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洪澇災害評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城市化指標 洪澇災害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 引言
城市化過程中改變了城市的地貌,改變了城市排水環境,使城市在遇到強降雨時發生洪澇災害的幾率增加。同時,由于人口和資源向城市集中,城市在發生洪澇災害時的損失大大增加。為了更好的衡量不同城市在遭遇強降雨時發生洪澇災害的幾率和受災情況的嚴重性,分析城市化指標,建立評價系統。
1 城市化程度的一般評價辦法
城市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所引起的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居住方式發生變遷的自然歷史過程[1]。要客觀地反映城市化的進程,就必須綜合反映城市化引起的上述變遷過程。為分析城市用水量與城市化程度的關系,卓敏[2]提議城市化程度為:
X =x1·x2·x3·x4(1)
式中:X——城市化程度;
x1——城市非農業人口/萬人,反映了城市的規模大小;
x2——人口城市化水平,即非農業人口/總人口,反映了人類居住方式的變遷過程;
x3——第三產業生產總值/萬元,代表城市服務設施水平[2],反映了人類生活方式的變遷過程;
x4——第三產業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代表城市產業結構合理化水平,反映了人類生產方式的變遷過程。
此類城市化進程的評價方式只考慮了人口和經濟發展水平,不適用于研究城市遭遇洪澇災害的風險。通過研究城市化各指標對城市洪澇災害的影響,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為城市遭洪澇災害風險的研究做參考。
2 城市化各指標對城市洪澇災害的影響
城市化對城市洪澇災害的影響與以下因素有關。
2.1 常住人口P和人口密度xP
對于人口,城市常住人口比非農業人口更能反映城市受洪澇災害的影響。同時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在受災的時候更不容易疏散,城市受災人口、經濟損失都往往更大。
2.2 城市面積F和城市綠化覆蓋率xF
城市面積越大,城市在遭遇強降雨時排水系統的流域面積更大,更容易受災。城市綠化覆蓋率越大,則徑流系數越小,流入城市排水系統的雨水量更小,受災可能性更小。
2.3 城市市政建設水平S
城市市政建設中,城市排水管長度L一定程度可以反應城市排水系統的優劣,在衡量城市受洪澇災害的風險評價中,可以采用單位面積城市排水管長度來衡量城市市政設施水平的高低。即。
2.4 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J
隨著城市的經濟發展,城市受洪澇災害的影響更大。選用城市的第三產業總值來衡量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
3城市化程度指標的衡量
通過對以上城市化指標的分析,通過對各參數進行無量綱化的處理,將城市化指標用以下參數方程式表示。
(1)
其中——城市化程度指標
——權重系數。
——城市市區總人口/100萬人
——城市市區人口密度/(1000人/平方公里)
——市區城市土地面積/1000平方公里
——市區綠化覆蓋率(%)。
——{第三產業總值/1000億元}0.5
——單位面積城市排水管長度(km/平方公里)
4城市化程度方程的應用
以浙江杭州市為例,根據杭州市統計年鑒[3]數據,2010年末市區常住人口434.82萬人,則=4.35。市區人口密度為1417人/平方公里,則=1.42。市區土地面積為3068平方公里,則=3.07,綠化覆蓋率為39.95%。第三產業總值為2896.69億元,則=1.70。排水管道長度為3904km,則S=3904/3068=1.27。令,則計算出杭州市的城市化水平為
以北京地區為例,根據北京市統計年鑒[4]數據,2010年末常住人口1961.9萬人,則=19.62。市區人口密度為1195人/平方公里,則=1.20。市區土地面積為16410.54平方公里,則=16.4,綠化覆蓋率為45%。第三產業總值為10600.8億元,則=3.26。排水管道長度為10172km,則S=10172/16410.54=0.62。令,則計算出北京市的城市化水平為
通過對北京市和杭州市的城市化受洪澇災害影響的因素進行分析可知,北京市的城市化程度比杭州的城市化程度高,在遭遇洪澇災害時可能后果更為嚴重。
5 小結
對于不同的城市同樣可以采用這種方法衡量城市化進程,此方法可以為研究城市受洪澇災害的風險評價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對于城市受洪澇災害的影響還與城市的設計暴雨強度和所遭受的暴雨重現期密切相關,也與城市防洪標準及城市排水系統的設計重現期等因素有關。應結合這些相關因素進行考慮。
【參考文獻】
楊立勛.城市化與城市發展戰略[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32
卓敏,俞亭超,嚴建明. 城市用水量與城市化進程的關系探討 [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 2004,8:31-33
杭州市統計局. 2011杭州統計年鑒[M],2011.
