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減輕洪澇災害措施

減輕洪澇災害措施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減輕洪澇災害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減輕洪澇災害措施

減輕洪澇災害措施范文第1篇

關鍵詞:防洪標準 自然條件 規劃設計 防汛措施

中圖分類號:TV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洪澇災害顯著特點之一是內澇,即外河洪水位抬升,城區雨洪積水難以有效排除而致澇。近年來隨著城鎮化不斷發展,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城市空間呈現出立體感,隨著新城區地不斷擴張,使得老城區更容易受到內澇影響。因此,深入研究城市防洪排澇體系,提出城市防洪排澇安全保障對策,對減少城市洪澇災害的發生,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保障城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1我國城市防洪排澇的主要任務

根據城市的自然地理位置以及江河洪水的特性, 在流域或水系防洪工程體系的框架下, 通過建設必要的防洪、除澇、排水等設施, 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標準,并采取非工程措施, 改善和提高城市防洪排澇管理水平, 保障城市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和人民安居樂業; 發生超標準洪水時, 應有預案對策, 以保證社會穩定、人民生活與生產不發生大的動蕩,使各類損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因此, 我國城市防洪排澇管理的總體對策是采取工程與非工程及社會綜合性防洪排澇減災措施相結合的原則, 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 規范與指導人類的社會活動, 創造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環境,堅持以人為本, 減輕城市的洪澇災害損失。

2 城市防洪排澇存在問題

2.1城市防洪標準偏低。由于我國城市建設和處于初期發展階段,城市規劃和建設經驗不足,多數城市在城市建設中優先考慮城市地上建設,對防洪、排雨等地下設施投入相對不足。導致現有的城市防洪標準與這些城市的社會經濟地位不相稱, 在遭遇大洪水時, 由于城市規模擴大, 人口增加和經濟總量的擴大, 同樣的洪水造成的災害損失是過去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2.2城市調蓄雨洪能力衰減。由于城市地區湖泊、洼地萎縮、面積減少, 土地硬化程度提高, 而且大量的建筑建造在原來的綠地和水域上, 致使城市調蓄雨洪能力銳減,易造成內澇。另外, 許多城市的排水管網配套建設滯后,城區原有設計的排水管網很多都是建設年代已久、排放能力不夠、排水標準比較低,很多新建居民小區未按標準新建排水設施, 而是接入原有的市政管線, 加大了排水負荷。

2.3城市防洪排澇技術落后。城市洪澇災害防治除了依靠城市防洪工程建設以外, 還需要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管理手段, 如洪水預報、預警系統、新的3S技術(GIS地理信息系統、RS遙感、GPS衛星定位系統)等,我國目前在城市防洪排澇中對這些新技術的應用水平還不高, 特別是對城市老管網的布設、搶險、探測還缺乏預先防范的手段和措施

2.4城市防洪排澇應急管理體系不完備。很多城市應急管理體制還不健全,存在各部門協調聯動機制薄弱, 預報預警信息不準確、不及時等問題。受經濟、技術條件等因素的制約, 很多城市在城市建設和城市防洪管理上, 尚未考慮在遭遇大洪水時城市中可以被淹沒的區域及設施, 受淹后又缺乏補償機制。當遭遇超標準洪水時, 缺乏包括洪水保險、城市居民緊急疏散、撤離及救災措施等內容在內的城市防洪排澇應急管理體系和機制。

2.5城市居民防洪排澇減災常識貧乏、防災減災意識淡薄。由于對城市所存在的洪澇災害風險宣傳不夠, 除遭受過洪澇災害的城市居民對洪水災害的嚴重性有一定體驗外,大多數地方領導及群眾對洪澇災害風險認識不足。部分地方領導干部既存在著嚴重的麻痹思想, 又缺少足夠的防洪減災知識, 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洪澇災害時往往束手無策。

3城市防洪排澇在水文水利方面的計算模式

3.1假設暴雨計算。通過統計一地區的歷史數據,查詢相關的暴雨資料之后取平均時態,又或者是選擇相對較惡劣的一個組合情形,將其作為暴雨的時空分布設計依據,通過暴雨可以間接推測、計算出洪水。

