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血壓培訓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血壓因其有即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和低知曉率、低服藥率、低控制率的特點,且易并發心、腦、腎病等嚴重疾病,因而成為慢性病防治的重點。為加強對高血壓病人的管理,控制高血壓的危害,我們于2001年開始對4個農村示范社區的高血壓患者進行綜合干預,現對4年來的干預效果作一階段性評估。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以4個農村示范社區登記在冊的高血壓病人作為調查對象。
1.2方法
1.2.1現場調查設計調查表,內容包括①問卷,詢問患者一般情況、心血管病家族史、體力活動方式、吸煙史和相關疾病史等;②體檢,測量身高、體重、血壓;③實驗室檢測血糖、血脂。
1.2.2綜合干預方法將1 040例高血壓患者(男425例,女615例)的調查數據錄入Excel數據庫建檔。依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方案[1],由市高血壓防治專業技術人員對患者進行血壓分級、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害及并存臨床疾病分析、危險度分層及制訂個體化干預方案(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然后由經過培訓的社區衛生服務站或村衛生室醫生,每3個月至少1次對患者進行血壓和其他相關因素的監測,并根據具體治療效果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市專業人員負責全過程的技術指導和質量控制。
1.2.3評估方法對干預前、后高血壓患者在血壓控制率、血壓水平、藥物治療率等變化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1.3質量控制
建立了總負責人-督導員-調查員三級現場監督機制;所有調查員進行了嚴格培訓,包括問卷調查的培訓,血壓、身高、體重測量的培訓,合格后方可參加調查。血壓計、體重秤等儀器使用前均經計量認證合格。抽取10%的調查表進行復查,數據重復率達95%。調查表使用EpiData 3.02版軟件進行平行雙錄入,并采用區間定值法和邏輯查錯法進行錯誤數據的糾正,保證了資料錄入的準確性。
2結果
2.1干預前高血壓患者危險因素及相關疾病
干預前高血壓患者中,有26.3%的人吸煙,有38.1%的人超重或肥胖,有2.9%的人患有糖尿病,有2.9%的人患有腦卒中,見表1。
2.2干預前高血壓患者危險度分層
高血壓患者危險度分層以中危為主,占42.6%,其次為低危(占23.0%)、高危(占21.5%),很高危最少,僅占12.9%,見表2。
2.3干預前后血壓值變化情況
干預前、后的平均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別為149.2 mmHg、133.9 mmHg和88.9 mmHg、84.5mmHg,分別降低15.3 mmHg和4.4mmHg。無論是收縮壓還是舒張壓,干預前后相比,均有統計學差異(t=25.02 和t=13.14 ,P
2.4干預前后血壓分級情況
干預前、后血壓控制率分別為16.4%和69.3%,控制率提高了3.2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91.48 ,P
2.5干預前后服藥情況
干預前、后高血壓患者規律服藥率分別為65.7%和81.7%,規律服藥率提高了24.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9.06 ,P
3討論
國內外研究資料[2,3]表明,對社區高血壓患者進行綜合干預,可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高血壓控制率和高血壓防治知識知曉率,并降低腦卒中、冠心病等并發癥的發生率。調查結果表明,經過對我市農村社區高血壓患者4年的綜合干預,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血壓控制率提高了3.2倍,平均血壓降低了15.3/4.4mmHg,規律服藥率提高了24.4%。說明在農村社區中,面對面廣量大的高血壓患者,只要認真落實高血壓綜合干預措施,就能實現對高血壓患者的有效管理,把高血壓的危害控制到最低限度。
有效地進行高血壓的綜合防治,成為各地慢病防治工作的重點。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正在研究價效醫學[4],即用最少的錢、最有效的方法治療疾病。而以社區為基礎的高血壓綜合防治,正是價效醫學的具體實踐。社區醫生與高血壓病人接觸最早、最多、最廣泛,相互之間容易溝通,高血壓一級、二級預防的成本效益最佳,這是高血壓進行社區防治的一個最大的優勢。目前我市農村社區開展高血壓的綜合防治,還存在著諸多困難:一是防治經費明顯不足,二是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乏或技術水平不高,三是群眾自我防護意識不強。為此,我們在啟動農村高血壓綜合防治前,建立了市、鎮、村三級高血壓防治網絡,對農村醫務人員進行有關高血壓防治知識的培訓,提高了他們的業務水平。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強調對高血壓患者的分級、分層綜合管理,即首先對患者進行個案調查,再對每個患者進行血壓分級、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害及并存臨床疾病分析,然后綜合各種因素進行危險度分層及制訂個體化干預方案。對中危且血壓1級和低危的患者先嘗試非藥物治療,包括多食含鉀的蔬菜及水果、低鹽飲食、戒煙限酒、適當的體育鍛煉,保持良好的心態等措施。觀察3~6個月后,視具體情況再決定是否同時進行藥物治療。對高危和很高危的患者,須立即采取藥物和非藥物治療的綜合措施。在整個干預過程中,對所有患者進行定期隨訪,根據訪視結果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指導患者科學合理用藥,并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倡導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以改善患者的預后,降低冠心病、腦卒中等高血壓并發癥的發生率。
4參考文獻
[1]張宇清,劉國仗.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J].中華內科雜志,2000,39(2):140-144.
