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對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

對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對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范文第1篇

老人、嬰幼兒“秋凍”要當心

秋季氣溫變化大,溫差、風速、大氣壓都處于較大的波動狀態。這種變化多端的天氣會使人的皮膚、皮下組織血管收縮,周圍血管阻力增大,導致血壓升高,也會引起血液黏度增高,嚴重時還會導致冠心病患者發生心絞痛、心肌梗死等,甚至還會導致血管破裂發生中風,引起偏癱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凡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在秋季不但不應該“凍”,相反還應該注意保暖,要隨著天氣的變化及時增添衣服,以免舊病復發影響身體健康。身體調節功能較差的年老體衰者、正在生長發育的嬰幼兒及久病患者均不宜“秋凍”,此外有支氣管病、哮喘病、冠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凍”。這些人一旦著涼、感冒,就很容易舊病復發或使病情加重。

兒童“秋凍”最適宜

秋天是鍛煉孩子御寒能力的最好時段,通過對外界氣溫突然變化的逐漸適應,可提高機體的適應能力,使自身抗病能力不斷增強,預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各種疾病的發生。同時,加強“秋凍”鍛煉,還能提高肌肉和關節活動的能力,促進血液循環,對兒童生長發育有益。如果剛冷一點兒就給孩子穿很多衣服,孩子活潑好動,極易因出汗而把內衣浸濕,待安靜下來時,風一吹就易感冒。但是家長也應該注意,不要為了使孩子得到御寒鍛煉而著涼生病,應根據孩子的年齡、體質和氣溫變化靈活掌握,使其逐漸適應。

四個部位凍不得

“秋凍”時,對身體不同部位要區別對待。有4個部位一定要注意保暖。

腹部:上腹部受涼容易引起胃部不適,甚至疼痛,特別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注意;下腹部受涼對女性傷害大,容易誘發痛經和月經不調等,經期婦女尤其要加以重視。

腳部:腳是人體中離心臟最遠的地方,血液流經的路程最長,而腳部又匯集了全身的經脈,人們常說腳冷則冷全身。全身若冷,機體抵抗力就會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虛而入。

脖子:脖子受涼,向下易引起有肺部癥狀的感冒;向上則會導致頸部血管收縮,不利于腦部供血。

雙肩:肩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相對比較脆弱,容易因寒冷而受損傷。

“秋凍”要選好時機

對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范文第2篇

關鍵詞:氣候變化;糧食生產;影響與適應;敏感性;脆弱性;暴露度;恢復力

中圖分類號 X196;F0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4)05-0025-06

一般認為,敏感性是指氣候變化對系統的正負兩方面影響程度,影響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脆弱性是指系統易于遭受氣候變化(包括與氣候變率和長期氣候變化有關的極端事件)不利影響的程度及其恢復能力,它隨著系統所受到的氣候變化的特征、幅度、快慢以及系統的敏感性和適應能力而改變,是系統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和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1]。糧食生產系統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即糧食種植制度和布局、產量和品質等對氣候情景的響應程度。在相同的氣候情境下,響應的程度越大則敏感性越高。糧食生產系統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是指糧食生產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且無法應付不利影響的程度水平,關注的是可能受到威脅和侵害的結果而非原因。由于中國幅員遼闊,氣候差異顯著,糧食生產系統對氣候變化敏感性區域特征復雜而明顯[2]。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農業種植和養殖在長期栽培和馴化過程中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遠遠低于野生動植物,農作物和家畜家禽對氣候要素變化更為敏感[3]。IPCC 第五次評估報告不僅進一步明確了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也更清晰地表述了氣候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1]。種植業是氣候變化最敏感的領域之一,氣候變化引起了作物生育期、耕作制度等的改變,災害發生頻率和強度更加嚴重,給全球糧食生產系統和糧食安全帶來風險和壓力。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目標之一。

1 糧食生產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大量觀測資料及研究成果表明,氣候變化已經對作物生長發育、種植制度和產量品質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利弊并存,但負面影響更多[4-6]。區域變暖延長了作物適宜生長季,溫度升高加快了作物發育速度, 縮短了實際生育期,大部分作物表現為全生育期縮短[6-7]。30%的農業氣象站點觀測到整個生育期(播種到成熟)和營養生長階段(播種到抽穗)呈縮短趨勢,水稻的移栽、抽穗和成熟期總體提前,隨著溫度升高,許多作物的種植界線向高緯度和高海拔移動[8-10]

作物產量已經對氣候變化顯示出較強的響應。1980年代以來的氣候變暖對東北地區糧食總產增加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但是對華北、西北和西南地區的糧食總產增加有一定抑制作用 [11-12]。由于生長季內積溫增加,促進了作物產量提高[12]。1951-2002年間全國糧食總產量每10年大約增長3.2×105 t,其中小麥、玉米表現出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更顯著[13-14]。但是雨養農業比灌溉農業更易于遭受極端事件的影響,并且水分供應難于與熱量資源匹配,限制了增產潛力的實現[7]。氣候變化通過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給作物品質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包括改變碳含量和養分攝入量。CO2濃度增高,谷物蛋白質含量呈下降趨勢,其中小麥、水稻等降低10%-14%,大豆降低1-5%。與氮含量相同,礦物質含量也有相應程度的降低。極端氣溫和CO2的協同增加了水稻堊白度,降低水稻加工品質[14-15]。