北京市統計局. 2011杭州統計年鑒[M],2011.
關鍵詞 防洪減災;傳統方法;高新技木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口與資產不斷增加,即使發生同等規模的洪水,所造成的財產損失也會不斷增加。因此,減輕洪澇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應是防洪減災的主要目標。自從工業化以來,治河手段迅速提高,對洪水的調控能力顯著增長,曾一度助長人們戰勝一切洪水“人定勝天”的信心。但是當美國所興建的水庫庫容相當于多年平均年逕流總量的60%的時候,水災損失卻依舊在不斷增長。反思之后人們開始認識到“人類必須努力適應自然,因為人類已經認識到,自己不能也不需要控制所有的洪水,但可以采取控制措施,也可通過調整自己的行為使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如今這一認識又轉而成為世界治水的主流派,被各國普遍接受。當然各國之間自然地理條件不同,社會狀況也差異較大,在具體實施方面,又有各不相同的辦法。
一 社會化防洪減災體系之構想
1、提高工程防洪標準
(1)盡先安排經過論證的重要控制性水庫建設和病險庫除險加固。大中型水庫對削減洪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設想,在今后50年內全國水庫總庫容增加到1萬億立方米,達到可調蓄50%徑流總量的目標是需要的。水庫除調洪外,還有發電、灌溉、供水等多種效益,在水庫上投資可謂一舉多得。
(2)加固加高現有堤防。我國江河堤防絕大多數是土堤,是精華地區的防洪安全屏障,是防洪的重點工程手段。
(3)蓄滯洪區的運用和管理。壘國防洪規劃確定100座蓄滯洪區,頒發了蓄滯洪區管理條例。但地方從發展經濟出發,并未強調對蓄滯洪區的人口和經濟實施必要的控制,以致有蓄滯洪區而難以啟用。蓄滯洪區削減洪峰比臨時決口的功效成倍增加,損失成倍減少,甚至在發達國家都是必不可少的防洪手段,因此,必須在強化管理和研究適當的開發方式方面下功夫。由于我國的江河洪水變幅較大,因此,蓄滯洪區在防洪工程系統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防汛搶險實用技術現代化研究‘98洪水顯示出部隊在搶險中的重大作用。而對于一般汛情,地方搶險突擊隊的組織和培訓是必要的。但是堤防戰線長,現場交通、電力條件差,普遍應用高新技術設備困難,‘98搶險主要還是應用傳統技術。因此,總結傳統技術,同時應用現代設備、材料、工藝加以改進和完善是捷徑之一。
(5)城市防洪中的雨洪排泄和利用。隨著城市人口的聚集和政治、經濟、文化地位的提高,不透水地面使水災損失急劇增加。為改善城市防洪排水條件并結合水資源利用,應將水資源的合理調配,水災害防御與水環境治理一起納入城市規劃與管理。將城市綠地高程降至下水道進水口以下,對于排洪和儲蓄地下水有顯著的效果。
2、調整社會以適應自然的減災措施
這是針對洪水災害社會屬性的減災對策,是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1)加強環境建設發展與增長不能以透支生態環境為代價。加強水土保持和植樹造林不單是防洪的需要,也是增加可利用水資源的有效途徑。是改善中國大陸生態環境的必由之路,是實現東、中、西經濟發展戰略布局的基本保障。
(2)預留洪水的容身之地,退田還湖,濕地保護。實施的關鍵在于居民的妥善安置,因此必須科學地論證,細致地安排。適度退田應有標準,例如:以農田豐歉為準,近10年中有一半以上年份遭災者還湖;以綜合效益為準;以是否妨礙行洪為準;以湖泊淤積趨勢為準等。但最重要的問題是,地方政府必須以全局利益為重,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