[2]UK. Prospective and diabetes study group tight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risk of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 in type 2 diabetes; UKPDS 38[J].BMJ,1998,317:703.
【關鍵詞】社區干預;臨界;高血壓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高血壓等疾病的發生率也隨之提高,患者的年齡正逐漸降低,隨著高血壓病情的發展,很多患者因病情嚴重喪失勞動能力,極少數患者因致殘而終生遺憾[1]。大多數患者及家人對病情不重視,對高血壓認識不足,服用藥物缺乏積極主動性,服藥依從性差,因此就需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一定的干預及指導。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8月至2013年9月在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治療的122例臨界高血壓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61例,實驗組男39例,女22例,年齡為41-71歲,平均年齡(52.1±1.2)歲;對照組男35例,女26例,年齡為43-72歲,平均年齡(51.6±2.1)歲,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實驗組患者進行在進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以社區干預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高血壓發生率。
1.2治療方法對照組: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并進行一定的健康教育,對患者和家屬提的問題及疑惑,只根據問題的重要行及必要性進行簡單的回答;實驗組:針對實驗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再加以社區干預,社區干預包括:首先要積極疏導高血壓患者的心理問題,在治療時醫生要囑咐患者在治療期間避免精神過度緊張或過悲過喜,不要爭名逐利,患得患失,保持放松的心情。患者治療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心理疏導方案,使患者能夠積極的配合醫生治療,減少患者的就醫抵觸心理。對患者本人及其家屬進行培訓和教育,介紹高血壓的病因、誘發因素、預防和治療,識別并發癥先兆的方法[2]。治療期間醫生要監督患者,每天參加體育運動,但要重點強調不能參加重體力勞動和避免情緒激動,以免血壓急劇升高。開展高血壓防治專題講座,發放小冊子,進行口頭和書面宣傳相結合;對高血壓高危患者發出預警通知書,制訂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1.3觀察方法定期測量高血壓臨界者的血壓,測量血壓均采用臺式血壓計,部位為右上肢,在上午安靜狀態下,每周測兩次。由社區醫師對患者社區干預治療期間所產生的一切信息進行詳細的記錄,以用來對比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療效。
1.4統計學分析本研究所得數據均通過SPSS15.0進行處理,組內用t進行檢驗,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χ±s)表示,計數資料使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
2結果
2.1兩組患者高血壓發生率比較干預治療一年后,實驗組患者發生高血壓的人數為23(37.70%)例,未發生的人數為38(62.30%)例,對照組患者高血壓發生率為46(75.41%)例,未發生的人數為15(24.59%),見表1。
3結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高血壓等疾病的發生率也隨之提高,患者的年齡正逐漸降低,隨著高血壓病情的發展,很多患者因病情嚴重喪失勞動能力,極少數患者因致殘而終生遺憾[3]。大多數患者及家人對病情不重視,對高血壓認識不足,服用藥物缺乏積極主動性,服藥依從性差,因此需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干預及指導。
為減少臨界高血壓患者發生為高血壓患者,我們進行了以下社區干預:首先要積極疏導高血壓患者的心理問題,患者首次治療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心理疏導方案,使患者能夠積極的配合醫生治療,按時服藥,減少患者的就醫抵觸心理[4]。然后對患者本人及其家屬進行培訓和教育,介紹高血壓的病因、誘發因素、預防和治療,識別并發癥先兆的方法[5]。
高血壓是一種長期慢性病,需要終身服藥治療,通過社區干預,能夠有效的提高患者對高血壓的認知,使患者能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到達輔助降壓的治療目的。患者能否遵守醫囑,按時服用藥物積極自我治療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近幾年來,我國大多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傾向于社區干預治療,社區干預治療和單一治療相比,治療效果更好,服藥更少,而且治療費用在大多數患者能夠承受的范圍內,從而能夠提高高血壓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的壽命,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盧立新,王培玉,張東.北京市社區高血壓高危人群綜合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自然醫學雜志,2010,12(2):90-92.
