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態修復技術規范

生態修復技術規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修復技術規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態修復技術規范

生態修復技術規范范文第1篇

省縣,是國定重點扶貧開發縣。長期以來,這里曾干旱連年,一度陷入水土流失、土地瘠薄、生活貧困的惡性循環怪圈。近年來,該縣實施“水利水保”工程,通過十幾年持續不斷的治理,全縣已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多處。同時還實施了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生態環境等工程。這些措施的實施為大面積開展生態自我修復工程創造了良好條件,積累了豐富的治理管護經驗及建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筆者結合在縣水利局工作多年的實踐,就水保生態修復工程進行了探索與思考。

縣在此項工作中的主要做法:一是深入調查,科學規劃:二是全面封禁,狠抓管護。(1)強化預防監管,加強水保行政執法。做到層層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查。(2)建立管護責任制。以水保局為核心,建立縣、鄉、村、社四級監督管護網絡,逐級簽訂監督管護責任制,嚴格落實監督管護一票否決制。(3)分類管理,重抓實效。切實增強封禁管護的透明度,提高禁管質量。(4)建立技術崗位責任制。(5)明確林權歸屬,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h把生態修復與林權辦證和退耕還林相結合,推行林權預定制,堅持“誰封育,誰受益”的原則。群眾參與生態修復建設的熱情空前高漲。三是植樹造林,全面綠化;嚴格按照“政府組織、群眾投勞、招標采購、項目補助、分段承包、統一標準、專人負責、強化管護、加強督查、逗硬獎懲”的原則,將任務落實到村、到戶、到人、到山頭、到地塊。實現了農業生產面積減少不減收。

在工作中,筆者結合實踐認為:首先解決好一個矛盾;生態修復的成敗取決于能否妥善解決好生態與農民增收之間的矛盾,即首先要解決好修復區群眾的生活問題、收入問題和經濟發展問題,才能確保封得住,有效果,不反復。因此,必須采取綜合措施,改善水土流失地區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生產力,促進群眾脫貧致富,才能實現小范圍高效開發利用、大面積封育保護的目標,才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我們主要是通過建設高效基本農田、配套小型水利水保設施等措施改善生產條件,開展庭園水土保持美化生活環境,同時輔以發展綠色無公害食品、特色林果、農家民俗旅游、水產養殖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措施,把增收貫穿于生態建設的始終,這樣農民基本上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能持續穩定增收。其次重點抓好兩個結合;一是生態修復與精品治理相結合。二是生態修復與生態搬遷相結合。從根本上解決了生態修復區的退耕問題。同時著重處理好四個關系;一是封與用的關系。二是封與牧的關系。飼養牲畜是農民增收的支柱,如何做到既不破壞植被,又能養畜增收,二者同步發展,我們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償試。三是封與育的關系。在封禁修復區常年補植種草,并經常采取修枝疏伐、防治病害、澆水施肥、禁牧禁伐、禁止火種進山等撫育防范措施,逐級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培訓,普及封山育林、生態農業、植樹種草等科普知識,建立技術服務網絡,為圍封撫育創造良好條件,逐步形成針闊樹種混交、養灌草層次搭配、長短結合、多層次優化配置的具有最佳生態功能的林分。四是封與建的關系。大力宣傳,嚴格執行《水保法》、《森林法》等法規,首先對修復區所有生產建設項目進行調查模底、建檔立卡、清理整頓,對諸如修路等必不可少的建設項目堅決執行水保方案報告制度和“三同時”制度,對采石取土、亂堆亂棄、亂墾濫伐、濫挖中草藥等破壞活動一律予以取締,依法促進全縣生態修復工作有序、規范、持續推進,年年出成效。并狠抓建立四種機制。

就貧困山區水保生態修復工程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一是認識上的片面性。生態修復的合理實施,確實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具有事半功倍、費省效宏的優點。當前出現了一股生態修復的熱潮,生態修復成了人們談論的時髦熱點話題,好像生態建設不搞生態修復就落后了,就不是與時俱進,片面地認為生態修復是一勞永逸的萬能措施,不需要坡改梯、坡面水系等工程了,任何水土流失地都可以通過生態修復來治理,以致不實事求是、不因地制宜、不因時施策,出現盲目樂觀、急功冒進、重修復輕治理、以修復取代一切其它措施的浮躁心態。對水土流失的嚴重性、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認識不夠,以致缺乏緊迫感、威機感和責任感。二是措施上的局限性。群眾對生態修復的認識不夠,簡單地把生態修復等同于封禁治理。違背了生態修復的初終,致使生態修復的效果欠佳。三是科研上的薄弱性。但對縣一級來說大多不具備設備、技術、人才等條件,監測工作相對滯后,有的監測小區不符合水土保持技術規范,監測的因子、項目也太單一等,觀測數據有偏差,對分析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影響。三是資金上的不足性。國家對開展生態修復試點的縣,每年只有區區3.00105萬元的投入,的確是杯水車薪。