(3)加強法制建設以規范壘社會共同承擔防洪義務。由于洪水災害影響巨大,牽涉不同地區的安全和利益,有些防礙和削弱防洪運用的因素是水利建設本身所無法解決的,需要部門之間的配合,地區間的協調以及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適應。因此尤其需要以法來統一協調各方權益和維護整體利益。在減災社會化的推行中,需要依法辦事。
(4)改進科學決策歷史表明,治水方略的得失與資金投入和科學技術水平有關。而決策的科學化對治水成敗更有廣泛的直接的影響,因此需要進行方針、政策和法規方面系統的宏觀研究。事實上,作為科學決策基礎的宏觀方針政策研究在我國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二 防洪減災高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在我國目前的經濟條件下,防洪工程標準還不能一時達到較高標準,因此通過非工程措施達到減輕洪澇災害的損失更屬必要。隨著現代通訊、計算機、風險管理等新技術,新理論的出現,在防洪減災中也出現了全新的技術方法。在這一領域我國尚處于較落后的局面。因此,通過該項目的研究和實施,可大大提高我國防洪減災的能力和水平,投資少而效益大。
1、洪澇災害動態實時監測技術研究
應用3 s技術對洪澇災害發生后的動態進行實時監測,利用遙感監測淹沒范圍的變化過程,利用地面災區淹沒水深測量及衛星定位系統輔助遙感監測,再利用gis技術對大范圍洪澇災害實現用多媒體技術生動表現,提供洪澇災害信息服務。
2、農業地區洪澇災害減產幅度遙感評估技術
隨著人口的增加,土地資源的減少,我國糧食產量的波動將成為十分敏感的問題。通過對遙感信息的多層次分析,在對洪澇災害進行動態監測的同時,判斷災后災區糧食減產的幅度以利正確制定全國糧食供應計劃。
3、洪澇災害信息社會服務技術
洪澇災害信息及其空間分布用gis及多媒體技術可為社會交通、旅游、商業、企業等各部門提供通俗、生動、直觀的信息服務。有關水情,災情、預報、預警等各種信息按不同行業的需求,以不同的方式提供服務。由信息中心統一加工后,通過網絡系統供用戶使用。通過及時、完善的社會信息服務,有利于各部門及時采取主動減災行動,減少社會洪澇災害損失。
4、流域產匯流人工神經網絡模型開發
目前流域的產匯流模型種類繁多,多有其限定的適用范圍,如選用不當,則造成洪水預報的重大誤差。建立人工神經網絡模型,輸入流域代表單元的降雨信息,可直接預測出口斷面的流量過程,對有較長系列觀測資料的流域,可實現較高的精度。
5、復雜河道人工神經網絡模型開發
對復雜的河道,如網狀河道、多沙河流、或改修河道,用一般水文預報方法難以準確,而人工神經網絡模型適應新環境較快,經3—5年試用調整即可得到滿意的結果。
一、洪澇災害情況
經統計,受持續暴雨影響,截至8月25日,洪澇災害造成我縣5個鄉鎮18個村受災,受災貧困戶戶數118戶、257人,因災納入邊緣戶1個鄉鎮1戶4人,緊急轉移安置人數1個鄉鎮1戶2人,因災造生危房1個鄉鎮2戶5人,因災造成農作物受損5.28公頃,其中絕產2.33公頃,因災造成損失牲畜629頭,本次災害造成我縣經濟損失48.33萬元。
二、對脫貧攻堅工作的影響分析
(一)對貧困戶收入的影響。
一是農作物受災。洪澇災害對貧困戶收入影響最直接體現在農作物受災減產、絕產,家庭生產經營性收入受到影響。二是務工收入減少。據統計目前無外出貧困勞動力返鄉回流現象,但不排除后期因生產恢復、房屋修繕等因素出現返鄉回流導致務工收入減少。