3.2產流計算方式。這里提及的產流就是指在各流域里不同徑流成分整個生成、整合的過程,就是水分處于垂直運行時,因受到各種綜合性因素的影響,同樣更是再分配降水量的一道工序。下墊面的條件不同其產流機制也會不同,而產流機制的差異會影響到整個產流的發展過程,出現一些不同的徑流特色。因此根據產流機制的不同采取的產流模型計算也要因地制宜。

3.3匯流計算模型。它通常是遵循此流域最近一次降雨時的凈水量分布規律,推導出流域進出口斷層徑流量發生的變化數值。匯流的計算方式有很多種,依照流域的蓄泄關系可以劃分為非線性以及線性的兩種匯流模型;依照輸入空間的分布差異可區分為集總和分布的參數兩種模型;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坡面的匯流以及河網的匯流兩方面計算城市匯流數值的。

4 城市防洪排澇安全保障對策

4.1適當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標準。目前, 我國多數城市排澇標準偏低, 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 城市暴雨內澇災害日趨嚴重。城市地下設施和城市網絡系統的不斷增加, 內澇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必然也不斷增加, 因此提高城市排澇標準已成為我國城市防洪建設中的緊迫任務。

4.2防洪排澇規劃、建設與市政建設同步進行。應處理好城市防洪排澇規劃與城市建設發展規劃間的關系, 在城市發展規劃中注意防洪排澇問題, 明確城市防洪建設的方向、總體布局、建設規模、防洪標準及主要治理措施, 防洪排澇設施與市政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

4.3強化防洪排澇非工程措施建設。進一步從實際出發, 制定和完善防御超標準洪澇水、風、潮預案, 制定相應的防洪排澇調度實施方案和應急方案, 如繪制城市防洪風險圖、界定風險區、引進風險管理, 加強洪水預報、調度、警報, 建立城市排澇系統應急反應機制等非工程措施建設。

4.4逐步建立城市洪澇災害風險管理體制。建立健全針對突發性洪澇災害的預警制度, 洪澇災害風險征兆識別、預報與預警城市洪澇災害風險管理的必要前提。目前我國對洪澇災害的監測和預報, 特別是預報結果的傳播和服務仍處于起步階段。應建立健全預警制度, 對內容、標準和流程進行規范, 能夠保證真實、準確、及時地洪澇災害信息, 提醒城市居民注意自己身邊可能發生的災害情況, 使大家更好地防范洪澇災害, 又可以避免公眾的盲目恐慌和各種謠言的流傳。

4.5建立和完善雨洪利用管理體系。城市雨洪資源利用不僅是水務部門和城建部門的任務, 同時還牽涉到氣象、地質、水利、城市建設等其他眾多部門, 具體實施時需與城市建設、市政管理、節水、建筑設計、環保和園林等許多部門通力合作。要有效推廣城市雨洪資源利用, 必須建立有力的領導組織機構, 負責統一協調和管理包括防洪、蓄水、供水、用水、節水、排水、水資源保護與配置、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等問題, 負責工程的建設管理和監督。

4.6建立健全城市洪澇災害應急管理體系。由于應急預案的實施需要短期緊急調用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因此需要以立法的形式明確相關單位的責任義務與協調機制, 以及應急預案的啟動程序, 提高快速反應決策能力。我國防汛工作現行的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與各有關部門的“防汛崗位責任制”, 是適合我國國情的組織方式, 今后需要繼續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的配套法規, 強化組織管理體系。

4.7增加城市防洪排澇工程與非工程建設資金投入。防洪排澇設施的建設必須按照防洪規劃逐步完善和提高, 鑒于洪水災害發生的不確定性, 因此要防止大災大投入、小災小投入、無災不投入的被動局面。不少地方對防汛搶險舍得投入, 但對管理運行養護維修則往往投入不足; 對修建防洪工程設施可以按計劃安排投資, 而對防洪的非工程措施建設則往往重視不夠, 缺乏資金保證。國家在考慮防洪排澇工程與非工程建設的資金投入時, 不僅要考慮直接經濟效益, 更須看到它的社會效益及其全部功能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在安排防洪工程設施建設的同時, 充分考慮對管理運行、養護維修和非工程措施的投入。

4.8強化宣傳,提高公眾參與度。通過宣傳手冊、展板、電視、廣播、網絡等多種渠道, 對廣大市民宣傳教育, 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 普及洪澇災害及其防御的常識, 增強城市居民防御災害和災中自救的本領, 鼓勵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防洪減災管理。

參考文獻:

[1] 呂旭東,劉磊. 城市防洪應急預案編制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 水利科技與經濟, 2011,(01) .

