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藝術學與設計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0 引言
目前我國學科主要分為兩大類,即文科類(人文社科)和理工類(理工農醫),那么根據藝術類專業的特點,可以將其歸屬于人文社會科學類。我國教育部學科目錄明確說明,藝術類專業規范的稱謂為“藝術學”,與其他文理學科研究相比,我國對藝術學研究起步較晚,以及藝術學本身內容的博大精深,無論是在深度與廣度,還是在基礎和前沿研究、技術方法研究方面等,藝術學研究都顯得不太成熟。筆者就藝術學學科共性進行了研究分析,基于此對美術學和設計藝術學的個性進行了探討,從而更好的區分情感表現和相互溝通存在的本質差別,使更多受眾能更加充分的感受藝術的魅力與內涵。
1 藝術學學科共性分析
1.1 意識形態束縛與個性自由沖突
上世紀30年代的月份牌美女畫、當代通過復制經典名畫來獲取“成功”的藝術形式,都會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與制約。不管是上世紀50年代的手工業設計,還是現代視覺傳達以及多媒體設計,在技術不斷變化和革新的過程中,為藝術學的發展提供了智力和動力支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社會觀念對推動美術與設計藝術面貌變化中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正是由于藝術學特點較為特殊,使得其給藝術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但是也為藝術的進步保存了珍貴的文化依據。在政治、道德、社會心理等意識形態壓力下,藝術史不斷變化和動搖,我們會看見名畫中古代帝王將相莊嚴神圣的形象,在京劇“樣板戲”中判斷正、反面角色的美丑立現,在莊嚴教堂中對比耶穌的崇高偉大與蕓蕓眾生的渺小。
藝術學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意識形態的影響和制約,其具有個性的光芒卻仍舊未泯滅。在特定的時代意識形態下,智慧與思想并列的優秀藝術人才,往往可以將自己獨特的個性與天賦表現的淋漓盡致。如在中世紀西方嚴酷的宗教束縛中,大量的高手巨匠在教堂建筑設計上,演繹了一場場藝術的盛宴。我國革命美術在濃厚的意識形態下,其藝術的天賦并沒有完全被束縛,相反涌現了一大批《血衣》、《收租院》等紅色經典美術作品,為我國留下了更多的藝術瑰寶。因此藝術家應該善于將藝術和思想相結合,切不可刻意宣教,應先感動自我,其次才能感動受眾,從而取得更大的突破。
1.2 主觀體驗和形象思維
目前我國相關學者對其他文理學科的研究較為成熟,是因為這些學科知識的積累主要依靠于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同學者對同一課題進行研究通常都會得出相同或者相似的結果。由于藝術學的特殊性,人的主觀體驗和形象思維直接決定了藝術的創作和發展。這是藝術學學科的本性所在,能使得持不同立場的觀者對同一藝現象的研究分析,會得出不同或者相反的結論。
在西方現代派藝術中,通常傳統藝術觀念的學者與現代派藝術學者的看法存在較大的差異。如相關學者認為藝術不可能是再現性的,西方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而也有學者認為以立體主義為代表的現代派藝術徹底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很快被其他表現派、未來派等其他畫派所接收。前者主要是對藝術和社會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通過藝術反映出社會現實的規律;后者是對藝術內部形式規律分析,暗示現代化藝術創造的價值。雖然這兩類看法態度溫和,但我們能輕易的感知字里行間的傾向性,這正是藝術學研究的特點。
