篇

關鍵詞 海南熱帶植物園;發展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TU98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7-0181-02

植物園是與多種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緊密相關的綜合體,其主要基本特征是收集、保存、栽培多樣化的植物,同時兼具科學研究、物種保育、科普教育、教學實習和旅游等多種功能。中國植物園的發展也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有的植物園在世界上具有深遠的影響,如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南京中山植物園、海南熱帶植物園等[1]。其中,海南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植物園)隸屬于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建立于1958年,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具有熱帶特色的植物園之一[2]。隨著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及《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等政策,發展海南國際旅游島已成為國家發展戰略,后續出臺的《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更是為海南旅游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3-5],同時也為植物園的發展帶來了契機。因此,本文介紹植物園的概況和發展現狀,同時就植物園的發展提出展望。

1 海南熱帶植物園現狀

海南熱帶植物園地處海南省儋州市,建立于1958年,是我國建立最早的熱帶植物園之一。自建園以來,植物園從世界各地引進了數百種珍奇植物,此外,還有國家保護的50余種珍稀瀕危植物和750余種熱帶花卉、果樹等物種,目前植物園已有熱帶、亞熱帶植物2 000余種。除了特色植物展示之外,植物園內還建立了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展覽館、歷史展覽館等。植物園被評為“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海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從建立初的熱帶植物標本園,到現在發展為相對完善的綜合具有科研、教學、觀光等特色的海南熱帶特色植物園[2]。

2 海南熱帶植物園存在的問題

2.1 海南整體旅游布局東強西弱,植物園地處西線,旅游基礎薄弱

植物園地處海南省儋州市寶島新村,距儋州市區7 km。儋州市是海南省重要的農業市,處于海南省旅游基礎條件較薄弱的西線,旅游交通和旅客人數相對東線差別很大。因此,嚴重影響了植物園的客流量。

2.2 植物園功能結構以植物資源收集與保存為主,旅游定位不明確

植物園的最大特色和優勢是科技含量,目前植物園主要進行的是植物資源的收集、保存,但是這種單一的植物資源科技已不能滿足旅游市場的發展需求,也不能滿足多種類型游客群體的需求。因此,在保證科技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對植物園進行旅游定位,從植物引種到基礎設施的建設,導游的講解,植物園的宣傳推廣等方面,都應圍繞旅游定位進行。

2.3 基礎建設薄弱,需大面積修繕以滿足旅游需求

植物園在建園初期是作為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種子圃,僅注重如何滿足作物種子生長發育的條件,基礎建設較薄弱,所謂的旅游線路也是根據現有的作物特點進行的初級劃分。雖然物種豐富,但在整體規劃上缺少旅游氣息。未考慮景觀功能、特色旅游線路、游客休息等基礎建設。為了滿足旅游市場的需求,需要進行大面積的修繕和基礎設施建設。

2.4 事業單位經營,存在經營體制阻礙

植物園隸屬于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單位性質為事業單位,屬于國家體制內的科研機構,主要進行科學研究、農業技術推廣等工作。而植物園的運營是一個企業性質的運行,對植物園的開發和運行與體制要求不同,需要建立一個有效的經營實體。此外,植物園僅是一項副業,難以突破事業單位的模式。

3 海南熱帶植物園發展對策

3.1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植物園如同一個大型的公司,沒有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是無法運行的。制度管理在整個植物園的組織管理中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因此,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方案、程序文件和操作指導書等,進而進行ISO1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同時,根據植物園的特點和運行情況,對園區涉及的所有管理指導分項整合,整理出全面、有針對性的管理手冊、程序文件、各部門工作手冊、導游解說手冊等,規范管理,使植物園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6]。

3.2 利用自身優勢,申請國家AAA級景區

我國將旅游景區質量等級劃分為5級。其中國家級AAA級是僅次于AAAAA級和AAAA級的旅游景區質量等級。AAA級旅游景區是由國家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授權省旅游局對景區進行評審,參考依據《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國家標準,頒發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標志牌,是一項衡量景區質量的重要標志。海南熱帶植物園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按照AAA級標準,分別從旅游交通、游覽、旅游安全、衛生、郵電服務、旅游購物、經營管理、資源及環境的保護、旅游資源吸引力、市場吸引力、接待能力和游客滿意度等方面進行完善,申請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3.3 豐富植物園的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植物園永恒的主題。因此,海南熱帶植物園應該更加廣泛地引種植物資源,豐富園內植物品種。例如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是目前收集保存植物種類最多的植物園,有植物5.5萬種,該植物園引種的活體植物與標本館保存的蠟葉標本數量堪稱“世界之最”[7],墨爾本的皇家植物園僅次于邱園位居第二,擁有活體植物4.9萬種[8]。泰國儂律熱帶植物園即以豐富的植物取勝,據統計,儂律熱帶植物園內共有逾10 500個品種,其中棕櫚科植物就擁有1 200余種。而海南熱帶植物園截至目前所有植物種類約為2 000種,需要引進更多、更有特色的植物,以豐富植物園的生物多樣性[9]。

