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圍手術期護理心得體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圍手術期是圍繞手術的一個全過程,從病人決定接受手術治療開始,到手術治療直至基本康復,包含手術前、手術中及手術后的一段時間,時間在術前5~7天至術后7~12天。現在醫學模式逐漸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人的精神因素與機體的生理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做好圍手術期患者的心理護理十分重要。
心理問題分析
焦慮不安、恐懼緊張:手術前患者由于對手術缺乏足夠的了解,害怕疼痛和軀體損傷,害怕手術時出血過多,擔心手術疾病性質,手術后是否復發,醫生的技術及責任心,甚至擔心手術及麻醉意外等問題。以上種種原因均可導致患者體內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周圍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往往會造成手術暫停。一般而言,術前焦慮和恐懼的心理狀態比較女性高于男性,成人高于兒童,初次手術者高于繼往手術的患者。
顧慮、悲觀、抑郁:由于患者對疾病認識不足,擔心自己是惡性腫瘤,擔心術后人財兩空,認為治療效果不樂觀,存在各種心理壓力和顧慮,從而產生悲觀、抑郁情緒。此類患者主要表現為進入手術室后通常有緊閉雙眼、發抖、四肢發涼、緘口不語、心事重重等表現。
護理措施
手術前心理護理:術前1日巡回護士閱讀病歷,與手術醫生進行術前討論,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到病房進行訪視,要像對待親人一樣關心安慰患者,主動與患者談心,通過細心的觀察,了解分析患者的顧慮,耐心聽取患者的意見和要求,尤其要對手術的安全做肯定的保證,還要依據不同的病情,用恰如其分的語言交代手術中必須承受的痛苦。應主動向患者宣教手術是在安全充分麻醉和無痛情況下進行的,囑其不必過度緊張。向其介紹成功病例,以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介紹手術團隊成員資歷和技術情況,增強其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和安全感,同時還要介紹有關醫生怎樣反復研究其病情并確定最佳手術方案,并突出強調患者在手術中的有利條件等,使患者深感醫護人員對其病情十分了解,對手術是極為負責的。針對手術患者具體情況給予精神上的支持,增加相互信心,調動患者配合手術的積極性。根據專業理論知識詳細的向患者介紹手術程序。術前、術后的注意事項,運用認識行為技術,使患者主動進行自我松弛,避免過于緊張而影響手術的進行。手術當日患者接入手術室會有陌生和神秘感,護理人員向患者介紹周圍環境,醫療設備等,介紹手術麻醉過程,從而減輕患者緊張情緒,更好的配合術前準備。手術室環境布置要整齊、清潔、床單無血跡,手術器械要覆蓋,溫度20~25℃,濕度50%~60%適宜,患者清醒時播放輕柔舒緩的音樂,使患者具有舒適感。
手術中的護理:醫護人員要態度和藹,語言親切,不要大聲喧嘩及竊竊私語,避免使用對患者來說敏感的詞匯,如斷啦、完啦、壞啦、糟啦等。實施麻醉護理操作時,要向患者做好解釋,取得患者合作,操作要穩、準、輕、快,避免不必要的操作,以免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麻醉后,手術進行中要使患者臥位舒適,可根據手術放置墊,預防壓褥。保持輸液、留置導尿等各項引流通暢。注意患者保暖,可在術中使用恒溫毯來進行保暖。密切觀察手術中發生的變化,及早發現問題,及時做出準確無誤的判斷,并配合醫生及麻醉師進行搶救,以手術順利進行。器械護士要眼疾手快的配合手術,避免動作拖泥帶水而使手術時間延長,增加手術的危險性。
手術后的心理護理:術后患者最關心手術是否成功,護士在患者清醒后就應該盡早告之手術順利,已安全返回病房,其身體將會逐漸康復,使患者感到心理上的安慰。此時患者身體虛弱,再加上術后疼痛、管道及等不適,往往情緒低落,不愿說話,護士應使他們處于舒適的臥位,將心電監護儀的音量調小,保持病室安靜。若術后效果不佳或預后不好,不宜直接將實情告訴他們,可通過家屬采取合適的方法酌情告之。巡回護士在患者身旁,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神態變化,尿液及各項引流等情況。待患者完全清醒后與術者、麻醉師共同護送回病房,向病房護士交代術中情況和注意事項。經過手術治療后,患者恢復了健康,穩定了情緒,心情愉快。但也有患者怕出院后自己不能照顧自己,產生擔心和恐懼心理。所以對即將出院的病員,護理人員也要及時了解病員的思想情況,及時解除焦慮。對不同的手術性質及不同的康復程度,作好出院后康復指導,詳細交代和說明出院后的注意事項,使病員出院后繼續保持情緒穩定,促進健康。