[2]熊楚梅,楊責芬,袁淑萍,等.內科護士對高血壓病的認知現狀與對策[J].護理雜志,2009,24(3):15.
[3]鄭麗萍,李麗朝,方香丹.高血壓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分析及社區護理干預[J].中國臨床康復,2010,6(13):1981-1982.
【關鍵詞】高血壓; 依從性;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54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10-0277-02
高血壓是一種全球性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目前我國患病人數達到11000萬。藥物治療是目前控制高血壓最有效的方法。高血壓病人藥物治療依從性指高血壓病人嚴格按醫囑堅持服藥的程度[1],其目的是通過提高高血壓病人的服藥依從性,來增加高血壓的控制率。本文擬通過探討農村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因素,提高高血壓患者的治療效果提供指導性意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在轄區內按隨機抽取五個村,共500名高血壓患者。所有患者均為該地常住居民(居住該地5年以上),且均確診為高血壓(收縮壓≥140mmHg 和(或) 舒張壓≥90mmHg)。所有患者年齡32~81歲,平均年齡56.3歲。
1.2 調查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表,由專門培訓的調查員(本院的醫師及轄區內的鄉醫)進行問卷調查和測量血壓。調查內容包括:高血壓病人藥物治療情況、服藥依從性、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等。
1.3 CPAT 的評價標準:采用Morisky等[2]所推薦的標準,用4個問題確定研究對象的服藥依從性。本次調查采用此CPAT 評價標準,并對服藥依從性進行分級,如4 個問題回答均為”否“,即為服藥依從性佳,有1~2 個問題答”是“即為服藥依從性中等,如果3~4 問題的答案為”是“,則服藥依從性差。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6.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應用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探索服藥依從性的影響因素。
2 結果
2.1 研究對象基本情況:本次共調查高血壓患者500名,其中男性228人(45.6%),女性272人(54.4 %)。所有患者中漢族412人(82.4%),回族88人(17.6 %)。文化程度以文盲居多325人(65%),務農416人(83.2%)。血壓水平:收縮壓(145.38 ±17.03)mmHg,舒張壓(88.53 ±11.82) mmHg。
2.2 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影響因素:在所有患者中,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好者有156人(31.2%);服藥依從性中等者187人(37.4%),157人(31.4 %)服藥依從性差。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服藥依從性與年齡、文化程度、服藥次數及服藥費用有統計學意義,即年齡越大、文化程度越高、服藥次數越小、服藥費用越低,服藥依從性越佳。詳見表1。
3 討論
本調查結果顯示,農村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佳者為31.2%,這與近幾年學者所做的調查結果相近[3-4],可見在高血壓病人中服藥依從性差的問題普遍存在。筆者認為,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幾方面:①對疾病的重視程度。本調查結果表明年齡與服藥依從性呈正相關,即年齡越大依從性越好,與有關研究結果一致[5]。 ②知識層次較低。本研究對象文化程度都較低,其中文盲患者占到65%。有近一半的患者認為沒有不適或血壓正常時則不需要服藥。 ③治療方案,治療方案過于復雜會影響病人的服藥依從性,有研究顯示每日服藥次數越少、服藥種類越少,服藥依從性越好。因此簡化治療方案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
本調查中依從性中等的患者約占1/3,這部分人群是增進服藥依從性需要努力的最重要群體,應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將這部分人群的服藥依從性由中等變為佳,則可使人群的服藥依從性大大提高,以有效控制高血壓,提高高血壓患者的生命質量。
參考文獻
[1] Coambs RB, Jensen P, Her MH, et al. Review of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on the prevalence , consequences and health costs of noncompliance & inappropriate use of prescription medication in Canada : health promotion research[M] .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5, 76
