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臨床醫學檢驗診斷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血氣分析檢驗;酸堿平衡失調;診斷分析;臨床意義
血氣分析檢驗指標對于診斷酸堿平衡失調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在診斷酸堿平衡失調的精確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在對酸堿平衡診斷的過程中還必須結合患者相關的病史情況進行具體分析,組建血氣分析檢驗的動態效果模式,才能有效提高酸堿平衡診斷的準確性。雖然血液pH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表現出血液的酸堿性質,但需要與PaCO2參數進行對比討論,在異常參數的情況下,對患者病史的原始資料進行分析,從而判斷出患者酸堿血癥的基本患病類型,對AG指標做出最終診斷。
1 酸堿平衡失調的基本變化形式分析
由于PaCO2與HCO3具有同向或者異向的變化形式,因此無法單獨從血氣檢驗分析結果或者病史代償性來判斷出患者屬于單純或者復合型酸堿平衡失調的癥狀。
2 代償變化范圍控制
在PaCO2與HCO3的基本性質出現改變時,PaCO2與HCO3的基本成分內容都會出現相應的代償反應,PaCO2所具有的代償變化范圍可以根據公式進行取值。
患者出現酸堿平衡失調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肺代償發生反應,并且代償發生時間較短,不存在急性與慢性代償的區別。患者呼吸過程出現酸堿失衡會通過腎臟發生代償反應,而腎臟在發生代償反應的周期較長,通常會持續3~5d,而臨床上將酸堿平衡失調的急性與慢性以5d進行分類。而急性、慢性呼酸與急性、慢性呼堿發生過程中的代償行為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患者在出現慢性呼吸性酸堿失衡所需要的代償反應程度明顯比急性呼吸酸堿失衡強烈,在這類代償反應中,慢性呼堿反應的所發生的代償反應最為強烈。在代償反應失衡或者發生酸堿失衡的條件下,需要對代償反應的極限問題進行確定,如果代償反應已經超出了可接受的極限,則pH指數所表示的酸堿失衡問題屬于復合型酸堿失衡。
在對酸堿代償反應公式進行使用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對患者進行酸堿平衡檢驗的過程中首先需要結合pH指數、PaCO2與HCO3的基本參數變化模式進行,將相關測量數據與患者以往病史情況進行結合,從而確定患者酸堿失衡的分類,血液pH值主要對患者原發性酸堿失衡具有確定性作用。2、采用原發性酸堿平衡失調計算公式,對患者呼酸(堿)的程度進行公式選擇,在代償程度不突破計算限制的情況下,按照代償反應規律確定發生原發性酸堿平衡失調的的選用公式類型。3、采用相應的代償反應公式計算完畢之后需要與PaCO2和HCO3的基本參數進行對比。
3 AG概念定義闡述
AG指標是進行酸堿平衡失調驗證的重要依據,對體內酸堿指數偏向、電解質含量等相關指標都具有參考價值,對于患者在酸堿平衡失調出現隱匿性酸中毒的測定方面具有重要指向功能。
AG降低的限度在病情診斷方面不具有臨床意義,但在臨床診斷中使用AG指標具有以下幾點要素:1、AG指標數據的測定需要與電解質進行同步分析;2、AG指標的測定時HCO3-、Na+和Cl-的相關離子指標參數測定有直接關系,AG指標的相關三項參數必須測定精確;3、AG代酸指標的判斷只需要取樣16mmol/L,就能夠達到有效的檢測結果;4、AG指數測定問題需要與患者病史相結合。
4 總結
酸堿平衡失調在臨床方面具有多種表現特征,如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等都會由于體內酸堿失調而引發相應的癥狀,采用血氣分析檢驗方法對酸堿平衡指標進行檢驗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多種因素進行判斷,如患者血液中例子成分指標,患者血紅蛋白指標,細胞液酸堿指數等,都對酸堿平衡失調的診斷具有臨床意義,在進行具體指標分析的過程中,還必須結合患者的相關病史進行觀察,提高檢驗酸堿平衡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吳振裘,王振寰,郭倉. 慢性肺原性心臟病酸堿平衡失調之診斷及處理――附438例次血氣測定分析[J]. 寧夏醫學院學報,1980,01:37-43.
[2]李淑芳,赫國志. 慢性肺原性心臟病的血氣改變酸堿平衡失調及電解質紊亂(附1107例測定結果分析)[J]. 吉林醫學,1983,05:1-8.