對于接受破壞性手術的病人如截肢、乳腺癌根治術等。可能造成病人自我概念的模糊與缺陷心理、羞怯心理,而加重心理負擔,甚至悲觀失望,情緒低落。此時,我們要講清手術的必要性及不做手術的危害,告知病人要勇于面對現實,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
【關鍵詞】心理干預;普外;應用效果
在進行普外科手術的時候,患者需要面對一個全新的環境和一系列細節的檢查和治療程序,患者心理很容易產生緊張和不適應的狀態,這種狀態嚴重的時候,會導致患者的代謝功能以及內分泌功能紊亂,對后續的手術治療產生不良影響,從而會影響到治療效果。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全民整體文化素質和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以及整體護理在我國的普及和深入,患者在住院期間,不再滿足于傳統的護理技術服務,而更加注重心理因素、環境變化和預防保健。實驗證明,惡劣的情緒和負性心理可以降低機體的免疫功能,而良好的心理可以調整和平衡機體的免疫機能,所以普外科圍手術護理質量也需要不斷地提高,實現心理干預模式,使其情緒穩定,排除思想干擾,配合醫護進行治療,才能確保達到患者不同層次的需求。下面主要研究本醫院普外科圍手術患者受到心理干預護理后的效果,探索對患者實現心理干預措施的必要性。
1臨床資料
統計本醫院在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期間普外科收治手術患者164例為觀察對象。164例患者均意識清楚、智力正常,其中女患者有92名,男患者有72名,他們的年齡在30到5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0歲,體重在44到70kg之間,患者平均體質量大約為56kg。隨機分為治療組84例和對照組80例,治療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再給予心理干預的護理,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手術護理,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臨床表現等方面也沒多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用作對比。
2方法
通過觀察手術前后心率變化,血壓水平變化進行比較心理干預對患者圍手術期影響。對照組采取常規的護理模式及健康指導,觀察組在采取常規護理模式的基礎上再加上心理干預措施。心理護理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依次滿足其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進行心理護理[1]。術前患者對手術的陌生和恐懼,突出的反應是焦慮不安和恐慌情緒激動,臨床表現是血壓升高心律加快。作為一名合格的普外科護士,入院后就需要以積極的心態對待病人,維護與患者家屬之間的和諧關系,使他們認識到更多關于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治療和預后等方面的專業知識,給予他們更多的支持和鼓勵,向患者充分講解病情,耐心介紹治療目的、必要性以及可能取得的效果,還要向患者及其家屬解釋手術的風險、術后并發癥以及注意事項等,加強患者與病魔斗爭的信心。要讓患者認識到不良情緒的危害,不良情緒可以使人體神經、免疫、內分泌功能失調,誘發高血壓、潰瘍病,積極的情緒則能使人體的各系統處于良好狀態,有利于疾病的治療及康復,促進身體健康。對患者家屬及親友進行教育,使之懂得自己的情緒可影響患者的情緒。每用一種藥物、一項治療和檢查,都將其目的和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項告知患者,將疾病有關的知識及注意事項都要反復告知,直至掌握。在手術進行前,要禁止飲食,在手術前還要向患者介紹品,告知所使用的品無副作用,不必擔心品影響身體健康。帶患者在手術準備階段進行深呼吸,進一步緩解其壓力,使其能夠肌肉關節放松,心情平靜,呼吸正常。術后對生命體征仔細觀察,通過心電監護:對脈搏、呼吸、體溫、血壓等生命指標觀察并做好記錄,如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聯系主治醫師進行分析治療。指導患者腹式呼吸15min,如果環境允許,可以讓患者聽一些舒緩的音樂,轉移其對手術部位的關注,減輕疼痛注意力。建議術后6小時開始流質食物,待消化功能恢復后進行正常飲食,使患者盡快恢復。早期活動可促進切口愈合,防止肺部并發癥,防止腸道并發癥[2],所以建議患者早下床活動。研究表明早期恢復進食可促使患者早排氣排便,且腸蠕動的恢復可使術后因手術改變位置的腸管盡快恢復術前的自然,保持通暢,減少腸粘連、腸梗阻的形成。[3]在手術的恢復時期,向患者介紹主刀醫師的臨床成功經驗,使患者與手術成功患者多加交流,使患者增強對醫生的信任感,樹立與疾病對抗的信心。