減輕洪澇災害措施范文第2篇

一、解答技巧

自然災害與防治部分的高考試題,一般會選擇具體的事件作為案例,以分析某一突發事件的成因設計問題,命題特色明顯。解題中考生首先要把握住考查的目標,是什么自然災害?然后回憶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或危害,推測防御措施。突破方法在于對試題所給信息的準確分析,找出試題中災害的分布特征、推測其產生的自然與人為原因,說明其可能產生的危害與相應的治理措施。

遇到“自然災害與防治”類試題,要有正確的分析思路。要把具體的災害放到中國或世界自然地理背景之中分析,孤立地分析會導致答題不全面。如地面沉降的問題,需要與我國水資源的利用狀況相聯系;城市內澇問題,需要與我國目前的快速城市化導致的城市容量相對降低聯系;地面塌陷,需要與工程建設不當相聯系;煤礦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既需要聯系自然特征,又需要聯系目前中國能源需求的增加。

二、分類解答

近幾年“自然災害與防治”類的高考地理題常見的設問主要有三種類型:成因(自然、人為)、影響(正面、負面)、措施(生物、工程、技術),其中關于自然災害成因的考查方式最多。自然災害就高頻考點而言,以下兩種題型和考法最多。

(一)主要地質災害的成因及防治

以某地的地質災害事件為切入點,考查“主要地質災害的成因及防治”,是高考的高頻考點。這類考題要從題目給出的材料中挖掘信息,結合具體地區的實際情況,由問題找對策,如采用工程措施或非工程措施。以下是地質災害問題的分析思路:

1.地震的成因及防御

(1)形成原因:位于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劇烈。

(2)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的原因可能有:①震級大,破壞性大;②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③淺源地震;④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⑤發生的時間可能在夜間;⑥震區交通不便;⑦誘發其他災害等。

(3)減輕災害的措施:①積極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②建立災害監測和預報體系;③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強度;⑤加強國際合作等。

2.造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1)組成山體的巖石是一些古老的巖系,如千枚巖、片麻巖等,經過多次地質構造運動的作用,破碎嚴重,容易發生滑坡。

(2)巖層的傾斜方向和山坡方向一致,往往會造成順巖層滑坡的現象。

(3)地下水和地表水浸濕坡面物質,使其軟化,降低了黏聚力,所以在大雨后的地區和地下水豐富的地區容易發生滑坡。

此外,風化作用、人為因素和地震等也會促使滑坡發生。

3.形成泥石流的主要條件

(1)山坡上有松散的土層和風化物質覆蓋,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豐富的固體物質。

(2)陡峻的地形,溝谷上游有一定的匯水面積,下游窄小,溝床縱剖面坡度較陡直。

(3)在中、上游地區有暴雨或冰雪大量消融及湖泊的潰決等形成補給水源。

此外,強烈的地震、植被的嚴重破壞等都可能引起泥石流的暴發。

例1(2014年高考全國新課標文綜卷Ⅰ)圖1所示區域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斷裂帶。2013年4月20日,這里發生了7.0級強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區出現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圖示區域發生了嚴重的次生地質災害。

說明本次地震后圖示區域次生地質災害嚴重的原因。

【參考答案】圖示區域(地處斷裂帶)巖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強烈地震造成震區巖體松動、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質災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劇,引發泥石流

