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態學研究的主要用途

生態學研究的主要用途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學研究的主要用途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態學研究的主要用途

生態學研究的主要用途范文第1篇

(1陜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西安710062;2白河縣中醫院,陜西白河725800)

摘要:為更好地掌握和了解陜西省安康市白河縣藥用植物資源的分布、種類等各種情況,為以后的開發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筆者通過野外樣地、路線調查及文獻查閱相結合的方法,對當地的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的組成和藥用特點進行研究。在白河縣共調查到野生植物302 種,隸屬于109 個科250 個屬,其中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272 種103 科227 屬,所占比例較大,達到了90.07%。白河縣藥用植物中,草本占57.62%,木本類最多的是喬木,其次是灌木,最少的是藤本。從藥用植物資源類別的分配情況來看,被子植物最豐富,為239 種,占藥用植物總數的87.87%,蕨類植物與裸子植物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相對較少,分別為28 種和3 種。藥用植物中,絕大多數以全株類入藥,占36.03%,其次為根及根莖類,共81 種,占29.78%。按照藥用植物在醫學上主要用途,白河縣內解毒殺蟲類的藥用植物占得比例最多,占34.77%。最后針對該地區藥用植物資源的分布特點和開發利用現狀,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和保護性對策。

關鍵詞 :白河縣;藥用植物;資源調查;藥用特點;開發及保護

中圖分類號:Q-9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4-xb0661

基金項目:中醫藥公共衛生專項“國家基本藥物所需中藥原料資源調查和監測項目”[財社(2011)76 號];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我國代表性區域特色中藥資源保護利用”(201207002)。

第一作者簡介:張亞娟,女,1989 年出生,河南濟源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植物種群與群落生態學。通信地址:710062 陜西省西安市陜師大長安校區,E-mail:zhangyajuan_123@126.com。

通訊作者:王孝安,男,1953 年出生,陜西西安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植物生態學。通信地址:710062 陜西省西安市陜師大長安校區生命科學學院,E-mail:wangxa@snnu.edu.cn。

收稿日期:2014-07-04,修回日期:2014-10-11。

0 引言

野生藥用植物是在自然界生長、未經人工馴化栽培、具有藥用價值的一類植物,是極其珍貴的天然藥物種質資源庫[1],中國對藥用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歷史悠久,然而在野生藥用植物資源日趨減少的今天,如何更加合理地開發和利用這些重要資源已成為中藥資源研究的核心問題,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得先掌握和了解藥用植物資源的分布、種類等各種情況[2]。陜西安康市白河縣位于巴山東部,其獨特的地理環境,蘊藏著豐富的野生藥用植物資源,以前所做的調查研究多是針對特定的某個藥用物種或類型進行,對整個地區進行的調查研究較少。因此,根據第4 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的相關政策[3-4],筆者通過野外樣地調查、標本采集和查閱資料的方法,對白河縣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的分布和利用進行全面調查,了解該地區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的分布規律,闡釋其組成和藥用特點,為該地區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開發提供理論依據。

1 研究方法

1.1 試驗時間、地點

調查于2013 年4 月開始,在陜西省安康市白河縣內進行樣方調查和標本采集。

白河縣位于陜西省東南部,大巴山東段,北臨漢江,隔江與湖北省鄖西縣相望,東、南部分別與湖北省鄖縣、竹山縣接壤,西與旬陽縣相連。地勢南高北低,全縣山脈與溝相間,無一處百畝平地。漢江從縣境北部自西向東橫過,縣內冷水河與白石河從縣境西南向東北大致平行流入漢江。全境東西長53.3 km,南北寬41.5 km,地理位置為109°37″—110°10″E、32°34″—32°55″N,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氣候帶,屬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區,受相對高差的山地地貌的影響比較大,垂直性氣候明顯,平均氣溫為12.2~16.5℃,平均降水量787.4 mm,無霜期為234~261 天。白河縣全縣境內植被較為復雜,多為次生林和斑塊狀分布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后形成的人工經濟林及灌木林,幾無天然林的分布。