3.4 建立不同地域特色的展覽館

根據植物生長的地域、環境、氣候進行模擬,建立不同類型的展示館。例如華南植物園建立了溫室展覽群,主要有熱帶雨林館、沙漠植物館、高山/極地植物館、奇花異果館、植物水族館等溫室展覽館,展示了熱帶到兩極、水下到沙漠、盆地到高山的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植物;同時,也展示了世界不同氣候帶及不同生態類型生長的植物景觀。英國的著名植物園邱園亦根據植物的特點,建立了40余座富有特色的建筑,主要為溫室,用于展示特色植物,其中的棕櫚溫室和溫帶溫室是邱園的標志性建筑[10]。

3.5 增強環境解說的應用

環境解說是一種非正式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對旅客進行有關自然環境的講解,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目前大多數的植物園講解主題不清晰,缺少與游客的互動,講解內容生硬,缺乏吸引力,甚至為了娛樂游客而將科學知識庸俗化。少數植物園,例如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在環境解說過程中更加注重信息的傳播、游客的消費心理、青少年教育、生態保護等方面,實現了寓教于游,以通俗易懂的表現方式,實現感性與理性的結合,達到向游客傳播科普知識的效果[11]。

3.6 開發具有海南特色、熱帶植物園特色的科技產品

植物園不同于一般的景區,它是由具有很強的科研能力、科技研發能力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負責運營和管理。在過去的植物園運行中,比較偏重對特色植物的引種、培育、展示,而針對相關衍生產品的挖掘和開發相對較少。因此,應根據園區內特色植物的功效、特點,通過進行科學的研究,結合市場,研發出具有熱帶、海南特色的食品、保健品、化妝品等,擴大植物產品類型,增加附加值。同時可以設立科技產品免費體驗區[12],例如以生態旅游為特色的興隆熱帶植物園自主研發了具有熱帶特色的香辛飲料產品,利用香草蘭的獨特香氣,調配優質綠茶、苦丁茶等,開發出香草蘭綠茶、香草蘭米香茶、玉蘭花茶、香草蘭苦丁茶以及可可椰奶、可可咖啡等系列功能低碳食品、保健品等,并且在園內開辟免費品嘗區,體驗多種不同味道的茶品,讓游客真正親身體會產品的口感和愜意的感覺[13-15]。

3.7 加大對植物園的營銷管理

隨著中國加入WTO,市場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市場競爭日益加劇,“酒香不怕巷子深”已不再適合現今的市場競爭[16]。營銷管理在植物園的運營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直接關系到植物園的興衰。植物園的營銷管理圍繞如何招商引資,如何宣傳,如何吸引游客、旅行社,如何得到政府的關注等方面展開。植物園可以專門成立營銷部,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多方面宣傳;與島內外多家旅行社溝通、聯系、合作,增加旅游觀光的人數和規模;積極向省、市、縣等政府對口部門匯報情況,尋求政策上的幫助和扶持等。同時,營銷部要實時跟蹤市場發展動態,定期拜訪客戶,積極參與旅游相關推介會等。多方位、多層面地營銷管理,為植物園的繁榮奠定良好的基礎[16]。

4 結語

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戰略和海南新的西線高速公路的建設,為海南西線旅游、海南熱帶植物園觀光帶來了發展契機。植物園要與時俱進,不斷引進新植物物種,完善旅游基礎軟、硬件設施,總結旅游管理經驗,引進旅游管理人才,不斷創新,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使植物園走得更遠、更快、更堅實。

5 參考文獻

[1] 趙佳坤,黃成林,劉地.現代城市觀光植物園規劃的研究――以池州市植物園規劃為例[J].農學學報,2012,2(4):38-43,74.

[2] 劉倩.海南熱帶植物園品牌塑造與推廣研究[J].熱帶農業科學,2013(3):82-86.

[3] 鄧文明,林利波.興隆熱帶植物園園林景觀升級改造設想[J].熱帶農業工程,2013(6):24-26.

[4] 徐君亮.海南國際旅游島的熱帶特色旅游區研究[J].熱帶地理,2010(5):546-551.

[5] 朱海濱.國際旅游島視角下海南農墾休閑農業營銷策略研究[D].海

口:海南大學,2012.

[6] 韓偉國,朱飛飛.興隆熱帶植物園旅游開發管理經驗[J].熱帶農業工程,2013(6):48-50.