1.3 技術積累和藝術天賦
目前在許多藝術院校中,時常會聽見某人具有藝術天賦,或者某人在藝術領域勤學苦練,兩者都能創造出優秀的藝術作品。在藝術史學上,吳道子能一日畫盡三百里嘉陵江圖,李思訓卻需要花費幾個月時間。那么藝術創造需要的是更多的藝術天賦還是技巧訓練呢?對探索藝術來講,主要任務就是各自尋求不同的目標,它不像科研技術的研究,前后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關于前后代藝術的研究并沒有直接必然的聯系和繼承關系。部分學者更看重的是藝術創作的天賦,這主要體現在對色彩、線條以及韻律等藝術因素的敏感上,同時也是藝術天賦和靈感感動的表現。
在藝術的世界里,我們不能否認部分古代人以及現代人勤學苦練的重要性,這往往需要一定技術的積累。通過刻骨學習獲得相應藝術創作能力與技巧,能使藝術家擁有最寶貴的財富,當然也可以陶冶和培養藝術家的胸襟學養。在學習藝術的初級階段更多的依賴于藝術天賦和愛好,而在技術訓練過程中,往往依賴于勤學苦練,技術積累。一旦進入最后的創造階段,又需要更多的天賦和靈感。因此可以看出天賦靈感直接決定了藝術境界的高低,而技術積累決定了是否入門和實現一般水平的基礎。如果單純的重視天賦,會導致后天學習和訓練放松,難以掌握熟練的藝術技能;片面的強調技術積累,又會忽略藝術傳神寫心、表情達意的宗旨,使藝術走向工具束縛。
2 美術與設計的個性探討
2.1 美術學和設計藝術學都來源于基本物質形態審美研究,其造物和造型方面是一致的。比如東漢“馬踏飛燕”青銅藝術、摩爾的空間穿插式雕塑等作品,既是一件美術作品,又是一件設計作品,這些作品大多數都是基于物質形態的感性所創造出來的。
2.2 美術和設計藝術在表現手段上具有一些共同的元素,如線條、色彩、形態、紋理、空間等,這些元素通過平衡與強調、統一與多樣等相同原則進行連接。
2.3 在對美術和設計的感知方式認識中,往往都需要通過視覺感受,直觀而形象的表現出來。直觀形象整體被感知主要有兩個基本特性,一是成分總和是不可能與整體相等的,就如對一個蛋糕的整體印象并不是香、甜、酥等感覺因素簡單相加。二是“變調性”,一個格式塔的大小、位置、方向在改變情況下,格式塔仍然存在不變,比如一個正方形,不管用藍色、黑色、黃色等色彩畫出,它仍然是一個正方形。因此形態是視覺經驗中一種組織建構,與視覺活動存在密切的聯系,在構建組織過程中,往往會誘發緊張、愉悅、和諧等心理活動。受眾在觀看美術或者設計藝術作品時,視覺感知會自動增減相關部分,使其感受實現最完美狀態。通過視覺方式和物質媒介展現造型,美術和設計作品能使受眾在視覺上更好的形成直觀整體感知狀態,更加充分的感受美術和設計作品的魅力與內涵。
2.4 目前很多院校的設計專業多數都是依托美術專業發展起來的,其課程設置、師資力量以及學術背景等方面,兩者關系十分密切。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我們必須清楚的認識到美術和設計本質的區別,以兩者活動的性質和目的為出發點,提高它們之間差異程度認識的準確性,美術活動是一種超于功與名的精神力量表現,具體表現為藝術家的興趣、情感、形式探索、矛盾揭示、社會批判等;而設計活動更多的是滿足受眾功能性的需求,如使用需求、宜居需求、信息傳輸需求等,其性質是創造者在與受眾交流、共謀基礎上,選擇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案。因此美術是一種表現,而設計是一種溝通,這是兩者之間存在的最本質的區別。
3 總結
美術與設計藝術是藝術學中重要的部分,與一般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相比存在較多的特殊之處。筆者基于藝術學學科共性,對美術和設計藝術學的個性進行了分析,探求了兩者存在的相同點以及最本質的區別,從而使藝術家能更加理性的進行創造,滿足不同受眾的要求,使其更加充分的感受藝術的魅力與內涵,放松身心,陶冶情操。
參考文獻:
[1]侯立平.文化轉型與中國當今設計學學科本科教育課程設計的變革[D].中央美術學院,2013.