應對措施我認為:一是全面理解生態/!/修復的豐富內涵。充分發揮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大面積恢復植被和改善生態系統,是與時俱進的重大新舉措。它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水保部門牽頭、政府組織、全社會參與、各部門積極配合,多管齊下,各種措施一齊上。二是開展山水田林路園房綜合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是水土保持的靈魂,是實踐經驗的結晶,是生態建設的法寶。三是加強生態修復的科研監測工作。生態修復工程試點建設是一項探索性的工作,目的是為大面積推廣提供經驗和模式,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因此,在工程建設的同時,開展對生態修復效果的實時監測和科研,認真總結試點建設中的成功經驗十分必要。四是進一步加大水保機制創新力度。進一步制定優惠政策,完善有關政策措施,推行產權確認制,明確治理成果產權歸屬,項目建設引入競爭機制,因地制宜推行“三制”,引進專業隊進行治理,規范和強化項目管理。形成了一套治理有權、管護有責、開發有利、產權清晰的治理機制,極大地調動了各方面治理水土流失的積極性,使水土保持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形成治理主體多元化、投入來源多樣化、資源開發產業化,多渠道、多層次投資治理水土流失和全社會辦 水保的新格局。

生態修復技術規范范文第2篇

1 小水電開發對自然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

湖南省大小河流5340多條,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570萬千瓦。水電站的開發、建設,為湖南農村解決電力缺乏、增加收入與就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小水電主要分布在山區的小流域內,數量多、規模小、施工技術相對落后且管理上不夠重視,在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保障的同時,人為的開發建設引起的水土流失強度大,水土流失嚴重,對流域的自然環境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小水電破壞自然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在基建施工中造成大量的棄土、棄石等棄渣,由于工程措施不到位,在施工與運行中,流失情況嚴重,棄渣直接進入河道,淤積抬高河床,相應抬高洪水位,影響河道的行洪能力,并影響主體項目施工和兩岸農業生產。

近幾年,小水電“大開發”引發的生態危機,已引起國內有關部門和專家注意,相繼出臺了一些政策措施與管理辦法。但在工程措施方面,相關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解決辦法和措施不夠具體和深入。因此,根據小水電開發建設的位置,尤其是棄渣場的地形特點,提出設置適宜的攔渣工程與生態保護工程。從工程措施方面探索開展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建設環境友好型小水電,徹底解決小水電引發的生態危機,富民增收于生態建設之中,尤顯必要。

2 攔渣工程實施條件

小水電建設項目主體工程一般包括擋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水電站輸水系統,發電、變電和配電廠房等,工程樞紐建筑物較多;同時小水電工程大都位于山高、坡陡、水流急、河道比降大的河流上,工程棄渣難于堆放,因此水電工程有別于其它建設工程??茖W合理地選擇攔渣工程是小水電建設項目有效保護生態環境,控制水土流失的重點和難點。

小水電建設項目攔渣工程主要包括攔渣壩、擋渣墻、擋渣堤等型式,攔渣工程的實施應該遵循《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范 (gb50433-2008)》,綜合考慮工程所處地形、地質和水文匯水面積、施工條件、棄渣量大小等各種因素,因地之宜,采取合適型式。

(1)攔渣壩

在山區修建水電站,經常需要清基、削坡等,工程棄渣量較大,除一部分可以利用外,大部分將作為廢渣棄掉。山區棄渣場的場址可建在山谷、沖溝和河漫灘等位置,在具體確定山區水電建設項目棄渣場址時,需綜合考慮工程所處地形、地質和水文匯水面積、施工條件、棄渣量大小等各種因素。為了避免就地堆放工程棄渣造成坍塌、滑坡等地質災害,一般就近選擇合適的天然溝道做棄渣場。

根據《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范》(gb50433-2008),在溝道中堆置棄土、棄石、棄渣、尾礦時,必須修建攔渣壩(尾礦庫)。

(2)攔渣堤

水電站修建在河谷川道區時,如果河谷兩岸的山體陡峭,溝道比降較大,那么在建設項目附近,一般難以選擇到理想的工程棄渣場場址,為了節省運渣堆放的成本,往往就近在河道寬淺、非頂沖段及治導線以外的灘地或階地上順流平行堆置棄渣。

根據《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范》(gb50433-2008),棄土、棄石等棄渣堆置于河(溝)道旁邊時,必須按防洪治導線布置攔渣堤。攔渣堤具有防洪要求時,應結合防洪堤進行布置。

(3)擋渣墻

擋渣墻主要用來支撐邊坡并保持±體穩定。根據《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范》(gb50433-2008),棄土、棄石、棄渣等堆置物易發生垮塌,當堆置在坡頂及斜坡面時,必須修建擋渣墻。為了降低擋渣墻的高度與減輕對溝道行洪的影響,擋渣墻需建在緊靠棄渣及相對高度較高的坡面上。

