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規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義縣 泥石流 防治
一、自然概況和地質環境條件
1.自然概況
1.1位置與交通
泥石流溝位于義縣大榆樹堡鄉石匣子村的黃砬子和黃金貝兩個自然村,中心點地理坐標為東經121°34′40″,北緯41°28′26.0″,距離義縣中心直距35km,有公路相通,交通方便。
1.2氣象條件
勘查區地處中溫帶,屬于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年內大多數時間受西伯利亞和蒙古的干冷氣團的影響,盛行西北風,氣候干寒,只在夏季受海洋氣候影響,多偏南風,氣候較濕潤,故屬于半干旱向半濕潤的過渡地帶。境內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水分不足,溫差較大。
年平均氣溫為8.2℃,無霜期年平均157天,年平均降水量為533.7mm,最多為946.6 mm(1994年),最少為301.7mm(1999年),日最大降水量318.5mm,時最大降水量74.8mm,10分鐘最大降水量29.2mm。降水量季節變化明顯,冬季最少僅7.7mm,春秋季在70mm~84mm。
1.3水文條件
大凌河為區內主要河流,泥石流溝谷沖出區為大凌河的二級支流,屬季節性河流,只有雨季有水。溝域內沒有水庫、湖泊等地表水體,因此,泥石流暴發的水源主要為降雨。
2.地質環境條件
2.1地形地貌
泥石流溝溝域地形屬構造侵蝕低山地形,溝域內總體上地形較陡峻,崩塌、滑坡、不穩定斜坡等不良地質現象較發育。
泥石流溝谷總體上為V型谷地貌,溝域平均縱向長度3.0km,平均寬度1.34km,溝域面積3.96km2,泥石流主溝位于溝域中間。溝域最高點位于南端,高程625.4m,最低點位于北端溝口,高程200m,相對高差425.4m。
2.2地層巖性
區內主要出露太古代晚期混合巖(M1)和第四紀地層(Q)。
太古代晚期混合巖分布于溝域內,為淺灰色。全風化層厚1.0~1.5m。
第四紀地層主要為泥石流堆積物(Q4sef)和沖洪積物(Q4pl+al),主要分布于泥石流溝下溝段溝中和溝口扇形地區、各支溝扇形地區等。
2.3地質構造
勘查區所處大地構造單元為陰山東西復雜構造帶中段東端與大興安嶺―太行山新華夏系構造隆起帶的交接部位。區內以新華夏系構造體系為主,屬于醫巫閭山背斜西翼,軸向大致呈“NE向”20~25°。區內無斷裂帶。
2.4水文地質條件
勘查區地下水按賦存狀態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二類。松散巖類孔隙水含水巖組主要由第四系各種堆積物組成,含水層巖性為中粗砂含礫、砂礫石、礫卵石及砂礫石含粉土。含水層不穩定,為薄層及透鏡體,導水性、富水性差異較大,水質較好。
基巖裂隙水富水性較差,涌水量一般小于200m3/d,地下水化學類型多為SH-C型水,礦化度小于0.5g/l,PH值7左右。地下水主要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和冰雪融水。據水質檢測,區內地下水無侵蝕性。
2.5生態環境條件
溝域生態環境類型可分為農業生態區、林地生態區和居民點等三種生態環境類型。
整個溝域總體上以林業生態區為主,且溝域上游林地覆蓋率高于下游,總體上林地植被發育,生態環境良好,植被覆蓋率達80%以上;居民點主要分布于溝谷中下游兩側及溝口泥石流堆積扇區,為主溝和支溝泥石流的主要威脅對象;農業生態區主要圍繞居民點周圍分布,主要集中于泥石流溝中下游溝谷兩側坡地上,主要農作物為玉米和蔬菜。
3.人類工程活動
溝域內人類工程活動強度較低,區內居民主要為黃金貝和黃砬子村村民,居住于溝谷中下游及溝口泥石流堆積扇區,村民活動以農耕為主,主要種植玉米、蔬菜等作物,耕地主要沿溝兩岸坡地分布,對周邊植被未造成大的破壞,基本未發現不合理人類工程活動引發地質災害的現象。
二、泥石流形成條件分析
1.地形地貌及溝道條件
泥石流溝溝域內山高坡陡,平均坡度在25°以上,溝谷縱坡18°,有利于雨水的匯集,為泥石流水源的匯流集中提供了基礎。同時,由于地形較陡峻,為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質現象的發育提供了有利條件,為泥石流增加了松散固體物源,且溝谷縱坡較大,也為松散固體物質的搬運和參與泥石流活動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條件。根據地形地貌及溝道條件,將泥石流溝溝域劃分為泥石流形成區(清水區)、形成流通區和堆積區。
2.物源條件
泥石流松散固體物源較豐富,主要分布于泥石流主溝至溝口兩岸及各支溝中下游地段。物源類型主要包括崩滑堆積物源、溝道堆積物源和坡面侵蝕物源等三類。經計算共計有松散固體物源量350.05×104m3,可能參與泥石流活動的動儲量為19.46×104m3。
3.水源條件
泥石流的水源主要來源于大氣降水。由于泥石流均發生在雨季,春季冰雪融水一般不會成為引發泥石流的水源,此外,溝域內地下水不豐富,不構成引發泥石流的主要水源,溝域內沒有水庫、湖泊等集中的地表水體,因此連續降雨或暴雨形成的地表徑流是引發泥石流的主要水源,連續降雨或暴雨是泥石流的主要激發因素。
三、泥石流基本特征
1.泥石流災害史及災情、危害性分析
1.1泥石流災害史及災情
勘查區泥石流溝為老泥石流溝,但有文字記載的只有一次,即1994年發生的泥石流災害。
1994年8月9日早7時,溝域內多條支溝爆發泥石流,此次暴發的泥石流共造成2人死亡,沖走牲畜12頭,摧毀房屋17間,農田全毀113畝,半毀70畝,沖毀果樹3300株,村路6km,高壓電線桿5根600延長米,低壓線20根1000延長米,廣播線5km,累計直接經濟損失約139.45萬元。
1.2泥石流危險區范圍及險情
泥石流危險區范圍主要為沿溝兩岸預測最高泥位線以下區域,泥石流危險區面積為0.39km2。泥石流威脅對象主要為黃金貝和黃砬子村的居民點、果樹及農田等,據調查訪問,泥石流現威脅居民住戶共90余戶400余人、房屋300多間。因此,該泥石流目前險情屬中型,進行勘查和治理顯得必要而緊迫。
2.泥石流基本特征值的計算
由于缺乏泥石流監測資料,因此,泥石流基本特征值的計算主要參照和利用野外調查和訪問獲取的泥位、溝道斷面特征等進行,計算指標的確定主要根據擬設泥石流治理工程的需要,除對泥石流流體重度、流速、流量、一次沖出量、一次固體沖出物質總量等常規指標計算外,還結合擬建工程部位特點,對擬設攔擋工程部位泥石流整體沖壓力、爬高和最大沖起高度等進行計算和校核。計算結果見表表1。