1.2 研究方法

根據白河縣的地形地貌特征等綜合因素,在山間谷地、山麓斜坡地、低山、中山、高山等5 類生境類型中選擇6 個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區域(或流域)。每個區域隨機設置6 個1 km×1 km的樣地(套方),每個樣地(套方)中隨機設置5 個10 m×10 m的樣方,用于調查喬木;在每個樣方中設置1個5 m×5 m的小樣方和4個2 m×2 m小樣方,分別用于調查灌木和草本植物。總共調查了6 個代表區域、6 條調查路線、36 個套方、180 個樣方。除此之外,同時進行標本的收集,隨后制成臘葉標本以進行物種鑒定。最終參照2010 年版《中國藥典》以及前人的分類方法[5-7],歸納總結其藥用部位及化學成分和用途。

2 結果與分析

2.1 藥用植物的資源種類

調查結果統計分析(表1)顯示,白河縣共調查野生植物302 種,隸屬于109 個科250 個屬,其中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272 種,隸屬于103 科227 屬,占90.07%。從植物資源類別的分配情況來看,被子植物最豐富,藥用83 科,占76.15% 。蕨類植物與裸子植物的藥用植物資源相對較少,分別是15科和3 科;藥用植物物種數的比較,被子植物最多,共239 種,占79.14%,其次是蕨類植物,共28 種,占9.27% ,裸子植物只有3種,占0.99%。孢子植物是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的香菇(Lentinus edodes)和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的靈芝(Ganoderma lucidum)。在藥用植物中,以科為單位(前7 個科)進行統計,所含種類最多的是禾本科(Agrostidoideae,共16 種),其次分別是菊科(Compositae,共15 種)、豆科(Leguminosae,共14 種)、薔薇(Rosaceae,共10 種)、蕁麻科(Urticaceae,共10種)、百合科(Liliaceae,共8 種)、毛茛科(Ranunculaceae,共7 種)。在這些野生藥用植物中,單科單種比較多,共46 科,如海金沙科(Lygodiaceae)僅有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杜仲科(Eucommiaceae)僅有杜仲(Eucommia ulmoides),松科(Pinaceae)僅有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等。

2.2 藥用植物的生長型

從植物的生長型分析白河縣302 種藥用植物的分布(表2)。其中木本植物126 種,占41.72%;草本植物174 種,占57.62% 。木本植物中,喬木57 種,占18.87% ;灌木53 種,占17.55% ;藤本植物16 種,占5.30%。草本植物中,多年生草本145 種,占48.01%;1年生草本29 種,占9.61%。表明白河縣藥用植物中草本占大多數,木本的藥用植物最多的是喬木,其次是灌木,最少的是藤本。

2.3 藥用植物的藥用器官類型

參照《中國藥典》和前人的分類方法[5-7],依照藥用部位不同而將藥用植物分為全株類(全草、全草)、根及根莖類(根、根莖、鱗莖、假鱗莖)、果實及種子類、花類(花朵、花蕾、花序)、葉類(葉、芽)、藤莖類(莖、莖髓、藤、枝)、皮類和其他8 大部分。通過比較分析(表3),白河縣所調查和采集到的藥用植物中絕大多數以全株類入藥,占36.03%。其次為根及根莖類,共81 種,占29.78%。由于以全草或根莖類植物為藥用部分的植物生長年限較長,過度采挖勢必會造成資源枯竭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科學、合理地采藥是十分必要的,在利用資源的同時更要注重資源的保護,以保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的永續利用。

2.4 藥用植物藥效類型

根據藥用植物在醫學上的主要用途,可將白河縣調查的302 種藥用植物分為以下16 類,并將各種功效所含種數及其占藥用植物總數進行統計(表4)。從表4 中可看出,16 類藥用功效植物的百分比變化范圍為0.33%~34.77%,其中解毒殺蟲類的藥用植物占得比例是最多的34.77%,其次清熱藥占了30.13%,比例也是比較大的。表明該區的許多藥用植物的功能還是比較全的,也有較強的藥效專用性。

3 保護及開發利用

通過對白河縣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的系統調查和分析可以看出,白河縣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有272 種,隸屬于103 科227 屬,所占比例較大,達到了90.07%。科學合理有效地利用野生藥用植物資源,使其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得到更充分的發揮,是值得人們亟待關注和研究的課題。根據實地調查、分析和比較,以及當地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的現狀,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3.1 建立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的數據庫