學院重視國際化教育,積極引進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目前已與芬蘭、英國、意大利等國家及臺灣等地區的多所大學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機制,輸送符合條件的師生出訪學習與交流。
多年來,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院在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專利發明及國內外各類設計競賽競標等活動中屢屢獲獎。如:第48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會徽和吉祥物的設計中標;第十四屆國際泳聯世界錦標賽會徽和吉祥物的設計中標;世博會公眾參與館標志設計獎中標;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一等獎;“東方之星”全國大學生設計大賽銅獎;中國包裝創意設計大賽銅獎;德國紅點和中國紅星設計獎;全國“正泰杯”工業設計大獎賽銀獎等,在產品設計和工業設計領域中,多個項目榮獲上海國際工業博覽會獎項,許多產品設計被企業采納并投入批量生產。此外,學院師生還參與設計了許多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項目,有百余項產品設計獲得國家設計專利。
一、招生專業及計劃數(具體計劃數以相關省市公布的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目錄為準)
招生專業 計劃數(人) 學制 (年) 收費標準(元/年) 備注 上海 外省市 視覺傳達設計 32 38 四 10000 外省市(浙江、江蘇、四川、安徽)計劃待定 產品設計 18 環境設計 34 數字媒體藝術 12 二、報考條件
1.符合《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的報考條件。
2.具有一定美術基礎和設計能力,單色能辨,符合高校招生體檢標準。
三、報名和考試
1.專業考試:須參加2018年考生所在省(市)組織的普通高校藝術類專業招生統一考試。
2.文化考試:須參加2018年考生所在省(市)組織的全國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
四、錄取規則
見我校正式公布的2018年招生章程
五、畢業發證
修學期滿,達到畢業要求,頒發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本科畢業證書。
六、貧困生資助體系
學校認真執行國家和本市相關學生資助規定,被本校錄取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可通過“綠色通道”申請入學,入學后可按規定申請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上海市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崗位、特殊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等。學校承諾:確保被本校錄取的學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
七、學校咨詢電話及周邊交通等
1.咨詢電話:021-50217411、50214975;監督電話:021-50217812
2.招生網址:zsb.sspu.edu.cn
3.周邊交通:993、991、630、790、蔡陸線、施嶗線、滬祝線、地鐵12號線等。
專業介紹
視覺傳達設計(四年制本科/藝術學學士)
培養目標:采用課堂教學和社會生產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手段,使學生較系統地學習和掌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領域的理論基礎知識及相關的專業知識,接受視覺傳達設計思維能力、方法和設計技能的基本訓練,具備從事視覺傳達設計工作的基本能力。
核心課程:設計素描、色彩、計算機輔助設計、設計構成、數碼攝影、編排設計、包裝設計、廣告設計、企業形象設計等。
主要實訓環節:廣告設計、印刷工藝、攝影、綜合運用。
就業領域:在集團型、中小型企業中從事市場、廣告、包裝、媒體的策劃與設計工作;傳媒、廣告、企劃、出版印刷等公司中從事策劃和設計工作;獨立或聯合創業,成為自由設計師。
產品設計(四年制本科/藝術學學士)
培養目標:采用課堂教學和社會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手段,使學生較系統地學習和掌握產品設計專業領域的理論基礎知識及相關的專業知識,接受產品設計思維能力、方法和設計技能的基本訓練,具備從事現代生活消費品創意設計與落地實現工作的基本能力。
核心課程:設計素描、設計構成、計算機輔助產品設計、設計創意思維與快速表達、產品設計工程學、人機工程學、產品設計、設計專題實踐等。
主要實訓環節:產品攝影、產品造型設計與制作、產品三維動態展示等。
就業領域:在集團型和中小型企業新產品研發中心從事新產品開發和設計工作;在工業設計公司從事產品策劃、開發和設計工作;獨立或聯合創業,成為自由設計師。
環境設計(四年制本科/藝術學學士)
培養目標:采用課堂教學和社會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手段,使學生較系統地學習和掌握環境設計專業領域的理論基礎知識及相關的專業知識,接受環境設計思維能力、方法和設計技能的基本訓練,具備從事室內外環境設計工作的基本能力。
核心課程:設計素描、設計構成、設計表現技法、建筑與室內設計史、建筑制圖(含CAD)、建筑模型制作、室內設計、陳設藝術設計、景觀設計等。
主要實訓環節:設計表現技法、室內設計、攝影、綜合運用。