氣象災害與病蟲害也呈現出新的變化。全國每年由于氣象災害造成的農業直接經濟損失達1 000 多億元,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 3%-6%[16]。影響中國農業經濟的最為嚴重的是干旱,其次是澇漬。2000-2007年間,每年干旱和洪澇的共同作用會使收獲產量損失相當于5萬hm2的播種面積。氣候變暖對越冬病蟲害有利,病蟲害侵擾的耕種面積大約由1970年的100萬hm2增加到2005年的345萬hm2,每年因病蟲害造成的糧食減產幅度約占同期糧食產量的9%[5,15]。

2 糧食生產系統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分析

2.1 作物布局與生長季

氣候變暖將延長作物的適宜生長季,縮短作物的實際生育期。如果氣溫增高l℃,水稻生育期日數平均縮短7-8 d,冬小麥平均縮短17 d左右,玉米平均縮短7 d左右,但地區之間存在差異。如果氣溫增高2℃,水稻生育期日數平均縮短 14-15 d,小麥平均縮短 34 d[16-17]。隨氣溫升高,主要作物品種布局也將發生變化。比較耐高溫的水稻品種將在南方占主導地位,還將逐漸向北方稻區發展;華北強冬性冬小麥品種,將被半冬性或弱春性的冬小麥品種取代;東北地區玉米的早熟品種逐漸被中、晚熟品種取代[3]。氣候變化將使西北地區復種指數繼續增加,復種作物適宜區海拔高度將升高 200 m 左右,復種面積將擴大 4-5 倍[18]。到2050年作物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 km,從長江流域移至黃河流域,目前大部分兩熟制地區將被三熟制地區所取代,而兩熟制地區將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區的中部[9,19]。在僅考慮熱量條件的基礎上,假設品種和生產水平不變,2050年一熟制區的面積將由現在的 62.3%縮小到 39.2%,三熟制區的面積將由目前的 13.5%擴大到 35.9%,二熟制區的面積基本保持不變 [19]。

2.2 作物產量與品質

作物產量和品質是反映糧食生產系統質量的核心指標。雖然氣候對作物產量的影響存在不確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氣候變化影響作物產量穩定的風險在增加,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威脅將繼續擴大[15]。產量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分析依據方式、情景和作物等的不同而不同。王馥棠在三種平衡GCM模式(GFDL, MPI和UKMO-H)產生的2050年氣候變化情景的基礎上,利用改進的三種作物模型(ORIZA1水稻模型,CERES-wheat和CERES-maize模型) 模擬出了作物產量的變化范圍[19](見表1)。除春玉米存在輕微增產的可能,其他作物均呈現不同幅度的減產,雨養春小麥下降幅度最大,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最強。

溫度升高及晝夜溫差縮小不利于作物品質形成,大氣中CO2 濃度增高也對品質造成負面影響。二者的交互作用對不同作物品質的影響盡管不同,但負面影響居多,并直接影響營養品質。比如大氣中CO2濃度增加,冬小麥、水稻和玉米品質均有所下降[22-23]。CO2濃度倍增環境下,冬小麥籽粒粗淀粉含量增加2.2%,而蛋白質和賴氨酸含量卻分別下降12.8%和4%;玉米籽粒氨基酸、直鏈淀粉、粗蛋白、粗纖維和總糖含量均呈下降趨勢;大豆籽粒粗蛋白含量下降0.83%。在溫度和CO2濃度均增加的環境中水稻籽粒蛋白含量降低,高CO2濃度使稻米的堊白率、堊白度極顯著提高,整精米率極顯著下降,蛋白質和氨基酸含量明顯下降[24-25]。

2.3 極端天氣事件和病蟲草害

未來北方大部分地區將持續暖干化,短期內干旱強化的趨勢不會根本緩解。亞熱帶地區將面臨高溫、熱害和伏旱的不利影響。同時極端天氣事件出現的頻率將有所增加。CO2的影響不僅與C3、C4類型有關,還與作物品種有關。同樣在CO2 濃度增高200 ppm試驗中,不同品種水稻產量增加幅度在3%-36% 之間[25]。FACE研究還表明,CO2的影響還因溫度、水分和養分供應情況的不同而不同。大氣中CO2與O3、溫度、土壤水分、光照等環境因子的協同影響也非常重要,作物的病蟲害地理范圍將向高緯度地區延伸,病蟲害發生頻度和危害程度將更為頻繁和嚴重[26-27],溫度升高還將造成雜草蔓延[15]。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氣象災害和病蟲害現象的加劇,增加了糧食生產系統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導致了糧食生產系統的不穩定性增加,同時需要增加殺蟲劑的使用,提高了糧食生產的經濟成本和環境成本[15]。