[2] Morisky. Concurrent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a self - reported measureof medication adherence. Med Care , 1986 , 24 (1) : 67 - 74
[3 ] 葉健莉,汪培山. 農村高血壓患者用藥依從性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 J ]. 中國全科醫學, 2003 , 6 ( 3) :231 - 232
[4] 王素芳.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及影響因素調查分析.中國健康教育, 2004, 20(2):168-139
[關鍵詞]高校;高血壓;用藥依從性;Logistic回歸;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544.1;R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7562(2007)05―0384―05
高血壓是冠心病和腦卒中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控制血壓可以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控制血壓的關鍵是堅持服用降壓藥。有關資料顯示有一半以上的高血壓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其主要原因就是用藥依從性差。高血壓的患病率居高校慢性病之首,但尚未有對高校教職工高血壓患者用藥依從性調查研究的報道。據此,作者進行了此項調查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南京某高校教職工高血壓患者641例,其中男445例,女196例,年齡最小者29歲,最大90歲,平均59歲;高血壓病程4個月~49年。
1.2 調查方法
統一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以自填為主,有困難者由專門培訓的調查員幫助填寫。填寫內容包括:性別、年齡、職業、婚姻、教育程度等一般情況,高血壓病史、治療史、有關高血壓知識的了解、用藥情況等問題。
1.3 高血壓診斷標準
依據1999年WHO/ISH診斷標準:收縮壓≥140mmHg(1mm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壓藥,為高血壓。血壓測定在休息5min后進行,以坐位右臂肱動脈為準,測量兩次取平均值。
1.4 依從性的判定
本研究采用戴俊明引進的Morisky推薦CPAT評價問題。A:你是否有忘記服藥的經歷?B:你是否沒按照醫生要求的量服藥?c:當你自覺癥狀改善時,是否暫停藥?D:當你服藥自覺癥狀更壞時,是否暫停藥?若4個問題的回答皆為“否”,為依從;有1個及以上為“是”,為不依從。依從的人數占總調查人數的百分比為用藥依從率。
1.5 統計學處理
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調查對象一般情況的分析采用£檢驗或x2檢驗,依從性影響因素的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收得高血壓用藥依從性調查問卷641份,用藥依從率37.01%(225/608)。其中男445人,占69.42%,用藥依從率37.38%;女196人,占30.58%,用藥依從率36.11%,不同性別患者用藥依從率的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男性高血壓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高于女性(x2=11.1265,P=0.0009)。見表1。
2.2 變量賦值
見表2。
2.3 用藥依從性單因素分析
以依從性為因變量(0,1),各影響因素為自變量,把可能影響依從性的各個因素進行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并用相關因素進行調整,結果見表3。限于篇幅,表中僅列出部分變量調整的結果。
由表3可見,年齡、文化程度、現工作狀況、病程、服用降壓藥種類、就醫頻率、是否參與治療方案制定等16個因素與用藥依從性有關(P
2.4 用藥依從性多因素分析
把單因素分析有顯著意義的變量引入非條件Login-tic回歸方程,引入水平為0.05,剔除水平為0.10,用向前逐步回歸(Wald)法作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見表4。
由表4可見,隨年齡增大依從性升高,隨文化程度升高依從性降低,參與醫療方案制定的患者依從性高于未參與方案制定者,睡眠質量好用藥依從性高,知道一旦患病就應該服藥的患者用藥依從性高(P
3 討論
依從性是指一個人的行為對醫療或健康建議的遵從程度,包括用藥、膳食、生活方式的改變等方面。本研究只涉及用藥方面,即用藥依從性。用藥依從性可以通過多種方法測定,如自我報告、藥片記數、醫生評估等。有學者認為“自我報告”方法所獲得結果的可信程度最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校教職工高血壓患者用藥依從率偏低,為37.01%。Morisky等。研究報道美國某地區高血壓患者用藥依從率為43%。肖惠敏等對福州市九所綜合性醫院住院的高血壓患者進行研究,結果顯示高血壓用藥依從率為39.8%。而葉健莉等分別對農村社區、城市社區和某研究院高血壓用藥依從性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依從率分別為36.1%、51.1%和55.5%。