3觀察項目
3.1記錄患者入院時、手術即刻及手術后結束時的心率、血壓狀況。
3.2數據統計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
4結果
經過記錄統計后,治療組與對照組心率比較見表1,治療組的心率變化明顯偏低,尤其是手術即刻時心率變化的水平。治療組與對照組血壓比較見表2,對照組的血壓基礎值明顯增高,治療組無明顯變化,有統計學意義(P
5討論
通過多年的臨床經驗證明,普外科患者在整個手術過程中,都會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礙。術前認真耐心對患者進行交流溝通,手術麻醉注射痛與術后痛,作為醫務人員可以安慰患者,解釋手術是在麻醉下進行的,手術的疼痛也是暫時性的,創傷的面積不會很大,使患者更加了解手術中可能會遇到的情況和術后需要采取的治療方案,加強患者對手術醫師的信任和支持,消除不必要的恐懼感。圍手術期中如果心率、血壓、血常規、生化等方面出現了異常,要及時反饋醫生。當發現手術后遇不良狀況,也需要委婉地將病情告訴患者,盡量減少對患者的心理傷害。與患者及其家屬適當交流溝通,取得他們的信任和配合,保證圍手術期各項診療順利的開展。
普外科圍手術期患者的心理護理措施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因為患者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會影響治療的效果以及治療依從性。護理干預是指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通過自身的行為、言語以及人際關系等影響患者,從而改變患者的不健康行為以及消極心態,讓患者以積極心態面對治療,促進患者康復。對普手術期患者進行心理干預護理,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消極情緒,從而使患者機體內各個系統的負面影響降低,使患者內環境保持平衡的狀態,從而提高手術效果,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醫護人員做到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體現醫院“以人為本”的治療理念,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袁耿清,主編.醫用心理學.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1:60.
【關鍵詞】充血性心力衰竭;CRT;圍術期
充血性心力衰竭為心臟疾病發展到嚴重階段的臨床重癥,患者臨床表現主要為呼吸困難、水腫、乏力,若治療不及時,會導致心功能不全癥狀惡化加重,嚴重者會危及患者生命健康。本次研究中,分析CRT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實施圍術期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統計分析我院從2013年4月到2014年5月收治的2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男14例,女10例,年齡為32-78歲,平均年齡為(55±1.3)歲,心肌致密化不全7例,擴張型心肌病8例,缺血性心肌病9例。經心臟超聲檢查:左心室射血分數平均為(23.3±13.4)%,左心室擴大、左心室收縮末內徑約為(81.3±9.5)mm,心電圖QRS波寬度為(133.2±24.2)ms,胸片心胸比值為(0.8±0.11)。病史為2.12年,均給予患者采用醛固酮受體拮抗劑等藥物對患者實施系統治療,所選取的患者均被CRT手術適應癥。
1.2 手術方法
于導管室下常規對患者進行消毒、鋪巾以及實施局麻處理,制作起搏器囊帶,從左鎖骨下實施靜脈穿刺,依次進入到右室、右房、左室電極,左室電極根據冠脈靜脈竇造影結果將其放入到左室側支或側后支,之后實施電極植入。測定各參數值達到滿意后固定電極,連接電極以及起搏器,并將其埋入到囊袋中。
1.3 圍術期護理
1.3.1 術前護理