四、泥石流發展趨勢分析
1.泥石流易發程度評價
根據泥石流溝域基本特征和參數,按照《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規范》(DT/T0220―2006),對泥石流易發程度數量化進行評分,泥石流主溝評分值為72,各支溝評分值為73~80分,均為輕度易發泥石流溝。
2.泥石流的發生頻率
根據前述對泥石流災害史的調查,勘查區以往泥石流的災害記載僅1994年一次。該溝發生較大洪水的周期約為5年,但多次洪水均未誘發泥石流,這說明泥石流的發生并非與洪水的周期直接相關。從近期泥石流災害史看,由于溝內植被較發育,縱坡降較緩,溝內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質現象較發育,坡面侵蝕物源較少,因此,誘發大規模泥石流的可能性很小,但引發泥石流災害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據此估算,50年內可能發生2次泥石流災害,泥石流的類型為低頻泥石流。通過野外調查和基本特征值的計算,泥石流容重為1.50t/m3,泥石流固體物質重度γH=2.69t/m3,最大的一次泥石流沖出量為Q=0.92×104m3,固體物質沖出總量約為QH=0.78×104m3,泥石流規模為小型。
3.泥石流發展階段及發展趨勢預測
根據訪問和調查,勘查區泥石流的形成主要和其流域的地形地貌以及氣候有關。較為豐富的松散固體物質,局域的集中降雨是泥石流形成的關鍵因素。按照泥石流發展的階段劃分,泥石流目前正處于發展期。
泥石流溝流域內的人類活動,主要是物源區居住的居民對物源區植被的破壞,如砍伐樹木和陡坡墾荒等,導致生態環境惡化。隨著人們對地質環境認識的提高,破壞地質環境、陡坡耕種、砍伐林木等現象將大大減少,植被覆蓋率將與日俱增,溝谷、岸坡穩定性將增強,泥石流發生的頻率與規模也將會呈現遞減趨勢。
目前,該泥石流溝危險性為中型,在上述環境保護措施下,泥石流危險性將向小型發展。
五、泥石流防治方案建議
根據泥石流的勘察成果,在深入分析該泥石流溝的溝谷特征、活動性狀、危險性、發展趨勢、影響因素、危害特征等的基礎上,提出泥石流的治理工程方案。
1.防治工程設計參數建議
1.1降雨量參數
按50年一遇暴雨強度進行設計,根據計算,按P=2%計算求得的1小時設計雨強為69.77mm。
1.2泥石流固體物源參數
該溝泥石流松散固體物源量350.05×104m3,可能參與泥石流活動的動儲量為19.46×104m3,按泥石流發生頻率將呈現由高至低的過渡變化過程,預計其50年內可能發生泥石流2次左右,則固體物質沖出總量約為1.56×104m3左右。
1.3泥石流運動特征參數
按50年一遇暴雨強度的設計標準,泥石流主要運動特征參數統計見表1。
1.4工程部位巖土特征參數
泥石流治理工程部位地基土以沖洪積物或泥石流堆積的碎塊石土為主,基巖埋深為0.6~8.4m,治理工程地基置于碎塊石土或基巖上,根據取樣試驗結果及類比相似地區工程地質參數及查表,確定其主要工程地質特征參數為:松散碎塊石土地基承載力120Kpa,稍密碎塊石土地基承載力280Kpa,中密碎塊石土地基承載力450Kpa,密實碎塊石土地基承載力750Kpa;強風化混合巖地基承載力500Kpa,中等風化混合巖地基承載力1500Kpa。
1.5抗震設計參數
根據遼寧省地震動力參數區劃、反應譜特征周期(Tg)區劃圖(比例尺1:4000000),區域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s,地震基本烈度按Ⅵ度設防。
2.防治工程方案建議
在綜合分析該泥石流溝的形成條件、溝谷特征、活動性狀、危險性、發展趨勢、影響因素、危害特征以及對泥石流基本特征值的計算等的基礎上,提出泥石流的治理工程方案(見圖1)。
分別在泥石流主溝上、中、下游及各支溝處布置8座格柵壩,格柵壩是用于稀性泥石流和水石流的一種工程結構,它能攔蓄泥石流中粗大顆粒,排走泥沙、細礫和流體中的自由水,使進入溝谷的泥石流很快被疏干,達到水石分離的作用。因此修建格柵壩可以穩攔物源和削峰減流,減少到達主溝下段的固體物質量,降低泥石流容重,并調節下游泥石流洪峰流量,保護流通堆積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六、地質災害防治效益評估
1.經濟效益評估
據前述泥石流險情的統計,泥石流危險區內現有居民共90余戶400余人,房屋300多間,果樹萬余株及農田等,險情級別為中型。
泥石流防治工程可保護上述危險區內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地方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
2.社會效益評估
通過對泥石流采用工程措施結合生物工程措施進行防治,可有效保護危險區內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將促進區內經濟和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提高區內居民的生活質量,由此帶來的社會效益將是非常顯著的。
3.環境效益評估
泥石流防治工程是一項綜合性措施,不僅通過工程治理,減輕災害對危險區內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并結合采用生物工程等措施,使治理工程與環境相協調,結合地方政府實施植被恢復和水土保持工程,可有效改善當地地質環境條件,減少水土流失的危害,從而消除區內已惡化的生態環境,人為的為區內居民創造一個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
4.減災效益評估
泥石流防治工程本身是針對地質災害采取的工程防治措施,工程治理將結合泥石流的危害現狀、發展趨勢等進行,通過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實施,可有效地保護當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其減災效益也將是非常顯著的。
關鍵詞:地質災害 膨脹土 軟土 緩變形地質災害
Abstract:The approach about typ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focusing on expansive soil and soft soil to judging if it is geological disasters.