3 攔渣工程實施方案

3.1 攔渣壩

(1)壩址選擇

首先壩址應選擇工程量小,庫容大,河(溝)床狹窄,并有足夠的庫容攔當洪水、泥沙和廢棄物;兩岸地質地貌條件適合布置溢洪道、放水設施和施工場地;同時壩基地質構造穩定,土質堅硬,宜為新鮮巖石或緊密的土基,無斷層破碎帶,無地下水出露。壩址

附近筑壩材料充足,且采運容易,水源條件能滿足施工要求。

(2)防洪標準的確定

比照《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范》(gb50433-2008),水電站建設項目攔渣壩規模也可分為5個等級,防洪標準按照《防洪標準》(gb50201-1994)中表4.0.5的規定選擇確定。溝道中的攔渣壩防洪標準同樣應該符合水土保持治溝骨干工程的規定。如果攔渣壩一旦失事會對下游的城鎮、工礦企業、交通運輸等設施造成嚴重危害時,應比規定確定的防洪標準提高一等或二等。對于特別重要的攔渣壩,除采用ⅰ等的最高防洪標準外,還應采取專門的防護措施。

(3)壩型選擇

壩型分為碾壓式土石壩、水墜壩、漿砌石壩等形式。選擇壩型時,應充分考慮壩址區地形、地質、水文、施工、運行等條件,以及棄渣量大小等各種因素,綜合分析加以確定。

山區小水電建設項目壩址地一般壩基地質構造穩定,土質堅硬,宜選擇漿砌石壩。

3.2 攔渣堤

(1)堤址選擇

攔渣堤要少占河床的面積,盡量修在河道寬淺處,堤線走向力求平順,各堤段用平緩曲線相連接。堤線走向也要順應與河勢,與大洪水的主流線基本平行。注意不要在河流凹岸側修建。

(2)防洪標準的確定

攔渣堤在滿足攔渣要求的同時,還需滿足防洪要求。因此攔渣堤的防洪標準應與堤防工程一致,設計標準與其相應的河本文由收集整理道防洪標準相對應。根據防護對象的重要程度和受災后損失的大小,以及江河流域規劃或流域防洪規劃的要求分析確定相應等級。

(3)堤型選擇

攔渣堤可分為溝岸攔渣堤、河岸攔渣堤等。根據攔渣堤的防洪、攔渣功能,攔渣堤要具有抗沖刷、穩定邊坡的作用??刹捎脻{砌石、混凝土、鋼筋石籠、鋼筋石籠加干砌石護坡等型式。為滿足防洪與攔渣的雙重要求,確定堤頂高程時,必須選取兩者中的最大值。

3.3 擋渣墻

(1)墻址及走向選擇

擋渣墻主要用來保持土體穩定,當棄土、棄石、棄渣等堆置物易發生滑塌或堆置在坡頂及斜坡面時,必須修建擋渣墻。擋渣墻應沿棄土、棄石、棄渣坡腳,緊靠堆置物布置或布置在相對高度較高的坡面上,有效降低攔渣墻高度及其對溝道行洪的影響。為避免擋(下轉第21頁)(上接第15頁)渣墻地基不均勻沉陷引起墻基和墻體斷裂等型式的變形,擋渣墻沿線地基宜為新鮮不易風化的巖土或密實土層,地基土層中的含水量和密度應均勻單一。擋渣墻的長度應與水流方向一致,要避免截斷溝谷和水流,否則需修建排水建筑物。

(2)墻型選擇

山區小水電建設項目可采用重力式、懸臂式、扶臂式和加筋式等型式的擋渣墻。按照經濟、安全與施工便捷兼顧的原則,一般采用漿砌石重力式擋渣墻。漿砌石重力式擋渣墻尤其適用于地基土質較好、且墻高小于6m的情況。

漿砌石重力式擋渣墻,由墻背、墻面、墻頂、護欄等組成,依靠自重與基底摩擦力維持墻身的穩定。斷面尺寸首先根據堆渣場地形、攔渣量及渣體高度、棄渣巖性、建筑材料等,初步擬定,然后通過驗算抗滑、抗傾覆和地基承載力穩定后,最終確定。擋渣墻必須進行抗滑、抗傾覆、地基承載力等穩定性分析,其安全系數分別采用1.3、1.5、1.2。擋渣墻的設計與施工參照《水工擋土墻設計規范》sl379-2007進行。

(3)渣體上方與墻后排水處理

小水電開發工程擋渣墻上部來洪量一般較小,坡面徑流或洪水對渣體及擋渣墻沖刷較輕,可采取排洪渠、暗管、導洪堤等排洪工程將洪水排泄至擋渣墻下游。為有效降低擋渣墻內側水位,減小墻身水壓力,增加墻體穩定性,在墻后設排水孔等排水設施,其孔距、排距均為2~3m,孔徑50~l00mm。排水孔出口應高于墻前水位。排水孔的設計按照《水工擋土墻設計規范》si379-2007進行。