除了藥用植物的種類等方面作詳細的調查外,對其在藥用植物資源的空間分布、蘊藏量、瀕危狀況等方面的調查應該加強,為建立比較系統的藥用植物資源數據庫提供數據支持[8-9],特別是在重點的藥用植物開發上,還應當提出一定的評價標準。王年鶴等[10]從藥用價值、分類學意義、野生資源量、野生資源減少速率、栽培狀況、保護現狀及綜合性開發現狀提出了初步定量化的評價標準。賈敏如[11]對藥用植物瀕危程度提出了評價標準,并確定了一級保護的珍稀瀕危常用中藥物種10 種,二級38 種,三級64 種等。但是,因為對瀕危植物的看法還存在區域性的不同,需從實際情況多方面考慮[12],避免可能帶有的偏見和局限。

3.2 推廣中藥材的規范化種植和生產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已經提出很多年,但是面對儲量有限、規格不一的野生藥用植物,仍有很多制約。尤其是近些年來,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導致一些野生藥用植物減少,甚至是趨于瀕危。面對這令人擔憂的局面,建議在進行植物資源保護的同時,有應該加快中藥材的人工種植,加快引種和變種的速度,使中藥材的生產能真正做到規模化、產業化以及商業化;同時也應該考慮建立藥用植物的種質基因庫[13],尤其是那些重點藥用植物。實現藥用植物的可持續利用,不僅是對傳統中藥學的保護和支持,還可以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關注。盡管白河縣已開展了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和紫斑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var. papaveracea)的種植,但規模小、規范化程度低,產量不高,效益不大,還需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和科研機構加大協助力度,盡快讓中藥材的種植規范化。

3.3 打造特色中藥材的產業化生產

白河縣擁有的重點藥用植物數量是可觀的,因此,當地政府可以根據本縣的藥用植物資源分布特點和當地地域條件,尋找其中具有潛力藥用植物,結合當地的自然傳奇和人文風情,打造屬于自己的特色品牌。現有的資料表明,白河縣發展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已經形成規范化種植并具有產業化加工能力[14],“一縣一業”的項目,已經得到了省市縣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然而也存在著一些弊端[15],在發展特色產業的同時,急需結合現代生物技術提升產業的科技創新,加緊資源的深度開發和多層次利用,避免造成植物資源的浪費,只有把產業做大做強,才能夠實現經濟與生態的雙贏。

參考文獻

[1] 郭小強.甘肅.隴東地區野生藥用植物資源及開發建議[J].甘肅農業科,2004,2:49-51.

[2] 徐家星,黃衛娟,王建軍,等.龍春林北京市小龍門森林公園藥用植物資源調查[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1(4):23-30.

[3] 黃璐崎,趙潤懷,陳士林,等.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籌備與試點工作進展[J].中國現代中藥,2012,14(1):13-15.

[4] 黃璐崎,陸建偉,郭蘭萍,等.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方案設計與實施[J].中國中藥雜志,2013,38(5):625-628.

[5]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3-359.

[6] 黨金玲,楊小波,吳慶書,等.三亞大茅村藥用植物資源調查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8,19(6):1393-1395.

[7] 趙叢笑,周春桃,劉玲,等.南岳衡山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組成及藥用特點[J].湖北林業科技,2014,41(5):54-58.

[8] 王雨華,裴盛基.許建初.中國藥用植物資源可持續管理的實踐與建議[J].資源科學,2002,24(4):81-88.

[9] 丁建,夏燕莉.中國藥用植物資源現狀[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5,21(5):453-454.

[10] 王年鶴,袁昌齊,呂曄,等.藥用植物稀有瀕危程度評價標準的討論[J].中國中藥雜志,1992,17(2):67-70.

[11] 賈敏如.關于保護珍稀瀕危中藥的等級標準和種類的建議[J].中國中藥雜志,1995,20(2):67-70.

[12] 黃璐崎,楊濱,王敏,等.當前我國藥用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研究中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中國中藥雜志,1999,24(2):70-72.

[13] 徐榮,陳君,陳士林.實現藥用植物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J].中國藥業,2009,18(6):1-2.