3 糧食生產系統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和風險分析

脆弱性指系統易于遭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程度及其恢復能力,是敏感性和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討論脆弱性至少需要關注四個方面,即敏感性、暴露度、恢復力和適應。敏感性多是系統本身特性所決定的,與恢復力含義相近,但恢復力強調影響后的反應;暴露度既涉及系統本身也與外界因素相關;適應能力則更強調外界干預。

由于中國氣候類型多樣,農業具有較強的區域性特征,與自然生態、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對氣候變化的反應不同,但均表現出較強的敏感性[28-29]。農業生產系統具有相當高的復雜性,對環境要求表現在綜合性和系統性上。比如東北地區并不是單單因為熱量資源的改善,就可以帶來作物產量的明顯增加。其中水分供應以及水熱匹配至關重要,只用綜合條件滿足需求,才可以實現最大產量潛力[7]。一般而言雨養農業的暴露度明顯高于灌溉農業,中國目前灌溉農業約占三分之一,大部處于雨養階段,這也是受干旱、洪澇等極端事件影響損失嚴重的主要原因[30-31]。總體上糧食生產系統對溫度、降水等指標的均態變化響應幅度較小,適應能力較強;但是對極端事件的響應和適應程度不一樣,事實上也非常復雜[32]。未來糧食生產系統的脆弱性主要是面對極端事件的影響,特別是在減小暴露度和提高適應能力兩個方面。減小暴露度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不僅源于保證耕地面積數量的需要,還由于提高耕地質量的需要。所以適應能力建設需要不斷完善,不斷加強,對氣候變化而言,糧食生產系統的適應能力建設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

受到氣候變化特別是極端事件沖擊之后,系統本身的承受力、抵抗力以及應急措施是恢復力的直接表現。目前大多作物生產的恢復力不強,既與作物生產系統內部要素有關,也與人為調控能力有關。作物生產上可以從作物品種本身和環境條件兩方面著手加以改進,把作物抗逆性選擇、田間管理措施改進包括到應急對策中,也是提高適應能力的措施和手段。

4 降低糧食生產系統對氣候變化脆弱性的建議

4.1 加強對敏感性的評估能力建設

科學準確地評價糧食生產系統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是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前提條件,對于制定合理有效的應對策略具有重要意義。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以來,敏感性和脆弱性問題越來越引起廣泛關注,嘗試利用指標、模擬等不同方法和手段開展研究,或者利用農業統計產量定量反應 [29-32]。然而,目前還沒有統一的研究方法和指標對敏感性和脆弱性進行評估。一方面由于糧食生產系統的復雜性,另一方面氣候變化又是漸進的,而其引發和強化了的極端事件又缺乏內在的規律性,氣候情景以及社會經濟情景存在不確定性,加之研究方法和手段還不夠完善,案例研究和評價模式都不夠充分。因此,要完善和改進各類評估指標體系和模型,創新和發展評估方法和工具,結合實地觀測和案例研究,科學評估氣候變化的影響與敏感性,識別和降低研究中的不確定性。開展作物品種抗逆性、生長發育、光合效率、產品形成與品質特性,作物種植制度和布局,農業災害、病蟲害等科學問題研究,提高人類對氣候系統及其變化的認識,提高氣候變化影響及相應領域敏感性的認識。

4.2 加強糧食生產系統適應能力

對于糧食生產系統而言,加強適應能力建設是緊迫的、急需的要求,是減小脆弱性的有效措施。適應能力的增強,客觀上減小了農業系統的暴露度,增加其恢復力。適應可以在多個層面上進行[33]:一是對已有的農田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增強對氣象災害的防御能力;加強對天氣氣候及農業災害的監測、預測和響應能力建設,做好防范措施, 最大限度降低自然災害和氣象災害的脆弱性[34]。二是通過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有計劃地選用抗旱澇、抗高低溫和抗病蟲害等抗逆品種和新品種。充分利用氣候變化帶來的熱量資源增加、復種指數增加等優勢,避免干旱、高溫熱害等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因素,進而改進作物布局,科學合理確定種植制度。對于原有種植作物,也要針對氣候變暖現象,適當調整播種期。三是發展節水農業,加強推廣旱作農業技術。改造老化農業灌排工程設施,采用新的排灌措施,灌溉系統和方式,推行畦灌、噴灌、滴灌和管道灌等灌溉技術,高效利用灌溉水。四是綜合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加強糧食生產系統和其它系統及領域的交互影響的辨析與識別,開展農業及相關科學問題的試驗研究,進一步開展糧食生產系統與氣候變化有關的影響和適應研究,包括各生產要素以及加工、分配、零售和消費模式等非生產但同樣重要要素的氣候影響和適應[7]。