3.4 生態修復

小水電開發工程完工后,及時在周邊和河道兩岸種植一些樹冠相對較大的樹木或灌木,使項目周邊和河道兩岸逐步形成林帶,通過樹木的根須與地面灌木構成土壤生物生態系統,爭強地面徑流的過濾作用、降低徑流系數,減少對河道的沖刷,修復河流生態。

生態修復技術規范范文第3篇

受滑坡堆積體潰決影響,易貢湖湖區水面大量萎縮,湖區土地沙化、濕地系統退化、水生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發展。采用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指標體系法,依據易貢湖潰決前后的衛片解譯成果,對易貢湖潰決前后湖區生態環境狀況和生態環境演替規律進行了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湖區生態環境逐年變差,逆向演替加速。為遏制易貢湖潰生態環境逆向演替趨勢,初步提出了在湖口筑壩的工程措施,以抬高湖水位,恢復易貢湖生態,推動湖區生態系統正向演替。

關鍵詞:

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指數;生態恢復措施;易貢湖;

泥石流是一種常見的地質災害,是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并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泥石流發生后,生態環境遭到極為嚴重破壞。災難后的生態環境演變也存在兩種趨勢,一種是進一步惡化,一種是正向演替,但歷時漫長。研究泥石流災難后災區的生態環境演變,提出并實施相應的輔助措施,推動生態環境正向演替,對人類構建現代生態文明,營造綠色家園,提高生存質量,具有現實的意義。本文試就易貢湖生態環境演替問題進行探討。

1湖區概況

易貢湖位于自治區林芝地區波密縣境內、易貢藏布干流下游段,下距G318交通咽喉通麥大橋約25km。湖區氣候宜人,土地肥沃,是易貢茶葉和易貢辣椒的唯一產區。大約1900年藏歷7月間,易貢藏布左岸扎木弄溝發生大型泥石流堵塞易貢藏布形成易貢堰塞湖。經過100a的演變,易貢湖已形成約22km2的水面,湖中云霧游蕩、雪山倒影,湖灘平原水鳥飛翔,湖周果林茂密、茶園垅垅,成為“人間仙境”。2000年4月,易貢湖左岸的扎木弄溝再次發生特大型泥石流堵塞易貢湖口,導致湖水位急劇暴漲,6月11日易貢湖滑坡堆積體潰決,湖水下泄造成湖口河道下切,湖內水位急劇下降,水面大量萎縮,導致枯季湖底,僅存狹窄河道。目前,湖區土地沙化、濕地系統退化、水生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易貢茶葉也失去了以前的口感,旅游發展受困,經濟發展受限。

2易貢湖潰決前后環境狀況分析

生態環境是指與人類密切相關、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包括人工干預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質和能量)或作用的總和,包括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的數量與質量。生態系統是一個不斷演化的動態平衡系統,它一旦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干擾,超過了系統自我調節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來比較穩定的狀態時,其結構和功能將遭到破壞,物質和能量輸出輸入無法平衡,必將造成生態失調,甚至造成生態災難。目前,區域環境狀況分析一般是采用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指標體系法進行綜合評價,利用綜合指數(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反映區域生態環境的整體狀態。易貢湖生態環境狀況分析依據的是1999年7月(易貢湖潰決前)和2013年7月(易貢湖潰決后)的湖區衛片解譯成果,主要從土地利用變化和生態環境質量變化等方面對易貢湖潰決前后湖區生態環境狀況進行對比分析,以揭示易貢湖湖區生態環境變差的緣由。

2.1湖區土地利用變化分析易貢湖潰決后,湖區土地利用格局發生變化,潰決前后各類土地拼塊數量以及面積的變化情況見表1和圖1。通過對湖區土地利用格局對比分析發現,2000年易貢湖潰決后,湖區林地、水域等面積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少,林地面積減少了141.55hm2,水域面積減少較多,達1414.95hm2,比潰決前減少了約43.5%。