生態學研究的主要用途范文第2篇

關鍵詞 生態城市;指標體系;曹妃甸

中圖分類號 F062.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2-2104(2010)12-0096-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2.020

國內外諸多城市紛紛提出了建設生態城的戰略設想,為將生態城理念由抽象概念落實到具體 的可操控層面,需要研制全面合理的指標體系來指導評價生態城 的建設過程和建設水平。目前國內指標體系大多以國家環保部頒布的指標體系為主,缺乏對 城市建設過程的指導及當地特色的體現。本文以曹妃甸生態城指標體系為例,旨在探討如何 構建兼顧城市規劃建設、城市管理階段且具有當地特色的指標系統。

1 生態城指標體系研究進展

生態城的評價方法包括城市代謝法、模糊數學法、生態足跡法、生命周期評價法 、指標評價 體系法幾種。其中指標評價體系法是以評價指標為基準,引導并用達標考核來推動某項事業 的發展。指標體系法是我國目前采用較多的方法。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伴隨著生態城市建 設,國內政府機構和學術界就陸續從不同角度對生態城指標體系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應 的數學模型[1-3]。宋永昌等從城市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協調度三方面 構建了生態城市的指標體系,提出了生態城市的評價方法,并選擇了上海、深圳、天津、香 港等城市進行了生態化程度分析[1];顧傳輝、梁保平則采用目 標層、準則層、指標層的三級結構模式,對社會、經濟和環境等領域提出了生態城市評價指 標體系[4、5];李宏文在生態城指標體系中引入數學模型,并采用突變評 價法進行生態城評價[6];焦勝對目前指標體系中存在的不確定性進行了 研究[7];國家環保部從“城市社會、經濟和自然三個子系統構成的復合 生態系統[8]”發出,頒布了《生態縣、生態市、生態省建設指標(修訂稿)》, 為地方指標體系構建提供了權威的參考依據。

從指標體系研究進展來看,目前生態城市指標體系大多從經濟―社會―環境的角度進行系統 分析和整體把握,主要用途是環保部門對生態市進行綜合評價與達標考核,但是指標體系尚 缺少對城市空間、城市功能的考慮,因此現有生態市指標體系對城市規劃編制及城市建設缺 乏指導性意見。另外國家環保部頒布的指標體系僅屬于基礎框架性指標體系,在制訂地方性 指標體系時,必須結合本地實際編制符合地方特色的指標體系。

2 曹妃甸生態城典型性分析

曹妃甸生態城地處唐山南部沿海、渤海灣中心地帶,距離曹妃甸工業區5km、京唐港區10km ,是在沿海灘涂上建設的國際生態新城。按照建設世界一流生態城市的目標,曹妃甸生態城 將探索解決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資源破壞、能源高消耗、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諸多城 市病,對未來城市化發展提供示范經驗。從城市選址生態環境現狀來看,曹妃甸生態城選址 地土地鹽堿化程度高,海水倒灌造成淡水資源稀缺,大部分地下水不具備開發利用潛力,生 態系統較為脆弱。在脆弱的生態基底上大規模建設曹妃甸新城,需要將生態治理的理念細化 到具體的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過程中。同時作為中國與國外合作建設生態城的重要試點,曹 妃甸已先后與瑞典、意大利、英國、荷蘭、新加坡等國家展開了合作,國內外先進技術為曹 妃甸生態城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曹妃甸生態城指標體系需要融合國內外先進的技術 ,將其建設成一個包容性強的動態指標系統。

本課題組以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為基礎,遵循系統性、可操作性、特殊性原則,參考規劃目 標并結合曹妃甸當地實際情況提出曹妃甸生態城指標體系概念框架設計思路(見表1)。

傳統指標體系 環保部門用來進行城市綜合評價及達標考核 用于生態城評價管理的單一指標體系 包含經濟、社會、環境等三大子系統 以《生態縣、生態市、生態省建設指標》為主,較少考慮當地實際 曹妃甸生態城指標體系 兼顧評價生態城達標情況、指導生態城建設過程的雙重作用 包含生態城目標管理型指標體系和過程調控型指標體系的指標系統 目標管理型指標體系包含經濟、社會、,環境等三大子系統,過程調控型指標體系則將規劃 方案的先進理念和技術的具體化為可操作性強的過程導則及量化依據 參考國家標準立足曹妃甸實際情況,并全面體現曹妃甸生態城的規劃目標和技術手段 綜上所述,生態城指標體系將由兩部分構成:用來評價規劃目標和建 設成果 的目標管理型指標體系;將規劃理念具體化為規劃行為,并用來為城市設計者、研究人員及 承包 商提供定量化依據的過程調控型指標體系,具體見圖1。