【解題思路】根據材料可知,圖示地區發生地震,導致巖層破碎,土層疏松;地震后出現了多次降雨,加上該地區地勢起伏大,為滑坡和泥石流次生災害的發生提供了條件。

(二)主要水文災害的成因及防治

我國危害最大的兩種水文災害有洪澇災害和風暴潮災害,其中洪澇災害是造成我國經濟損失最嚴重的災害。答題要牢牢把握洪澇災害的答題思路,即從“天、地、人”三個角度綜合分析:我國東部地區處在季風氣候區,降水變率大,而西高東低的地形地勢特點又決定了我國河流自西向東流的水文特點,因此東部季風區降水多,且暴雨集中,加上地勢低平,河流排水不暢,洪澇災害嚴重,而東部地區是我國人口密集區,亂砍濫伐,植被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加劇,泥沙淤積,河床抬高,圍湖造田,使湖泊對干流的調蓄能力下降,洪澇災害越來越嚴重。我國東部海岸地帶同時還受臺風帶來的風暴潮的影響,這里人口密集、經濟繁榮,又加大了災情的嚴重性。以下是洪澇災害的成因與防御措施的分析思路:

1.河流洪澇災害發生原因的分析

(1)來水量大。影響因素:氣候――降水多,降水變率大,如季風氣候;水系――流域面積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蓋率低。

(2)排水不暢。影響因素:地形――地勢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彎曲,排水不暢;河道淤積;占用河道。

(3)調洪蓄洪能力差。影響因素:圍湖造田;泥沙淤積。

2.洪澇治理措施的分析

可從攔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來思考,具體要求是:上游――修水庫蓄洪和植樹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開挖新河、加固堤壩、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但對黃河的洪澇治理還要與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結合,對長江的洪澇治理還要與荊江河段的裁彎取直、中上游退耕還林、中下游退耕還湖結合起來。

例2(2012年高考山東文綜卷)圖2為我國某區域圖。讀圖回答問題。

(1)指出A地洪水災害多發的月份,并分析其氣候原因。

(2)指出A、B兩地預防洪澇災害應采取的不同措施。

【參考答案】(1)6月份。受夏季風影響,進入梅雨季節,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植樹造林;修建水庫。B地:退耕還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解題思路】第(1)題,首先根據圖中經緯網判斷該地位于我國東部季風氣候區,屬于長江流域,再結合我國雨帶移動規律判斷其氣候成因。第(2)題,結合A、B兩地的地形、地勢特征差異,以及人類活動對湖泊的影響等方面,從造成洪澇災害的原因差異方面進行分析,可總結得出措施。

三、能力測試

不同區域受自然災害的影響是不同的,同一種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也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據此完成1~2題。

1.導致自然災害危害程度地域差異的原因主要是()

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②災害強度的差異③自然災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表層環境中④個人對災害的應急反應不同

A.①③B.②④

C.③④D.①②

2.在災害強度相同的情況下,如果某一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且防抗災能力強,關于其災害危害程度的描述,正確的是()

A.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高

B.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低

C.損失數量大,影響程度小

D.很難確定

讀“自然災害與中國奶牛業發展示意圖”(圖3)。據此回答3~4題。

3.關于草場自然災害的敘述,正確的是()

A.草原雪災、火災直接損毀草場資源,對奶牛業的發展沒有影響

B.草原雪災、旱災直接影響奶牛業的發展,對草場資源沒有影響

C.草原鼠害、蟲害通過破壞草場資源,間接影響奶牛業的發展

D.草原病害、酸雨對草場資源和奶牛業的發展沒有直接影響

4.關于我國奶牛業發展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過度放牧,使奶牛數量增多,促進奶牛業的發展②亂采、亂挖,導致鼠害猖獗,制約奶牛業的發展③奶牛業的過度發展,會加劇草原人為災害的破壞④影響奶牛業發展的因素有草原災害、社會化程度、奶牛品質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讀長江流域水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年際變化圖(圖4)。據此回答5~6題。

5.從圖中看,長江流域1950-1990年間水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較嚴重的兩次是()

A.1954年、1990年B.1989年、1990年

C.1954年、1983年D.1967年、1971年

6.長江流域成為水文災害多發地區的人為原因是()

①濫伐森林②圍湖造田③位于我國經濟核心地帶④位于季風氣候區⑤東部臨海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④⑤

GIS中,不同類型的地理空間信息儲存在不同的圖層上。疊加不同的圖層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間的相互關系。據此回答7~8題。

7.洪水前的某湖泊圖層與洪災期的圖層相疊加,可以()

A.分析洪水災害的成因

B.預測洪災期結束時間

C.了解洪水淹沒范圍

D.計算洪災損失

8.在發生地震災害時,利用GIS可以進行()

A.預測地震災害發生的時間

B.了解災情狀況

C.分析地震危害

D.計算災害損失

9.圖5為中國部分區域水土流失狀況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圖示區域中,水土流失地區的分布規律是什么?