[7] 鄧楚雄,謝炳庚,吳永興,等.上海都市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定量綜合評價[J].自然資源學報,2010,25(9):1578-1588.

[8] 任冬,劉新平,于禮.基于AHP的土地整理綜合效益評價――以旺蒼縣木門鎮土地整理項目為例[J].農村經濟,2009(12):58-60.

[9] 周麗萍,黃建昌,劉念,等.泰國儂律熱帶植物園造園藝術研究[J].廣東園林,2011(4):23-27.

[10] 馬慧,袁燕波,于曉南.世界著名植物園對我國植物園建設的啟示[C]//中國觀賞園藝研究進展2012.廣州:中國園藝學會觀賞園藝專業委員會2012年學術年會,2012.

[11] 王西敏,王錫穎.環境解說在植物園科普教育中的應用[C]//中國植物園(第十五期),2011.

[12] 曾峰,何志勝.體驗營銷:農業科技園區體驗經濟發展的策略選擇[J].農業科技管理,2006(6):55-56,70.

[13] 林寧,麥全法.海南休閑農業發展的模式及其保障措施初探[J].農學學報,2013,3(11):60-64.

[14] 趙溪竹,鄔華松,劉愛勤,等.休閑農業在興隆熱帶植物園的探索與實踐[J].熱帶農業科學,2012(1):82-86.

熱帶農業工程范文第2篇

關鍵詞黃瓜;引進品種;性狀;產量;抗病性

黃瓜(cucumis safivus l.)原產于尼泊爾、錫金以至西藏山南地區,云南橫斷山脈一帶,為葫蘆科黃瓜屬中人們喜食的蔬菜之一[1-3]。目前,我國主要以密刺型黃瓜生產為主,但隨著人們的綠色無污染觀念的逐步加強及飲食消費的改變,人們逐漸喜食易清洗、無果刺、無果瘤、無果棱、風味佳的水果型黃瓜。這類黃瓜市場價格要比密刺型黃瓜高2.0~2.5元/kg,國內菜農也逐漸改種這類水果型黃瓜[4-6]。為正確選擇國外的好品種,筆者引進國外水果型黃瓜品種16份進行冬春茬黃瓜品種比較試驗,對這些品種設施栽培的適應性加以分析評價,以期為當地菜農生產提供理論性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試驗品種為瑞光2號、迷你1號、京樂1號、京樂2號、京樂3號、歐寶、戴多星、康德、卡斯特、薩瑞格、1025、碧玉、c-2、c-3、c-9、c-16、津綠3號、錦早3號。

1.2試驗設計

試驗地點設在遼寧省海城市騰鰲鎮黃士農業園區研發中心。設18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1個處理,對照品種為津綠3號、錦早3號,2次重復,隨機排列,小區面積6m2,每小區定植32株,株行距25cm×50cm。

1.3試驗實施

12月30日于溫室中催芽播種,營養缽育苗。2月18日定植于日光溫室中。基肥施農家肥75t/hm2、磷酸二銨375 kg/hm2,撒施。及時中耕除草,絲線引蔓,每7~10d灌水1次,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防蚜蟲3次。霜霉病用百菌清煙劑熏蒸、72%普力克水劑噴霧防治。

2結果與分析

2.1性狀表現

從表1可以看出,農藝性狀表現較好的有京樂2號、c-2、戴多星、康德、歐寶、卡斯特等。其中京樂2號、戴多星、c-2首雌節位低、節間短,屬早熟類型;而康德、歐寶、卡斯特首雌節位高、節間長,屬晚熟類型。

2.2產量表現

從表2可以看出,引進各品種總產量均較高,其中康德位于第1位,c-2位于第2位,c-16位于第3位,這3個品種均明顯高出2個對照品種,對照津綠3號位于第4位,其次是京樂3號、迷你1號、京樂2號、卡斯特、碧玉、c-9、歐寶、戴多星等,而早期產量對比中,京樂2號位于首位,其次是京樂1號,明顯高于對照品種津綠3號,津綠3號的早熟性較好,其他依次是康德、c-2、戴多星、錦早3號、c-16、卡斯特、迷你1號、歐寶等。

2.3抗病性表現

從表2可以看出,由于栽培管理中進行藥物防治未發生霜霉病,枯萎病普遍發生,只是輕重程度不同。其中較不抗枯萎病的有戴多星、c-2、卡斯特,其次是c-16、c-3、c-9、1025,灰霉病發病較明顯的有戴多星、c-2、薩瑞格、c-3、1025。

3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表現最佳的品種是康德,其次是c-2、京樂2號、c-16、津綠3號、京樂3號、迷你1號、京樂2號、卡斯特等。c-2雖然產量較高,但抗病性差一些,不宜大面積種植。其他品種可能存在著區域性,在海城表現不是很好,有待進一步推廣試驗。

4參考文獻

[1] 陸鴻英,葉偉峰.水果黃瓜引種及品比試驗[j].北方園藝,2009(10):174-175.