其中目標管理型指標體系以“經濟―社會―環境復合生態系統”為基礎,構建由經濟、社會 、環境三大子系統組成的管理類指標體系,用途是對生態城進行目標導向與監控生態城城市 建設的達標情況。依據層次分析法將指標體系分為目標層、方案層、指標層、標準層4個層 次。

過程調控型指標體系則屬于過程調控式指標的集合。該指標體系從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 市管理等多角度導向并調控生態城建設過程,是城市規劃目標在城市空間形態上的具體體現 ,是目標管理型指標體系得以實現的綜合技術系統和措施。過程調控型指標體系從城市規劃 建設各大子系統出發,共分為:城市功能、城市空間、建筑和建筑學、交通和運輸、能源利 用、廢物循環利用、水資源和水污染、景觀和公共空間等8大技術子系統。該指標體系通過 運用技術和管理的手段綜合城市功能和空間開發,制定發展系統措施和設計方案,并在規劃 和建設的過程中起到指導和監督作用,從而實現城市結構合理、土地利用高效、環境品質良 好等目標。如圖2所示,該指標體系應該是一個立體動態的開放體系,其指標涵蓋不同的城 市尺度(區域、城市、街區、建筑),或不同的階段(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運營)的 技術和措施系統。具體見圖2。

4 曹妃甸生態城指標體系選取

在具體指標遴選及賦值上指標體系應遵循以下原則:

(1)兼顧指標的完備性和精練性。即要求內容全面, 又要求指標數量應少而精,盡量選擇最具代表性的指標;

(2)兼顧現行統計制度。在能夠反映城市生態發展時代特征的前提下盡 量選擇現行統 計制度下能夠采集到的指標;

(3)考慮本地情況。選擇指標體系中應盡可能反應曹妃甸新城的規劃目標和實 際情況。

以曹妃甸生態城指標體系為例,指標遴選過程課題組采用德爾斐法,目標管理型 指標體系共 選取51個指標。根據曹妃甸生態城“港城、創新性城市、活力城市、文化繁榮、世界一流宜 居新城”的城市定位,提出對應目標層:有吸引力的開放城市、創新性城市、有經濟活力的 城市、高品質宜居城市、文化體育繁榮的城市等五大目標。而根據曹妃甸新城脆弱的生態現 狀,提出曹妃甸生態城應建設成為生態友好型城市。方案層指標遵循城市規劃方案,根據生 態城規劃目標及當地實際情況設計,思路見表2。

指標層選取充分兼顧現行統計制度,選取統計成本相對較小的指標,另外生 態體系中重點監控指標用*表示,指標的選取結果和指標的說明見表2。

5 總 結

現有生態城指標體系大多缺乏對城市建設過程的指導及當地特色的體現。本課題組 探討了包 含目標管理型和過程調控型兩大體系的生態城指標系統,可用來導向和監控生態城建設的達 標情況并 提供城市建設的評價標準,對生態城規劃建設管理無疑有著巨大的指導意義。另外在具體指 標的選取過程中,充分反映曹妃甸新城當地實際和城市規劃預設目標,并為現行城市規劃編 制方案提供一定的定量基礎。該指標系統的構建理念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輝.生態城市的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1999

,(5):16-19.[Song Yongchang,Qi Renhai,You Wenhui.the Indicator System and Evalu ate Means of Ecocity[J].Urban Environment and Ecology,1999,(5):16-19.]

[2]朱興平,曹榮林.生態城市的數學模型建立[J].四川環境,2006,(2):16-19.[Zhu Xi ngping, Cao Ronglin.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Ecocity[J]. Sichuan Environmen t ,2006,(2):16-19.]

[3]郭秀銳,楊居榮,毛顯強.生態城市建設及其指標體系[J].城市發展研究,2007,(6):5 6-60.[Guo Ruixiu,Yang Jurong, Mao Xianqiang. EcoCity Construction and Indicat o r System[J]. Research on Urban Development,2007,(6):56-60.]

[4]梁保平,余麗娟,黃仿.生態城市評價研究的基本理論問題[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自 然科學版), 2006,(3):91-94.[Liang Baoping, Yu Lijuan, Huang Fang. The Basic The ory for Ecological Assessment[J]. Journal of Guangxi Normai University(Science ), 2006,(3):91-94.]