Key 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sexpansive soilsoft soil
中圖分類號:F407.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近年來工程建設的增多,以及全球氣候波動加劇、地殼運動異常增多,地質災害頻發,對地質災害的勘察和防治工作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下發了第394號令,頒布了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此后,地質災害評估更是作為用地審批的前置工作之一,成為工程地質建設中的一個必備項目,大規模進入勘察建設行業。
由于地質災害評估主要自2004年開始展開,時間不長,尚未形成相關的規范,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作為國務院令,對技術細節無法面面俱到,故在操作過程中,包括地質災害評審專家,不同人對地質災害的許多方面存在一些不同理解,本文主要針對地質災害類型進行探討。
在學術上地質災害的定義較多,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四種。一是地質災害是地質環境的一種變異現象;二是直接或間接惡化環境、降低環境質量,危害人類和生物圈發展的地質事件,如地震、地裂縫、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三是地質災害是指那些對人類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危害和潛在威脅的自然和人為地質作用(現象);四是在自然和人為因素的作用和影響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按致災速度可分為突變性和緩變性兩大類,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按致災地質作用和發生處所進行劃分,常見地質災害共有12類、48種,它們是:1.地殼活動災害,如地震、火山、斷層錯動等;2.斜坡巖土體運動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變形災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開裂等;4.礦山和地下工程災害,如煤層自燃、洞井塌方、冒頂等;5.城市地質災害,如建筑地基和基坑變形、垃圾堆積等;6.河、湖、水庫災害,如塌岸、淤積等;7.海岸帶災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等;8.海洋地質災害,如水下滑坡等;9.特殊巖土災害,如黃土濕陷、砂土液化等;10.土地退化災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11.水土污染和地球化學異常,如水污染、地方病等;12.水源枯竭災害,如泉水干、地下含水層疏干。
國外對地質災害的也不盡相同,其英文表達為“geological disasters"和“geological hazards",日本和美國的地質災害概念都包括地震和火山。
而我國的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中則規定,地質災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據湖北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3-2015):
我省地質災害主要類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包括巖溶地面塌陷、采空區地面沉陷,以下同)、河流塌岸等突發型地質災害和冷浸田、水土流失、地方病、膨脹土脹縮變形、軟土壓縮變形、大堤滲透變形等緩變型地質災害,其中尤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災害發生最為頻繁,破壞性最強,是本次規劃的對象。
另據網上一些公開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材料,如蚌埠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蚌埠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是依法管理和監督全市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依據。《規劃》經安徽省國土資源廳組織專家審查,由蚌埠市 人民政府批準實施。
一、地質災害的現狀
我市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有致災特殊土(膨脹土、液化土、軟土)變形類緩變性地質災害和滑坡、采空塌陷等突發性地質災害。
……
上述規劃中提出的特殊性巖土(膨脹土、軟土等)等緩變型地質災害是否屬于地質災害的種類之一呢。
筆者認為,作為廣義的地質災害概念,軟土、膨脹土可以作為地質災害較廣義范圍內的類型之一,在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中已有專門的章節對特殊性巖土、不良地質作專門的闡述,但在地質災害評估及勘察過程中,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精神,不應納入地質災害評估范圍,現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原因。