(二)對貧困戶住房安全的影響。就貧困戶受災整體來看,由于全縣大力實施農房新建改造,貧困戶住房因洪澇災害受損情況較輕。但存在因持續降雨導致貧困戶房屋存在跑風漏雨,新的地質災害隱患影響住房安全保障等現象,已用投親靠友、集中安置等方式臨時解決住房安全保障問題。
三、對策建議
(一)扎實開展全覆蓋災情核查。一是組織幫扶力量入戶走訪全覆蓋核查,重點貧困戶災后“一超六有”達標情況進行再評估,認真排查核實貧困戶受災情況,并對標落實幫扶措施。二是開展專項排查。組織文旅、電力、通訊等相關行業部門,對貧困戶用電安全、廣播電視情況進行排查,發現問題及時修復,確保貧困戶用電安全,廣播電視正常。
(二)對標開展返貧、致貧識別。對符合監測戶和邊緣戶標準的受災對象,按照相關程序開展識別工作并及時納入監測戶和邊緣戶管理,制定幫扶措施,確保不返貧不致貧。
(三)集中力量補齊收入短板。根據受災情況,一是采取積極落實臨時救助的方式,解決受災群眾當前困難。二是采取低保措施,確保收入穩定達標。三是積極拓展就業崗位,落實務工就業,確保收入來源穩定。四是對農業受災嚴重的,采取“補種補欄”的方式,發展秋季作物、秋菜、短期經濟作物和養殖小家禽等方式,保障農業生產,提高產業收入。
(四)及時排除房屋隱患。一是按照“危房不住人,人不住危房”標準,對不影響安全的住房,及時組織修繕;對房屋存在安全隱患的,及時落實建房政策,9月底前完成重建。二是對危房和處于地災點的,通過集中安置、投親靠友等措施保障住房安全。
關鍵詞:合肥市;一季稻;農業氣象災害;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7-0159-02
合肥市地處江淮腹地,海拔高差平均只有2~4m,是長江三角洲的組成部分。總體地勢低平,水網稠密,是我國著名的水稻種植區,屬于暖溫帶和亞熱帶過渡地區。合肥市是安徽省農業主產區之一,同時也是農業氣象災害多發地區。光照、溫度、水分、風等氣象要素是農作物及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必需因子,不同作物對不同氣象要素的適應性不同,當氣象要素的變化適合作物的正常生理活動要求時,可以看作是農業氣候資源,當氣象要素的變化超越作物的正常生理活動要求時,就成為脅迫,當脅迫嚴重到造成明顯的經濟損失時,就成為農業氣象災害[1]。農業氣象災害是合肥市一季稻生產過程中,對中后期產量造成危害和損失的重要因素。合肥市下轄肥東縣、肥西縣、廬江縣、長豐縣和巢湖市。從農業氣候資源角度來講,雨熱同季,適宜水稻種植,因此4縣1市均是重要的稻米產區。此外,小行政地域內,地貌多樣,平原為主,兼具丘陵和濕地。優良的地理條件,導致一季稻成為合肥糧棉油作物中占比最大的農作物。近幾年一季稻總產量相對穩定,個別農業氣象災害多發年份,產量波動明顯。
1 合肥地區一季稻生產易受的農業氣象災害類型分析
合肥地區屬于農業氣象災害多發地區,一年四季均有不同的農業氣象災害發生,但總的來說,能夠造成對一季稻生產形成危害的,主要有以下幾種:苗期連陰雨、移栽后干旱、分蘗拔節期洪澇、抽穗灌漿期高溫熱害以及成熟、收獲期的連陰雨、臺風等。不同的生育階段,農業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都有評估指標與措施[2]。而從生產實際角度來看,合肥地區對一季稻生產造成重大影響的,尤以旱災和洪澇災害為主,這些農業氣象災害都在一定程度上對合肥一季稻生產造成了不利影響。
1.1 苗期連陰雨災害的分析 合肥地區一季稻播種通常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傳統一季稻播種通常是在保證達到水稻播種的最低農業氣象指標時進行[3](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2℃)。隨著經濟發展,有些農戶為了方便外出務工,總是提前或就便播種。這容易導致一季稻播種出苗后,遇到4月中下旬的連陰雨天氣并伴隨低溫,導致僵苗不發、低溫冷害,輕則發育遲緩,重則爛秧。