4.3 加強自然和社會系統體系和功能建設

糧食生產是第一產業,與社會經濟系統關系密切,更與自然生態系統緊密相連。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有利于糧食生產條件的改善,從而降低糧食生產系統對氣候變化的暴露度,增強恢復力,有利于糧食生產系統的可持續發展[35]。一是加強糧食生產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的推廣,加快科技創新和技術引進步伐,在單一技術發展的同時,建立和完善適應技術體系的集成創新機制[34],使適應氣候變化不同主體的資源、技術、能力等得到優化配置,使各種單項和分散的相關技術成果得到集成,降低農業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二是通過立法、行政、財政稅收等方式,積極推進農業保險,探索農業政策保險與商業保險相結合的風險分擔機制,加大社會宣傳和領導,采取政策激勵措施等,創造良好的社會保障機制和反饋機制[33]。三是通過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效率、開發利用水電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等措施,減少糧食生產系統溫室氣體排放源,增加糧食生產系統固碳減排能力,提高其碳匯庫容潛力,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在應對病蟲害和雜草害時,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維護,使用高效低毒無污染的新型農藥,開展生物防治,發揮自然天敵對病蟲害的調控作用。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IPCC.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Ⅰ to the Fou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2]劉彥隨,劉玉,郭麗英.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0,18(4):905-910.[Liu Yansui,Liu Yu,Guo Liying.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2010,18(4):905-910.]

[3]第二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編委會:第二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R].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2011.[Compilation Committee of the Second 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The Second 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R].Beijing:Science Press,2011.]

[4]Piao S L,Ciais P,Huang Y,et al.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e in China[J].Nature,2010,467(7311):43-51.

[5]呂軍,孫嗣,陳丁江.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旱澇災害的影響[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1,30(9):1713-1719.[Lv Jun,Sun Siyang,Chen Dingjiang.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al Drought and Flood Disasters in China[J].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2011,30(9):1713-1719.]

[6]王鶴齡,王潤元,趙鴻,等.中國西北冬小麥和棉花生長對氣候變暖的響應[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9,(1):258-264.[Wang Heling,Wang Runyuan,Zhao Hong,et al. The Respons to Climate Change on Winter Wheat and Cotton Growth in Northwest of China[J].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Dry Areas,2009,(1):258-264.]

[7]謝立勇,李艷,林淼.東北地區農業及環境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應對措施[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11,19(1):197-201.[Xie Liyong,Li Yan,Lin Miao.Response an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of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 in Northeast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11,19(1):197-201.]

[8]云雅如,方修琦,王麗巖,等.我國作物種植界線對氣候變暖的適應性響應[J].作物雜志,2007,(3): 20-23.[Yun Yaru,Fang Xiuqi,Wang Liyan,et al.Adaptive Response on the Limits of Cropping System to Climate Warmer[J].Crops,2007,(3):20-23.]

[9]楊曉光,劉志娟,陳阜,等.全球氣候變暖對中國種植制度可能影響:Ⅵ.未來氣候變化對中國種植制度北界的可能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1,44(8):1562-1570.[Yang Xiaoguang,Liu Zhijuan,Chen Fu,et al.The Possible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 on Cropping Systems in China VI.Possible Effects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 on Northern Limits of Cropping System in China[J].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2011,44(8):1562-1570.]

[10]賈建英,郭建平.東北地區近46年玉米氣候資源變化研究[J].中國農業氣象,2009,30(3):302-307. [Jia Jianying,Guo Jianping.Research of Corn Climate Resources Change During the Past 46 Years in Northeast[J].Chinese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2009,30(3):302-307.]

[11]Liu Y, Wang E, Yang X, et al. Contributions of Climatic and Crop Varietal Changes to Crop Production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Since 1980s[J]. Global Change Biology,2009,16(8):1-13.

[12]方修琦,王媛,徐錟,等.近20年氣候變暖對黑龍江省水稻增產的貢獻[J].地理學報,2004,59(6): 820-828.[Fang Xiuqi,Wang Yuan,Xu Tan,et al.Contribution of Climate Warming to Rice Yiel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4,59(6):820-828.]

[13]Wang J X,Robert M,Ariel D,et al.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a’s Agriculture[J].Agric Econ,2009,40(3):323-337.

[14]Tao F,Yokozawa M,Liu J,et al.Climatecrop Yield Relationships at Provincial Scales in China and the Impact of Recent Climate Trends[J].Climate Research,2008,38(1):83-94.

[15]丁永健,穆穆,林而達.中國氣候與環境演變:影響與脆弱性[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2:288-303.[Ding Yongjian,Mu Mu,Lin Erda.China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mpact and Vulnerability[M].Beijing:Meteorology Press,2012:288-303.]

[16]居輝,許吟隆,熊偉.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的影響[J].環境保護,2007,(11):71-73.[Ju Hui,Xu Yinlong,Xiong Wei.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in China[J].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7,(11):71-73.]

[17]肖登攀,陶福祿.過去30年氣候變化對華北平原冬小麥物候的影響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12,20(11):1539-1545.[Xiao Dengpan,Tao Fulu.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Winter Wheat Phenology in North China Plain over the Past 30 Years[J].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2012,20(11):1539-1545.]

[18]張強,鄧振鏞,趙映東.全球氣候變化對我國西北地區農業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8,8(3): 1210-1218.[Zhang Qiang,Deng Zhenyong,Zhao Yingdong.The Impac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in Northwest China[J].Acta Ecologica Sinica,2008,28(3):1210-1218.]

[19]王馥棠.近十年來中國氣候變暖影響研究的若干進展[J].應用氣象學報,2002,12(6):755-765. [Wang Futang. Advances in the Impact of China Climate Warmer over the Past Decade[J].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2002,12(6):755-765.]