急性胰腺炎是臨床常見病,以病程險惡,死亡率高為特點。疾病早期診斷及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顯得尤其重要。本文通過對血清C反應蛋白(CRP)的檢測,分析其水平變化在急性胰腺炎早期病情嚴重程度診斷方面的價值。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科學胰腺外科學會制定的急性胰腺炎臨床診斷及分級標準的住院患者,男32例,女17例,年齡24~64歲,平均42歲,發病時間4~24小時。其中病情輕型組29,重癥20例,兩組間病例在性別、年齡、和發病時間各方面無明顯差異。正常對照組25例,來自醫院體檢中心健康體檢者,排除感染、炎癥、肝膽脾胰腎等疾病。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試劑為原裝配套試劑,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組間均數的顯著性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三組間檢測水平(見表1)
注:輕型組、重型組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
3 討論
急性胰腺炎是一種常見的胰腺炎癥性疾病,大多患者病情較輕無并發癥,但20%的患者病情嚴重,并發癥多、死亡率高。目前常用的檢測手段為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既往報道,脂肪酶的診斷價值與淀粉酶相似,敏感性達到94%,特異性達到95%,但是對于輕型和重型患者間的比較,脂肪酶水平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其可以作為診斷指標,但是對預后判斷缺乏應用價值[1]。
CRP是機體組織在組織損傷和炎癥反應時肝臟分泌的一種急性反應性蛋白[2]。國外醫學報道在急性胰腺炎發病后36小時,重癥患者較輕型患者的血清CRP水平明顯升高,具有判斷預后的價值。本試驗同樣驗證此觀點。
綜上所述,急性胰腺炎的診斷中,CRP檢測方便,是疾病診斷、病情程度和預后評估的一個獨立檢測指標,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關鍵詞: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模式
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作為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尤其是2009年以后得到了快速發展,已經進入到了制度創新、加快發展、全面提高的新階段。臨床檢驗診斷學是一門以實驗操作為主的實踐性臨床二級學科,其目標任務、工作模式和從業人員的能力素質要求與其他臨床學科存在較大的差異[3]。因此,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應根據學科自身特點,不斷探討和完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突出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育規律,重點彰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培養高層次應用型檢驗醫學人才中的價值。本文從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標和實踐出發,探討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模式和面臨的問題。
1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目標
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質是職業性學位、學歷教育,其突出特點是學術性與職業性相結合。以檢驗醫學專業的臨床實踐需求為導向,注重培養學生的醫學基礎理論、正確的臨床思維、嫻熟的臨床診療和臨床檢驗操作技能,特別是提高臨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工作能力,以及一定的臨床創新能力、良好的語言表達與醫患溝通能力為目標。把學生培養成為能夠將臨床實驗診斷與臨床診療相結合,滿足臨床檢驗診斷實際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層次檢驗醫學人才,即培養“能看病的執業醫師”。其職業需求性是區別于科學學位的顯著特征[4]。
2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探討
2.1規定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招生條件
目前,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檢驗醫師的重要途徑之一。按照我國現行的《執業醫師法》和《醫師資格考試報名資格規定(2014版)》的相關要求,五年及以上學制的醫學檢驗專業本科學歷可作為臨床類別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學歷依據[5]。由此可見,對報考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考生的本科專業和學歷應進行嚴格要求,只有2012年12月31日前入學的五年一貫制本科醫學檢驗專業或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學生才符合報考條件,生物技術、生物工程及其他相關專業本科畢業生應限制報考。否則,在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會碰到許多制度障礙,難以實現臨床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標。因此,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中應明確規定報考條件和招生標準,以免學生誤填、誤報。
2.2嚴把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導師的準入條件