影響用藥依從性的因素很多,包括社會人口學因素、疾病和治療狀況、醫患關系等,涉及到醫學、行為學和心理學等方面。本次研究人群的用藥依從率明顯偏低,與高校教職工高壓力、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及特定的行為心理有關。目前擁有高學歷的人,大多在教學、科研和管理第一線,工作及學習繁忙,害怕候診時間長而耽誤時間,不能定期取藥,往往就會出現漏服或不能按時服藥;他們自信心強、壓力大、應酬多,加上高血壓患者大多沒有臨床癥狀,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這類患者自主意識強,加之對高血壓疾病的認識不足,低估高血壓病的危害,高估降壓藥的副作用,自行減藥或停藥。因此,本研究結果也顯示了高校教職工用藥依從性的特點:隨文化程度升高,依從性降低(P=0.0492)。
【關鍵詞】 高血壓 社區人群 心血管病事件風險 藥物綜合干預 縱向隨訪
effects of strengthen intervention of community groups in nanning city blood pressure with longitudinal follow-up study(hu caiyou1,huang hui1,yang ze2,et al. 1 guangxi jiangbin hospital,nanning,530021 china. 2 institute of geriatrics,beijing hospital,ministry of health,beijing,10073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blood pressure and the cardiovascular-cerebrovascular events through comprehensive drug intervention of community hypertension groups. methods we used a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of nanning city in line with the two communities included in the standard 1215 as an integrated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ubjects,which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rengthening intervention and control groups.strengthen the intervention groups which according to whether or not people suffer from hypertension and related diseases,were taken to strengthen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intervention;in the control group remained voluntary medical staff and volunteers taking care of the normal state,follow up 3 years to the cvd events. results the forward-looking follow-up study after 43.5 months①as compared with the two groups of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pre-intervention.(p<0.01);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patients wit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declined even more significantly(p<0.05);②to compare with pre-intervention blood glucose significantly lower and uric acid higher than those; the weight,fasting insulin,bmi and ldl of intervention group mo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an pre-intervention;and waist circumference,cholesterol and triglycerides decrease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1.5 years,but rebound after 3 years;the weight,waist circumference,cholesterol and triglyceride of control group,decrease not obvious. ③th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rate of both two group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the intervention(p<0.01);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01),the two new hypertension rates go down year by