[2] 張廣英.4個黃瓜品種比較試驗[j].熱帶農業工程,2009,33(1):61-64.

[3] 王令濤,時小紅.黃瓜新品種比較試驗[j].中國瓜菜,2008(4):29-30.

[4] 莊葉軍.無刺水果小黃瓜品種比較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08(5):21-22.

熱帶農業工程范文第3篇

關鍵詞:農技推廣;存在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9-0131-1

農業技術推廣是指通過試驗、示范、培訓、指導以及咨詢服務等,把應用于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的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普及應用于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活動。如何節約土地、節約勞動力、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等,主要在于現代農業科學技術,而要把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村現實生產力,關鍵在于基層農技推廣。

1 存在的問題

1.1 推廣隊伍人員結構不合理,整體素質不高

目前,隨著農業形勢的變化與發展,基層農技隊伍人員結構老化、知識技能弱化、整體素質下降,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快速發展的現代農業、農民群眾新的需求相矛盾。近年來產業發展變化快、農民需求變化大,而基層農技人員因經費緊張、生存困難,接受培訓少、知識更新難,在基層從事農技推廣工作條件艱苦,缺乏激勵、缺乏編制、經費、安全保障,農業院校大中專畢業生不愿意到基層從事農技推廣,人員難以流動更新、技術推廣后繼無人等因素有關。據有關部門調查,推廣隊伍中具有中專以上學歷的只占60%,鄉級推廣站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員僅占3.7%。

1.2 推廣對象文化素質偏低

目前,年輕有知識的農民大都外出務工,家中僅剩老弱病殘,農技推廣的服務對象小農意識依然較強。他們文化素質欠缺,致使農業新技術推廣困難。不少農戶市場信息閉塞,缺乏科學發展觀念,種植結構調整隨大流,使得應用科技難以普及。

1.3 推廣經費投入少,推廣方法及配套服務不到位

發達國家農技推廣經費一般占到農業總產值的0.6%-1.0%,發展中國家也在0.5%左右,而我國不足0.2%,人均經費更少。而且真正用于農技推廣項目的投資還不到農技推廣經費總數的20%,特別是基層推廣部門的事業經費嚴重缺乏。

基層推廣雖然要求服務到田間地頭,但由于服務對象較廣,經費缺乏等原因,導致農技人員無法全部做到手把手服務,僅能服務極少數,很難服務到位。

1.4 推廣激勵機制有待完善

我國現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運行機制是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農技推廣活動是帶任務、帶指標進行的,帶有一定程度的強制性。考核指標就是完成上級任務的情況,這樣的評價體系,不能約束推廣人員充分履行責任,不利于積極調動其內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 建議

2.1 提高農技人員自身素質

農技人員作為農技推廣的實施者,面對農民多方面、多層次的需求,農業綜合服務站組建后,工作內容從原來單一品種的技術推廣增加到多品種的技術推廣,為此,農技人員服務技能不能只停留在某一專業上,需要向全面復合型發展,否則就不能滿足農民需求,得不到農民滿意。提高農技人員的素質,就要嚴格把好農技人員準入關,建立農技人員準入制度,引入農技人員競聘機制,加強對農技人員的培訓,及時更新知識,不斷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和服務水平。只有農技人員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吸收先進的適用的農業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才能適應新的發展形勢,才能在農技推廣服務中游刃有余。

2.2 培養典型,樹立樣板,利用典型帶動周邊農戶

做好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最直接辦法還是采用示范的方式。只有讓農民看到,才會激發農民的積極性,特別是對增產潛力大、效益高、推廣面大的農業技術項目,要有目的、有重點地建立科技示范典型,為農民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學習樣板,用事實教育和引導農民改變傳統的經營方式,應用科技致富。抓好典型,擴大推廣。

2.3 加強農業科技培訓,提升農民素質

集中技術力量,對科技文化素質偏低的農民,深入田邊地頭進行技術指導,正確引導農民搞好農業生產。同時,可根據農時季節的特點,利用現代通訊設施(如手機短信等方式),輸送農業科技知識,提高運用農技進行自我服務的能力。另外,完善農技信息網,以滿足對農業技術的需求。

2.4 優化農技推廣運行機制,創新農技推廣體系

優化農技推廣運行機制,充分調動農業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是加快農業科技推廣的關鍵所在。同時,農技推廣部門也要更新推廣模式,遵循“立足推廣搞服務、搞好服務促推廣”的原則,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要充分發揮推廣工作的優勢,通過采用“企業+基地+農技人員”的多元化農技推廣服務方式,鏟平了科研成果與農業生產之間的“坎”,激活了科技能量,積極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

3 結束語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持續性工作,深化農技推廣不但可以解決基本生存問題,而且還可以增加農民朋友的收入,從根本上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縮小城市與農村的差距,為社會穩定和諧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 李依.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吉林農業,2011,07:145.