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是以臨床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側重于臨床理論、臨床診療技能和臨床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培養過程主要在檢驗科和部分臨床科室輪轉訓練。因此,只有醫院檢驗科或從事實驗診斷的相關科室的碩士導師才能依托臨床醫療資源,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提供良好的臨床實踐平臺,才能更好地保證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順利進行。
2.3轉變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導師的培養理念
從臨床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目標看,臨床專業實踐培訓是其培養的生命線。由于我國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較晚,目前大部分臨床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導師同時也是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導師,不少導師仍然受到科學學位研究生傳統培養模式的影響,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和特點認識不到位,仍然存在“重科研,輕臨床”的思想,往往追求畢業論文的科研水平,忽視了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實踐技能的培養。觀念決定教學行動,觀念影響培養質量。因此,招生單位應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導師進行上崗資格培訓,讓導師們充分了解《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的相關規定,并可定期考評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的研究生培養方法和培養質量。同時,在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條件的設置上,可加大臨床實踐技能考核的權重,適當降低畢業論文研究水平的要求,從制度上正確引導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導師轉變觀念,突出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職業培養特點,保證培養質量。
2.4推行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雙軌合一”的教學模式
目前,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在報考條件、畢業要求等方面存在差異,總體上講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要求高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學員,但二者的目標都是通過嚴格、系統的臨床實踐培訓提高受訓者的臨床思維能力、臨床診療能力和臨床創新能力,更好地服務于臨床和患者,即培養高級臨床應用型人才。因此,臨床實踐訓練的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和訓練方式是兩者的有機結合點,為“雙軌合一”提供了可能性。為了不斷完善我國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建設,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頒發了《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正式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雙軌合一”。2015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制訂了《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從制度上有力推動了臨床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并軌后的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教學模式實現了碩士研究生專業學位授予標準與臨床醫師準入條件相銜接,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畢業時,能夠同時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證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畢業證書和專業碩士學位證書,不僅避免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再接受住院醫師規范化的重復培訓,節約了寶貴的教學資源,而且學生同時獲得了臨床醫師執業資格,為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就業提供了更多機會[6]。因此,“雙軌合一”的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學模式獲得了廣大考生和用人單位的高度認可,成為了檢驗醫師培養的又一重要途徑。
2.5合理選擇臨床檢驗診斷學相關的基礎理論課程
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雖有國家的指導性培養方案,但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還應加強臨床檢驗診斷學相關基礎理論的培訓和提高。目前,許多招生培養單位都設置了專門面向臨床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系列基礎理論課程,除政治理論、外語等公共課程外,其他臨床基礎理論和技能課程針對性較強,需要導師指導研究生認真選擇適合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需求和實用性強的課程,才能保證學生學有所獲,學以致用。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應以生化、免疫、微生物、血液、病理學科的實驗性、應用性課程為主,如“生物芯片技術”“免疫組化分析技術”“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生物信息學”“電鏡技術”等應用型課程,以提高學生的實驗方法和操作技術的理論知識水平,為臨床實驗診斷技能的培養奠定良好基礎。