(2)分別說明A、B兩地區地質災害類型及其成因;C地區為什么多洪澇災害?

10.圖6示意我國部分地區冷凍災害發生頻次分布,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指出冷凍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并分析圖中P區域冷凍災害高發的原因。

(2)簡述該區域農業生產預防冷凍災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參考答案及解析】

1.D2.C

第1題,災情是由致災因子強度、受災體特性共同決定的。災害強度越高,導致的災情越大。第2題,在災害強度相同的情況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則損失絕對數大,對減災防災投入大則抗災能力強,從而大大降低災害影響程度。

3.C4.C

第3題,草場自然災害對草場資源和奶牛業的發展均有影響。第4題,過度放牧會損毀草場資源,從而影響奶牛業的發展;亂采亂挖破壞草場,制約奶牛業的發展。

5.C6.A

第5題,結合圖示可知直接經濟損失較嚴重的兩次是1954年、1983年。第6題,結合選項可知屬于長江流域水文災害多發的人為原因是①②③。

7.C8.B

第7題,洪災期湖泊面積大于洪水前湖泊面積,因此可了解洪水的淹沒范圍。第8題,GIS的主要功能是空間數據分析,分析地震危害、計算災害損失并非是GIS空間數據分析的范疇。

9.(1)多分布于第二級地形階梯上;大致呈東北―西南方向延伸;最嚴重的地區集中分布在黃土高原地區。

(2)A地區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土質疏松,降水季節變化大。B地區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殼活動強烈,巖石破碎;暴雨集中。C地區因黃河從緯度較低處流向緯度較高處,在春初和初冬有凌汛;降水集中在夏季;地勢低平,河道淤積。

減輕洪澇災害措施范文第3篇

[關鍵詞]氣象災害 防災 減災 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 P4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21-0276-01

前言: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種類最多、活動最頻繁、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1]。其中,氣象災害活動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占所有自然災害造成經濟總損失的71%左右,高居自然災害首位,氣象災害的防御工作已成為全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氣象災害包括大氣直接產生的災害和衍生災害兩種。前者包括臺風、暴雨洪澇、干旱、冰雹、雷電、龍卷風,寒潮、低溫冷害和凍害,高溫熱害,沙塵暴和揚沙,連陰雨以及大風、大霧等。后者是指大氣作用于其它非大氣系統產生的災害,如風暴潮、地質災害、森林草原火災、農林病蟲害、空氣污染等災害。

1.我國氣象災害的分類概述

當前,氣象災害已成為制約人類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國是世界上受氣象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氣象災害種類多、強度大、頻率高,臺風、暴雨(雪)、雷電、干旱、大風、冰雹、大霧、霾、沙塵暴、高溫熱浪、低溫凍害等災害時有發生,由氣象災害引發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災害、生物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也相當頻繁,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給國家和社會造成巨大損失。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的加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不斷發生,造成的損失和影響不斷加重,我國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氣象災害威脅。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對暴雨洪澇、干旱、臺風和冷凍的影響、危害和造成的損失程度有比較充分的認識。由于局地風暴的危害因其常伴生在大范圍的暴雨中,因而過去常把其中的雷擊死亡人員和雷雨大風摧倒建筑物、機械設備導致人員傷亡以及冰雹造成農作物損失等災害列入暴雨洪澇災害中,忽略了它的危害程度。主汛期中國氣象局組織的“突發性氣象災害信息應急處理”業務中收集到的各種氣象災種造成人員的死亡數表明,僅雷擊和雷雨大風在我國造成的人員死亡數就達350人,占全部氣象災害死亡人數的32.2%,比單一由暴雨洪澇、地質氣象和臺風災種造成的人員死亡數都多X。