[2] 王化熱.基層農技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1,(14):379-383.

[3] 李玉萍,溫春生,宋啟道,等.廣東省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現狀與發展對策[J].熱帶農業科學,2011,31(1):35-41.

[4] 劉國學.關于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運行機制創新的研究[J].吉林農業,2012,03:130.

[5] 梁偉紅,李玉萍,宋啟道,等.福建省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現狀與發展對策[J].熱帶農業科學,2011,31(1):49-54.

[6] 王榮華,蘇存錄,單海波.西吉縣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服務于現代農業的幾點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11(4):366-367.

熱帶農業工程范文第4篇

關鍵詞 粉葛;生物學特征;標準化;栽培技術;加工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32.9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1-0094-02

粉葛(Pueraria thomsonii Benth)是豆科植物葛藤屬多年生落葉藤本植物,別名葛根、葛麻藤,其肥大的肉質為可食部分[1]。粉葛是一種營養獨特、藥食兼優的綠色保健食品,淀粉含量高達40%,含有黃豆甙、葛根素等異黃酮類物質以及鐵、鈣、硒、鍺等微量元素和人體必需的13種氨基酸,具有抗炎解熱、擴張血管、清心明目、抗腫瘤及清除氧自由基等方面的功效[2-3]。

粉葛渾身是寶,莖皮纖維可以織葛布,也可作造紙原料,葛渣可作食用菌栽培基,葉片是優良的青飼料。葛花可制成葛花茶,具有解酒功效,同時具有美容效果。葛根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廣闊的開發利用前景[4]。在生長過程中很少發生病蟲害,是天然的無公害食品。

1 生物學特征

粉葛為藤本植物,塊根粗壯,呈紡錘形、拳形或長圓形,單株重1~4 kg;藤莖長約10 m,全株被黃褐色長硬毛,常纏繞他物向上伸展;葉互生,具長柄、三出復葉,兩面有毛,托葉盾狀。總狀花序,蝶形花,花萼鐘狀,萼5齒,上面2齒合生,下面1齒較長,內外面均被黃色柔毛,花瓣紫藍色,長約1.5 cm;莢果長橢圓形,扁平,披有黃褐色長硬毛。

2 標準化栽培技術

2.1 選擇優良品種

目前生產適宜鮮食和加工品種有細葉粉葛、廣西菜葛、蒼悟粉葛等。其中,細葉粉葛品質最好,耐旱性強,不耐澇,其形靚、纖維少、抗性強、商品價值高;廣西菜葛具有速生性、品質優、產量高等特點。

2.2 培育壯苗

進入冬季,選取充分木質化、無病蟲害、粗0.5 cm以上、生長健壯的中下段、無損傷藤蔓作為種源,挖坑儲藏催芽1~2個月,12月至翌年2月育苗,移栽苗齡100 d左右。選取健壯的芽節(上端留3~4 cm、下端留6~7 cm),用鋒利的枝剪切斷,上端剪口用油漆封口。用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退菌特8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浸泡芽節5 min進行消毒,斜插于營養袋中。此外,芽節下端用生根粉5 g對水2~3 L(或6-糖基氨基嘌呤0.2 mg、6-芐基氨基嘌呤0.2 mg、萘乙酸0.2 mg對水2 L)浸根處理的方法,促進生根,提高成苗率。

2.3 精細整地

粉葛具有適應性廣,從砂質土至黏土均可栽培,由于其根系發達和塊根肥大,種植地宜選擇土層深厚、土質肥沃、排灌方便、地下水位低、土壤pH值6~8、非連作的地塊,如春季水源豐富,光照資源充足的緩坡耕地或荒山、荒坡等均可。整地時清除石塊、樹根等雜物,注意捕殺清除土蠶[5]。按南北向、行距1.0 m的規格要求開挖種植溝,溝寬60 cm、深60 cm。

2.4 適時移栽

元旦過后選擇晴天移植。栽種時葛仔斜插、豎插均可,下部土壤壓緊,根頭蓋松土,淋足定根水。移栽前,在做好的土墩中央開南北向的種植溝(深15 cm),將葛苗斜插在種植溝內,芽向上,蓋土至露出幼芽為宜,可施磷肥0.1 kg/株,壓實土壤。