year,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statistics (p=0.054). ④the rate of cardiovascular-cerebrovascular events on this study was 4.0 percent,which of hypertension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on-hypertension(6.9% vs 2.9%,p=0.003).among the control group,whether hypertension or non-hypertension the rate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intervention group(p<0.001 or p<0.05).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drug intervention can significantly decrease blood pressure,and related groups metabolic levels of community hypertension group,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ew hypertension and the risk of cardio
高血壓目前已成為當今流行最廣泛的疾病之一,是引起腦卒中、冠心病和腎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險因素。循證醫學表明,通過對心血管疾病多重危險因素的綜合防治,既能有效控制和降低高血壓的發生,還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和死亡率。高血壓的流行是一個群體現象,國內外經驗表明,控制高血壓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群體防治,因此如何將高血壓三級防治措施融入到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在社區內廣泛開展高血壓防治,是我國能否有效遏制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患病日益增長趨勢的關鍵。為此我們在南寧市部分社區開展了針對高血壓及相關代謝異常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綜合防治工作,旨在探討早期綜合強化干預對社區人群血壓的影響,為更好防治高血壓及心腦血管事件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研究對象選自2004年5月至8月在南寧市部分事業單位居民社區橫斷面隨機調查所建立的“廣西干部群體重大慢性疾病發病基線數據庫”人群,在所有錄入資料完整的7917研究對象中,采用隨機整群抽樣南寧市兩個社區的1215人符合納入標準為本次綜合干預治療的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組的原則將所有研究對象平均分為強化干預組和對照組,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56.17±7.93)歲,其中男性634例,女性438例(男女比例為1:0.69),平均隨訪時間43.5個月。期間由于工作繁忙、運動及治療干預配合不良、出差、出國等原因有143例退出,死亡6例,最后有1072例完成本研究,失訪率11.77%。其中強化干預組完成研究589例,男性281例,女性308例,平均年齡(56.70±8.59)歲;對照組完成研究483例,男性353例,女性130例,平均年齡(55.58±6.99)歲。
1.2 研究方法 (1)將強化干預組人群按照是否患有高血壓及其相關代謝異常疾病(如超重、肥胖、糖尿病、糖耐量減退和血脂異常)等不同的疾病狀態分別采取不同的強化干預方案進行干預。對照組人員維持志愿就診和志愿服藥的正常的醫療狀態。強化干預組干預前通過廣泛的組織發動、多形式的健康講座、宣傳資料發放等健康宣教,對具體實施干預相關社區醫務人員崗前培訓,培訓合格后方可參加干預工作。強化干預組干預前預先制定具體的干預方案及質控標準,并由相關社區高校醫院派專門的醫務人員采用“一對一”模式進行干預治療,通過給患者定期復診、家訪、電話詢問等方式隨訪,根據干預達標計劃全程監督實施完成。(2)按標準要求,填寫《廣西干部群體重大慢性疾病發病率的干預措施表》,進行病史采集,血壓、體重、身高及腰圍等測量。空腹過夜8~12小時,次晨取空腹靜脈血,測定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島素(fins,ria法)、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及血尿酸(ua)等生化指標。空腹抽血后即口服葡萄糖75克,2小時后抽靜脈血,測定餐后2小時血糖(pbg)。血壓測量采用汞柱式血壓計,并參考美國心臟協會推薦的方案進行。取調查時3次血壓測量均值作為個體血壓值。(3)干預措施和達標要求參考:①美國預防、檢查、評估和治療高血壓全國聯合委員會第七次報告(jnc ⅶ 2003年);②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專家組成人高膽固醇血癥檢查、評估和治療第三次報告(atp ⅲ 2002年);③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與控制指南(2003年);④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4年)。