就業領域:各類設計公司從事室內外裝飾設計、展示設計及其管理等相關工作;在企事業單位從事環境藝術的策劃、設計工作;獨立或聯合創業,成為自由設計師。
數字媒體藝術(四年制本科/藝術學學士)
培養目標:采用課堂教學和社會生產實踐手段,使學生較系統地學習和掌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領域的理論基礎知識及相關的專業知識,接受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思維能力、方法和設計技能的基本訓練,具備從事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工作的基本能力。
核心課程:速寫、形態構成、圖形設計、原動畫設計、設計軟件、UI界面設計、網頁設計制作、多媒體后期特效制作、影視廣告設計與制作等。
一、網絡對藝術設計院校的大學生生活方面的影響
1.生活內容得到豐富,娛樂方法多樣化
由于網絡的特性,學生可以在網絡中找到大量的他們想知道的相關信息和交流群體。很多有共同愛好的人通過網絡走到了一起,有不少學生也因此把愛好發展成了個人專業特長。這讓學生的視野得到開闊,自主獨立能力得到增強,團隊協調能力得到加強,對地域文化了解更加實際。藝術類的學生性格各異,有的喜歡獨自研究,有的更喜歡到處闖蕩,所以他們更愿意接觸新的東西,去新的地方,做新的嘗試。
2.網絡通訊功能強大,情感交流無障礙
互聯網不僅具有信息平臺的功能,還具有通訊的功能,如QQ、MSN、微信、陌陌等很多網絡通訊軟件。它可以讓你隨時隨地與家人朋友聯系,也可以讓你和陌生人進行交流。而且還都可以是語音視頻同步進行,這樣很多一時不能適應離開家鄉、離開父母的大學生在精神和情感寄托上得到緩解。同時大學生也可以在網絡上認識志趣相投的陌生人,情感交流宣泄,可以進一步發展成為現實生活中的朋友。當然網絡也具有相對較大的隱秘性,可以用匿名的方式在網絡中暢談。通過微博、微信、QQ空間,大家可以在里面展現自己的心情、生活、文字讓關心和專注他的人更多地了解他,更可以用跟帖留言等方式,讓他知道大家對他的專注和想法,這是一種互不干擾,純粹自由的關注方式。藝術院校的學生出于對新事物的敏銳,相對會更容易使用和接受這些網絡新功能以及在網上出現的新的事物、名詞等。
3.學習資料系統全面,學習渠道拓寬
網絡上的信息可以說囊括了古今中外,上到天文,下到地理。同樣網絡上關于審美、設計、藝術的詞眼更是到處都是,作為藝術專業的學生除了教科書、專業老師的指導和在圖書館學習,對他們來說更便捷的方式就是網絡,據統計,95%的設計信息都在網上。很多名校也都在網上開設網絡課程,如麻省理工學院等,這類學院對于大多數藝術設計的學生來說可能是望塵莫及,但是網絡讓他們得到滿足,而且學校的課程設置相對比較系統全面,有了這樣一個新的環境和工具,他們可以盡可能地對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鉆研學習。
二、藝術院校大學生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網絡為大學生們帶來了一個新的天地,同樣對于藝術學院的大學生來說,這個天地是前所未有的。它讓學生的生活、學習等多方面都隨之有了變化,它帶來方便和便捷同時,也有新的挑戰迎面而來。
1.信息量的增大,需要更高的辨別和吸收能力
網絡是一個有大量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各種形式信息的平臺,它所擁有的信息涉及方方面面,滲透各個領域。還有很多爆發式的信息,直接成為大家的談資,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大家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作為藝術院校的學生需要及時了解各種社會現況以不至于出現理念落伍、設計不夠新穎等問題。而且很多的人為的輿論引導,可能存在很大的誤導性,影響了大家對事實的認識。特別是在專業上需要或者偏愛專注時尚、娛樂等流行元素的藝術設計學院的大學生,關注得多了,自然受到的影響也會更大一些。
2.信息更新快,需要更準確的信息捕捉和取舍能力
信息傳播速度快也是網絡的特點之一。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在網絡中傳播。同時學習方面的專業知識網絡的更新也往往比書本來得快很多,這就需要我們學會關注,學會更新自己的信息庫,當然大家的學習時間都是有限的,學習的廣度,對信息量的選擇以及對信息的吸收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習的效率。這就要求學生主動地接受和了解相應的信息和知識,以適應這個信息時刻更新的時代,同時對學生對信息的選擇方式、方法及取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學習生活種類繁多,需要有較強的自制力和學習能力
對于生活來說,網絡提供了很多的娛樂項目,它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當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很多同學玩性過大,在某一娛樂上投入太多的時間精力,導致耽誤了學習和正常的生活。網絡的存在提高了藝術設計學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動力。同樣它的存在也為有些被動學習的同學提供了一個廣大無垠的抄襲空間和資料來源,或者說他們不需要自己去學著嘗試調研,學著嘗試設計,只需要對別人的作品稍作修改或者直接抄襲,直接下載,讓他們本該在過程中學習的東西最后一無所獲,荒廢學業。
4.網絡信息共享,需要有一定的網絡自我保護意識、知識產權意識