2.5 查苗補缺

按行距1.0 m、株距0.6 m,栽植1.65萬株/hm2。移栽后,應及時檢查植株成活情況,發現缺苗的要盡快補栽[6]。補苗最好用帶葛塊的一類苗,缺苗時也可用壓條法將缺苗處旁邊的苗下部莖就近壓入土內,待莖長出新苗后,再在新苗與莖頂端苗之間切斷。

2.6 搭架整蔓

粉葛是一種藤本攀援植物,需要搭架以利其攀援生長,盡量減少葛藤與地面接觸,促進塊根膨大,獲得高產。當葛藤長至50 cm時,應及時搭架引蔓,每株留蔓1~2條,利用2 m長的竹竿或木桿搭成“人”字形棚架[7]。及時進行修剪整蔓,及時摘除主蔓1.5 m以下的側蔓、老葉,1.5 m以上側枝任其生長。翌年春后,及早修剪,每株保留2~3條藤蔓培養形成主蔓,1 m內不留分枝側蔓[8]。

2.7 土肥水管理

適時中耕鋤草,一般根據雜草生長情況進行2~3次中耕除草即可。整地時施基肥,一般中等肥力的耕地施適量的農作物秸稈及三元復合肥750 kg/hm2、磷肥750 kg/hm2、優質腐熟農家肥30 t/hm2 [9]。粉葛具有固氮作用,生長過程中不需太多的肥料。栽后20 d進行第1次追肥,薄施水肥,可施復合肥60~75 kg/hm2,以后每隔7~10 d施1次,促進根系生長;3月以后,每隔30 d追施復合肥450 kg/hm2。培土清溝,及時排出積水。粉葛為旱地作物,根系發達,耐旱不耐澇,雨季要保持排水暢通[10]。

2.8 病蟲草害防治

粉葛抗病蟲害的能力很強,一般很少發生病蟲害[11]。病害可選用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退菌特8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700倍液防治。害蟲可選用敵殺死、敵敵畏、樂果等普通的高效低毒殺蟲劑防治或人工捕殺[12]。

2.9 適時采收

每年冬季(12月至翌年1月)粉葛已停止生長,進入休眠期,此時采收最佳。其中,廣州地區一般在7—8月收獲、上市[13]。采挖時注意保持葛根完整,除凈泥土、葛頭須根和雜物,分級上市銷售。

3 加工技術

3.1 葛產品初級加工技術規范

3.1.1 工藝流程。工藝流程如下:粉葛采收檢驗粗選剪切精選清洗冷卻殺菌速凍裝袋脫氣封袋檢驗裝箱入庫或出廠。

3.1.2 工序。葛產品初級加工工藝流程分為3道工序,即:前處理、速凍和包裝。①前處理。經化驗合格后經過人工粗選、剪切、精選、機械化清洗、冷卻。②速凍。將前處理好的粉葛送入寬網帶速凍機速凍。③包裝。經速凍后的粉葛在包裝工序包裝打碼入庫。

3.2 葛根淀粉

3.2.1 工藝流程。工藝流程為:原料采挖清洗磨漿過濾除渣純化干燥篩分包裝成品。

3.2.2 操作要點。①原料。成熟期采收的粉葛。②清洗。葛根用洗滌機洗滌干凈。③磨漿。將葛根用破碎機破碎成2 cm以下的碎塊,再用磨碎機磨成粉漿,邊磨邊加水,塊根與水的比例為1∶2。④過濾除渣。將磨好的粉漿先經第一振動篩(80目)過濾,使粗渣分離后,再入第二振動篩(100目)重篩1次,殘渣由篩面流入渣池作他用,黃漿由篩底流入攪拌池。⑤純化。黃漿流入攪拌池內,用水沖稀至2~3 °Bé濃度,并攪拌30 min,調整pH值為5.5~6.6,然后進入沉淀槽進行流放沉淀。將第1次流放沉淀的淀粉從槽內鏟起,用水稀釋至14~16 °Bé(呈白漿),繼續攪拌2 h,用次氯酸鈉溶液漂白,然后用水稀釋至5~6 °Bé進行第2次流放沉淀。⑥干燥。從流槽內取出來的濕粉經脫水成為粉塊,再用粉碎機破碎成小塊,然后曬干或于烘房中50 ℃左右的溫度下烘干,使淀粉含水率降至17%~18%,最后將小粉塊送入風塵磨內粉碎,再用100目的網篩過篩,即得干葛粉。⑦包裝。將葛粉分級裝入專用淀粉袋內,包扎封口即可。