[5]顧傳輝,陳桂珠.生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環境保護,2008,(11):24-25, 3 8. [Gu Chuanhui, Chen Guizhu.Research on EcoCity Indicator Evaluation System [ J]. Environment Protection,2008,(11):24-25,38.

[6]李宏文.突變評價法在生態城市評價中的應用[J].環境保護,2004,(9):26-32.

[ Li Hongwen, The Application of Mutation Evaluation in Ecocity Assessment[J].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04,(9):26-32.[7]焦勝,曾光明,何理.生態城市指標體系的不確定性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版, 2004,(1):75-78, 90. [Jiao Sheng, Zeng Guangming, He Li. The Uncertainty An alysis of EcoCity Indicator System[J].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science 2004,(1):75-78, 90.[8]馬世俊,王如松.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J].生態學報,1984,(1):1-9. [Ma

Shijun, Wang Rusong. SocialEconomic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J].Journal ofE cology, 1984, (1) :1-9. ]

Research on Indicator System for Caofeidian Ecocity

CHEN Lei1 WANG Gang

1.School of Enviro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 hina;

2.Urban Planning Bureau of Tangshan District, Tangshan Hebei 063000, China)

生態學研究的主要用途范文第3篇

關鍵詞:泰安市;大學生;智能手機;教育應用;特點;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28-0103-03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ategies of Educational Application Using Smart Phone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ai'an City

JIA Chun-yan, HUANG Qi

(Teacher Education College, Taishan University, Taian 271000,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about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using smart phone in Tai'an ci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its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n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about educational application using smart phone, and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constructing teaching application model and teaching practice using smart phone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ai'an city

Key words: Tai'an city; college students; smart phone; educational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 strategy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促進了手機上網使用率的增長。截至2015年12月,中國青少年網民達到2.87億,占中國青少年人口總體85.3%,平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6小時。其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到90%;從年齡結構來看,青少年網民中19-24歲占比最高,為48.1%。[1]由此可見大學生是青少年網民中手機上網的主力軍。前期調查泰安市大學生使用的手機均為智能手機,智能手機使大學生實現了無時無處不在的泛在學習,隨著“互聯網+教育”戰略的提出,全面審視智能手機的教育價值,認真分析研究智能手機的教育應用,引導智能手機成為有力的學習工具、教育助手非常重要。

1 泰安市高校大學生智能手機教育應用現狀

調查發現泰安市大學生智能手機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娛樂和通訊層面,大部分學生雖用手機學習,但對其教育作用和功能沒有明確的認知,應用比例偏低,學校和教師層面針對智能手機教育應用的具體措施、平臺、資源非常有限。

1.1 學校層面

目前泰安市共有9所高等院校,有5所建立了學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3所普通本科院校(山東農業大學、泰山醫學院、泰山學院)和2所高職高專院校(山東服裝學院和泰山護理職業學院),這2所高職院校還建立了手機網站,泰山醫學院基于微信公眾平臺建立“微泰醫”(包括微官網和微招生),支持手機訪問。5所院校基于智能手機的教育應用主要有三個方面:

1)提供教育及管理服務。包括校歷、課表、校車、空課查詢、圖書館等功能。其中空課查詢可以了解空課教室情況,圖書館提供館藏、學術資源查詢。自動回復功能可以進行工作人員聯系方式和成績查詢。微信推送招生信息、專業介紹、教學名師、新生蟮街改稀⒄釁感畔、考研信息、考試安排等。

2)輔助教學和自主學習。提供幕課資源,如山東農業大學的“神農在線幕課”――《農業生態學》《植物生理學》、《果樹園藝學》等,課程有學習指南、教學日歷、考核辦法及拓展學習網絡資源。泰山護理職業學院的23門學科內容的試題庫、錄播平臺(課程資源、說課、教師講課比賽等視頻資源)。泰山學院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推出重點大學的“公開課”,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免費學習。

3)心理思想教育。通過微信推送與心理、思想教育相關的美文、案例及相關心理測試,輔助學校進行學生的心理思想教育。

1.2 教師層面

問卷調查表明獨立學院和高職高專院校教師70%以上的通過手機提供學習資源,普通本科院校低于60%。而且相對于教學,教師使用智能手機進行教育管理的比例相對較高,主要使用QQ群和微信,通知、檢查、評優結果及文字、圖片、視頻形式的課程資源、作業。也有教師使用免費的移動學習平臺開展教學,如泰山學院部分教師使用“Unipus高校外語教學平臺” 進行2015級《大學英語》的教學,也有部分教師建立課程QQ群或微信公眾平臺,定時推送學習資源,學習任務,展示學生小組學習的成果。