強化干預從2004年8月開始進行,干預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預及藥物治療,生活方式干預:如控制飲食(包括低脂飲食、限鹽、控制主食量、奶制品攝入、增加膳食纖維攝入等)、增加運動、戒煙酒;藥物干預:降壓、降血糖、調脂、減重等。對干預組開始干預時對高血壓患者干預初期每半月復查一次血壓,連續復查三次正常后每兩個月復查一次血壓,對其他入選人群每月定期隨診及給予特定生活及藥物治療指導,干預達標后不隨意調整原始治療藥物,對干預組每一年半復查身高、體重、腰圍及血生化指標,對干預組其他高危人群每月定期隨診及給予特定生活及藥物治療指導,干預達標后不隨意調整原始治療藥物。對照組人群順其原有醫療模式,3年后進行一次性復查評估。隨訪期間根據按who-monica方案心血管病事件的診斷標準對本年度發生的急性心血管病事件和死亡事件進行登記。主要的心腦血管病事件包括急性冠心病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心絞痛及冠心病猝死)和急性腦卒中事件(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及分型不明確的腦卒中發作)。
1.3 診斷標準 (1)高血壓按2003年jnc ⅶ診斷標準:①正常血壓:sbp<120mmhg且dbp<80mmhg,②高血壓前期:sbp120~139mmhg或dbp80~89mmhg,③1期高血壓:sbp 140~149mmhg或dbp 90~99mmhg,④2期高血壓:sbp≥160mmhg或dbp≥100mmhg;(2)糖尿病按1999年who診斷標準:①空腹血糖受損(ifg):空腹血糖(fbg)≥6.1mmol/l且<7.0mmol/l,并且餐后2小時血糖(ogtt2h)<7.8mmol/l,②糖耐量減低(igt):fbg<7.0mmol/l和ogtt2h≥7.8mmol/l且<11.1mmol/l;③糖尿病(dm):fbg≥7.0mmol/l和(或)ogtt2h≥11.1mmol/l,④正常糖耐量:fbg<6.1mmol/l且ogtt2h<7.8mmol/l;(3)超重或肥胖按2004年中華醫學會(cds)診斷標準:bmi≥23為超重,≥25為肥胖。(4)血脂紊亂按2002年美國atp ⅲ標準;高甘油三酯血癥:tg≥1.7mmol/l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癥:男性hdl<1.04mmol/l,女性hdl<1.30mmol/l;t-ch≥5.2mmol/l,ldl≥3.2mmol/l。(5)腰圍增加:按cds標準:男性≥90cm,女性≥80cm為腰圍增大。
1.4 統計方法 由雙人核對輸入微機,統計分析用spss 12.0軟件,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 結果
2.1 干預組與對照組各項基線指標比較
由表1可見,干預組和對照組各項指標的數據均值,除尿酸外,對照組高于干預組。兩組人群的各項指標間差異無顯著性(p>0.05)。
2.2 高血壓和非高血壓兩組人群干預前后血壓變化的比較
由表2可見,干預組和對照組高血壓患病率無顯著性差異(29.03%vs28%,p >0.05),兩組高血壓患者干預3年后收縮壓和舒張壓均較干預前明顯降低(p<0.01),兩組高血壓和非高血壓人群干預后血壓均值均無顯著性差異(p >0.05)。而非高血壓者干預3年后收縮壓和舒張壓均較干預前升高,對照組分別升高了4.37和1.15,干預組分別升高了2.99和1.56。
2.3 強化干預組和對照組高血壓患者干預前后血壓及各項代謝指標變化見表3
由表3可見,干預組高血壓患者干預1.5年和3年后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降低了12.39mmhg,13.78mmhg和5.97mmhg,7.13mmhg;而對照組高血壓患者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降低9.27mmhg和5.83mmhg,均較干預前明顯降低(p<0.01)。干預組高血壓患者收縮壓較對照組下降更明顯(p<0.05)。兩組高血壓患者血糖較干預前明顯降低,尿酸均較干預前增高,干預組體重、空腹胰島素、bmi和ldl較干預前明顯下降,而腰圍、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干預1.5年后下降,但3年后又有所反彈;對照組體重、腰圍、膽固醇和甘油三酯下降不明顯,且膽固醇和ldl反而有所增高。
2.4 高血壓患者干預前后血壓控制率的變化
由表4可見,無論干預組和對照組高血壓患者,干預3年后血壓控制率較干預前明顯升高(p<0.01),干預組高血壓控制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11.86,p=0.0006),而干預組高血壓新發率逐年降低,干預3年后高血壓新發率低于對照組,但無統計學差異(p=0.054)。
2.5 對照組和干預組高血壓與非高血壓患者發生心腦血管事件相比較
本組隨訪研究43.5個月后發生心腦血管事件共43例占4.0%,高血壓明顯高于非高血壓者(6.9% vs 2.9%,χ2=9.004,p=0.003,or值2.492,95%cl為1.349-4.601)。其中對照組無論高血壓或非高血壓者均明顯高于干預組(其中χ2=6.822和4.729,p=0.009和0.03,or值3.438和2.645,95%cl為1.296-9.118和1.006-6.562)。