3.3 葛根飲料

3.3.1 工藝流程。工藝流程為:原料采挖清洗切段浸泡破碎沉清調配裝罐殺菌冷卻貼標簽聽裝飲料。

3.3.2 操作要點。①原料。同上。②清洗。葛根用洗滌機洗滌干凈。③切段。將洗凈的葛根切成3~5 cm的小段。④浸泡。將切段的葛根浸泡在清水中,以防其變色。⑤破碎。將小段粉葛用破碎機破碎,邊破碎邊加水。⑥澄清。將汁液靜放一段時間。⑦調配。取澄清液中的上清液,加入適量的糖、酸等輔料。⑧裝罐、殺菌。將飲料灌入包裝罐內真空封口,再投入殺菌鍋內在100 ℃下殺菌10 min。⑨冷卻、貼標簽。用冷水迅速將飲料罐冷卻至30 ℃左右,擦干水分,貼上標簽即為聽裝飲料。

3.4 葛根粉

3.4.1 工藝流程。工藝流程為:原料采挖稱量調糖包裝。

3.4.2 操作要點。①原料。同上。②稱量。按葛粉∶白砂糖為1.0∶1.5的比例稱好葛粉和白糖。③調糖。將白砂糖搗成粉,加入葛粉之中,攪勻。④包裝。將調配好的成品,按每小袋25 g包裝,再以10~20小袋裝入大袋即為產品。

3.5 葛粉軟糖

3.5.1 工藝流程。工藝流程為:原料采挖稱量調漿配料過濾熬煮冷卻糯米紙包裝烘烤包裝。

3.5.2 操作要點。①原料。同上。②稱量調漿。稱取定量葛粉,加入等量水調成葛粉漿。③配料。按葛粉漿∶砂糖∶干瓊脂為10.0∶10.0∶0.4配料。先將干瓊脂加入10倍的水,加熱溶化后,加入各料拌勻。④過濾。用100目篩,加1層紗布過濾。⑤熬煮。熬至溫度105 ℃,漿料掛板,此時含水量約為35%。⑥冷卻。將熬好的漿料置于鐵盤中,按每2.5 kg漿料加香精1.5~2.0 mL的比例加入香精,拌勻,冷卻8~12 h,半成品含水量30%。⑦糯米紙包裝。露出兩頭,送入烘房。⑧烘烤。烘房溫度開始20~30 ℃,末期50 ℃,烘烤12 h。烘至含水量12%~18%。⑨包裝。烘好后用糖紙、塑料袋包裝即為成品。

4 參考文獻

[1] 王婷,胡亮,李桂花.優質粉葛栽培技術[J].北方園藝,2011(6):62-63.

[2] 鐘衛軍,覃國平,黎小滿,等.粉葛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研究與應用,2011,137(6):42-43.

[3] 林鑒榮,曹翠文,杜鑒波,等.廣州地區粉葛早熟高效栽培技術[J].蔬菜,2010(6):6-7.

[4] 郭芬.葛根的生長習性及加工方法[J].熱帶農業工程,2003(1):14-15.

[5] 吳小梅.火山無渣粉葛高產栽培技術[J].廣西熱帶農業,2010(1):41-42.

[6] 李增援,李綱,劉洋.粉葛的生物學特性及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7(22):11-12.

[7] 胡耀松.無公害粉葛高產栽培技術[J].廣西熱帶農業,2007(5):13-14.

[8] 莫庚生,劉雁.葛根高產栽培技術[J].廣西園藝,2007,18(3):43-45.

[9] 劉遠芝,余學川,覃建東.無公害粉葛栽培技術[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5,22(6):36.

[10] 陸文科,蘭生葵.糯粉葛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廣西農業科學,2005,36(4):350.

[11] 范仲先.超級菜用粉葛栽培技術[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06(6):36-37.

熱帶農業工程范文第5篇

關鍵詞 玉米;“3414”試驗;肥料效應

中圖分類號 S513;S14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6-0016-01

肥料效應田間試驗是獲得玉米最佳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時期、施肥方法的根本途徑,也是篩選、驗證土壤養分測試方法,建立施肥指標體系的基本環節[1-3]。通過田間試驗,可以掌握各個施肥單元玉米優化施肥量,基、追肥分配比例、施肥時期和施肥方法,摸清土壤養分校正系數,土壤供肥能力,不同作物養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參數,構建作物施肥模型,為施肥分區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1年在江甸鎮進行,土壤類型為暗棕壤,土壤含速效氮140 mg/kg、速效磷11.6 mg/kg、速效鉀80 mg/kg,肥力中上等,前作玉米。