1防治條例羅列項目不包括軟土、膨脹土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中羅列了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六項地質災害。湖北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規定,地質災害是指山體崩塌、滑坡、危巖、泥石流、地面沉降、塌陷、裂縫等;寧夏規定,地質災害包括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煤田火災、地面陷落、地裂縫、地下水污染、地下水疏干和由于地下水過量開采以及地下水位上升形成的水漬、水浸、水淹等災害;天津規定,地質災害包括土壤沙化、土壤污染、建筑基坑變形等;遼寧規定,地質災害包括滑坡、崩塌、地面沉陷、塌陷、變形、泥石流、海水入侵和砂土液化等;均未包括軟土、膨脹土地質災害。
2軟土膨脹土災害易防易治
在軟土和膨脹土地區,房屋和道路的開裂也并非普遍現象,事實上,按照相應的規范和處理手段,如采用堆載預壓、砂井、塑料排水板、摻石灰等處理手段,或是通過合理的基礎型式、適當的基礎深度的選擇,軟土和膨脹土對房屋建筑和道路的危害和影響幾乎可以全部控制。
在實際工程過程中,軟土及膨脹土地區出現工程問題的,基本上都是由于未嚴格按規范操作、施工偷工減料(如插板深度不夠)、工期不足(堆載預壓需要一定的預壓時間)等原因造成。
3與勘察報告內容重復
軟土、膨脹土作為工程上的常見病害之一,在相關勘查規范中已經有較詳細的勘察手段和處理規定,是工程勘察報告的常規和重點部分,只要按照規范進行仔細勘察,施工時嚴格按照設計方案進行處理,則工程現狀上不會受其影響,工程建設也不會對其引發或加劇。
避免軟土、膨脹土災害問題,只需落實相關規范規定,按照地質勘察報告及設計文件要求,嚴格施工管理即可,在地質災害評估報告中,沒有必要再次重復相同內容,建議相同的處理方法。
綜上,筆者認為,在地質災害勘察及評估過程中,嚴格按照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及各地國土資源部門的進一步解釋說明,對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類型進行勘察及評估即可,軟土及膨脹土不應作為地質災害類型之一進行地質災害評估。
參考文獻(References):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94號,2003.11;
湖北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3-2015),2003,12;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potential risks points of mudslides in Mentougou District of Beijing. In order to reduce the threat and harm of mudslides geological disasters, it is of vital significance to conduct scene reconnaissance, can carry out mudslid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research. Now with Jieshi village mudslides as an example, combined with the local topography, the governance effect of check dam project for mudslides treatment is studied, exploring a set of management mode for regional mudslides geological hazard management, and accumulating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regional mudslides management.
關鍵詞:泥石流;地質災害;暴雨;谷坊
Key words: debris flow;geological disasters;heavy rain;check dam
中圖分類號:P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8-0210-03
0 引言
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區普降大暴雨,發生多處地質災害災情及險情,造成人員傷亡和巨大經濟財產損失,同時誘發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這些地質災害隱患點險情緊迫、危害大、危險程度高,危及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門頭溝區是遭受此次自然災害較為嚴重的區域,其中雁翅鎮碣石村北泥石流溝溝谷內松散堆積物較多,溝道堵塞程度中等,加之下游正對村莊,泄洪通道狹窄,在極端降雨條件下,極易發生泥石流地質災害,將威脅下游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北京地區泥石流災害的研究成果較多,主要集中在泥石流成因[1]、分類[2]、危害性評價[3-4]以及防治對策[5]等方面,其中對泥石流災害的具體治理措施的研究較少,本文以北京市門頭溝區一條典型的泥石流溝為例,詳細介紹泥石流的治理措施,同時為北京市其他地區的泥石流治理提供參考依據。
1 地質環境條件
1.1 氣象
門頭溝區年平均降水在500-675mm之間,最大降水量為1234mm(1939年),最小降水量為286.6mm(1941年)。區內降水不均,7~8月的降水量可占到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受特大暴雨,平均降雨量175mm,其中門頭溝區主要降雨集中在門城一帶,山區普遍在200mm左右,龍泉氣象站監測24小時降雨量達408.2mm。災害性強降雨是造成群發性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誘因。
1.2 地形地貌
碣石泥石流溝位于雁翅鎮碣石村東側村北,碣石崩塌點以東100m。主溝長約517m,流向約183°,溝寬12~30m,主溝縱坡約22.5°,流域面積約0.057km2;沖溝兩側斜坡高30~40m,沖溝兩側斜坡高30~40m,坡度28°~55°,植被覆蓋率約55%;沖溝兩側基巖出露,巖性為白云巖,層狀結構,巖層產狀225°∠66°,節理裂隙發育,巖石較破碎~較完整,溝谷內崩坡積松散物較為發育,厚1.3~3.8m,物源補給段長度336m,占整個流域的65%,河溝堵塞程度中等;溝道中下游修建有梯田,上下梯田間為干砌毛石擋墻(部分已經損壞),墻高約2~3m,梯田上種植果樹及農作物;溝口下游正對村莊,雨季雨量較大時可能形成泥石流地質災害。