2.我國主要氣象災害基本情況

2.1 我國主要氣象災害的特點和損失

20世紀后半葉以來,全球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加,給我國社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我國氣象災害表現出種類多、范圍廣、頻率高、災情重等特點。我國每年因氣象災害而造成的經濟損失約1 800億元,約占國內內生產總值(GDP)的3% ~6%。受暴雨、熱帶氣旋、干旱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每年受災人口達4億多人次,傷亡3 000~4 000人,農作物受災面積達5 000萬hm2以上,占所有農作物的20% ~35%,糧食損失約200億kg,房屋倒塌200多萬間,財產損失約

2 000億元人民幣。氣象災害不僅對基礎設施造成嚴重破壞,而且對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構成極大的損害和威脅,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

2.2 我國主要氣象災害對各個地區的影響

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受熱帶氣旋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平均每年有7個臺風在我國登陸。2000年代以來,熱帶氣旋造成的年直接經濟損失呈明顯上升趨勢。從1970年代的后期到2004年農作物的災害情況較重,是1950和1960年代平均每5年受災的2~3倍,而1950年代的前期和1970年代的前期災害情況相近[5]。沿海各省從廣西、海南、廣東、福建一直到遼寧12省市自治區以及我國湖南、湖北、江西等中部地區,均受臺風活動的影響。1990~2004年我國大陸平均每年因臺風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60億元,死亡人數高達439人。我國暴雨洪澇主要發生在長江中下游及華南、華中、華北、東北等地區; 1950~2004年,我國平均每年洪澇災害受災面積941萬hm2, 1990~2004年,平均每年澇災面積達1 373萬hm2,受災面積呈線性增加趨勢(圖2),并且長江和淮河流域洪澇災害頻數明顯增加。

3.我國氣象災害的防御措施

3.1 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的建設

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天氣預報是其重要的條件。但因造成氣象災害的因素復雜,目前的天氣預報預警仍不能適應科學防災減災和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無論是天氣預報能力,還是社會需求都要求加快建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加強氣象災害機理研究,提高大氣監測、信息加工和氣象災害預警能力為主要內容的氣象現代化建設和氣象科技研究的進程。氣象災害預警水平依賴于大氣監測能力的提高。美國和我國短期天氣預報水平第一次快速、顯著提高分別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分析其原因,氣象衛星從太空監測地球大氣,所提供的云圖等新的地球大氣探測信息極大地豐富了過去常規大氣探測資料,特別是豐富了寬闊海洋、極地和高原、沙漠等人跡稀少地方的探測信息。自有氣

象衛星探測后,活動在大洋上的臺風再也不會漏測了。我國目前的大氣監測網基本上是以監測天氣尺度以上系統為原則規劃組建的,數10km至數km的中小天氣尺度系統因目前站網距離大,成了漏網之魚。為了監測中小天氣尺度系統,提高對局地致災暴雨、雷雨大風、冰雹預報水平,減輕山地災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很有必要增加站網密度,建設自動氣象站。另外,還要建設氣象雷達站,提高衛星探測能力,建立起綜合性的、密度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現代化的立體大氣監測系統,以提高大氣監測能力。

3.2 制定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原則,規范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行為

減輕和防御氣象災害的影響,首先是要做好災害的預報預警工作。這意味著在災害發生前,提前預測氣象災害可能的發生和發展,使減災防災措施有的放矢,效益顯著。為了更好地做好氣象災害的預報預警工作,提高氣象災害的預警能力,需要不斷加強天氣氣候預報預測新方法的研制,提高對天氣氣候變化規律的認識。同時還需要加強天氣氣候變化監視系統建設,改進天氣、氣候變化監視手段,達到各

種天氣、氣候探測信息采集及時,分析加工準確,自動化程度高,綜合能力強,效率高,使之能反應迅速,為減輕和防御氣象災害贏得寶貴時間。氣象災害主要是較為極端的天氣氣候事件造成的,只有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形成機理的研究、尤其是應用性研究,弄明白高溫干旱、暴雨洪澇、臺風、寒潮凍害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其形成的氣象災害的發生、發展、消亡的內在原因和環境條件,才能提高氣象災害的預測預報和預警水平,達到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的目的。

結語:綜上,氣象災害已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環境問題,然而我國目前的氣象災害防御機制尚不完善。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的影響,需要建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加強氣象災害的機理研究,提高大氣監測、信息加工和氣象災害預警能力,這樣才能有效預防氣象災害。

參考文獻

[1] 辛吉武,邢旭煌,翁小芳,等.我國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分布特征及其防御措施[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 92(4):199-202.