1.3 學生層面

普通本科院校學生手機教育應用比例比獨立學院、高職高專院校高,主要用途為學生管理和自主學習。

1)學生管理。建立各種班委、班級、院學生會、校學生會微信群、QQ群或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各種評優、評獎及比賽,通過手機進行網絡投票。也可以進行社團活動宣傳及成果展示。

2)自主學習。使用手機查閱學習資料,進行自主學習的內容集中在“英語、專業課、考研”,使用方式包括微信、QQ群和教育APP軟件,其中教育APP主要集中在英語學習;其次是考試類APP,不同院校選擇的APP不同。此外還常用手機拍照、錄音、視頻拍攝、網絡檢索等功能輔助學習。

2 泰安市高校大學生智能手機教育應用的特點

2.1 優勢

學校越來越重視基于智能手機的教育實踐。2014年只有2所本科院校建立學校官方微信或微博平臺,目前有5所學校,說明各高校已經意識到智能手機的普及、教育云平臺的建設、智慧校園的提出給高等教育帶來的巨大影響和促進,在積極建設校本移動教育資源的同時,將公共教育資源為己所用。

部分教師嘗試基于智能手機開展學科教育、心理素質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教學管理。如Unipus高校外語教學平臺,教師通過電腦或手機登錄教學管理平臺,選擇課程資源、安排教學任務,學生手機登錄平臺,也可以下載配套的“外研隨身學”APP,實現隨時隨地的移動交互學習。

學生期望手機應用于教育的意識強烈。據調查77.78%的同學期望將手機應用于教育,實現生生、師生合作學習、輔助學習、自主學習、課堂教學等教育功能。大部分學生使用手機進行英語、專業課程、考試類學習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手機娛樂功能正悄悄向教育功能慢慢轉變。

2.2 存在問題

學校層面:雖然有的學校建立了官方手機網站或微信公眾平臺,但一是針對教育教學的內容偏少,課程資源有限,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二是資源只對本校學生開放,降低了資源的利用率;三是教育資源更新不及時,缺乏持續性建設;四是個別學校缺少正確引導,出現了上課、自習收手機的現象。

教師層面:大部分教師還沒有意識到智能手機輔助教育的作用,缺少必要的培訓,不能系統地進行基于智能手機的教育教學,教師還需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學習其他學校的應用實踐經驗,更多地嘗試“手機+教育”的應用實踐。

學生層面:整體來說學生使用智能手機進行學習、教育活動偏低,他們在課堂上使用手機的時間偏長,具有一定的依賴性,但對其教育功能還沒有清楚的認知和需求。另外學生更傾向于利用手機進行自主學習,而對于學校或老師提供的課程資料的學習積極性不大。

3 泰安市高校大學生智能手機教育應用策略

根據上述泰安市高校大學生智能手機教育應用現狀、優勢和存在的問題,實現基于智能手機拓展傳統課堂教學、優化學習效果的目的,我們提出了以下應用策略。

3.1 轉變觀念,提升師生新媒介素養

學校、老師和學生要轉變智能手機“娛樂”定位的傳統觀念,積極探索并將智能手機作為教與學的有益補充和有效工具,高校之間加強合作,共同致力于智能手機教育應用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并加強宣傳和引導,實現“智能手機+教育”的融合。同時,學校及師生還要提升自己的新媒介素養,即提升個人圖像處理能力、導航能力、信息組織和聯通能力、專注能力、多任務處理能力、懷疑精神以及道德素養。[2]新媒介素養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智能手機教育應用的有效性。

3.2 做好教師的角色定位

學生基于智能手機進行學習不是放任學習,教師要做好指導者、管理者和幫助者的角色,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必須按照教學設計系統性進行。學習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的學習方向、組織學習活動、分配任務,適時提出問題、提供幫助、及時進行評價反饋等,達到人機、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保證移動學習的實效和教學目標的實現。

