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腦梗患者的康復訓練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6-0750-03中圖分類號:R 743.330.47文獻標識碼:B
大面積腦梗死是因頸內動脈或椎基底動脈分支主干急性阻塞引起的廣泛性腦梗死。臨床多起病急,進展快,合并癥多,預后差,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嚴重,是影響患者生存及生活質量的主要腦血管類型[1]。我科自2000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大面積腦梗死患者30例。現將臨床護理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的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或MRI證實。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60~80歲;伴有高血壓病16例、冠心病10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癥10例。
2.臨床表現 活動中發病22例;靜態下發病8例。全部患者均有意識狀態改變,其中昏迷20例,意識模糊或嗜睡10例,嘔吐10例,抽搐3例,癲癇持續狀態2例,語言障礙12例,肢體功能障礙30例,雙眼向一側凝視20例。
3.治療結果 好轉16例,無效與惡化4例,死亡10例,7例患者吞咽障礙出院時仍帶有胃管,需鼻飼進食。治療過程中肺部感染16例,消化道出血10例,腎功能衰竭6例,同時存在2種或2種以上并發癥12例。
急性期護理
1.協助醫師盡早診斷 大面積腦梗死臨床表現酷似腦出血,起病較急,可在活動時發病,患者主要表現為明顯的顱內壓增高癥狀:不同部位的頭痛,嘔吐,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言語及肢體運動障礙;雙眼同向凝視等體征。因其病情危重易被誤診為“腦出血”,而缺血性與出血性腦血管疾病治療方法是不同的,頭顱CT或MRI檢查能早期明確診斷。患者做CT或MRI檢查時應有醫生或護士陪同并備好搶救物品,防止患者在檢查過程中突發意外。
2.觀察顱內高壓 本組病人因腦疝死亡5例。要嚴密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意識、瞳孔的變化,特別是發病的最初3天[2]。當發現病人出現血壓升高,脈搏慢而有力,意識發生改變,由清醒變嗜睡、甚至昏迷,兩側瞳孔不等大,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者,則提示有腦疝前驅癥狀,應立即報告醫生。同時建立靜脈通道,以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靜滴,確保藥物于15~30分鐘內滴完。由于發現及時,本組有10例病人得到及時救治。
3.癲癇持續狀態的護理 癲癇持續狀態若出現于意識障礙之后示病情惡化,因癲癇持續狀態可加重腦卒中[3],應迅速控制抽搐。立刻報告醫生,遵醫囑建立靜脈通道。立即解開衣領和腰帶、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遵醫囑給予安定靜脈注射10~20 mg。若癥狀未緩解者,可遵醫囑給予安定4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靜脈滴注,滴速視病情而定。靜脈注射過程中應嚴密觀察呼吸情況及瞳孔大小,以免引起呼吸抑制。經積極搶救,本組2例病人抽搐得到及時控制。
4.觀察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 大面積腦梗死是主干大動脈附壁血栓脫落使供應側分區血供應突然中斷,側枝循環不能及時建立,使早期的腦組織發生廣泛性壞死,腦水腫發生早而重,常形成腦疝乃至危及患者生命。在治療中控制腦水腫,防止腦疝形成至關重要[4]。脫水降顱壓是搶救病人的首要措施。必須準確記錄24小時出入量,以作補充液體量的依據。如攝入量24小時不足2500 ml,尿量每小時少于25 ml或多于500 ml,皮膚無彈性,口腔黏膜干燥、唾液少,淺表靜脈(如手背靜脈)充盈不佳時,均屬異常情況,需及時分析原因,通知醫生迅速給予處理,并測量尿比重,檢測血二氧化碳結合率。適當補充電解質溶液,促進機體的水、電解質平衡,迅速防止平衡失調所帶來的不良后果。本組有3例病人出現低血鉀、低血鈉,病人病情惡化,由于及時發現,病情很快得到控制,應引起注意。
5.保護腦細胞 病人應絕對臥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靜,盡量減少探視和不必要的搬動。給予低流量吸氧,保持氧飽和度>97%。高熱病人給予頭部冰枕、冰帽,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表淺處置冰袋等降溫處理,可有效控制中樞性高熱,降低腦組織代謝和耗氧量,減輕腦水腫,一般使溫度維持在33℃~35℃。