(1)給予患者必要的心理行為干預,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以及焦慮情緒,心衰患者因長期處于氣促、胸悶狀態,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臨床所采用的CRT治療方法為臨床一種新興方法,但多數患者對其認知不足,術前患者多合并焦慮以及擔憂。因此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術前溝通,增強患者對該手術的認知,以及具體的手術治療情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指導患者如何做好有效的術中配合以及訓練。
(2)完善術前檢查。為了保證手術成功進行以及手術治療安全性,術前首先根據心電圖統計患者的心律、心率情況,并輔助對患者對患者進行肝腎功能、彩超功能檢查,根據心功能分級、血流動力學變化、6min步行距離評估患者的心功能狀態。
1.3.2 術中護理
(1)必要的心理護理。在導管室手術期間,患者處于局麻清醒狀態下,醫護人員在術中做好解釋以及鼓勵工作,提高手術治療效果。
(2)常規護理。給氧以及監測SpO2,去枕取平臥,因手術持續時間較長,會導致患者胸悶氣短癥狀加重,可給予患者實施持續低流量氧氣吸氣,改善缺氧癥狀。建立靜脈通道控制滴速,并注意對患者實施心電監護,防止發生室顫。
1.3.3 術后護理
(1)實施心電監護。返回CCU病房后給予患者采用導聯心電圖檢查,并采用心電監護明確患者的起搏情況,觀察是否有異常發生。一旦出現異常,及時告知醫生,采取措施實施對應措施處理。出院前對患者進行心臟超聲檢查。
(2)保證充分的休息以及合適,且術后要注意觀察患者切口處敷料情況,采取措施防止血腫以及滲血發生;局部感染以及囊帶積液情況,要注意術后切口處及時換藥,并在醫囑要求下連續采用抗生素治療3d防止感染發生。
(3)術后必要的飲食以及健康指導。叮囑患者多食用一些高營養、容易消化、粗纖維以及高蛋白食物,有利于切口早日愈合。無糖尿病患者應多食用水果以及蔬菜。
2 結果
患者實施CRT治療后,患者擔憂恐懼等不良心理情緒明顯改善,可積極配合手術成功進行。24例患者中,手術治療成功率為87.5%(21/24),且術后治療依從性良好。
3 討論
【關鍵詞】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
股骨頸骨折易發生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人工股骨頭置換術不僅能夠解除關節疼痛,又能明顯改善關節活動功能,從而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而在圍手術期的護理工作對手術效果影響很大。我科從2004年~2010年進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29例,取得滿意效果。現將我們的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29例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最大者81歲,最小者55歲,平均70歲。疾病情況:股骨頭缺血壞死5例,股骨頸骨折14例,股骨轉子間骨折10例。隨訪時間最長1年,最短3個月,結果表明,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3~6個月,其中26例患者已重返社會或從事家務勞動,3例年老體弱者生活可自理。髖關節活動自如,疼痛和跛行消失。
2 術前護理
2.1 術前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的目標主要是消除患者對陌生環境、疾病和離開家人所帶來的恐懼和緊張心理,使其以良好的情緒接受手術[1]。人工股骨頭置換術主要將金屬假體永久種植體內,多數患者對手術療效持懷疑態度且有恐懼感。本組多數患者,患有高血壓、肺心病等病史,需要家屬照顧生活護理,精神極度悲觀,入院后沉默寡言,對生活失去信心。還有4例患者錯誤認為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容易造成癱瘓,以至心理負擔很重。在收治的29例患者都存在各自不同的心理狀態,怕疼痛,怕留后遺癥,甚至怕出意外。愈臨近手術恐懼心理愈重。因此,護士應深入病房傾聽患者敘述,并鼓勵患者講出心中的感受和需求,盡量解決和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2]。根據每位患者的心理和想法,我們用和藹的服務態度,良好的文明語言同情關心患者,合理安排病房與手術后患者同室。有針對性的進行耐心,細致的解釋和鼓勵,術前我們與患者及家屬作充分的交流和幫助患者了解手術的目的、方式和要求及手術前后的注意事項,介紹科室的醫療護理情況和技術水平,列舉同類疾患已獲手術痊愈,功能恢復良好的病例,請已做過手術的患者談心得體會,并于術前解釋清楚后鍛煉方法和可能產生的疾病,使他們產生安全感和信任感,解除了思想顧慮,積極配合治療,對手術樹立信心。根據臨床研究資料分析,我們認為,手術前的心理護理是必要的,它不僅可以減輕恐懼焦慮,而且還可以減少手術后的并發癥,促進傷口愈合,利于康復。