1.2 干旱氣象災害的分析 合肥市是典型的江淮地貌,大的區域內總體地勢平緩,但小行政區域內地形復雜。平原、丘陵等各類地形都有分布。地勢總體平緩,南部多平原,北部是丘陵和低矮山地。合肥夾在淮河和長江兩大水系之間,中間還有全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之一――巢湖,理論上水源充足,但實際江淮分水嶺地區易旱易澇。最近幾年時常出現干旱天氣。干旱對一季稻影響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初夏旱影響一季稻及時移栽;伏旱影響拔節孕穗;秋旱影響揚花和灌漿成熟。近10a來一季稻典型干旱年份為1992年、1994年和2000年等。研究表明,合肥地區8月上中旬一季稻抽穗揚花時,如發生中等程度的干旱會減產5%~10%,嚴重干旱時減產10%~20%或以上[1]。
1.3 洪澇災害的分析 合肥市一季稻受洪澇災害的影響,多是梅雨季節汛期內短時強降水的影響或臺風帶來的強降水。由于時間短、強度大、排澇不及時導致,并與地形地貌關系很大。合肥市南部河網密集地帶,地勢低洼,排水不暢。短時強降水后,洪水聚集,容易導致水位迅速升高,排水不暢;或者水系水位高,短時間洪水難以排出,容易出現洪澇災害。洪澇災害不但影響一季稻,還可沖毀道路,影響到交通等。洪澇氣象災害對合肥地區一季稻影響不是很多,夏季雨水偏多或者特多,會形成洪澇災害淹沒稻田。比如2016年6月30日開始,合肥地區出現連續多日的強降水導致的洪澇災害就是明顯的例子。持續降水,大部分農田被淹沒,同時光照不足,一季稻光合作用受阻,干物質積累減少;持續多雨天氣還會使溫度明顯偏低形成涼夏,使得一季稻發育受影響,最終對產量的影響很大。而洪水淹沒多日的受災田塊,常常水退后植株枯死,造成絕收。
1.4 高溫熱害影響分析 合肥地區一季稻抽穗灌漿多處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此時合肥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是盛夏高溫季節。高溫天氣的時空分布特征顯現[4],因而一季稻生產經常受到高溫熱害影響。高溫對水稻植株的損害與水稻的生育時期、高溫的強度、持續時間、高溫期間夜間最低溫度高低關系密切。隨著新品種的推廣,不耐高溫品種減少。近年來,合肥偶爾出現局部地塊發生高溫熱害。高溫危害的敏感期為水稻盛花期。盛花期前或盛花期后影響較輕,應引導農民改變種植習慣,適當防御。
1.5 收獲期連陰雨 從統計數據看,收獲期合肥地區發生連陰雨災害的頻率低于江南而高于淮河以北。一季稻收獲期集中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在此期間,江淮地區總體來說多處于秋高氣爽,多云為主天氣,但也時常受臺風影響,或大的環流形勢導致的秋季連陰雨出現。如臺風影響,容易造成成熟水稻倒伏不易收割,而連陰雨出現時,極易造成成熟稻穗發芽、病變或霉壞,造成成熟水稻的減產。
2 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對合肥市一季稻產量的危害