2 泥石流地質災害
2.1 泥石流類型
按水源成因及物源進行歸類,該溝屬于暴雨、坡面侵蝕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活動場所的地貌形態屬溝谷型泥石流;按暴發頻率屬于低頻泥石流(1987年至今未再發生);根據泥石流物質組成,固體物質以粗粒為主,并含粘粒,溝槽坡度大于10%,該溝屬泥石質泥石流;按泥石流流體性質,溝內物質以碎(塊)石涂為主,不形成網狀結構,屬高容重低粘度為主。
2.2 泥石流危害程度
依據《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基本要求》對治理區泥石流溝易發程度進行數量化評分(表1),考慮各項因素后評定結果為85分,根據泥石流易發程度綜合評判表(表2),屬中易發泥石流溝。
■
■
2.3 泥石流基本特征值
由于缺乏泥石流監測資料,因此,碣石村泥石流基本特征值的計算主要參照和利用野外調查和訪問獲取溝道斷面特征等進行,計算指標的確定主要根據擬設泥石流治理工程的需要,對泥石流流體重度、流速、流量、整體沖壓力、爬高、沖起高度等常規指標參照《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規范》計算,詳見表3。
3 防治工程
3.1 設計參數
①降雨量參數。
按50年一遇的暴雨強度進行設計,根據《北京市水文手冊》確定碣石村附近歷時24小時的點暴雨量均值為95mm,碣石村泥石流溝按頻率為P=2%計算求得1小時設計雨強為82.3mm。
②泥石流固體物源參數。
碣石村泥石流松散固體物源量共計有松散固體物源量26113m3,可能參與泥石流活動的動儲量為9782m3。按50年一遇的設計標準,泥石流一次固體物質沖出量為622.65m3。預計其50年內可能發生泥石流2次左右,則固體物質沖出總量可能達到1245.30m3左右。
③泥石流運動特征參數。
按50年一遇暴雨強度的設計標準,泥石流主要運動特征參數統計如表3。
④抗震設計參數。
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碣石村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5g。
3.2 防治工程安全等級及設計標準
碣石村是門頭溝區古村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現存一級古槐2棵,二級古槐1棵;二級油松9棵;二級古柏2棵;72眼古井交錯分布在村中各處。村子位于泥石流溝溝口處,一旦爆發泥石流,極易受影響。考慮到這些不可移動文物的重要性,確定泥石流災害防治主體工程設計標準,降雨強度按二級標準(50年一遇)考慮,安全等級按一級標準(100年一遇)考慮。
谷坊抗滑安全系數:基本荷載組合≥1.25,特殊荷載組合≥1.08;
谷坊抗傾覆安全系數:基本荷載組合≥1.60,特殊荷載組合≥1.15。
3.3 防治方案
根據野外勘測及地形條件,分別在泥石流溝谷有利部位各設置一道谷坊,1#谷坊設計總壩高3.5m,有效壩高3.0m;2#谷坊設計總壩高4.0m,有效壩高3.5m;3#谷坊設計總壩高4.0m,有效壩高3.5m;4#谷坊設計總壩高3.0m,有效壩高2.5m。各谷坊壩頂寬1.5m,迎水坡比1:0.6,背水坡比1:0.1,基礎埋深均為2.0m。溢流口底寬參照壩址河底寬度取值,深度按泥石流流量計算。排水口布置在壩體溢流段下方,排水孔尺寸為高0.5m,寬0.4m。壩體采用漿砌石砌筑,砌石抗壓強度不小于MU30,砌筑砂漿強度等級為M15。
設置谷坊的主要目的在于穩攔物源、護坡固床,防止洪流對溝道物源的沖刷及對兩側土石岸坡的側蝕,阻止或減少進入沖溝的固體物源量,并防止泥石流對出口處進山道路的危害。
3.4 設計工況及荷載組合
在按百年一遇的降雨強度前提下,設計谷坊設計工況按滿庫過流、半庫過流、空庫過流三種特征結合地震因素(考慮地震和不考慮地震),共有六種工況組合,分別為工況Ⅰ滿庫過流(不考慮地震)、工況Ⅱ滿庫過流狀態(考慮地震)、工況Ⅲ為半庫容過流狀態(不考慮地震)、工況Ⅳ為半庫容過流狀態(考慮地震)、工況Ⅴ為空庫過流狀態(不考慮地震)和工況Ⅵ為空庫過流狀態(考慮地震),其中以工況Ⅴ為設計工況,工況Ⅵ為校核工況。
各工況荷載組合為:
工況Ⅰ滿庫過流狀態(不考慮地震),荷載組合:壩體自重(Wb)+土體重(Ws)+溢流體重(Wf)+過壩泥石流動水壓力(σ)+泥石流土體水平壓力(Fvl);
工況Ⅱ滿庫過流狀態(考慮地震),荷載組合:壩體自重(Wb)+土體重(Ws)+溢流體重(Wf)+過壩泥石流動水壓力(σ)+泥石流土體水平壓力(Fvl)+地震力(F震);
工況Ⅲ為半庫容過流狀態(不考慮地震),荷載組合:壩體自重(Wb)+土體重(Ws)+溢流體重(Wf)+過壩泥石流動水壓力(σ)+泥石流流體沖擊力(Fδ)+泥石流石塊沖擊力(Fb)+水平水壓力(Fwl)+泥石流土體水平壓力(Fvl)+揚壓力(考慮折減)(Fy);
工況Ⅳ為半庫容過流狀態(考慮地震),荷載組合:壩體自重(Wb)+土體重(Ws)+溢流體重(Wf)+過壩泥石流動水壓力(σ)+泥石流流體沖擊力(Fδ)+泥石流石塊沖擊力(Fb)+水平水壓力(Fwl)+泥石流土體水平壓力(Fvl)+揚壓力(考慮折減)(Fy)+地震力(F震);
工況Ⅴ為空庫過流狀態(不考慮地震),荷載組合:壩體自重(Wb)+溢流體重(Wf)+過壩泥石流動水壓力(σ)+水平水壓力(Fwl)+泥石流流體沖擊力(Fδ)+泥石流石塊沖擊力(Fb)+揚壓力(未折減)(Fy);
工況Ⅵ為空庫過流狀態(考慮地震),荷載組合:壩體自重(Wb)+溢流體重(Wf)+過壩泥石流動水壓力(σ)+水平水壓力(Fwl)+泥石流流體沖擊力(Fδ)+泥石流石塊沖擊力(Fb)+揚壓力(未折減)(Fy)+地震力(F震)。
各種工況下的荷載組合情況示意如圖1所示。
如表4所示,設計的4道谷坊在六種工況下抗滑移、抗傾覆穩定性均能滿足設計要求。
4 結論
防治工程實施后,有利于減弱或消除泥石流地質災害隱患,減少水土流失,消除碣石村因地質環境破壞而帶來的負面影響,使周邊地區的村民的安全得到了保障,環境效益顯著。同時為本地區同類地質災害隱患治理探索出一套治理模式,積累適合本地區的地質災害隱患治理的寶貴經驗。
參考文獻:
[1]洪承舒.北京地區泥石流的發生及對策[J].北京水利,1995,
4:7-10.