2.2 術前飲食護理 由于老年人腸道吸收功能差,易引起低蛋白、低維生素及貧血等,導致術后恢復差,切口不愈合或愈合不良,為防止營養失調,應指導患者掌握飲食營養知識,多食用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易消化食物,增強患者抵抗力,按預期進行手術并能夠耐受手術[3]。
2.3 術前準備 做好各項常規,讓患者練習床上排便,術前3 d協助患者洗澡洗患肢,除去圬垢,術前24 h備皮,肥皂水灌腸。用2.5%碘酊和75%乙醇消毒術,并用無菌治療巾包扎。術晨留置尿管,更換干凈衣、褲、按常規禁食。
3 術后護理
3.1 患者回房后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用沙包或枕頭保持患肢外展及輕度內旋位。檢查輸液是否通暢,接通負壓引流,檢查傷口包扎情況,留置尿管于床旁。暫禁食,測量血壓、脈搏、呼吸,特別是伴有其他系統疾病患者,更應如此。
3.2 密切觀察患肢未梢循環、感覺、運動及肢體腫脹情況,注意足背動脈搏動,警惕切口內出血引起的高壓。如有脛骨結節或股骨髁上牽引者,淋75%乙醇治液2次/d,預防針眼感染。
3.3 觀察滲血情況,術后24~48 h更換一次敷料,選適當的抗生素,預防感染,嚴密觀察吸引袋內引流物的顏色,液量以及血壓、脈搏變化,每30 min觀察記錄1次。每12 h更換一次負壓吸引袋,更換時用高效碘伏消毒2次。在術后48~72 h,引流物只有少許血漿性出時,拔除引流管,并擠出術區殘留血性液體。
3.4 由于留置尿管,所以我們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加強尿管和引流管理。每日用1/5000呋喃西林溶液200 ml沖洗膀胱2次,每日用稀碘伏擦洗會,鼓勵患者多飲水,保持尿液呈酸性,術后盡早拔除尿管預防泌尿系感染的發生。
3.5 注意患者的病情變化。做好基礎護理,鼓勵患者在床上作深呼吸,擴胸及其他適當活動,用兩個波浪式的水墊,每1~2 h交替墊在骶尾部,保持臀部干燥。患者排大便時,由2名護士協助進行,一名護士擺放便器,另一名護士抬高患肢,保證術后髖關節的正確位置,放便器時,動作要輕、穩、防止皮膚擦傷,防止褥瘡發生。
3.6 功能鍛煉,術后3 d指導患者作股四頭肌及踝關節運動,有利于術后的功能恢復,預防肌肉萎縮。鼓勵患者半坐位,適當均勻練習伸曲小腿;術后2周后開始進行從坐位到站位的練習。開始時先移至健側床邊,健側腿先離床使足部著地,在他人協助下抬起上身使患腿離床,同時使患足著地,再扶習步器站起。上床時按相反方向進行。3周后即可扶拐下地,患肢部分負重;4周后開始扶拐步行。必須循序漸進,量力而行[4]。根據患者情況,6~8周后可棄拐行走。術后為防止髖脫位,應囑患者不要將兩腿在膝關節交叉放置,不要蹲,不要爬陡坡。
4 小結
綜上所述,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圍手術期良好的護理措施及管理對提高臨床療效具有重要意義[5]。術前良好的心理護理對于減輕手術恐懼焦慮,促進術后康復有重要作用。術后精心正確的護理,不但提高手術療效,還對患者術后肢體功能恢復及恢復生活自理能力起到關鍵作用[6]。術后的密切觀察,功能鍛煉及注意事項的正確指導,是治療成功的重要保證。護理29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患者中,無1例因護理不當而發生肺炎,褥滄等并發癥,術后恢復均較好。使我們體會到,護理工作不是一項簡單、機械的熟練工種,而是要有愛心,不斷學習,掌握多學科的知識,才能做好患者心身整體的護理,才能滿足患者需要,保證患者以最佳身心狀態接受治療。
參 考 文 獻
[1] 李秀娥,祝維秋,刑鳳英,等.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性股骨頸骨折35例圍手術期護理.齊魯護理雜志,2008,14(10):118-119.
[2] 李東香.高齡患者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護理.實用醫技雜志,2008,15(5):634-635.
[3] 單廷芝.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河南外科學雜志,2006,12(4):82-83.
[4] 蘇秀菊,馮桂萍.高齡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護理.南方護理學報,2001,8(1):22.