2.1 干旱對合肥一季稻及其他糧食產量的影響 對于合肥市農業生產,一季稻和小麥、油菜等對水源,尤其是灌溉水源的需求一直都是十分迫切的。灌溉水源的a充,基本依賴自然降水。合肥市農業生產總體而言,抵御干旱能力還比較脆弱。對于近年頻繁出現的干旱天氣,只能通過諸如調整種植結構等措施來解決。一年四季中,春旱影響不明顯,合肥多種植冬小麥,頭年秋季播種,油菜春季基本發棵,扎根穩固。總體地下水位較高,保證作物水分供應。伏秋旱影響顯著,在地旱糧作物多處于需水關鍵期,如出現伏秋連旱,旱糧減產一般都在30%~50%,甚至更多。部分地區農村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導致全部靠自然降水來滿足水稻生產用水所需。目前抵御干旱是合肥尤其是合肥以北江淮分水嶺等地域近年面臨的一個嚴重的課題。
2.2 連陰雨及洪澇對一季稻產量的影響 根據連陰雨出現時間及一季稻生育期重疊綜合考慮,連陰雨主要危害一季稻早播苗及后期成熟收獲。苗期容易導致爛秧,收獲期導致收獲困難,甚至減產。洪澇的出現,導致大量的農作物的根莖浸泡在水中,致使根莖腐爛,農作物死亡。對于一季稻來說,雖然是水生作物,但是過長時間的水淹也是致命的。對于合肥市乃至江淮地區,發生洪澇幾率較大的通常也是梅汛期。此時期,一季稻多處于分蘗拔節,一旦受淹,短時間無法排水,會造成植株缺氧,即使水退后仍會導致植株死亡,絕收。
2.3 高溫熱害的影響 高溫熱害導致一季稻難以抽穗或者“花而不實”,失去活力,無法受粉,影響產量。近年來一季稻高溫熱害問題日益突出。合肥地區常常出現持續高溫天氣,部分正處于抽穗揚花盛期的一季稻嚴重受害。個別年份結實率下降10%~50%,稻谷減產明顯。一季稻受害表現為最后3片功能葉早衰發黃,穎殼不閉合、畸形或炸裂,灌漿期縮短,千粒重下降,空瘦粒增加。高溫對一季稻的影響是持續時間和高溫強度的共同作用結果。從生育期疊合角度看,影響最顯著的是孕穗期,其次是幼穗分化期,再次是抽穗灌漿期。
3 加強農業氣象災害預防建議
從合肥市一季稻生育過程來看,結合江淮地區天氣形勢特征,一季稻主要受干旱、洪澇、高溫熱害及連陰雨等幾種農業氣象災害影響。而干旱、高溫熱害的影響程度相對較大。可以算上是影響合肥市一季稻產量的主要氣象災害。洪澇及連陰雨等具有隨機性,但都與大尺度天氣形勢密切相關。
在現階段,各類農業氣象災害頻發,如何趨利弊害,科學規避氣象災害,是當前合肥市一季稻生產與農業結構轉化調整需考慮的重要問題。加強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充分考慮已有研究成果[5-6],建議政府在一季稻種植方面,注重調整水稻生產面積與區域布局。根據不同的農業氣象災害特征,加強災害的科研和預防工作。提高全民抗災的風險防御意識是關鍵,在應對氣象災害的問題上,要做好災害預防工作,其中準確及時的預報和服務是關鍵。同時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江淮地貌復雜,氣候條件多樣,氣象災害對一季稻影響也表現為多層次的,不同的氣象災害對一季稻不同發育時期的影響程度不同,要區別對待。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的研究和預防工作,提高預防災害的能力,能夠有效減少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的損失。
參考文獻
[1]于波.2013.安徽省農業氣象業務服務手冊[M].北京:氣象出版社.
[2]高慶華,馬宗晉,等,2007.自然災害評估[M].北京:氣象出版社.
[3]許昌觶2004.農業氣象指標大全[M].北京:氣象出版社.
[4]高素華,王培娟,長江中下游高溫熱害及對水稻的影響[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9.
[5]郭永芳,查良松.安徽省洪吃趾Ψ縵漲劃及承載面積變化趨勢分析[J].中國農業氣象,2010.31(1):130-136.