2.2湖區生態環境變化分析

2.2.1生態環境狀態指數計算采用國家環境保護部2015年3月13日的《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稿)》(HJ192-2015)提供的方法,依據易貢湖1999年和2013年湖區衛片的解譯成果,對湖區(面積170.49km2)的生態環境狀態指數進行了定量評價。評價指標包括生物豐富度指數、植被覆蓋度指數、水網密度指數、土地脅迫指數、污染負荷指數5個;各歸一化系數均采用全國歸一化系數標準(歸一化系數=100/A最大值,A最大值指某指數歸一化處理前的最大值)。生態環境狀態指數計算公式為EI=0.35×生物豐度指數+0.25×植被覆蓋指數+0.15×水網密度指數+0.15×(100-土地協迫指數)+0.10×(100-污染負荷指數)+環境限制指數(1)式中,生物豐度指數=(生物多樣性指數+生境質量指數)/2。生物多樣性指數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保護標準》(HJ623-2011)評定。生境質量指數=Abio×(0.35×林地+0.21×草地+0.28×水域濕地+0.11×耕地+0.04×建設用地+0.01×未利用地)/區域面積;Abio參考值取511.2642131067;植被覆蓋指數=Aveg×(0.5×林地面積+0.3×草地面積+0.2×農田面積)/區域面積;水網密度指數=(Ariv×河流長度/區域面積+Alak×湖庫(近海)面積/區域面積+Ares×水資源量/區域面積)/3;土地脅迫指數=Aero×(0.4×重度侵蝕面積+0.2×中度侵蝕面積+0.2×建設用地面積+0.2×其他土地脅迫)/區域面積;污染負荷指數=0.20×ACOD×COD排放量/區域年降雨總量+0.2×ANH3×氨氮排放量/區域年降雨總量+0.20×ASO2×SO2排放量/區域面積+0.10×AYFC×煙(粉)塵排放量/區域面積+0.20×ANOX×氨氮化物排放量/區域面積+0.10×Asol×固廢物丟棄量/區域面積。經計算,易貢湖潰決前后湖區生態環境指數分別為65.79和58.23。具體計算結果見表2。

2.2.2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判斷《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稿)》(HJ/T192-2015)按照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將生態環境分為5級,即優、良、一般、較差和差。生態環境狀況評判標準見表3。000年潰決前,易貢湖湖區的生態環境指數為65.79,生態環境狀況為良,植被覆蓋度較高,生物多樣性較豐富,適合人類生存。2000年潰決后,湖區的生態環境指數為58.23,生態環境狀況仍然為良,但是生態環境質量相比潰決前已明顯變差。

2.2.3生態環境狀況變化分析《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稿)》(HJ/T192-2015)根據生態環境狀況指數與基準值的變化情況,將生態環境質量變化幅度分為4級,即無明顯變化、略有變化(好或差)、明顯變化(好或差)、顯著變化(好或差)。生態環境狀況變化度分級見表4。2000年潰決前后易貢湖湖區生態環境指數由65.79減小到58.23,生態環境狀況變化度ΔEI為-7.56。由此可知,易貢湖潰決后,湖區生態環境狀況明顯變差。

3潰決前后湖區生態環境演替分析

依據易貢湖潰決前的1987,1992年和潰決后的2004,2013年湖區遙感衛片的解譯成果,通過計算,1987,1992年湖區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分別為67.04和66.45,生態環境為“良”,生態環境指數變化ΔEI為-0.59,屬于“無明顯變化”,說明該湖潰決前湖區生態環境無明顯變化;2004,2013年湖區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分別為60.64和58.23,生態環境為“良”,但生態環境指數變化ΔEI為-2.4,屬于“略有變化”,說明湖區生態環境狀況逐年變差,逆向演替加速。

4工程措施

易貢湖潰決前后湖區生態環境演替分析說明,潰決前,湖區生態環境演替基本處于穩定狀態,潰決后則為逆向演替,并有加速趨勢,湖區生態自然修復難以實現。為防止湖區生態環境進一步遭受破壞,需采用必要的工程治理措施和生態環境修復措施,以恢復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多樣性及穩定性,提高湖區生態環境質量,維持湖區生態系統正向演替。為保障易貢湖湖區生態環境正向演替,初步研究擬在易貢湖口修建攔河壩抬高易貢湖水位至2212m,形成湖長15km,湖寬1.8km,最大水深22m,湖面20km2,庫容約1.1億m3的水體,恢復易貢湖2000年潰決前良好的生態環境。擋水建筑物采用混合壩,主河床布置混凝土滾水壩,右岸布置土石壩,之間布置連接段。大壩壩頂高程2218.00m,滾水壩堰頂高程2211.20m,最大壩高21.5m。大壩上游設置長15m、厚1m的混凝土鋪蓋,下游設置下挖式消力池,長16m,厚1m。河床右岸布置砂礫石壩,壩頂高程2218.00m,壩頂寬5m,壩體上游面設置土工膜防滲,底部接防滲墻。工程實施后,易貢湖水面將增加至20km2,接近于2000年易貢湖潰決前湖面面積,可改變湖區現有土地利用結構,增加湖泊水環境容量,擴大水生生物生存空間,改善湖區小氣候,遏制湖區生態系統逆向演替,提高湖區生態環境質量。

5結論

通過在當貢湖口修建攔河壩抬高易貢湖水位,擴大湖區水面,可基本遏制湖底土地和區域土地沙化,減少水土流失,提高易貢湖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和湖泊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保障湖區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穩定,維持湖區生態系統正向演替。

參考文獻:

[1]HJ192-2015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S].

[2]HJ623區域生物多樣性評價標準[S].

[3]GB3095環境空氣質量標準[S].

[4]木軌,楊勇.易貢湖的消亡與重生[J].人文地理,2005,(3).

[5]張文敬,楊生成.百年滄桑易貢湖[J].大自然探索,2001,(3).

[6]楊興坤,李海東.泥石流災害的工程預防措施[J].中國水利,2014,(10).