減輕洪澇災害措施范文第4篇

[關鍵詞] 企業;防洪防汛;規劃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5. 040

[中圖分類號] F273;TE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4)05- 0066- 02

1 企業防汛防洪工作的必要性

洪澇災害始終是國家的心腹之患,防洪防汛是我國水利事業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1998年遭遇洪水災害之后,水利界對此次洪災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充分認識到過去防洪防汛策略的不足,認為人類不可能消滅洪澇災害,只能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來減輕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

對于天然氣企業來說,一旦遭受洪澇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和危害較其他地區更為嚴重,防洪防汛工作的效益是巨大的,沒有防洪防汛工作,企業的生產及發展就失去了保障。為了保障天然氣企業的安全、順利生產,一定要注意防范山洪、泥石流、滑坡與塌陷對于站場、天然氣管道等生產設施的威脅,進行認真的規劃,結合企業生產建設發展的總體趨勢和過去防洪工作的經驗教訓,遵循上級防汛部門的防洪規劃要求,扎扎實實搞好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2 企業防洪防汛工作的設想與規劃

筆者認為,防汛工作要在“防”字上下工夫,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憂患意識,需要采取“亡羊”之前先“補牢”的辦法,對發現的安全薄弱環節,不要等、不要靠,及時制訂詳細的維修計劃,排除安全生產中的隱患,對安全隱患問題要有超前整治防范意識,做到安防于未然,確保安全生產長治久安。防洪工作要在“洪”字上下功夫,結合以往防洪經驗,充分預想、預判當前及未來洪水的危害性及覆蓋面,全面監控危險點,將工作提前做充分、做細致,制訂周密的防洪防汛應急預案,確定組織機構及相關責任、預防和預警機制、應急響應和保障措施等,同時,加強人員值班,保證物資充足,盡可能地減少災害損失。與此同時,防洪工作離不開它的“眼睛”,即準確的氣象預報,時刻要與氣象部門保證信息暢通,及時、準確地獲取雨情和水情,并傳達到企業下屬各單位。

對于天然氣企業防洪防汛工程的建設,本文提出以下規劃:

第一,做好安全責任制落實,實行主要領導對防洪防汛工作全面負責、逐級負責、崗位負責的安全負責制。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考核到位、預防到位”。

第二,對于企業負責的防洪設施及時進行加固, 從根本上提高抗洪能力,有效解除汛期洪水對生產建設的威脅。投入經費并安排專職人員,對防洪設施常年進行整修填土與加強。對于天然氣長輸管道穿越地面低洼易積水區域、河槽等易受雨水沖刷外漏、受損區域,要進行及時的維護。

第三,加強環境的觀測和綜合治理,要對安全隱患做到心中有數。對于山洪、塌方以及泥石流的預防,可以對地下水位進行監控,可以埋置地下水位傳感器,實時監控地下水位,同時,在有塌方可能的地方建立地下水控制系統,當地下水位傳感器探測到水位超標的信號時,即啟動該水位控制系統,將地下水抽走排放到地表江河水網中。也可以自山體表面數米到數十米的深度(離山頂近的表面處的排水網不必深入山體中太多,但是離山頂越遠的排水網深入山體的距離需要增加,因為山腳山體所受的壓力大)開始設置排水網,保證山體中的水即使遇到暴雨,也可以迅速排到外面,不至于積壓在山體內部。

第四,對于天然氣管道穿越河段方面,在設計時應盡量減少破壞主河槽,限制開挖和擾動寬度,同時盡可能恢復原貌,管道穿越河段時主要應注意做好環境保護,避免水體污染,不影響河道防洪、泄洪。

第五,在管道等建設過程中,要盡可能避免對周圍植被的破壞,對防護林、綠化美化用的花木草皮等進行培養與補種,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在重點區域內配套建設防洪防汛值班室。

第六,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以多種形式開展《水法》宣傳活動,組織防汛各級管理人員進行《水法》知識培訓,將《水法》與地方的防汛要求匯編發給企業各單位,實行依法治水,依法管理。