網絡是一個敞開式的空間,網絡利用文字、色彩、聲音、影視、動畫等多種方式傳播信息。你可以在里面找到很多你需要的信息,也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東西,還可以在里面與不熟悉的各類人物交流信息,也可以在里面表現另一個自己。在網絡中,我們每個人可以隱藏身份,隱藏年齡性別等,在善意隱藏自己的同時,同樣我們也不知道對方的一切,很多的認識可能是只是自己意向中的描繪,所以網上也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因素,就如過于信任對方,導致了情感欺騙。當然網絡也是開放性的,如果不懂得保護自己,也可能存在個人信息被人盜用等很多事情發生。比如,網絡詐騙,它往往盜用熟人或親人的賬號,進行一些欺詐行為。也有一些人利用大學生涉世不深,先建立信任然后進行欺騙。這就要求大學生需要較強的網絡自我保護意識。從學習角度來說,網上也有很多相關藝術設計專業的論壇、帖子,這樣的確也給學生帶來了一個較好的學習交流場所,但是由于要求設計本身具有很多的個人思想審美,很多設計方案涉及個人所有權專利等方面。這就需要學生要有較強的個人隱私保護以及知識產權維護等更多保護意識。
三、總結
關鍵詞:高校;藝術設計;設計教學;改革
隨著我國社會不斷的進步,現代已經步入了信息時代。全球經濟一體的來臨已經把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了,這將也給高校藝術設計理念、方法和需要帶來了新的變化。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不斷的革新培養方式,調整學科建設結構,用現代科技發展技術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逐步實現藝術設計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的現代化。因此,有效的發揮出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的教育作用,對美術教學教材和方法進行改革,都是進行藝術設計教學改革所應當重視和思考的問題。
一 藝術設計教育現狀
目前,我國的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在工藝美術和傳統美術教育的基礎上出現了藝術設計教育,它一直沿用著美術教育的方式。由于受到東南亞和港臺使用藝術教育的影響,教學方式偏向于培養技藝方面,因此,導致學生往往追求設計的經濟效益和實用價值。但是,藝術本身是一門人文精神和人文學科,學生對于藝術之根本的忽視使得他們成為藝術技師而不是具有綜合素質的設計師。外界環境因素使得藝術設計變的功利,而藝術本身應當具有的學術、美、人文精神在市場經濟的潮流中已經被冷落了。這樣的結果與藝術設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違背的。
藝術設計本身就是一門社會實踐性、實用性、綜合性相當強的學科,它不同于純粹的藝術學科。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不斷的發展,藝術設計也不再是需要設計師給人們提供視覺上的享受的東西,而是要求設計師要有淵博的社會學、哲學、自然科學等知識,另外,敏銳的觀察力、深厚的文化底蘊、犀利的判斷力和豐富的創造力。這樣的設計師才能創造出美和真諦,不斷的開創新的生活,延續人類的文明。由此可知,高校中的藝術設計教學如果過于偏重于技能型設計師的培養就是違背了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 最佳教學方式是突破口
1. 以臨摹為惟一教學手段的藝術教學,是中外各國歷史上都曾采用過的原始的傳習方法。
2. 以寫生為教學方式的美術基礎教學,是文藝復興以來,伴隨著科技進步,逐步改革形成的美術教學途徑。
3. 在寫生實物的基礎上配合記憶和想象的創造性教學,進行寫生模仿和形象記憶與想象創作的教學訓練,是包括了從直接認知到憶想創作,實踐了完整的藝術創作活動的教學過程。
4. 中國畫的教學傳習方法,長期以來似乎與臨摹自習糾纏不清,尤其上世紀五十年代有人提出“ 重視臨摹教學”以后,臨摹教學更占領了美術課堂。
5. 現代中國畫名家以徐悲鴻為代表,一方面對封建復古主義進行批判,繼承了我國繪畫的優良傳統,另一方面又溝通中外,學習西方美術的藝術科學,提倡師造化和創造精神,開創了中西結合的既符合中國畫藝術的創造性表現的傳統。
三 改革藝術設計教學方法的探究
1. 課堂教學。
將示范畫與隨意畫結合起來: 先學生點老師畫,再學生自己點自己畫,最后老師點學生畫。一定要照顧到全班每個學生的表現要求。對于個別“ 棘手”的學生,要充分運用鼓勵、表揚的啟發手段,幫助學生突破心理上的束縛,培養大學生在美術課上使用自己的繪畫語言表達思想感情。
2. 各學科教學的配合。
藝術教學與各學科教學在知識和能力方面有互相聯系、互相補充的作用。大學藝術設計教學進行美育和促進智育的發展,需要與各學科教學配合。各科教學雖然逐漸分化,但是它們之間的聯系依然存在。藝術和語言一樣,都是表達思想的工具,藝術和語文教學要盡量配合。其他的藝術學科教學應用形象教學,引導形象思維,也應盡量配合。“ 包豪斯”進行藝術與工業技術結合的教學實踐,說明高校藝術類專業學校的藝術教學與各學科的配合,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3. 學生素質的綜合考核。
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必須注意保護他們在藝術設計方面表現的興趣和欲望,選擇有利于激發他們藝術創造才能發展的考核方法。針對模仿性和創造性不同性質的作業要求,應該有不同的評價辦法。自由畫、記憶和想象等創造性作業,藝術性強。采用評鼓勵分的方法,能夠起到鼓舞大學生創作表現的教育作用。
4. 課外小組的寫生活動與實體仿做結合。