[7]沈萬斌,尚穎.長白山旅游景區生態環境狀況評價[J].環境保護科學,2011,(2).

生態修復技術規范范文第4篇

關鍵詞:水土保持;水生態文明;作用;途徑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030

1 水土保持對生態建設的作用

1.1 調節水文循環,優化水資源合理配置

水土保持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科學合理的水土保持工作可以通過建立微地形、擴大地面綠化面積等方式來改變地表徑流的運動形式,保持并增加土壤中水分的滲透率,進而調解地表徑流,優化水資源配置。與此同時,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削減汛期河流的洪峰,增強抗洪能力;在枯水期可以通過蓄水的方式,為徑流補充水源,降低汛期與枯水期年際靜流之間的變化落差。

1.2 減少水土流失,修復水生態系統

水土保持工程通過對工程學原理治理山區、丘陵、風沙區的水土流失??梢酝ㄟ^林草攔截以及水源蓄養的方式來修復水資源的存儲空間,降低地表徑流對地表泥沙的沖刷,進而起到了減弱泥沙洗刷入河的問題。

1.3 疏通河道,延長水利設施使用壽命

水土保持工程有效降低了地表土壤的面積,林草攔截減弱了地表徑流的泥沙流失,削弱了水對地表表層土壤的侵蝕。水庫、河道中泥沙減少之后,水庫的庫容量就會增加,進而提高了水利設施的防洪抗災能力,延長了水利設施的使用壽命。

1.4 水土保持有利于改善水體的質量

種植大量的植被可以回復生態環境,植被不僅可以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同時還可以保持土壤,防土壤中的一些物質流入河道,進而改善了水體質量。

2 目前水土保持中存在的問題

2.1 缺少法律和技術支撐

現階段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保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中并未明確有關城市水土保持的內容,導致水土保持工作缺少了法律的依托,使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成了紙上談兵。與此同時,水土保持還缺乏相關的技術標準、技術規范以及設計參數等明確規定,現有的技術基本都是針對一些山區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但是山區的坡面地面、溝道等與城市差別很大,不能按照現行的技術規范進行治理。此外,一些技術在水土保持規范中無法找到相關的設計依據。例如,城市小區的雨水收集系統需要在城市建設的相關規范制度中找尋到設計的依據,而滯后的技術規范和法律規定嚴重阻礙了城市水土保持的發展。

2.2 水土保持技術設備陳舊

作為一項生態保護工程,水土保持工作的建設單位對于水土保持技術的創新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在資金投入方面相對來說比較少,導致了水土保持技術施工設備非常落后,根本就無法保障水土保持工程質量檢測及測量數據的準確性,對于棄土石、渣并未好好利用,進而加大了棄渣防治的費用,導致整個工程的成本投入增加。此外,水土保持工程的質量差、技術標準低等緣由造成了工程建設項目預算環節往往被建設單位忽視,以至于對水土保持技術的資金投入不足,甚至是將整個資金投入的重點只放在了主體項目上,進而造成技術人員無法有效落實水土保持工作的質量。

2.3 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落后

就目前來說,水土保持建設單位、施工單位與監測單位之間未做到實時有效溝通,缺乏專業的監測技術人員,導致水土保持監測技術不到位,時常出現水土保持工程的報價低,技術管理程序不當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水土保持施工的質量。與此同時,檢測部門對其監測技術的宣傳不到位,導致部分技術人員忽視“三同時”制度,社會公眾對于水土保持技術缺乏足夠的認識,致使工程呈現隨意性,進而造成工期延誤、水土保持設備遭到破壞等現象。

2.4 資金短缺

相對來說,城市水土保持工程要比山區的投入資金更大,而且其準備更高。例如,在栽樹綠化方面,樹種的確定兩者所需考慮的因素完全不同。山區坡面治理需考慮的是樹木的存活率及保存率,在選擇的時候可以依照“優先選用本地樹種”的原則,而且要盡量選擇一些樹齡比較小的苗木進行種植。城市種植則截然不同,后者需要考慮的則是綠化的效果,苗木的選擇往往會是一些奇異性及觀賞性強的樹種,同時為了快速出效果,在選擇樹種的時候往往會挑選一些樹齡比較大的。兩者對比發現,后者的投資明顯要比前者高出很多,其他工程亦然。此外,依照目前水土保持工作的資金使用政策,社會群眾投入勞動可以將其折合為資金算入總投資項目中。一般城市水土保持建設是不涉及群眾的,參與的皆是城市居民。當然,城市居民是不會投工或者投勞,此時便需要政府拿錢來做補貼。但是一些政府部門財力有限,通常是拿不出這些錢的,這也是城市水土保持資金投入不足的原因之一。