[20]Xiong W,Conway Y,Xu Y, et al. Future Cereal Production in China: Modeling the Interaction of Climate Change, Water Availability and Socio-Economic Scenarios[R].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ese Agriculture-Phase II Final Report,2008.

[21]Xiong W,Conway Y,Xu Y,et al.National Level Study: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ereal Production in China[R].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ese Agriculture-Phase II Final Report,2008.

[22]王春乙,郭建平,崔讀昌,等.CO2濃度增加對小麥和玉米品質影響的實驗研究[J].作物學報,2000,26(6):931-936.[Wang Chunyi,Guo Jianping, Cui Duchang,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CO2 Enrichment on Wheat and Corn Quality[J].Acta Agronomica Sinica,2000, 26(6):931-936.]

[23]蔡運龍.全球氣候變化下中國農業的脆弱性與適應對策[J].地理學報,1996,51(3):202-212.[Cai Yunlong.Agricultural Vulnerability and Adaptation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 in China[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1996,51(3):202-212.]

[24]謝立勇,林而達.二氧化碳濃度增高對稻、麥品質影響研究進展[J].應用生態學報,2007,18(3):659-664.[Xie Liyong,Lin Erda.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Effects of Elevated CO2 on Rice and Wheat Quality[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7,18(3):659-664.]

[25]楊連新,王余龍,黃建曄.開放式空氣CO2濃度增高對水稻生長發育影響的研究進展[J].應用生態學報,2006,17(7): 1331-1337.[Yang Lianxin, Wang Yulong, Huang Jianye.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Impact of Free-air CO2 Enrichment on the Growth of Rice[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6,17(7):1331-1337.]

[26]Naidu R,Kookana R S,Baskaran S.Pesticide Dynamics in the Tropical Soilplant Ecosystem: Potential Impact on Soil and Crop Quality[C]//Seeking Agricultural Produce Free of Pesticide Residues.

ACIAR Proceedings Series,Yogyakarta Indonesia, 1998,85:171-183.

[27]霍治國,李茂松,王麗,等.氣候變暖對中國農作物病蟲害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2,45(10): 1926-1934.[Huo Zhiguo,Li Maosong,Wang Li,et al.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rop Pests and Diseases in China[J].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2012,45(10):1926-1934.]

[28]孫芳,楊修,林而達,等.中國小麥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05,38(4): 692-696.[Sun Fang,Yang Xiu,Lin Erda,et al.Study on the Sensitivity and Vulnerability of Wheat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2005,38(4):692-696.]

[29]熊偉,楊婕,吳文斌.中國水稻生產對歷史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J].生態學報,2013, 33(2):509-518.[Xiong Wei,Yang Jie,Wu Wenbin.Sensitivity and Vulnerability of China’s Rice Production to Observed Climate Change[J].Acta Ecologica Sinica,2013,33(2):509-518.]

[30]陶生才,許吟隆,劉珂,等.農業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1,7(2): 143-148.[Tao Shengcai,Xu Yinlong,Liu Ke,et al.Research Progress in Agricultural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J].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11,7(2):143-148.]

[31]吳紹洪,潘韜,賀山峰.氣候變化風險研究的初步探討[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1,7(5):363-368.[Wu Shaohong,Pan Tao,He Shanfeng. Primary Study on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on Climate Change Risk[J].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11,7(5):363-368.]

[32]潘根興,高民,胡國華,等.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影響[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1,30(9): 1698-1706.[Pan Genxing, Gao Min, Hu Guohua,et al.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Produc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2011,30(9):1698-1706.]

[33]潘家華,鄭艷.適應氣候變化的分析框架及政策含義[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 20(10):1-5.[Pan Jiahua,Zheng Yan.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n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20(10):1-5.]

對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范文第3篇

我國正處于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時期,預計在未來的三四十年內這一趨勢仍將持續。與此同時,在經歷了二百多年的高速工業文明發展階段后,全球正面臨著氣候變化和資源環境的巨大壓力。特別是在當前氣候變化和碳排放已成為國際關系、國際貿易和政治家的重要話題的情景下,城市作為高耗能、高碳排放的集中地,作為與高碳排放緊密交織的城市化過程已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發展需求。在此背景下,怎樣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已對我國的城市發展戰略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決策者和城市管理者迫切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氣候變化正在加劇我國城市的脆弱性

碳排放成為影響全球氣候增溫的主要因素已是不爭的事實。氣候變化涉及的科學問題已越來越關注人類活動的影響。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綜合評估報告(IPCC,2007)認為:氣候變化指隨時間發生的任何變化,無論是自然變率,還是人類活動引起的變化。氣候系統變暖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從全球平均溫度和海洋溫度升高,大范圍積雪和冰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觀測中可以看出氣候系統變暖是明顯的。氣候變暖90%以上的可能是人類活動所致,特別是源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導致的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隨著氣候變化的科學確定性得到不斷的證實,全球各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政治意愿和商業意識不斷增強。當前全球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爭論的焦點,已經從是否應對轉向了如何應對。