2.6制訂具有專業特色的臨床實踐訓練計劃和考核標準
臨床檢驗診斷學是一門以實驗操作為基礎,為臨床疾病診治提供實驗診斷依據的實踐性學科,在臨床實驗診斷工作中,臨床疾病的診治技能不可或缺,但涉及相對較少。因此,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不能生搬硬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體系。首先在臨床輪轉培訓科室的選擇上,應選擇血液科、腎臟內科、感染性疾病科、呼吸內科等與臨床檢驗診斷密切相關的內科科室進行輪轉學習,重點訓練研究生的臨床疾病診治思維和診療技能,開拓臨床視野。同時,還應輪轉與臨床檢驗診斷學相關的病理科、輸血科、核醫學科等實驗性學科,學習本專業相關學科的基本臨床技能和工作模式。其次在臨床訓練考核標準上,應探索建立一套適合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臨床技能考核的標準,臨床學科應以“三基”和臨床思維考察為重點,本專業的技能考核可以臨床實驗操作考核為主,強化臨床動手能力和業務素質訓練,突出臨床檢驗診斷學的專業特點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職業導向性。
2.7突出臨床科研特色
按照《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的要求,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須通過學位論文答辯才能畢業。立足于碩士研究生培養的角度,不能局限于“檢驗匠”的培養,應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科研綜合能力訓練,培養善于在臨床中發現問題,又能夠通過科學研究總結規律、解決臨床上的疑難困惑,并指導或調整臨床實踐的能力尤為重要[7]。然而,專業學位研究生在3年培訓期間,33個月必須在臨床輪轉實訓,有利于發現臨床問題,為開展臨床科研提供了便利性。因此,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應緊密結合臨床工作中的問題和需求,選擇、設計畢業課題,注意課題研究深度適宜,不能過分追求創新性和理論研究意義,可突出科研工作的臨床特色和實用價值。
3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應處理好的幾個問題
3.1招生面臨的生源問題
目前,報考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生源主要為五年一貫制醫學檢驗本科和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以前者為主。但2012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將五年制醫學檢驗專業調整為四年制的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畢業時授予理學學士學位。按照現行的《執業醫師法》和《醫師資格考試報名資格規定(2014版)》的相關規定,五年及以上學制的醫學檢驗專業本科學歷可作為臨床類別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學歷依據(僅限2012年12月31日前入學)[5]。這就意味著四年制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畢業學生不能參加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也就不能報考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雖然是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優質生源,但絕大部分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不愿意從事臨床檢驗診斷工作,報考的生源數量非常少。因此,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招生即將面臨生源匱乏的嚴峻問題,值得檢驗醫學界的高度關注。
3.2臨床輪轉訓練的時間分配問題
按照《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內容與標準(試行)》中檢驗醫學科的培訓內容與標準,并軌后的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實踐培訓時間應不少于33個月,其中11個月為臨床專科訓練,22個月為檢驗醫學科的專科培訓時間。筆者認為這種時間分配對于臨床醫學專業生源的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來說是比較合理的,但對于醫學檢驗專業生源的專業學位研究生來講,他們缺乏的恰恰是臨床診療思維、技能和經驗,一年不到的臨床專科訓練似乎是“蜻蜓點水”,略顯不夠,能否適當縮減檢驗醫學科的培訓時間,相應延長臨床專科訓練時間值得探討。
3.3基礎理論課程和科研訓練與臨床輪轉實訓之間的矛盾
僅關注某一個檢測項目,而忽略了疾病變化過程中所有檢測項目的變化。目前的教學中均以檢驗項目的參考值、結果分析及臨床意義為重點,但許多疾病的某一檢測項目會有相同或相似的變化,而同一疾病的不同階段某一檢測項目也可能呈現不同的變化。所以,應加強檢驗項目與疾病關系的綜合分析。比如肝功能檢測一章,課本上往往對肝功能檢測3大方面(蛋白質功能檢測、膽紅素代謝功能檢測、血清酶類檢測)進行重點講解。在蛋白質功能檢測一節,又分為白蛋白及總蛋白水平升高和降低以及球蛋白和總蛋白水平升高和降低等。那么,是否可以嘗試一種新的方法,按照內科學中肝臟常見疾病依次講解,如急性重癥肝炎、慢性重癥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過程中,應選擇哪些監測指標;在肝性昏迷的患者中需要監測哪些指標。根據疾病的需要詳細地進行講解,使臨床醫學生更能明白針對這些患者應該開什么樣的化驗單,如何使用這些檢測項排除某些疾病等,從而加強臨床醫學生疾病綜合分析的能力。
2教學內容脫離臨床
在臨床醫學生實驗診斷學教學中應以“臨床應用為導向,兼顧檢驗醫學”。