第七,整頓防汛各項基礎工作,實行目標管理,建立防汛質量保障體系,實行定期檢查制度,制定經濟責任制、工作標準、崗位職責、月周工作計劃和質量職能。落實好防汛物資儲備及搶險隊伍,做到有備無患。針對防洪防汛薄弱環節,進一步細化應急預案,為防洪搶險提供指揮決策依據,并認真開展應急演練,提高防汛搶險能力。

第八,運用新科學、新技術,實現管理工作的標準化、規范化和制度化,使防洪設施的建設和管理雙達標。

3 結束語

防洪工作,事關大局。作為天然氣企業,應對防洪工作給予高度重視,根據洪水特性、災害成因、防洪要求、生產建設發展、已有的防洪設施和非工程措施及管理辦法,加上實施規劃的能力等多種因素,綜合規劃。總結過去、抓住今天、著眼將來,防患于未然。從長遠考慮,結合總體發展趨勢,探索新路,開創切實可行的天然氣企業防洪戰略,發揚偉大的抗洪精神,將生產、建設和防洪相結合,保障企業安全生產,實現利益最大化。

主要參考文獻

[1]鄧洪福.海事、拆船企業攜手應對“海上巨無霸”影響防洪防臺[J].珠江水運,2012(17):50-51.

[2]馮志國.企業水庫《水庫防洪搶險應急預案》編制情況及建議[J].電子制作,2013(14):218.

[3]郝福華.漳澤水庫下游河道防洪能力分析[J].地下水,2009,31(3):72-73,76.

減輕洪澇災害措施范文第5篇

1.暴雨突發性強、強度大、歷時短。每年汛期,午后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暴雨,絲毫沒有前兆,一次暴雨過程一般不超過1h,而降雨量可達40~70mm,降雨范圍在10km2以內。

2.暴雨與冰雹經常同時出現。尤其是7月的暴雨,往往是雷鳴電閃,狂風大作。先降幾分鐘到幾十分鐘的冰雹,緊接著傾盆大雨隨之而來,集水迅速匯流,2~3h后下游遭受洪災。

3.上游受雹災,下游受洪澇災害,即在暴雨籠罩范圍內成雹災,而下游地區有時滴水未降,卻易遭受洪澇災害。

4.洪水造成財產損失大。山區洪水峰高量小,洪水歷時短。由于洪峰流量大,所到之處,河水猛漲,沖毀農田、房屋、橋梁、堤壩,使水庫漫溢、決口。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縣共決口小型水庫13座,塘壩近60座。

二、防洪措施

1.注重壩群建設,層層設防,削減洪峰。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園河流域建成了“五庫一壩”工程,即張灣、堿泉口兩座中型水庫,園河小(1)型水庫,劉灣順壩,陽山、趙壁山水保骨干壩。控制流域面積687.15km2,總庫容達4000多萬m3,可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總調蓄量2900萬m3。

汛期運行方式是:上游的陽山、趙壁山兩座水保壩攔泥排清水,輪流沖刷張灣水庫庫區泥沙,中游堿泉口水庫調洪淤泥壓堿泉,下游的張灣水庫是中型調洪骨干水庫,起攔洪調蓄、補給園河清水庫水源之作用,劉灣順壩分洪導清,將洪水導入排洪渠入原河道,園河水庫利用張灣水庫“澄渾排清”的水量灌溉西安鄉1333hm2水地。“五庫一壩”聯合運用,有效地攔洪滯洪,調洪蓄水,確保了下游2333hm2農田,西安、羅山兩鄉近3萬名群眾,3條公路干線及京呼銀蘭通信光纜的度汛安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尤溪县| 乡城县| 胶南市| 伊金霍洛旗| 惠州市| 兰考县| 云和县| 蓝田县| 锦州市| 七台河市| 新邵县| 武汉市| 松潘县| 于田县| 泊头市| 沭阳县| 枝江市| 黑龙江省| 竹溪县| 平湖市| 菏泽市| 德保县| 万宁市| 罗甸县| 宣汉县| 渝中区| 资阳市| 永顺县| 和平县| 资兴市| 乐都县| 梁河县| 田阳县| 准格尔旗| 阿克陶县| 平泉县| 汉寿县| 客服| 安西县| 大邑县| 建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