當前大學美術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脫節的現象普遍存在,具體表現在教學方法上是課堂臨摹教學,課外寫生活動,大鍋和小灶各開“中西餐”;反映在學生作業上是課堂上畫不出具有美術創造性的藝術產品。課外小組活動除了補充教學的作用之外,還可能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四 總結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的發展,科學技術不斷的進步,人們的需求也相應的不斷提高,藝術設計就是很好的融合人類的理性、感性和美學,這種創造的東西會一直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而進步,因為藝術是承載了我們的現實生活、文明、希望以及人類對于美的追求和熱愛。高校的 藝術設計教學就是一門能夠傳承過去、現在和將來生活的創造體系,不論是藝術設計教師、藝術設計學生還是所謂的設計師,都需要拿出自己的責任心和熱情,為人們開創出全新的生活而努力。
參考文獻:
[1]魏瑋. 論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在素質教育時代中的課程改革[J]. 科技創新導報. 2010(12)
[2]龐珊珊. 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 資治文摘(管理版). 2009(07)
[3]杜軍. 從居住環境設計談空間藝術[J]. 裝飾. 2006(03)
[4]孔翔. 淺談高校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的轉變[J].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 2006(03)
Abstract: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changed people's production, work, learning, life style and mode of thinking. The current era is the times with highly developed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s a product of this era the computer has been gradually applied to every corner. The use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art design has a very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modern art design education in China, it also leads to the changes in art design education from the design teaching mode, teaching content and design teaching concept.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art design course teaching, especially its application in the aided design aspect is a problem that is worth discussing.
關鍵詞: 計算機技術;藝術設計;課程教學;交互關系
Key words: computer technology;art design;teaching;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中圖分類號:TP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1-0286-02
――――――――――――
作者簡介:于解放(1977-),男,河南開封人,黃河科技學院,工藝美術師,學士,研究方向為設計藝術學。
0 引言
信息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工作、學習、生活方式甚至思維方式。當今的時代是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極度發達的時代,計算機作為這個時代的產物,已經逐漸運用到每個角落。尤其是對于藝術設計的領域來說,計算機應用就更顯得重要了。現在很多的專業將先進的計算機技術應用于藝術設計之中,注重技術與藝術的完美融合。
1 計算機技術運用于設計領域的必要性
在創作過程中,計算機技術和傳統藝術技法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的,計算機技術是其表現的手法,要比傳統的手繪等方法來得快而且精、美。計算機平面設計是一種藝術,同樣,藝術就需要創造力。所以,只有了解一定的電腦設計軟件的操作,熟練的掌握其創作技巧,才能地進行更好的平面設計。科技迅猛發展的當今,也同樣是個信息的時代,每天都會有很多的信息甚至泛濫的廣告充斥著我們的大腦。大量的爛廣告也使我們的大腦逐漸變得麻木……所以,人們現在十分希望看到不缺乏藝術欣賞價值的平面設計,來緩沖一下緊張的大腦神經。平面設計藝術不同于純藝術,主要是通過畫面色彩、畫面構圖、畫面編排等形式來取悅廣大受眾,然而這些效果卻可以用計算機來很好的實現。用計算機取代傳統的技法,將會取得更棒的效果,如Photoshop里的多種圖像效果是很多傳統技法無法企及的。
2 計算機技術對我國藝術設計課程教學的影響