氣候變化導致我國城市的脆弱性不斷顯現并有加劇的傾向。脆弱性是指某個系統易受到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包括氣候變率和極端氣候事件,但卻無能力應對不利影響的程度。脆弱性隨一個系統面臨的氣候變化和變異的特征、幅度和速率、敏感性及其適應能力而變化。城市作為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中心,是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也是資源和能源消耗最集中的渠道。就全球來看近一半以上的人口聚集在城市,溫室氣體排放占到了全球總量的75%左右。從我國來看,到2008年我國城市化率也已達到45.7%。隨著我國不斷加快的城市化進程,城市擴張速度越來越快,熱極端事件、熱浪以及強降水事件的頻率也更加頻繁,城市也因此變得越來越脆弱,頻繁發生的氣候災害已經威脅到了城市居民正常的生產生活。而溫室氣體效應和快速城市化進程是造成這種復雜趨勢的主要原因。

應對氣候變化將成為我國城市發展的基本目標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與提高我國城市化有機結合。在黨的十七大上,總書記提出了到2020年人均GDP在2000年的水平上翻兩番的目標。根據目前的趨勢預測,這一目標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國繼續推進城市化的情況。而城市化過程也將成為我國未來溫室氣體排放增量的重要來源。很長時間以來,我國地方政府并沒有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治理的首要問題。但是2007年中期以后,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很多省份開始成立專門組織領導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一些省份已經開展氣候變化研究,并且開始對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措施做了具體規劃,省級政府也要求所轄市級政府成立相應組織,并組織力量來設計和執行應對氣候變化的規劃。為此,城市管理者應及早采取行動,制定相關戰略和計劃,探索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方式。在能源效率、清潔能源以及消費方式等方面發揮建設性作用。

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與城市發展規劃有機協調。災難風險管理認為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影響的后果可以通過減緩戰略和加強預防而得到減輕。引起災難的大多數危險都是不能預防的,但危險的嚴重程度卻可以降低或者減緩,適應計劃能使全社會在面對其他災難時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溫室氣體排放的早期減緩戰略將減少未來適應戰略的成本。然而,即使旨在穩定溫室氣體濃度的努力取得了相對的成功,一定程度的氣溫上升及其相關影響仍將發生。那么城市層面上,有效的氣候變化應對措施就應該包含減緩(避免失控)和適應(處理好無法避免的問題)兩方面內容。有效的氣候適應戰略與地方發展計劃是并行不悖的。因此,試圖減少災難影響的措施并不鮮見。國際社會依靠自身努力和技術的進步,已經在減少災難對人類和民生造成影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且造成這種城市脆弱性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以及城市的有效管理缺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城市豐富的資源、強大的資源調動力以及創新能力又為推動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提供了機會。例如新加坡的天然氣發電廠采用聯合循環燃氣輪機技術,大大改善了新加坡整體的發電效率,從2000年的37%提高到2004年的44%,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大量減少。

用減緩和適應戰略促進我國城市低碳發展

著眼于發揮城市減緩氣候變化的作用,把握城市低碳發展的關鍵平臺。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署(UNISDR)認為,減緩戰略指的是“可以限制自然災害、環境退化和技術風險負面影響的建設性和非建設性措施”。減緩戰略包括減少未來災難危害程度的行動。其中建設性的減緩行動包括城市地區環境保護條令和建筑規范的修訂;非建設性的措施包括實行學校安全方案和增強公眾意識的計劃等。加強預防的行動包括城市旨在靈活部署人員和提高醫院預防能力的緊急應對方案。災難風險管理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能夠使災難傷亡最小化的快速反應機制。據曲建升等研究,2006年我國CO2排放總量呈由東部沿海向中部和西部地區遞減的趨勢,內蒙古―河北―遼寧―山東―江蘇―浙江一線(以環渤海區和長江三角洲為主)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排放量相對較高的地區,而這些區域總體上是我國的城市密集區。因此,要將二氧化碳這一主要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就必須發展城市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是指溫室氣體排放量盡可能低的經濟發展方式,低碳經濟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其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低碳經濟是我國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是我國實現新一輪城市發展的巨大機遇。在通過規模化利用現有或開發應用新的低碳技術,推進溫室氣體減排,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低碳經濟的發展可帶來城市能源安全、降低空氣污染、增加投資和就業機會等一系列協同效益,增強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競爭力。