3.3 構建校際合作、教師參與的移動學習平臺

建議在泰安市教育云平臺中增加“高等教育(含高職高專教育)”模塊,將泰安市各高校師生信息納入云平臺,構建一個以學生為主體、智能手機為學習工具、網絡學習資源為載體,貫穿預習、上課、作業、輔導、評價等學習環節的數字化移動學習平臺。高校引導教師積極建設校本移動教育資源,鼓勵教師團隊或校際合作共建共享優質移動教育資源,逐步實現共享其他省份、全國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優質教育資源。

3.4 提供有效的績效支持

績效支持是一種工具或資源,可以是紙質的文件也可以是電子科技產品,能在人們剛好需要的時候,提供恰到好處的任務指導、支持和生產效率提高法。[3] 在泰安市大學生智能手機教育應用中,可以從三種方式提供績效支持:第一,提供系統合理的教學設計方案或導學案,學生只要按照方案要求進行學習就能完成學習目標;第二,精選移動教育軟件、APP和資源,保證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隨時選擇合適的工具或軟件檢索信息,輔助學生進行移動學習活動,資源要豐富、多媒化、可交互,并能及時更新與補充,便于不同專業學習者隨時獲取所需要的資源;第三,使用社會性軟件進行個性化指導和交流,以微信、QQ為主,根據移動學習平臺的相關數據和課堂教學的觀察,教師提供及時的在線輔導、答疑、反饋,學生之間可以隨時交流討論,保證在學生需要幫助的時候恰好可以得到。當“移動學習”遇上“績效支持”才會產生巨大的發展潛力。

3.5 重視移動學習中的人際互動

人際互動就是人際相互作用。人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信息、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交流,也可能是行為動作的交流。[4]學習者使用智能手機學習,主要與信息交流,師生、生生之間的情感、行為動作交流相對較少,從而使得人際互動最小化,因此在使用智能手機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手機只能輔助課堂教學,不能替代課堂教學,教師通過讓學生小組協作、組間競爭、師生互評等方法促進人際互動的最大化,達到“傳統教育”與“移動教育”兩者“利人利己”的雙贏和多贏效果。

3.6 碎片式學習與系y性學習相結合

碎片式學習是指利用零碎時間學習,表現形式是發散的,系統性學習即相對收斂的專業性、集中式、連續性學習。[5]大學生除了上課時間進行系統性學習外,還有一些零碎時間,比如等公交、坐車、等人、排隊、起床前等時間,智能手機和移動學習平臺為他們利用這些零碎的時間進行碎片式學習提供了工具和資源,幫助他們實現泛在學習,但如果沒有教師課堂上系統性知識的傳授、系統性資源的建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只是碎片化的、不成體系的,因此,系統性學習是打好大學生學習基礎的關鍵,碎片式學習是其有益補充,二者有效結合才能發揮最大的教育效果。

4 反思與結語

智能手機的出現正在改變著傳統的教育教學,學習可以不只依賴于教師,移動學習資源的日益豐富、互動交流技術的不斷完善,使得基于智能手機進行教育教學更加具有實踐價值。我們對智能手機應用于教育教學做出肯定的同時,也要意識到它的不足,如學習內容的適用性、屏幕尺寸與其便攜性的沖突、電池續航能力、無線網絡覆蓋范圍的限制、資費負擔、手機成癮等。因此智能手機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應用還需要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在技術進步中完善,逐步實現高等教育的無線化、移動化、個性化、共享化和智能化,實現“智能手機與教育”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2015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6.8.

[2] 新媒介素養[EB/OL].http:///link?url=KNxlBT1o5RJRCln5fpwh-fziuD-MRVqh7Ss_cr9u-Sj2sr1oNgKAbCqz9Zad9SM5PsFJlX2lelrvm4nhFH0TJ_.

[3] 績效支持:不是學什么,而是做什么[EB/OL].http:///news/show/id/85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艺| 上栗县| 扶沟县| 札达县| 黄平县| 贞丰县| 乐昌市| 阜新| 浠水县| 和田县| 绥中县| 安远县| 巫溪县| 垦利县| 剑阁县| 新闻| 大连市| 黄浦区| 融水| 富裕县| 龙海市| 岑溪市| 岗巴县| 彭阳县| 黔西| 宣武区| 沧源| 田东县| 青川县| 桐乡市| 乐平市| 南靖县| 兴海县| 景泰县| 乡宁县| 天气| 响水县| 芦溪县| 江城| 巨野县| 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