【關鍵詞】種植業保險 風險區劃 保險區劃
由于我國地理環境以及人文風俗的千差萬別,因此各地區各種類的農業保險政策就要有所區別。作為政策性保險的一部分,種植業保險在最大程度的保護種植戶的利益的同時,又要兼顧平衡,對于不同的投保標的制定相應的政策。近幾年來我國對于種植業保險區域性劃分開始重視起來,各省份也紛紛響應。種植業保險區域性劃分勢在必行。
本文以安徽省為例分析種植業保險的區域性劃分,并提出一些相應對策。由于各種因素對農業保險費率的影響錯綜復雜,本文主要以風險因素為主要劃分依據進行研究,這更便于分析問題。我們選取了洪澇、干旱為主要災害并輔以數據分析,說明種植業保險區域化的推廣價值。
一、安徽省概況
安徽省位于我國長江中下地區,是中國種植業大省,有著很悠久的種植歷史。長江與淮河橫穿過境,并將全省劃為淮北、江淮之間和江南三個地區。省內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不同,使得種植業的有著明顯的差異。其中淮北地區主要盛產小麥、大豆和棉花等作物。皖中平原則是以其地理特點而被譽為“魚米之鄉”。中部地區農產品也極其豐富,其中以稻谷、小麥、棉花為主。
從氣候角度來看,全省常年氣溫比較溫和,陽光雨水也極其的豐富,這種氣候使得各種農作物有了一個利于生長的有利環境。但由于處于中緯度地帶,天氣變化十分多樣,且地形地勢變化明顯,經常受到來自四周冷暖氣流的影響,因而常有暴雨、大風以及少雨等災害性天氣出現,經常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旱和洪澇災害。例如,六、七月份時,省內正值梅雨季節,也是洪澇災害高發時節。這些無法預測的災害給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了一定的損失。
二、風險等級區劃
(一)洪澇
洪澇災害的形成是很多自然因素相互作用而長生的結果,這其中就包括氣象、地勢條件等自然致災因素,也包括受災區的經濟水平、抗災能力等社會經濟因子。由于各地各種因素作用大小不同,各地的風險等級也就不同,損失大小也就有所區別。在實務中計算洪澇災害損失等級時,往往是根據不同因子致損程度不同,給予不同的權重,從而實現風險的分級。確定不同因子所占的風險比重的大小,對于保險實務中區域劃分是有很好的實際指導作用,可以很直觀地對風險大小做出初步判定,有利于保險區域劃分順利進行。根據權重并結合實際中的實際情況我們就可以對各區域風險進行劃分,畫出風險分布圖。
為此,我們查找了安徽省歷年的洪澇災害損失情況的資料,由風險分布圖總結了以下結論:洪澇災害重災區重要分布于淮北平原以及極少部分皖中地帶,而江南區域大都是輕災區和軟輕災區。其實,在看待這個結論時,要聯系這些地區的實際地理環境進行研究分析。我們都知道,南方雖然年平均降水量較北方高一些,但由于其種植業主要以水稻和茶葉等這些需水量大的作物為主,因此,南方地區的災害等級比較低一些,這是由各種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結果。因此,在分析洪澇災害等級時,不能僅從降水量單一因素分析,要結合各種因素的影響作用大小,求一個加權平均數。根據洪災區域分布這一特征,我們就可以把安徽省劃分為幾個區域,從而,對種植業保險政策做出更加合理的區劃。
(二)干旱
干旱通常指淡水總量少,不足以滿足人們需求現象,一般是長期的現象。我們參考了《氣象干旱等級》中干旱的分級標準,它將干旱劃分為無旱、輕旱、中旱、重旱以及特旱五個等級,且據此劃分了不同等級的干旱對農業和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其主要是根據降水量和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標準化降水指數、相對濕潤度指數、土壤濕度干旱指數和帕默爾干旱指數五個主要指標進行計算得出的。但就本次調查來看,由于這種方法計算量過于復雜,我們在進行干旱等級分析時,可以采取對一段時期內降水量低于某個值時的天數進行加總求平均,把干旱總天數作為劃分因素,進而根據不同的干旱總天數,形成幾條干旱風險等水平線,在同一干旱等水平線上的區域的風險等級相同。據此就可以對不同地區的干旱情況進行區域性劃分。根據資料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干旱程度是呈現由北到南逐步遞減的態勢,南北差異十分明顯。