著眼于提高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鞏固城市持續發展的有效載體。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小組在其第三次評估報告中指出,適應戰略是自然界或人類對新的、不斷變化環境的一種調整。適應戰略通過減少了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而降低了氣候變化的成本,不過其本身并不對全球氣溫升高的過程產生影響。即使將適應戰略的成本計入在內,適應戰略的凈利益依然存在,也就是說,適應戰略總是能帶來好處的。人類的生存需要一定的適應能力,一個適應能力強的城市能通過應對那些威脅、損害,甚至可能毀滅城市的問題和事件以維系自身的發展。適應能力受城市治理質量和政府所提供的基礎設施和服務水平的影響很大。對城市而言,對風險的認知以及用以應對威脅和創造機會的工具和資源能增強其適應能力。將可預見的氣候和自然災害事件考慮在內的事前規劃和基礎設施設計也能提高城市的適應能力,因為這些工作能改善現存的基礎設施,提高其抵御這類事件的能力。如建立和完善城市氣象災害的監測體系和網絡,及時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利用各種宣傳媒體,開展廣泛的科普教育,提高廣大公眾抵御和防范氣象災害的意識和能力。再如解決海平面上升的問題就是如何確定合理的適應戰略的問題。上海就是在這方面做得比較成功的一個例子,上海出臺的洪水控制計劃:這項分為兩個階段的項目將有效管理該地區的水文流動,減少洪水的傷害,并為監控水質提供管理平臺。它能提供實時的水位數據,水管理部門能全面掌控全區域的水文情況,并設計和制定行動計劃,防止區內徑流形成洪澇災害。這個系統通過區域內防洪閘門和泵站的實時監控對防洪工作進行了優化,還為低成本調整工作提供了便利,未來擴展該系統時也很方便。另外在城市地區,減貧工作所包括的改善住宅質量和提供基本的基礎設施和服務,也正是適應戰略的核心內容。成功的、治理得當的城市能大大降低低收入階層面臨的氣候變化相關風險。

對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范文第4篇

冬季居室氣溫是否適宜,與各地氣候有關,與當時的室外氣溫有關,與人的穿衣多少也有關系。人體正常體溫為36℃~37℃。當室內溫度為20℃左右時,穿一件襯衣,衣服表面溫度約為32℃;如再加一件背心和外套,衣服表面溫度則為26℃左右。衣服越多,衣服表面溫度與環境的溫差就越小,人體熱量散發也就越小。所以,當人們從一種溫度環境進入另一種溫度環境,就要適時增減衣服,以維持人體的適宜溫度。冬季,室內溫度不宜過高,否則,室內外溫差太大,人體因難以適應而容易誘發感冒等病癥。冬季最適宜的居室氣溫,雖然沒有固定的數字,卻有一個適宜的范圍:17℃~23℃。超過這個范圍,不僅造成體感不適,易致疾病,而且還影響高級神經活動和植物神經機能,會使人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精確性和協調性變差、反應速度降低等等。例如,冬季穿衣太多,人就會感到煩燥;而猛地將衣服脫得過多,又會冷得直打寒顫,這些都是由肌膚表面溫度不適引發的。

不過,和無邊無際的自然氣候相比,居室氣候只能算是一種“微氣候”,居室溫度也只是“微環境溫度”。人的許多活動還必須在自然氣候下進行,而出入居室,其實就類似于出入不同的“氣候帶”、“溫度帶”,人的身體常常不能完全適應這樣的“氣候、溫度變化”,就可能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病癥,比如,冬季的感冒及其他呼吸道疾病。

怎樣才能提高人們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從而避免現代居室病癥呢?醫療氣象學家通過試驗,得出一個比較有效的辦法,那就是在居室內保持一種“氣象變化”,以“多變”應“突變”,從而鍛煉人的抗“變”能力。在諸多種類的“氣象變化”中,以溫度變化對人體健康影響最大。通過不斷調節居室溫度,可以使人的生理體溫調節機制不斷地處于“緊張狀態”,生理調節能力可以逐漸適應溫度的急劇變化,從而提高了人體的自我保護能力,不致于經常感冒或患其他居室病癥。

對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范文第5篇

關鍵詞:支氣管哮喘 氣象條件 關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ronchus asthma and th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Yan Lv Yuhua Liu Fang Li Chufeng Wang Jiefu Zhao

(The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Shaoyang country in Hunan province 4221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nds out that the critic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bronchial asthma is that frontal passage, the change of atmospheric pressure is big, less rainfall and dry, low humidity, the temperature which is on the low side and the vary of temperature is drastic, according to the case reports and weather conditions of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Shaoyang country.

Key words: bronchial asthma climate conditions relationship

一、引言

人類必須在適應自己生存的環境中生活,其適應有一定界限,此界限因構成環境要素的不同而不同,即使同樣要素也會因人、因時、因地而異。適應環境一旦遭致破壞,將會使健康狀況下降,出現疾病。支氣管哮喘,是人類受環境因素影響較大的一種常見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氣道持續性慢性炎癥,病因中的主要誘因與氣象條件關系較大。為了解其關系,筆者將小兒與成人兩組哮喘的發病資料與相關氣象要素,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二、對象與方法

用邵陽縣人民醫院2008年9月~2010年8月,經臨床確診的小兒哮喘[1]與成人哮喘,住院人數資料為研究對象。按發病日期統計逐日、逐月住院發病人數,并與同期邵陽縣氣象要素的變化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三、結果

1.冷鋒過境對哮喘發病影響最大

邵陽縣2008年9月~2010年8月,鋒面過境次數與哮喘的發生關系密切(表1、2)。從表中看出,影響邵陽市區的鋒面,主要是冷鋒與靜止鋒,出現于先年9月至次年5月。秋冬季以冷鋒為主,春季中后期以靜止鋒為主。在先年9月至次年5月,哮喘病的發生,冷鋒影響下病人最多,其次是靜止鋒,再次為其他因素,而6~8月,則以其他因素影響為主。