1.2 試驗材料

供試作物:玉米,品種為吉單198;供試肥料:尿素(純N 46%)、過磷酸鈣(P2O5 12%)、硫酸鉀(K2O 50%)。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氮、磷、鉀3個因素,每個因素設0、1、2、3 4個水平,共計14個處理,具體試驗設計方案見表1。不設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30 m2(10 m×3 m),小區間過道1 m,設保護行。全部磷、鉀肥和1/3的氮肥作基肥,2/3的氮肥作追肥。

1.4 田間管理

5月1日整地施肥、穴播;5月25日間苗,6月30日追肥,深施覆土,田間管理及病蟲害防治均與當地生產相同[4-8]。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性狀調查

6月5日對玉米的生育性狀進行調查,處理1株高最小,為20 cm,處理6最大,為24.1 cm,葉齡5~6葉,差別不大;在葉色上,處理1表現為淡綠,處理6、11為深綠,其他均為綠色;在莖粗上,處理1最小,為1.2 cm,處理11最大,為2.1 cm。7月20日調查,處理11在株高、莖粗上明顯突出,處理1、2較差。

2.2 不同處理玉米產量比較

對14個小區收獲后考種,結果表明:處理1~14小區產量分別為17.3、18.9、20.3、22.4、23.9、25.6、25.1、23.1、25.4、24.9、26.1、23.4、24.1、24.6 kg,處理2~14分別較處理1增產9.2%、17.3%、29.5%、38.2%、48.0%、45.1%、33.5%、46.8%、43.9%、50.9%、35.3%、39.3%、42.2%。

2.3 地力產量與土壤肥力

從供試土壤理化性質分析結果看,供試土壤總體屬中等肥力水平,肥料效應與肥力水平密切相關,試驗方案中處理1為空白區,處理2無氮區,處理4無磷區,處理8無鉀區。經統計,玉米產量對土壤肥力的依存率為67.57%,缺氮的相對產量73.83%,缺磷的相對產量87.50%;缺鉀的相對產量90.23%,以地力產量評價土壤肥力,表明供氮、磷水平中等,供鉀水平較高。

2.4 肥料效應函數的配置及施肥參數的計算

經統計分析,氮、磷、鉀肥1、2、3水平平均當季增產效果分別為140.65、226.65、211.65 kg/hm2(表2)。氮、磷、鉀肥的養分吸收量分別為205.75、71.35、180.50 kg/hm2,氮、磷、鉀肥肥料養分當季利用率分別為26.67%、13.00%、30.19%(表3)。試驗結果表明,最大施肥量:純N、P2O5、K2O分別為268.5、80.7、76.5 kg/hm2,最大產量為8 935.5 kg/hm2。最佳施肥量:純N、P2O5、K2O分別為193.5、66.0、49.5 kg/hm2,最大產量為8 712.0 kg/hm2。

3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玉米產量對土壤肥力的依存率為67.57%,缺氮的相對產量73.83%,缺磷的相對產量87.50%;缺鉀的相對產量90.23%,以地力產量評價土壤肥力,表明供氮、磷水平中等,供鉀水平較高。最大施肥量:純N、P2O5、K2O分別為268.5、80.7、76.5 kg/hm2,最大產量為8 935.5 kg/hm2。最佳施肥量:純N、P2O5、K2O分別為193.5、66.0、49.5 kg/hm2,最大產量為8 712.0 kg/hm2。該試驗結果可用來指導農民施肥、制定施肥參數等。

4 參考文獻

[1] 戰秀梅,韓曉日,王帥,等.應用“3414”肥料試驗模型求解春玉米施肥參數的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2009(1):51-54,63.

[2] 張發杰,胡業功.玉米“3414”肥效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12):23-24,27.

[3] 閆敏,李磊,孫杰.太原市小店區玉米“3414”肥料效應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0(19):53-54.

[4] 岳素清.基于“3414”田間試驗肥料效應函數的建立與應用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大學,2008.

[5] 袁偉.涇川縣玉米“3414”肥料效應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12(1):54-55.

[6] 楊金,陳志權,劉義萍,等.玉米“3414”肥效試驗[J].熱帶農業工程,2012(4):24-26.

相關期刊更多

熱帶地理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廣東省科學院

熱帶醫學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

熱帶林業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海南省林業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容城县| 永寿县| 顺昌县| 高安市| 曲水县| 曲靖市| 苏尼特左旗| 理塘县| 承德市| 德安县| 色达县| 乐山市| 丰宁| 嵊泗县| 淮滨县| 双城市| 诏安县| 全州县| 镇康县| 塔城市| 唐海县| 西乌珠穆沁旗| 岑巩县| 班戈县| 崇阳县| 临沂市| 大余县| 丽水市| 车致| 青海省| 大兴区| 崇州市| 邛崃市| 肇州县| 奉贤区| 包头市| 文安县| 盐池县| 丹巴县| 青岛市| 北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