我們知道,計算機中的多媒體教學是集聲、像、圖于一體的一種具有聽覺、視覺沖擊的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相對于傳統教學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更深的印象。如教學中講解Photoshop里的“通道”中,以往都是首先在課堂里講解“通道”的大概作用,然后再講其使用方法,在黑板上不厭其煩地畫,再利用路徑工具對需要繪制的圖形進行相關的調整和修改。第二天再上機,在實際操作前會將上節課的內容重講一遍,但學生很有可能理解的依然模棱兩可,對其的使用方法也很有可能沒有完全的掌握。這樣,就失去了教學的真正意義。但如果運用多媒體,就可以通過其進行演示和講解。把聲、像、圖融于一體,再讓學生跟著做一邊。既方便了學生們的學習,又能讓學生在較輕松的環境中接受教學的內容,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再比如,在分析脈動包裝時,利用多媒體將會獲得更佳的教學效果。裝飾字“脈動”為立體字,在四周的水花映襯下顯眼且醒目;整體色調偏藍,突出了產品的自身特色。整個包裝包括瓶身用藍色作為基調,給人一種清澈涼爽的感覺,極具生命活力,將水花圖形融入到藍色的畫面中,充滿活力的“脈動”在藍色基調中脫穎而出,打破了普通的常規版面,使版面變得更加活躍。通過這一多媒體的演示和分析,將使學生更好地明白其中設計的內涵。
3 計算機技術對教學形式和方式的改變
與普通傳統教學相比,多媒體教學具有更多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直觀性,能突破視覺的限制,多角度地觀察對象,并能夠突出要點,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②圖文聲像并茂,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③動態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過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④交互性,學生有更多的參與,學習更為主動,并通過創造反思的環境,有利于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⑤通過多媒體實驗實現了對普通實驗的擴充,并通過對真實情景的再現和模擬,培養學生的探索、創造能力;⑥可重復性,有利于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和克服遺忘;⑦針對性,使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成為可能;⑧大信息量、大容量性,節約了空間和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4 技術的發展為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應該引起我們關注的是計算機技術的持續發展在為我們的追求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之時,也為我們不斷地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著高端軟件的沖擊和現有軟件的不斷升級,如何在林林總總的計算機圖形設計軟件中選擇適合多層次教學的專業圖形設計軟件成為當前設計教學中新的課題。我們不能因為慣性把學生僅僅局限于低端或中端的范疇而錯過了與世界高端技術接軌的時機。讓學生掌握太多的計算機圖形軟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讓學生在掌握了一般通用軟件的同時至少也掌握一種高端軟件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提高計算機圖形輔助教學層次所必需的。
其次,應該引起我們關注的是教師隊伍的培養和提高。目前,部分專業設計教師不會使用專業計算機圖形設計軟件仍然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并且由于設計軟件的不斷更新換代,對于軟件的掌握變得愈來愈困難,這個問題便顯得愈來愈突出。計算機圖形輔助教學專職教師與專業設計教師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造成了設計教學的脫節。事實上,計算機輔助教學已經超越了純輔助或純制作的范疇,正在成為一種重要的創作手段。對于一些專業教師來說,他們一點也不缺少藝術的素養,專業的理論和經驗,他們所缺少的不過是掌握專業設計軟件所需要的一段時間和過程,突破了這一瓶頸,他們無疑將會提高藝術設計課堂教學水平,更能調動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日常生活和中人們使用計算機技術學習知識,利用計算機技術輔助我們工作,利用計算機技術獲得豐厚的利潤,也可以從計算機技術中品味娛樂。計算機技術早已和現代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不斷影響著各個領域的前進步伐。我們必須開始著手對于計算機設計軟件自身價值的開發和研究,拓展設計教育方向的總體性視野,彌補在專業設置方面的空白,促使我國的計算機技術在藝術設計課程教育水平上得到整體上的提高,使我們的現代藝術設計教育在促進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過程中發揮出更為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曉莉,張苗,王莉.《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新模式的探索,鄭州工程學院計算中心.
[2]郭靜.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譚浩強.迎接計算機普及的第三次[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4]翟志強.Maya4動畫特效制作[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5]宋雪巖.3DS MAX 4.0 高級造型技巧與實用產品設計[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