2.1應向學生介紹實驗方法學,了解每種檢測方法的靈敏度和特異度,根據不同需要合理選擇檢測方法。比如梅毒的血清學檢測,在臨床應用中主要有3種方法: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檢測、非特異性快速梅毒過篩實驗、梅毒螺旋體明膠凝集試驗。那么,哪種試驗適合作為初篩,哪種試驗適合作為確診,哪種試驗適合判斷療程等,應結合實際病例進行講解。目前臨床實驗室已采用化學發光法進行梅毒特異性抗體檢測,靈敏度和特異度均較以前的檢測方法高,且方便快捷,可更好地服務臨床,尤其是急診患者,但臨床醫生對此還不太了解。另外,梗阻性黃疸時,理論上尿膽紅素檢測為強陽性,尿膽原檢測為陰性。但因為尿膽原檢測過程中,當尿膽紅素水平較高時,會干擾尿膽原的檢測,所以會導致梗阻性黃疸患者尿膽原假性輕度增高的現象。
【關鍵詞】診斷學;簡體診斷;教學方法;見習課
【中圖分類號】R194-4
1 臨床資料
1.1 對象 我系臨床醫學專業13級專科6班105人作為試驗組,選擇我系臨床醫學專業13級專科7班102人作為對照組。
1.2 方法
1.2.1 見習課安排 實驗組簡體診斷實踐學時總計劃32學時,其中有12學時進入教學附屬醫院病房見習,主要內容是接觸真實病人,采集病史,體格檢查,書寫病歷,另外20學時在實訓室觀看相關的視頻,相互模擬病人和醫生進行正常體格檢查,情景演練,在仿真模型上學習心、肺、腹及神經系統異常體征,并書寫病歷;對照組簡體診斷實踐學時總計劃32學時,沒有安排醫院病房見習時間,所有實踐課均在實訓室上課,內容及方法同實驗組。
1.2.2 教材選擇 試驗組和對照組使用同一版本教材,為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十二五” 規劃教材,第7版專科診斷學統編教材,由魏武主編。
1.2.3 教師配備 試驗組和對照組的簡體診斷均由同一教師授課。
1.2.4 測試
1.2.4.1 病歷書寫測試 試驗組和對照組在學習每個系統后都按正規格式書寫病歷,老師批改,每次病歷書寫滿分10分,總計各次分數取其平均分為期末病歷書寫成績,低于6分為不及格。
1.2.4.2 技能測試 從診斷學檢體診斷部分抽出15個技能項目,測試時每個學生隨機抽簽1個項目, 任意2個學生一組,分別模擬“醫生”和“病人”,并相互轉換角色,一對一進行考試,要求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評分標準:以我們內科實訓平臺統一制定的評分標準為依據,每個項目每項操作具體打分。85分~100分為優秀(包括85分),70分~85分為良好(包括70分),60分~70分(包括60分)為及格,低于60分為不及格。
1.2.4.3 理論考試 試驗組和對照組測試題型、題量及難易度相同,由同一教師同樣標準閱卷。
1.3 統計學處理 數據以 ±s表示,作t檢驗,計數資料作x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技能測試情況 見表1。
表1 兩組技能測試成績比較 人()
組別 n 優 良 及格 不及格 及格率/
對照組 102 12(11.76) 23(22.55) 47(46.08) 20(19.61) 82(80.39)
試驗組 105 31(29.52) 40(38.1) 29(27.62) 5(4.76) 100(95.24)
X2 9.42 5.88 7.84 12.82
P
2.2 兩組期末理論考試成績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期末理論考試成績比較 人()
組別 n 70~80分 >80~90分 >90分 ±s
對照組 102 5(4.90) 20(19.61) 25(24.51) 30(29.41) 22(21.57) 80.31±5.55
實驗組 105 3(2.86) 15(14.29) 25(23.81) 32(30.48) 30(28.57) 80.35±6.39①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 P
3 討論
診斷學是基礎課與臨床各學科的橋梁與紐帶,學好診斷學是關鍵,尤其是掌握好診斷學的實踐課以及檢體診斷的見習課。但是近幾年來,隨著招生人數的增多以及患者個人保護意識的增強,醫院有典型體征的患者時不能與教學計劃同步,患者不愿意讓見習學生查體等因素,導致診斷學的見習課在專科院校很難執行下去。所以,我對檢體診斷部分見習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加強了在實驗室情景演練、角色轉換、動手操作等能力的訓練,縮短臨床見習課的學時,但每次見習課我親自帶隊,讓輔導員班主任協助 ,分批分時進入教學醫院,我事先和病人溝通好,取得同意后,再讓學生進入病房。同時,見習前我再對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進行檢查,以便能夠及時發現不正確的概念和錯誤的手法并加以糾正。
改革后的教學方法與之前相比,可以達到同樣的教學效果,且減少了學生見習的時間,更關鍵的是避免了因臨床見習課可能帶來的不必要的醫療糾紛【1】。所以,大專院校的專科生采用這種教學方法是可以完成簡體診斷部分教學任務的。再者,通過情景模擬教學、臨床實況展播、案例分析討論、角色扮演、實訓操作練習等多種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尤其是通過計算機技術把文本、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等素材完美結合起來的多媒體技術應用到教學之中【2】,使得診斷學教學豐富多彩。教學過程中突出“做中學,學中做,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實施模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注意新知識、新技術的介紹。通過配備仿真實訓室,國內外現代化的模擬教學儀器如SimMan全功能模擬病人、網絡版交互式急救醫學模擬系統、心肺聽診與腹部觸診仿真電子標準化病人綜合教學系統、全身智能心肺復蘇模型人等,使學生在實驗室隨時能感受到病房的氣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加強了實踐技能的訓練,提高了教學質量,為培養醫療應用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 參考文獻]
[1]程孝煊,程 松,劉大群,等. 檢體診斷見習課教學方法改革前后對比觀察[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13(12):1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