[2]謝洪,鐘敦倫,韋方強,等.北京山區泥石流的分類與類型[J].山地學報,2004,22(2):212-219.
[3]張春山.北京北山地區泥石流災害危險性評價[J].北京地質,1996,2:11-20.
關鍵詞: 巖土工程 地質災害 防治工程設計 實踐經驗 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K82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近幾年來,由于我國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加之人類對自然資源開發活動的不斷加劇,給我國相對脆弱的地質環境帶來巨大壓力。本文作者就巖土工程與地質災害的內涵、地質災害的特征與危害以及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術標準及防治措施進行了全面的分析。
1 巖土工程與地質災害的內涵
由于巖土工程缺乏環境保護的觀念,缺乏減輕地質災害的觀念,僅僅是由于地基處理的需要,僅從工程觀點出發,從而出現了許多不但沒有加固好工程地基或邊坡,反而誘發了深層的更大的地質災害的例證,如水電站、抽水蓄能電站、礦山等都有這方面的教訓。為了彌補巖土工程學這種先天不足,地質工程學應運而生。地質工程學,是研究與解決從規劃到竣工乃至工程運行后效的全過程的與地質有關的工程問題的科學。它把地質體乃至地質環境作為工程系統的組成部分來對待,這顯然符合大系統工程學的思想,它包含巖土工程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兩個方面,但以后者對其特點的反映更為深刻。巖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設中涉及巖土體的開挖與加固;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對自然或人為作用產生的有害地質現象進行防范與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對地質生態環境合理開發與管理的思想。
2 我國幾處地質災害的特征與危害
我國的地質結構較為復雜,地理位置的獨特性,以及一些社會經濟因素,都加劇了地質災害對我國的影響。我國主要的地質災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的發生還導致破壞鐵路、公路、航運、水庫、堤壩和通信等工程設施,破壞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等。
2.1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響,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造成滑坡的誘因有①地震;②降雨和融雪;③地表水的沖刷、浸泡;④河流等地表水體對斜坡坡腳的不斷沖刷;⑤開挖坡腳;⑥蓄水排水;⑦堆填加載;⑧劈山放炮,亂砍亂伐。滑坡發生的規律:下列地帶是滑坡的易發和多發地區: ①江、河、湖( 水庫) 、溝的岸坡地帶,地形高差大的峽谷地區,山區鐵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邊坡等。②地質構造帶之中,如斷裂帶、地震帶等。③易滑( 坡) 巖、土分布區。④暴雨多發區及異常的強降雨區。
2.2崩塌:陡坡上被直立裂縫分割的巖土體,因根部空虛,折斷壓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穩定,突然脫離母體向下傾倒、翻滾,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稱為崩塌。崩塌的誘因:①采掘礦產資源;②道路工程開挖邊坡;③水庫蓄水與渠道滲漏;④堆(棄)渣填土;⑤強烈振動。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產生在溝谷或山坡上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高濃度的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顆粒流。
2.3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 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產生在溝谷或山坡上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高濃度的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顆粒流。泥石流的誘因: ①合理開挖; ②) 不合理的棄土、棄渣、棄石; ③濫伐亂墾。
2.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 洞) 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地面塌陷發生的規律: ①巖溶強烈發育的純可溶巖分布地帶或沿其與非可溶巖的接觸地帶;②沿可溶巖中的斷裂帶或主要裂隙交匯破碎帶,巖層劇烈轉折、破碎的地帶;③松散蓋層較薄且以砂石為主,其底部粘性土層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 1-2m)的“天窗”地段;④巖溶地下水的主逕流帶或巖溶管道上:⑤具有潛水和巖溶水雙層含水層分布地帶;⑥巖溶地下水的排泄區;⑦巖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巖面上下頻繁波動的地帶,或受排水影響強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側地段;⑧臨近河、湖、塘地表水體的近岸地帶;⑨巖溶地下水位埋藏較淺的低洼地帶。
3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防治措施
3.1 工程治理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點是隱蔽性(如抗滑樁)、復雜性(如抗滑樁+錨拉+擋板+冠梁)和多樣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樁,亦可采用擋土墻),以地下工程施工為工藝特點,因此與地基與基礎工程和巖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藝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術規范和標準主要有:
( 1)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現行施工技術標準和規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 DZ 廠 r02 18 -2006) :
( 2) 各類工業與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設項目的地基與基礎、深基坑、高切坡、地基處理、基礎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GB50202 -2002) ( 3) 各類水利水電工程的土石方、地基與基礎和巖土工程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如《水電水利工程預應力錨索施工規范》( DIJT5083 -2004) 。
( 4) 各類交通建設中所涉及的邊坡、滑坡、危巖、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 ( JTJ042 -94) 。
3.2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實踐
3.2.1 做好防治工程設計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必須根據崩塌、滑坡、不穩定斜坡的成因機制、運動模式、易發性及防治目標制定。
( 1) 根據致災的成因確定主要防治途徑。
( 2) 根據災害的易發程度、防治目標確定防治工程的強度和工程量。
3.2.2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現行行業規范,( 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等技術標準及資料分析,國內防治地質災害的主要工程類型有: 排( 截) 水工程、支( 攔) 擋工程、加固工程、護坡工程、減載與壓腳工程及搬遷和避讓等,設計分別采用了對應的防治工程措施
3.2.3 地質災害工程實踐
( 1) 工程防治措施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適用條件及方式: 大多數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質滑坡,選用滑坡后緣地表排水、前緣支擋或削方減載護坡等工程措施較為適應; 對于中型以上滑坡,應根據工程地質勘察資料選擇工程防治措施。