這種情況在近幾年尤為突出,通常重災區主要分布于皖北地區,而皖南主要為輕災區,從安徽省歷年的重大旱災的重災區分布情況我們能更好的看出這種差異情況。以2008年安徽省特大干旱為例,主要干旱區分布在淮北、阜陽、蚌埠以及亳州四市。其中皖北農業大市阜陽市累計降雨量9mm,各種農作物損失嚴重,小麥的受旱程度之深、面積之廣,歷年罕見,農民的經濟利益因此遭受重大損失。而與此相對的南方地區受災面積就相對較少,損失也相對較小。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安徽省的南北地理環境是存在明顯的差異的,以長江作為分界線的南北種植業由于環境的不同有很明顯的區域分劃。各地區風險程度的不同對于種植業區域性劃分的推廣提出了迫切要求。因此保險公司就可根據這樣的情況制定自己的區域型保險政策,從而更好地保障種植戶的切身利益。
三、種植業保險區域性劃分的對策
(一)推行種植業保險費率區域化
在各類保險中,費率的大小都是以風險的大小以及保險標的種類確定的,不同的風險程度就對應于不同的保險費率。因此在種植業保險區劃中,我們可以制定不同的費率標準,從而實現保險的區域性劃分。第一,根據風險分布不同進行區域劃分。根據上面對安徽省洪澇與干旱災害的分析,可以把災情等級的分布劃分為幾個大的區域,各區域中風險等級相似,據此制定費率。如以洪澇災害為例,就可以把全省劃分為三個區域:皖北、皖中和皖南。皖北地區由于其風險等級較高,就可以制定高費率,而皖南就相對較低的費率。第二,根據農作物分布不同進行區域劃分。安徽省種植業種類也是存在區域性差異的,皖北地區以大豆、小麥等作物為主,皖南則以稻谷、茶葉為主,這就為區域劃分提供了先天條件。不同作物對風險災害的反應不同,以水稻和小麥為例,這兩種作物在相同的干旱等級下損失大小就存在差異,水稻的損失就明顯高于小麥。因此在制定費率時考慮到種植物種類的差異,對于不同風險下不同的作物制定不同的費率是必要的。當然,由于農業保險本身扶持農業發展的性質,這里的“高費率”就是一個相對較高的概念。其根本作用還是在損失補償中實現一個均衡,從而實現對重災多補,輕災相對少補的目的。
(二)推行種植業保險政策區域化
種植業保險作為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于農業的長足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制定種植業保險政策時,就要做到更好地利于種植業發展。這就要求制定一些補貼政策時,對于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的政策。第一,對于風險發生較為頻繁或者風險等級較高的地區的政策性補貼就要高一些,而風險相對小的地區政策性補貼也相對少一點。第二,種植業保險的政策性補貼來源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兩個方面,因此在進行政策性補貼時,可根據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進行劃分。財政收入高的地方政府在財政補貼時占有相對高的比重。反之,則主要由中央政府進行撥款補貼。
(三)推行種植業保險險種區域化
在種植業保險實務中,一般根據風險種類的不同,推出了不同的保險險種,例如自然災害損失險,病蟲害損失險等。以自然災害損失險為例,由于各地區風險的種類差異以及各類自然災害發生的幾率大小不同,各地區對保險險種的需求也就不同。如果保險公司是全省范圍內推行這種保險,可能就有部分地區對它并沒有需求,這就會導致種植業保險的防損效率低。針對于一種風險的保險險種也就隨之產了需求區域性劃分,這就要求保險公司在推行保險險種時實行區域化。從而更好地保障種植戶的切實利益,同時減少保險公司不必要的損失。
參考文獻
[1]郭迎春,閆宜玲,王衛,等.農業自然風險評估及區域農業保險費率的確定方法[J] .應用氣象學報,1998(02).
[2]張友祥,金少懷.區域劃分經營是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必然選擇[J].經濟縱橫,2008(09).
[3]郭永芳,查良松.安徽省洪澇災害風險區劃及成災面積變化趨勢分析[J] .中國農業氣象,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