6.觀察血糖 腦梗死組織缺血缺氧,無氧代謝增加,而高糖狀態又增加底物的供給,酸性代謝產物堆積,加重了神經細胞的缺血、水腫壞死。當組織中乳酸水平高于25 mmol/L時,即產生不可逆的神經損害[5],血糖控制在6~9 mmol/L。護士每天為患者測MBS 4次,時間為8 am、11 am、4 Pm、8 Pm,如血糖過高應通知醫生及時給予處理。
7.并發癥的預防和觀察 本組病人因并發癥死亡5例,其中多臟器衰竭1例,肺部感染、腎功能衰竭各2例。因此,應積極預防各種并發癥,以減少病死率。
(1)肺部感染的預防和觀察 肺炎是病人最常見的并發癥,因此,應嚴格呼吸道管理,確保呼吸道通暢。昏迷或球病人取側臥位,頭偏向一側,每2小時翻身拍背,及時清除口腔內嘔吐物及呼吸道分泌物,痰液黏稠不易吸出時,給予糜蛋白酶射流霧化,以利痰液吸出,神志清醒者定時進行深呼吸。吸氧病人,每天更換濕化瓶內液體及吸氧管,防止上行感染。當病人出現肺部感染時,應根據藥敏選足量藥物,以控制炎癥發展。
(2) 預防和觀察腎功能損害 本組病人老年患者居多,多數病人出現尿失禁或尿潴留現象,因而容易引起泌尿系統感染,加上急性期用大量甘露醇降顱壓,很容易造成腎功能損害。應給病人多飲水,保持會陰清潔,嚴格掌握導尿及留置尿管的適應證,對于需要導尿及留置尿管的病人要嚴格按照護理常規進行護理。觀察病人的尿量、顏色、性質,如發現病人出現少尿、血尿或尿液渾濁時,應引起警惕,要立即留尿送檢。同時,應根據病情定時抽血檢查腎功能,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3)預防和觀察消化道出血 病人應進食易消化半流或流質,忌吃酸、硬、辣等對胃有刺激的食物。觀察病人嘔吐物及大便的顏色。昏迷病人發病后24小時留置胃管,定時觀察胃液,如病人胃液或嘔吐物出現咖啡樣,或病人出現腹脹、柏油樣便,應立即報告醫生,給予對癥處理。本組有10例病人出現不同程度消化道出血,全部安全度過出血期。
恢復期護理
1.加強營養支持,做好飲食護理 對于意識障礙者,應避免經口進食,以防止嗆咳引起吸入性肺炎。采用置胃管鼻飼的20例患者,予以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低脂飲食。每日3~4次,每次200~300 ml。每次灌注營養液前必須證實胃管在胃內并抬高床頭30°~45°[6]或半坐臥位,進食30 min~60 min后再放下,以防食物返流,吸盡氣道內痰液,如需翻身、拍背者也應在此前進行。有消化道出血者,暫禁食,經治療出血停止后再恢復鼻飼。對尚有一定進食功能者,采用頭部抬高30°仰臥,頸部前傾的姿勢進食,并給予柔軟、易嚼、易吞咽的食物,給予患者充分進餐的時間,喂飯速度要慢,量要適當。進食后注意去除咽部殘留食物,教患者采用空吞咽、重復吞咽、交替吞咽及點頭式吞咽等方法去除[7],防止因護理不當而引起吸入性肺炎或進食過快梗噎等并發癥。
2.早期康復鍛煉 病情穩定后及早進行康復鍛煉。①肢體功能康復,每2~4 h為患者按摩活動肌肉關節。鍛煉遵循由小到大,先輕后重,由近及遠,先上后下,秩序漸進原則[8],平臥時宜將肢體放于功能位。②早期吞咽功能康復訓練,可防止咽下肌群發生廢用性萎縮。以上飲食護理可同時進行,對功能障礙者,進行空吞咽訓練或給予冷刺激(冰凍棉棒蘸少許水輕輕刺激軟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囑患者做吞咽動作,可誘發吞咽反射)。在功能有所恢復后,可從糊狀食物到半流質,再過渡到流質。本組12例吞咽困難患者,除7例患者吞咽障礙出院時仍留有胃管,需鼻飼外,余已基本恢復正常。③語言康復訓練,訓練由聽到看、到說,由字到詞,先易到難的語言訓練程序,循序漸進。
3.做好心理護理及出院指導 大面積腦梗死患者常伴有四肢癱瘓、語言障礙,缺少與外界交流,患者易產生焦慮、抑郁、煩躁等負性心理,表現為情感失控、喪失信心、不愿活動等。因此針對每一患者的具體心理問題加以疏導,介紹康復鍛煉的意義,增加信心,鼓勵主動參與,以保證康復護理措施的實施。指導培訓患者家屬做好出院后的家庭護理和正確的功能訓練方法,以便回家繼續進行有效的練習,并囑患者定期來院接受康復評估及康復指導。這樣既滿足了患者的需要,又減輕了患者的家庭負擔。經出院后回訪的結果表明,做好家庭護理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延長生命。
參考文獻
[1]黃如訓,郭玉璞.腦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療草案[J].中華神經病學,2001,14:60-62.
[2]梁建珠.腦梗塞病情觀察要點[J].實用護理雜志,1994,10(9):5.
[3]許 飛,孫紅斌,楊艷萍.非驚厥性癲癇持續狀態[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4,17(6):474.
[4]曹傳偉.45例大面積腦梗死臨床分析[J].右江醫學,2005,33(6):645.
[5]遲玉英,齊 敏,王家宏.腦卒中并重癥糖尿病死亡10例分析[J].中國急救醫學,1996,16:34.
[6]董春蘭,馬蘭軍,張建華.臥床高齡鼻飼患者進餐與吸入性肺炎關系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22.
[7]周維金.吞咽障礙康復治療的基本方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2,8(10):584-585.