從人民醫院哮喘發病資料得知,鋒面過境前3天,哮喘的發病頻率開始升高,到鋒面通過的當天達最高峰,鋒面過境后,發病頻率開始下降,直降至原來狀態。(見表1)

2.氣候變化對哮喘發病的影響

從表2看出,邵陽縣哮喘病全年各月都有發生,以秋(9~11月)、冬(12~2月)季節發病較多,為179例。春季(3~5月)次之,為62例,夏季(6~8月)較少,為30例。在秋冬季哮喘發病人數中,小兒103例,占57.5%,成人76例,占42.5%。這是因為秋冬季鋒面過境的冷鋒較其他月份多,秋冬季的氣壓偏高,氣溫偏低,空氣干燥,氣溫日較差大,是哮喘病發生的主要誘因。

表1 邵陽縣2008年9月~2010年8月鋒面過境次數

表2 邵陽縣2008年9月~2010年8月鋒面過境與小孩、成人哮喘的關系

2.1氣壓變化

統計結果表明,我局日平均氣壓在990.5hpa以上時,哮喘病人數161例(55%);當氣壓發生明顯變化時,即24小時氣壓變值≥2.0hpa時,哮喘病人數215例(73%)。該變化可表現在:頭一天日平均氣壓值變差上,也可在連續二、三、四、五天的氣壓向同一方向變化(連升或降)出現,以連續變壓3天出現的病人數最多(表3)。

表3 邵陽縣哮喘病與氣壓變差的關系

2.2氣溫變化

統計結果表明,8月份開始,哮喘發病數增加,9~12月達高峰。秋冬季日平均氣溫比常年低和春夏季日平均氣溫比常年高時,發病數增高。此外,哮喘病發生與前一天24小時變溫關系密切,相關系數為0.5321,P<0.001。本組資料271例哮喘病人中,出現24小時變溫≥-3.0℃者241例,占88.9%,其中小兒哮喘137例,成人哮喘104例。而日變溫為正值時,病例數僅30例,占11.1%,其中小兒哮喘22例,成人哮喘8例,可見日氣溫較前一天出現較大的負變差時,極易誘發哮喘病的發生。

2.3濕度變化

我們對相對濕度與哮喘發生人數,亦進行了相關分析,結果呈顯著性差異(r=-0.5016,P<0.01),即在相對濕度較低時段,極易出現哮喘病人。

3.哮喘發生的氣象指標

哮喘病發生與鋒面過境、氣壓、氣溫及濕度變化,關系密切。將這些要素綜合分析,得知哮喘發病的氣象要素指標值(表4)。從表中可以看出,小兒哮喘比成人哮喘發生的氣象要素指標值低,是因為成人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比小兒強,因此,每次鋒面過境,小兒患支氣管哮喘的,總比成人多。

表4 邵陽縣支氣管哮喘發病的氣象要素指標值

四、討論

1.氣候及環境的變化,對人體是一種刺激因素,這種刺激可影響人體的神經,內分泌及免疫機制等。當天氣惡劣激變,暖氣團突然變為冷氣團,那種特異體質和自律神經、內分泌機能失調的人,對外環境變化抵抗力減弱,產生過敏與異常反映,誘發支氣管哮喘。因此,從氣壓配置來研究誘因,認為高氣壓環流的氣壓配置與支氣管哮喘發病密切相關[2]。高氣壓環境會存在逆溫,即移動性高壓東移時,因近地層風很弱,產生逆溫,這時,各種過敏原物質如塵埃、花粉和孢子等不易高空擴散,濃度增加,易被吸入,增加了誘發哮喘的可能性。

2.哮喘病的發生,以秋冬季較多,以鋒面過境較多,是因其氣壓較高且變化大,氣溫低,日較差大,從而說明氣象因素是哮喘發病的一種重要誘因,尤其小兒對外界條件的適應能力弱,影響疾病的氣象要素指標值低于成人,所以更易受天氣改變的誘異發病。

3.哮喘發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僅從氣象角度揭示激變的天氣影響,是支氣管哮喘發生的誘因之一,當氣溫、氣壓發生明顯變化時,哮喘病人增多,為醫療部門在防治和藥物調配工作的及時安排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也為哮喘病人的自我管理提供了資料。通過氣象服務,注意自我功能監測,及時正確藥物治療,防止疾病嚴重發生。

參改文獻:

[1]陳育智,兒童哮喘診斷標準和治療常規,中華兒科雜志,1993;3(4):2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和县| 左云县| 江达县| 富锦市| 赞皇县| 乌恰县| 新巴尔虎右旗| 那坡县| 资中县| 三河市| 太仓市| 章丘市| 托克逊县| 江阴市| 永泰县| 青田县| 丹江口市| 增城市| 天等县| 东乌| 徐水县| 伊宁市| 彭阳县| 乌鲁木齐市| 陵水| 金川县| 永州市| 高淳县| 望谟县| 垫江县| 益阳市| 广平县| 黎平县| 威海市| 新巴尔虎左旗| 朔州市| 岗巴县| 韩城市| 公安县| 太原市| 隆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