3 水土保持的對策分析

3.1 加強制度建設

對水土流失現象的調查是制度建立的基礎,水利行政部門必須要快速、全面的掌握水土流失情況,在保留群眾知情權、監督權的基礎之上,組織開展科學有效地調查工作,調查內容包括對本行政區域內現實水土流失面積、危害、類型、分布情況、變化趨勢等方面。水利主管部門需依據水土流失的特點,制定涉及保護、治理、監督執法、規劃等多方面的制度規定。要對現行的制度進行完善,執法人員必須做到忠于職守、秉公執法;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配套法規制度。將市縣兩級水利行政主管部門下發的辦法當作依據,修訂完善配套法規,切實有效地落實《實施辦法》,開創水土保持建設新局面;制定水利規劃及監測制度,做好相關項目儲備工作,并對典型治理模式進行調研分析,建設水土保持監測站,將其歸入財政預算范圍內。

3.2 強化水土保持工程管理流程中各個環節的法律地位

法律法規的制定可以對水土保持工程的實施起到強制管理的作用。對于工程中不履行規定的行為依照法律進行制約懲罰,這樣做可以確保水土保持工程工作更加主動。在我國的相關水土保持法律法規中,應增設關于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的相關條款。針對應該履行職責的相關管理機構給予明確的規定,防止部門之間相互推諉責任,導致水土保持管理工作出現問題。

3.3 加強能力培養

對于水土保持能力的培養工作主要指的是黨員干部。要統一黨員干部的思想認識,明確高治理的思想意識,將水土保持工作做到實處,不斷推進治理機制的實施,開創水土保持新局面;將水土保持工程建設作為重點項目,加強預防監督工作,嚴格控制人為的水土流失。不斷推進清潔河流工作,完善城鄉生態水環境建設。與此同時,還需加強對水土流失補償費的征收工作,對資金做到有效把控,將其全部用于水土保持項目中,切實發揮生態補償效益;水土保持工作必須要明確責任,對于不同級別的水管部分,特別是一些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必須要充分加強水土保持機構的完善,實現水利工作實時監測、綜合治理。此外,林業、交通、能源部門也應該做到積極配合溝通,支持水利行政主管部門的工作,切實做好預防工作。

3.4 建立多渠道的資金投入機制

政府應增大水土保持工程的資金投入力度,與此同時,也可以通過入股、分紅等多種方式來引導民間資本加入到城市水土保持工程中;需對相關部門的資金進行有效整合,并將資金做打捆使用,這樣做可以促進資金最大限度的發揮效益;相關部門需堅持“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對于破壞水土保持設施的行為給予嚴厲的處罰。

4 結束語

水土保持工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對改善水資源循環,優化水資源配置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國必須加強民眾及相關機構的水土保持意識,并加強管理部門的監管工作,積極引進新技術,提高水土保持的效率。

參考文獻

[1] 張佳,孔令法,王啟猛.水土保持在水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J].

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專欄,2014,(2):20-21.

[2] 劉火華,熊代頂.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水土保持探索[J].學術,2014,

生態修復技術規范范文第5篇

關鍵詞:暴雨;警示信息;解讀;天氣信息

生態環境治理是世界關注的問題,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存在面積大、成因復雜、危害嚴重等特點,當前我國水土流失仍然十分嚴重。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矛盾十分突出,水土流失區仍將面臨巨大的壓力,水土保持不僅關系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也關系到子孫后代的生存發展,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作為國家的戰略任務將需要五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不懈努力去完成。筆者通過閱覽和分析水土保持相關標準規范和專家論文。根據設計原理和技術原理。結合勘察設計經驗。提出把筋體材料應用到治理生態環境中的理論(設想)。在材料上更新和替換,能更好的為生物治理打造成長環境,加速生態環境的自然修復,提高治理工程的質量和速度。

1 筋體材料概念界定。

什么是筋體材料?它是運用槽隼結構原理、結構力學原理,使用高科技復合材料或合理應用材料,打造的結構型材,它具備優化組合造型,快捷的安裝方式,穿插鏈接的增強結構的特點,。在構件上分筋骨/鏈接件/支撐件和面體。從材料取材上分它可分筋骨、面體兩方面取材。筋骨取材分單質材料和復合材料。單質材料是指以一種材質制作的筋骨(例:鋼纖維材料、砼結構材料),復合材料是以合成樹脂、硅酸鹽等為基材,以高性能纖維或適用纖維(玄武巖纖維、玻璃纖維、巖棉等)為增強材料,以硅酸鹽、泡沫砼、滑石粉、木粉、粉煤灰微珠、植物纖維等為填充料,具體實型根據具體技術指標選擇配置。再加以分類,制定規格。支撐件表現形態為多邊形體和球型體、拉桿(錨栓)。支撐體的多邊形體設置在框架邊緣部位,起到承載力和分解力作用,球型體大多設置在框架中部空間部位,起到轉載力和分解力的作用。拉桿(錨栓)起到加固和鏈接作用。面體材料特性有分鋼性材質和柔性材質的特點。它起到加固結構和整合外形的作用。面體取材玄武巖纖維、玻璃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的柵格和網格布;改性塑料、植物纖維等柵格和網格布;玄武巖纖維、玻璃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金屬材料。