( 2) 生物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樹造林,種草護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應用范圍廣、投資省,能促進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條件,防治作用持續時問長的特點,需較長時間才能發揮其效益。根據調查區地質災害特點和自然經濟條件,泥石流區,地面塌陷區及水土流失區應采取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防治措施,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和經濟損失。
( 3) 避讓措施
①雨天避讓措施。對災害隱患點和變形斜坡,采取雨天臨時避讓措施,各鎮在防災預案的基礎上編制安全轉移預案,雨天對受威脅戶一一作轉移地點安排。應根據就近原則、轉移地( 接受戶) 不受地質災害或其它災害威脅的原則進行操作。
②搬遷避讓措施。對一些危險性大、危害性嚴重的地質災害,防治費用超過搬遷費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質災害威脅的,采用搬遷避讓措施。調查區需搬遷避讓或已搬遷的災點。
4 結語
隨著我國國力的不斷增強,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的應用也愈來愈廣,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術必將邁向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李峰. 婁方旭. 論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及防治措施[J]. 今日科苑,2010 -06 -23.
[2]張梁; 張業成; 高興和; 劉曉燕. 中國地質災害的經濟學研究[Z]. 國家科技成果.
【關鍵詞】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Technical analysis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isasters prevention
Li Ping
(Liaoning Metallurgical Geological Exploration Bureau 402 teams Anshan Liaoning 114000)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the intensity of the various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such as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are also generally increased, this will give our fragil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rought great pressure, geological disasters the frequency and scale there is a rising trend. In this paper, authors connotation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hazards, characteristics and hazards and major construction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control measures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isasters were fully explained.
【Key words】Preventive measures;Geotechnical engineering;Geological disasters
1. 巖土工程與地質災害的內涵
(1)自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產生了一個新的學科――地質工程學。地質工程學,是研究與解決從規劃到竣工乃至工程運行后效的全過程的與地質有關的工程問題的科學。它把地質體乃至地質環境作為工程系統的組成部分來對待,這顯然符合大系統工程學的思想,它包含巖土工程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兩個方面,但以后者對其特點的反映更為深刻。巖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設中涉及巖土體的開挖與加固;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對自然或人為作用產生的有害地質現象進行防范與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對地質生態環境合理開發與管理的思想。
(2)地質災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或使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資源發生嚴重破壞的地質現象。《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地質災害包括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
(3)在我國,大多數地質災害現象都是人為因素引發的,據有關資料統計,近年來我國每年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各種自然災害的1/4至1/5,因此,減少或制止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及時采取地質災害預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國當前減少損失的首要途徑。
2. 我國地質災害的特征與危害
2.1 由于我國地理位置獨特,地質構造復雜,地球生態環境多變,加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經濟較落后,承災能力弱,所有這些疊加在一起,形成災害類型多、分布廣、頻度高、強度大、影響面寬、損失嚴重的格局。
2.2 據資料統計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等種類的地質災害在我國十分發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圍約占國土面積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區最為嚴重。
2.3 地質災害可分兩大類:第一類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又稱第一環境問題,屬自然地質災害;這些災害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第二類主要是由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稱第二環境問題,屬人為地質災害。這些災害常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增加,據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全國50%以上的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人類行為,尤其是人類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3.1 滑坡。
2.3.1.1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響,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
滑坡的誘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沖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體對斜坡坡腳的不斷沖刷;(5)開挖坡腳;(6)蓄水排水;(7)堆填加載;(8)劈山放炮,亂砍亂伐。
2.3.1.2 滑坡發生的規律:
下列地帶是滑坡的易發和多發地區:(1)江、河、湖(水庫)、溝的岸坡地帶,地形高差大的峽谷地區,山區鐵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邊坡等。(2)地質構造帶之中,如斷裂帶、地震帶等。(3)易滑(坡)巖、土分布區。(4)暴雨多發區及異常的強降雨區。
2.3.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縫分割的巖土體,因根部空虛,折斷壓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穩定,突然脫離母體向下傾倒、翻滾,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稱為崩塌。
崩塌的誘因:
(1)采掘礦產資源;(2)道路工程開挖邊坡;(3)水庫蓄水與渠道滲漏;(4)堆(棄)渣填土;(5)強烈振動。
2.3.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產生在溝谷或山坡上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高濃度的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顆粒流。