3. 討論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高血壓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病率逐年增高,高血壓作為心腦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由于我國高血壓的流行存在明顯的高患病率、低知曉率、低治療率和低控制率[1],高血壓未能得到全面管理和治療,使得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日益增高。目前全國高血壓患病估計總人數已達到1.6億[2],要遏制高血壓發病率上升,減少心腦血管事件發生,必須提高高血壓的知曉率,增加患者的依從性,改變不健康的生活行為。依據國內外控制高血壓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社區人群防治的經驗,無論是2003年美國jnc ⅶ標準,還是who在2003年的高血壓防治指南,均將高血壓社區干預策略作為高血壓防治的重中之重[3]。
針對高血壓、血糖異常、血脂紊亂和肥胖等代謝異常疾病發病增高及多種代謝異常成分在同一個體“匯聚”增多的現狀,本課題開展了“降低廣西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和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發生前的多重代謝危險因素干預研究”,采用前瞻性隨訪對多重代謝危險因素進行干預研究,本文對高血壓及高危人群的防治只是該課題內容之一。本研究通過隨機分組后強化干預組和對照組人群的各項指標對比分析,除尿酸外,其余指標均無顯著性差異,表明干預前分組是隨機的。通過3年隨訪,兩組人群中高血壓患者收縮壓和舒張壓均較干預前明顯降低(p<0.01),但強化干預組患者較對照組下降更有明顯(13.78 vs 9.27,7.13 vs 5.83;p<0.05);兩組高血壓患者血糖較干預前明顯降低,尿酸均較干預前增高,干預組體重、空腹胰島素、bmi和ldl較干預前明顯下降,而腰圍、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干預1.5年后下降,但3年后又有所反彈;對照組體重、腰圍、膽固醇和甘油三酯下降不明顯,膽固醇和ldl反而更增高。表明在血脂異常和尿酸干預過程中,患者的長期服藥的依從性不佳,今后該人群中仍需重點加強尿酸和血脂異常的監測和控制。總之,綜合血壓及各項指標改變可見,綜合強化干預對高血壓患者各代謝異常的治療管理更有效。
本組人群高血壓患病率達28.54%,屬于高血壓易發人群,在該人群高血壓的綜合防治中,健康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社區中可以利用多種途徑開展健康教育和促進健康活動。對強化干預組人群我們通過干預專家集中授課宣教、社區醫生“一對一”宣教干預管理等多種健康教育方式,將高血壓的發生、發展、預后規律、血壓水平對重要器官的影響及不良生活習慣對血壓的影響等大量的醫療知識、健康理念反復灌輸給人們,使人們提高了對高血壓危害性的認識,提高了治療的積極性和依從性。干預專家組成員根據高血壓患者的情況制定了個體化的干預用藥方案,由社區醫生對干預組人群實施“責任制”式管理及跟蹤隨訪,及時調整用藥。專家定期對干預效果進行階段評估,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對照組維持原有醫療模式,僅3年后進行一次性評估。干預3年后高血壓控制率較干預前均明顯升高,而干預組又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控制率與國內外部分研究結果相近[4,5]。干預組高血壓新發率逐年降低,干預3年后高血壓新發率低于對照組,但未顯示統計學差異。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血壓升高是腦卒中和冠心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血壓的下降能顯著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本研究結果表明:3年內本組人群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為4.0%,其中高血壓患者較非高血壓者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增加138%,有高血壓者發生心腦血管事件的相對風險是非高血壓者的2.5倍。而對照組無論高血壓或非高血壓者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均較干預組明顯增高(p=0.009和p=0.03,or值3.438和2.645)。本研究結果顯示,以社區人群為對象,通過加強對社區醫生高血壓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相關知識的培訓,加強人群健康教育,采取由社區醫生對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責任制”式管理及跟蹤隨訪,不僅可以明顯提高社區人群高血壓控制率,減少新發率,還能有效降低靶器官損害,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提高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陽曉,楊定姣,陽旭.高血壓患者第四醫學行為狀況及社區衛生服務性干預效果的調查[j].高血壓雜志,2005,13(1):48-50.
2 孫高峰,阿麗婭·買買提熱依木.我國高血壓社區綜合干預方法及效果評價研究進展[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7,15(5):509-511.
3 吳政. 老年代謝綜合征患者心率血壓變異性的研究[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08;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