關鍵詞:基礎護理 教學方法 備課 作業 心得體會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264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7-0238-01
1 備課
課前準備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一堂準備充分的課,會令學生和老師都受益匪淺。學生的準備主要在于對書本的預習,將不懂的地方劃出等待上課時向老師提問,這樣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最大的教學功效。而教師需要做的課前準備就要復雜許多。
1.1 有針對性的備課。中職學校的生源特點是基礎知識薄弱。大部分學生學習熱情不高,缺乏鉆研精神、學習動機,學習目標不明確。但是當代中職生思想活躍、自我意識強、求新意識強、社交能力較高,我們要針對這些變化特點來備課。
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來備課。針對中職生的特點,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求不能過高,在大綱的基礎上制定出具體的可行性強的目標。可以避免學生達不到教學目標。如:在周圍靜脈密閉式輸液的實驗教學中,教學目標為學生能夠在符合無菌操作的原則下操作主要輸液步驟。至于詳細步驟,我們可以在下學期的護理實訓課中再讓學生具體操作。
1.2 參考護士執業考試備課。護士執照考試對護生來講是一個難關,尤其在2008年新的護士條例頒發以后,分數線的設置和考生的范圍擴大更加重了護生的心理負擔。于是有針對性的教學對護生而言無疑像注入一針興奮劑,極大地提高護生對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1.3 按照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掌握能力備課。根據學齡層次和知識儲備的不同,學生對理論知識和操作的掌握也有差別。故在備課時對學齡層次低的應更詳細、分析清晰、邏輯合理,導課生動、敘事活潑、投其所好;學齡層次高的則可有所收斂,在解惑之余著重開發護生的舉一反三和自學歸納能力。
1.4 將素質教育融入到備課中。護理專業的學生在進入臨床后要直接和病人接觸,怎么來理解關心病人,和病人進行有效的溝通,在操作中按照要求做等。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針對每一項操作來給學生進行德育和素質教育。
2 教學方法
2.1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各種教學方法的應用已經不勝枚舉,有案例討論、角色扮演等。教學手段如傳統的板書、教具展示和熱門的多媒體教學等。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需要、教學內容和特點靈活選擇,切忌墨守成規和亂無章法,如理論課:方法上以提問導入課程,吸引護生的興趣,引導后在敘課中插入案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對專業的慎重(如:在住院期間遇到剖宮產后護士忘記交待病人和家屬不排氣不能進食,病人進食后發生腸梗阻。腰穿后未予患者取去枕仰臥位后發生腦脊液外漏后的嚴重后果等)。若有演示性的課程(如入院和出院護理)可讓護生上臺演示,進行情景模擬和角色扮演,課程結束前將本堂課的內容歸納,當場出題考察護生掌握該課的程度,布置課后作業給護生加以鞏固。
實驗教學一般采用的是示教―分組練習―指導―小結模式,但這些模式不要固化,要經常改變,充分調動護生的積極性,比如讓護生先試著操作一次,由其他學生討論指出問題,并就此予以指導;或者加入競賽機制,讓護生更有動力反復的練習操作;再或者由一個護生口述一遍操作流程后,由另一護生立刻按此操作一遍,由此鼓勵了護生的自主能動性。上述種種不管如何應用,教學目的一定要明確,才能保證護生達到教學目標。
2.2 充分發揮教師的個性化教學。教師間常進行交流和學習,但這種學習,只是相互教學方法的探討卻無法將雙方的個性化教學融合。教師要從簡單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轉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幫助者和引導者,個性化教學更會錦上添花。教師的個性化教學受其形象魅力、人格魅力、學識魅力、個性魅力所影響。學識魅力最能讓學生敬服,需要對知識掌控的博而精,深而廣,能隨時解答分析學生在專業學習上的疑問。個性教學因人而異,一樣的知識點,有的教師邏輯明確,分析有度;有的教師表達風趣,語言生動;有的教師思想刻板,語言乏味。一堂課的整體風格和效果也會教師的個性化教學而不同。
3 布置作業
3.1 紙質與實物作業共存。中職學生的作業應既有紙質作業,又有實物作業。紙質作業主要是為文化理論課而設,實物作業主要是為專業技術課而設。紙質和實物作業共存正是中職學生作業的一大特點,兩者缺一不可,只有紙質作業,學生的技能得不到強化,只有實物作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不到提高。
3.2 理論作業與實踐作業共存。就中職學生的專業學習來說,是一個先理論后實踐,而后再從實踐到理論的過程。理論是基礎,實踐是應用,最終都要用到臨床護理中,缺一不可。
4 課后的心得體會
4.1 教師方面。備課過程中在信息收集(開擴眼界,掌握新資訊)、授課時的突發狀況(學生的質疑)和授課后的全新感悟理解,都可讓教師從中得出很多經驗,在再次寫教案的同時也找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這對護理教學水平的提高也會有很大幫助。
4.2 學生方面。課后,學生會對課程的內容提出很多疑問,及時解答能夠更好的消化所學的知識。理論結合實際,對于今后進入到臨床遇到的各種問題,就會根據理論基礎結合臨床作出正確的處理。
學生在經過教師的德育教育后,在臨床中會加強自己的嚴謹、審慎、負責的職業精神,更好的為病人服務。
5 總結
在教學中有很多好的方法,如“自學-輔導”模式教學法;PBL教學法等。作為護理專業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的吸收新的知識,不斷創新,不斷的學習和探索用之可行的教學方法和模式。
參考文獻
[1] 李欣,趙華文.上好醫用化學實驗課的心得與體會.局解手術學雜志.200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