泥石流的誘因:
(1)不合理開挖;(2)不合理的棄土、棄渣、棄石;(3)濫伐亂墾。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
2.3.4 地面變形。
地面變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與地裂縫。目前中國發生地面沉降活動的城鎮有70多個,明顯成災的有30余個,最大沉降量已將近3m。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連形成廣闊的地面沉降帶(區)。造成中國城鎮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開采地下礦產資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巖溶活動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發生的規律:
(1)巖溶強烈發育的純可溶巖分布地帶或沿其與非可溶巖的接觸地帶。
(2)沿可溶巖中的斷裂帶或主要裂隙交匯破碎帶,巖層劇烈轉折、破碎的地帶。
(3)松散蓋層較薄且以砂石為主,其底部粘性土層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
(4)巖溶地下水的主逕流帶或巖溶管道上。
(5)具有潛水和巖溶水雙層含水層分布地帶。
(6)巖溶地下水的排泄區。
(7)巖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巖面上下頻繁波動的地帶,或受排水影響強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側地段。
(8)臨近河、湖、塘地表水體的近岸地帶。(9)巖溶地下水位埋藏較淺的低洼地帶。
2.3.5 人為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分析。
人為活動加劇或加速地質災害的發生所帶來的危害性大大超過正常狀態下產生的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如:礦產資源的開發以及鐵道、公路等各種工程建設的開挖,亦經常加劇地質災害的發生,如:土壤侵蝕、地面塌陷與沉降、滑坡、巖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災害。人工濫伐森林資源,也造成土壤侵蝕、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并導致洪災的加劇發生。人工爆破也會誘發巖溶塌陷、滑坡等災害的發生,還有可能引起連鎖性的巖溶塌陷。
人工誘發地質災害的特點如下:
(1)一是誘發速度快。在自然地質演化及氣候變化過程中,巖體由相對穩定至不穩定的變化,經歷長時間過程。而人工因素誘發下,就大大地縮短了自然演化時間,加速巖土體的巖性變化,而導致突變災難的發生,并造成更大的損失。
(2)二是誘發災害面廣。自然地質災害的發生,除了特大災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誘發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響面。例如由于生物資源――森林的破壞,工程的大規模開挖,影響的是區域性環境惡化,誘發區域性旱澇災害,以至引發全球性荒漠化。人類活動產生的升溫效應,對氣候及地質災害誘發作用的影響也是全球性的。
(3)三是災害損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誘發的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是嚴重的。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人工誘發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仍會不斷增加,目前估計地質災害損失每年約500億元,而受到威脅的就是這些數據的數倍至數百倍。1998年洪災損失2000多億元,死亡1432人,其中不少損失是通過地質災害而產生的。
3.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術標準及防治措施
3.1 主要的施工技術標準總結。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點是隱蔽性(如抗滑樁)、復雜性(如抗滑樁+錨拉+擋板+冠梁)和多樣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樁,亦可采用擋土墻),以地下工程施工為工藝特點,因此與地基與基礎工程和巖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藝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術規范和標準主要有:
(1)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現行施工技術標準和規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Z/T0218-2006)。
(2)各類工業與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設項目的地基與基礎、深基坑、高切坡、地基處理、基礎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2002)。
(3)各類水利水電工程的土石方、地基與基礎和巖土工程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如《水電水利工程預應力錨索施工規范》(DL/T5083-2004)。
(4)各類交通建設中所涉及的邊坡、滑坡、危巖、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JTJ042-94)。
3.2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3.2.1 做好防治工程設計。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必須根據崩塌、滑坡、不穩定斜坡的成因機制、運動模式、易發性及防治目標制定。
(1)根據致災的成因確定主要防治途徑。
(2)根據災害的易發程度、防治目標確定防治工程的強度和工程量。
3.2.2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現行行業規范,《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等技術標準及資料分析,國內防治地質災害的主要工程類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攔)擋工程、加固工程、護坡工程、減載與壓腳工程及搬遷和避讓等。
3.2.3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適用條件及方式:大多數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質滑坡,選用滑坡后緣地表排水、前緣支擋或削方減載護坡等工程措施較為適應;對于中型以上滑坡,應根據工程地質勘察資料選擇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樹造林,種草護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應用范圍廣、投資省,能促進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條件,防治作用持續時間長的特點,需較長時間才能發揮其效益。
根據調查區地質災害特點和自然經濟條件,泥石流區,地面塌陷區及水土流失區應采取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防治措施,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和經濟損失。
(3)避讓措施。
A.雨天避讓措施。對災害隱患點和變形斜坡,采取雨天臨時避讓措施,各鎮在防災預案的基礎上編制安全轉移預案,雨天對受威脅戶一一作轉移地點安排。應根據就近原則、轉移地(接受戶)不受地質災害或其它災害威脅的原則進行操作。
B.搬遷避讓措施。對一些危險性大、危害性嚴重的地質災害,防治費用超過搬遷費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質災害威脅的,采用搬遷避讓措施。調查區需搬遷避讓或已搬遷的災點。
4. 結語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隨著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應用,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術必將邁向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 地質工程勘察、檢驗監測及設計施工與災害防治技術實用手冊.中國知識出版社.2007-11.
[2] 胡茂焱.地質災害與防治技術.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