2 筋骨材料在環境治理上應用的意義和發展。

2.1 在治理生態環境上,前人在積累大量科學數據和總結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撰寫出很全面治理生態環境相關標準規范。筋骨材料依據相應標準規范的原理和案例。提出了通過更新或替換具體應用部位的應用材料來提高治理、管理的效益。為(填補)完善相關標準規范提供新的內容。(具體內容在相關章節詳細論述)通過筋體材料的的應用,可以對實際地形進行矢量規劃。根據實際地形的復雜程度,內、外營力對該地形環境產生影響的科學數據,再運用筋體材料來設計治理具體地形的實型框架體系(含抗擊和平衡各種營力的科學分析計算公式)。按施工流程,工程材料、機械設備、人力投入相互配合,完成具體項目工程,達到治理效果。并可以三維軟件建造筋體材料各種構件及組合模型,輸入相關信息參數,(筋體材料材質;風、水的流向、動能;土壤結構及凍脹、暴曬和風化影響的土壤)觀察具體工程現狀地形實際情況動態模擬。用觀察到治理前后;在各種營力影響下產生的效果及施工流程、管理措施等來加以說明。實型框架體系又可為生物治理打造良好環境,為植物生長提供了優越條件,加快自然生態修復速度。

2.2 筋體材料在治理溝壑發揮的作用。

2.2.1 溝頭防護工程、谷坊防護工程適用范圍:適用于我國北方(西北、東北、華北)高塬區、丘陵區、漫崗區和土石山區。

2.2.2溝頭防護工程治理分蓄水型溝頭防護和排水型溝頭防護。

2.2.2.1 蓄水型溝頭防護:

a圍埂式防護:根據來水量、圍埂斷面與位置要求,本材料可設計圍埂框架體系并且可以快速形成圍埂框架。密實填充土壤等填充材料,(減少分層夯實碾壓土壤工序)結合面體材料。起到攔截來水作用,防止坡面徑流進入溝道。坡面植草,埂外種植合適樹種,加強土質結構。形成綜合生物治理防護體系。修復自然生態環境,

b圍埂蓄水池式防護。除設置欄蓄來水的池塘外,原理同上。

2.2.2.2 排水型溝頭防護:

跌水式防護:是由陡坡(單層或多級跌水)、消力池、溢流壩、出口海漫組成。跌水是減小地勢比降,緩解水流動能設施。本材料可在各級階口處設置攔網即可起到消能作用,有可攔截水流中的土壤,起到淤地壩的作用。

懸臂式防護:是由引水渠、挑流槽、支架及消能設施組成。

運用筋骨材料構件可以形成多層框架防護體系。完成引水渠、挑流槽、支架及消能設施的功能。它的造型和支撐功能可以使這些工序“[1]挑流槽應置于溝頭上地面處,先挖開地面,深0.3m~0.4m,長寬各約1.0m,埋水泥板,將挑流槽固定在板上,再用土壓實,并用數根木樁鉚固在土中,保證其牢固。水泥樁等下部扎根處,應鋪設漿砌料石,石上開孔,將樁下部插于孔中,加以固定,扎根處應保證不因雨水沖蝕而搖動。漿砌塊石應作好清基。座底(0.8m×0.8m)~(1.0m×1.0m),逐層向上縮小。消能設備(筐內裝石或鉛絲籠裝石)應先向下挖深0.8m--l.0m.然后放進筐石。消能設施應與溝道內植物和谷坊設施結合利用,不應產生破壞”相對優化。

2.2.3 谷坊防護工程治理,[1]谷坊工程應修建在溝底比降較大(5%~10%或更大)、溝底下切劇烈發展的溝段。其主要任務是鞏固并抬高溝床,制止溝底下切,同時,也穩定溝坡、制止溝岸擴張(溝坡崩塌、滑塌、瀉溜等)

2.2.3.1 根據土谷坊;石谷坊;植物谷坊設計及施工原理.運用筋體材料造型結構特性??筛鶕唧w地形按設計編制谷坊實體框架體系,它是谷坊;石谷坊;植物谷坊的復合體所以可以通用。填充物可為土、石、礫砂、植物等。密室填充后,可坡面植草,加固坡面因為它具有矢量化特點,在施工時有標準的參考和約束。合理規劃溢洪口。完善谷坊功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州市| 弥渡县| 永顺县| 即墨市| 梧州市| 都兰县| 栾川县| 庄浪县| 巍山| 逊克县| 醴陵市| 新野县| 连南| 湖州市| 巴楚县| 山东| 娱乐| 西乡县| 忻州市| 济南市| 陇南市| 壶关县| 梅河口市| 隆林| 青河县| 区。| 紫阳县| 汉源县| 台州市| 手机| 普格县| 吉首市| 武陟县| 南通市| 溧水县| 北安市| 福泉市| 茌平县| 望奎县| 小金县| 义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